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辛亥革命觀後感1000字精品多篇

辛亥革命觀後感1000字精品多篇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篇一

今天,我懷着激動的心情去觀看了這部電影《辛亥革命》。這是每個不瞭解《辛亥革命》意義的中國人都應該去看的一部電影。很多的年輕人不瞭解歷史,不理解革命的意義和價值,就不會懂得,中國人現在的哪怕一點點的幸福和進步,都離不開那些曾經先輩們曾經爲整個民族的未來做過什麼。

《辛亥革命》以秋瑾就義開始,廣州起義的準備、過程與失敗,孫中山在美國的募捐演講,試圖回答第一個問題:爲什麼要革命?爲什麼一個母親寧可犧牲生命要去革命?爲什麼參加廣州起義的20多歲的小夥子們要犧牲生命去革命?爲什麼海外的華僑要捐款甚至賣掉祖宅贊助革命?孫中山在演講中回答的非常清楚:因爲滿清政府已經不可能給中國人生活的尊嚴,中國要擺脫被世界歧視的命運,只有革命這一條路。武昌首義後,黎元洪指揮漢口炮臺兩炮轟走了蔭昌的軍艦,成爲袁世凱出山的導火索。袁世凱率領北洋軍順利攻克武昌後,停止了進攻,開始在清廷與革命黨之間尋找押注的機會。革命之火在軍事上完全可以被撲滅,但袁世凱太明白自己的命運,他不能再給滿清權貴一個兔死狗烹的機會。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讓這一思想開始中國人心中紮根。孫中山回國後,力排衆議,堅決提出要早定國體,即以民國、共和取代君主專制。當孫中山被17省代表選舉爲臨時大總統的時候,孫中山指出,大總統的意義不在於誰去做,而是打破了中國幾千年專制君主的傳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人民選舉產生的國家元首。爲此,孫中山將民國大總統一職,作爲推動袁世凱造反的誘餌。《辛亥革命》還未所有的革命者,爲革命捐款、奉獻生命的所有人進行了感人的辯護:從秋瑾、廣州起義烈士、武昌首義將士,以及舊體制內的同情者,清朝駐英大使的女兒唐曼柔,爲孫中山遊說西方財團停止對清廷貸款勇敢地站在舊體制及父親的對立面,最後隨父親一起自殺的女性。林覺民的《與妻書》代表了年輕的革命黨人,爲什麼拋妻棄子、放棄富裕的家庭、個人的前途,去進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爲革命代表了中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即使明知自己看不到勝利,也要爲革命奉獻的精神中國近現代歷史最感人之處,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舊體制家庭的年輕人,甘願拋棄優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獻給革命。我們向他們致敬!

在中國,只有徹底的共和、民主才能洗刷3000年君主專制,才能讓人民有過上有尊嚴生活的機會。這是辛亥革命的歷史貢獻,也是照亮中國未來的希望之光。我們身爲中華的兒女,要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辛亥革命觀後感1000字 篇二

是懷着沉重的心情看完《辛亥革命》這部電影的。觀後我百感交集,熱血沸騰,我想大聲吶喊……我要大聲吶喊:吶喊一個朝代的無能,吶喊一個沉睡的巨人!

一個落沒的王朝總是平覆一個輝煌的王朝。在清朝歷史的足跡中,我找到了屬於康乾盛世的那一個,盛世滋丁,安居樂業。但畢竟康乾盛世畢竟只是曇花一現!更何況其經濟水平、軍事實力遠遠比西方的歐美國家落後呢。到了晚清,一時的盛世瞬間便成空中樓閣——1840年,英國的鴉片第一次向古老封建的中國開炮,外國商人攝盡所能,大量鴉片浩浩蕩蕩破門而進。鴉片氾濫,氾濫了中國人們的心;鴉片蠱惑,蠱惑着麻木不仁的沉默者。它的一聲炮響打破了沉醉於“天國”的美夢。

這只是一個王朝淪陷的開始罷,翻翻沉重的歷史吧——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甲午戰爭,八國聯軍……血寫的事實刺痛了雙眼。今天的我們不能僅僅爲外來的侵略者的無理而犯下罄竹難書的罪行而感到憤慨,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我們透過歷史看清了所謂的文明人的嘴臉,當他們擦亮自己的鞋趾高氣揚時,還不知道腳底下踩碎了多少他們的“文明道理”。他們一次又一次在古弱國土上進行着一次又一次的野蠻的分贓。回觀歷史,那些歲月已過去,我們更應該撥開一切來看清自身的問題:閉關鎖國,思想落後,這都是一個民族致命的弱點。當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軍捕獲槍斃時,看看吶,圍觀的竟是一羣中國人啊!麻木的心有誰能喚?麻木的人有誰能喚!

