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電影告白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6.7K

電影告白觀後感【精品多篇】

《告白》觀後感 篇一

昨天把《告白夫婦》看完了。哎呀,又好多感觸。不過,有一點,我算是徹底想通了。誰生活都不易,出門在外要麼點頭哈腰,要麼趾高氣昂。

我,總是埋怨那個埋怨這個的,還不如努力去做好該做的事情。逃避,並不是解決的方法,逃的了一時,逃不了一世,不論結果怎麼樣,至少自己努力過。

忽然,我還有點羨慕。經歷的多了,看的多了,心態就放的平和了,年輕的時候總是衝動,冒冒失失的,就只想着當下怎麼樣。反而經歷了一些之後,不會當下就衝出去,會想想家人朋友,不會在因爲別的什麼話就立刻還嘴。經歷的多了,承受的能力越強,不會因爲一點挫折就開始逃避。

剛開始,我不明白爲什麼go back要翻譯成告白,快到結局的時候才明白。go back是回來的意思,音譯是告白,劇中男女主人公是一對夫妻,因爲愛情而結婚,卻又因爲誤會而離婚,最後又解開誤會互相告白而和好。

生活中沒有誰是容易的,我也應該勇敢的迎接生活中的問題和困難。

我總是對弟弟說,什麼都是相互的。

是啊,什麼都是相互的,沒有人會主動對你怎麼樣,影視劇和小說就只看看,不要太當真。

劇中,女主的媽媽對她說,一個人沒有了父母可以活,但是沒有了孩子就活不下去。

《告白》觀後感 篇二

朋友給了我一個網址,是一段叫做23分鐘奇蹟的視頻。講孩子們怎麼被洗 腦的。看了後一身冷汗,不由想起了前幾天看的日本電影《告白》。

影片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松隆子扮演一個單親媽媽,是一所國中的教師。每天,她的5歲大的小女兒會在下午來到她的學校,等媽媽下班一起回家。一天,孩子被發現淹死在學校的游泳池裏。當所有人認爲這是個意外的時候,松隆子經過調查卻發現這是由班裏的兩個學生乾的。這兩個學生的目的只是爲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只是爲了表現得比別人出色。他們以殺人爲手段來實現自己扭曲的價值觀。但他們爲什麼會這樣呢?變態的家庭教育造就了這一切。一個孩子母親從小拋棄了他,去追求自己的事業,他爲了引起母親的注意,讓母親爲他自豪回到他身邊,就想通過殺人來引起周圍人的注意。另一個被家人寵壞了,但又得不到同學老師的認可。所以他爲了顯示自己強於別人而殺了那個小女孩。

看完這些我沉默了好久。我有個2歲的女兒,我該怎麼教育她呢?到她13歲的時候,她會怎麼樣呢?我們都想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但要做到出類拔萃需要學習什麼呢?都說要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但什麼是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呢?我們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就是正確的嗎?現在的學校教育實在是不敢恭維。功利味道越來越重。孩子從小就接觸這些好嗎?朋友和我說,孩子有個好的個性就好了。是的,但怎麼樣的個性算好呢?開朗,積極,謹慎,細心,勇敢,辨別力強,有好的分析能力。好象我能舉出很多,而且好多都互相矛盾。

想了半天,回想我小時候我的爸爸媽媽對我的影響。我現在的很多習慣,愛好都傳自我的父親。攝影,讀書,集郵等等。父親對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想我也會這樣影響我的女兒。但這樣好不好呢?興趣愛好無所謂,但給她更多的空間讓她有自己的特點好象更重要。即使這個特點並不是那種優良品質。只要不是壞習慣就行。

