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優選25篇

觀後感6.85K

【導語】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優選25篇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優選25篇 由本站會員“壞吃的”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2: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3: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4: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5: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6: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7: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8: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9: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10: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11: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12: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13: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14: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15: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16: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17: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18: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19: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20: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21: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22: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23: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24: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篇25: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正文】

篇1: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拍攝於1999年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便是這樣一個情節簡單卻意味深長的故事。在一個僅有一間教室、一個教師的鄉村國小,因前任教師高教師被迫離校,一名僅國小畢業的十三歲女生魏敏芝被找來代課。其間,她雖無上課的本事,卻始終恪守規則即“一個都不能少”,所以,當學生張惠科因家境貧困而輟學到城市打工時,魏敏芝隻身進城,尋找這個丟失的學生……

在影片裏,教育被還原到最低標準:硬件設施匱乏,師資匱乏,教學工具匱乏,教師工資長期拖欠,學生因貧乏而逐日流失……在那裏,不是“學生學到了什麼”,而是“有幾個學生還在”,這成爲衡量教育價值的標準,這也成爲“一個都不能少”的理論基礎。

故事裏有一個“學生在就是期望”的隱喻,它成爲故事發展的動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並不明白,她恪守着“一個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實是對鄉村教育期望的一種堅持,而她與城市的對峙和交涉,正是鄉村教育尋找城市支援的一種暗喻。

本片讓觀衆讀到了一種荒誕。荒誕得居然能夠叫僅國小畢業的十三歲女孩來給國小生代課,而那個身無分文的小女孩,居然會爲了一個學生進城冒險;荒誕得讓三元錢一瓶可樂的時代,一元錢一盒的粉筆卻如此珍貴;荒誕得看到教室的內間是寢室,教師得和住校生擠睡在一齊。……種種荒誕讓觀衆看得悲涼到流淚,也許並無這樣一所學校,這樣一羣師生,可是我們也明白,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離現實並不遠。它所提煉的鄉村教育遇到的諸如學生流失、師資流失、資源匱乏等困境,也許沒有這樣離譜,但很多存在於邊遠山區。

教育是促進社會提高的不竭動力和精神源泉。僅有城鄉教育一齊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

《一個都不能少》將鏡頭聚焦於貧瘠的農村,揭露的則是中國農村難掩的隱痛——輟學,而一個自我尚還是女孩的小教師應對一羣孩子“一個都不能少”的執念,以尋找自我學生而展開,既有着對現實社會殘酷冷漠的展現,也有着充滿期望的暖意,於此中更爲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敏芝與一羣小演員們毫無扭捏作態的本色出演,構建了電影最爲淳樸的基色,如此方纔使其對農村教育問題的落足如此真摯動人。

篇2: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是一個關乎農村教育的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魏敏芝——一個僅有13歲的女孩,卻因爲特殊情景臨時擔起了水泉國小代課教師一職。由於學生持續流失,這個學校的學生僅剩28人。工作交接時,高教師(學校原先的教師)還特意囑咐這個13歲的女孩:學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再少了……

然而,如果只是陳述劇情,那就是在浪費自我和讀者朋友的時間。因爲這些你們完全能夠自我去觀看和體驗,如果說有什麼值得我專門作文表達,我想大概就是影片反映的農村教育問題以及世人的某些態度。

楊東平曾說:“中國在農村的義務教育欠債之多,遠遠沒有還清。”其實,我想:“一個關乎人一生成長髮展的大事,怎樣還?拿什麼還?難道依靠那些爲了保研而去欠發達地區支教一年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來裨補闕漏?”

以前國家不富裕,辦農村教育確實缺錢;但此刻如果誰還拿“缺錢”來爲此開脫,我只能替他感到羞恥。

其實此刻中國什麼都缺,就是不缺錢。

而此刻的農村教育,什麼都不缺,就是缺教師。

改革開放的時候,國家、企業發展都需要很多的勞動力,於是農村人民義無反顧地奉獻自我,造就城市裏一個個“血汗工廠”。最終的確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可大部分農村人依舊貧困。爲什麼無數的農民願意進城務工?養家餬口是一方面,社會需要他們,又是一方面。

而當他們的子女渴望受到良好的教育,需要國家在教育上給予其充分的關懷與公平時,國家迴應的,大多隻是年復一年喊着的乾巴巴的教育口號。那裏的孩子需要我們,可有本事的百般推脫,無本事的當真無能爲力。我並不是否認這些年來國家和社會各界在農村教育上所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成績,只是這些遠遠不夠。

此刻我在想:如果魏敏芝和水泉國小的事情沒有接觸到新聞媒體,沒有獲得這意外的幫忙,那電影的結局會怎樣?恐怕應是悲慘的現實之痛。

年輕的時候,滿懷抱負,揚言:“等我以後有實力了,必須回報社會。”只是等到那一天,或許終究還是回報自我。這時“社會”就像電影中,當魏敏芝渴求那個電視臺的接訪人員放她進去幫她尋找張慧科(進城走丟的學生)時,其對魏敏芝所說的話:“他丟了幾天,關我什麼事?”

