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精彩多篇】

觀後感3.22W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精彩多篇】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一

看了電影《馮志遠》心靈又一次被洗滌,靈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種爲教育事業獻出自己青春和熱血的高尚情一操一深深感染了我,那種無私的敬業一精一神,忘我的工作熱情,高尚的師德,深深打動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懷。

馮志遠——四十幾年紮根西北,獻身西北教育,一個典型的模範故事。後面,電影的展開與延續那麼平淡,平淡得幾乎讓我找不到什麼故事情節:浩瀚又缺少生機的黃沙漠,貧窮又落後的大西北,一個來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學畢業生,被安排到一間狹小的屋子裏開始了他的教書支邊生涯,與孩子的點點滴滴平凡的如沙塵。可是,當電影快要結束的時候,我不得不承認:這次電影看得真正有意義!當看到失明後的馮志遠老師躺在病房裏的時候,我感覺喉嚨一下子堵得難受,眼淚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樣的一段人生啊:那個有着先天一性一眼疾的馮志遠老師,遠離了大上海的妻兒,在黃沙漫天的西北黃土地上無聲無響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無法執教。四十多年哪,這漫長的時間,電影沒給我們展示多少馮老師的生活困難,可是這四十多年的艱苦生活和嘔心瀝血的付出終於使他的眼疾復發,當滿頭銀髮的馮老師坐在桌前會爲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時的他耳邊是不是還回想着當年那個學生張建華單純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學呢!我也不知道馮老師眼前有沒有浮現出調到另一所學校時晚上房間外那兩排由學生手捧着爲他照亮道路的紅燭光,我更不知道馮老師腦海裏還記不記得眼睛剛失明時學校爲家長及學生負責不得不讓他停課時他心裏曾經的失落與傷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說,他曾經爲之付出的幾萬莘莘學子耳邊肯定會常常回響着馮老師課堂上朗朗的背書聲,腦海裏會展現出馮老師課堂上活潑有趣的情景,記憶中會浮現出與馮老師勞動時他娓娓動聽講述的三國故事。

這一切的一切,這平凡中的無私,不正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最高體現嗎?不,應該說是作爲一個人擁有高尚人格的最鮮明體現!

也許有人說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遠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兒,把人生最美好的光一陰一留在了大西北,與黃沙爲伴,與貧窮爲伍,生活孤孤單單,可是我覺得:或許馮志遠老師就是爲那片黃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價值在那裏得到了體現與昇華,古人說得好:大一愛一無言,大象無形,大音希聲,我自始至終沒有聽到馮老師一句鏗鏘有力的話語,但我卻分明通過失明後的馮老師給學生背誦的那篇《嶽一陽一樓記》中明白了他的心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是如馮老師那樣的平凡而偉大者,才聚成了中華幾千年挺一起中國的脊樑!而我無法不從這許許多多的中國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來中國人的那份堅忍、那份剛毅、那份大一愛一。正如馮志遠老師,沒有親情的付出,沒有索求的奉獻,才贏得了那麼多的一愛一戴,才譜就了讓人感慨涕零的奉獻長歌,我也才真正讀懂了馮志遠老師那段獨白中的深刻內涵:我是一顆種子,從遙遠的南方漂流到這生長着紅枸杞的地方,這肥沃的黃土地是我的第二故鄉,我願做一顆照亮童心的紅燭,照亮那一顆顆會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無法遏止的繼續付出的渴望,是他們讓這大一愛一充盈在天地之間,生生不息!

《馮志遠》觀後感 篇二

銀幕上,馮志遠肩背行囊,穿過茫茫黃沙,去尋找他支持的那年鄉村中學的時候,他在西部教書育人的無悔人生,就像大漠有駝鈴,清脆地在我的心頭回響。從當年中國最繁華的大都市——上海,拋妻別子,去到中國最貧窮的地區之一,寧夏中寧縣,並且在那裏紮根42年,這種選擇,需要多麼堅強的意志!

