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觀看吳仁寶觀後感和心得體會【精彩多篇】

觀後感2.33W

觀看吳仁寶觀後感和心得體會【精彩多篇】

觀看《吳仁寶》電影有感 篇一

有幸觀看了鎮組織的黨性教育片《吳仁寶》。以前只聽說,華西村和吳仁寶,看完影片後,我不僅被華西村的突出發展所震撼,更被影片中主人翁吳仁寶實事求是、感人至深的“泥腿子”事蹟所打動。深切的感受到,吳仁寶不僅在事業上有魄力,在爲人上也有親和力。他的事蹟,他的的精神值得我們大學生村官,特別是共產黨員學習。

學習吳仁寶,就是要學習他用心想事,做一個有想法,思路的“明白官”。從“捐糧食、買磨盤、蓋磨坊”搞農副業生產,到動員全村計劃用15年的時間整合全村800多畝地,到頂着不分田到戶的壓力搞工業,最後到建廠上大項目、搞“大華西村”的構想,吳仁寶總是用超一步的幹事意識,用發展的眼光不斷推動着華西村的發展,最終“造就”了天下第一村——華西村。

學習吳仁寶,就是要學習他激情幹事,做個敢想敢做的“硬氣官”。面對華西村衆人對他的發展構想表示質疑時,吳仁寶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用敏銳的眼光和敏捷的思路,並以腳踏實地、搶在前、幹在前的精氣神,帶領全村羣衆開展建設,一次又一次自己的構想、圖畫中的“美好”變成了全村老百姓能感受到的“幸福”,實現了華西村的大發展、大繁榮。

學習吳仁寶,就是要學習他清正廉潔,做一個“清白官”。對於華西村的富有是衆人皆知的,全村的人基本都是千萬富翁,我們在驚歎華西村的富有同時,更多是對華西村領路人——吳仁寶的敬佩。已經進入21世紀,吳仁寶住着的還是華西村現今僅存幾棟的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老式房,而且室內裝潢也很陳舊。這一切與華西村別的村民比起來的確是很寒酸。正如吳仁寶所說:“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佔鰲頭,一人也只佔一個牀位”。物質享用有限,精神文明無限,讓我們看到了吳仁寶“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坦蕩胸懷和崇高境界,也讓我們對這位始終堅持爲人民謀幸福的老書記由衷的敬佩。

學習吳仁寶,還要學習他對人民羣衆的至仁至愛。看完電影,我終於明白吳仁寶爲什麼受大家愛戴,原因還在於吳仁寶常懷憂民之心,始終把人民羣衆利益放在心坎上。面對村民家中病的奄奄一息的孩子,在交通工具極其缺乏的情況,吳仁寶帶領羣衆揹着孩子徒步走了100多公里,硬是把孩子從“鬼門關”前拉了回來;面對村中“老張”孩子突然逝世,爲了讓“老張”兩口子有一男孩爲他們養老送終,吳仁寶忍着對自己孩子的愛和愧疚,硬是將家中的“阿四”送給了“老張”。將心比心,在看到那些情節的時候很多觀衆的眼睛都溼潤了。誰又能捨得將自己的孩子送給別人呢?吳仁寶此時的心是酸楚的,但是爲了人民羣衆的幸福,吳仁寶化“小愛”爲“大愛”,做了常人難以做到的事情。面對如此的村幹部,我們除了尊敬和愛戴,還能說什麼呢?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你把百姓放在心中,百姓才能把你放在心中;只有你把羣衆當親人,羣衆才能把你當親人。我們大學生村官與吳老書記有同樣的工作環境,也許我們的意境需要昇華,我們的幹勁還需提升。

關於華西決策的民主化 篇二

影片中很多次村支部會議都在民主投票中落下帷幕,而且基本每次都是全票通過,顯然這樣的橋段是美化處理的`,實際工作中利益多元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怎麼可能每次都是全票通過。如果有這樣的情況,那隻能說明吳仁寶一人專制,書記一言堂。在影片的結尾,新任書記吳協恩帶領班子成員在天安門廣場上宣誓就職,可是導演沒有也不想讓觀衆知道,此子爲吳仁寶的小兒子,這村支書是子承父業。記得當年《面對面》欄目王志專訪吳仁寶,爲什麼兒子成了村支書,吳仁寶鎮定自若地說,羣衆推選,支部會議全票通過。這讓我想起了金家王朝的故事,金大胖28歲執掌一國,據說是人民代表選舉全票通過。也不知這吳協恩是才華出衆技壓羣雄,還是捧了個吳仁寶這塊金子招牌。總之,從若干細節處理,可略窺華西民主運轉之端倪。

觀看吳仁寶觀後感 篇三

10月26日我觀看了電影《吳仁寶》,電影主要講述華西村的領頭人———村黨委書記吳仁寶帶領華西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我的觀後感是這樣的:他不僅是一位“畫餅充飢”的人,而且是一位把“畫餅”變爲“真餅”的人,始終走在時代的前端,創造了華西的輝煌。