是啊,社會好不好,他人是死是活,農村教育有多少問題……這些關我什麼事?是的,確實不關你任何事。但我想,即便是一個極端自私的人,也會爲這個社會良好發展盡一份職責。畢竟如果周遭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社會動盪,不必說你無法像此刻這般做好理性經濟人,身處這樣的環境,你的利益能不受損,那都是萬幸。

無論是出於社會職責還是同理心,我們都應當去幫忙他們,不僅僅是他們,還有無數的社會弱勢羣體。學生的任務的確是學習,但知識分子的任務卻是時刻守護“社會良心”,併爲之付出努力。

篇3: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上週,教師利用晚自習給我們播放了一部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完後,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電影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有一個貧困的小山村,村裏有個水泉國小,國小裏僅有28個學生,學校的環境十分簡陋,課桌椅都破爛不堪,教師和留校的女同學還得擠在一張牀上。男同學則是把幾張課桌拼在一齊做牀,所幸的是這些孩子都成長得健康可愛。學校裏僅有一個教師,姓高,同學們都叫他高教師。一天,高教師的母親病危,不得不回家探望。於是,村長就找了個名叫魏敏芝的教師暫時頂替高教師。高教師走的時候,再三囑咐小魏教師,在他回來的時候班裏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一天,班上最調皮的學生張慧科,因爲家裏十分缺錢,就輟學到城裏打工,魏教師爲了找他回來上學,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在電視臺的幫忙下找回了他。

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一個情景是,小魏教師瘦小的身影被夕陽拉得很長很長,她一聲接一聲地詢問:“你是臺長嗎?”這分明是告訴所有觀衆,不要管前方的任何困難,只要認準了目標,就一個都不會少。小魏教師很犟,犟的讓人拍案叫絕,犟的讓人心服口服。

這部電影十分優秀,不僅僅因爲動人的情節,還因爲人物形象塑造十分豐滿。小魏教師的執着堅毅,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倔強歷歷在目;同學們的天真無邪,活潑淘氣的形象讓人過目不忘,每個場景與人物都是那麼真實感人。

農村教育的現狀,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國人思維……一幕幕都呈此刻電影之中,讓觀衆感到要深思反省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

篇4: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由本站網友投稿]

昨日,楠哥給我們放了一部由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說實話,這種題材的電影,在我一個人的情景下是不會去全部認真的看完。但在碼神和大家一齊看完之後,異常在大家都分享出自我的看法之後,我有了很多感想。

毫無疑問,我的第一感覺是感動,魏教師從一開始的純粹爲了錢去幫忙看管學生,一天被班裏的一個學生的日記感觸到,開始慢慢的對學生有了感情,最終經歷千辛萬苦之後最終找到了跑丟在城裏的學生。而從走丟的小男孩來說,一開始他是最調皮的,刻意的去爲難教師,搗亂,當他在電視屏幕看到落淚的魏教師的時候,他也瞬間就落淚了,他明白教師爲了他在城裏付出了很多,吃了好多苦。在電影的最終,他在黑板上寫上了魏教師三個字。包括他在內的所有學習心裏都認可了魏教師這個臨時的代課教師。

除了感動以外,我還體會到了堅持的重要性。魏教師一向都在堅持找到那個走丟的小男孩,從一開始讓學生一齊搬磚賺去城裏的車費,然後到城裏的廣播站門口等了一天,然後在車站通宵寫尋人啓事,再到電視臺門口等了一天半,最終纔等到臺長經過節目去找到男孩。如果說魏教師在這隨便一個環節中放棄了,她可能再也不會見到小男孩了。堅持不必須有結果,但不堅持就必須不會有結果。正是這份職責感的促使,魏教師堅持了下來,種因得果才能夠最終大團圓結局。

篇5: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教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生、發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資料,而影片的主旨也隨着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出來了。

作爲一個教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爲一個人卻有着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爲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爲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貼合邏輯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於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於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恆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爲把生命能量發揮到極致去實現自我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禮貌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爲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爲由遊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着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看看,多麼瀟灑,多麼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頭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爲人類共同夢想奮鬥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於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臺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臺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衆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準了理當如此。只是那麼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僅有一個字能夠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爲之震,久難忘懷。

篇6: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在開初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看到前面,我們就開始審視題目了,到底是錢一個子兒都不少,還是人一個都不少?看到後面我們才漸漸明白……

魏敏芝是一名13歲的學生,可是卻擔當起了小孩們的教師,她起初的意願是教完一個月後就拿走屬於她的50元,認爲帶國小生,當他們的教師是一件不是很難的事情,但事情出乎她意料之外,甚至不能掌控。

張慧科是班上最調皮的學生,他一開始總是跟魏敏芝對着幹,非要反着來,有一次他因爲搗亂,和魏敏芝爭吵了起來,把粉筆都踩爛了,她們很爲難,因爲高教師走之前囑咐了魏敏芝要保管好粉筆,因爲粉筆在那裏很珍貴。

之後明行光被帶走去城裏參加跑步比賽,魏敏芝想阻止,但最終被張慧科出賣,失敗。之後張慧科因家裏貧困跟孫志梅去城裏打工,魏敏芝明白後,湊錢去找,可是因沒錢並且還是混車進去的,被丟了下來,最終靠雙腳走到了城裏。魏敏芝找到了孫志梅要求她陪她一齊去火車站找,連大喇叭都用了,可是卻還是一點消息都沒有。與此同時,張慧科一個人走在路上,餓了,看着包子久久不肯離去,最終還是店家給了一個充飢。之後遇到了一個很好地老闆娘收留了他。魏敏芝一向動用各種辦法想方設法的找到張慧科,不惜用了所有的錢用來寫那些‘沒用’的尋人啓事。最終打聽到電視臺能夠幫忙她找到,她再次靠那雙腳走了好多路去那個地方,經歷了各種險阻最終見到了臺長,並在電視臺上好不容易說出了自我對張慧科的真心話。

張慧科十分感動,他很感激魏教師,因爲不是她他還一向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裏遊蕩,流浪,魏敏芝何嘗不是如此?她爲了找到張慧科,使出了渾身的解術,才找到張慧科,至此他們的感情又加深了!

在記者採訪張慧科時,問:“你最難忘的是什麼?”他答:“要飯!”我當時一陣心酸,讓這麼小的一個孩子說出這樣的話,都會覺得這個社會不公,可是社會便是如此,你弱小,它便會把你打敗,你越是內心強大,越能夠生存下來!

