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博物館觀後感(整理59篇)

觀後感7.3K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59篇《博物館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博物館觀後感》相關的範文。

博物館觀後感(整理59篇)

篇1:博物館觀後感

伴隨着春天的到來,國家博物館也迎來了復甦的腳步。國博重裝運營後,《復興之路》是國家博物館重新運營的重點展出之一。

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天安門廣場附近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羣,有國外友邦的旅遊人士,也有來自外鄉的兄弟同胞。而最熱鬧、隊伍最長的當屬國家博物館的參觀隊伍,一大早就排起了長龍,雖然人多,但是井然有序。在經過了2個小時的排隊候,我進入了國家博物館的主展區,找到了《復興之路》主題展覽區。

《復興之路》展區通過回顧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中國各階層人民在屈辱苦難中奮起抗爭,爲實現民族復興進行的種種探索,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光輝歷程,展示了歷史如何選擇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等一系列國家基本路線方針的時刻,同時也展現了屹立於世界的一個繁榮富強的中國。

此次《復興之路》總共分爲五部分,以時間爲順序,通過大量的圖片、史實、雕塑、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全面的展示了中國近170年來的風風雨雨。在參觀舊中國鴉片戰爭時,心情無比沉重,一組《苦難的中國人民》雕塑深深的震撼了我,老人拄着柺杖,婦女挑着竹籃,竹籃中還坐着一個小孩,每個人的眼神充滿了無奈和痛苦。這組雕塑是當時中國人民的一個縮影。辛亥革命的爆發是中國人民不滿國內現狀,對國家未來進行的一次偉大的探索,而新文化運動則解放了國人的思想,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新的思想浪潮。而當看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時,國內的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爲國家找到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建設社會主義中國的新道路。這是全中國人民的希望,自此,中國人民有了奮鬥的方向。

在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無數的革命先輩爲了中國人民自己的事業而前仆後繼,無怨無悔,無論當時的生活是多麼的艱難。在這個篇章中,我看到了有關苦難的另外一組雕塑,名稱是《艱苦歲月》,一位老紅軍吹着笛子,而旁邊的小孩則偎依在他的身旁。同樣的苦難,這幅雕塑的人目光堅定而深邃,無不展示了當時人民對未來的堅定和嚮往。1949年隨着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的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刻,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無數先輩爲之奮鬥終身的事業,此時此刻,在這片熱土上成爲現實。自此中國人民走上了國家復興的偉大之路。從建國時期一窮二白的國內現狀、帝國主義封堵圍截的國際事實,中國人民不畏強權,始終堅持自主發展、和平共處。經過自建國以來60餘年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爲國家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中國人民在偉大的復興之路上,已經走得更加的從容和淡定。

參觀《復興之路》展覽後,我思緒萬千,既感慨幸福得來之不易,又感受到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而我作爲新時代的千萬黨員的一份子,又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我們既要維持國家的繁榮和富強,也要進一步的擴展國家的綜合實力,實現我國偉大的復興。正如參觀完後我在電子屏幕上的留言“繼往開來,繁盛恆昌”,相信祖國在我們這代人的繼續努力下,國家會更加的昌盛。

今天我去參觀了國家博物館,真的是感慨萬千。

展覽分幾個部單元。“爲了一個民族的夢想,我們從1840年的海面出發;爲了一個不變的追求,我們在歲月深處寫下光榮。全球視野下展現中國道路之抉擇;全景歷史中濃縮民族復興之歷程。”《復興之路》圍繞千年鉅變、崢嶸歲月、中國新生、偉大轉折、世紀跨越、繼往開來等六大主題,反映自1840年以來,中國艱難曲折的.民族振興之路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外國列強欺負中國人民和人本侵略中國的這兩部分。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了,帝國主義國家往我國大量的運送鴉片,使社會變的腐敗,使中國人民失去健康。後來林則徐雖然消滅了鴉片,但帝國主義仍不放過中國,跟中國打仗。而中國輸了,就跟帝國主義簽定了很多不平多條約,讓中國的土地不再完整,況且中國每年都要賠錢給帝國主義。中國人變得非常窮,滿大街都是餓死的人。而中國人民並沒有放棄希望,而是站起來反抗。1939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但國民黨並沒有站起來反抗。國土大面積淪陷,日本人佔了中國的很多部分。隨只中國人民也開始受欺凌。日本帝國主義大面積屠殺中國人。而中國人則沒有放棄,而是舉起武器去打敗日本帝國主義。1945年日本投降,澳門和香港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以前一直以爲現在的所有都是利索應當的。但是這次觀看中過的復興之路後,我的想法完全變了。中國人民真的很偉大!當帝國主義來欺負中國,人們都沒有飽飯吃,但沒有人低頭!而是掀起革命,讓帝國主義知道中國人民是不能欺負的!當日本來臨時,中國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危機,不光是政府,人民也沒有放棄!日本人大四的屠殺中國人民,想磨滅大家的意志!但是我們的意志不但沒有被抹殺,而是變得更堅固!我們以不屈不撓的精神趕走了帝國主義。中國人民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站起來了!經歷了歲月的磨礪和洗滌,中國共產黨領導着廣大人民羣衆,爲實現共產主義這個最終目標而不斷探索着、奮鬥着、發展着、前進着……在這個歷程中,我們一齊哀悼,一齊歡呼,一齊奮鬥,一齊感動……不論遇到什麼,歷史事實都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將會不斷髮展、進步!中華民族終於能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了!我爲自己是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中國中人民終於能擡起頭來面對帝國主義了!那些崢嶸歲月我們並沒有白過。中人民可以不再受欺凌了!但我們不能忘記以前受的恥辱,應該用自己的努力讓國家更加繁榮昌盛。我們現在的幸福是來之不易的,是以前的人用鮮血和意志還來得!

隨着時間的洗禮,中國已經穿越了幾千年,那些曾經的事件也早已成爲歷史。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21世紀,總讓人感到繁華的街區後有一種莫名的空虛。而今天參觀了博物館後讓我意識到了肩上的責任。

清朝末年,是一個讓中國人感到心痛的時期,外國爲了自己的利益,竟用鴉片這樣的毒物來買斷中國市場。中國苦難的命運就此上演。我看到了陳列在玻璃櫃中的一份份厚厚的不平等條約時,我的心中有着巨大的哀痛,當我看到泥塑的苦難者臉上那一雙雙無助的眼睛是,有給予了我無數震撼,我從哪眼神中讀出了一種希望的渺茫,生活的苦難,但同時有着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里千山只等閒。”這是一種怎樣的豪邁。在這個展館裏,到處都響着激昂的紅色歌曲,看着革命正處於蒸蒸日上的照片,我也覺得熱血沸騰了。彷彿看到了星星之火,燒到整個中國。終於,在毛主席的領導下祖國站了起來,中國人民站了起來。我感到無比的驕傲,不只是爲了不再受屈辱而自豪,更是爲了一個個面對亡國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中華兒女驕傲自豪。

在建國初期,我國經濟科技等方面都相對落後。正是有了像錢學森一樣的一批愛國人才,不畏艱辛萬難,堅持研究,這才成就了中國今天的輝煌。他們的精神讓我感動,那種“志在強國,淡泊名利”的獻身精神更是讓我感受到了一種高尚的品德。

現在21世紀的中國早已不是人人可欺的弱國,曾經那一段段刻骨銘心的國恥訓誡我們“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直至如今,我國仍在努力,爲了給百姓一個安定快樂的生活。

走出博物館,幾句話涌上心頭,只要心中有希望,面對名利坦然對待,就總會有迎來曙光的那一天。而,還是中學生的我們,唯有此刻立志,努力學習,在不久的將來也爲祖國貢獻出一份力量!在這裏,我衷心的祝願祖國能夠越來越昌盛。

篇2:博物館觀後感

天灰濛濛的,卻能給人一種激動的心情,我們踏着整齊的步伐穿梭在道路上,向着目的地出發。

道路上依舊穿梭着忙碌的車輛,呼號着從我們身旁經過,大家排着整齊的隊等候在博物院門口,享受着博物院外圍所帶來的盛大氣勢,宏偉的建築算不得高大,卻隱約地透着點威嚴。一個個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員,洋溢着青春的微笑,彰顯着作爲院工作者的驕傲。

跨進了這嚮往已久的大門,逐漸融入了一種和諧安詳的氛圍,心飄飄乎,彷彿又重新見證了歷史,彷彿又重見了各古國的前身,演繹着戰爭、和諧與繁華。曾幾何時,看到了它們一個個爲這遺留的文化付出了多少鮮血、多少代價。

踏進這神聖而又莊嚴的建築中,重新領略到先人的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件件遺留的都印證了這一切。在此彷彿又看到那漸行漸遠的身影,那印證着艱辛與汗水的沉重腳步,那悄然滑落的汗水。

就是這棟只有四層的建築,融合了多彩的文化。雖然有些已鏽跡斑斑,但它們使我們對那些古老的故事無法忘懷。每間展廳都留下了我們的身影。彷彿我們成了考古人員,仔細地觀賞着這些在我心中如星辰般閃耀地殘骸碎片。看着這些只有在電視上只能看到的實物,心中很是激動。

上到四樓的時候,我驚呆了。本不喜歡藍色的我竟能陶醉在這藍色光芒中。

幾個小時悄然流逝,我卻還沉浸在這古典美美中。

篇3:博物館觀後感

學校組織我們去參觀北京自然博物館,這天雖然細雨濛濛但絲毫不影響我們的心情。我們坐上巴士,感覺時間過得很慢,怎麼這麼久還沒到啊?終於,我們來到了北京自然博物館門口。

在大廳裏有宣傳冊,上面是自然博物館的地圖,一向喜歡小動物的我,看到上面有以“動物——人類的朋友”命名的專題館,自然不能錯過,便急忙奔去。“哇!”我不由發出驚歎,一進展廳我第一眼看到的是一隻很大的北極熊標本它身上的毛像雪一樣白,眼神是那樣的可愛,如果沒有東西擋着我真想抱抱它。但一想到這麼可愛的動物已瀕臨滅絕了我不由難過起來。跟它和了好幾張影才接着往前走。在一面牆上有幾十種蝴蝶標本有紅鋸蛺蝶、虎斑蝶、鶴頂粉蝶,色彩斑斕,讓你眼花繚亂,可惜這些蝴蝶也瀕臨滅絕。不光有蝴蝶標本還有豹子、金絲猴、馬來熊、東北虎、熊貓標本,一個個都是那麼逼真、可愛。

參觀完這個展廳我的心中有了同這個展廳的名字一樣的感覺“動物—— 人類的朋友”,是啊,現在許多動物都已經滅絕了,如果人類再不保護動物的話,動物可能會從此消失,所以請保護動物吧!

篇4:博物館觀後感

上海博物館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館藏珍貴文物12萬件,其中尤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爲特色。藏品之豐富、質量之精湛,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每當我看到如此精美的文物時,我不由得感慨古代中國的文明的燦爛與偉大。然而,我亦不禁爲那些命運多舛的文物的背後的經歷而感慨萬千,我也瞭解到在館內有一份長長的捐贈者名單,已經有800餘位捐贈者的名字。上海博物館汪慶正先生曾披露:上海博物館的藏品由建館之初的9000件,增加到現在的近100萬件,其中有近1/10的館藏來自於民間的捐贈。當初建館時,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們的捐款達1000多萬美元。可見還是離不開各界人士的支持。

然而,我在欣慰之餘卻又想到,流失於海外的文物千千萬萬,有幸能重回故里的文物何其之少,或許這是中國的不幸,是民族的不幸,儘管有無數的愛國人士傾力回購海外流失文物,那也僅是滄海一粟,冰山一角。就以圓明園十二獸首爲例,目前有丑牛,寅虎,午馬,申猴,亥豬五首迴歸祖國,然而,子鼠,卯兔二首卻仍流落海外。我由此而想到,如今流失的海外文物,我們是否都應用重金購回。我認爲當然不是這樣,這隻會助長了那些文物販子的氣焰,以爲其中有利可圖。雖然文物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歷史,但是歷史終究已是過去,雖然我們不應忘記過去。但是,我們更應着眼於現在和將來。只有自身強大了,纔會有能力追討回更多文物——而不僅僅是用無窮無盡的金錢去滿足利益薰心的文物販子。

無論過去的歷史是多麼的輝煌,但終究已是往事,仔細一想青銅器,無非是奴隸主貴族奢侈的生活用品;精美的陶瓷,無非是皇家御用的金貴之物;雕刻,無非是統治者籍以愚民的工具;書法和繪畫,無非是那些讀書人予以揚名天下的途徑;經史子集和詩詞歌賦,無非是文人們藉以“含沙射影”、抒發心中苦悶的媒介。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作爲以四大發明爲自豪的我們來說,着實令人汗顏。儘管中國已不再是昔日的東亞病夫,然而世界四大文明最後只有我們中華文明僅存於世,現在卻也是傷痕累累。在我們長時間的發展歷程中,尤其是最近幾個世紀,沒能出現一批劃時代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成果,是我們的遺憾,它直接導致了中國近兩個世紀全面落後於西方列強的局面。中國人不應該怕暫時的落後,自由的思想氛圍、開放而富有開拓氣息的社會、理性而不失道德的國民素質是我們發展的最重要動力。一切束縛國人思想的力量都不應在當今時代產生和存在。我們已經失去了幾千年的發展機會,此時不進,更待何時?

所以,我們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僅僅能夠證明一點:我們華夏民族具有無比堅韌的生存和繁衍能力。歷史早已過去,輝煌也罷,慘淡也好,“古今多少事,均付笑談中”。我們應該用更清醒的頭腦去認識自己的不足,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拿着歷史上曾經出現的所謂的“輝煌”沾沾自喜,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先走別人走的路,再走別人未曾走的路,最終馳騁於不敗之地!

篇5:博物館觀後感

一個天朗氣清的日子,也是我們外語系黨小組第一次羣體出遊的日子。雖然凌晨的廣科有點寒意,但我們那顆衝動不已的心早已驅散寒意,大家都對此次的行程佈滿等待。

早上8:10分我們準時動身,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中充斥着歡笑聲、歌聲。我們像小孩子般一起玩遊戲、猜謎語、高聲歌頌,旅途的疲乏早已雲消霧散。

當汽車進入珠江新城一帶時,我被這裏的景緻吸引住了,特殊是這一區標新立異的修建作風讓我深深地感觸到了廣州這座城市的活氣和魅力。古代化的建造羣到處可見,一座座高大宏偉的寫字樓和住宅樓無不彰顯着它的奇特和品位,像一羣�女在爭芳鬥豔,吸引着人們的眼球。

廣東省博物館位於廣州新城市中軸線-珠江新城核心區南部的文化藝術廣場,總投資8.842億,被稱爲“月光寶盒”。博物館以廣東歷史文化、藝術、天然爲三大擺設方向,以求充足反應嶺南文化的獨特個性和廣東省博物館的館藏程度。廣東歷史文化展覽破足於“從世界看廣東,從廣東看世界”的歷史視線和文化廣角。用豐盛的人證和文獻重點展現廣東三大系,海上商業歷史、廣東華僑史和近代史。

在參觀的進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入的就是極具潮汕特設的木雕文化、文房重寶端硯、廣州彩瓷這三個富有處所特點的展廳。由於以上這三個展廳展示了真正的廣東文化,讓我這個隧道的廣東人着實驕傲了一番。潮汕木雕是我國有名的民間傳統木雕統派,重要風行於粵東的潮州、潮安、饒同等舊潮州從屬地域。潮州木雕歷史長久,源遠流長,它以豐滿繁複、精緻細膩、琳瓏剔透、金碧光輝的藝術風格著稱。那竹苞松茂、造型各異的器物品類,那生活力息濃烈、民俗意蘊深沉的題材紋飾,那惟妙惟肖、纖毫畢現的雕刻工藝無不形象的展示着潮汕人的風氣風俗和人文精力。另外,我還參觀了一些真切還原的傳統潮汕仙民居廳堂、臥室、書房等場景,通過傢俱擺設與修築裝潢的有機聯合,活潑地再現了木雕製品在潮汕民居的普遍利用,更讓我有置身於某個片子場景的幻覺。

另外,在短短1個多小時的參觀時光內,我們還參觀了以下主題館:《我們的寶藏�礦石資源館》、《石之精靈�寶石館》、《嶺南本草�中草藥館》、《大陸動物世界�海洋館》等。每一個主題館都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視覺享受及驚喜,在大包眼福之餘領略到了不同層面的廣東文明的博大高深。

參觀之後,咱們又一起步行到餐廳用餐,停止了一天的行程,大家固然疲累但始終難掩心中的滿意跟喜悅。圍坐在一起邊吃飯邊談談此行的播種,氛圍樂也融融。

通過此次的參觀,我受益匪淺。我早已被廣東積厚流光博大精湛的歷史文化折服,盼望本人可能爲廣東的發展奉獻出菲薄之力。

篇6:博物館觀後感

繁華的都市裏,在高樓大廈、“小蠻腰”前,博物館顯如一個矮冬瓜,十分普通,但平凡中卻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在那灰色的莊容中顯示出與衆不同的韻味。

一入館,引入眼簾的是三面直瀉而落的白紗帷幕,一條襯着紅“扇”的黑色“天橋”橫架在大廳中央的上空。

走進潮州木雕展廳。廳內陳列着各種各樣、美輪美奐的木雕。我曾聽舅舅提及:潮州木雕以飽滿繁複、精巧細膩、玲瓏剔透的.藝術風格而著稱於世,流光溢彩的漆金技術更讓人讚不絕口。昔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每一件木雕都是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當你全神貫注看着木雕時,如身臨其境,木雕中的人物彷彿在向你娓娓講述着、表演着那一段段潮州歷史故事。那些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術讓我不得不爲之驚歎!

