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

觀後感8.54K

目錄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
第一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第二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第三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第四篇:海洋和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第五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記得上國中的時候,英語課本上有一篇文章叫《not one less》,老師講譯成中文叫《一個都不能少》。當時讀了感覺挺感動的,但故事主人公叫誰卻忘記了。許多年後的今天,在網上看央視崔永元主持的節目《小崔說事》採訪張藝謀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代課教師魏敏芝的扮演者魏敏芝後,纔在網上找到該電影又看了幾遍。就電影的故事情節及拍攝效果方面,我一無所知更不敢做任何的評價,但就幾個特別的鏡頭對我頗有感觸,下面具體談談我的感受。

“說說城裏有什麼好的?”“城裏有擺這擺那的,比這裏好多了。”主演之一的張慧科在接受採訪說這句話的時候臉上還充滿着笑容。“城裏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就是我去要飯,印象最深。”當他說這句話時一臉的凝重表情。“城裏留給我的最深的印象就是我去要飯,印象最深”,這就是美麗的城市留給一個第一次進城的農村孩子最深的印象,不知道那種感覺會在他心裏停留多久?同樣作爲偏遠山村長大的我,從整個電影中不知一次的感受到了人間的冷暖:汽車售票員、電視臺臺上、電視臺接待員、飯店老闆……我時常在想,如果張慧(更多好文章請關注)科碰不到飯店老闆,魏敏芝遇不到那麼好的電視臺臺長,故事將會怎樣發展?雖然是電影不乏虛構的成分,但我卻感同深受。同樣,當來自農村的魏敏芝(演員)談到她當時的學生現在的狀況時說在照顧孩子。是的,她們的人生早就是被命運安排好的,長到一定的年齡便早早結婚生子,照顧孩子,幹繁重的家務活,殘酷的現實綁架了她的理想。

在農村,直到今天,此現象還普遍存在,生活的壓力使孩子們早早便輟學打工,沒有接受更多教育的機會,沒有用以生計的一技之能,只能用體力換取一點少的可憐的血汗錢。特別是男孩子,現實更加殘酷。他們生存的模式隨着時代的發展從“放牛——換錢——娶老婆——生孩子——再放牛”成功轉型到“打工——掙錢娶老婆——生孩子——打工”,也算是與時俱進吧!由於沒有接受更多的教育,她們的思想得不到更高的提升,認識還停留在很早以前,沒有理想,安於現狀,更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長遠事業。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徘徊於城市邊緣的他們,由於種種原因無法享受到和城市人同樣的待遇,幹着最髒最重的活,拿着最低的工資,城市留給他們最深的同印象是“我要去要飯”有何差別呢?

社會在發展,人總是會變的。但願隨着社會的發展,各項關注農民工、留守兒童的政策的出臺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能改變當前許多農村的生活面貌。給她們美好的生活,有朝一日城市留給他們的印象是城市美好的、現代化的場景,不在是“我要去要飯”!

第二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我們這個星期的影片叫做《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該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貧窮山村國小裏的一個故事。女主角魏敏芝老師因受高教師的託付,努力維護這個國小裏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校讀書。她從頭到尾都在堅持,要讓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從而發生了她歷盡艱辛找回一個因家裏貧窮而輟學到城裏打工的學生。

一年級到六年級只有二十多個個學生,所有的課程都由高老師承擔。可以見識到這個山區的貧困程度。更加可貴的是高老師的堅持的精神,再三叮囑代課老師要讓這個學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種盡心敬業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現代社會中沒有人願意去到這些窮山區,只賺幾十塊錢的工資。因此,又有一個男學生因爲家庭的貧困而選擇輟學,離開學校,離開了村子,踏上了去城裏打工掙錢的路。因爲高教師最後離開學校時的叮囑,代課老師魏敏芝毅然決定要去找回輟學的男學生,儘管他是班上最淘氣的學生,因爲“一個都不能少”,她堅持着。他想要到城裏去將學生張慧科找回來,可是這來回的路費是誰付呢,這又成了一個問題,於是她和學生們一起去爲磚廠搬磚掙錢,可他們沒弄清楚狀況,反而幫了倒忙,最後老闆還是將工錢發給他們了,只不過給的有些少,於是他們一起去買汽水喝,當老闆報出價來時,差點沒把我嚇死,那個年代的汽水竟然比我們現代的汽水還要貴,於是他們買了兩瓶,一人喝了一口,到最後老師卻沒喝到,後來老師說:那時,農村的運費是非常貴的。

當他們吃飽喝足後就去了火車站,終於努力所付出的汗水得來的錢還不夠買到一張車票。這並沒有讓魏老師打消找回張慧科的念頭。她選擇走到城裏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時間。堅定的信念,支撐着她。不管路多遙遠,她的想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一個都不能少!”