這時,辛亥革命就在民族存亡那一刻,爆發了……我要大聲吶喊,爲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你們是我們民族的希望!

觀看歷史,我們看到:在檀香山上,在興中會中,烈火待燃,炮火待發。各國志士,華人華僑決心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建立共和國。當武昌起義的炮火打響,黃花崗烈士林覺民正在給他的妻子寫《與妻書》……他的眼淚潛然而下,滴落化成了墨,寫不盡的纏綿悱惻,捨不得擱筆,一閣,就是永別。他沒有悲悲切切,而是大義凜然表現出一個男子漢愛國氣節。再看秋瑾被捕後,英勇不屈。1907年7月15日(農曆六月初六)凌晨,秋瑾被押到紹興軒亭口刑場,她目別祖國藍天,慷慨就義,年僅31歲。

她以一腔熱血,終於喚醒了中華民族;還有許多許多這樣的仁人志士,他們不怕流血犧牲,爲了探索新中國,揮灑自己的滿腔熱忱……辛亥革命的炮火,響遍武昌城頭。連綿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終成歷史。悲哉!秋之爲氣;壯矣!瑾其可懷。寂寞黃花,碧血永悲:風雲變色,埋恨千古。青山有幸埋忠骨,有多少爲革命而付出了鮮活的生命,而他們的功績是永遠也不會被歷史的風沙所沖刷,永遠不會……我要大聲吶喊,吶喊今天這個用無數生命會換來的世界!

辛亥革命觀後感1200字 篇三

從辛亥革命到現在已有110年了,我中華髮生了翻天腹地的變化,中國已不在是一個任人宰割的。國家,中國現在已是一頭早就醒了的雄獅,屹立在世界。

我滿懷激情去看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辛亥革命》影片,辛亥革命是一次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它結束了中國兩千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鬥爭,以辛亥革命爲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推動力歷史的前進。

在觀看這部電影中,它彷彿把我帶入了那場革命的時代,從同盟會的建立到廣州的黃花崗起義一個個熟悉愛國主義者的面孔呈現在我們眼前,他們爲了祖國明天的安定與繁榮,更早的讓人民擺脫封建王朝的壓迫和帝國主義的侵略,他們甘願犧牲自己去喚醒更多受壓迫的人民;從林覺民《與妻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有些人早做好犧牲的打算,他們已不堪忍受這個滿目瘡痍狼行於世的社會;從秋瑾英勇赴義的坦然,看出他們對死的坦然,他們想喚醒更多的人們,爲後代創造更加美好的環境。

雖然這次起義沒成功,但它喚醒了更多的人們,更多的人們去參加革命,他們的就義在全國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喚醒了更多的人民,他們的精神永存,他們沒有因此而放棄,反而更加的投入革命,追求一個更好的社會。

在這段影片中我感受到革命者那種不屈服的精神,孫中山和黃興等其他革命領導者並沒有因爲這次革命的失敗的放棄他們對共和民主的追求,敢於在封建和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敢於反抗,敢於鬥爭,他們也無畏時代環境的惡劣,敢於生命去詮釋自己的理想,去改變祖國的未來。

正是因爲這種不屈和艱苦奮鬥的精神,他們迎來了第一個勝利,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武昌起義的成功在整個中國引起了巨大轟動,各個省份紛紛獨立,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的建立具有化時代的意義,它更快的加速了封建統治的瓦解,一個嶄新的共和主義國家的成立。中國也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雖然革命的果實卻遭到袁世凱的竊取,復辟稱帝,但革命的整體還是成功的。

看完這部影片,我感觸很深,革命者爲了祖國未來的繁榮與富強,也爲了給自己下一代建造更溫暖的家,他們敢於犧牲自己的生命去奮鬥。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革命者那種無謂犧牲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讓我感動,我真想回到那個年代和他們一起革命,更近的去感受他們的氣息。

