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穹頂之下觀後感【精彩多篇】

觀後感5.37K

穹頂之下觀後感【精彩多篇】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一

我們用兩節課的時間看完了《穹頂之下》,從未有這樣的時刻覺得霧霾離我們這麼近、環境的保護這麼迫切!

如果從國家層面來說,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所以在追求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也會帶來大量的污染。儘管污染不可避免,但這幾年政府和相關部門也都在爲此努力着。包括制定新的法律條文、加強管理等。

然而中國有13億的人口,只靠國家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身爲高中生,理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僅懷有一顆愛國之心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切實付諸行動。

或許,我們的力量是單薄的,但是每一個小小的改變就是一個個大的進步的開始。或許現在環保部門沒有能力或是充滿無奈,但是他們努力做出一點改變就會給我們希望和動力。或許國家的某些行業還無法防守做環保或者難言之隱,但是國家的一些小小的改變就會讓大家關注環保,爲環保做出貢獻。這一切,只需要沉下心來,做出哪怕一點小小的改變。

我靜靜地凝神這一顆藍色的星球,這是我們共同的家,是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共同居住的地方。我愛它,所以我將用自己的努力去默默守護它。

觀看穹頂之下的觀後感300字 篇二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把時長103分鐘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完整地觀看完了。我非常敬佩柴靜阿姨,她需要巨大的勇氣和堅強的毅力才能完成這個主題,還 做成功了,所以,我非常敬佩她。

這部片子裏,她詳詳細細地爲我們解答了三個問題:霧霾是什麼;它從哪兒來;我們怎麼辦。

PM2.5是在空氣中污染空氣的顆粒,對人們的心臟,肺很不好。尤其是吸菸,燒煤和汽車的尾氣。然而,人們還 是不知好歹,導致中國的環境遭到霧霾的污染,人們的生活也遭到嚴重的破壞。

其實,我們爲這些污染的恢復只要做兩個字:環保。

說起環保,我們有許多地方做的一點也不好。我們可以節能減排,只要留意,就可以做到。在3月29日的時候,我們可以和家人一起參加“熄燈一小時”活動,每節約一度電,可以減少1千克二氧化碳和0.03千克二氧化硫的排放。

給山區裏的孩子們一片藍天吧!保護環境,從生活中開始,也爲中華大地增添一片綠色的大地!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三

我在觀看過《穹頂之下》這部紀錄片後,大爲震驚,種種問題在我的腦海中迴旋,那一幅幅畫面一次又一次的在我眼前閃過,這還是我們生活的城市嗎?

以前,我聽別人說起過在我們的城市中存在這大量的PM2.5,當時我怎麼也不信,也沒有對此有太多的關注,總覺得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只要離煙筒遠一點,裏工廠遠一點就沒問題。可是觀看過紀錄片之後我怔住了。造成這些的原因很多,其中低質燃油的燃燒和燃煤是一大方面,而且PM2.5會對人體有傷害。

不要總以爲柴油煤燒多了,我們中國就進步了,我們進步了,那環境那越來越差了。所以我們要多多植樹造林,儘量減少燃油的燃燒,出門儘量少開車。

我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霧霾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四

“一個拉丁詩人信奉一句格言:一個瞭解事物原由的人,纔是幸福的。如果他在中國,會把這格言改成:試圖瞭解事物緣由的人,是要倒黴的。”這段話是柴靜女士爲張宏傑先生的著作《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所作的序中寫的。歷時一年,投資百萬,走遍中外,爲了弄清霧霾的原由,柴靜女士所受辛勞我們無法想象,在這裏,向柴靜女士致敬。

一張張細緻描繪曲線圖,一個個真實的數據,一次次明察暗訪,用“觸目驚心”已不足以形容。我看見,煙囪燃燒的不是化石燃料,而是我們每一個人乃至每一個活物的生命;我看見,濃煙滾滾,塵土飛揚的背後,是物慾的貪婪,是權利的糾纏,是挑釁法律的尊嚴,是漠然與習慣。我不知道,如果沒有柴靜女士耗時一年殫精竭慮的調查,我們對霧霾的集體警惕和重視還會延遲多久,是否,還是一如既往的把霧霾編成段子,一笑了之?我不知道,如果沒有對那些“既得利益者”的言談觀念進行曝光,那些灰色甚至黑色的地帶還能隱藏多久。

