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1.4W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精品多篇)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一

影片最後,水泉國小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忙下,條件有了明顯的好轉,張巧珍這隻“小鳥”也已經歸林,重新回到了學校。但全國象水泉國小這樣的學校肯定還有許多,象張巧珍這樣的學生必須爲數不少。想到我們國家還有那麼多不幸的同齡人,我的眼前又浮現出我校師生給失去雙親的六年級學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們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想到那些貧困山區的同齡人,把零花錢節約下來獻給期望工程,就會使更多的象“張慧科”這樣的學生重新回到學校。

我認爲影片主要表達了貧困小村的老師的最純潔的職責心和關愛的情節!我在未來也可能會成爲人民教師,我想我也就應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

感人至深的真實情節、讓人憂慮的農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國人思維——令人感動的、真的每一個國人思考的東西太多太多。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生、發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資料,而影片的主旨也隨着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出來了。

作爲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爲一個人卻有着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爲一個合格的純粹好處上的人,而能成爲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貼合邏輯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於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好處嗎?對於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恆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勸好處嗎?

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爲之震,久難忘懷。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 篇二

今天我們去淄博影院看了一場名爲《一個都不能少》的影片。

劇中講的是水泉鄉水泉國小高老師的媽媽病了,高老師要回家探望,於是便 請了一位年僅12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前再三叮囑魏敏芝班裏的 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張慧科因爲家裏窮去城裏打工,魏老師就千里迢 迢來到城裏找張慧科。最後在電視臺臺長的幫助下她終於找到了張慧科。

水泉國小的教室那麼破舊,文具那麼少,學生的家境又那麼貧寒。可是不管 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雖然我們都是二 十一世紀的孩子,可是差距爲什麼這麼大呢?像有的孩子買一瓶可樂,沒喝完就 給扔了,但是,水泉鄉水泉國小的孩子們呢,買一瓶可樂,一人只能喝一口,還要 留給老師。水泉國小的學生在惡劣的環境下,仍然堅持學習,而且成績都很好。我 們現在的環境不知道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地學習。

劇中的魏老師對她的學生那麼好,我們的老師對我們也不差。老師爲了讓我 們長大有出息,無時無刻地爲我們辛勤地忙碌着。同學生病了,老師犧牲了自己 的休息時間去看望同學,爲同學補課。老師這樣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 異的成績報答老師。

《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後感 篇三

星期日,爸爸給我看了一部特別感人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一個都不能少》,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那位僅僅只有13歲的魏老師。

在一個貧窮的山區,有一位高老師因家裏有事需要請26天假期,在這段時間裏的,他把自己的教學任務託付給一位年齡只有13歲的小姑娘魏敏之,讓她來教這些學生。電影裏關於魏老師對學生們的關懷數不勝數,非常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張衛科的學生,因爲家裏貧困,心裏想着到城裏去打工賺錢,在沒有經過老師同意的情況下,就私自離開村莊到城裏去,當魏老師得知消息後,心裏萬分焦急,她最後決定自己借錢到城裏去尋找張衛科。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無助地看着繁華的街道,奔馳的車輛,擁擠的人羣,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尋找張衛科,她絞盡腦汁地想了許多辦法,可仍無濟於事,最後在好心人的指點下,通過電視臺終於找到失蹤的張衛科同學。

看了這部電影,我內心很震撼,魏老師只有13歲,她的年齡比我還要小,她不但承擔起一個老師的責任,還能做到了一個優秀老師所做的許多感人事蹟。我想對魏老師說:“雖然您是一個代課老師,但您是一個很負責的優秀教師,學生少了一個,本來您並沒有義務一定要去尋找,您可以不管他的,可您並沒有這麼做,而是自己借錢,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盡一切辦法把他給找回來了,這份愛心和勇氣很值得我學習,如果是我,我不一定做得到,我也許沒有這份勇氣,因爲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裏,我會感到恐懼,寸步難行,不要說去找人了,平時我連自己也照顧不好,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作爲13歲的女孩來說,我想您也一樣會有平常女孩子們通常的缺點,但您就是憑藉着灼熱的愛心,堅定的信念和勇氣,克服了這些困難,取得勝利。

通過這部電影,我內心感觸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決心,我要向魏老師學習,學習她那份強烈的愛心,那份堅定的信念,那份神聖的責任感,不斷鍛鍊自己,增強信心,讓自己茁壯成長。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 篇四