現在我們有一個強大而穩定的祖國,我們不需要和他們一樣去流血犧牲。可是我們現在的主要任務什麼,我又在做什麼,當今這種美好生活我們應該怎麼利用,我應該怎樣做才能成爲新一代的接班人,上一代革命先人用鮮血我們營造一個美好的家,我們應該怎樣更好的維護。

作爲新一代的我們更應該懂得珍惜和維護,熱愛祖國,認真學習好科學文化知識,把知識更好的運用,努力成爲理想遠大、信念堅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頑強的新一代,視野開闊、知識豐富的新一代,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新一代,使祖國變得更強大。

辛亥革命觀後感1000字 篇四

1911年的10月10日的那一天,辛亥革命爆發的那一天。那一天當中,起義軍們用自己的力量,爲中國的歷史畫卷上抹上了一道意味深長的一筆,從那一天開始,辛亥革命的爆發就扭轉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現在,是辛亥革命110週年的紀念日,當我們再去回顧那個空前絕後的戰爭,也許,你會爲起義軍的行爲加以鼓勵!

辛亥革命,如同一個十分重要的齒輪,他把整個中國的命運化危爲安。推翻了一個已經軟弱不堪、早已腐朽的清王朝,使這個已經骯髒不堪的社會重回新生。在110年前的今天,起義軍們浴血奮戰,信念一致,拋頭顱,灑熱血換回了110年後的這安寧、富強、繁盛的國家。

我可以很自豪的說,辛亥革命是在我的家鄉——武漢市的武昌起義,如果沒有武昌這次英勇起義,就不會結束這長達2000年的血腥世界,如果沒有這次的起義,我們怎麼會有如此天真、無憂的童年。如果把這次的辛亥革命比作一次足以讓所有人都關注的核爆炸,那麼,武漢就是這個核爆的中心。武漢人民不懼危險,十分勇敢地開始起義,讓人民敢於去維護自己的財富,勇於不向封建思想低頭,用自己的方式去追尋那一片新的天地。我爲我家鄉的人民而感到驕傲。

這次的起義,是孫中山爺爺率領的,我們要牢記“人類要在競爭中生存,便要奮鬥。”這次這個偉大無比,前無史歷的舉動就告訴了我們“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知道怎樣愛國。”辛亥革命保護了我們的國家,讓我們的國家不再那麼不堪一擊,他向着一個目標發展,就是一心要打倒那腐朽的清王朝,他做這如同原子彈一般,可以轟動全國人民的事情,所以“當立心做大事,不立心做大官。”這次的失敗經驗與這勝利的果實都會記入華夏大地中的畫卷。

如果這次沒有辛亥革命,沒有推翻清王朝的話,那麼我們現在就會被困在封建思想的約束中,就會如同一隻被嚴密地裹住的小鳥,使我們會無法自由自在的飛翔,會使我們無法看見蔚藍的天空,使我們無法踏上那翠綠的草地,使我們的未來光芒暗淡,毫無前進之路。如果沒有這次辛亥革命也許我們的國家會被敵國侵略,那薄如蟬翼的保護膜也會被敵人腐蝕,使我們在自己的土地上有苦說不出,受盡外來者的辱罵、嘲笑。

那每一個革命者都在忐忑不平的道路上行走,每當遇到挫折,也會勇敢的站起來。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精神,爲保護國家的利益而奮鬥。

也許我們這個年齡是應該放開自己的保護傘,“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堅強地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使自已的人生由自己掌舵。這一次的辛亥革命,是讓中國人銘記在心的革命!

辛亥革命觀後感1000字 篇五

不少人看過《辛亥革命》後都搖着頭說,張黎還是缺乏經驗,電視劇痕跡太重。對這點,我不太好評價,他的電視劇,完完整整看過的就只有《人間正道是滄桑》一部,非常喜歡。說《辛亥革命》電視劇痕跡重,我覺得也不是,這部電影在主旋律電影中來看,可以說是上乘之作,起碼比建字兩部曲要強很多,這也說明,明星臉挽救不了一部電影,再多也沒用。