篇7: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我這個星期看了個電影名叫《一個也不能少》,我很有感觸!

我記憶最深的就是魏教師爲了找到那個在城裏打工的男孩,找到了電視臺的臺長,然後出來了個戴眼鏡的,問到:你是不是臺長?她爲了等到那個臺長,等了幾天幾夜,睡也睡不好,就睡在那個電視臺的邊上,身體靠在電線杆上,把她自我寫好的尋人啓事放在一邊。

她爲了找到那個男孩,想出了好多好多的法子,她去過火車站的廣播室,去過超市買筆和墨水,寫了尋人啓事,然後又去了電視臺……

還有就是他們在鄉下的學校,很簡陋的,講臺是三條腿的,一碰就倒了,他們用的粉筆也很少,我們用的粉筆只要是短的就不能再用了,而他們是要用手指甲來抓住它繼續用的,我們睡的牀很軟,而他們的,女生和教師的牀卻要用椅子墊着,男生的是用幾張桌子拼成的牀,我們上課有上課鈴的,下課有下課鈴的,他們呢,上課用手來打鈴,下課又是看太陽到一個東西上纔打的下課鈴的,我們升旗有鐵的旗杆,高高的半奏聲,而他們向左右後轉鬥不準的,旗杆也是木頭的,升旗的時候音樂也沒有的,多麼簡陋啊!

在大結局的時候,魏教師讓他們每人拿一支粉筆寫字,到了那個要去城裏打工的那個男孩那,他對教師說:“我能不能多寫幾個字?”說完就寫下了三個大字:“魏教師”,這一刻,多麼的讓人感動啊!

我從看過這部電影后,才明白教師是多麼的辛苦,多麼的好,農村的生活多麼苦啊,連教室也那麼簡陋,我們應當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幫忙農村,讓他們能夠和我們一樣。

我們看完這個電影后才明白教師是多麼的辛苦,還處處爲他們自我的學生着想!

篇8: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如今是二十一世紀,我們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用電腦上課,可是在偏僻的貧困山區,跟我們是截然不一樣的景象。這次教師給我們看的電影正是講述一個在貧困山區的代課教師的故事。

13歲,正是和我們差不多的年齡,可對於貧困山區的學校來說,代課教師竟然能夠是13歲,魏敏之就是這個代課教師,其實也就是一個大一點的孩子。應對那麼多調皮的小孩子,魏敏之雖然管不住,可她堅持一個信念,孩子們一個也不能少。當張惠科因爲家庭貧困,到城裏打工時,魏敏之步行到城裏三天三夜,到處尋找張惠科,她最終感動了電視臺臺長,最終找到了張惠科。期間,她受了很多苦,做了很多的努力,結果當她明白自我做的純屬徒勞時,她仍然堅持了下來。

生活中,當我們遇到阻撓時,是不是也應當這樣呢?答案是肯定的。

電影中,還有個情節觸動了我。

粉筆在教室裏甚至能夠說成理所當然的事情,可對於貧困山區的學校來說,是十分珍貴的。學習委員是個女孩,她十分珍惜粉筆,她印象中的高教師,連一個捏都捏不住的粉筆頭都不肯丟棄,能多寫一個字也是好的,所以當魏敏之教訓調皮搗蛋的學生張惠科時,把本已摔斷的粉筆又踩了一遍,她拚命阻止,魏敏之明白後,讓張惠科道歉,並買了一盒新粉筆。

看到這兒,我十分慚愧,因爲我有時也揹着教師,偷偷用粉筆砸人,如果說電影中的學習委員是個愛惜公共財物的人,我就象個品德低下、沒公德心、不珍惜財物的人,所以我決定以後必須要愛惜粉筆,愛惜一要教學用品。

相比貧困山區的教學條件來說,我們是幸運的,所以我們更應當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篇9: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到底是什麼東西也不能少呢?懷着這樣的疑惑,我去觀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隨着情節的展開,我被這部電影深深吸引住了。

電影敘述了一個相當動人的故事,一個13歲的女娃娃,爲了信守“一個都不能少”的諾言,演繹了一個讓我歡笑,讓我動容的故事。

最初,女教師的目的似乎很簡單,只是爲了20元的代課費,然而隨着情節的展開,女教師更多的是爲了那句諾言。而在她外出尋找打工的學生的過程中,得到社會上方方面面的支持幫忙,電視臺爲她免費播放尋人啓事,還募集了一卡車的學習用品,資助貧困地區的教育。

看到那裏,我思緒萬千。確實,我們國家此刻的發展還不均衡,有些地區還處在貧困線以下,但即使是這些窮鄉僻壤,也還十分重視教育,盡最大的力量來普及教育。

鄉村的教育如此,在大城市,黨和政府同樣也重視教育問題。前幾天,我從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說上海特殊教育學校喜遷新址,新校舍窗明几淨,設施完善,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智障殘疾兒童的關心。不僅僅如此,學校得知部分學生因爲經濟困難而提出退學時,學校領導果斷地做出了補貼交通費的決定,讓這些孩子能夠上學。那位校長說:我們這麼做,是爲了讓孩子不失學,更是爲了讓孩子在明天有立身之本,爲建設祖國作貢獻。

又是“一個都不能少”,當電影屏幕上出現那些智障殘疾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學禮儀、學技能的鏡頭,當看到孩子們在歡快地歌舞時,我不禁深深體會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師愛的溫暖。

回想自我,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實在沒有理由不努力學習,實在沒有理由辜負教師、家長的期望,我必須珍惜學習,努力學習,爲燦爛的明天而努力。

篇10: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聽影片名感覺挺趣味的。可是,在學校只放了一點,因爲還要上語文課的緣故,就停止了。回家,對這部影片念念不完。最讓我忘不掉的就是魏教師找張慧科的那一段。

