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精選多篇)

觀後感2.19W

第一篇: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

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精選多篇)

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

《蒙娜麗莎的微笑》這部電影給我啓迪最大的有兩個方面,一是教課方式,另一個便是師生關係。

本片講述了凱瑟琳·沃森,一位來自奧克蘭市僅有一年教學經歷的教師,,來到了她嚮往的如威斯利般著名的女子大學韋爾斯利學院,不僅想成爲其中的一員,更想有所作爲。但在這所最傳統的女子學院裏,教師們教授學生是一切圍繞將來的好姻緣打轉,並不鼓勵她們主動獲取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也不注重培養他們的心理素質。這使得凱瑟琳的教學進行的十分不順利。當她第一次走進課堂時就遇見了很尷尬的事。她準備要教授的知識同學們早已瞭解並且是熟知,她當時就愣住了!我也愣住了。我覺得作爲一名老師大多是教授學生不知道的知識,在這樣的情況下是任何一個老師預料不到的,也是所承受不了的。其中一個學生犀利的對她說到“如果你沒什麼可教的,我們寧願自學”活後便都離開了課堂。這個場景給我的感觸很深。

我也在思考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同時我很期待她的第二次課。果然讓人眼前一亮,第二次,她成功了。改變以往陳舊的教學方式,將課外知識與課本知識巧妙的結合起來,讓學生暢所欲言,同時告訴她們“課本外的知識亦能有助於你們的思考”,教給了她們看畫思考的方法。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讓自己的學生在一幅畫前思考,那幅畫叫什麼我不知道,也無須知道。因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教課方式,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與作品、作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可以更深層的瞭解這幅畫,瞭解作者的思想,纔可能真正的理解藝術。這也許就是所說的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吧。此法適用於各個學科領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凱瑟琳是一位有自己的思想並願意將自己的思想與學生分享的教育工作者。她這樣做吸引了他的學生並影響了她們思想、生活、情感。但由於她的思想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學校的不理解、個別學生的排斥促使她難以堅持,最後她不得不放棄,她說到“我放棄。你們贏了。這個國家最聰明的女性。我以前沒有意識,爲了追求卓越,我會去挑戰??”她的這段話讓我感覺到她並沒有輸,她雖沒有改變整個現狀,但她對學生的影響卻是深遠的。電影的最後是她離開了這個學校繼續去追尋着她的思想,她的夢想。

她們之間的師生關係是微妙的,令人愉快的。想蒙娜麗莎的微笑一樣神祕,並讓人嚮往、憧憬。開始的隔閡隨着彼此的努力、瞭解、接受變得越來越微不足道,被人遺忘。凱瑟琳身上散發的風趣、率真、熱情、淵博的人格魅力最終征服了她的那羣學生,證明了教師的人格魅力也是其職業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她給了我一盞指路明燈。從凱瑟琳那裏我明白了想擁有良好的師生關係,不僅要尊重包容彼此,還要關心瞭解彼此。

教師是神聖的職業,我神往,源於我真誠的熱愛。

第二篇: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

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

電腦裏積攢了許多亂七八糟的電影,有些已經存了多年卻還沒有看。今天終於把《蒙娜麗莎的微笑》看完了。

很喜歡“大嘴”美女朱莉亞羅伯茨,總記得在《我最好朋友的婚禮》中,最後她在婚禮上的淚與笑,從來沒有見過張那麼大嘴哈哈大笑的姑娘還能這麼美!那時候我覺得她的光芒完全閃耀過了新娘。恩,跑遠了,回到《蒙娜麗莎的微笑》。剛看到標題時,以爲主題是講某個類似蒙娜麗莎的女人,美麗而神祕。看到後來才發現是講女性尋求獨立人格的主題,而且背景是二戰結束後。我很難想象那時候的女性有多保守,但是根據看的一些影視劇,大概那時候大多女人尋求的就是相夫教子。其實即使在今天,很多女子也將這個作爲人生一大追求。在越來越多時代新女性的今天,這個話題仍然很有意義。

我自認爲沒有資格去評論女性究竟是否應該將日後組建的家庭作爲第一位,這是社會對女性的期望,但也在很多時候成爲阻礙女性發展自己獨立人格的絆腳石。很多人說可以二者兼顧,就像katherine告訴joan的一樣。的確這種情況是可行的,但也有一些時刻你必須做出選擇。可是怎麼選擇並沒有好壞之分。就像joan對上門來找她的katherine說,也許有一天她會醒來爲自己沒有成爲律師感到遺憾,但絕不會比她沒有在她的家庭陪伴這丈夫和孩子的遺憾要大。她知道自己放棄了什麼,選擇了什麼,而這時候她的選擇就不再讓人覺得她好像犧牲了自己的發展,因爲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家庭主婦只是別人給她的標籤,這並不會讓她變得更愚昧、或者降低自己的人格。這也是爲什麼joan是這裏面最可愛的學生,她明白老師告訴她的,但並不因此改變自己所想。