《辛亥革命》採用了一貫的編年體形式,選取若干重要節點展開描繪,文戲和戰爭場面剛柔並濟,幾段戰爭戲拍的都很過癮,有大片的範兒,有兩段甚至可以和《南京!南京!》開篇的巷戰相媲美,這是值得稱道的地方。但是頻繁的穿插和場景的急促變換,打亂了電影的敘事結構,什麼都想說,又什麼都說的不到位,這點是歷史片最怕也很容易出現的問題,比較典型的一段就是成龍耍把式的部分,顯得非常突兀,前後都沒有交代,反倒因爲成龍漂亮的身手而容易讓觀衆齣戲。實際上這段不但不多餘,反倒遠遠不夠,黃興原本就是孫中山的保鏢,前後搗毀過9次針對孫中山的刺殺,我想成龍飾演這個角色應該是有意爲之,可能是後期剪掉了很多戲份,因此看來,剪輯也很有問題。

其實,《辛亥革命》最大的問題是煽情,太過火了,不厭其煩的特寫、慢鏡讓人生厭。從影片開始秋瑾戴着枷鎖遊街就開始極盡煽情之能事,廣州起義也如此,每一段戰爭戲都要找點機會煽情一下,比如,鋸腿。過量的煽情將影片蒙上了一層哀怨的色彩,黃興苦大仇深,孫中山更是從頭到尾一副救世主、捨我其誰的模樣,好在這邊有一個黎元洪,那邊有一個袁世凱,朝廷有一個隆裕太后來調節氣氛,要不然這片兒真沒法看,你們還真以爲觀衆花錢買票是想憶苦思甜呢?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煽情的同時也打亂了電影的節奏,忽鬆忽緊,不連貫,綜合上面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很多人說它電視劇痕跡過重了。不知道導演是否聽到了這方面的聲音,他又是怎麼想的,是不是該反思一下。

演員表現上我給打80分,雖然多數中規中矩、少數幾個比較出彩,但這種片子講求的是羣戲,整體看來還是很不錯的。趙文瑄的沉靜很符合孫文的氣質,姜武的黎元洪好像就是專門出來搞笑調節氣氛的,全片最可樂的就是他。孫淳雖然沒有和趙文瑄的對手戲,但是兩人分屬不同陣營,隔空PK非常精彩,最後一個我非常喜歡的,是陳沖飾演的裕隆太后,不僅僅是有那副架子,她的臺詞不多,但是每一句說出來,都能營造出很強大的氣場。

儘管還沒看《白蛇傳說》和《畫壁》,不過已經能肯定國慶檔三足鼎立之勢成不了,最多是這兩者的PK,《辛亥革命》很難分到過億票房,希望它不會太慘,淪爲炮灰。

辛亥革命觀後感1200字 篇六

110年前一場革命轟轟烈烈,他以排山倒海的氣勢和一往無前的力量席捲了中華大地,震驚了世界四方,開啓了中國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辛亥革命,使民族獨立,振興中華成爲一種信仰,他揭開了救亡圖存的歷史篇章,也在中國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上畫卷上書寫了舉足輕重的一筆。

電影《辛亥革命》還原了民族存亡、戰火紛飛的歲月。片頭秋瑾的從容赴死,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捐軀令人心生悲憤;片中孫中山滿懷救國之志,廣播革命思想,推進民主共和;陽夏保衛戰黃興浴血奮戰,誓死追隨令人倍感振奮、熱血沸騰;晚晴王朝內憂外患,風雨飄搖;袁世凱處心積慮,竊取革命果實令人憤恨惋惜。影片通過對典型人物的刻畫和的不同細節演繹,生動的展現了孫中山、黃興爲首的革命黨人和革命先驅,爲實現救國救民的崇高理想,不斷探索,不屈鬥爭的革命信念和愛國情懷,再現了激情澎湃的辛亥革命,描繪了波瀾壯闊的革命場景。向我們闡述了革命的定義和革命的精神,詮釋了改革、信仰和希望對於一個民族存亡的重要。

從黑暗走向光明,從屈辱走向富強,110年過去了,重溫這段歷史,我們心潮澎湃。“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面對山河破碎、生靈遭塗炭的危局,一批批愛國志士在呼號、在求索、在抗爭,直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的提出和“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理論的橫空出世,民主共和的觀念才第一次深入人心,振興中華才的呼喊才第一次成爲響徹華夏的最強音,他讓苦難的人民看到了希望,爲迷茫的革命者指明瞭方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革。國父孫中山以他睿智的政治思想,非凡的遠見卓識,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氣貫山河的革命氣魄帶領着頑強不屈,心懷壯志的革命義士捨生忘死,將中華民族帶入了嶄新的發展軌跡,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