魏教師看起來還是一個六年級的國小生,卻擔任了水泉國小的代課教師,並且做好“一個都不能少”的職責。

魏教師千方百計的湊錢到城裏去找張慧科,坐上車了,可是中途被人發現,被別人趕了下來,其實我想:明明就能夠往回走,掙好錢在買票坐車去城裏的。可是她沒有,而是走路到了城裏。到城裏他找到了帶張慧科去打工的人,得知張慧科走丟了,我想這時她心裏肯定很難過吧!他沒有放棄,而是抱着我偏要找到張慧科的心態。

魏教師,他爲了張慧科想出了很多辦法:去火車站播廣播,看到大街上張貼尋人啓事她也去買筆和墨寫尋人啓事,最終得到一個人的指點來到了電臺。

因爲他沒有證件,沒有推薦信,沒有保障,也找不到臺長,所以活生生的被趕了出來。可是,魏教師不僅僅沒有放棄,在電臺門口等了一天半,他的心裏僅有一個念頭:一個都不能少。

從電臺裏走出一個戴眼鏡的,魏教師問道:“你是臺長嗎?”這個臺長心地很好,不僅僅讓他上電視,還使富有的人捐了許多粉筆,錢,學習用品等。他和張慧科一齊開開心心的回到了水泉國小。

最終一幕,在講臺上擺了好多粉筆,還是水彩的,張慧科問:“我能多寫幾個字嗎?”魏教師說:“當然能夠”於是,張慧科在黑板上寫了三個大字---魏教師。

此刻的我們,與他們完全不一樣,我們條件比他們的好多了,我們應當好好珍惜學習機會。魏教師對學生的關心遠遠超乎了我的想象,我們應當多尊重教師。

篇11: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星期日,爸爸給我看了一部異常感人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一個都不能少》,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那位僅僅僅有13歲的魏教師。

在一個貧窮的山區,有一位高教師因家裏有事需要請26天假期,在這段時間裏的,他把自我的教學任務託付給一位年齡僅有13歲的小姑娘魏敏之,讓她來教這些學生。電影裏關於魏教師對學生們的關懷數不勝數,十分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張衛科的學生,因爲家裏貧困,心裏想着到城裏去打工賺錢,在沒有經過教師同意的情景下,就私自離開村莊到城裏去,當魏教師得知消息後,心裏萬分焦急,她最終決定自我借錢到城裏去尋找張衛科。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無助地看着繁華的街道,奔馳的車輛,擁擠的人羣,她也不明白如何去尋找張衛科,她絞盡腦汁地想了許多辦法,可仍無濟於事,最終在好心人的指點下,經過電視臺最終找到失蹤的張衛科同學。

這部電影,我內心很震撼,魏教師僅有13歲,她的年齡比我還要小,她不但承擔起一個教師的職責,還能做到了一個優秀教師所做的許多感人事蹟。我想對魏教師說:“雖然您是一個代課教師,但您是一個很負責的優秀教師,學生少了一個,本來您並沒有義務必須要去尋找,您能夠不管他的,可您並沒有這麼做,而是自我借錢,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盡一切辦法把他給找回來了,這份愛心和勇氣很值得我學習,如果是我,我不必須做得到,我也許沒有這份勇氣,因爲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裏,我會感到恐懼,寸步難行,不要說去找人了,平時我連自我也照顧不好,缺乏獨立生活的本事。作爲13歲的女孩來說,我想您也一樣會有平常女孩子們通常的缺點,但您就是憑藉着灼熱的愛心,堅定的信念和勇氣,克服了這些困難,取得勝利。

經過這部電影,我內心感觸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決心,我要向魏教師學習,學習她那份強烈的愛心,那份堅定的信念,那份神聖的職責感,不斷鍛鍊自我,增強信心,讓自我茁壯成長。

篇12: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電影:在一個貧窮的小山村裏,有一個叫魏敏芝的代課教師,她答應原先的教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前後少了兩名學生,在自我帶的28名學生的幫忙下,魏教師經過長途跋涉,最終在電視臺的幫忙下找到了男孩並獲得好心人的幫忙。

這個代課教師比我們還小,13歲,但她倔強的堅守“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在最終很多人籌錢,但這些資金及物資有多少能送到貧苦學生手中,又有多少資源是真正花在學生身上的,當教師說要找張慧科時,到村長家求助,村長一面收起大魚大肉,吃剩下的,一面拒絕她的請求,並說沒錢,想幫也幫不了。當教師去搬磚時,農民工都明白這是幫忙同學,那麼那些不讓上車,不給予幫忙的城裏人,又算的上什麼。電視臺的接待員,口口聲聲的按規章辦事,看見那個就有本事讓一個小女孩在外面等了一天半,大晚上就睡在路上。很多人明白張慧科的事情,都是以不耐煩的態度去應對,難道這個世界就沒有一點點平淡麼。

這個故事,說出了貧困國小的不幸,說出了整個中國的不幸,每一個勢力的人民的不幸。

我認爲,山村國小單靠慈善是不可能的,國家的大官小官已經完全沒有當初共產黨的光鮮,社會的腐敗值得我們去深思。

篇13: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記得曾看過張藝謀導演的一部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在電影中,高教師囑咐代課教師魏敏芝說:“教育對每一個孩子都十分重要,要想辦法讓來上課的孩子一個都不能少。”可在那個經濟落後的地方,還是有的孩子因家境困難,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年僅13歲的魏教師恪守着自我的承諾,想方設法最終讓所有的孩子一個也沒有少……看完了電影,我雖爲魏教師的敬業精神所感動,但也有些不以爲然,當人們還在受着衣食住行的困擾之中,是否理解教育並不是最重要的。

之後,在課本上學習了“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其善也”。才真正領悟到教育的含義。感受到教育是一種力量,更是改變人的命運和開啓未來大門的鑰匙。在理解教育中,讓人們獲得知識,增長本事。否則就如同無人過問的植物,難以適應發展變化的社會。教育對一個國家也同樣到關重要,沒有了教育,科技就不能發展,經濟就不能繁榮,社會也無法提高。雖然,此刻我們國家的教育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並且就我們國家自身來說,教育的發展也相當不平衡,經濟落後的地區,很多孩子都無緣於學校,無緣於教育。“一個也不能少”這個職責是多麼的重大,任務是多麼的艱鉅啊!