電影馮志遠用寫實的手法,塑造了一個當代教師的楷模馮志遠的形象。

西部地區的學校,教學條件簡陋得難以讓人置信,如果是一般的教師,可能也就是按部就班的上課了,但馮志遠不是,他獨闢蹊徑,獨具慧眼,獨出心裁。上高爾基的海燕一課,他讓學生找來藍色的牀單,抖動起來當作翻卷的波浪;他讓學生找來大塊的鐵皮抖動起來當作怒吼的驚雷;他讓學生分扮成海燕、海鴨、海鳥、海鷗,表演它們在暴風雨來臨時的種種情態;他讓新來的同事用風琴演奏,製造出讓人熱血沸騰的氣氛;他自己則聲情並茂地,忘情地投入到課文中,激情迸發在課堂上。這一課,不僅讓他的學生真切感受到散文詩海燕的意境,體味到高爾基對革命的覺悟呼喚,也讓我們這些從事教學工作的觀衆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敬業、他的專注、他的執着。這一堂,即便是放在目前新課標的背景下,也不失爲一堂充滿活力的課型。我想,在馮志遠從教的生涯中,這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同樣精彩的鏡頭肯定會有許多,因爲,他是將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到教書育人上來,就像是燃燒的蠟燭一樣,他是真正做到一切爲了學生。在這樣的老師面前,沒有條件也是可以創造條件上的啊。而處於教育教學的條件相對要優越許多的我們,不是應該好好地反思一下,我們該如何運用好身邊的條件,去獲取最好的教學效果?去爭取最好的教學質量?

電影中我們還看到,西部地區因爲貧困使學生被迫輟學。馮志遠的心裏,是一個也不能放棄,一個也不能少。他反覆而又耐心地做家長的思想工作,甚至爲了不誤學生上課,放棄自己的休息時間,在集市上去幫學生賣農產品。這個鏡頭讓我的心爲之一顫。這是怎樣的一種大愛啊。回想自己從教30年,上門勸學的事也是常做,但總是口頭上講道理多些,真正把自己當作學生家人一樣的身份來想問題,還真是沒有過。相比之下,我的勸學就多少有些是花架子了,難怪我的勸學效果總是不很理想了。

影片特別感人的,還在於馮志遠雙目失明之後,本該回上海休息治療,但他念及當地還有許多學生需要他,他也離不開西部的講臺,他堅持着走上講臺,憑着他超人的記憶,爲學生授業解惑,這種精神不就是“犧牲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精神的真實寫照麼?

正是他的無私奉獻,像燭光一樣照亮了學生的成才路,寫就了西部的育才篇。在他調離那所鄉村中學時,那麼多學生手捧小油燈爲他送行,這個畫面讓我的淚潸然而下。一個只懂得奉獻的人,一個不知道索取的人,公道有一杆枰,稱出他在人們心目中沉甸甸的份量。

從影片中我們看到,馮志遠將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不,是一生的光陰,都奉獻給了西部的教育事業。42年,對自己的家庭來說,在某種程度上,他是有愧的。但電影中,馮志遠的一言一行,又分明讓我們看到,他追求的是大寫的“我”字,是大寫的“家”字,他是無悔的。這種“大我”、“大家”,不正是我們應該學習和體會的麼?

《馮志遠》觀後感 篇三

馮志遠老師從教四十餘年,但卻從未評過職稱。他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只爲教育,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用執着的信念和博大的愛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種。他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詮釋着熱愛教育、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刻內涵。在馮老師身上,我明白了什麼纔是真正的愛崗敬業,什麼才叫做恪盡職守,什麼才叫無私奉獻……

或許有人說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遠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兒,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陰灑在了大西北,與黃沙爲伴,與貧窮爲伍,生活孤孤單單。可是我覺得:或許馮老師就是爲那片黃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價值在那裏得到了體現與昇華。古人說得好:大愛無言,大象無形,大音希聲。我自始至終沒有聽到馮老師的一句豪言壯語,但是,我卻分明通過聽失明後的馮老師給學生背誦《岳陽樓記》,明白了他的心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馮老師那渾厚有力的背誦,配着悲愴悠遠的古箏曲,深深地激盪、震撼着我的心,一首蒼勁的《岳陽樓記》,抒盡了馮志遠的心胸寬廣與豪情萬丈!