最近學校組織我們利用週五的學習時間觀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經典的電影,再次加深了我對這部電影的印象,覺得感慨頗多。

我還記得最開始觀看《一個都不能少》還是在師範學校讀書時學校特意放給我們這些師範生的,當時操場上除了送給傻乎乎的魏敏芝的鬨笑聲,還有高談闊論聲,甚至有的男同學實在懶得看悄悄的溜回宿舍睡覺去了。看完之後,影片留給我們的印象並不深刻。

參加工作已有13年,當了鄉村教師的我再次觀看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後,感同身受,心潮起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當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而且奧運會的成功召開讓世界認識了日益蓬勃發展的中國,但是,中國農村、山區教育的落後是不可迴避的事實。資源短缺、經濟落後是基礎教育遲遲未能在貧困山區中普及起來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居於窮鄉僻壤適齡孩兒仍沒有入學讀書的機會,有幸入學的卻又每一刻也在求學和生計間作拉鋸式的取捨。在日益重視教育發展的今天,我想這也是我國政府一直關注也會最終得以解決的問題。

水泉國小有一位鞠躬盡瘁,滿心熱摯的高老師,他成爲了黑夜中的一線曙光。在數月沒有發工資,沒有錢買粉筆,把僅有資源耗盡的情況下也對二十多個學生不離不棄;即使面對老母病危在牀不得不趕回家探望的情況下,他仍對學生放心不下,依然想過不回家探病。但現實卻不容許這事發生,唯有叮囑魏敏芝好好看管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即使在極度貧困的情況下仍然願意付出五十塊作爲魏敏芝的代課酬勞。高老師工作態度之認真,對學生就學的堅持,對山區教育的不離不棄,令所有觀衆無不動容。

魏敏芝爲了遵守對高老師的承諾,她竭力的保持着集體的完整,不讓學生去縣城上學,把輟學的學生追回,所以同學們愛她,當同學們分喝那兩瓶3元錢的汽水,他們都想到了小魏老師,都異口同聲地說要給老師喝。當小魏老師做了好多徒勞而得不到結果的事,我們往往認爲她很傻,但事實卻不是如此,傻有時候就是崇高。

想想,有多少像高老師、魏敏芝那樣的老師都甘心奉獻於我國的教育事業,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但我也希望能儘快提高教師的待遇,我想這樣一定能使我們農村、山區老師安心於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使教育教學質量得以提高。

校長在這段時間安排全體師生觀看《一個都不能少》,所有老師都明白校長的良苦用心。

我校近年來正在經受嚴峻的考驗:學生厭學情緒嚴重,教學質量不高,會考成績滑坡……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作爲一名鄉村老師,我也意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爲提高成績甘於奉獻。

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及與同行老師的協作能夠完成學校交給我們的工作任務。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五

劇中講的是水泉鄉水泉國小高教師的媽媽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2歲的魏敏芝做代課教師。高教師臨走前再三叮囑魏敏芝班裏的學生要一個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張慧科因爲家裏窮去城裏打工。魏教師就千里迢迢來到城裏找張慧科。最終在電視臺臺長的幫忙下他最終找到了張慧科。

水泉國小的教室那麼破舊,文具那麼少,學生的家境又那麼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此刻的環境不明白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應當更加努力的學習。

劇中的魏教師對她的學生那麼好,我們的王教師對我們也不差。教師爲了讓我們長大有出息,無時無刻的爲我們辛勤的忙碌着。同學生病了,教師犧牲了自我的休息時間去看望同學,爲同學補課。教師這樣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異的成績報答教師。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六

這個周,我和孩子們一起觀看了一部老電影《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部老電影,但是以前我沒有完整地觀看過。這次爲什麼推薦給孩子們看呢,我想是讓孩子們瞭解下農村落後地區孩子們的生活,對比他們自己的生活,從而珍惜他們所擁有的幸福生活。