爲此,我們這些生活在幸福家庭的孩子們都應當珍惜自我的學習機會,不斷地充實自我,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學習,自覺理解教育,長大後真正爲國家、爲社會貢獻出自我的力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讓我們在教育中感受幸福的生活,憧憬完美的未來。

篇14: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今日我們去淄博影院看了一場名爲《一個都不能少》的影片。

劇中講的是水泉鄉水泉國小高教師的媽媽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2歲的魏敏芝做代課教師。高教師臨走前再三叮囑魏敏芝班裏的學生要一個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張慧科因爲家裏窮去城裏打工。魏教師就千里迢迢來到城裏找張慧科。最終在電視臺臺長的幫忙下他最終找到了張慧科。

水泉國小的教室那麼破舊,文具那麼少,學生的家境又那麼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此刻的環境不明白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應當更加努力的學習。

劇中的魏教師對她的學生那麼好,我們的王教師對我們也不差。教師爲了讓我們長大有出息,無時無刻的爲我們辛勤的忙碌着。同學生病了,教師犧牲了自我的休息時間去看望同學,爲同學補課。教師這樣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異的成績報答教師。

篇15: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職責,一種感動。

今日,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於一個代課教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國小畢業的人,今年才十三歲。因爲高教師請假回家探病纔來到了水泉村國小,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裏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裏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於母親生病,他家人帶着他輟學到城裏去打工。魏教師從學校一向到(明白以後,隻身一人到)城裏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最終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能夠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爲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爲了高教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職責所帶來的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教師爲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啓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當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准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並且她見到每個從裏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最終見到了臺長,並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裏?”

最終,魏教師找到了張慧科,一齊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期望國小。是啊,付出了或許纔會有回報,可不付出註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教師一樣,爲了一句話,爲了一個孩子,付出那麼多艱辛和勞累呢?

所以,我期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期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學校。

篇16: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在近十年前就看過,這次在學校裏算是複習了。一個真實得令人心碎的故事。

其實魏敏芝踏上講臺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因爲她有多麼熱愛教育,一個剛國小畢業的學生,稚嫩的面孔,應當來說,還談不上什麼遠大夢想、高尚情操。一向以來,水泉國小僅有一位教師,那就是高教師,但高教師山外家中出了一些事,必須得離開學校一個多月,這一個多月的課必須得有人站崗,於是,村長找到了魏敏芝,五十元的工資承諾,就成了魏敏芝走進教室的“動力”。

教室是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危房,牆壁千瘡百孔。那也是一所沒有一點現代氣息的學校,旗杆用一根彎曲的木杆代替,講桌僅有三條腿,粉筆的使用精確到每一天一根,沒有鈴,只能根據太陽光在燈繩上留下的影子來確定上課和放學。魏敏芝的工作也很簡單,就是每一天千篇一律的在黑板上抄課文,當然還有負責幾個住讀生的生活。

五十元的工資承諾始終沒看到兌現,村長說找高教師要去,高教師說找村長要去。但高教師離開前在拖拉機上說了一句“如果村長不要,我給”,前提條件是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當然在之後魏敏芝的表現中,她的所作所爲,已經超越了這五十塊錢。對張會科的不斷尋找過程,其中所受的艱辛、白眼和好心人的幫忙,僅有她自我才能夠體會。把張會科帶回了水泉國小,算是她完成了高教師的囑託,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雖然還是少了一個被體校帶走的特長學生。

從這部影片中看到,其實很多人從事某一件事情,當初可能根本不是自我的本意,一個陰差陽錯的開頭,就將自我帶入某個領域。在這個非自我本意的領域裏,有的人想方設法地掙脫,結果有兩種,一是最終在另一個領域裏成了某一番成就,二是掙脫後仍然碌碌無爲;另外那些既然暫時不能掙脫的人,也會有兩種結果,一是終其所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二是從此紮根於這個非自我本意的領域,後也成了一番成就。

於是想到,開頭其實並不重要,起點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開始後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應對生活。你若安好,便是晴空萬里。

篇17: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由張藝謀導演,真人演自我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在未公映之前,已被新聞媒體炒作得沸沸揚揚,這是張導電影歷來注重的操作手段:廣告效應。

全部採用非職業演員拍攝電影的人也僅有張藝謀纔敢這樣做,張在追求電影的真實自然方面,可說是獨秀一枝,開創影視文化的歷史先河。追求人性的真善美,是張導演一貫的藝術風格,也能夠說,這正是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魅力所在。

《一個都不能少》的故事情節很簡單,故事講述的是一個貧困鄉村的村辦國小教師高教師因老家母親生病而要請一個月的假,只得將日愈學生失學的班級交給一位國小剛畢業的代課教師魏敏芝看管。爲了50元這在貧困山區的人看來是一筆不少的數目的代課金,魏教師接管了這批二十餘人的國小教師之職,高教師臨行之前,反覆叮囑她,不能讓學生失學,回來時一個都不能少。

魏教師剛開始採取不聞不問,只把學生關在教室裏的辦法對待學生。當學生在教室裏不好好學習,吵鬧時推翻了講臺,踩碎了珍貴的粉筆學生質問她“你是教師,爲什麼不管”時,魏教師最終意識到應當履行一位教師的職責。於是在學生唸完記述踩碎粉筆的日記中受到觸動,開始真正管起學生的紀律來。那名班上最調皮搗蛋的學生張慧科被魏教師糾出來,並讓他當面向同學認錯的片段,表現了一位教師的公正何職責。