有了辛亥革命的探索和鬥爭,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興起開闢瞭解放思想的新局面,進一步促進了民族的覺醒,使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直至辛亥革命十年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更是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他接過辛亥革命高舉的愛國主義和“振興中華”的旗幟,完成了無數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開啓了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進行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八百年的封建統治;開創了亞洲第一個共和體制;寫下了人類社會民主主義的新篇章!展望未來,這條歷盡滄桑卻傲然騰飛的東方巨龍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讓我們在辛亥革命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承擔起先輩們未能完成的偉業,沿着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繼續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一個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辛亥革命觀後感1100字 篇七

在辛亥革命100年之際,這部電影《辛亥革命》終於以影像史記替觀衆梳理清晰了關於辛亥革命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即1911年1912年舊曆辛亥年間以孫中山爲首的革命黨人先與清廷、後與北洋袁世凱完整的鬥爭經過。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在影片的第一段落侑壯烈的出場,祂留下的那篇着名的《與妻書》100年來一直被廣爲傳誦,我曾侑幸見過這位福建青年的手書,筆跡神采飛揚之至。然而內容確實讓人不禁潸然淚下,與妻“吾至愛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矛盾複雜的感情,對妻子的深情、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祖國的責任忍受着悲傷,忍受着無限的不捨,與愛妻永別,獻身於爲天下人謀永福的革命事業。其愛情之偉大,其革命情操之高尚,可歌可泣!如此優美的散文家書,情韻濃厚,內涵富澤,怎能令人不愴然涕下!

正如孫中山所說,參加黃花崗起義的盡是才華橫溢的中國少年英雄;電影至最後也落在林覺民夫人陳意映和孩子身尙,父輩們流血犧牲只爲換得下一代人能夠過尙自由陽光的新生活,這是電影作品裏少侑的能將大時代、大事件歸一爲小家庭、小悲歡的一部,也是意圖用百年前的這宗大事件感化當代人的一種努力。

爲了一切的孩子,爲了孩子的一切,一切爲了孩子。

整部電影的起首,鑑湖女俠秋瑾毅然赴死的過程已經彰顯創作者的意圖,即想用樸實的生活道理概括那茖紛繁複雜瞬息萬變的革命歷程。

“這兩茖孩子就要失去母親!”

“我的死是爲所侑的孩子。”

她昂起頭,堅決地拒絕官吏的最後通牒,毅然決然走向刑場。沉重的枷鎖根本無力使她低頭,握緊的雙手決不會再向惡勢力鬆拳,黑壓壓的腳鏈拖在泥濘的石板路尙,步伐含恨,卻是義無返顧的。囚鏈一環扣一環,扣得越緊,封建社會的愚昧愈發顯得深不可測。

兩邊站着的老百姓表情茖茖太過木訥,正如魯迅那篇《藥》裏夏瑜形象的一般。週記大全“革命是爲給天下人造一茖風雨不侵的`家,給孩子一茖溫和寧靜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溫和爲何物。”捧着與兩茖兒子的合照,流下兩行清淚不染灰塵。張口深深嘆息,這是母親對你們最後的鐘愛。死,並非不足懼,亦並非不足惜,但犧牲之快,之烈,犧牲之價值,在這一刻自心底喜極而泣。

風,吹入你的夢;你,夜裏追着風。這目光熟悉又陌生,無懼、無畏,亦無悔。

欣喜的是,放眼如今,百姓不再如此木訥!中國人民正團結一心,腳踏實地的走在復興的征途尙。世界看得見我們的努力!

我,是幸福的當代學子,不愁吃穿用度,不愁沒書念,不愁沒侑發展的前途。每當鮮豔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雄壯地迎風飄揚。我知道,革命前輩們,正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平靜祥和的藍天尙愛撫的凝望着我們。我們,必將不辜負戰士們的流血犧牲,不辜負父母用勞動汗水的養育,不辜負共產黨正確的領導方針!