看電影的時候,我發現不少的孩子淚光閃閃,他們都被深深地被打動了。

弱小的魏敏芝被村長帶到了水泉國小爲孩子們代課。她只有13歲,剛剛國小畢業,比孩子們大一點。雖然她沒有合格的學歷,沒有任何教學經驗,但是我認爲她是個好老師。

首先,她高度負責,忠於職守。

高老師在臨走的時候告訴她,26個孩子必須照顧好,一個都不能少。於是她牢牢記住了高老師的話,當縣裏的體育老師來學校選拔苗子要將林新紅帶走的時候,她毫不畏懼“權利的壓迫和威脅”,連村長的面子都敢駁,任性地將那個女孩子藏了起來。但是她畢竟年輕,鬥不過“老奸巨滑”的村長,村長還是想辦法知道了林新紅的藏身之地,“偷偷”又“明目張膽”地將孩子送往了縣城。

由於她不懂任何教學方法,更沒有厚實的文化基礎知識,根本教不了孩子們什麼。於是她按照高老師的交代,每天給孩子們抄課文。每天,總是整整齊齊,密密麻麻的一黑板。然後她關上教室門,守在教室門前,不把課文抄完誰也不能出去玩。

農村的孩子很調皮,但是她並不屈服。張慧科爲了逃避抄課文,溜出了教室。她追着那個男孩子在校園裏不停地奔跑,最後孩子無計可施,跑到了廁所裏說要上廁所,她就固執地在廁所外等候。可想而知,張慧科最後還是乖乖回教室裏抄課文去了。

家庭貧困的張慧科輟學了,她親自到這個孩子的家裏去找這個孩子。連村長告訴她不用管這個孩子,他的家庭太困難了。但是她依然去市裏找這個孩子。雖然她從沒有去過市裏,連去市裏的車費是多少都不知道,但是她依然踏上了尋找學生之路。

我想,她的這一切所爲,只是她記住了高老師的話,每個孩子都不能流失,到高老師回來的時候依然是26個孩子。她沒有過從業的經歷,但是卻擁有高度的責任感。

其二,她懂得教學相長,不會的讓學生教。

魏老師爲了去將張慧科從市裏接回來,她不知道車費是多少,因此她在班上問孩子們車費到底是多少。罷了,又讓孩子們一起想辦法怎麼掙錢。帶着孩子們搬了一天磚,卻發現弄錯了車費。

於是,她帶着孩子們重新計算來回一共要花銷多少路費,該搬多少塊磚,該搬多長的時間。魏老師大概在上學的時候,數學也不及格。不過這難不到她,她不會的就讓學生到黑板上計算。她自己發現不了錯誤的就讓學生自己檢查。而且當學生髮現計算的錯誤,她還人云亦云地說:“你看你,又多加了一個零。”

其實,那是一堂非常生動的數學課,讓課程來源於生活,並讓孩子自己教孩子。因此,村長在門外看得樂呵呵的,說自己請的老師真不錯,還會教數學。

前天看了一篇文章《隨時準備當學生》,作者是澳大利亞昆士蘭的一名教育顧問。一位二年級的教師在教學中遇到了非常困惑的數學問題,孩子不知道如何將物件分類,他們的分類讓老師無所適從。於是,作者前往這個班級,然後讓孩子們在校園裏找到了樹葉、花和草引導孩子們分類。作者將樹葉、花、草分成了三堆,但是孩子們並不同意老師的意見,因爲他們認爲它們都是會生長的東西,這樣分是不對的。作者感受到了明顯的挫敗感,但是他想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師對他說的一句話:“如果老師無法教導學生,那就由學生來教老師吧!”於是,作者請孩子們自己分類。結果,作者對孩子們那麼分類迷惑不解,孩子們說出了分類的依據。就在那一刻作者覺得自己確實不如那些孩子,因爲他想不出分類的其他方法。後來,孩子們又做出了其他的分類,而每次分類作者都無法猜出其中的道理。這次經歷讓作者深刻領悟到了“老師應隨時準備變成學生”的道理,並一直將這個寶貴的教訓當成了教育工作崗位上的指導方針。

這是我第二次看這個故事,忘記初次看這個故事的感受,但是這次讀的時候,讓我震撼。雖然我們經常將“教學相長”掛在嘴邊,但是我們沒有真正認可“學生老師”。偶爾,我們只不過會承認孩子的動手能力更強,接受新事物快。但是,從這個案例中我發現,孩子們有更新更廣的視覺去觀察事物,能助我們打破常規,開創新局面。孩子在很多時候對事物有獨到的見解,而且很有見地,只是被我們所忽視,被我們的習慣所忽視,被我們的經驗所忽視,被我們的粗心所忽視。