接下去發生的故事是省裏來校選拔體育苗子,爲了完成高教師交代的任務,魏教師始終阻止他們要將班上跑得最快的學生帶走。然後圍繞爲了追回輟學出外打工的那名叫張慧科的學生的故事,展開了一系列尋找活動:爲籌集路費讓學生在黑板上進行演算並發動學生們到磚廠搬磚頭掙錢;在火車站尋人,書寫“尋人啓事”,廣播找人,甚至到電視臺找臺長等了一整天,露宿街頭的場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貧困山村的小女孩身上那種執著、機敏和毅力,一名普普通通的鄉村教師盡心盡職的形象讓觀衆肅然起敬。導演經過這個故事引導大家思考一個社會問題:讓社會都來關心失學兒童。

導演在這一幕毫無矯揉造作的自然樸實的畫面中滲透了一種強烈的社會職責感,讓大家看到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讓我們從一個導演身上看到了一種社會職責心,同時也讓廣大喜愛張導風格的觀衆再次看到這位被譽爲第5代導演的代表與衆不一樣的創造想象力。

能夠說,這是部宣揚拯救失學兒童的最具影響的公益廣告片,導演的本意是爲爲社會留下一些有意義的東西,讓觀衆能在欣賞之餘產生一種社會職責感的共鳴。不管此片在公映之後能否產生較大的影響力,我私下覺得中國有這麼一位具社會洞察力和良知的好導演,在當今人們都忙着追逐名利的社會是相當不容易的。中國的電影事業,發展不是沒有前途,其實潛力還是很廣闊的,關鍵就看一個從事文藝的人能否用自我的眼睛去看、去思考、去深入發掘社會的各種方面,這樣拍出的電影纔會得到廣大觀衆的認可和喜愛。

篇18: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最近,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它反映了農村國小教育的落後現狀和代課教師的艱辛工作。該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貧窮山村國小裏感人淚下的故事。片中的女主人公魏敏芝教師因受老教師的託付,努力維護這個國小裏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校讀書的故事。她從頭到尾都在堅持,要讓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從而發生了她歷盡艱辛找回一個因家裏貧窮而輟學到城裏打工的男學生。片中所描述的故事情節,無不讓我感慨萬千。

一年級到六年級僅有28個學生,所有的課程都由一個五十多歲的老教師承擔。可見這個山區的貧困程度。更加可貴的是這位老教師的敬業精神,直到病倒了,還再三叮囑代課教師要讓這個學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多麼盡業的教師。盡心敬業的精神,值得我們反思。在現代的社會,每個人都在爲自我完美的前程努力,計劃着自我的未來藍圖……沒有人願意去到這些窮山區,去花比別人艱辛幾十倍的汗水,卻只能拿到幾十塊錢的工資。

記得我在讀國小的時候,我們一個班都不止28個同學。山區國小那樣貌的讀書機會,是何等的少。看着他們的教學環境,回想我從小到大所理解教育的學校,那個差距,心裏真不是滋味。雖然我們的祖國比以前強壯了,但還是有很多地方十分貧窮,連吃飽飯都談不上,能上學校讀書,對山區的小孩子來說,那更是一種奢望。

所以,又有一個男學生因爲家庭的貧困而選擇輟學,離開家鄉,離開學校,踏上了打工掙錢的路。因爲老教師最終離開學校時的叮囑,代課教師毅然決定要去找回輟學的男學生,因爲“一個都不能少”,她堅持着。看着她爲了能買上乘車去城裏的車票,和學生們一齊去爲磚廠搬磚掙錢時,一種心酸由然而生。就因爲貧窮,做什麼事都會受到限制,連一張車票的錢,都要花上時間去努力掙來。

努力所付出的汗水得來的錢還不夠買到一張車票。這並沒有讓代課教師打消找回輟學學生的念頭。她選擇走到城裏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時間。堅定的信念,支撐着她。這像是我們的祖國,在努力尋回曾被分割出去的領土。不管路多遙遠,她的想念僅有一個,一個都不能少!

最終歷盡艱辛,在茫茫人海的城裏,代課的教師找回了輟學的男學生。

代課教師尋找輟學學生的故事,讓很多城裏的人開始關注農村教育。看到那裏,我思緒萬千。我們的國家此刻已經很富強了,可是富的總是那些官,他們有住不完的別墅,有隨時移名的機會,有上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但卻從爲基層的老百姓着想。隨着新聞的不斷爆出醜聞,他們才做下表面工作。最可憐的還是老百姓,吃的任何東西都是有毒的,連藥品也都是有毒的,最近又爆出學生的營養餐要摳到孩子吃不飽,這些種種的問題都是誰的錯,又有誰能來承擔職責?他們寧可爲別的國家捐獻上百萬的物資卻不願意多造一座期望國小,總是到了出問題的時候纔來嚴打,那之前這些部門都在做什麼?真的要呼籲全社會,應當團結起來,爲了自我也好,爲了親朋也罷,嚴厲打擊那些“壞人”!