而與她看起來同樣優秀的betty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她和spencer沒有joan和tom之間的親密,她看起來特立獨行,似乎一切都有自己的想法,敢發社論趕走老師,卻一直活在母親給她灌輸的價值觀的陰影中。就拿朗誦詩來說,她知道spencer不想讀,但她因爲母親告訴她,好妻子會讓丈夫覺得他做的選擇是出於自己,而不是被妻子逼,她就想辦法讓spencer讀詩。在表面上看,她似乎得到了一切想要的,可是結婚之後卻發現是一場噩夢。而最讓她傷心的是母親並不接納她,並且母親最在意的仍然是外部的東西。其實我不是很確定她是在什麼時候改變對katherine的印象,是那次家庭主婦的幻燈片,還是在和母親對話的絕望後?不過我這才明白蒙娜麗莎的微笑的來源。“noteverythingisasitseems.”蒙娜麗莎在微笑,她是否真的幸福?她看起來是開心的,所以幸不幸福似乎沒那麼重要了?這就是她母親在意的,“theappearance”。看電影的時候總會覺得betty是礙眼的,太自以爲是了,讓人忍不住想說“suchabitch”。但是她的面貌很大程度是由她母親造成的,也令人同情。她一直活在期望中,以組建人人稱羨的家庭爲目標,卻發現得到的只是一具華麗的空殼,不管她怎麼證明,是拍照發社論或是其他,她都沒有辦法改變她自己是不幸福的事實。最後她和giselle一起離開,雖然她也不知道從何開始,但至少她邁出了逃離她母親控制的第一步。

再說說connie和giselle。connie讓我有點琢磨不清,總覺得她跟《其實他沒那麼喜歡你》中的gigi有點像。她敢於追求自己想要的,卻又特別容易受人影響。當然優點就是她也相信。所以一旦發現真相,她又會重新勇敢地追求心之所向。而giselle可能是唯一最與當時女性形象不符的了。她可以追求任何她想要的男子,不管是她的老師還是已婚男人,不管她在別人眼裏看來是不是沒有尊嚴的追求。她隨心而動,不顧外界,卻還是並不開心。可能是因爲她內心的痛,就是她真正想要的卻得不到。這大概和她父母離異有關,不過電影中並沒有過多着墨。但是她的優點就是理解痛苦,因爲痛苦過,所以懂得,所以在betty歇斯底里衝她破口大罵時,她還可以忍住憤怒,並看透betty心中的痛,給她擁抱,讓她感受愛。

最後看看我們的女主katherine。顯然她是電影的主旋律,也是尋求女性獨立人格的典範。但是我禁不住在想,如果她18歲訂婚的男朋友沒有離開,她是不是也會組建一個幸福的家庭,放棄去ucla讀書的機會。然而並沒有如果。正是變數早就了今天的她。她在片中和兩個男人的關係對我來說有點突然,甚至不記得她是怎麼跟bill開始的,又爲什麼因爲bill拒絕了從千里之外趕來的男友。但是撇開她的感情生活不說,她其實並沒有明確的反對婚姻,她也說“iguessiassumethatiwillatsometime”,只不過她不把結婚作爲計劃。但是,有想法的人也容易犯一個錯,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人身上,所以她幾次三番想要“指引”joan做出她認爲正確的選擇,而joan最後回覆她的話也成爲本片的一大亮點。所以,擁有獨立的人格和前衛的想法並不代表要完全與社會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最重要的是瞭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從而選擇自己的路。當然有她這樣的女性代表的好處就是,她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思考的窗戶,我們不一定要選擇跟她一樣,但我們可以思考她的話的意義,那些我們一直認爲對的價值是否真的適合我們。那就是交流最大的意義了。

想法有些零散,也要草草收尾了。不過我覺得一部電影能給人些思考、啓示就是有意義的,至於打星,那是影評人做的。我在這部片子裏面看到了不同的女性形象,不同的性格特徵,不同的人格魅力,還順便學習了英語(自我安慰,哈哈),那就足夠了。

第三篇:《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

小俊俊

今天我看了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這是一部很有教育意義的電影,讓我感觸頗深。我被劇情裏的追求個性與教學獨特的凱瑟琳.沃森老師深深的打動了。