走着走着,不知不覺中來到木雕製作部分展廳。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先要設計起稿,再到選材、粘貼稿樣,還要打坯、修光、打磨、貼金等複雜程序才完成。我心不禁被這小小木雕竟要經如此多程序才完成而震驚!我望一望雕木前的石塊,又看一下雕琢後的木雕,呀!簡直是天壤之別啊!

“貞貞!走啦容不得我多花半點時間去欣賞,又得急急忙忙走進另一個展廳。先是歷史文化展廳,再是自然資源展廳,後是陶瓷展廳……匆匆而去,亦匆匆而別。珍品雖琳琅滿目,但也無暇顧及,所有美麗也僅是隨眼而過,唯有那木雕。

出館到海心沙公園吃午餐後,漫步於公園中的我仍無法忘記那潮州木雕的製作過程。漸漸領悟出了古人所云“玉不琢,不成器”之意,是無數次雕琢成就了這近乎奇蹟的成功。沒有一件“器物”不由雕琢便能成品的,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功。自以爲是“玉”,不願去“雕琢”,持有傲慢態度的人,終究不能成“器”。即使是塊寶玉、寶石,不通過挖掘、雕刻,也只能是一塊爛石頭;即使你是個人才,不願付出汗水,也絕不能成功。

相反,你付出努力,即使是爛泥,也能成爲價值連城的陶瓷;即使是木頭,也可成爲精美絕倫的木雕;即使是白紙,也能成爲聞名世界的名畫。

玉不琢,不成器。木願雕,便成品。

正如當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夢,讓七月南湖航船化作十月泱泱大國。猿人通過“雕琢”——自然災害、風雨洗禮,纔有高智慧的人類;華夏曆史通過“雕琢”——朝代變遷、人事更換,纔有五千年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當今美好生活也通過“雕琢”——抗敵戰爭、改革開放,纔有現在幸福生活。

而身處幸福的我們,也不可忘祖先的付出,是他們用鮮血來雕琢我們如今的美好生活,十幾代人的堅持努力纔有我們今天的和平國度!作爲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的我們,現在起就應爲自己樹立一個目標,努力奮鬥。爲祖國奉獻出一份力量!

是祖國給了我們和平幸福、舒適的生活,但給與天地之間的這國度,給予我們生命的是地球母親。她曾擁有一塊寶石——自然資源,並將它無私奉獻給人類,但人類通過了無數次“雕琢”讓它成“器”後卻忘記了這塊玉,渾然不知這塊“玉”是萬物之本。在爲這惡果付出沉重代價後,人類終於醒悟,面對拯救“玉”的重任,我們就不能責無旁太,我們更要好好學習,將來用我們的智慧讓這塊“玉”再現昔日的生機盎然之景。

讓我們用汗水去雕琢我們的人生,用雙手去彩繪祖國的未來,用智慧讓寶玉重現生機!

時針無聲地指向了“3”字,我帶着快樂踏上了修學遊歸程,也帶着一片赤子情懷,踏上了人生之旅。

篇7:博物館觀後感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參觀了中國軍事博物館。

來到了軍事博物館,首先映入我眼前的是一艘軍艦、一些大炮和一枚導彈。好壯觀啊!

我立刻走上前去看看,才發現大炮原來有許多種,有山炮,有野炮,還有紅夷鐵炮……真是多得數不勝數。再看看右邊的導彈,叫“東風-2”,長20.9米,彈徑1.65米,總重量29800千克,射程1300千米。

外面就有這麼多東西,裏面一定更多。快進去看看吧!

進去後,我看到了一尊雕塑。他是誰?你一定知道吧?那我就不多說啦!

再往前走,各式各樣的武器越來越多了,我和媽媽便決定按照順時針方向參觀。往前走,我們看見了許多的飛機。有殲-5,殲-6等殲擊機,令人眼花繚亂。

再往前走有一個門,裏面有很多軍艦、飛機。我進去看了看,這裏面有的是飛機殘骸、有的是從海對岸飛回來的,也有的是從日本繳獲的……那些飛機上怎麼有個太陽的標誌?問了媽媽才知道,原來是國軍的徽標。

可就在這時,一位叔叔把我們叫了出來:“這裏要閉館了。”叔叔說。還沒看夠呢!我心裏想。

前面就是越野車啊,導彈等之類的。瞧,導彈有“海鷹一號”、“紅旗二號”等。越野車有“猛士”等。

我們又往回走,還看見了一些加農炮、榴彈炮。加農炮可以以直線方式打中敵人;榴彈炮可以穿過小山坡。

時間不多了!我和媽媽只好出了這個門,來到另一個門。

這裏是解放軍的生活用品。有那時用的水壺、草鞋、印章等。有很多東西都反映出了當時人們生活的簡樸和艱辛。

唉!閉館了!我也只好回家了!下次再來看吧!

篇8:博物館觀後感

就在前天冒着寒冷的天氣緩步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 以飽滿的革命精神和深重的歷史情懷參觀我們增長了知識,開拓了視野,更加了解了我們祖國成長的歷史。我在參觀過程中深刻的體會到了祖**親的偉大,決心爲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奉獻終身。

作爲一名學生,我們在展覽中最深刻體會是此刻我們所要承擔的責任。祖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處於列強的屠戮和欺辱之中,這印證了“國家弱註定要被外族侵略”的規律。爲了避免讓歷史重演,建設祖國。因爲我們是祖國還未綻開的花朵,,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奉獻自我我們是祖國的希望

梁啓超說過“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正處於風華正茂,揮斥方遒的少年時期。我們應該不斷完善自我,積累知識,鍛鍊能力,磨練品質。只有少年強大才會給祖國有一個良好的基礎

在這次參觀中使我憤憤不平的那就是有很多國家來侵佔中國的領土在聽見解說員慷慨激昂說到南京大屠殺時我彷彿看見那慘目人睹的場景時我的心裏是陣陣淒涼但是我也彷彿看見中國人民在頑強與日本侵略者鬥爭時我立刻就想到英雄的中國共產黨不畏強暴,以大無畏的革命犧牲精神,帶領頑強的中國人民,與國民黨積極合作,堅忍不拔、堅苦卓絕的英勇鬥爭最終取得了勝利這次我參觀了明、清與抗日戰爭時看見了虎門銷煙、八國聯軍攻打中國、簽下不平等條約等在清代無能統治下迫使這些事情一一發生。

撫今追昔、緬懷歷史,我們不能不認識到這樣一個真理,不能不謹記這樣一個教訓,那就是:落後就要捱打。這是無數中國人民和革命先烈用他們的鮮血所印證了的真理和教訓,也是歷史上無數國家和人民用他們的命運所引證了的真理和教訓。社會發展局面,使我們的國家永保安全、穩定、繁榮、文明和強大。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人民,更應緊緊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以真抓實幹的精神、以嚴謹活撥的態度、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去迎接時代的挑戰和開闢美好的未來……

一、鵝頭桶

正月七年級,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溫州博物館參觀。在博物館裏最讓我留連忘返的是藝術品展廳。在展廳裏各個年代各種造型的藝術品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特別是有一隻造型獨特的木桶吸引了我的眼球。那是一隻什麼桶呀?一隻圓圓的桶上有一個長長的把,這個把的造型是一隻鵝頭,桶沿是高低不平的,因爲它代表着鵝的翅膀和尾巴,整個桶看起來就像一隻浮在水面、回頭展望的鵝,使我想起一首古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爸爸告訴我說:這種桶是溫州最有特色的木桶,叫鵝頭桶,是古人用來裝洗衣服的,因爲古人洗衣服是到河裏的,人們把洗好的衣服放到桶裏,然後用手挎着鵝頭桶提回家,這樣既輕鬆又好看。我心想古人真聰明,我也要好好讀書,假如我也發明一些東西放到博物館,讓將來的觀看,那該多好啊!

二、蝴蝶盤

呀,博物館裏怎麼會飛進蝴蝶來呢,哦,是我老眼花眼了,那不是蝴蝶,是蝴蝶造型的木盤子,它是用一塊木板刻出來的,上面有一圈圈的年輪,整個盤子漆成棕紅色的,可好看了。聽爸爸說,“這是古代人在過大年的時候裝水果,瓜子招待客人的,叫蝴蝶果盤。”我們家也有果盤,但那是玻璃做的,雖然看起來很洋氣,也很好看,可我還是喜歡這隻蝴蝶盤。不知道現在還有這種盤子賣不?

三、活字印刷

在展廳裏,我看到了木刻的和泥土燒製的活字印刷字盤,在爸爸的講解下,使我知道了印刷的基本發展史。

最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要印書,先在一塊磨平了的蠟石上將文章刻上去,然後一張紙一張紙地拓印出來,如果要印第二篇文章,就把原來刻好的文章磨掉再刻,這樣很費時,而且無法再版。後來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人們覺得方便多了,畢昇把一個個字刻在特製的泥塊上。然後燒硬要排版時,就按文章將這些字排在一個特製的字盤裏再去印刷,印完了放起來以後還可以再用。到了近代,人們發明了機械印刷,印刷的速度是快了但是排版還是要手工操作的,其實也沒多大進步,現在可好了,採用電腦激光排版了,不但印刷速度加快,質量也越來越好,不知道將來的印刷還會發展到什麼程度

篇9:博物館觀後感

一 感悟傳統文化

到了博物館,剛走進大廳,一股古老的氣息便撲面而來,在幽暗的燈光下,透着它的神祕。整個一樓大廳有各種陶器和石器,可以想象出在那個時代裏,人們用石器做出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每一件物品都有獨特的氣質,更加體現了徐州作爲兩漢發源地濃厚的文化底蘊。

上了二樓,則是漢室遺珍展廳,在其中擺放着各種陳列銅器、金銀器、玉器和陶石器,有簸箕山出土的“宛胸侯”龜紐印、金腰帶扣、金代鉤、金虎頭、金羊頭、明光宮等。通過這些鎏金的寶物可以預見當時皇廷是何極的輝煌,它彰顯了我們中華民族氣壯山河的大氣,象徵着漢代的強盛。往下走,一面古樸的大門映在眼前,荒古而厚重的暗紅顏色,是火與血的交融,象徵着漢王朝的權利與勝利。

整個大廳展示了一個泱泱大國所蘊含的民族魂,作爲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它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根本。民族存在於何處?它存在於血液骨髓裏,如果沒有發掘出民族魂,那麼這個民族的人必將會變得茫然、變得背叛。因爲他們沒有精神支柱。歷史上,漢族曾經多少次被少數民族征服,但是作爲漢民族卻一直沒有消亡,反而是征服者在不知不覺中被漢民族同化,這和漢文化的先進性有着直接的關係。

二、學習民族傳統文化

參觀了二樓3廳,往裏面走則是各種兵器、鎧甲。其中一件是一位將軍的鎧甲,透過泛着寒光的鐵衣,我感到了一股肅殺的氣息,當年的他必定在沙場上馳騁飛揚吧。然後是“鎖子鉀”,用鐵鏈結成,重十幾斤,可以試想一下,當時的戰士穿着這種衣服是多麼的辛苦。那鐵衣上的裂痕顯示了戰爭的殘忍,正是因爲有着民族精神的支撐,他們從不退卻,兩漢的民族氣節支撐着他們錚錚的鐵骨。 各種兵器排列在大廳的四周,有短刃匕首,有長槍鐵戟,斑斑的銅鏽遮不住它們的寒氣,森森的寒光炫耀着它們曾經的.倔強。還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兵器,但他們無一不體現了漢民族應有的血性。這血性是“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決心;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烈;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絕;是“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情.....

一件件兵器象徵着一個個英魂,也許沒有他們的名字,也許他們不曾流芳百世;但這種“血性”確是他們傳承後人的,這血性不是“衝冠一怒,流血千里”的莽夫,而是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精神。他們遇到過困難,他們失敗過,但他們最終都戰勝了困難,爲黎民百姓搏得一個太平盛世。

正如劉邦項羽爭天下,劉邦敗了多少次?不重要!因爲他最終勝利了。歷史對劉邦褒貶不一,因爲項羽太強大了,強大到讓所有人佩服。他可以背水一戰,可以力能扛鼎,可以一夫當開萬夫莫開。但他終究是敗了,敗給了劉邦更敗給了他自己,因爲他輸不起。而劉邦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纔是我們要學習的,堅持失敗就是最大的成功。

正如俞洪敏先生所說 :作爲一顆草,人們可以隨意的踐踏你,不會因爲你的痛苦而他產生痛苦,因爲人們根本就無視你的存在。只有像樹一樣不屈不撓的成長,長成一顆參天大樹,遠方的地方人們才能看到你,走進你,你能給人一片綠蔭,活着是美麗的風景,死了依然是棟樑之才。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中國精神,也是兩漢文化所要告訴我們的真理。

三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最後看到的是“金縷玉衣”這件金縷玉衣是王侯的葬衣,據史書記載玉衣以玉爲福,如鎧狀,連縫之,以黃金爲縷,腰以下玉爲機,長一尺,二寸半爲柙,下至足,跡縫以黃金縷。通過這介紹,我們瞭解了金縷玉衣的由來,看着這套金縷玉衣彷彿是一位王者躺在那裏,不怒自威。

時至今日,許多人崇洋媚外。誠然,國外的許多國家比中國發展的好。但是“我們”被放在哪裏?民族文化被放在哪裏?假設我們不從世界、國家的大角度看,僅從徐州來看的話,就可以清晰的看出博物館存在的意義了。它用這種方式激勵後人,讓過去的先輩教會我們不屈的精神,掀起一個波瀾起伏的時代。通過這跨越歷史的文化與精神傳承,讓現代的徐州人再次發出歷史的輝煌之光,讓徐州這座古城增光添彩。

不得不承認,徐州這座擁有濃厚歷史文化的古城已經落後於其他城市了,在鉅變的三十年裏,徐州進步太小了,不說與上海、深圳等沿海新生城市相比,就是周邊城市都有超越徐州的趨勢了。也許是時代束縛了我們的腳步,但作爲漢文化的發源地,弘揚民族文化我們責無旁貸。

越過古老的街道,聆聽着聖賢的教誨,細數漢家之往事,弘揚漢家文化與精神。在這個古樸的藏館裏,我向宣誓“怒向刀從覓小詩,我以我血薦軒轅”!

篇10:博物館觀後感

在迎接中國共產黨建黨xx週年和中國改革開放xx週年之際,爲回顧中國共產黨成長、發展、壯大走過光輝歷程,緬懷革命先輩爲新中國建設取得的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落實首汽修理公司黨委20xx年工作計劃,修理公司團總支組織各團支部青年員工特於5月4日統一前往首都博物館參加名爲開闊眼界、引以爲鑑的主題團日活動。

首汽騰迪團支部一行五人一早便到指定地點集合並在展館前手持團旗合影留念。合影後我們透過安檢排隊進入碩大的展館,高大而個性的樓頂,富有西方浪漫色彩的建築,全方位、立體化地呈此刻我們面前,對於我們這些年青人來說真是一種震憾。我們按照大廳醒目處的指示牌,清楚地瞭解了展館整個佈局。

我們一行人首先從頂層開始參觀,五層是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分爲新石器至南北朝時期、隋唐至遼金時期、元明清時期三大部分。本展覽從展現北京玉器文化的角度出發,反映了北京地區的玉器發展史和藝術特色。很多人十分喜愛青白玉,看上去十分的純淨,稱得上是晶瑩剔透,惹人喜愛。五層還有老北京民俗展,在這個展廳隨處可見用小泥人模仿當時婚慶熱鬧喜慶的場面,透露出當時純樸的民風民情。除了這些還記得有剪紙展,風箏展,北京小吃展,服飾展……在那裏彷彿又回到了電視裏那個街邊大院的場景,感覺到地道的北京味,真是回味無窮。

四層是我們一行人最關注的也是看的最仔細的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它分宋遼金、元、明、清四個展廳,以宋遼金至明清時期北京地區重要遺址、墓葬、窯藏出土文物爲主。該展覽充分展示了北京各個歷史時期出土及傳世瓷器精品,反映了我國古代陶瓷發展史各階段發展軌跡,集中體現了中華瑰寶——中國古代瓷器藝術的歷史風貌。同時,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也在該層,以反映燕國青銅器文化面貌爲主線,從鑄造技術、造型、紋飾諸方面展示北京最早的青銅藝術。四層還有京劇文物展,有那些漂亮的臉譜、戲服、聽戲的茶樓,坐在小桌旁看着前面的大屏幕正在上演的戲劇,能真實親切感受到當時來茶樓休閒的人,那種自在享受的情緒。

參觀的時刻就這麼匆匆過去了,除了感慨、大開眼界,真不知道形容離開首博時的情緒,想想這些文物怎樣會保存到此刻還這麼完整,留給我們太多的驚奇,太多的震撼,到此刻都處在興奮之中……

篇11:博物館觀後感

剛來到海南博物館大門的時候,心情非常激動;高興。遠遠看去一棟莊嚴宏偉的大樓豎立在我們的面前,我深呼吸,聞到了一股濃厚又古老的氣息,彷彿又回到了古代。這些氣息不是來自裏面的國寶嗎?我帶異常激動心情進入了博物館的展廳,剛進到展廳,我嚇了一跳,展廳裏文物一件件安安靜靜的躺在那裏,在展廳裏沒有人喧譁;打鬧,只有照相機和安靜的人們在慢慢的觀賞它們的美麗,雖然它們常年沉睡於土裏,但他們的色澤和光華是泥土掩埋不了的。要不然它們不會被我們發現,更不會出現在展廳裏。

海南省博物館能讓參觀者穿越時空隧道,領略海南島的歷史奇觀、古代文明及海南島人的精神。

博物館分爲5個參觀區.