有誰願意重返1960年倫敦街頭,行人連自己的雙腳都看不見,交警需要用火把來爲車輛引路?有哪一個媽媽,會把自己的孩子囚禁在家中,會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笑,生怕那樣會吸入更多煙塵?有哪一位“既得利益者”希望自己的家人生活在自己創造的穹頂之下?有哪一個國人,願意燃燒生命去換來錦繡繁華?我想,沒有人會回答“我願意”。那麼,爲什麼,爲什麼還不在建築工地的土堆上蓋一層布?爲什麼還不在餐飲店裏裝一臺油煙淨化器?爲什麼還不在油槍上裝一個油氣回收裝置?爲什麼還要一再踐踏法律的尊嚴——執行?怕拖累經濟發展,怕加大失業率,怕觸犯有關部門的權利……這些都不是藉口,都不是理由,唯一的藉口是淡漠,唯一的理由是利益。

我只想春有云霞出海曙,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萍;夏有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秋有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冬有千峯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雲。希望,這不僅僅是奢求,而是穹頂之下的我們共同擔起的夢與責任。

柴靜女士的《穹頂之下》發佈後,很多人越來越警惕與重視霧霾和環保,然而,也有一部分人趁機深挖她的往事,藉機炒作,有人質疑她的動機,甚至有人說她“滿紙荒。唐言”,而我卻只有“一把辛酸淚”。因爲在當下,有太多盲從,太多惡意,太多無動於衷,太多眼睛被無知矇蔽,太多腦袋失去理性,然而,這些都無法改變——每一個時代,都需要像柴靜女士這樣真正有良心的媒體人。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五

在視頻網站上看到《穹頂之下》的時候,已經是晚上11點多了,由於我對空氣污染一直也比較關注,所以對這個列在頭條又貼着霧霾標籤的紀錄片,想都沒想就點開了,而且出乎自己意料地一次性完整地看完了。整個過程中,我都安安靜靜的沒有說話,並不是不想說,而是被它的內容所吸引,所震撼了。後來我想給室友看一下,卻發現《穹頂之下》在各個門戶網站已經沒了,很多鏈接也被屏蔽,對此讓我頗不能理解,但和今天要說的主題無關,在此也不討論了。片中的主角是霧霾,而我想說的卻是整個環境。

作爲一個學能源的,對環境也算了解一點,但很多信息仍然是我完全不瞭解的,網上有人批評柴靜主觀色彩太強,誇大問題嚴重性,還有專業方面的錯誤等,但我整個片子的講解還是比較全面和客觀的。連扶老人過馬路都有人批評作秀炒作,柴靜這麼大膽去揭露社會的重大問題,把許多陰影下的事實放到檯面上,觸動的不僅是污染企業的利益,更有國家相關法律的缺失和政府部門的不作爲。招來幾句罵聲無所謂,重要的是讓人們看到了事實,看到了空氣污染的真相,當越來越多的人對此有了擔憂和思考,社會的憂患意識下就更容易促成措施的出臺和習慣的改變,進而加快問題的解決。所以我覺得柴靜此舉充滿了正能量,痛定思痛,需要我們所有人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從能源利用和社會行動力兩方面談談我自己的一點理解。

先說說能源問題。雖然我們是資源大國,但也是消費大國,當支出大過產出時,再去說擁有量多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我同意關於一次能源的大量消費、不注重環保的經濟增長以及能源管理體制的漏洞等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今天的空氣污染的說法。發電、鍊鋼、採暖,由於過度依賴煤炭,我國的能源結構遭到了很多詬病。第一,煤炭非可再生,燒完後子孫後代就沒有煤了。第二,燒煤帶來的污染過於嚴重,由於種種原因,很多火電廠沒有安裝脫硝裝置,脫硫執行的也不盡到位,國內電廠用煤也普遍不經過洗煤。第三,煤可以成爲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直接燒掉太可惜。去年暑假去了火電廠實習之後,滿腦子煙囪、噪音和黑乎乎的煤炭,使我對火電的印象變得很差。那我們爲什麼還要建造火電廠呢?答案很簡單:相對於核電、風電、水電,火電技術條件成熟且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大規模迅速投產,同時火電廠參數高,單個機組容量大,而且更容易經濟地建在電力負荷中心,結果就是緩解了電力緊張局面,也帶來了與環保矛盾的弊端。所以,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升級改造火電廠等燃煤大戶是改善空氣質量的必經之路。而現在風能太陽能成本過高,供電質量差,利用率低,核能建設週期過長不可能發展過快,在沒有儲能條件、電力不緊張的情況下,電網更願意吸納火電水電,作爲香餑餑,火電廠升級改造也就緩慢很多了。簡單說,無論從哪個方面講,要想在滿足能源供給的情況下實現能源消費向環境友好型結構轉變,都是一條任重而道遠的路。