終於歷盡艱辛,走到了城裏,可是如何才能找到張慧科呢?於是他決定去找他的住處,可到了那之後,他的同伴說他在火車站時就走丟了,於是魏老師仍不放棄,讓他的同伴與他一起去找,可是那個同伴卻要魏老師給他找張慧科的小費,本來只剩下那麼點錢的魏老師毅然決然的答應了,到了火車站,由於已經丟失了兩三天,根本不知道去哪找,於是他們到了廣播臺,讓大喇叭找,可一天過去了,還是沒找到,反而讓他的同伴拿了兩天元錢走了。後來他又有個法子,貼布告,他將剩下的錢全部都用了,買了筆和紙,寫了好多佈告,可別人都說,那東西找人沒用,根本沒人會去看,於是他決定去找電視臺做一個廣告,來找張慧科,可他又沒錢,又沒證件,固執的營業員不讓他進,還說自己去找臺長。於是他不放棄,在門口見人就問是不是臺長?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被臺長發現了,善良的臺長無條件的做了一個專門屬於魏老師的一個視頻,讓所有的人看見,後來張慧科也看到了,他與魏老師終於見到了。後來許多人都知曉了這件事,也有許多善心人捐了文具盒和錢,就因爲這個故事,讓很多城裏的人開始關注農村教育。

在這部影片中我認識到在農村的生活條件是如此的艱難,再想想現在我們的學習條件,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了。

第三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張藝謀將農村教育拍攝得真實,而純樸,映照的是真正的人性——人的本真。我們的教育現狀如何呢?校舍、師資力量、環境的優越性暫且不談,單講課堂授課,我覺得尚且不如電影上魏敏芝的那堂數學課來的更生動,更真誠純樸,很多時候我們都過於講求什麼教法、課堂紀律、教具準備,因此講課講得抽象有餘,而情感吐露不足,課堂成了教師展示“自己高超教學基本功”的舞臺,而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需求程度。

爲什麼呢?

我覺得,究其原因應該是對於農村的現實沒有更清晰的認識,急於追求向城裏教育看齊,而在個方面造成趕鴨子上架的現狀。結果雖然給豬的鼻子插上蔥,很有些像大象,但怎麼也擺脫不了農村孩子相比城裏孩子缺乏品德教養這一弊端。

沒錯,我們現在的師資力量確實相比過去要上一個大的臺階,絕大部分教師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在教法、知識儲備等各方面都高於貧困地區,但我們運用教法的宗旨、目標就是適合學生,讓學生真正明白,真正懂得,正真會算(數學課)。可是我們這樣啓發,那樣規定,如此訓練,如此這般講解,不管學生是否愛聽,不管學生是否能夠理解,強硬地施以我們認爲成功的教育,結果是:教師不明就裏,學生如墜雲霧。

我們不妨站在旁觀者的地位來看孩子,將他們向電影裏的孩子一樣看。來揣摩他們的心思,來同他們進行真心的對話,共同實踐一個目標。真誠纔是高超教學,實現各項教學目標的法寶

第四篇:海洋和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海洋》是一部紀錄片,運用本體表意。海面上波濤洶涌、節奏歡快,海底卻是那麼的靜謐祥和、節奏緩慢,讓人不忍去破壞。海面上鏡頭是開闊式的遠景和全景居多,海底主要是對海底生物的描寫,以特寫居多。除了極少的必須的俯視鏡頭,幾乎都是平視鏡頭,或者是仰視鏡頭,大量採取短焦距鏡頭,拍攝對象與攝像機距離短,這樣就拉近了人與海洋生物的距離。影片音樂與鏡頭感契合的好。海洋裏的生物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但又息息相關。海洋生物體態優美,漫遊的水母、章魚,翻騰的海豚、鯨魚、海獅,捕食的海鷗,成羣成羣的小魚··它們形態各異。如果說那些生物是舞者,那麼海洋就是一個大舞臺,它們在這個大舞臺上盡情舞動,特別是鯨魚在海面上翻騰的情景,很是震撼人心。當鯨與人同遊、水母與人同遊、鯊魚與人同遊是,那是那麼的和諧。只有當他們受到威脅時,纔會反擊。然而人們在瞭解海洋的同時,卻又在破壞它,捕獵鯊魚、工廠污水、生活垃圾肆意侵害海洋,面對着人類,他們顯得那麼的無助。然而當海洋發怒的時候,面對這大自然,人類又顯得那麼弱小。如果人類善待海洋、善待自然的話,等待着我們的,那又將會是什麼?