整個電影是以一張蒙娜麗莎的畫爲主線。凱瑟琳.沃森剛進大學就被那羣搗蛋的女學生們戲弄了一番,早已預習課本的女生們在她的課堂上未經允許搶說老師的講課內容,讓她不得不結束課堂。然而,當她第二次嘗試講些課外知識,女生們卻說那些根本不是藝術,使他頗爲難堪,並且校長也給她種種苛刻的教學條件,但她追求的是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得她最終選擇了去往歐洲,去尋找新的人生目標。

在生活方面,她認爲戀愛是要靠緣分的,在一個個大學生都相繼結婚訂婚時,她顯得異常突出,在追求真愛時,她毅然放棄了原來的追求者,和相愛的人在一起,雖然最後因爲謊言而分離,因爲她從不讓傳統所束縛。

這個學校的確讓她失望過,她以爲能把她的創新理念帶到這裏來,可是她不得不放棄她的觀點,以及這個已經老化的世界,因爲個人的力量太渺小了。最後她意識到選擇了旅行歐洲纔是正確的選擇。

看到電影最後的一段情節,她坐車離開學校,在開往歐洲之旅的林蔭小道時,學生們拼命着騎着自行車追隨着她的身影,不禁讓我留下感動的淚水。是她的精神感動了同學,給同學去追求創新的動力。當看到唯一總與她作對的女學生騎車去追趕即將離開的老師時,拼命地蹬着腳踏車去牽她的手時,我明白了,是她凱瑟琳.沃森,以她偉大的魄力改變着這羣可愛的學生。也許,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老師,她們在默默的奉獻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感化身邊幼稚的學生們。雖然這個社會並不會因爲一個人而改變,但是,生活真的需要這樣的有創新的教育去改變傳統的腐朽的理念。

電影的最後有一句話說得很有道理:並不是所有漫遊者都毫無目標,尤其是那些打破傳統、尋求真理、打破戒律、超乎想象的人!是啊,當凱瑟琳.沃森選擇了歐洲,而不是校長給她的四個條件,我們不得不佩服這樣一個尋求真理的老師。

我們要記住這樣一個電影,這樣一個事實,這樣一位優秀的藝術老師。世界就是需要這樣的創新教育,才能看的人類蓬勃發展的未來。

第四篇: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

《蒙娜麗莎的微笑》2014年在美國出品並在北美亞洲相繼上映,很快引起了媒體和公衆的廣泛關注。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一流演員的非凡演技,衛斯理四季美人的校園風景,20世紀50年代經典的布魯斯唱腔的音樂和舞蹈所流露出的恬淡柔美的濃濃懷舊情思,以及影片呈現的衛斯理這所百年學府的尊貴與典雅的古典氣質與懷舊氣息。站在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欣賞,我認爲影片的真正魅力在於其感人肺腑的故事本身。它是一個人物鮮活、情景生動、扣人心絃的教育故事。它觸動了我靈魂深處的教育情感,釋放了我內心蘊積的教育情緒,激活了我沉睡多年的教育思緒,讓我生髮無限的遐思與幻想。我利用課餘閒暇安靜之時整理出我對它的教育理解。

影片刻畫最多的是凱瑟琳老師,沒有凱瑟琳老師那蒙娜麗莎般的微笑,就沒有這羣女孩蒙娜麗莎般的微笑。凱瑟琳沃森所代表的是有些前衛和另類的改革者的教師形象。所謂前衛是說凱瑟琳沃森是一位不依賴男人的女性。凱瑟琳並不是貶低家庭婦女,而更多的是認爲,作爲有知識的女性,不應該只想着結婚,要勇於追求夢想,活出自己的人生。所謂另類是說她勇於公開在課堂上講授課程大綱以外的非正統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能夠基於獨特的理解質疑藝術和美的既定標準,用於背離乃至顛覆男權至上的主流價值觀,並且擁有在反抗社會正統價值觀和強大主流力量的過程中不屈不撓永不妥協的優秀品質。凱瑟琳課程改革的成功,來自她執着的專業追求,她對女子教育的她有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堅定的信念執着的追求覈對女性未來獨到見解。凱瑟琳的教育實踐體現的是我是自由女性的代表的教育內涵。她不是把自己的教育理解強加給學生而是以藝術史教師特有的教育詩性智慧融入女生們的生活世界,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自我抉擇。凱瑟琳不僅是那個時代衛斯理需要的教師,而且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教師。