篇19: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看完《一個都不能少》電影,我覺得魏教師很愛自我的學生,她爲了找張慧科跑到城裏去,花了好多錢,她的錢都是到磚廠和學生們一齊搬磚掙來的,很辛苦才掙了十五元,她給學生們買了兩罐可口可樂,她讓同學們一人一小口,最終輪到她了,她只喝到了兩滴,這時候她們的錢只剩下九元了,因爲沒錢買到城裏的車票,她只能步行到城裏,在城裏爲了找到張慧科,節儉每一分錢,自我用筆寫了尋人啓事一百張,渴了就喝自來水,餓了就吃別人的剩飯,她到了電視臺,爲了找臺長,在電視臺大門外等了一天半,最終見到臺長了,她要求臺長幫她找張慧科,臺長說讓她做一個農村教育專訪節目,能夠節儉廣告費,並且還有可能找到張慧科,魏教師在節目中哭着說:“張慧科你在哪裏,我都找你找了三天了……”當她們回到村時,有些人給他們捐了彩色粉筆等學習用品。

看完電影我的感受是:教師的愛是偉大的,爲了一個同學找了三天時間,因爲魏教師與高教師之間承諾過“同學們一個都不能少”。魏教師堅持着,承諾是最重要的,我們也要遵守承諾。

多麼偉大的教師,多麼感人的故事。我們生活在這麼優越的環境中,學習在這麼寬敞明亮的教室中,我們以後更要認真加強學習。

篇20: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我們這個星期的影片叫做《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該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貧窮山村國小裏的一個故事。女主角魏敏芝教師因受高教師的託付,努力維護這個國小裏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校讀書。她從頭到尾都在堅持,要讓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從而發生了她歷盡艱辛找回一個因家裏貧窮而輟學到城裏打工的學生。

一年級到六年級僅有二十多個個學生,所有的課程都由高教師承擔。能夠見識到這個山區的貧困程度。更加可貴的是高教師的堅持的精神,再三叮囑代課教師要讓這個學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種盡心敬業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現代社會中沒有人願意去到這些窮山區,只賺幾十塊錢的工資。所以,又有一個男學生因爲家庭的貧困而選擇輟學,離開學校,離開了村子,踏上了去城裏打工掙錢的路。因爲高教師最終離開學校時的叮囑,代課教師魏敏芝毅然決定要去找回輟學的男學生,儘管他是班上最淘氣的學生,因爲“一個都不能少”,她堅持着。他想要到城裏去將學生張慧科找回來,可是這來回的路費是誰付呢,這又成了一個問題,於是她和學生們一齊去爲磚廠搬磚掙錢,可他們沒弄清楚狀況,反而幫了倒忙,最終老闆還是將工錢發給他們了,只可是給的有些少,於是他們一齊去買汽水喝,當老闆報出價來時,差點沒把我嚇死,那個年代的汽水竟然比我們現代的汽水還要貴,於是他們買了兩瓶,一人喝了一口,到最終教師卻沒喝到,之後教師說:那時,農村的運費是十分貴的。

當他們吃飽喝足後就去了火車站,最終努力所付出的汗水得來的錢還不夠買到一張車票。這並沒有讓魏教師打消找回張慧科的念頭。她選擇走到城裏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時間。堅定的信念,支撐着她。不管路多遙遠,她的想的僅有一個,那就是“一個都不能少!”

最終歷盡艱辛,走到了城裏,可是如何才能找到張慧科呢?於是他決定去找他的住處,可到了那之後,他的同伴說他在火車站時就走丟了,於是魏教師仍不放棄,讓他的同伴與他一齊去找,可是那個同伴卻要魏教師給他找張慧科的小費,本來只剩下那麼點錢的魏教師毅然決然的答應了,到了火車站,由於已經丟失了兩三天,根本不明白去哪找,於是他們到了廣播臺,讓大喇叭找,可一天過去了,還是沒找到,反而讓他的同伴拿了兩天元錢走了。之後他又有個法子,貼布告,他將剩下的錢全部都用了,買了筆和紙,寫了好多佈告,可別人都說,那東西找人沒用,根本沒人會去看,於是他決定去找電視臺做一個廣告,來找張慧科,可他又沒錢,又沒證件,固執的營業員不讓他進,還說自我去找臺長。於是他不放棄,在門口見人就問是不是臺長?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被臺長發現了,善良的臺長無條件的做了一個專門屬於魏教師的一個視頻,讓所有的人看見,之後張慧科也看到了,他與魏教師最終見到了。之後許多人都知曉了這件事,也有許多善心人捐了文具盒和錢,就因爲這個故事,讓很多城裏的人開始關注農村教育。

在這部影片中我認識到在農村的生活條件是如此的艱難,再想想此刻我們的學習條件,我們更應當好好學習了。

篇21: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今日我們一齊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是一個國小民辦教師的故事。此刻我纔想起來,這是我國小語文課本里的一篇課文,我當時還是個孩子,並沒有多少感觸。此刻才發現其中的好多道理。

高教師母親病重,需回家照顧,請了一個名叫魏敏芝的民辦教師照看學生,這位魏教師只會抄黑板,唱歌,還經常忘詞。爲了對高教師的承諾“”一個都不能少“”,魏教師把有體育潛力的學生藏起來,不讓縣裏的教師接走。爲了這個承諾,他和班裏同學們一齊搬磚湊學費,徒步去幾十公里之外的縣城,尋找要輟學打工的同學張慧科。受盡艱難困苦。爲了尋找走失的張慧科,魏教師用僅剩的幾元錢買了紙和筆,登尋人啓事,在電視臺門口站了一天一夜,才最終上了電視。

有人說魏教師愚蠢,幹了好多事倍功半的事。可是我卻不這麼認爲。試想一下,這位名辦教師的文化程度和見識。她是一個來自農村的十五歲的小姑娘,從小的環境就在農村,去了城裏,肯定有很多不明白。無知並不是愚蠢。如果我們在那樣的環境條件下,應當也不會有多好。相反,魏教師的決不放棄的性格還值得我們學習。她的行動力更是令人敬佩,有什麼想法能夠立即行動。雖然欠缺計劃性。可是不行動,機會是主動不會來找你的。看到他在電視臺門口等了一天,真的有很大觸動,如果換了我,肯定會中途放棄。