《一個都不能少》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平實、傳統,但它紀錄片式的風格統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學,非職業演員、紀實性的拍攝手法、貧困的山村國小,這裏面追求一種真實感,這是實屬不易的。影片開頭

交代了水泉國小的高老師因爲母親病危無法上課而請了13歲剛國小畢業的魏敏芝來代課,看到魏敏芝還比較稚嫩的臉,那我們意識到她也還是個孩子。從高老師交代魏敏芝的事,上課學唱歌,先讓魏敏芝唱一遍,有一句錯了,也糾正她;上課抄課本,叮囑魏敏芝要把字寫清楚、寫工整;放學時間,陰天早點放學,下雨千萬不要讓學生走,雨後送溝那邊的幾個同學回家··我們可以看出高老師的不放心,最後特別強調好好看好學生,一個都不能少。上課時同學搗蛋把粉筆給弄掉了,張明獻去撿粉筆,在魏敏芝和張慧科爭執猜到粉筆時,一直在說“不要踩粉筆”,還有她的日記都可以看出她很珍惜現在的學習。而從明行光和張慧科的事,表現了魏敏芝的承諾和對履行承諾的執着。魏敏芝和張慧科體驗了市裏的人間冷暖,在最後女主播問張慧科在市裏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什麼,他說“去要飯”,聽了很讓人心酸。雖然後面有很多熱心人士給水泉國小捐了物質,但還有很多像水泉國小的學校得不到資助,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教育問題。

第五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江口國小五年級:龐昊

指導老師:王忠琴

星期二的晚自習,王老師帶我們全班觀看了一部十分感人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看結束了,我的心卻久久的不能平靜,電影裏的主人公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十三歲,沒有太高的文化,沒有任河的教學經驗,甚至連一首歌也唱不完整,可是她卻那麼樸實,那麼執着。她就是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她叫魏敏芝,她是一名臨時的代課老師。故事就發生在這個魏老師的身上,爲了保證班裏的學生不輟學,她用她執着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感召了身邊的每一位知情人和所有觀衆。

尤其是她去城裏尋找輟學的張維科那段經歷最感人。

一個人帶着一個堅定的“一個都不能少的信念”,來到了舉目無親的完全陌生的城裏,四處打聽張維科的去處。當時我在想她可真有勇氣,一個人就去了,她難道就不怕迷了路嗎?她什麼都沒有,她能找到嗎?我真爲她捏了一把汗,果然這個年和我齡相仿的魏老師,來到了城裏一切都十分的艱難,從學生家裏抄來的地址,沒有找到張維科,因爲那個同去的大姐姐說他們在車站都已經走散了。魏老師可不是個輕易就放棄的人,“走丟了?” “在哪走丟的?” “你得跟我一塊兒去找!”。就這樣那位大姐姐只好跟着一塊兒在走丟的地方去找。可是那是車站呀,人來人往,根本沒有張維科的影子。怎麼辦?

我真希望此時的張維科能夠現身,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結果,便問王老師:“他們找到張維科了嗎?”“最後找到了。”王老師告訴我。“怎麼找到的?”王老師讓我自己看,接着我看到她和那個大姐姐去了廣播室。廣播室的阿姨幫他們在“大喇叭”裏喊了幾遍,可惜的是張維科沒有在車站裏。怎麼辦?

如果是我,我該怎麼辦?我想沒轍了,我在等等,實在等不到我就回村裏去。可是魏老師她不是一個輕易放棄的人,她積極的想辦法,她買了墨汁、毛筆和紙,她開始寫尋人啓示,她就趴在候車室的椅子上,一張有一張的些??此時我的鼻子有點酸酸的,她,爲了省錢步行到了城裏,爲了省錢,她只吃了一個白饅頭,現在她要忍着飢餓寫“尋人啓示”,爲的是一個信念:“一個都不能少”。我真佩服她。車站裏的一個好心人看見了,告訴她,她的尋人啓示根本無效,因爲她沒

有聯繫方式,即使有聯繫方式也不一定有人看。怎麼辦?

我再一次爲她捏了一把汗,我想如果是我我會放棄的,因爲我已經沒有辦法了。可是魏老師她是一個很負責任的人,她要讓班上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她又找到了那位好心人,問他該怎麼辦?要想快速找到就要上電視臺,好心人告訴她。可是好不容找到了電視臺,由於她沒有錢,也沒有任何證件,她又被擋到了門外,我可真替他着急呀!可是急也沒有辦法,她什麼都沒有,我想這次她可能會放棄。

出乎意料的是她聽辦事員說只有臺長才能幫她。其實這只是辦事員隨口說說,因爲這麼一個什麼都麼的人臺長怎麼會見她,可魏老師是當真的,她便開始很認真地在電視臺門口等臺長。她見人就問:“你是臺長嗎?”有人罵她:“神經病”,有人無奈的告訴她“不是!”多少來來往往的人,她都問過了,一個小時過去了,一個下午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於打動了電視臺的臺長,她去了電視臺,也終於找到了那個輟學的學生。

捫心自問是什麼讓這個魏老師這麼執着,我思來想去,我想這應該是一種信念與責任心的驅使吧!

猜你喜歡以下相關文章: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11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一個不能少》觀後感

標籤: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