由此我想,一位在教育事業中默默奉獻了四十二個春秋的可敬的老人,想起了許許多多像馮老師一樣獻身於教育的工作者們,正是如馮老師那樣的平凡而偉大者,才聚成了中華幾千年挺起的脊樑!而我無法不從這許許多多的中國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來中國人的那份堅忍、那份剛毅、那份大愛……正如馮老師,失去親情的付出,沒有索求的奉獻,才贏得了那麼多人的愛戴,才譜就了讓人感慨涕零的奉獻長歌。

《馮志遠》觀後感 篇四

在蒼茫的大海上,風聚集着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象黑色的閃電高傲地飛翔。

在漫漫的沙海上,風捲着黃沙,在黃沙和狂風之間,一位老師像一隻海燕,流放着駱駝的韌性,奮力地前行。

一隻來自海上的海燕,卻飛翔在漫漫黃沙中,飛翔了四十二年,遠離了親人,遠離了養我育我的故鄉,把對孩子的深深父愛,化作了飛翔的力量,大愛育生,報效國家!

那是何等的艱難啊!改造了一個新的環境,並把新的生命種下!一個眼神,一次家訪,一句鼓勵的話語,燃起了一顆顆希望的火焰!

還有哪一種財富,能夠比得上,用一雙雙稚嫩的手捧起兩行燭光,夜送老師的情懷?

還有哪一種崇高,能夠比得上,用一雙大手輕輕地撫摸學生的頭,傳遞殷切的教誨?

一霎那,無邊升起的人性美,凝固在師生惜別的時刻;一瞬間,天下我的責任的使命感,淋漓地宣泄在充滿靈氣的課堂中。能用什麼語言,還有什麼詞彙來形容呢?一切都顯得那麼渺小,那麼蒼白!

於是,人言的險惡,生活的艱難,離別的愁緒,都和那陣陣鳴沙聲合拍了。

這就是一名普通的支教教師馮志遠,一隻飛翔在鳴沙中的海燕。

一個用生命沉浸事業的人,所堅守的事業又有怎樣的內涵呢?用執着撼動我們的心靈,用微笑凝練自己的人生。在他的身上,我們又品味到了中華民族的脊樑。

我們彷彿看到了戚繼光的“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彷彿看到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彷彿看到了魯迅的“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和血”。位卑不敢忘憂國,一名最爲普通的現代人民教師,譜寫了一曲高亢的愛國情歌!

曾幾何時,我們的身邊出現了一些變化,有的人埋怨薪水不高而怨天尤人,有的人眼紅酒紅燈綠而憤憤不平,有的人苦於底層多年而牢騷傷腸,有的人沉醉於小橋流水人家而失去了人生的理想,如今,馮老師給我們鑄造了一面最鮮亮的鏡子,這就是最美好的答案。

我們的使命,就是用一種執着培育一種執着;用一種責任種植一種責任;用一種希望換來一種希望,我們就要做當代的沙漠海燕,把生命的詮釋灑在三尺講臺上,把人生的幸福奠基在學生的幸福上。

感謝馮志遠老師,給我們上了最生動的一課。

《馮志遠》觀後感 篇五

電影《馮志遠》講述的是盲人教師馮志遠40餘載堅守講臺的感人故事。馮志遠教師支教邊疆,捨棄妻子與兒子,隻身在外地教書。故事感人至深,在此,我想談一點我自己的感受。

馮老師拋家舍業,紮根邊疆,與黃沙爲伴,與艱苦爲伍,在一片浩瀚的黃沙上用自己一生的默默付出爲自己學生的人生中開闢出了片片綠洲。古人云:大愛無言,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馮老師把邊疆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化成照亮童心的紅燭,照亮了那一顆顆會發光的星星。《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只是范仲淹的內心呼喚,更是馮志遠老師人生的真實寫照與至高追求。當馮老師白髮坐在桌前,他是否還記得那個叫張建華的孩子“我要上學呢”的渴求,是否記得調動工作前夜孩子們含淚捧着的煤油燈,是否記得自己慷慨激昂地指揮同學們朗誦《海燕》……我想,在講臺上的馮志遠老師是幸福的,和學生在一起的馮志遠老師的是幸福的。