給孩子空間,也給自己空間。讓她獨立點,我想孩子會喜歡這樣的。

《告白》觀後感 篇三

《告白》不是一部文藝小清新愛情電影,相反,這是一部略顯沉重的影片。

影片中最主要的人物,也可以說是影片的線索——森口悠子,即森口老師。在影片開頭,是森口老師在她所帶的七年級班級的結業禮上,對她的一羣頑皮不羈的學生“告白”。她的四歲幼女被法官判爲意外失足落水,但她知道其實是班上的兩名男生殺害了女兒。她坦白因爲《少年法》會保護14週歲以下的少年,所以她並不打算爲自己的女兒翻案,而是打算以自己的方式報復他兩,讓他們不斷受到良心的譴責,並謊稱那兩名男生喝完的牛奶早已被她注入了艾滋病人的血。

殺人兇手之一也是主犯的渡邊修哉是一個渴望自己的才能被別人尤其是自己母親關注的少年。他渴望關注渴望到了一個瘋狂的程度,不惜殺死唯一一個真正懂得自己的女生北原,又計劃着用炸彈殺死全校無辜的人,他覺得這樣才能上頭版頭條,才能“名留青史”。還記得他在快要見到母親卻轉身又走時的告白:那一刻,我才明白,我要她擁抱的並非我的肉體,而是更偉大的東西——我的才能、我留下的豐功偉績。男生修哉雖“病態”,但也反映出父母中任何一方的關愛缺失都有可能導致少年心態的不良發展。試想身爲優秀化學家的母親如果對小修哉的要求不高,如果能對小修哉多些鼓勵而非責罵,如果能一直陪在小修哉的身邊而不是和他父親離婚……或許修哉也會是個傑出優秀的少年。

另一個殺手下村直樹較修哉而言是一個較悲劇的存在。因爲呆木而在班上沒有朋友,修哉帶有目的的親近意外得他歡心,結果他成爲了修哉的幫兇,而在知道修哉對他真正的看法時,一氣之下把原本只是昏迷的四歲女孩扔進了游泳池裏。而得知自己喝了帶毒血的牛奶時,原本溫和的他突然變得暴躁,整天躲在自己的房間裏,不洗澡,也不肯面對自己的媽媽。還記得在直樹簡短的告白中,他說明了原因。“我每天很用力地清洗用過的東西,是因爲害怕媽媽被傳染。而我從來不清洗自己,是因爲髒亂的頭髮、發臭的身體、長長的指甲才能讓我感知到自己還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活着……”這段話出自一個不滿14歲的男孩口中,令人揪心。只因想得到他人的認可,證明自己不是膽小鬼,便陷入了恐慌之中。其實只要做自己就好,每個人當然都會有缺點啊。畢竟,只有擁有好的、壞的,你纔是完整的。

雖然是看似很黑暗的故事,但整個電影的拍攝風格卻是清新的,其中不乏很多唯美的鏡頭。導演擅長用慢動作,又將很多鏡頭拼在一起,很好看。沉鬱的場景卻被導演配上輕鬆甚至有點可愛的音樂,獨特的做法不但不顯突兀,還讓人覺得格外新奇、舒服。

所有好的電影最經典之處或許都在結尾,這部電影的結尾可能並不算經典,但也很不錯,終於讓人嗅到了陽光的味道。森口老師忍者眼淚對絕望地趴在地上的修哉說:“這就是我的報復,是真正的地獄。從現在開始,你踏出了改過自新的第一步。”

告白影評 篇四

看中島哲也執導的《告白》那天,恰好看過瑪麗·雪萊的句子——“一個人走向邪惡並不是因爲嚮往邪惡,而是錯把邪惡當成了他所追逐的幸福。”這句話,似乎可以部分地用來印證《告白》中幾個人物的行爲軌跡,至少在想獲得母親青睞的少年A渡邊修哉身上體現了這一點。

影片和湊佳苗的同名原著一樣有着強烈的現實意義,在思考的縱深度和廣闊度方面,也和原著結合得較緊密。原著分六章,分別以神職者、殉教者、慈愛者、求道者、信奉者、傳道者爲第一講述人,逐漸將發生在校園的殺人事件的起因延續和復仇展開來,並不斷敲打着讀者的觀感。當其光影再現時,一種壓抑又冷酷的氣息便被直接表現了出來,隨着劇情的推移,殺人者與復仇者的內心激變也輪番上演,不斷撞擊着觀衆的道德底線,如果還有底線的話。