其實,魏教師思想的轉變也值得我們思考,開始她只是爲了村長答應給他50元錢,纔來照看學生的。然而,隨着與孩子們的相處,隨着那20根粉筆的斷裂,隨着學習委員的日記,轉變了魏教師,讓她改變了思想,開始和孩子們相處融洽。這就是愛的神奇。開始她對學生不管不顧,只完成高教師交代的任務,任他們胡作非爲。之後卻能夠爲了一個輟學的孩子,走去縣城。怎能不讓人震撼。

還有就是農村的教育。相信很多人都對故事開頭的場景印象深刻,簡陋的教師,貧困的農村家庭,惡劣的生活條件,這些都讓我們想要去幫忙他們。我也是來自農村,深深明白環境對人的成長有多大的影響。想改變這樣的狀況,國家要重視,有政策,我們每個普通老百姓,也得儘自我所能,捐錢捐物。讓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有更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如果你還是學生,請珍惜眼前的大好時光,努力學習吧,你可明白這是多麼幸運。

篇22: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這是部十分感人的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很貧窮的村子裏,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課教師,她答應原先的教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先後少了兩個學生。在自我帶的28名學生的幫忙下,魏教師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最終找到了那兩名學生的故事。

這個代課教師自我僅有十三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地遵守着“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爲:“不懂事兒”。可是,作爲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職責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此刻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爲電影裏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教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教師。儘管影片裏高教師只在開始時,出現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牀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啓發、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教師說的”......他的精神彷彿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教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裏好心人的愛。我們能夠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裏學習,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所以,必須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

所有的孩子應當都跟我們一樣,有在課堂裏理解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許是影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愛心去做的事。

篇23: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劇中講的是水泉鄉水泉國小高教師的媽媽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2歲的魏敏芝做代課教師。高教師臨走前再三叮囑魏敏芝班裏的學生要一個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張慧科因爲家裏窮去城裏打工。魏教師就千里迢迢來到城裏找張慧科。最終在電視臺臺長的幫忙下他最終找到了張慧科。

水泉國小的教室那麼破舊,文具那麼少,學生的家境又那麼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此刻的環境不明白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應當更加努力的學習。

劇中的魏教師對她的學生那麼好,我們的王教師對我們也不差。教師爲了讓我們長大有出息,無時無刻的爲我們辛勤的忙碌着。同學生病了,教師犧牲了自我的休息時間去看望同學,爲同學補課。教師這樣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異的成績報答教師。

篇24: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今日,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於一個代課教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國小畢業的人,今年才十三歲。因爲高教師請假回家探病纔來到了水泉村國小,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裏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裏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於母親生病,他家人帶着他輟學到城裏去打工。魏教師從學校一向到(明白以後,隻身一人到)城裏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最終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能夠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爲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爲了高教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職責所帶來的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教師爲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啓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當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准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一天一夜,並且她見到每個從裏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最終見到了臺長,並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裏'

最終,魏教師找到了張慧科,一齊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期望國小。是啊,付出了或許纔會有回報,可不付出註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教師一樣,爲了一句話,爲了一個孩子,付出那麼多艱辛和勞累呢

所以,我期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期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學校。

篇25: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看過《一個也不能少》電影不知幾次,每一次觀賞之後,總是淚流滿面。這並不是因爲電影波瀾壯闊的鏡頭與賅世驚俗的場面。它只是一部極其平凡的電影。沒有名演員的參與;沒有令人賞心悅目的場景;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雖然導演是著名的張藝謀。

一位國小才畢業的13歲少女魏敏芝,在高教師離去學校的一段時間裏,她被*長領來國小校,毅然代起了課,當起了臨時代課教師。依高教師的吩咐,她還能勉強維持上課。之後,她的高與她耳齊的學生,也不大聽從她的管束。畢竟是年幼無知的小孩子,踩壞了高教師留給她的那幾根粉筆,他們還不斷打鬧,還到處亂跑。縣少體校選拔學生,小紅(明新紅)入選。小魏就是不一樣意,因爲高教師跟她有言在先:二十八個學生一個也不能少!還是*長花了幾塊錢,收買了那個小子(張慧科),才找到了小紅。少體校的車瞞着小魏開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後即忙抄近路飛追,最終無功而返。

張慧科不辭而別,搭車去城裏,之後竟然在車站裏走丟了。小魏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立馬要去城裏找他。可是哪來的路費呢小魏採取了學生的意見,幫磚瓦廠搬磚賺錢充當路費。千方百計籌錢,卻湊不足路費。之後全班同學齊幫忙,終讓小魏趁亂擠上汽車。但近城時,她卻被查出未買票,被推下了車。她就步行進城。

在縣城的幾天幾夜裏,她到處打聽,到處尋找,想盡一切方法。風餐露宿,把僅有的六七塊錢也花去,買了紙筆,書寫尋人啓示。在車站廣播室尋人失敗之後,她竟然走進了電視臺,在臺長的全力幫忙下,她錄製了節目,最終找到了她的學生。

電視臺用兩輛汽車送他們回鄉。還送來了許多教具、圖書、籌集了很多資金。長等一幫*裏的大人,又是那麼地純樸、憨厚、叫人難以忘懷;縣城裏的臺長、老闆娘又是那麼的關愛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畫是唯美的,心靈塑造是唯美的;人際之間的關愛展示是唯美的。

我還多次地被這部電影的配樂所感動。每當到了人物異常是主人公魏教師處於最爲艱難的境地之時,那配樂便那麼低沉、悠揚、哀怨地響起。一聲聲淒厲的哀鳴,正反襯出人物的無可奈何。這實在讓我們聲淚俱下,一片噓聲疊起。

這是一部十分成功的電影,我十分欣賞。它實在感動了我的心靈!

【小編簡評】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優選25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期待更多這麼優秀這麼讚的好作品喔。

標籤:觀後感 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