但是,馮老師退休前也曾說到自己最對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在家庭方面,馮志遠老師是極其不幸福的。可能會有人說,爲了大愛,馮老師只能捨棄小愛;爲了大家,馮老師只能捨棄小家。可是我認爲,教師這個職業本來就是要帶給別人幸福,教會別人幸福。我們能要求所有的教師爲了學生的人生幸福從而放棄自己全部的幸福與生活麼?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教師只有放棄了自己的幸福才配叫做好教師呢?

很多人將好教師定義爲一心爲公,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誠然這樣的教師確實擔得起“人民教師”這四個字,但他們在將自己完全爲國家付出時,對自己的家人是不負責任的。而且,馮老師40餘載沒有家人的陪伴,少有感受家庭的溫暖,直到退休之後仍舊不得妻兒理解,心中充滿愧疚。讓這樣鞠躬盡瘁,爲國家教育事業奉獻出自己全部的青春與熱情的出色教師在離職時對家人懷有愧疚,是體制與觀念的不完善。

教師應擁有完整的幸福,教師也應擁有完整的生活。這不僅是爲了教師,也是爲了學生。教師的教學狀態狀態對學生的影響有時候會比言語說教大很多。舉個例子,一個教師在進課堂之前生過氣,那麼他的表情,語氣將會不經意地反映出他的心情。在這種氣氛下,講臺下的學生也將在這一節上戰戰兢兢。所以說,一個不幸福的教師將無法將幸福傳遞給他的學生。教師應有的幸福不能只來自於教書育人,桃李芬芳,與學生暢談古今,閒聊天文地理,也來自於家庭的溫暖,家人的關愛,家庭責任的承擔。

賦予教師擁有幸福的權利,讓教師可以有幸福到圓滿

的機會,並且讓幸福的教師將幸福傳遞給他的學生,讓幸福得以延續。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六

週五下午,和孩子們一起觀看了電影《馮志遠》,被馮志遠的那種捨己爲人、爲教育事業無私奉獻、忘我工作 的精神所深深打動。他爲教育事業獻出了自己的青春熱血, 40 多年紮根在大西北的沙漠裏,只爲改變孩子們的命運,卻不能照顧自己的妻兒,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是常人所無法做到的。作爲丈夫和父親,他是不合格的,但是作爲一名人民教師,他應該是問心無愧的。但是他說“作爲一個教師,我愧對自己的學生,因爲從此以後我再沒有給他們提供知識的能力。 ”聽了這句話,心裏有種酸酸的感覺,好像有種東西在竄動,那就是——感動。那種感動真的是油然而生。

最讓我難以忘記的一幕是在馮志遠失明的那一刻,他還要堅持上完沒有講完的那一課《岳陽樓記》,那一課,孩子們聽的是那麼認真,他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讓我深深地懂得了什麼是蠟炬成灰淚始幹!

馮志遠觀後感 篇七

我是個感情很脆弱的人,平時最怕看帶有傷感色彩的影視節目,當馮老師的學生王澤娟講到他們幾位同學陪同老師回長春老家的情景時,抑制許久的眼淚奪眶而出,一發不可收拾,都被深深地感動了。當年青春瀟灑、意氣奮發的弟弟,時隔多年再次回來卻是步履蹣跚,雙目失明的老人,他的妹妹驚呆了,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馮老師患有眼病,但爲了他的學生,他放棄了治療,醫生勸他休息,他仍堅持備課、上課。直到雙目失明仍在學生的攙扶下走上講臺,用他淵博的知識澆灌學生的心田,這是世間最無私的愛,是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是對學生的無償關愛。