第1個是介紹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海南省各族人民時代相承的、與羣衆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包括民間文學、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還有定期舉行的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如歌圩、廟會、傳統節日慶典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突出特點是有傳承性、民衆性,是一種“活態”的文化。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等方面的價值。 本館所展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傳統手工技藝等。

第2個是介紹三件文物都是國家珍貴文物,其中亓北古劍爲國寶,三件文物都夠得上重器之稱。

三件珍貴文物重在於承載着豐厚的歷史文化科研價值,代表了古代中華民族的工藝水平;閃耀着歷史之光、民族靈魂之光、先民智慧之光、中華文化底蘊之光。 本廳展示的三件文物,爲海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第3個是介紹海南先民自各個時期移民而並未繁衍發展,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海島移民文化。漢代開始,隨着中央封建統治不斷加強,或有將士揮師南下。開疆拓土;或有逐客萬里披荒,開啓文明;更有海南名士巍然崛起,彪炳古今,創造了瑰麗奇特的海南人文歷史。近代以來,海南得風氣之先,濃郁的海洋氣息和異域風情瀰漫在海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瓊崖革命23年紅旗不倒的英雄主義精神更是激勵海南人民奮鬥的動力。

第4個是介紹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海南先民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在這片熱土上留下了較爲豐富的文物寶藏。近年來,隨着我省文博事業的長足發展,全省各級博物館的藏品也不斷增加 。 本展館薈萃了海南全省博物館館藏精品文物近百件,有渾厚凝重的銅器、絢麗奪目的陶瓷器、筆墨精妙的書畫等。這些文物是海南歷史和文化的重要 見證。它們濃縮地再現了海南古代文明的發展軌跡,展示其同祖國大陸源遠 流長的密切聯繫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我離開博物館後最大的感觸是:我國的國寶不能掉入任何人手裏,因爲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繁榮富強的見證,也是中華人民的財富,是中國的魂。

篇12:博物館觀後感

這個我來到了位於澳大利亞的墨爾本,來領略異國風情和文化,有充滿書香氣息的墨爾本大學,有雅緻古典的墨爾本國立圖書館,還有藏着各種奇花異草的墨爾本皇家植物園,那著名的墨爾本博物館更是不能錯過。

進入博物館的大門,映入眼簾的便是懸在半空中的老式大飛機,如此龐大的館中,遊人竟然寥寥無幾。我看着地圖進入了恐龍館,只見無數的模擬恐龍骨架向我迎面撲來,館內昏暗的燈光讓我不由得打了個哆嗦,原本體型龐大的恐龍骨架被燈光照在牆壁上,更是威風凜凜、盛氣逼人,我突發奇想,開始接着燈光玩起了手影戲,我用手學着小狗、小鳥、鱷魚和孔雀,惟妙惟肖,玩的不亦樂乎,在媽媽的催促下,我不捨地繼續參觀,走着走着我來到了“仿真恐龍展示臺”,那栩栩如生的恐龍造型,色彩逼真的恐龍外表和繪聲繪色的背景樹林,讓我感覺身臨其境,使我看得入了迷。不知是我按到了什麼按鈕或是踩到了什麼“機關”,突然間,恐龍模型發出“隆隆”的響聲,巨大的尾巴向我甩來,我嚇得趕緊倒退了兩步,但我的背卻被不知什麼堅硬的東西擋住了,當我回過頭時,只見一隻紅色條紋的恐龍模型矗立在我身後,我“啊”的一聲叫了出來,身邊的人投來了異樣的目光,但被嚇得不輕的我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隨後我又去了妙趣橫生的昆蟲館,原本看到蟲子就避而遠之的我,在同伴的鼓勵下,我懷着十分忐忑的心情走進了佈滿昆蟲的神祕世界。一進門,五花八門、五顏六色的昆蟲印入我的眼簾,有常見的螞蟻、瓢蟲,有十分獨特的獨角仙、天牛、鍬形蟲,還有見也沒見過、聽也沒聽過的綠色的、紅色的、甚至是彩色的,這成千上萬的各類昆蟲讓我眼花繚亂,同時也在內心深深的佩服那些爲科學研究做出貢獻的人。當我走出“昆蟲世界”的時候,我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似乎已經不在那麼畏懼蟲子了。

這次的博物館參觀已經不再只是瞭解歷史、知識了,它讓我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像是一場短暫的旅行,像是一次有趣的穿越,更像是一次神祕的探險。

篇13:博物館觀後感

20xx年5月20日,在歷史老師的帶領下,我隨班級參觀了位於武漢閱馬場的辛亥革命博物館。博物館內栩栩如生的浮雕蠟像、鬼斧神工的'場景模型給了我切身感受當年血雨腥風的革命氛圍、豪情萬丈的革命壯志的機會,使我對辛亥革命的重要歷史意義產生了更爲深刻的認識。

兩次x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接連失敗,清政府的腐朽墮落暴漏無疑,封建制度同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巨大差距愈來愈成爲仁人志士心中邁不過去的心坎。國內一波接着一波的反帝愛國運動此起彼伏,爲了追求民族的復興、國家的富強,無數的愛國人士拋頭顱、灑熱血……然而,面對強大的帝國主義侵略,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仍然任重道遠。於是在舉國沉默之中,迸發了一聲驚天巨響,在九省通衢之武漢,以孫中山先生爲代表的革命志士打響了震驚世界的一槍!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了!這成爲了中華民族復興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儘管由於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羣衆,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袁世凱最終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我們仍應該看到,辛亥革命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革命之後,民主與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沉寂的中國迎來了在社會風氣,經濟建設,等各方面的全面思想解放。反動統治從此失去了其長期存在的根基,這也是我們稱之爲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眸百年已蒼然流逝,辛亥革命之金戈鐵馬已化爲歷史塵埃。然而這段革命志士浴血奮戰的歷史卻以一種精神力量的形式得到了傳承,這便是我們現今仍積極倡導的首義精神。正如革命志士在和平請願已無絲毫希望之時迫不得已選擇採取暴力革命這般“激進”手段一樣,首義精神時刻提醒着我們,當意識到一個局面無法以溫和的方式改變時,我們就應該勇敢的發出我們的怒吼,用一種勢如破竹的果敢去打破這一種我們所不能容忍的局面。同時辛亥革命的失敗也值得我們深思;正是由於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羣衆,辛亥革命纔會這麼快的走向失敗,所以,我們應該認識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歷史的主人,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纔能有效地喚起人民的力量。

新的時代新的起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應該產生新的氣象,我們要學會繼承和發揚首義精神,在今後的學習、生活、工作等各

方面發揚敢於鬥爭,敢於挑戰現實的精神,回顧百年前的先人爲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奮鬥與犧牲,仍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強大動力。

篇14:博物館觀後感

陽光明媚的八月,我和來到了大理古城。我們走在一塊塊方正的石頭鋪平的路上,心情格外的爽。街道上,大大小小的商鋪,密密麻麻的遊人,古色古香的建築,讓我倍感開心。但讓我印象最深的卻不是這些,而是在大理博物館中所看到的展品,那些具有古典氣息的展品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中。

我懷着激動的心情,走進了大理博物館。博物館裏的種種文物都在訴說着大理古國曾經的昌盛。

首先進入眼簾的是象徵權力的大鼎,正方體的大鼎顯得格外有氣勢,四面環繞着翱翔天際的飛龍,它們尖牙利齒,粗大的眼睛顯得野心勃勃,彷彿要爭奪大鼎上的翡翠明珠。

往左走,立馬看見了幾個青銅雕刻的女僕人。她們個個穿着由絲綢製成的豔麗多彩的裙子,舞的舞、跳的跳,顯得格外開心。她們妖嬈豔麗的舞姿,彷彿在述說着大理這個繁華的國度。

緊挨着她們的是一排排騎着高頭大馬的侍衛,他們英姿颯爽,手持利劍。像是在戰場上爲國家而戰鬥。清涼的風,吹灑着他們滿頭的汗水。那威武的樣子,讓人覺得他們彷彿在呼喊着,“大理國萬歲”“大理國萬歲”的。

再往左走,是一羣羣大理國平民百姓,有漁民、紡織工人、農民……儘管職業不同,但他們都被雕刻得栩栩如生。在大理古國這個興盛的國家中,有哪個平民不覺得幸福呢?

上到二樓,看見一羣大理國的大臣們在議論朝政。古代中原,人們總是把西南方的國家稱爲西南夷。可是,大理卻是個例外。那些大臣們穿着的衣服,比中原的大臣更華麗。這個有着近似中原文明的國家,想不到竟如此強大。

大理國的佛教是很出名的。這不,馬上就看見了幾排佛像,他們都在念經,儘管只是雕刻品,卻讓人看得出他們唸經的專注。每個佛像都有一個名稱,如“尊勝佛母”“大勢至菩薩”等等,佛像之多,讓我驚奇,足以看得出大理國對佛教的信奉和推崇,也難怪人們稱大理爲“佛都”。

離開博物館時,我感到格外高興,因爲我一下子就“遊覽”了大半個大理古國。走進熙熙攘攘的人流,我彷彿穿越到八百多年前的這片土地,看見兒童在嬉戲、看見持着長槍的士兵在巡邏、看見市民在大街上買賣貨物……瞬間覺得這裏莊嚴而神聖。

篇15:博物館觀後感

以前,一直只知道“兩彈一星”科學家錢學森很偉大,爲我國航天事業地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今天,我才真正近距離的走近了他,走近了這位透着崇高人格魅力的老人。

今天,我很榮幸的作爲本班學生代表之一和輔導員桑林海老師一起,在學校的統一安排下,來到陝西曆史博物館錢學森事蹟展區進行參觀學習。

錢學森( 9 -xx年,他被國務院、xx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稱號。 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xx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大家也許只看到了錢學森光鮮的一面,可是又有多少人看到了她爲此而付出的巨大努力。他從小出生書香門第,先後就讀於衆多名校。在國立交通大學的時候,他每天都會去位於校門右側的紅樓——交大圖書館。在那裏,它不僅研讀與所學專業(鐵道機械工程)有關的書籍,而且還看講飛艇、飛機和航空理論的書。錢學森之子錢永剛在一次與記者的一次談話中說過這麼一段話:“父親一生都在不斷的學習,不斷從新的知識裏汲取營養。他看書看到最後一天,一直到入院前幾個小時都在看報紙、看文件”。這使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話:成功= %的天分+99%的努力。因爲錢學森肯於付出,他纔會取得後來的成就。

但是,錢學森身上吸引我的,不僅僅是那嚴謹、勤奮的治學態度,更是他高尚的人格所散發出來的魅力。

錢學森留學、工作於美國多年,可是至始至終他都從未想過要留在美國,他說:“我是中國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國一輩子,到 950年我得知新中國成立,認爲機會到了,應該回到祖國去”。面對美國方面給以的威逼利誘,他始終不爲所動,最終在周總理的幫助下,得以安全回國。他不圖名、不爲利,不懼怕生死,只爲一顆愛國心。

在取得一系列成就之後,他沒有迷失自我,仍舊保持着一貫謙虛的作風。錢學森在一切成就歸於黨歸於集體中寫道:“沒有黨的領導,沒有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廣大科技人員的協同攻關,這樣的事情誰能辦到?所以我常常說,一切成就歸於黨,歸於集體,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我的切身感受”。此外,“不兼榮譽性職務”、“不上任何名人錄”是他一生操守的處事原則之中的兩條。

這纔是真正的錢學森!當我從展區中走出來時,內心之中油然而生此感。以前對錢學森的認識與瞭解,那應該是第一次與他相識吧,我想,今天與他的再次相識,纔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次相識。

篇16:博物館觀後感

走進洛陽博物館新館, “河洛文明”四個大字首先觸動了我。洛陽——十三朝古都,正如校歌所唱的那樣,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洛陽自古被華夏先民稱爲“天下之中”。洛陽又有“千年帝都”之稱謂,並有:“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的說法,足以顯現出洛陽所獨具的重要性。因此,要領略“河洛文明”,當然也只有走進洛陽,感受河洛文明,感受千年帝都的魅力。

站在一樓,看的最多的就是石器、化石,更爲珍貴的是舊石器時代的象牙化石、鴕鳥化石,可謂珍品中的珍品。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黑陶、骨針、陶背壺、陶竈等,足以看出,在遠古時代,洛陽的土地上已經有了“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已經升起了“裊裊炊煙”。

進了宮廷文物展廳,就聯想到了北京故宮的宮殿和建築。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大幅的慈寧宮平面圖和相關文字介紹,讓我們可以清晰地瞭解慈寧宮的結構佈局,便於我們參觀。接下來看到的是禮佛大堂和一批藏傳佛教的造像、佛塔。讓我們大家好像領略到了皇宮皇太后及太后禮佛的場景以及佛像的傳神。後又觀賞了宮廷傢俱及家居裝飾,宮廷傢俱的木工工藝與雕花、鑲嵌等工藝相結合,形成宮廷傢俱的創新風格。

在石刻館的門口,可以看到和洛陽老博物館差不多的辟邪“巨物”,東漢石辟邪,被譽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整個展廳分爲“宗教石刻|”和|“碑碣墓誌”兩部分。“宗教石刻”以佛像居多,看石刻和被截的同時,讓我們也感受到了石刻藝術的神奇魅力。

上了二樓的洛陽珍寶館,心裏就更期待看到更多更加精美絕倫的珍寶。在古代壁畫館,看到了許多幅珍貴的墓葬壁畫。壁畫的繪畫技術和藝術價值之高、畫幅之大,大家都驚歎不已。像一些天界圖局部、北魏武士圖、女主人宴飲圖也可謂珍品。

書畫珍品館裏,更多像王鐸、吳昌碩、任伯年、康有爲這樣的書畫名家的真跡也在展出,讓我們可以近距離欣賞他們的真跡。王鐸的《詩稿冊頁》《行書軸》,吳昌碩的《枇杷圖》《葫蘆圖》《秋菊圖》等書畫作品,樣樣精絕,令人讚歎。

這裏我最喜歡的尤屬唐三彩專題展廳,唐三彩獨特的造型和豔麗的色彩,讓人聯想到宮廷的御用物品。聽同學說唐三彩的製作工序是很繁瑣的,三彩館的展品主要是俑像和生活器皿,俑像類的展品有人物俑和動物俑,不管是婦女、文吏官、武官俑,還是三彩馬、三彩駱駝,個個都形象逼真、各具風姿。

洛陽博物館新館,着實讓我們領略到了“河洛文明”和洛陽千年帝都的文化魅力。

篇17:博物館觀後感

你知道院士是什麼嗎?帶着這個問題,我來到院士館尋找答案。

寒假吃過午飯,爸媽帶我去了院士博物館,在上海楊浦區黃興公園旁邊。進門的工作人員熱情接待了我們,一個阿姨拿出問卷和筆,帶着問題讓我去拜訪。

自動門打開了,讓我踏上了一段美好的旅程。

在這裏讓我知道,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科技事業在貧困中艱難起步。對於正在科技前沿戰鬥的老一輩科學家來說,這並不容易。比如整天在車牀旁邊學業務,爲我國精密機牀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他被親切地稱爲周,一位留在車間的機械製造技術和設備專家;被《全球科學》(Global Science)列爲20xx年十大科學事件之一,爲DNA研究開闢了新天地,在國內外分子生物學家中聲名鵲起鄧;爲我們上海交通地鐵和隧道做出巨大貢獻。在上海軟土和密集建築中修建地鐵就像在豆腐上打洞一樣,但隧道和地下工程專家劉建航做到了;喬登江核物理學家兩彈英雄,傳奇院士。不幸的是,他9歲時,右眼骨折,失明。1963年,他接到組織部的命令,投身沙漠戈壁,開始了他一生的國防科技事業。然而在他實驗的關鍵時刻查出了腎癌。他不聽醫生的建議,堅持到實驗成功,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就這樣,十幾年來,他一隻眼一隻腎活躍在國防科研教育第一線;

這是中科院和中國工程院的動人故事。

館內介紹展示的只是上海兩所院校220多名院士中的一小部分。在探索科學真理的漫漫征途上,我們可敬可愛的兩院院士是智慧的化身,是科學的勇士,是時代的領袖。他們平凡、執着、無私、愛國,是我們的好榜樣!現在要好好學習,以後我也會像他們一樣。

篇18:博物館觀後感

今天下午,學校組織同學們一起坐校車去博物館參觀。

到了博物館,首先看到的是有一面牆那麼大的木版畫,畫上有兩隻仙鶴和太陽,有些女人在拿槍捕魚,男人們在騎馬。看了這幅畫,就有一種進入古代的感覺。

我們上了二樓進了一間屋子,屋子裏的展品是介紹舊石器時代的。在展示櫃中,有許多磨尖了的石頭做的器具、環形石器和許多小石頭中有小洞做的項鍊。可以看出,那時的人們就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我們又走進了另一間屋子,這間屋子跟以前大有不同。時間由石器時代轉到了古代。那裏有軍印和人死了留下的衣服。能看出以前的齊齊哈爾就是一個軍事重地。因爲有兵器、槍、軍用毯子和抽菸用的煙壺。記得還有一部電視劇《闖關東》裏也說了齊齊哈爾是一個軍事重地。在當時還相當的有名呢!