此番,中島再次施展了他的光影技法,且愈發純熟,緊繃的劇情、陰鬱的氛圍,精準的鏡頭,凌厲的剪輯,張弛有度的節奏、恰如其分的配樂……在片中,中島再次使用了暗喻隱喻的手法,如多次出現的天空景象,片中的天空常常是陰霾氤氳的,即使偶爾露出一點光,那也是被四周的雲氣所包圍着的,彷彿預示着人物內心的陰抑和事件的糾纏。再如,中島常常通過立於路旁或店內的凸面鏡來演示事件的發生發展,片中人物鏡像地出現在凸面鏡中,形體有所變形,部分被誇大,部分被縮小,彷彿暗示着他們看待事物的視角,因爲無法正確而全面的審視,當美好的事物消失後,心理畸變產生了。

中島依舊擅用色彩,雖然《告白》中充斥着壓抑寂寥的冷色調,不似中島其他作品如《下妻物語》、《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帕高與魔法繪本》那般色彩鮮麗花團錦簇,卻在如此冷寂的襯托下,讓鮮血的顏色愈發刺目,讓爆炸的場面更加濃烈。如少年B下村直樹的刀刃劃過母親的咽喉時,那鮮血四溢的畫面有了片刻的停滯,木村佳乃甩起的頭部,彷彿一道短暫而悽絕的弧線,繼而血滴濺落……再如,讓少年A渡邊修哉以他自己製作的逆向時鐘的走向來回放他母親遭遇爆炸時的畫面,彷彿每一分每一秒的逆向都帶着股子悲愴和淒厲,繼而正向演繹時,讓這種悲愴和淒厲翻倍,且令片中爆炸的畫面很有層次感。

松隆子奉獻了一次優秀的演技,《告白》中的森口老師於影片伊始的平靜內斂中隱着莫可名狀的心碎和憤怒,她冷靜的告白,平和的告誡,繼而瘋狂的“修復”,當她最後說出是這讓修哉重生的第一步時,又帶着一抹痛悟慘烈的氣息。較之成年演員,飾演小殺手渡邊修哉的`西井幸人和下村直樹的藤原薰,更讓人眼前一亮,無論頭腦聰明的還是運動神經好的,片中這兩個不滿14歲的孩子心理都是扭曲的,成長環境都不適宜,一個母愛缺席,一個被過分溺愛,“錯把邪惡當成了所追逐的幸福”,爲了這種幸福,不惜代價。西井幸人和藤原薰演出了這種人格的錯位,特別是西井幸人,他癲狂肆虐的笑聲,不穩定的情緒,時而冷漠時而狂熱的眼神,無不塑造出渡邊修哉所具有的那種異變,卻又異變得令人悲嘆。

森口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命”字時,提示同學們,生命很重要,但她知道,他們不懂,也正因爲她太瞭解她的學生們,所以她的計劃能進行下去。當美好的事物消失時,不是“啪”的一聲,而是“砰”地轟然倒塌無情摧毀,於是一連串追問便應聲而發,生命該如何得到尊重,親子師生的關係該如何相處,少年的人格教育、預防犯罪及少年犯罪在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懲罰該如何衡量等等。

《告白》觀後感 篇五

實際上,片中並無完全的惡人,雖然他們殘害他人或者自殘,我們卻無法用常規的道德標準去界定他們的善惡美醜。這是一部令人觀之毛骨悚然的電影,因爲故事和主題都極其冷血與瘋狂,影片對青少年心理問題與人性的深刻探討猶如《大逃殺》那般殘酷。然而,這又是一部相當文藝與溫情的電影,畫面充滿美感與創造力,很多時候也會令你感動。