辛亥革命觀後感1200字 篇八

看完電影辛亥革命之後,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既不像電影,又不像紀錄片,這是電影界的一種異類影種,既可以說是一種大膽的創新,也可以說是導演基本技能的缺乏。

我認爲,所謂電影,必然需要電影的娛樂性,缺乏娛樂性的電影,就像甘蔗缺乏了水分,嚼之無味,沒有養分可言,也沒有嚼的必要了。電影選擇了讓成龍來飾演黃興一角,勢必看重了成龍的市場和其無可替代的電影娛樂性,即所謂的成龍式的動作表演。我不知道成龍對於歷史影片的市場效應到底如何,但至少全影看下來,成龍的'動作表演,或者說他能夠賦予電影其個性化的特徵沒有展現出來。簡單來說,我們沒有看到成龍的精彩動作場面。或許有人要問,這是一部記錄史實的電影,沒必要那麼精彩的動作,主要還是要忠於歷史的事實。那麼我想說,既然不需要那麼精彩的動作,既然要忠於歷史的事實,那麼還要成龍演作何?電影的靈魂娛樂性如果沒有展現出來的話,那麼還不如製作一部枯燥無味的紀錄片意義重大。再者,成龍日趨消瘦的身材怎麼看也不會象有點肥態的黃興,如果形象不相像,我看連對於歷史的真實性的追求也未必滿足得到。

其實,電影本應該有足夠的娛樂性的。電影既然啓用了成龍,我認爲可以在幾大起義中獨立穿插若干個動作場面來展現成龍的動作和電影的娛樂,當然在不影響整個故事框架的前提之下。一來,讓大家感受到當時辛亥革命的氣勢磅礴,革命烈士的羣情激昂。二來,讓大家也可以感受到電影本應該給觀衆的一種娛樂享受。比如,成龍的手指受傷,我原本以爲,後面的戰爭會描述成龍怎麼在手指受傷的情況下,去英勇殺敵,叩響革命的槍聲。但後來證實,這只是個小的插曲,稍縱即逝,根本沒有後面的情節呼應,恕我實在無法揣摩導演設置這個情節的意義何在。既然已經開始着手一些細節的故事性描述,卻沒能夠發揮出其本應該具有的故事性情節。既然已經邀請了詼諧動作片泰斗成龍參演,卻只是讓他演了一部以文藝形象爲主的革命形象。我只能斗膽認爲,導演的電影娛樂性的把握相當不夠。

那些略顯單調的戰爭場面,大致基本雷同,缺乏電影娛樂性的因素,比如說蕩氣迴腸的殺敵場面,比如說精彩的動作,槍擊畫面,我覺得所有的一切完全可以用歷史音像資料替代,反而讓人更加有對還原歷史的激動和對歷史戰役,革命情懷的共鳴。而電影花了大量筆墨去描述戰爭的場面,一來,沒讓觀衆覺得打得有多精彩,二來,也沒讓觀衆覺得這些戰爭場面有多麼真實,震撼。

我覺得整部電影最成功的就是對朝廷的描述。裏面有娛樂性的成分,也絲毫不影響歷史的真實性。舉一例,太后最後的一句吶喊,“退位”。我覺得娛樂性很足,退位是靠吶喊的麼?退位難道吶喊一下就可以退位了麼?當時的清朝太后難道也喜歡咆哮麼?顯然這些屬於電影本身的娛樂效果,但絲毫沒有影響到整個電影的歷史真實性,清朝的喪鐘的確已經敲響,清朝皇室的無奈和落魄在這一刻顯現的淋漓盡致,這纔是電影和紀錄片的最大區別。

辛亥革命舉世非凡。而電影尚未成功,導演還需努力。

辛亥革命觀後感1200字 篇九

在公司團委的關懷組織下,我們部分青年團員觀看了影片《辛亥革命》。影片講述了廣州起義到武昌起義勝利,建立中華民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爲袁世凱代替的過程。

從影片而言,影片整體貼合史實,但在秋瑾赴死、林覺民《與妻書》、黃興與徐漢達等情節上過於煽情,這可能是商業電影的通病,由於電影篇幅限制,許多細節也被忽略,當然導演也有自我的想法,例如作爲辛亥革命重要的戰役——武昌起義在影片中微不足道,主要是因爲導演張黎經過考證後,發現武昌起義勝利但是是件偶然的事件。這也說明歷史常常是在種種偶然事件中被創造的。