關於社會行動力,每個人肯定都有很多話說。節能減排倡導了好多年,有效但並不顯著,特別是在整個社會快節奏發展下,更顯得力不從心。畢竟節能減排需要大範圍的實施才更顯成效。這就需要政府、

企業甚至相關機構組織的宣傳和推廣,自上而下到達每一個人,建立激勵機制形成風氣。那說了半天,我們應該怎樣做呢?我個人覺得需要思考和麪對。思考我們的生活方式,思考霧霾沙塵PM2·5從何而來,我們能做的又有哪些?然後面對它,從小的習慣開始解決改正。當然這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如果每一個瞭解的人都向周圍傳播知識,宣傳霧霾和污染的嚴重危害,那麼羣體效應就會顯現出來,會有更多的人關注“我呼吸的空氣是否達標”、“我今天開車出行又排放了多少尾氣”。當大家都加入討論和關心的時候,民衆關心的問題就變成了社會輿論,而輿論是促成改變的重要推動力。政府會想我的法律是否完善,監管有無漏洞,標準是否可行;環保組織會想現在民衆已經注意到霧霾和污染的危害,正好可以趁機宣傳,引領方向擴大戰果;企業會想我們要關懷員工,營造好的環境,貼近社會生活……這樣一來,有了自上而下的推行和助力,就會惠及更多人,有更多的人瞭解和加入這一場“生存健康”的戰爭。用良性循環的方式滾雪球,最終形成污染排放的高標準,社會生活的好習慣,戰勝霧霾和污染,還我們一個純淨的藍天。

紀錄片裏的英國能源大臣說,節能減排會讓很多傳統企業倒閉工人失業,但也能讓更多的新企業成長,這裏邊一定會有很多的投資機會,在中國大部分實體經濟和企業不景氣的長期趨勢下,這個機會顯得更加珍貴。

最後不得不說,做任何事都是要有代價的。關閉小煤礦小鍋爐,淘汰污染企業,升級改造電廠鋼廠,使用更高燃油標準等等都不是嘴上說說就能解決。治理霧霾是要花錢的,污染指數與生活成本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我們沒有時間思前顧後,從長遠看生態健康遠比眼前利益更重要,關鍵時刻還是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政府需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了,我們也關心不到。作爲一個普通人,懂的畢竟太少,只能在這裏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意願,希望我們的天更藍,水更清,擁有一個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從這個方面說,感謝柴靜給我們的當頭棒喝,讓我們正視眼前,並穿過重重霧霾,看到未來的藍天。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六

20xx年2月的最後一天,柴靜在網上公開了這段視頻,我認認真真觀看了一遍,這段視頻是關於霧霾正對人類的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呼籲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該痛下決心治理環境污染了,如果再遲疑,那麼中國死於肺癌的人將會越來越多。我們的村子100多戶人家,僅20xx年去世的6人中就有4人是由於肺癌奪去生命的。我總是無可奈何的半開玩笑地說“我們每天就像魚兒生活在污水裏一樣,苟延殘喘。”

柴靜103多分鐘的演講,條理清晰、思維連貫、語速得當、字字珠璣,口才了得,滿腹詩書,隨口引經據典,面部表情淡漠。她採訪時咄咄逼人的表情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爲了弄明白霧霾產生的原因,她的足跡遍佈多個國家,採訪過很多管理者。柴靜爲了尋訪治理霧都的經驗,隻身來到倫敦,找出倫敦當年的資料,我們才得以看到倫敦當年的情景,交警手拿電筒在路上指揮交通,可想當年的霧霾多麼嚴重。