作爲教師,我們也曾信誓旦旦,自認爲和學生的關係很融洽,但那隻限於對好孩子的欣賞。同馮老師相比,我們缺失的是真正的愛,是對所有孩子的愛。有了馮老師這種對教育事業的執着,有了馮老師這種對學生的真愛,也許我們的學困生就會減少,我們的課堂就會妙趣橫生,我們的學生就會變得更加可愛。

馮志遠老師給我們帶來太多的感動,他爲了一種大愛捨棄了小愛:他愛西部,紮根寧夏42年;他愛教育事業,47年的執教生涯桃李滿天下;他愛孩子,失明、癱瘓後,他的第一個願望仍然是”我願意一輩子和我的學生在一起“。但是,他捨棄了上海的安逸生活,怠慢了對妻兒的照顧。在他對這種大愛的幾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踐行中,他實現了投身教育的理想,40多年後仍收到他的第一批學生的牽掛,他的故事感動太多太多的人……

感動的後面應該是行動,這是一個我們身邊的英雄。我們應該深刻領會行動所蘊涵所體現的精神,從他的行動中尋找並追隨他與時代相契合的足跡。

以我的粗淺理解,我認爲我們要學習馮老師的堅忍、堅韌和堅守。在貧困中,他甘於清貧,樂於奉獻,在家人的不理解中,他把無私的愛和知識傾注給了更多的 孩子,他的堅忍使我從內心生髮出莫大的尊重和敬意。在疾病的折磨中,在生活的困難面前,他堅韌的毅力感染着他的學生們,也感染了得知他事蹟的所有人。馮老師是東北師大的畢業生,他用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他一直記得並在努力踐行着”勤奮創新,爲人師表“的校訓。他不僅廣博的知識令四十年前的學生讚歎至今,他高潔的品質更是影響了一批批學生,無論他們最後成了北大的教授,還是成爲工廠的修理工……

馮志遠老師在西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時候去了西部,在西部教育極其需要教師的時候留了下來,在今天看來,學習馮老師也同樣具有時代性。

《馮志遠》觀後感 篇八

電影《馮志遠》講述的是盲人教師馮志遠40餘載堅守講臺的感人故事。馮志遠教師支教邊疆,捨棄妻子與兒子,隻身在外地教書。故事感人至深,在此,我想談一點我自己的感受。

馮老師拋家舍業,紮根邊疆,與黃沙爲伴,與艱苦爲伍,在一片浩瀚的黃沙上用自己一生的默默付出爲自己學生的人生中開闢出了片片綠洲。古人云:大愛無言,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馮老師把邊疆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化成照亮童心的紅燭,照亮了那一顆顆會發光的星星。《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只是范仲淹的內心呼喚,更是馮志遠老師人生的真實寫照與至高追求。當馮老師白髮坐在桌前,他是否還記得那個叫張建華的孩子“我要上學呢”的渴求,是否記得調動工作前夜孩子們含淚捧着的煤油燈,是否記得自己慷慨激昂地指揮同學們朗誦《海燕》……我想,在講臺上的馮志遠老師是幸福的,和學生在一起的馮志遠老師的是幸福的。

但是,馮老師退休前也曾說到自己最對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在家庭方面,馮志遠老師是極其不幸福的。可能會有人說,爲了大愛,馮老師只能捨棄小愛;爲了大家,馮老師只能捨棄小家。可是我認爲,教師這個職業本來就是要帶給別人幸福,教會別人幸福。我們能要求所有的教師爲了學生的人生幸福從而放棄自己全部的幸福與生活麼?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教師只有放棄了自己的幸福才配叫做好教師呢?

很多人將好教師定義爲一心爲公,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誠然這樣的教師確實擔得起“人民教師”這四個字,但他們在將自己完全爲國家付出時,對自己的家人是不負責任的。而且,馮老師40餘載沒有家人的陪伴,少有感受家庭的溫暖,直到退休之後仍舊不得妻兒理解,心中充滿愧疚。讓這樣鞠躬盡瘁,爲國家教育事業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