儘管電影沒有將辛亥革命詮釋得完美,但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年期間觀看此電影卻能讓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再次回顧辛亥革命,學習當時的革命精神,思考自我的人生。

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革命,具有重大的影響好處,其成功推翻了滿清政府及中國實行二千餘年的封建皇權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其更重要的好處在於思想上的影響,劉少奇認爲“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這使得更多的有爲青年加入革命的行列,爲一個民主共和的夢想拋灑熱血。但在袁世凱竊取革命的果實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辛亥革命不是一次成功的革命。袁世凱作爲原清朝的官員,其專制思想根深蒂固,當上大總統卻是爲再次恢復帝制,在其領導下的中華民國自然無法在臨時綱領的指導下運作。孫中山1921年寫信給俄羅斯外交人民委員齊契林時也提到“此刻我的朋友們都承認:我的辭職是一個巨大的政治錯誤”,他在遺囑中也囑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總結辛亥革命最終的失敗,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性。資產階級革命者在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他們能夠付出一切與大清王朝一戰,但在中華民國建立以後,已經擁有政權的革命黨人趨於保守,期望以和談形式逼迫清帝退位,甚至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後,爲了促使清帝儘快退位,在未徵求他人意見的前提下,向公衆提出了“誰讓清帝退位,就將大總統的職位讓給他”這個觀點,最終讓袁世凱不費吹灰之力就竊取革命果實。二是武裝力量不夠,缺乏強有力的軍隊。辛亥革命雖然勝利了,但是很多省的真正權力還是掌握在擁有軍隊的地方軍閥手中,南京國民政府並沒有真正掌握軍權,也就喪失了在政治上的主動地位。三是缺乏廣泛的羣衆基礎。辛亥革命由資產階級領導,其指導思想,發展方向都以資產階級爲主,沒有從廣大農民羣衆出發,無法爲人民解決溫飽等基本問題,難以獲得廣大民衆的支持。

辛亥革命的精神,我認爲在這天仍是值得廣大青年學習的。我們的身邊就有黃花崗葬着的七十二烈士提醒我們,辛亥革命的勝利是當時的有志青年拋棄富裕的生活、拋棄家庭妻兒、犧牲自我的生命換來的。之後11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又將個人的命運融入於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強盛的滾滾洪流,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了壯麗的歷史篇章。比較現面臨轉型的中國社會,各種社會問題產生,道德理想缺失青年處處可見,趁着辛亥革命百年之際,我們就應進行自我反思。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篇十

202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10週年的紀念日。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在中國歷史舞臺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我們去回顧它、銘記它,並必將把它給我們傳遞的一種精神和歷史使命延續到以後的無止盡的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中去。時光流逝,歷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發聵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這樣說,隨着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段歷史以期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鑑。

當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失敗之後,當轉瞬即逝的戊戌變法落幕之時。資產階級一場救國圖強的立憲運動在當時外寇橫行、腐朽的歷史背景下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廢帝制促共和爲民族民權民生擔起天者大任;興同盟倡博愛號聯俄聯共聯心創生國之新元。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滿懷着一腔熱血,用生命譜寫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那一腔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熱忱,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敬畏。

歷史總將這場革命一分爲二的看待,說它既成功了又失敗了。我不否認它最終的勝利果實被賣國賊所竊取的失敗,但我覺得它的成功經驗遠比它的失敗教訓更值得銘刻在歷史的車輪上。它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給水深火熱的中國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先進力量的進步,爲新思想與新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它讓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論之後何人再復辟帝制,人們都會拿起武器去戰鬥,去維護自己的利益,去捍衛自己的尊嚴。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歷史不容假設,所以我很難想像,如果110年前,沒有這樣一部分人爲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執着的追尋新的希望,那麼如今的中國該是怎樣的一種場面?不過,既然歷史沒有留給我們血雨腥風的生活,沒有留給我們戎馬疆場的機會,那麼我們就該以新的方式開拓進取,去尋找利國利民的新道路。

以銅爲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古人云: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裏的人們,怎該忘記這段歷史?如今的我們要做的已不是追尋夢境中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裏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要將孫中山先生“博愛”的思想發揚光大,即使道路崎嶇、佈滿荊棘,也該微笑着握緊拳頭,因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