簡而言之,影片用一種溫柔的口吻講述了一個充滿着暴力和血腥的犯罪故事。坦白說,我不喜歡這部電影,原因是它所表達的主題和宣揚的人生觀令我極度反感,但這並不代表我否定它是一部優秀的電影,至少它在敘事與技術上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教師作爲教育機制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對學生循循善誘本是職責與應盡的本分,但一旦使權力成爲滿足自己私慾的工具,便會如同天使變成魔鬼般對學生產生不可估量的毀滅性,天堂地獄只在一念之間。

片中的女老師精心策劃了一個“勸人向善”的復仇計劃,看似合情合理,實則毫無人性,令人不寒而慄。而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國中生來說,沒有成人世界的爭權奪利爾虞我詐,有時殺人的動機卻是很簡單而可笑的,甚至清澈。片中的兩個少年一個內心自信強大,一個自卑懦弱,卻爲了博取他人關注或認同,自恃有着《少年法》的“保護”,紛紛墮入罪惡的深淵。

體制的不成熟與致命的漏洞,最終都讓他們找到了肆意傷害他人的“合理”藉口,並且如願以償。究竟是體制的冷漠造成現實的悲劇,還是人性的扭曲導致生命的毀滅?而這一切,都充分體現出人性之中最邪惡的一面:至親亦可殺。在《告白》中,我甚至尋找不到一絲希望的亮光,全片自始至終瀰漫着令人不安的復仇與殺戮,對人性醜惡的一面進行着沒有任何底線的展示,這也是我反感這部影片的原因之一。

教室黑板上那個大大的“命”字彷彿無時不刻地強調生命的珍貴,但生命在他們眼中到底意味着什麼?電影沒有正面作出解釋,只是藉助人物瘋狂的舉動緩緩揭開謎底,從各個主人公不同角度的敘述中,觀衆可以一覽整個故事的全貌,劇情推進猶如日本偵探小說般縝密。在“推理”的過程中,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採取了一種極端的方式去發泄內心對世界與他人的不滿,他們視生命如草芥,無端殘害他人生命,甚至直接令善良和道德瞬間崩塌,結果卻是殊途同歸——間接地殘害了他們自己。拋開故事與主題,如詩一般的畫面令整部影片的觀賞性極佳。

試想,這樣一個極度陰暗壓抑的故事,如果用最“正常”的技術手段去呈現,那將很有可能使觀者如坐鍼氈。所幸,《告白》並沒有落入大多數文藝片的窠臼,影片大量運用慢鏡,用唯美的色調與冰冷的現實形成了對比強烈的反差效果。導演將自身對於鏡頭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強大的視覺掌控力將影像風格運用到了極致,以變幻莫測的技術手段製造出非同尋常的觀影趣味,令幾位主人公無常的命運如鬼魅般在銀幕上如影隨形。而那片反覆出現的天空始終陰沉得令人近乎窒息,不留情面地讓最後一縷光芒消失殆盡。

告白影評 篇六

電影《告白》是一部關於青春題材的電影,但這部電影卻與其他同類題材的電影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它並未有對陽光積極的青春表示肯定,也沒有對青澀的愛情表示出那種純潔的美好。它太關注與人性的陰暗,整個電影給人帶來更多的是觀影的不適和緊張。但對於一部帶有驚悚意味的電影來說能帶個觀衆這樣的感覺那代表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又回過頭來看,自電影誕生與興盛,有幾部電影能把驚悚與青春放在一起。我想就算有也是寥寥無幾的,因爲從人們以往的認識來看這兩個話題似乎實在是有點太不搭調了。但這部影片卻做到了,兩者配合的相得益彰。而且從影片的整體上來看,與驚悚題材的電影無論從製作上還是從理念上都有巨大的差別,甚至是離經叛道。但其產生的效果卻與前者如出一轍。這麼一部獨特的電影它究竟是怎麼做到這些的?那麼我們就從畫面,聲音,整體構架上去仔細的分析這部電影。