我想,魏老師真的爲我們作出了表率,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的時候還要讓孩子們教我們。

其三,她對孩子好奇,有探究的慾望。

張明先是學習委員,她在日記中談到了自己對新來的小魏老師的看法。日記被班上的一個調皮鬼發現了,然後兩人在教室裏爭奪。小魏老師並不看重什麼師道尊嚴的。當她聽說日記中批評了她的時候,她就非要弄個清楚不可,讓小調皮張慧科讀日記,當時小魏老師很尷尬。

不過,她並沒有因此而對張明先生氣。半夜的時候,她將張慧科從牀上叫起來,要他向張明先道歉。這一細節,其實蘊涵着不少可以品味的東西。或許,魏老師對張明先日記的內容進行了認真的思索,一直思索到了半夜。最終她覺得她錯了,因此她在半夜那樣的舉動。其次,我們還可以從這個細節中知道魏老師雖然沒有親自對張明先和全班同學說對不起,但是這其實是她獨特的道歉方式。她等不到天亮,就將張慧科從牀上叫起來,當張慧科不肯認錯的時候,她是堅定的,她是倔強的,並且申明,不道歉就不準張慧科睡覺。或許,她強迫張慧科道歉,也是自己在向孩子們道歉。魏老師本身就只是一個孩子,我是理解並認可她的道歉方式的。

當然,從這件事中,我看見的是魏老師對學生的好奇之心,對學生探究的慾望。她明明知道,張明先的日記裏“批評”了她,但是她並不因此而逃避。有個性的她聽到的是張明先對她的“指責”,她並沒有因尷尬而大發雷霆或者是河東獅吼,而是沉默着接受了一切。因爲好奇,她才知道自己錯了,因爲好奇,她才意識到粉筆在這所鄉村國小的重要。

當然,這只是魏老師的無心之舉。但是我想,我們是不是在平時的教學中也對所有的孩子多一份好奇之心,多一心瞭解的願望,多一些探究的慾望,或許,這樣我們更能走近我們的孩子。

最重要的是,她擁有一顆愛心,一顆善良的心。

我們說本是責任促使她去尋找張慧科。但是,當她知道張慧科和同村的人走散了,“迷失”在茫茫人海中,依然沒有放棄尋找這個孩子。這就不僅僅是責任了吧,更多的是愛心。我們也看到,她在電視臺錄製節目的時候是泣不成聲,表達了她對這個孩子的思念和擔心。這,是裝不出來的,這是她對孩子一份純真的感情!

當她打算寫“尋人啓示”的時候,她掏出了僅有的6.5元,全部買了毛筆墨汁和白紙。她並不考慮在這個舉目無親的市區她該如何繼續這幾天的生活。她只是一門心思要找回孩子。

爲了到電視臺播廣告,她不知走了多少路,受了多少冷落,看了多少白眼。一個鄉下姑娘,沒有見識,沒有文化,沒有基本的費用,我想是她的愛心和善良之心給予了她無窮的力量。最終她找到了張慧科,並將這個孩子帶回了學校。

我們都知道,教師的地位是每況愈下,而微薄的薪資在這個物價日見上漲的今天讓我們更覺寒酸。於是,教師中消極怠工的狀況是愈加嚴重,埋怨之聲此起彼伏。但是,如果我們有了一顆愛心和善良之心後,我們就不會將這種情緒帶到工作之中。因爲,孩子都是無辜的,家長都是無辜的!我們如何工作,都應該想想是否對得起孩子們,而不是思考是不是對得起我們的工資。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是無法靠金錢來衡量的。在金錢之外,在物質之外,還有許多美麗的東西需要我們去發現去珍惜去享受。

當然,魏老師也並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她身上的那些可貴的閃光點會帶給我們不少的啓示。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七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職責,一種感動。

這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於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國小畢業的人,今年才十三歲。正因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纔來到了水泉村國小,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裏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裏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於母親生病,他輟學到城裏去打工。魏老師知道以後,隻身一人到城裏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最後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正因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爲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職責所帶來的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老師爲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啓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就應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准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下,在大門外等了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裏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最後見到了臺長,並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裏?”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齊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期望國小。是啊,付出了或許纔會有回報,可不付出註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爲了一句話,爲了一個孩子,付出那麼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期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期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