看看古人穿的衣服,衣不遮體,又冷又不舒服。可現在我們不僅要穿得暖和,而且還要漂亮好看。以前的古人只要肚子裏有東西就行,可現在我們不僅要好吃,口感好、不能鹹着也不能淡了。古人住的又小又冷的帳篷,現在住又寬有大的樓房,又暖和,又美觀。並且現在有事可以打個電話,很方便,在以前是要騎馬和信鴿的。並且我們有面向世界的互聯網和電腦。

看看現在的我們,就像是泡在蜜罐裏的小蜜蜂,就像是花房裏的小花朵,個個幸福得在冒泡。我們是最幸福的一代,所以我們也是能擔起社會發展的一代。等我們長大了,中國將無比富強,我們將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代。

1.首都博物館觀後感彙總

2.首都博物館觀後感

3.建川博物館觀後感

4.軍事博物館觀後感

5.關於博物館的觀後感

6.關於首都博物館觀後感

7.博物館觀後感1500字

8.新疆博物館觀後感

9.博物館觀後感1000字

10.博物館觀後感500字

篇19:博物館觀後感

十一到石家莊玩,第二天擠在中午退房前去了河北博物院。離賓館不遠,走着去的,到的北廣場,看到了不少遊人和廣場鴿。

河北博物院新老館並立,老館在北,新館在南,兩邊都有自助取票機,刷身份證可得,免費。老館在舉辦十八大以來成就展,新館是常設的歷史文化展覽。

新館一層是主題館,分別是曲陽石雕、北朝壁畫和名窯名瓷。二三層是河北特色文物展,分爲石器時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趙故事、戰國雄風――古中山國和大漢絕唱――滿城漢墓。這裏的藏品還是很豐富的,有十大鎮館之寶,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長信宮燈。

館裏有不少義務講解員,帶着紅袖章,態度熱情,講解專業。只要進去早,裏面人並不多,商店的東西也比較有特色。

很不錯的一家省級博物館。

篇20:博物館觀後感

今天我看了一個電影,名字叫《奇妙的博物館之夜》。這部電影非常有趣,它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自然博物館,那裏有恐龍化石、兵馬俑、大獅子、猴子、小矮人……後來,博物館又來一個木乃伊,這個木乃伊有一塊石牌。這塊石牌,能夠讓博物館裏的東西在晚上動起來,但在轉天太陽出來前,它們必須回到原來的位置,否則會化成灰。

有一個人,做了這裏的管理員,第一天晚上,他發現這裏的東西都在動時,他非常害怕,一直跑。後來,他了解了這種情況,就準備了很多道具和這些活動的東西對抗。過了幾天,原來的三個管理員把石牌偷走了,這個人就和這些會動的東西們合作,把石牌又搶了回來。小矮人坐在電動車上,“總統”蠟像騎在恐龍骨架上,他們從兩邊開始追,終於追到了壞人。“總統”蠟像從恐龍上跳到了馬車上,搶過了石牌,壞人一看這麼多人,嚇壞了,就逃跑了。石牌又被送回了博物館,天快亮了,所有的“人”和動物又回到了自己原來的位置上。

篇21:博物館觀後感

10月24日,我隨團委全體成員參觀了石河子市的軍墾博物館,瞭解了兵團的歷史,並且內心有很大的感觸。

首先,我特別佩服兵團人的能力。通過講解員的講述,我瞭解了兵團人開拓新疆這片土地的艱難歷程。從曾經荒無人煙的戈壁灘到如今充滿綠意、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現狀,這是兵團人奮鬥的成果。沒有他們超人般的能力,就沒有我現在所看到的一切。其次,兵團人身上不怕苦、不怕累、勇於拼搏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及“舍小家爲大家”的家國情懷、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讓我頗爲震撼。在開墾這片廣袤大地的過程中,條件再艱苦,環境再惡劣,他們始終能夠樂觀的面對,或許這就是兵團人獨有的精神風貌吧!最另我印象深刻的是兵團精神那簡簡單單的十六個字:“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這十六個字不僅僅是兵團人的標誌,更是兵團人永遠不變的信仰與堅守!

感謝每一位兵團人的辛勤付出!我會繼承發揚兵團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不怕苦累,用實際行動踐行兵團精神,爭做一名新時代的合格兵團人!

篇22:博物館觀後感

昨天,我們學校組織我們去鎮江博物館參觀,裏面有古代的書法、繪畫、陶瓷、金銀器、工藝品以及吳國青銅器等等,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一些吧。

陶瓷的介紹,陶器是隨着史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而出現的,與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陶殘片出土於南方地區的洞穴遺址中,距今約9000――10000年。陶器的發明與人類用火有着密切的關係,被火焙燒的土地,或粘土因落入火堆而變得堅硬,可能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識地用泥土製作他們所需要的器物。六朝青瓷(東吳、東晉、宋、齊、樑、陳),是我國瓷器成熟後的第一個重要發展階段。這一時期青瓷以動物造型爲主要特徵,羊、鳥、雞、蛙、虎等形象時常出現在器物的裝飾中。如羊形燭臺,將燭臺做成一隻溫順跪伏的羊。羊額鏤孔,以作插燭之用,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昨天參觀了這麼多古代的東西,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真希望在多看點古代陶瓷啊!

篇23:博物館觀後感

爲進一步瞭解首都北京的歷史文化傳統、加強愛國主義教育,9月13日在黨支部的帶領下,我院4系入黨積極分子參觀了首都博物館,給同學們上了一堂生動活潑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首都博物館是一座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收藏了一大批極具文化和藝術欣賞價值的歷史文物,有《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古代書法藝術精品展》、《古代佛像藝術精品展》等陳列,全面、系統地展示了北京地區有代表性的文物珍品。

到達博物館後,同學們開始自由參觀,我也逐層參觀了首都博物館。看到那麼多優秀的工藝美術作品,我真的驚歎於我們先民所擁有的智慧和靈巧,感慨於歷史的變遷,還有中國古代陶器、瓷器、老北京的建築和民俗等展區的文物,使我真正近距離地認識到了我們先民的勤勞智慧,瞭解了北京―我們對首都的歷史演進,更深刻的感受到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其中,最令我感興趣的是位於首博地下一層的《城市記憶――百姓之家》的展館。

百姓是生活的主體,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細胞,百姓之家的變遷就是社會發展變化的縮影,而《城市記憶――百姓之家》展就是通過百姓之家的變遷,反映建國六十年以來人們生活的巨大變化,從而向世人展示新中國在改善人們生活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城市記憶――百姓之家》展館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家的敘說”。按照當時家庭的生活場景佈置老物件,還原出三個不同時段的“百姓之家”,讓觀衆直接感受到家庭條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第二部分是“歲月留痕”隨着時間推移,生活用品發生更新換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第三部分是“衚衕精彩”。出了家門,就進入到人們生活的社區――衚衕。衚衕是家的延伸,伴隨着普通人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生活習慣的改變,衚衕內也在悄無聲息地發生着變化。通過參觀《城市記憶――百姓之家》,我看到了我們祖國幾十年來的發展與進步,爲我們偉大的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也深刻領會到正式因爲有了中國共產黨,纔有了新中國,纔有我們現在安定的生活。

通過此次參觀活動,我們接受了一次黨性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並通過相互交流心得、發表感想,促進了我們同學之間的思想溝通,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這次參觀令我大長見識,對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感到自豪,也更加深化了我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民族自豪感

篇24:博物館觀後感

只要說到收藏,不論是哪方面的愛好者,都應該知道北京有個叫馬未都的收藏大家。

馬先生收藏多年後,成立了中國第一家民間博物館――觀復博物館。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與馬先生一起尋尋覓覓找寶貝的人也不少,能堅持下來並有所建樹的只有他一人。

觀復博物館一共3000多平方米、六七個展廳,規模不能與國家博物館相比,但在民間博物館中,算是有一定規模的了。博物館有兩層,一層有陶瓷、工藝品、傢俱的展覽,二層有門窗和油畫展。

古色古香的傢俱館裏,藏品的擺放極具特色。以紫檀、黃花梨、雞翅木等木材材質劃分展區,整個佈置就像一個完整的家。紫檀木椅子和條案擺設成的“客廳”,黃花木藤牀、櫃子等擺設成的“臥室”以及將各個部分相互分割開的古屏風,都顯得有條有理。博物館全爲馬先生自己設計,從格局佈置到細節裝飾,都從人性化的角度着手。他特別強調親近感,參觀者可以近距離接近展品。尤其是木器,參觀者都可以直接觸摸到藏品。這在其他古典文化博物館裏是很難做到的。

二樓有個門窗專題展,這是一個值得仔細看、慢慢看的展,透過門窗,可以看出古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是多麼的不厭其精。一扇門窗最能體現風格與情調的地方就是格扇。格扇的上部爲格心,這是用來採光與通風的主要部分,所以用木櫺條組成格網,花樣繁多。窗櫺的裝飾很有講究,起的名字也很文化。比如這裏的“冰炸紋”這個名字肯定是文人墨客給起的。只看窗戶,都是不規則的窗框,不得要領。經文化人這麼一說,越琢磨越覺得有味道了。

當然從“觀復”博物館的名字也讓我體會到文化的精髓。“觀復”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原文是:“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意思是說:達到虛空的極點,安住於甚深的禪定之中;宇宙萬物相互運作生長,我們得以觀察到它們的本根源頭。不論萬物如何變化多端,終會迴歸根本。迴歸根本稱作靜,就是所謂的迴歸其本來自性。

“觀”即看,“復”即一遍又一遍。世間萬物你只有靜下心來一遍又一遍反覆仔細觀察,才能認清它的本質。“觀復”博物館由此得名。

篇25:博物館觀後感

暑假的一天,小姑媽讓表哥和我去參觀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新館位於上海市的中心,人民廣場的南側。是中華文化精華的寶庫,也是上海社會文明、文化的象徵和窗口。

上海博物館新館的整幢建築是上圓下方的造型,寓意中國的傳統說法:“天圓地方”。從遠處眺望,圓形屋頂加拱門的上部弧線,整座建築宛如一尊中國古代的青銅器。建築面積共4萬平方米,地下一層半,地面四層半,建築總高度爲29.5米。

我和表哥迫不及待地走了進去。哇!博物館裏面的人真多呀,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外國朋友,也有許多是中國各地來的參觀者。

看了簡介,我知道了上海博物館陳列面積共計12000平方米,一樓爲中國古代青銅館、中國古代雕塑館和展覽大廳;二樓爲中國古陶瓷館、暫得樓陶瓷館和展覽廳;三樓爲中國曆代書法館、中國曆代繪畫館、中國曆代璽印館;四樓爲中國古代玉器館、中國曆代錢幣館、中國明清傢俱館、中國少數民族工藝館和展覽廳。但是,還有些是沒有開放的,所以我們沒有全部都參觀過。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樓的古代青銅館,因爲我和表哥都算是這一個館參觀得最仔細了,也是唯一把全部都參觀過的一個。在那裏面,我知道了青銅器是所有文物中比較重要的一類,()而在中國這一點尤其突出。青銅器以其量大、精品多、藝術與科學價值高而飲譽海內外,因此青銅器的鑑定 也成爲文物鑑定 中最重要的一門學問。

聽說我們中國的青銅器數量繁多,其原因也在於它的數量太大,到處都有,難以確知。

青銅器不但數量多,而且造型豐富,品種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樂器、兵器、農具與工具、車馬器、生活用具、貨幣、璽印,等等。單在酒器類中又有爵。角、觶、尊、壺、卣、方彝、觥、勺、禁等二十多個器種,而每一器種在每個時代都呈現不同的風采,同一時代的同一器種的式樣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區的青銅器也有所差異,猶如百花齊放,五彩繽紛,因而使青銅器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青銅器有不同凡響的吸引力。

參觀着,我發現這些青銅器有一個顯着的特點,就是在青銅器上鑄刻文字,而這些文字正是金文。

過了2、3個小時,我和表哥就把博物館參觀完了。博物館裏陳列的物品可真多呀,其中有的是捐贈的,有的是什麼地方出土的,還有的是借展的等等,看得我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篇26:博物館觀後感

早上一起牀,就有一個驚喜等着我。媽媽告訴我:今天一整天都不用寫作業,外公帶我去郵政博物館參觀。於是我特別興奮,很快吃完了早飯就出門了。

進入博物館後,兩邊都有樓梯,我們選擇了左邊的樓梯。走上去後,一邊陳列着有關古代郵政的照片,另一邊陳列着有關現代各類郵政的展覽品。

我們繼續往前走,進入另一展廳。那裏有一個很大的電子地圖。我一按按鈕,就能放大縮小地圖,在地圖上“走遍了”很多郵局。大廳裏還展出了各種以前人們送信時的雕塑:有坐在船上送信的,有騎着馬送信的,還有扛着很大布袋奔跑着送信的。

最後我和外公在裏面迷了路,還是我帶着外公走出來的呢!我覺得今天學到了不少知識,可以分享給我的小夥伴們咯!

篇27:博物館觀後感

20xx年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儘管辛亥革命已經過去了一個世紀,但爲讓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繼承革命先輩們的優良傳統,特別是要學習孫中山先生愛國主義優秀品格。因此我們參觀了位於武昌閱馬場的革命聖地�D辛亥革命博物館。

辛亥革命博物館是紅色的建築,武漢人稱它爲“紅樓”。它那莊嚴宏偉的氣勢讓我們肅然起敬,孫中山先生的銅像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偉人。走進博物館,在解說員的陪同下,我們先後參觀了傳達員室,外交部,都督會客與會議室,黎元洪起居室等十餘間古色古香的房屋,然後就去參觀辛亥革命的壁畫,在牆壁四周都陳列有關辛亥革命的畫,我仔細看着,專心聽解說員的講解,我們還見到了先烈們的部分遺物與手跡,還有戰鬥用大炮,刀等戰鬥工具。結束了參觀,我依依不捨的離開了,心中卻久久不能平靜,博物館的一切牢記在我的心中。

辛亥革命結束了在中國綿延兩千年的封建帝制,爲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以此來激勵我們擔當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更加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把我們國家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

篇28:博物館觀後感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去顧村公園博物館參觀,我高興極了。

下了車,我們進了博物館。一位年輕的阿姨走了過來,給我們介紹了各個地區的習俗風範。首先我們來到了寶山館,看見了一個個小球在管子裏起伏盪漾,根據音樂組成音條。接着,阿姨帶我們來到了一張桌子前,同學們觸摸着屏幕敲鑼打鼓,高興極了。然後,我們走到一座古亭前參觀,旁邊還有一個玻璃櫥,裏面放着幾塊刺繡布。接着我們來到了中國館壹區,在這兒我們瞭解了古代和京劇。到了貳區,我們看了許多中國的傳統美食,還聽了普通話、河南話、陝北話等幾種語言。在叄區,我們彷彿來到了一個魚塘,參觀了音樂亭、陶藝園等。接着我們到了歐美區,觀看了《奇幻之旅》。在旅行中,時不時地有些寶藏向我們撲來,有些同學還伸出手來接呢!最後我們來到了非洲區。剛踏入區內,首先映入眼球的是一些動物模型。再走進去些,有些鼓架在地上,我們拍啊,敲啊,不亦樂乎。

這次的參觀真令我難忘,真希望下次還能來呀!

篇29:博物館觀後感

歷史,一直是一個厚重的話題,不是指史料文物的厚重,更是人們心情的厚重。泱泱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纖繩在一代人有一代人手中傳遞,然後,勒進那些稚嫩的肩膀,拉動着歷史之船,向前,向前……

與風拂面的春日,我校志願工作服務站與思政部共同組織了建川博物館的主題參觀活動,讓我們這羣生長在與平年代的大學生得以有機會重溫歷史。

驅車一個半小時之後,我們到達了建川博物館。站在建川博物館的正門口,雖然不似想象中那般氣勢恢宏,卻也自有一種莊嚴肅穆的氣勢,令人忘記了嬉笑追打,以鄭重之心、肅穆之情傾聽歷史的聲音。

建川博物館多是展現近代歷史,尤其是以二戰前後的歷史爲主。 遠離了金戈鐵馬的戰場,黯淡了刀光劍影的鋒芒,遠逝了馬嘶鼓鳴的砍殺,吹散了狼煙滾滾的塵埃。那曾經驚天動地的抗爭,已化爲無聲的圖像,化爲冰冷的文字,定格於展覽窗口中,融化於殘劍折戟中,靜靜的呈現於我們的眼前,重現着歷史的恢宏與殘忍。一遭走過,就彷彿經歷了那一段艱苦的歲月,體驗了那如火如荼的抗爭。

我想,不論哪一個民族,定然都有過那麼一段血與淚融成的不堪回首的過往。在危難面前,那些奮起抗爭、衆志成城的民族一舉擊潰了來犯的敵人,逐漸崛起、強大,載入了歷史的華章。而那些畏懼不前、臨難自保的民族,怕早已銷聲匿跡,被歷史所遺忘。 在中流砥柱館,在川軍抗戰館,在飛虎奇兵館……一張張圖片定格了那時的艱苦環境,一段段文字訴說了那時的不屈抗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從來都不缺乏英雄,正是有了這些鐵骨錚錚的漢子,有了這些柔韌堅強的女子,那刻板而又艱澀的歷史才變得如此鮮活,如此生機勃勃。歲月蒼老了他們的容顏,卻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羣雕廣場,200多位全民族抗日將士英雄羣體形象昂首挺立於天地之間,縱貫九州,氣宇軒昂,彷彿建立了歷史的他們,仍然守護在他們曾拋頭顱、灑熱血的地方。

曾幾何時,我們也進入了歷史的畫卷中。依然記得那一日的天旋地轉,記得那驚天動地的哭喊,眨眼間,天翻地覆,生命的家園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巨大沖擊:高樓大廈夷爲平地,鮮活的生命在廢墟之中殘喘。那裏有母親,有孩子,有丈夫,有妻子,有鶴髮童顏的老夫妻,也有剛剛步入結婚殿堂的新人……在汶川地震館的展區中,生命從未向那時那樣脆弱,也從未向那時那樣頑強。生的意志支持者災民奮力自救,也爲搜救人員贏來了時間。一幕幕感人的畫面不斷的上演着,牽動了億萬人民的心。多難興邦,在災難面前,中國人民再一次展現了民族的力量,向世界宣告着,災難壓不垮我們,更打不倒我們!