電影中開學典禮儀式的鏡頭:當學生會主席瓊向冷模以對的校長大喊“我代表所有女性,通過努力學習喚醒我的心智,並奉獻畢生於知識”的時候,頭戴彩色邊呢帽的各班級同學,擁擠在禮拜堂的門口。單看這個儀式,就是讓所有的學習者知道,知識的尋求靠的是自身對知識的渴望與需要,靠自己打開學習的大門,不斷追逐自己想要的。“通過努力學習喚醒我的心智,並奉獻畢生於知識”呈現給我的是大學的內涵——刻苦求知、健全心智的聖殿。對於學生個人來說,大學的目的在於使他在以後的生活中擺脫對學校的需要,大學的任務是在於幫助他成爲能夠進行自我教育。曾有位哲人說了這樣的話“上天給我們有限的物質,但給我們無限的精神”,是精神帶領人們上升到環視全球的高度。教育應該讓學生經過不斷求知武裝起最先進的思想和環顧世界的眼光。因爲,先進的思想才能促成、推動先進的行動。教育首要的目的,應該是爲國家培養合格的國家公民,爲世界培養合格的世界公民。但是建學校、辦教育的目的不止於此。

當學生們正在觀賞一部傑克遜.波洛克的作品時,凱瑟琳告訴她們該做就是思考。這一情節啓示我:教育不是用書本知識把學生的腦袋塞得滿滿的,而是教育要“留白”,應當給學生足夠的多元化思維空間,教師自己應當有獨特的風格及內涵,讓學生們有自由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評判一件事物之前,先全面瞭解它。人之所以爲人,是因爲有自己的思想。拋棄僵化的標準,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有自己的想法,並且能夠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理由,從而不害怕自己和別人不同,爲了一個獨特的自己而驕傲。如同影片臺詞所說,“沒有錯的答案,也

沒有教科書告訴你該怎麼想”。也如同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兼容幷包”。在學生接觸足夠多來自各方面的信息和材料並經過老師引導以及自己充分的比較和分析,樹立獨立鮮明的個人觀點就不再那麼困難。

在另一堂精彩的藝術課中,凱瑟琳老師給學生們分享梵高著名的繪畫作品《向日葵》。她評價說:“他(梵高)畫出感受,而非眼睛所見。人們不能理解。對他們而言,它幼稚又粗糙。”充滿理想與熱情的凱瑟琳老師向學生們所表達的一個重要道理,就是《向日葵》有各種不同的畫法,沒有約定俗成的正確標準化的答案,每個人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欣賞去創造。她並非一味地否定女性要成爲賢妻良母,而是希望她們能夠有其他的追求,能夠不浪費自己的聰明才智,能夠好好地思考:什麼是女性的自由?什麼是女性的價值?什麼是女性的夢想?她希望這些女孩子對藝術和人生能有新的認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權,你能選擇順從家庭和社會強加於你們的意志,你也能選擇走自己的路。每個人的生活亦如此,要自我決定,自我選擇。

影片的可貴這處就是結尾並沒有爲女性應該成爲什麼樣的社會角色提供一個標準化的答案。所謂“婦女解放”,,目的並非讓女性也去從事與男性一樣的工作,承擔和他們一樣的社會責任。瓊選擇了家庭而放棄了耶魯大學升學的機會,貌似是對傳統價值觀的妥協,實則是她獨立人格的體現。影片告訴我們,婦女解放首先是女性個性的解放,女子教育則是致力於培養她們獨立的思考力自我人生價值以及選擇人生道路的決斷力。無論相夫教子抑或升學就業成爲職業女性,還是兼而有之,都要通過 理性的思考。跟隨自己的心走,只要是自己的思考,自己的選擇,符合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是正確的。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一部很值得觀看具有教育意義勵志片。我希望今後教育領域出現更多的像凱瑟琳那樣敢於超越、大膽創新、追尋真實自己的教師。

第五篇:《蒙娜麗莎的微笑》 觀後感

她是一抹時代的異色,僅此而已

——觀影片《蒙娜麗莎的微笑》

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年級:11級對外漢語姓名:陳思學號:110110029

有必要先給出這部影片的簡介(來自網絡,有刪改): 1953年美國被譽爲“沒有男子的常青藤”的wesley女子學院,新來了位藝術史老師,名叫katherine,她是個美麗成熟的女人,剛剛大學畢業,在大學裏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立志要成爲一名傑出的教授。50年代的美國上層社會封建思想仍舊非常嚴重,wesley裏的學生們大都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學識廣博,但學院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教她們如何獲得自己感興趣的學科知識、獲得個性發展,而是以今後的婚姻狀況來衡量她們的價值,她們學習的目的無非是嫁一個好丈夫。katherine沒有像其他老師那樣沿襲學校一貫的教學做法和風格,她不僅挑戰學校的一些做法、規矩,而且鼓勵學生髮掘自己的興趣,並且大膽去實踐她們的想法。最終她以特立獨行的作風,豐富的藝術史知識以及風趣熱情的個人魅力,贏得了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被學生稱爲“蒙娜麗莎”。