畫面

如果確實要給這部電影的畫面一句話概括的話那就是:多而不雜,平而不虛。影片的面面延續日本電影的一貫風格,嚴謹的鏡頭語言,唯美的畫面效果。似乎這些都可以定位日本的大多數電影,但是作爲驚悚系列的電影,這樣的處理在很多人看來卻是華而不實的,鏡頭嚴謹必然讓人產生不出視覺的不適感,畫面唯美必然顯得不夠緊張。因爲從以往的驚悚題材電影上來看,主觀與低角度永遠是主體,因爲那樣才能讓觀衆真正感覺出恐怖感,但我們在回過頭來看《告白》它實實在在的做了個大膽的實驗,影片中鏡頭很碎,不像以往一個鏡頭搖出幾個景。但鏡頭固然多,導演卻抓住了一個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每個畫面中故事的主體與重點,這點與唯美的畫面配合的相當完美,無論從對焦與用於轉場的空鏡頭都處理的極其緊湊,幾乎沒有一個鏡頭是沒有用的,每個畫面都充滿張力和力量,似乎都在講述着無數的故事,每個畫面都能引出觀衆的想象,所以往往是觀衆的思維總是跟不上影片的節奏,所以導演故意把影片的節奏弄得緩之又緩。但這也並非是考慮到觀衆的這個因素,不能讓觀衆完全看懂但又不能讓觀衆完全看不懂,那麼也只能讓觀衆看清楚個大概,這樣又引發觀衆更多的想法,使得影片更加的緊張!從這點上看就不難看出電影的精妙之處,它完全摒棄了以往平面式的敘事而更多的是從心裏上進一步的崩潰觀衆。所以這部影片的鏡頭多但是不雜,另外影片鏡頭的角度沒有用到低角度,角度大多數是平視。平實的鏡頭大多是給大家帶來生活化的視角,很平淡也很虛,大體看來不實在。但同樣的效果配合上不同的音樂卻顯得格外的不同,那麼音樂上又有什麼文章呢?

聲音

在聲音的處理上影片與大多數同類電影如出一轍,甚至還遜色於某些優秀的驚悚電影,但它在一方面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與畫面的配合!在畫面的部分提到了音樂,那麼這個重要的部分就是音樂。該影片的原聲很多,音樂相當豐富,因此它始終也沒有一個主題的音樂出現,那麼這就給影片的深度上提供的大量分量。總是使人揪心和不確定。也許就是導演最初的意圖。就像影片出現大量的聲畫分離一樣,怎麼看都像是一張詭異的笑臉。這就是這部影片最具獨特的部分。永遠讓觀衆看不清導演的思想,但又似乎可以抓到認知的影子。

構架

一個電影的構架是決定於影片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因爲導演是否能夠講清楚一個故事,就要看影片的整體構架是否合理。蒙太奇作爲一部電影的靈魂就是因爲它在構架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構架對於一部電影來說相當重要。

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歸根到底還是取決於它精妙的購架。《告白》的構架相當巧妙,這從片名上就可以看出,導演在這個上面是煞費苦心。這部電影的故事不是平面的而是一個有着多維角度的立體狀。它不但講述人物故事而更多的是在進行心靈的獨白,但這種獨白不以畫外音的方式出現,這已經是一個突破。而這個恰恰又增加了影片的故事性。使影片看上去不單調。其實假使拋去這些方面單從故事上來看,故事簡直是無聊到了極點。所以單從這點上來看。導演注重的根本就不是故事,而這也恰恰印證了影片的片名。它的視角在於意識,關注的是人們肉眼看不到但卻可以表現出來的東西,所以它的整體構架已經不能單純的從講故事來分析,而是要把自己的心靈和電影的主題調到一樣的頻率。這個電影的絕妙之處就在於它總是以一個思維去引導着你走。讓觀衆完全入戲,是一種催眠式的結構方式,所以觀衆根本上也就不會注意到結構和剪輯的影子了。如果非要從技術上給它一個解釋的話那麼一句話便能概括。它的結構是一個啞鈴狀的,把大量的故事個人物複雜的關係放的中間,而其餘兩部分更多的是情感,但這麼一講對於一部以意識爲主導的電影來說無疑是殘酷的,因爲畢竟拋去的是更主要的東西。