澎湃的熱血在靜心池邊得以沉澱。歷史不僅是要向我們展示它曾經的艱難困苦,更是要我們在這幸福的時代銘記先輩們曾經的苦難,勿忘過往,開拓明天!

篇30:博物館觀後感

結束了中山紀念堂的參觀,時間尚早,我們爺孫倆步行來到西漢南越王墓參觀。

還是06年我參觀過南越王墓。它位於市區北部象崗山,和著名的越秀公園僅一路之隔。南越王墓是1983年考古發掘的嶺南規模最大的唯一的漢代石室墓。出土文物一千餘件(套),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它集中反映了兩千多年前秦漢時期嶺南地區地理、政治、軍事、社會、經濟、和文化概況,是最著名、最有價值的一處古蹟,被列爲我國二十世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越王墓博物館是廣州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見證,它保存有完好的古墓原址,以及內涵豐富的漢代文物。來廣州我覺得應當帶着小孫子到那裏參觀,瞭解南越歷史,感受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

南越王墓佔地面積不大,整個博物館擠在周圍的高樓大廈間。大門臨街,需要走上十幾級臺階。館內設三個展區:臨街的三層綜合陳列樓、古墓原址、主體陳列樓。

我們爺倆來到那裏,購買了參觀券,在館前留影后,拾階而上,就進入館內參觀。也許臨近閉館還有一個多小時,參觀的人不多。綜合陳列部分已經沒有什麼活動,沒有參觀。我們繼續爬樓梯,大概上三層樓,到達第二部分墓室位置,參觀了墓坑。

南越王墓這是嶺南地區目前已知的、規模最大的石室墓,共有七室,面積一百多平方米。墓室的佔地面積很小,墓坑是掏空山崗建的,主要是用石料。墓坑不算大,可隨葬品挺多,包括活人妻妃、僕人十多人以及幾千件隨葬品。

走出墓坑,我們來到主體陳列室,那裏由五部分組成:南越文帝、主室瑰寶、墓中殉人、御庫藏珍、鐘鳴鼎食。展出的文物薈萃有青銅、鐵器、陶瓷、玉枕、龍袍雕刻等文物飾品,讓人目不暇接,歎爲觀止,這些文物集歷史、知識、藝術於一體,透視了古時的歷史淵源,可窺見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生活景象。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血脈和精神,是勞動人民在在物質、精神、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展示。幾千年的禮貌成果真是豐富多彩,輝煌燦爛。深感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參觀後感到在這狹小的墓坑裏,竟有如此豐富的文物,從日常生活用品、印章、飾品到兵器應有盡有,反映了古代帝王生活是多麼奢華無恥。墓主人的陪葬品也令人觸目驚心,除了他的妻室,還有很多僕人,甚至小孩,可見古代封建帝制統治的殘酷。

我們走出主體陳列室,又來到一古炮臺,參觀了那裏陳列的古炮,稍作休息,便啓程回到。

篇31:博物館觀後感

歷時三年的改擴建工程,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嶄新的面貌重新開館。3月11日,我有幸來到那裏參觀,親身感受到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氣勢磅礴。

走進國博,置身於寬敞明亮的西大廳,透過7扇銅門能夠看到不遠處的天-安-門廣常南北兩側的樓梯,猶如一幅寬厚的臂膀。聽講解員介紹,銅門、樓梯,彷彿敞開的胸襟,懷抱遠方,迎接八方來客,寓意着國博的博大與包容。對着銅門就是一座大型的浮雕“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家喻戶曉,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恆心。我想,這也是放在那裏的寓意吧。

新國博建成後,構成了“兩軸一區”的建築特點。“兩軸”,分別是長330米的藝術走廊構成南北軸線,由西大廳、中央大廳、東大廳串連而成的200米長的東西軸線。“兩軸”的設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對稱之美。“一區”,是指在地下一層構成了由國博劇嘗學術報告廳、演播室組成的展示區。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兩軸”“一區”,然後跟隨講解員踏上了“復興之路”。經過修改完善的《復興之路》基本陳列,重新開幕。這是國博改擴建工程竣工後最新推出的第一個基本陳列。陳列經過1280多件套珍貴文物和870多張歷史照片,回顧了1840年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間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中國各階層人民在屈辱和苦難中奮起抗爭,爲實現民族復興進行的種種探索,充分展示了歷史和人民爲什麼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深刻揭示出歷史和人民爲什麼必須始終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遙這是目前唯一一個全面展示中華民族170年復興之路宏大主題的陳列展覽。陳列共分爲五個部分:中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探求救亡圖存的道路;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歷史重任;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在這條“復興之路”上,聽着講解員耐心細緻的講解,看着一幅幅珍貴的照片、油畫、文物展此刻眼前。讓我也受到了教益。

在建築風格和展示上,我同樣得到一些感觸:原建築與新建築的結合、展覽上歷史文物與多媒體科技的融合。中國國家博物館此次改擴建充分研究到原建築已在人們的腦海中經構成了特定的印象,所以,在方案設計時十分注重與原建築風格的一致性,北、西、南3個外立面堅持不變,新建築向東擴建40米,向地下擴建兩層,向地上擴建一層,新建築嵌入老建築之中,新老建築構成有機的結合。不僅僅堅持了改擴建部分建築風格與原有建築的協調,並且增強了整體建築的層次感。陳列的亮點在於展示手段的豐富多彩,不僅僅是照片、油畫、文物等靜態的展品,還增加了多媒體半景畫文物組合。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青藏鐵路多媒體互動場景,空間模擬了一輛火車,有車頭工作艙,有座椅,牆上的電視是動態的草原景象,讓人彷彿置身於開往西-藏的列車之上。既強化了視覺效果,豐富了陳列資料,又使觀衆有了更多的參與項目。國博精心設計使修改後的陳列更加大氣莊重,增強了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豐富感,彰顯出復興之路宏大主題的深邃魅力。

篇32:博物館觀後感

今日午時,學校組織同學們去參觀博物館。忘了是誰說的,想了解一個城市的歷史,請去它的博物館。而這次參觀博物館,也讓我增長了不少見識。

午時一點鐘的時候,車子從學校出發,經過幾十分鐘的車程,最終抵達目的地。一下車,我們就看到了氣勢宏偉的博物院,呈現的是立方體的結構,簡單大方,乾淨利索。磚瓦的顏色是暗色調,建築的外表花樣獨特,很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像青銅大鼎上刻着的銘文。建築物周圍的景色也很雅緻:有水,有橋,有瀑布,還有一塊大石。漫步四周,好似到了仙境。而穿過石拱橋,便到了博物館門前。進入館內,首先便看見一幅巨大的浮雕,精緻宏偉,而我們在浮雕下留影后,便開始參觀。

首先參觀了安徽禮貌史的陳列。安徽人類歷史可上溯至250多萬年前的人字洞遺址,亞歐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存,各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裏面珍藏很多寶貴文物,如新石器時代的玉鷹,西漢的環形玉龍佩,以及戰國時期的鑄客大鼎等,個個價值不菲,做工精良。

然後參觀了古代工藝珍品,富麗華貴的金銀器,典雅潤澤的玉石器,巧奪天工的漆器,工藝獨特的鐵畫,造型別致的竹木牙角器,無不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的心血與才智。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北宋的金邊瑪瑙碗,碗邊依稀泛着金光,碗身還帶着些斑跡,卻絲毫不影響我對它的喜愛。除了金邊瑪瑙碗,還有木雕李拐像,刻畫的也是栩栩如生,渾然天成,令我不禁對雕刻者燃起了敬佩之心。

除了工藝珍品,禮貌史的陳列,我們還參觀了安徽的文房四寶的陳列。

安徽是文房四寶的故鄉,自古以“四寶”齊全著稱於世,千百年來,安徽生產的選址,徽墨,宣筆,歙硯因製作精良,風格獨特而聞名遐邇。宣紙潔白如玉,細薄光滑,經久不脆,有“紙壽千年”的美譽。而徽墨以松煙,油煙爲主要燃料,經過多種複雜工藝製成,具有“落墨如漆,萬載存真”的特點。宣筆以選料嚴格,精工細作著稱,毛純耐用,剛柔得中,構成了“尖,齊,圓,健”的獨特風格。而歙硯更爲中國古代四大名硯之一,歙石堅潤,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特點,也是這一特點,讓它著稱於世。

走出博物院,看着那一塊塊青磚,它彷彿在向我們訴說着安徽的歷史,訴說着安徽的自豪。而經過這次參觀,也更讓我瞭解了安徽,瞭解了這個生我養我的土地。

我愛這片土地!

篇33:博物館觀後感

剛來到海南博物館大門的時候,心境十分激動;高興。遠遠看去一棟莊嚴宏偉的大樓豎立在我們的面前,我深呼吸,聞到了一股濃厚又古老的氣息,彷彿又回到了古代。這些氣息不是來自裏面的國寶嗎?我帶異常激動心境進入了博物館的展廳,剛進到展廳,我嚇了一跳,展廳裏文物一件件安安靜靜的躺在那裏,在展廳裏沒有人喧譁;打鬧,僅有照相機和安靜的人們在慢慢的觀賞它們的美麗,雖然它們常年沉睡於土裏,但他們的色澤和光華是泥土掩埋不了的。要不然它們不會被我們發現,更不會出此刻展廳裏。

海南省博物館能讓參觀者穿越時空隧道,領略海南島的歷史奇觀、古代禮貌及海南島人的精神。

博物館分爲5個參觀區.

第1個是介紹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海南省各族人民時代相承的、與羣衆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包括民間文學、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還有定期舉行的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如歌圩、廟會、傳統節日慶典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突出特點是有傳承性、民衆性,是一種“活態”的文化。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等方面的價值。本館所展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傳統手工技藝等。

第2個是介紹三件文物都是國家珍貴文物,其中亓北古劍爲國寶,三件文物都夠得上重器之稱。

三件珍貴文物重在於承載着豐厚的歷史文化科研價值,代表了古代中華民族的工藝水平;閃耀着歷史之光、民族靈魂之光、先民智慧之光、中華文化底蘊之光。本廳展示的三件文物,爲海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第3個是介紹海南先民自各個時期移民而並未繁衍發展,用自我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海島移民文化。漢代開始,隨着中央封建統治不斷加強,或有將士揮師南下。開疆拓土;或有逐客萬里披荒,開啓禮貌;更有海南名士巍然崛起,彪炳古今,創造了瑰麗奇特的海南人文歷史。近代以來,海南得風氣之先,濃郁的海洋氣息和異域風情瀰漫在海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瓊崖革命23年紅旗不倒的英雄主義精神更是激勵海南人民奮鬥的動力。

第4個是介紹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海南先民用自我的智慧創造了燦爛的古代禮貌,在這片熱土上留下了較爲豐富的文物寶藏。近年來,隨着我省文博事業的長足發展,全省各級博物館的藏品也不斷增加。本展館薈萃了海南全省博物館館藏精品文物近百件,有渾厚凝重的銅器、絢麗奪目的陶瓷器、筆墨精妙的書畫等。這些文物是海南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見證。它們濃縮地再現了海南古代禮貌的發展軌跡,展示其同祖國大陸源遠流長的密切聯繫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我離開博物館後最大的感觸是:我國的國寶不能掉入任何人手裏,因爲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繁榮富強的見證,也是中華人民的財富,是中國的魂。

篇34:博物館觀後感

週五,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汽車博物館。

北京汽車博物館位於北京市南四環西路126號,南四環花鄉橋西。建築面積約4.9萬平方米。設有汽車博覽、主題展覽、汽車科普、汽車娛樂、學術交流等功能展示區。五至三層的展覽陳設由歷史、技術和未來三個主線構成,博物館內部項目設置富有創新性,着重突出知識性、參與性和娛樂性,通過靜態與動態、平面與立體、三維與多維、音響與影像等多樣形式,以視覺、聽覺、觸覺等參與方式達到教育啓發,使我們認識瞭解近代汽車的歷史與變遷,進而體會汽車科技、汽車文化的特質與內涵。整個參觀過程,我們彷彿親眼見證了中外汽車的發展史博物館的介紹從車的起源。

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指南車和記裏鼓車,指南車它是中國古代用來指示方向的一種機械裝置。它利用差速齒輪原理,它與指南針利用地磁效應不同,它是利用齒輪傳動系統,根據車輪的轉動,由車上木人指示方向。

記裏鼓車這是一種會自動記載行程的車輛,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科學家、發明家研製出的自動機械物體,被機器人專家稱爲是一種中國古代機器人。從汽車誕生之日起,各個廠家都爲了將自身的車輛的最大性能發掘出來,各大賽事也成爲了最新技術的實驗平臺。參觀汽車博物館,使我瞭解了許多有趣的汽車知識。我知道了汽車的起源和改進經歷了很長時間,通過許多設計師不斷努力現才變成在的樣子。我們也知道了汽車是由馬車變化來的。我還深深體會到了科技的重要性,這樣就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大的便利。我帶着對科學的無限感嘆,同時又帶着許許多多新的疑問走出了汽車博物館。我想:今後我要更加努力地學習,等長大以後,去探索那些未知的科學的奧祕。

篇35:博物館觀後感

暑假裏,我去了許多地方,其中第一次去了恐龍化石博物館。恐龍耶!化石哦!好多神奇的東西啊!幸虧我今年參加了夏令營活動,纔有這樣一個參觀的好機會

。雖然說只是參觀一下這種生活在侏羅紀時代的龐然大物的化石而已,但我在外面排隊的時候,心裏彷彿就像藏了一隻活蹦亂跳的兔子一樣,蹦啊蹦的,似乎就要蹦出來似的。

我們走進了恐龍化石博物館,首先映人眼簾的是魚龍的化石,這種兩億年前的生物,約長十六米呢!看到它那麼龐大,我以前似乎浮現出它們在《侏羅紀公園》裏霸稱一方的形象,我不禁拍了拍胸口,心想:幸好我沒有生活在那個時代,不然的話,我個子那麼矮小,可能還不夠它們塞牙縫呢! 然後我看見了海百合的化石,海百合的樣子好像植物,其實是動物。那海百合長在水底,嘴一張一合,專等微生物來了,它張口就吃。時間長了,眼睛就退化了,真是個懶惰的傢伙,我可不喜歡它!