如果十分是滿分,我會給這部電影打八分。

必須說katherine在劇情開始的表現我就不很滿意,新學校新學期的第一堂課,學生對她給出的畫作應答如流,不管是作品作者、作品內容、還是創作時間、風格,她們似乎早已爛熟。但面對學生幾句簡單的闡述,她就表現出極大的恐慌和無措,難道對於一幅極有價值的畫作來說,短短几個字的概括就足夠完結了嗎。她廣博的學問、前衛的思想都去了哪?糟糕的第一堂課之後她變換了風格,脫離課本,給出一些非常規的作品,引導學生去思考何謂藝術、由誰評判,這才真正進入了katherine的角色,但這個轉變很容易給人一種窮途末路的反彈,於是她在革新方面的價值也就跟着削弱了。

katherine帶着她的自由精神來到wesley,當仍處於傳統觀念中的學生接觸到她時,自然會像撲面而來一陣新鮮的空氣一樣感到清爽、振奮,我認爲片尾bill說得對,katherine來wesley“不是幫別人找到生活方式,而是幫別人找到她的方式”, katherine排斥傳統的婚姻生活,她拒絕自己的人生被婚姻、被家庭婦女這樣的角色禁錮,她也試圖避免她的學生掉進她自以爲的漩渦裏。

事實上katherine並不理性、客觀,她極其反對傳統婦女的生活,就完全偏向與之對立的一邊,她看不見女性在傳統婚姻生活中能夠擁有的幸福,她也不去想她的學生真正適合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她只是從自己的觀念出發教書育人。從這一點看,她也並不高明多少,原本她需要做的是使她的學生視野開闊,讓她們意識到自己可以自由選擇,可是katherine做過了頭,她激進、尖銳,因而她爲旁人的執迷不悟憤慨,當然也因爲這種強烈的色彩才使得她顯得更醒目。

影片中katherine與學生joan的交往很可以反映katherine的問題,她一廂情願地認爲joan放棄yale是不必要的犧牲,她沒有細緻地與joan探討過,她單方面熱心地爲joan謀劃,這種明顯地帶有按自己的意願改造學生的強烈意圖,我個人並不欣賞。事實情況是joan有自己的想法和考慮,後來她倆在門口的對話很有深意:john瞭解katherine,她的老師認爲“家庭主婦就是出賣(請你支持)了自己的靈魂,她們膚淺、愚蠢、沒有趣味”,認爲joan會在“將來爲自己沒有成爲律師後悔”,但joan坦言自己熱衷於相夫教子的生活,她想要回歸婚姻,並且有信心做一個smart housewife。

在這個事情上katherine應該是重新思考自己的態度的,在很多事情上影片也缺乏對她的內心思索的展現,這位激進的思想者一直都對自己十二分自信,從第一堂課受到學生的挑釁,到參加學生聚會,到她與paul的破裂,到最後與bill的矛盾,她一直沒有對自己有過懷疑或是思考,這一點也讓我難以接受。

當然,影片中katherine與betty 的交鋒才具有新舊思想革新、女性思想解放的意義,katherine對betty的那句”the roles you were born to fill”(“生來註定擔當的角色”)的批判感人至深,她自己的痛心疾首,學生的惶惑不安,這一段才讓人深刻感到她的痛苦,她是多麼希望她的學生能夠摒棄腐朽的、女性爲婚姻爲家庭犧牲自我的舊思想,她帶着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痛苦與高傲向她的學生做了最後的最猛烈的申訴。隨着betty的覺醒、katherine的離開,影片才慢慢明晰起來,所謂蒙娜麗莎的微笑,也就是一種旁人無法理解的笑,人們無法瞭解笑容背後的心情是真實的愉悅還是僞裝的愉悅,但是這羣女性已經明白,人生乃是爲自身而活,爲了虛假的表面的幸福而葬送自己的追求與嚮往實在太愚蠢。

看到一段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一個沒有得到愛情的女權主義者,依然是偉大的,她雖然無法影響一個男人,讓他給她她想要的幸福。但是請你緊緊記住結尾那一幕,離開的教授得到那麼多青春女孩的追逐,那是一種思想的勝利,一種智力上高尚的驕傲,她的思想將永遠照耀那些女孩,以及那些女孩的後輩,推開一切思想上的束縛,追求真正的自我。”

只不過恰好在那個時間那個地點,katherine作爲一抹異色,激發了人們對色彩的重新認識吧。一切都是歷史的兵卒與工具,無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