《告白》這部電影無疑是成功的。它獲得了第34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作品、最佳導演、最佳劇本和最佳剪輯4項大獎。但單從這些上來看一部電影的成敗又是不可取的,一部電影的成功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是要取決於觀衆對它的認知和肯定,面向觀衆是一個導演的品德也是一個導演最起碼的職業道德《告白》做到了這一點,它反映出一些存在卻只能是感知的東西,但重要的卻不是這一點,是觀衆能夠真真切切體驗到這一切,是體驗而不是領悟,影視作品與文學作品的差別所在就是體驗與領悟的差別,電影是視覺文化它必然要做到立體,必然要讓觀衆在一定意義上身臨其境,《告白》的成功便在於此。

《告白》觀後感 篇七

這是一部很壓抑的電影,怪誕荒謬與存在現實交織,形成了它獨特的風格。全篇的色調灰暗,就像是人們不願意去探尋的深層人性一般。我不想去評判森口老師的行爲是對還是錯,因爲我知道,如果是換成我在那種狀況下,沒辦法保持理智可能會先瘋掉或者直接尋求了結。但她可以用說故事的方式去娓娓道來這些最令自己痛苦的事情,用最平常或者可以說是最溫柔的語調讓別人撕心裂肺地痛苦,這點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影片的敘述結構有點類似東野圭吾的感覺,用人物內心獨白的方式來推動故事發展,連貫前後的結構順序。同時,以自說自話的形式來豐富人物性格,交代遺漏的細節,讓觀衆能夠了解其犯罪動機。這部片子接觸的本應是最純潔的,最具有生命力的羣體。然而他們卻幻化成了報復,恐怖,絕望,仇恨,陰暗,扭曲的代名詞。一個本該充滿着陽光的地方卻被團團烏雲籠罩着,這究竟是誰的錯?可能大家都沒錯,又或許每一個人都有錯。

人們一直在批判老一輩封建迂腐的教育觀念,失敗的教育最終導致的結果又是什麼?各類新聞層出不窮,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善良的直樹已經不再善良了,這是過分寵溺孩子,只把問題向外推的家長的錯嗎?孩子,對不起,媽媽沒有把你教育好。於是直樹母親寫好遺書,想要將小刀插入孩子的胸口,但是刀被小孩搶了過去,最後自己卻倒在了血泊當中。對一個家庭來說,這是極大的不幸,母親要自己吃下教育孩子失敗的苦果。但事物總是會有兩面性,錯並不全在家長身上,這與A的挑釁與貶低有着巨大的關係。而A無疑就是一個家庭教育極其失敗的產物。但A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呢?他要的東西又很多嗎?他要的並不多啊,他只是想要被誇獎,需要被愛。可這些別人唾手可得的東西他卻始終沒辦法得到,於是心理扭曲到消遣娛樂,打發無聊時光,膩了就丟棄,對唯一一個懂他的女孩痛下殺手。家庭教育真的對於一個人的心理成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開玩笑的。什麼東西可以開玩笑,什麼東西又不能開玩笑?有的時候,人們常常說着這樣的話,卻做着那樣的事。就像一臉厭世受盡苦難,飽嘗辛酸的人卻要裝出元氣滿滿活力四射的樣子。但衆生皆苦,也確實沒什麼好抱怨的。很多人窮盡一生也只不過是爲了尋找活着這兩個字,但是每個人對活着的定義也不一樣。但只要讓自己開心,其實就是活着的意義,只要活着就夠了。

最近在看一本書,是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並有關於二戰中被遺忘的一代。可能看完那本書之後,對這些問題都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