我還看見了齒頭龍、周氏墨魚龍、海龍等遠古生物的化石,這些化石形態各異,而且越古老的化石,樣子就越簡單。這些化石都是非常珍貴的! 博物館裏的化石又多又奇妙,真是多姿多彩啊!浙江杭州西湖區留下國小六年級:廖欣怡

篇36:博物館觀後感

今天,爲了慶祝抗日六十五週年,老師帶我們參觀了博物館裏面的抗日紀念館,這使我們感觸很深……

一九三七年,日本爲了侵略全中國而發起了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開始全面性的發動了抗日戰爭……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四日凌晨,日本用飛機向常德,投撒了三十六公斤帶有強烈性鼠疫傳染細菌跳蚤及大量麥子、穀粒、豆類、棉絮塊、破布等。鼠疫傳染細菌通過跳蚤、老鼠、空氣、水等各種捷徑來傳染人,被傳染的人會直接死亡。常德七千六百四十三人犧牲。

因爲常德食物充足,並且離重慶很近,所以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日,日本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常德。而常德只有八千人,但常德的部隊個個是猛將,一共堅持了十六天,日本傷亡慘重,我們的部隊只有三百人了。這三百人突圍出去,率領大部隊回來時,日本早已落荒而逃。

一九四五年,一個舉國歡慶的日子,日本人終於宣佈投降。抗戰了八年,中國取得了勝利。

走出博物館,有一個同學問我:“常德八千人爲什麼敢對抗日本是萬人呢?爲什麼取得這麼好的成績呢?”我對他說:“大概是他們愛祖國,互相團結的緣故吧!”我爲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篇37:博物館觀後感

之前對“三線建設”的瞭解少之又少,第一次聽到是在“三線建設”這名詞的時候是在“三線博物館”建成的時候在貴州新聞聯播裏聽到的。那時就想回學校了要去參觀參觀,可是一直還沒去。

今天在黨組織的組織下和繫上的黨員同志們一起前去參觀。

當我們到達時,博物館導遊員早已在哪等着我們,一下車就跟隨者導遊一起步入了博物館。

一進門看到的是聳立在一樓大堂的博物館主題“大三線博物館”幾個大字構成的一個建築物。看着就可以想到當年“三線建設”貢獻的偉大。帶導遊的帶領下,我們從艱苦的“乾打壘”“磅礴征程”一直參觀到“宏圖大展”的現代化。我們就像是歷史的見證者一樣,見證這當年的革命前輩們的奉獻,在歷時17年的大三線建設中,數百萬建設者齊心協力、艱苦奮鬥,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建成我國的戰略後方基地。在三線建設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和價值追求。“祖國江山無限好,襄陽一行豪情增”,“革命友誼深過海,五湖四海奔攏來。爲了革命同目標,人親難比階級愛。”正是當時“三線建設”豪情萬丈的真實寫照。意義深遠的三線建設,是一首氣吞山河、感天動地的偉大歷史史詩,是一曲改天換地、慷慨激揚的宏偉樂章,對中國西部,乃至全中國都產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在參觀過程中給我最大感觸的的是貼在牆壁的三線建設攝影畫,那些畫裏顯現出了當年革命前輩們艱苦生活,在他們面前我們現在的苦就那麼的不值一提,他們都能挺過來了,我們還有什麼聽不過去的呢。我相信,只要好好努力,經過一番艱苦後總會有屬於我們的輝煌。

無論在多麼堅難的條件下,三線人那種對人民、對祖國、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無比忠誠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這簇點燃民族靈魂的聖火從來沒有熄滅過,如今燃燒得越來越輝煌了。

篇38:博物館觀後感

你們知道什麼是兩院院士嗎?帶着這個疑問我來到院士博物館尋找答案。

寒假裏吃過午飯後,爸爸媽媽帶我來到了,位於上海楊浦區黃興公園旁的院士博物館。走進大門工作人員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一位阿姨拿出問卷和筆,讓我帶着問題參觀。

自動門打開,讓我踏上了奇妙的旅程。

在這裏讓我瞭解了新中國剛剛成立時,科技事業在一窮二白中艱難起步。這些奮戰在科技前沿的老一輩科學工作者,是多麼的不容易。比如:整天在車牀旁邊鑽研業務,爲我國精密機牀的開發作出了卓越貢獻,被人們親切地稱爲“呆在車間裏的院士”的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專家周勤之;被《環球科學》列爲20xx年“十大科學事件”打開DNA研究新天地,蜚聲海內外的分子生物學家――鄧子新;爲我們上海交通地鐵、隧道作出巨大貢獻,在土質軟、建築物密集的上海造地鐵就猶如“在豆腐中打洞”,但隧道與地下工程專家劉建航卻做到了;喬登江核物理學家――“兩彈”功臣,傳奇院士。在他9歲時不幸摔傷了右眼,右眼從此失明,1963年他接到組織部調令,投身大漠戈壁,開始了一生所從事的國防科技事業。然而,在他實驗關鍵時刻卻查出了腎癌,他不聽醫生的勸告,堅持到實驗成功,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就這樣,十幾年來,他靠着一隻眼睛、一個腎活躍在國防科研和教育事業的第一線……

這就是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的動人故事。

館內介紹展示的只是在滬220多位兩院院士中的一小部分,在探索科學真理的慢慢征程上,我們可敬可愛的兩院院士,他們是智慧的化身,科學的勇士,時代的領跑者,他們平凡、執着、忘我、愛國、是我們的好榜樣!現在我們要好好學習,將來我也要成爲他們那樣的人。

篇39:博物館觀後感

這是一個春暖花開的週五,學校組織我們四年級同學去參觀上海電影博物館。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終於來到了位於徐家彙漕溪北路的上海電影博物館。聽導遊介紹,上海電影博物館位於上海電影製片廠原址,博物館分爲四層展廳。 我們乘坐升降電梯來到四樓,開啓我們的博物館之旅。映入眼簾的是“星光大道”,“星光大道”上,閃光燈和歡呼聲此起彼伏,讓我們體驗到了紅毯明星的榮耀;接着是“星耀蒼穹”和“大師風采”展區,這兩個展區展示了一些傑出的電影大師和影人的生平事蹟、文物文獻及工作生活場景。接着我們又參觀了電影工場和影史長河,隊伍中時不時傳出各種驚歎聲。最後我們來到一樓,我們迫不及待地來到“燦爛金盃”這個展區,哇,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排排的榮譽獎盃。那兒的獎盃數不勝數,我們在那裏留下了合影。

時間流逝,我們結束了這次愉快的博物館遊。電影博物館向我們國小生呈現了百年上海電影的魅力,生動演繹電影人、電影事和電影背後故事的一座城市文化標誌性場館。希望下次能再去上海電影博物館參觀遊玩。

篇40:博物館觀後感

週二,學校組織我們去參觀首都博物館,作爲一次實踐活動。在去博物館之前,我們先去聽了一位教授的講座。他給我們講了大英博物館250年的收藏文物,講得有聲有色,用多媒體打出了很多精美的圖片,讓我們瞭解了許多大英博物館的珍藏,也對我們之後去參觀博物館奠定了基礎。

我們先去參觀了瓷器,放眼一看各種各樣的瓷器展現在我的眼前,仔細欣賞,上面各具特色的圖案,完美的佈局,吸引人的顏色,無不說明當時製作時的用心,有的瓷器上面刻有人物,不光是人物的神態,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就連人物穿的衣服的褶皺都那麼生動,體現着自然美。

在看那陶瓷的色彩,紋路。都清晰有條理。整體看,色彩,光澤都很到位吸引人。

接着,我們還參觀了老北京的文化,讓我知道了以前老北京人的生活是那麼的豐富,多彩,那麼的充實!他們在大街上遛鳥的,賣東西的,品茶的,聊天的,舞獅的等等。看着他們自己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是那樣的開心,笑得那樣甜,自己心裏也不禁美起來。

休息一會兒後,我們又懷着好奇的心裏去參觀了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裏最讓我感到神奇的就是埃及的木乃伊。每個木乃伊都用布裹着,而且他們的心臟都要單獨保存,不像其他的器官都放在一個容器裏。我很不解,爲什麼心臟要那樣慎重地保存呢?經過觀察瞭解,才明白原來埃及人認爲心臟是人類思考所在,是靈魂的寄居之處,所以他們對心臟格外地重視,不僅這樣他們還爲缺少心臟,死去的人制作了各種各樣的“心性護身符”,代替心臟的作用,讓他們仍然可以重生。況且,製作木乃伊只要是有錢的人都可以將自己的屍體做成木乃伊。

參觀了一系列的文物,我覺得古代的文化就像是神話。

不同的自然環境造成了不同的地區人們的生產了水平,哲學以及審美觀念的差異,這些因素使得藝術呈現多元的面貌。欣賞文明遺珍,感受藝術魅力,無論何時何地的藝術,都凝聚着人類的精神與智慧,表現着人類對生活和生命意義的思考,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體!

篇41:博物館觀後感

埃及是一個神奇的國度,古埃及更是神祕的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對埃及謎團的求知就三毛對撒哈拉的渴望一樣,我想了解金字塔的祕密法的傳說木乃伊的神祕……

我雖不能走到那裏一探究竟,卻可以隔着屏幕觀看它的雄偉,感受它的魅力。走進埃及博物館的大門,穿過長廊,我能看到那些3000年前的生命和那3000年前的輝煌。看到那些刻在石頭上歌功頌德的文字,我就能感受到埃及國王征戰時的威風凜凜,看到他大興土木時的驕傲,我透過它乾枯的臉,竟然能感受到那份尊嚴,黃金散佈在他身邊,他在等待醒來重拾曾經的輝煌。

不過在這所有的法老木乃伊中有一位“普通”的法老,卻吸引了我,他的棺材,不是金的不是銀的,而是木製而成的,他的身邊沒有黃金也沒有過多證明它曾經的輝煌的文物,他就是拉美西斯二世。歷史記載他曾是一位勇猛的勇士、一位偉大的建築師、一位擁有上百個子女的父親,他是安吉歷史上最有名的法老之一。可是現在他卻如此落魄,究竟是經歷了什麼纔會成爲今天這樣?

我隨着鏡頭去探索究竟,我們穿過茫茫沙漠來到了埋藏它的地方――帝王谷。這裏埋藏着許多有名的法老,但是經過探尋我們發現,拉美西斯的墓並不在這裏,而是轉移到了其他地方,於是我們繼續探尋,終於在一個偏僻之地發現了拉美西斯的蹤跡,據考古證明,3000年前,帝王谷,經歷了盜墓賊的洗劫,所以,守墓的人爲了保護拉美西斯的墓,纔將他從黃金裏擡出來放進木棺,以便轉移。

還有一件令我感到驚奇的事,就是關於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一開始我以爲只有法老纔會被做成木乃伊埋藏在金字塔以求永生,但是當我真正瞭解時才現木乃伊在當時是多麼盛行。古埃及人不只是把人做成木乃伊,還有動物甚至是食物都會做成木乃伊。在當時有上百萬的動物被做成木乃伊。有的用來供奉神像以求通通往永生,有的與人一起埋藏,希望來世再做伴侶,動物還有一個巨大的陵墓――塞拉加山谷。那裏有鳥、狒狒、狗等各種動物。動物進口和製成木乃伊在當時是非常大的生意,會有豐富的利潤。

人們在當時爲什麼要建造金字塔呢?這源於一個神話傳說。傳說在天昏地暗時,在努海上出現了一座金字塔模樣的小山丘,而有一束光就照在山丘頂上,所以人們就認爲金字塔代表了永生,只有建造金字塔纔是昇天通神的捷徑。在埃及流傳着一句話“人類害怕時間,時間害怕金字塔”當時人們相信金字塔是永存不滅的。

透過《埃及博物館》,我們可以感受到埃及古老文明的燦爛,感受那些雄偉建築的輝煌以及人們對永生,財富和權利的渴望,這些也讓我們受到震,撼不禁讚歎於古人的力量和古老文明的輝煌。

篇42:博物館觀後感

一直嚷嚷着要去呼倫貝爾名族博物館參觀,今天終於如願以償。我和好友一同懷着敬畏之心來到了這裏,博物館整個是以一種紅牆綠瓦的古建築豎立在海拉爾的市政府中心。

進入博物館一樓是關於環衛工人的攝影展廳,真實的展現了城市淨化精靈們真實的生活和工作寫照,這不禁讓我覺得我們在敬畏歷史的同時更應該尊敬與敬愛我們身邊這些爲社會和城市變得更好更美的人們。

沿着樓梯走入第二層展廳――《中國北方古代名族搖籃》,映入眼簾的是一處展現原始名族生活狀態的景緻栩栩如生,最原始的名族,落後的的部落,人們的生活是簡陋的,卻也是幸福的。接着繼續參觀瀏覽,更多的是出土的那時北方部落製造的工具,從最初最落後一步一步隨着朝代的變更和時間的遞進,越來越進步,看着那些工具我久久出神,腦海裏想象着那個時代的人們的勞作和生活以及當時草原的一蓬勃生機。在過渡到二樓的另一邊的時候有個北魏祭祖的仿真再呈現,以前只有在古文的敘述中才看到過此番景象,今天卻鮮活的呈現在我眼前,讓我此刻才更真正的領會到了當時古文裏描述古代人祭祖的場景。另我最震撼的莫過於那倆副出土的棺木屍體,幹扁的頭顱、細碎的骨骸,靜靜的躺在一個四方青木的天地裏,心中難免會感慨,生命之短暫,不過短短几十年,在那短暫的生命裏我們該怎樣去活出自己,證明自己曾經存在呢?

森林,是人類的母親;草原,是人類狩獵經濟歷史進程的搖籃。

來到了三樓展廳――《北方狩獵與遊牧民族家園》,入口處擺着倆個高大的青花瓷瓶,上面繪畫着江山水鄉的柔美韻調,漫步進入。在呼倫貝爾地圖前久久駐足觀望,以海拉爾爲中心觀看這一年來去過的地方,滿洲里,額爾古納,室韋……都曾是北方民族曾經征戰生活過的地方,如今還養育着一方人,景色美不勝收。再往裏展示的都是呼倫貝爾三少民族的生活風貌,越來越精緻的民族衣袍,精美的香囊,用樺樹皮做成的花樣皮包和各類生活裏的儲物盒子,好看又別緻。綴滿晶瑩雪花的枝椏下,一個憨實的中年人在吹奏悠遠的歌謠,淨白的帳幕內,有溫熱的鍋爐架在炙熱的火上燒着什麼,吱吱作響,讓我下意識的就以爲是真實的人和事。

走出博物館的大門,不禁回望一眼那質樸的牌匾,更深入的瞭解過北方民族的歷史後,方發覺原來他們也同樣有着深厚悠久的歷史和不朽頑強的精神。讓我對這個城市後多了一份不一樣的感覺,真心希望這樣的文化和文明能夠永遠的傳承下去。

篇43:博物館觀後感

在大自然面前,一切生命都是渺小的,包括人類。――題記

曾經懷疑,地球上真的有恐龍嗎?當看到這些化石,摸到它的龍骨,真切地感受到了它們的存在。血肉已經風化了,骨頭卻留了下來。頭骨、齒骨、肱骨、恥骨訴說着那個時代,那個屬於它們的恐龍時代。耳邊彷彿聽到它們訇然作響的踏地聲和吼叫聲。

恐龍曾經佔領了地球,佔領了食物,佔領了天空和海洋,它們曾經在地球上肆意的遊走,悠閒的吃喝玩樂,繁衍着子孫後代。是什麼樣的突然變故使它們滅絕?火山爆發,隕石撞擊,酸雨危害,氣候變遷,互相殘殺?那麼龐大的身軀掩埋在歷史的塵埃,沒有人知道地球發生了什麼。遭遇滅頂之災的那一刻,它們有着怎樣的掙扎和牽掛?有一窩剛剛出孵化出的小恐龍,六條,它們的頭都向上向前拼命伸出去,那是在突然的轟塌時本能的求生慾望!

我想,如果恐龍時代與人類同時存在,會和諧相處嗎?同行的朋友說:那太可怕了,恐龍一隻腳就能踩碎我們的轎車。恐龍有那麼可怕嗎?災難來臨時,它們是那樣的脆弱和無助,屍橫遍野。

人類,現在只能對着恐龍的殘骸化石,唏噓不已!

篇44:博物館觀後感

星期天的下午,天氣晴朗、陽光明媚,爸爸媽媽帶着我和弟弟去參觀了坐落在汝陽縣的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還沒有進到園區,遠遠的就能聽到恐龍的嘶吼聲,這讓我很是好奇,到底這些存在於許多億年前的古生物是如何生存,又是如何滅亡,又被如何發現的呢?帶着這些問題,我們開始了這次穿越時空的奇妙旅行。

一進園區,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高大又威猛的恐龍,有樑龍、霸王龍、迅猛龍等等,讓人應接不暇。看吧,坐在迅猛龍上的我是不是顯得很威風啊?順着園區的主幹道往裏走,路的兩旁隔着不遠站立着各種各樣的恐龍,不僅眼睛、尾巴會動,前肢也在不斷的伸展,嘴巴也會不停的張合還發出了“嗷嗷、吼吼”的叫聲,就像是在歡迎大家似的。我弟弟開始害怕起來,感覺這些恐龍像是真的似的,我們真的進入了一個侏羅紀的公園。

往裏繼續走去,一個宏偉的博物館就出現在眼前,拾階而上,進入館內看到了許許多多的恐龍化石,在這個博物館中存在的恐龍化石是發掘於本地的汝陽黃河巨龍化石和洛陽中原龍化石。下圖兩張照片中個頭較大的是汝陽黃河巨龍化石,較小的是洛陽中原龍化石。

中原龍體長5米,頭骨長大於寬,尾椎末端沒有尾錘構造,尾端較尖,身體背面披滿形態不一的甲板,呈現出典型的結節龍甲龍特徵,生活在距今1億至8500萬年的晚白堊紀早期,以植物爲食。是目前我國唯一發現有確鑿證據的大型結節龍類甲龍。

巨型汝陽龍屬於巨型蜥腳類恐龍,植食性,體長達38.1米,肩部離地面6米,頭部離地面14.5米,體重130噸,相當於20頭大象的重量。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粗壯最重的恐龍。

我們除了認真參觀並記錄了恐龍的基本屬性外還觀看了反應恐龍生存滅絕之謎的電影,瞭解到恐龍在很多年前是由於地球環境變化無法繼續生存下去而自然滅絕的。這讓我意識到,我們必須要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愛護我們的地球家園。通過這次恐龍博物館之旅,我不僅學到了很多知識,也對我們的地球和自然環境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我以後一定要認真學習,努力探索、發掘、瞭解更多的科學知識。

篇45:博物館觀後感

南京博物院是中國第二大博物院,它坐落於中山門旁,寬廣的13萬佔地面積令我歎爲觀止,大門上的飛檐似乎有上天之勢,飛馬石雕透露出英姿颯爽,渴望自由的神態。僅僅是正門,南博恢弘的氣勢就讓令人有許些怯步。

南京是六朝古都,文物繁多、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人傑地靈之地。我好歹也是半個南京人,卻從未細細端詳過這靜靜安置在南京的建築,人們總是在忙忙碌碌,總是馬不停蹄地向前看,似乎鮮有人回頭看一看歷史的腳步,時光的變遷。

青石板路隨着溫度的驟降變得冷冰冰,從腳下傳來的陣陣寒意彷彿在時刻提醒我這裏與並不是有騰騰熱氣的家、不是有朗朗書聲的學校,而是那些經歷了上百年歲月、出自地下的陰潮古物的歸屬地。厚重的歷史感隨着腳步逼近,有寒氣,也有慢慢老去的金屬氣息。

彷彿時光倒流重回歷史一般,看到那些出土的文物,看到古人用的瓦罐,看到古代妃子用的金飾,看到我們先人智慧的結晶,我不禁點頭稱讚。鎮院之寶乾隆的瓶子、奢華尊貴的金縷玉衣、銀縷玉衣更是珍貴到無已複製,代筆了文化歷史的最高水平,也代表了古人的智慧和飛躍時光的創造力。這是一座藝術的殿堂,歷史知識的寶庫,帶給我無限暇想,歷朝歷代的文物精品、工藝精湛、無不令人歎爲觀止。