觀看穹頂之下的觀後感200字 篇七

我看了後覺得很驚訝,我們中國竟然如此污染嚴重,我們每天生活在霧霾中,卻渾然不知。

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霧霾的危害性、嚴重性。污染環境的一部分原因是在於管理上的疏忽,其實做任何干部都應該嚴謹,否則將釀成嚴重後果。

我現在雖然年齡小,力量小,但我也要開始行動,極少成多,團結力量大。我現能做的就是儘量同家人、朋友一起綠色出行、不放煙花、鞭炮等。

關於放煙花,煙花雖一時美麗,但極少成多,造成空氣污染,灰濛濛的天難道還 好看嗎?美麗嗎?

最後,我希望大家都能行動起來,爲我們的美好家園努力吧!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八

"沉寂了許久的前央視主持人、知名公衆人物柴靜,2月28日發佈了個人視頻作品《穹頂之下》。在這部長達103分鐘55秒的視頻作品中,柴靜再次運用了她所擅長的新聞深度調查,也以感性和個人經歷出發,並以“私人恩怨”來強勢介入公共話題,吸引注意力,引起廣泛共鳴也自然在情理之中。

《穹頂之下》簡單來說講的就是霧霾的嚴重程度,以及它正在以超出人類預期的速度和影響力在干擾你的生活,治理很困難,每個人、每個具有日常行爲能力的人都身陷其中,你感受到了被影響,你就有一份責任。

霧霾本身是個宏大而複雜的問題,至少透過《穹頂之下》,我們應該知道霧霾的產生不僅僅是單邊的邪惡或者壞事,它是某個歷史時期的難以規避的產物,如今我們到了治理它的時候,但治理之難也是顯而易見,因爲它同樣牽扯到你的日常生活,其威力並不比霧霾本身對我們的影響力小。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穹頂之下》這部僅耗資百萬的視頻作品的正面意義正在彰顯,哪怕是那些陰謀論的發散,以及對科學素養的質疑和關於視頻新聞技術上的批評,那也是在烘托“環保”和“健康”這兩個關鍵詞。畢竟《穹頂之下》是一部作品,任何觀看和關注了的人都有權利對之表達自己的觀後感,you can you up這種氣餒的說法並不是適合。等我們忘卻了“柴靜”以及“穹頂之下”之時,還能以積極的態度去審視和關心自己的環境和未來,那就是成熟的標誌和《穹頂之下》本身的意義。

我想,柴靜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喚起民衆關注並用輿論向政府和排污企業施壓,而非爲節能減排建言獻策,這個目標肯定是很好地達成了。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九

最近柴靜的《穹頂之下》紀錄片很火,我看了完整的片子:從中我們知道了很多我們應該知道而不知道的知識,知道後爲自己生活在這樣毒惡的環境中而感到〔〕恐懼。非常佩服柴靜這個女人,之前都有拜讀過她的《看見》這本書,通過她的媒體人的視角看待問題,很客觀、真實!

這部片子引起的反響很強烈,因爲內容已經觸及到某些的人和一團一體的利益,但更關乎我們每個人的生存權益,所以罵聲不斷,讚許聲更是不絕於耳。在我們身處這樣的環境中,這樣的聲音應該多些。

試想每一位公民(包括政一府人員和企業自身、個人)都有良知,我們的環境至於如此?!反觀我們的社會,其實最大的問題還是“錢”的問題、發展的問題,現在的很多人(包括我們在此評論的人)會爲了錢而不擇手段,環境問題不是個人問題,而是大家的問題,可誰又會放棄自己利益去改善環境呢?答案在當前是否定的,所以解決好環境與發展的關係纔是根本。

當前,本屆政一府已經頒佈了深化改革的意見,不光人民羣衆意識到了環境問題的嚴重一性一,我想政一府應該不傻。或許柴靜的《穹頂之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出現,會對能源的深化改革起到助推作用,我們也更希望看到政一府、企業和那些的專家們更正面、更負責的迴應!

最後,還是感謝那些有良知的公衆人,也希望有更多的這樣的公衆人物做出更多的利於社會進步的事情,也包括我們每一位人,美好環境,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