古代的燦爛文化,千百年歲月的滄桑遮掩不住它奪目的光華,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更能反映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

即使是冬天,也有鬱鬱蔥蔥的常青樹,綠葉後隱隱約約的紅牆青瓦、棱角分明的飛檐,無不在向我們訴說一個個來自遙遠古代的故事。南京博物館是一種情節,也是保留歷史的聖殿。

篇46:博物館觀後感

粉牆黛瓦,清新雅潔;古色古香,江南情懷。在9月上午這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來到了我仰慕已久的蘇州博物館。到蘇州去看貝聿銘先生的封刀之作――蘇州博物館建築,今天終於得以實現。

這時我的眼中:蘇州博物館苑如一個楚楚動人的江南女子,端莊而秀麗的歡迎我的到來。我再次想起了“大藝術書房”系列圖書之《貝聿銘談貝聿銘》主編肖關鴻先生所說,希臘繆斯之神走向我們:“走向社會,走向公共空間,走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藝術不再是祭品,不再是象牙塔,也不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繆斯也由女神變成了平民。”在蘇州博物館新館設計之初,就如同裝滿傳統文化經典的豔麗繡線,在承載現代科學文化信息的繡布里織出出了一幅“傳統蘇州”和“現代蘇州”相融合的“雙面繡”。在這個有着衆多著名古典建築的“文化聖地”中,建一座21世紀的新館建築,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如何將現代與傳統相融合。貝聿銘先生用“中而新,蘇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當代建築設計領域中,貝聿銘先生是世界範圍內最爲公衆熟知的建築大師,是躋身於世界建築師行列的唯一華人,被譽爲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藝術之一。

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廣州,祖輩是蘇州望族,童年時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著名園林――獅子林渡過。20世紀30年代中期,貝聿銘先生遠赴美國學習建築。在幾十年的建築設計生涯中,貝聿銘先生在世界各地的建築作品達70餘項,獲各類獎項50餘次,1983年,他獲得了被稱爲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利茨克獎”。他在美國設計許多博物館、學院、商業中心、摩天大樓等,在加拿大、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伊朗、中國北京、香港等地設計過不少大型公共建築。貝聿銘先生多夢想的執着追求和對自身的不斷超越,使世界各地衆多貝式建築成爲不朽的經典之作。

蘇州博物館新館就是由時年己85歲高齡的貝聿銘先生與貝氏建築事務所設計,投資3億元人民幣,於二00三年十一月奠基開工,2006年10月6日中秋佳節正式對外開放。蘇州博物館新館開館後,新華社等衆多媒體評述爲:“中而新、蘇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是這座建築的最大特點,它既在蘇州古城以獨特性、唯一性深深打上貝氏的烙印,又與周邊傳統民居渾然一體,成爲中國建築發展創新的一個里程碑。當我步入博物館�韌ピ翰柙白鹹僭笆保�吸引我特別留意了園裏西南方與東北方各種植一棵紫藤。貝聿銘先生將�韌ピ航��韌飪佔浯�聯,主庭院和若干小�韌ピ夯ハ嗔�接而又佈局精巧,庭院�韌獾腦耙眨�互相依託,自然融於建築。聽導賞介紹:紫藤園裏的兩棵紫藤,還嫁接着從文徵明當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來的枝蔓,以示延續蘇州文化的血脈。新館園林造景設計是在傳統風景園林的精髓中提煉而出的,成爲一代名園拙政園在當今的創造性延續。

我們只有在參觀完所有室內空間之後,纔會真正理解整個空間的設計精神。外立面的形體穿插造就了室內空間的豐富性,而室內空間的多樣結構同時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風格特質。空間也是人爲的,貝聿銘先生最新設計的蘇州博物館讓我們感受到中國傳統的園林思想在現代審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

在整個參觀過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蘇博的屋頂的造型。光影趣味是物境與心境的交融。“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氏的名言。玻璃頂棚肆無忌憚地讓室內充滿陽光,從中我們能夠體會到光線豐富的語彙和對空間的影響力。陽光透過金屬百葉照射入室內,在牆面上形成了會隨時間發生變化的光影圖案。情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範疇之一。情爲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輔相生,這纔是中國傳統的空間本質。蘇州博物館之所以能讓人感受到傳統美學的魅力,就是因爲設計師很好地創造出了豐富多樣的空間氣質,而光影就是讓這些景與人們產生互動與共鳴的直接因素。可以這麼說,光與影一直是空間設計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讓室內室外環境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在蘇州博物館,貝老先生再一次讓光影成爲了空間的主角。

在建築的中庭,陽光讓整個空間充滿祥和與大氣。可能是借鑑了傳統“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頂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採光井。陽光肆無忌憚地透過玻璃傾瀉下來,並且隨着時間的變化而不斷地變換着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時刻,參差錯落的牆面就會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有趣且豐富。同樣,貝先生在處理小空間時,也一點不吝嗇使用光影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頂全部是由金屬百葉和玻璃組成的,爲了體現傳統園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屬百葉都被木質的貼面材料所包裹。陽光透過這些條狀結構在牆面上形成了連續的光影圖案,讓原本單調的走廊頓時生機勃勃,饒有趣味。

蘇州博物館是貝聿銘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園林的特點,採用傳統的粉牆黛瓦,然而表達方式卻又是全新的,錯落有致的新館建築以深灰色石材爲屋面和牆體的邊飾,與白牆相映,雅潔清新。粉牆下設置了頗具創意的假山,一反傳統的疊石假山,採用些較有紋理的石片和石塊,其中也有剖劈的棱角畢露的“險峯”,與傳統湖石“瘦、皺、漏、透”的審美特點迥然不同,卻也“清、醜、頑、拙”,各顯奇趣,與水中倒影難分軒輊,構成一幅新穎的山水圖景。從傳統藝術中汲取精華,加以創新運用於現代建築中,將傳統藝術昇華,使我們更充分地體會到傳統藝術的魅力。

時間總是短暫的,我還沒有滿足,我是多麼的希望故地重遊,再好好的品味一番啊!

篇47:博物館觀後感

11月16日,古城西安豔陽高照,萬里無雲,就如同我這愉快的心情一樣。爲什麼呢?因爲我來到了大唐西市博物館,進行新華小記者第四課採訪禮儀實踐課。

首先是學習時間,老師重點講了話筒的拿法,全套採訪過程及採訪禮儀。我認爲我學會了,可實際的師生互動時,我卻發揮得很不好,看來我得多練習。

接下來是激動人心的參觀時間。大唐西市博物館坐落於勞動南路,館藏文物兩萬餘件,上起商周,下至明清。我們的講解員是個十二歲的小哥哥,他雖然只有十二歲,卻談吐得體,溫文爾雅,一點也不孩子氣。哥哥那流利的解說文物歷史,繪聲繪色地描述絲路的繁華,看得我羨慕無比。我想:要是我也能達到這個演講水平就好了,這纔是真正的講解員。於是,我認認真真地聽,仔仔仔細細地記,爭取把哥哥的每個動作記在心裏。

愉快總是那麼短暫,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味呢,活動就結束了。這次不但瞭解了絲路文化,知曉了採訪禮儀,更認識了一位講解員小哥哥。我要學習小哥哥,將唐代海納百川、包容開放的燦爛文化傳播給更多的人們。

篇48:博物館觀後感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於革命忠於黨……”一陣陣歌聲進入我的耳朵裏。哦,雷鋒紀念館到了。

走進大門,看見了一座雷鋒的雕塑,手中拿着本子。後面還寫了毛澤東爲雷鋒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走着走着,看見了雷鋒的日記和信等。說起雷鋒日記,集中展現了雷鋒愛學習。“一個人能力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碎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民的人。”雷鋒把青春獻給了黨,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爲人民服務之中去。他的精神,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雷鋒,一個普通的黨員,卻在億萬人心中沸騰;一個普通的黨員,幫助了許許多多的人;一個普通的黨員,外行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如此讓人驚訝的精神,誰不會像雷鋒學習……

走出雷鋒紀念館,思緒萬千,百感交集。雷鋒精神太讓我感動了,一個不滿七歲的小孩,成爲孤兒,去做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樂於助人,這是雷鋒天天堅持做到。無論中國怎麼發展,雷鋒精神將被炎黃子孫繼承,併發揚光大。

篇49:博物館觀後感

走進歷史的長河,沉浸在五千年華夏文明的輝煌之中,在賞心悅目的同時,更感嘆於漢唐時期的政治開明,文化自由,科學縝密,經濟開放,藝術燦爛,軍事強大。根植在統治者內心的,不是玩虛假的數字遊戲,搞面子工程,與民奪利,而是建設一個“外硬內軟”的國家,讓生活在這裏的人感到自豪和滿足。人民也不用爲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發愁,連稅負也降到了最低,醫療是完善的,教育是公平的。他們絕對不會想到,幾千年以後,在這片土地上,“有尊嚴地生活”竟成爲統治者賣弄的噱頭和人民的奢望。

一千多年前的大唐長安,擁有三百萬人口,城市規劃謹偌棋盤,文人墨客多入牛毛,各國商賈穿梭其間,市民百姓安居樂業。女人們可以不用爲了病態美的骨感身姿而放棄享受美食的權利,可以身着男服甚至胡服,騎馬,射箭,狩獵,蹴鞠,馬球,摔跤……或是批上羽衣彌裳翩翩起舞,放肆地炫耀出自己豐腴的身材。女人是可以當皇帝的,只要她有能力。兒媳婦是可以娶的,只要有真愛。

走出博物館,回到這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人民安居樂業”的和諧盛世,心中不免有些遺憾和不甘,方纔想起歷史發展中出現倒退也.

篇50:博物館觀後感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來到了自貢,當然我們最先去的地方是恐龍博物館。

一進大門,迎面一隻巨大的霸王龍張牙舞爪的立在一座小山上。一身厚厚的粗皮、強壯的四肢、巨大的尖牙、凸出的眼睛死死地盯住它的獵物,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弱肉強食的史前時代。山坡上面還有很多的恐龍模型,伴隨着一陣陣恐怖的叫聲,我感覺彷彿回到了遠古的恐龍時代。

進入恐龍骨架主展館以後,我們首先去參觀了恐龍時代的其他動物化石館,裏面的動物化石讓我看也看不清,這說明年代已經很久遠了,但一具美洲鱷骨架令人醒目。進入主展館以後,我突然看見一隻巨大無比,足足有兩層樓那麼高的一具腿骨,我嚇了一大跳直冒冷汗,心想:“我以前在地質學院裏看的一具完整的恐龍骨架也沒那麼高呀!”不遠處我又發現一具恐龍骨架的頭骨已經伸到三樓去了。這些發現讓我知道了恐龍有很多種,雖然都叫恐龍但樣子卻有很大的差別。

我離開了恐龍博物館,一路上都在想一個問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麼龐大凶猛的恐龍從地球上消失的呢?我真想讓它們復活過來,不過不知道會有什麼後果!

篇51:博物館觀後感

有人喜歡遊山玩水,有人喜歡觀賞名勝古蹟,而我最喜歡參觀歷史文物,每到假日媽媽都要帶我去外地博物館參觀。今年“五一”節放假,我和媽媽乘火車連夜趕到我省第二大城市――吉林。

到了吉林的第二天早上,天氣格外晴朗,豔陽高照,我和媽媽興沖沖地來到了吉林市博物館參觀。

走進了博物館的展廳,陳列的藏品不可計數,形狀各異,大的、小的、長的、短的、圓的、方的、厚的、扁的……有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漢、夫餘、高句麗、勿吉、渤海、遼、金、元、明、清和近現代的各類文物,不過大多是清代滿族傳世品文物。我一邊仔細地看,一邊想雖然這是一些陳舊不堪的陶瓷、青銅器、古代兵器長矛大刀……卻可記錄了歷史,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是金錢買不到的。我知道:博物館把古代的文物收集起來,展示給現代的觀衆們看,讓現代人民瞭解古代的文化,又陶冶了我們青少年對古代文物產生的興趣。

我和媽媽在博物館看了一上午,可我沒有看夠,也沒有看厭,而是讓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讓我更加敬佩古代勞動人民。

篇52:博物館觀後感

20xx年6月29日下午,我們國小組織我們年級參觀了深圳的勞務工博物館。

那裏一共有兩個館。我們第一個參觀的是主展廳。在那裏,我們看到了勞務工人們留下來的書本,日常用品,收音機,樂器,照片,工作證等。在講解員熱情的講解下,我們知道了這個博物館中以前發生的事情。一臺擁有16年“高齡”的海鷗牌相機,靜靜地躺在一個乾淨的玻璃櫃裏,他的主人當初是一位來深圳打拼的員工。相機的鏡頭無數次的對着那些幸苦工作的勞務工們。在博物館裏,我們也看到了許多勞務工們的照片。雖然他們可能吃不飽,穿不暖,可能工作很幸苦,但是,他們的臉上依然掛着微笑。我們要感謝這臺攝影機,因爲它讓我們看到了勞務工人對祖國的熱愛,我們要向他們學習。

我們第二個去的館是“三來一補”。裏面擺放的是勞務工人們工作的地方和吃飯的地方。他們工作的地方是很多人擠在一起,夏天炎熱時,沒有我們現在的空調;冬天寒冷時,沒有暖氣吹。他們每天就在這個窄小的地方沒日沒夜地工作着,我想:那兒一定也很吵。可是,勞務工人們爲了打造更好的明天,他們熬了過來,他們爲我們打造了一個全新的生活。

這些勞務工,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是,他們把自己的青春,生命奉獻給了深圳。他們沒日沒夜地工作,不僅僅是爲了換取那一點點的工資,而是爲了創造更好的生活給我們,讓我們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他們爲了建設深圳,背井離鄉,好多年都見不到自己的親人。爲的是什麼?就是爲了建設深圳。看看我們現在的高樓大廈,看看現在四通八達的地鐵,看看現在寬敞的公路,在看看一個個美麗的公園,這些都是勞務工人們修建的。他們的辛苦工作,換來了我們一個美麗的深圳,一個全新的深圳。

以前的深圳,公路凹凸不平,甚至連公路都沒有。人們居住的就是一間很矮小的平房,房子裏暗無天日,陰冷潮溼。一家人就擠在一個這樣的房子裏。學校也就是幾間小平房,富有一點的天花板上就有幾個燈管,而平窮一點的,就只能靠屋外的陽光和蠟燭上課。課室裏,只有一個大黑板,老師就在大黑板上寫字,教學。

現在,公路四通八達,人們居住的都是高樓大廈,有的還有電梯,屋子裏亮堂堂。天氣炎熱時有空調,天氣寒冷是有暖氣。學校裏,高大的房屋,亮堂堂的教室,整潔的桌椅,上課時不僅僅有黑板,還有電腦。操場寬大,還有很多體育器材。我們有今天這個美好的生活,都是拜那些勞務工人所賜。

深圳,正在向着美好而前進,我們要像勞務工人們一樣,爲了造福子孫後代,而努力學習!

篇53:博物館觀後感

上週六,我和班級裏邊的同學一塊參觀了河南博物院,裏面陳列着出土的古代的歷史文物,上至秦漢,下至民國的東西,都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看過之後,我對我們的中華歷史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也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厚重和燦爛!

河南地處華夏腹地,是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幾千年來豐厚的文化積澱,不僅確立了河南作爲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地位,同時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館。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銀器、石刻造像、錢幣、書畫等,均有值得稱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絕倫、玲瓏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漢墓出土的金鏤玉衣,是目前時代最早的一件。館藏的古代雕刻藝術品,諸如漢畫、佛教造像、磚雕和其他浮雕、圓雕作品等,是古代工匠藝人智慧的結晶。其中著名的戲車畫像磚、田延和造像碑、劉根造像碑、魯道明造像碑、十一面六臂觀音像、盤龍石硯等等,都是中國美術史上的精典之作。骨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舞陽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有“中華第一笛”之美譽,是中國最早的樂器。與之同出的刻符龜甲、龜腹石子,與我國文字的起源、八卦的起源有着密切的聯繫。金銀器中,河南登封出土的武則天除罪金簡、鄧州福聖寺塔地宮中出土的金棺銀槨,堪稱稀世珍寶,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賈湖骨笛不只是中國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爲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實驗證明,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它的橫空出世,無疑爲我們研究中國音樂與樂器發展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更重要的是它作爲罕見的史前神器、作爲中華民族必須翻越的從矇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高峯,其對此後聞名於世的中國禮樂制度,土生土長的中國道家教家道教,乃至整個中華文化、文明都有重大影響!

玉柄鐵劍1990年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虢季墓),身長20釐米,莖長13釐米,西周晚期器物。劍身爲鐵質,鐵質劍身與銅芯相接,銅芯部嵌入玉莖內。劍首及莖身接合部均鑲以綠松石片。出土時已折爲兩段,劍身外包一層絲織品,並被裝在用皮革精心製作的劍鞘內。考古學將漫長的人類社會劃分爲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三個時代,分別對應於歷史學上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三種社會形態。玉柄鐵劍玉柄、銅芯、鐵身,它的發現,把中國冶鐵史向前推進了200年,標誌着作爲社會生產力新代表的鐵器已經萌芽,宣告封建社會即將來臨。稱的上是“中華第一劍”!

中原大地,羣雄逐鹿,演繹了多少風雲變化,河南這片土地上,承載着無數的英雄史詩!

河南博物院還收藏有二千多枚恐龍蛋化石,在世界各博物館中首屈一指。另有部分珍貴的近現代文獻、文物,其中如太平天國的佈告、義和團的旗幟、吉鴻昌烈士就義時的血衣、彭雪楓烈士的遺物、《響導》週報、《紅旗報》、《中州評論》《拂曉報》等,這些珍貴的革命文物與古代歷史文物一樣,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之,觀光過河南博物院之後,我深刻的體會到了中華歷史文化的燦爛和厚重,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才能!時下,我們正在進行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際行動,此時,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說我是一名中國人,我們可以很自豪的說我是已經中國人!

篇54:博物館觀後感

上週五,我們去了博物館參觀。

在博物館裏面我們看到了許多關於古代的一些文字和圖片,比如:我們淄川天然形成的蛤蟆石,雄偉的馬鞍山……在一樓看到了一些陶器和一些關於未來的圖片,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機器人和人合成的“人”,那個圖上面畫了一個人:一半是機器,一半是人的身體,上面還寫了一些關於這張圖片的介紹。

來到二樓,我知道了我的家鄉也有許多名勝古蹟,比如像:峨莊的昭陽洞,洪山的蒲松齡故居……二樓還有許多古代時用的一些兵器和一些白銀幣,古錢……其中我最喜歡古代時用的兵器,比如:刀、槍、劍、戟……

三樓是最好玩的地方。那裏有許多電腦,還有一些:魯班木球、猜生肖、測發電力、磁力乒乓球、滾珠子、節能燈、融合鏡……可好玩了,其中我最愛玩的是魯班木球,雖然很難拼,但我也拼起來了一個。

這個博物館真有趣呀!

參觀博物館讓我知道了許多科學道理,比如,像電腦裏的一些遊戲給了我一些啓示:不能亂殺野生動物,不要亂砍樹木,不能隨地吐痰……在玩節能燈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要少用電。在玩測電力的時候我知道了:手心的汗越多,放電的可能性就越大。

參觀完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勇於探索,勇於實踐,專心致志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美好的願望。

今天,爸爸帶我去博物館參觀海洋生物。博物館位於市ZF的西面,走進博物館,看到的是海洋生物的各種介紹。在這些海洋生物中,其中我對鯊魚最感興趣。

鯊魚標本的體形比較小,他的眼睛像小的`白化石一樣,我還知道鯊魚眼睛視力很不好他幾乎看不到東西。但他有敏捷的嗅覺性。

你們知道爲什麼在沙漠可以看到海市蜃樓嗎?就讓我來告訴你吧!因爲沙漠的陽光很強烈,陽光反射過來,就形成了海市蜃樓。海市蜃樓,就像在杯子裏倒水,然後把筷子放到杯子裏,在外面朝裏面看,筷子就像被折斷了一樣,海市蜃樓跟這個的原理是一樣的。

在人山人海的博物館內,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有鱷魚,鯊魚,熱帶魚,等等等等,我就不一一向你們介紹了。你沒有時間的話一定要去博物館看看哦!哪裏會讓你懂得許多知識的,不要錯過這大好機會哦!

篇55:博物館觀後感

11月3日,日本的文化日,我們決定去參觀一下長野縣的歷史博物館。

我們先來到了位於千曲市的“長野縣立歷史館”。因爲是文化日,所以免費開放。在日本待了十幾年,卻不知道文化日裏有很多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真是孤陋寡聞。

今天人很多,好像在搞什麼活動。後來看到了到處飄揚的“森將軍祭”的白旗。我對日本歷史一無所知,更不知道這森將軍爲何許人也。女兒倒是津津樂道,告訴我們上次學校組織來的時候,他們爬上了那個山坡。那是森將軍古墳,據說建於1600年前,是長野縣最早也是最大的古墳,埋葬着當時信濃國的統治者。

進到歷史館裏面,女兒有點兒興奮,帶着我們左竄右竄,顯得她很輕車熟路。這裏展出了從繩文時代到現代日本的社會發展史,大約2000年。我這人對歷史知之甚少,主要是不喜歡記憶那些繁瑣的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倒不是對歷史本身不感興趣,所以很多東西一看而過,不留痕跡。但參觀了這樣的歷史博物館後我想會在我記憶的存儲器裏留下一點東西,因爲日本的這種博物館大多修得很有品位和水平,通俗易懂,可以讓普通人及小孩子看得明白,而且有很多模型或實物,讓人能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時代的生活情景。比如這裏有繩文人住的茅草屋,屋內擺放着他們所食用的野味模型及獵到的動物標本。也有江戶時代的民宅,還有20世紀初岡谷的繅絲業發達時期的機器及養蠶的模型。這樣的東西可以讓參觀者尤其是孩子不感到乏味,又容易理解。

由此想起前年回北京時,曾經帶女兒參觀過號稱中國最大的科技博物館的“中國科技館”。從外表看,建築物稱得上造型很有氣派,且頗有創意。進到裏面也很寬敞而有現代感。但是所展示的東西卻實在不敢恭維。解說詞晦澀難懂,別說是小孩,就是大人理解起來也不容易。實物呢,則不是不能正常運轉,就是即使運轉起來,也不知其要說明什麼原理。我想這是便是差異,即在日益發展的中國,人們常常追求擁有一個富麗堂皇的外表,但卻對是否擁有與其外表相匹配的內質視而不見,當然也許是管理、經營水平還不到位吧。

再回到眼前這個歷史館。除了室內設施外,外面還有幾間茅草屋,供人們體驗古代人的感受。天下起了雨,在這不遮風又不擋雨的昏暗小屋,不禁令人感嘆人類追求舒適享樂的慾望是怎樣地推動了社會文明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啊!而且這種發展是那麼地不可逆轉。我很難想象現代生活在鋼筋水泥或優質木材建造的溫暖潔淨的住宅裏的人們,再回到這種自然的環境裏。雖然有人會去做一些迴歸自然的體驗,但那不過是一時追求新奇、刺激的冒險,而不會將自己的生活基盤永遠建在那兒。

之後我們去了縣內另一個歷史博物館——“鬆代大本營地下戰壕”遺址,可惜時間過了開館時間,只能在門口的小展示室裏看了看。以前從沒聽說過這個地方,聽了女兒的講解,並看了展室出展的內容,才知道二戰期間還曾有過這樣的歷史。

原來這是1944年11月11日日軍緊急開工的一個戰壕工事的遺址,之所以至今作爲歷史教育的一環展示給世人,是因爲它不僅是戰爭的產物,而且還是種族歧視的一個血的見證。太平洋戰爭末期,行將覆沒的日軍以繼續維護天制度爲目的,決定在本土與盟軍決以死戰,並將指揮中樞轉移,最終選定了在長野縣鬆代町的三山環繞之中建立所謂的鬆代大本營。於是開始了緊急修築戰壕的工程。

也許是我歷史知識貧乏之至,迄今爲止,我竟不知有這樣一段血淋淋的歷史。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社會對這段歷史的宣傳教育不夠。我不知道這段歷史是否在全日本的國小用社會教科書上有記載,只知道它是長野縣大多數國小“社會見學”的一個內容。但願這種教育能夠培養下一代正確的歷史觀,以適應越來越廣泛的國際化需求。

戰後數十年,圍繞如何認識歷史的問題,日本與亞洲周邊國家的矛盾衝突不斷。但通過對歷史博物館的參觀,我覺得雖然右翼勢力的囂張影響着一些人的歷史觀,可是更有一些正直而善良的人們在爲還歷史的本來面目而不懈地努力着。正如長野縣歷史館的網頁上所寫的那樣:“歷史爲何物?我們能說它與我們無關、它僅僅是過去的記憶、它不過是教科書上的文字嗎?如果我們被亞洲人民問到日本的過去,我們能說隨着時光的流逝,過去也消失了嗎?”

我相信有正義感的人一定會認識到:歷史是不能抹殺、不能迴避的真實存在,只有正視、反省它,才能真正成爲“前車之鑑”。

篇56:博物館觀後感

在北京住慣的我,來到蘇州學習生活,感覺一切那麼新鮮。緊張的學習之餘,我十分喜歡到蘇州各處遊玩。

前幾天,我和姥姥參觀了蘇州革命博物館。拾級而上,“蘇州革命博物館”幾個金色的大字閃閃發光,令人肅然起敬。沿着參觀路線的指引,我參觀了序廳、“近代蘇州社會”、“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六個展廳。這裏真實記載了蘇州黨組織的建立和發展過程,留下了黨領導人民羣衆經過艱難曲折革命鬥爭的串串腳印,歌頌了蘇州人民爲解放而英勇奮鬥、不怕流血犧牲的豐功偉績。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活躍在江南,看着展櫃中簡陋的武器,再看到繳獲的日軍的戰刀,真是不可思議。不過看到老百姓紛紛捐出的布鞋、棉衣和寫有“殺盡倭奴”字樣的報紙……想到去過的沙家浜,眼前彷彿看到日軍陷在人民的海洋戰中,這一切又都順理成章了。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解放戰爭時期”展廳的一塊課桌面大小、黑黝黝的鋼板,上面佈滿了大大小小的窟窿。這是什麼呢?帶着疑問,我迫不及待地看起介紹,原來這是渡船鋼板,“1949年4月下旬,解放軍在渡長江的戰鬥中,爲了保護艄公,在渡船艄公的前方安放鋼板,用來阻擋敵人的子彈。”我不禁感嘆:這真是一塊生命之板呀。解放軍一心爲老百姓,鋼板上那麼多窟窿眼,足見敵人的火力多麼強,戰鬥多麼激烈呀,可他們找了一塊鋼板擋在艄公前面,而不擋在自己的面前。而當時艄公們不顧自己的安危,冒着槍林彈雨,幫助解放軍順利渡過了長江,同樣了不起。他們互幫互助,順利渡過長江,把天塹變通途,把不可能變可能。一件件真實的物品、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咱們的黨與羣衆,無論是在抗日戰爭,還是在解放戰爭中都體現出“軍愛民、民擁軍,軍民一家親”的深厚情感。

夕陽西沉,我和姥姥走出革命博物館,呼吸着新鮮的空氣,看着繁華的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羣,我不禁喜愛上了這座具有兩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城。我想趁着到蘇州後的第一個暑假,再好好領略這座魅力城市的迷人風采。

篇57:博物館觀後感

“起來,起來,快起來,你可別忘了,今天要和應樂天一起去博物館參觀。”媽媽象只大鬧鐘大聲喊道。我朦朦朧朧的睜開眼睛,打了個哈欠,從牀上坐了起來。“快點,快點,時間不等人,不要像只小蝸牛。”媽媽催促道。我立刻從牀上跳了下來,飛奔到衛生間洗漱,很快就洗瀨好了。我跑到媽媽面前,幽默的對媽媽說:“報告媽媽,張慧燕洗漱完畢,特來報告。”

我和媽媽乘公交車,首先來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和應樂天一家會合。會合後,我們領取了“第二課堂學習競賽場館實踐活動通關卡”和“工藝美術博物館的闖關卡”後,我們直奔三樓參觀並答題。

我們首先來到第三展區—————巧奪天工的織繡工藝,王文瑛的雙面異色異物異景《雷鋒今昔》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我們來到了第四展廳—————經天緯地的編織工藝,趙錫祥的特重工萬縷絲全雕鑲邊牀罩給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它是由一個挑繡能手花費4年半時間,用1500萬針精心繡織820朵形態各異的花朵而成的,榮獲2000年首屆西湖博覽會工藝美術金獎。參觀完展廳我們開始答題,耶!我們兩個都得了一百分。

我們接下來去參觀了運河博物館,杭州運河博物館看起來很神祕的樣子,裏面藏着許許多多我們不知道的'祕密。裏面共分五個展廳,全方位地反映京杭大運河開鑿、變遷的歷史和重要作用,沿運河主要城市的歷史風貌,以及豐富多彩的運河文化。參觀完運河博物館讓我瞭解到,在中國古代,運河邊的經濟特別繁榮昌盛,運河是經過好幾個朝代的人才修築完成。工程浩大,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最後,我們又去參觀了我們最爲熟悉的西溪溼地博物館。大門入口種着各種各樣的荷花。進入一樓大廳,到處都是介紹溼地的相關知識的液晶屏和簡介牌。裏邊還有兩隻可愛而又很逼真的大恐龍,孩子們爭先恐後的爭着坐上去照相。在通往二樓的通道兩則,有全世界存在的各種各樣的鳥類圖片和簡介。二樓有許多介紹溼地的通關遊戲,讓我們瞭解了很多有關溼地的知識。

通過對三個博物館的參觀,以及三個場館的通關答題學習,我收穫了許多以前我不瞭解的知識。我下次還要去更多的博物館,瞭解更豐富的知識。

篇58:博物館觀後感

結束了中山紀念堂的參觀,時間尚早,我們爺孫倆步行來到西漢南越王墓參觀。

還是06年我參觀過南越王墓。它位於市區北部象崗山,和著名的越秀公園僅一路之隔。南越王墓是1983年考古發掘的嶺南規模最大的唯一的漢代石室墓。出土文物一千餘件(套),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它集中反映了兩千多年前秦漢時期嶺南地區地理、政治、軍事、社會、經濟、和文化概況,是最著名、最有價值的一處古蹟,被列爲我國二十世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越王墓博物館是廣州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見證,它保存有完好的古墓原址,以及內涵豐富的漢代文物。來廣州我覺得應該帶着小孫子到這裏參觀,瞭解南越歷史,感受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

南越王墓佔地面積不大,整個博物館擠在周圍的高樓大廈間。大門臨街,需要走上十幾級臺階。館內設三個展區:臨街的三層綜合陳列樓、古墓原址、主體陳列樓。

我們爺倆來到這裏,購買了參觀券,在館前留影后,拾階而上,就進入館內參觀。也許臨近閉館還有一個多小時,參觀的人不多。綜合陳列部分已經沒有什麼活動,沒有參觀。我們繼續爬樓梯,大概上三層樓,到達第二部分墓室位置,參觀了墓坑。

南越王墓這是嶺南地區目前已知的、規模最大的石室墓,共有七室,面積一百多平方米。墓室的佔地面積很小,墓坑是掏空山崗建的,主要是用石料。墓坑不算大,可隨葬品挺多,包括活人妻妃、僕人十多人以及幾千件隨葬品。

走出墓坑,我們來到主體陳列室,這裏由五部分組成:南越文帝、主室瑰寶、墓中殉人、御庫藏珍、鐘鳴鼎食。展出的文物薈萃有青銅、鐵器、陶瓷、玉枕、龍袍雕刻等文物飾品,讓人目不暇接,歎爲觀止,這些文物集歷史、知識、藝術於一體,透視了古時的歷史淵源,可窺見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生活景象。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血脈和精神,是勞動人民在在物質、精神、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展示。幾千年的文明成果真是豐富多彩,輝煌燦爛。深感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參觀後感到在這狹小的墓坑裏,竟有如此豐富的文物,從日常生活用品、印章、飾品到兵器應有盡有,反映了古代帝王生活是多麼奢華無恥。墓主人的陪葬品也令人觸目驚心,除了他的妻室,還有很多僕人,甚至小孩,可見古代封建帝制統治的殘酷。

我們走出主體陳列室,又來到一古炮臺,參觀了這裏陳列的古炮,稍作休息,便啓程返回。

篇59:博物館觀後感

徐州博物館創建於1960年,坐落在徐州市南風景秀麗的雲龍山北麓,是一座現代化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進入大門,沿着一條長橋往前走,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陳列樓了。進入一樓,便來到了“徐淮初曦”展區。“徐淮初曦”,意思是“徐州地區的人類文明的曙光”,這裏陳列着徐淮大地從新石器時代到秦朝三千年間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銅器。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兩把戰國時期的青銅劍了。雖然已經過了幾千年,但是這兩把劍仍然保存完好,絲毫沒有鏽蝕的痕跡。聽導遊說,這兩把劍裏含有合金的成分,這種製作工藝在當時是極爲精湛的。我不由地佩服起當時的勞動人民,真不知道他們是用了怎樣的智慧才設計製作出如此精巧的東西。此外,這裏展出的秦朝的“空心磚”也很有特色。人們常用“秦磚漢瓦”來泛指古代的文物,秦人燒磚也確實別有奇功。這塊秦朝的空心磚,作爲建築材料不僅堅固耐用,而且具有冬暖夏涼的效果。

順着樓梯走上二樓北廳,便來到了“天工漢玉”展廳。這裏展出了徐州出土的玉器珍品130餘件,代表我國已出土漢玉的最高水平。進入展廳後,我們便被靜靜地躺在櫥窗裏的“金縷玉衣”所吸引。這件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玉衣長約175釐米,用金線串綴着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玉片組成。這是目前國內出土的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玉質最好、製作工藝最精細的玉衣。雖已歷經三千年風霜,這件玉衣仍然光鮮亮麗,絲毫看不出歲月留下的痕跡。玉衣上每一片玉片的製作工藝都非常精細,而且保存完整。玉片表面光潔度很高,打孔非常規範、整齊,絕對可以稱得上是鎮館之寶。

博物館的三樓是“俑偶華採”展區。這裏陳列着徐州出土的陶俑精品210餘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獨特的地域性。漢俑樸拙凝重,北朝俑清秀端莊,隋唐俑豐滿雍容,展現了不同的時代特徵和藝術風尚。在衆多的俑偶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是西漢時期的陶舞俑。他們的身體隨着舞步呈現出s形,聽說這種舞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翹袖折腰舞”呢!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被吸引了呢?“百聞不如一見”,那就請你親自來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