從買大磨盤,“15年規劃”平整田地起始,他就開始向華西村民“畫餅”,並讓助手畫下來。什麼困難都難不倒他,他們憑着自己的勞動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提前5年完成了“15年規劃”帶領華西村民吃上了“真餅”———農業的豐收。到“頂風”開辦小五金作坊時,他不滿足於農業上的成功,開始向工業進軍。讓助手在長副紙上畫下“畫餅”,再向村民描述“畫餅”。什麼困難都壓不倒、嚇不倒他,帶領華西村民吃上了“真餅”———實現了原始積累。最後到繼續走集體化道路,建立村集體工廠。這次他把未來宏觀的“畫餅”刻在了牆面上,帶領華西村民吃上了“真餅”———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什麼都誇不倒他,他的語錄:“家有黃金萬兩,一日不過三餐,住房獨佔鰲頭,也只睡一個人的位置”。作爲華西村的領頭人,堅持不拿最高工資,不住最好的房子。他認爲如果在做工作中已經實現了難不倒的目標,有了一些成績,上級要誇獎,那也要誇不倒。否則,在誇獎面前開始沾沾自喜,這樣離倒下去的日子就不遠了。

要有一種堅定的信念,清醒的頭腦,始終沿着自己經過實踐證明的路線繼續前進。吳仁寶認爲,如何能夠做到“三不倒”呢?那就是要做到實事求是,就是要有一種敢於爲理想獻身的精神,這位從全票當選到缺票落選都經歷過的村支書,爲了實踐自己的社會主義理想的目標,不管什麼時候,從來都是一如既往地工作着,奮鬥着。人家問他,這是爲什麼?吳仁寶說:“因爲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共產黨員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同時他說:“我們既要相信組織,又要相信羣衆,有了這樣的基礎,什麼都難不倒我了。”時代的節點爲華西人帶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和機遇,他們憑着自己的勞動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黨員老書記吳仁寶的帶領下,始終走在時代的前端,創造了華西的輝煌。

華西村人始終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動搖。“個人富了不算富,集體富了纔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國富了纔算富。”———宏偉而又壯觀的“畫餅”。華西富了,堅持做到不忘集體、不忘國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建設。

吳仁寶的“畫餅”符合農民羣衆的思想,實際起到潛移默化、日久見功的作用。而作爲一名國家工作人員,我想把這“畫餅”的精神延續,更想將這“畫餅”變成“真餅”,從平凡小事做起,從點點滴滴踐行,讓成長的每一個腳步帶着恪守敬業的無悔。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我會不斷學習吳仁寶把“畫餅”變成“真餅”的精神,把“難不倒,誇不倒,嚇不倒”貫穿工作始終,始終把國家和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

電影《吳仁寶》觀後感 篇四

影片並沒有太多的着重於華西村後期的世界之最,而是大篇幅比較細膩的演繹了早期吳仁寶這個人。從六十年代第一次帶領村民對糟心的土地大肆整改,爲了救活重病的孩子大家連夜跑出幾十公里,把自家兒子送人敬孝的辛酸淚,再到頂着輿論讓小五金廠生產,吃透國家政策添加自己智慧,抓住重大機遇,開工廠辦企業,兼併周圍村莊擴大夢想,看似林林種種的不可能事情都被一一實現,吳仁寶的目標其實只有一個,就是要讓所有村民過上富裕富足的生活。最讓人佩服的一點在於,吳仁寶不僅有理想,還把這些理想實現了,而且還在實現更多的理想。

影片雖不催人淚下,也無感人至泣的情節,但給人的信心和力量卻是無限的。影片尾聲已是85歲高齡的老書記也現身了,他講了一番話,雖然不長卻足夠點題,他說簡簡單單的八個字:實事求是、吃苦耐勞。也給了自己一個評價:罵我不生氣,誇講不足喜,挫折不泄氣,因爲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所以我要爲黨爲國爭一口氣。

《魯豫有約》曾經做過吳書記的一期專訪,魯豫問老人:“您這麼多的創舉,一定會遇到很多阻力吧,又是如何實現的呢?”老人微笑着回答:“阻力肯定是有的,比如我們建的這個大樓,上邊來人檢查時有的說我們建的太西化,不好,又有的說我們建的太中化,也不好,那我們就把大樓外型建成中式風格,裏邊設計成西式,這樣就誰都挑不出問題了”。當時給我的感覺,好與不好不是問題,作爲一名黨員,我們真的該好好地向吳書記學習。

學習他實事求是、敢想敢做的勇氣和擔當。華西村的工業發展,是從“捐糧食、買磨盤、背石塊、蓋磨坊”起步的。60年代的吳仁寶,他想的是如何節約生產力,搞農副業生產、搞多種經營。70年代,他想的是如何充分利用剩餘勞動力,建起小五金加工廠。80年代,他想建學校、蓋醫院,讓全村的老百姓不再跑到100多裏外去看病……。沒有這種超前的思維,沒有這種共產黨員模範帶頭的動力,沒有這種想幹事的氣魄,是不可能達到今天的生產銷售總額要過500億元目標的。難怪鄰居紅旗村的王書記說:“也不知道他腦子裏哪來的那麼多點子,今天要幹這個事,明天要弄那個事,弄得我們跟着屁股後你追我趕的,拼了命都趕不上”。

學習他致富大家、着眼未來的胸懷。當初的華西村,總共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地,卻被土堆和小河溝隔成了一千三百多塊。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高田塘高田塘,半月不雨苗發黃,低田塘低田塘,一場大雨白茫茫”。可就在這種情況下,他愣是想用15年的時間,開闢出800多畝的田地來。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幹的,因爲在他的心中始終有那麼一個信念:總有那麼一天,我們家家米缸都是滿滿的,人人兜裏都是鼓鼓的。他常說:“當幹部的就得想得吃不下睡不着,老百姓纔有盼頭”、“只要我們大家團結一心,我看再大的困難也難不住我們”。正是有了他這種致富百姓的想法和着眼未來的胸懷,全村的社員同志們都揮手高呼:“你們共產黨員在前面走,我們在後面一步都不落下”。

落實到實際工作中,我想也要學習他敢想敢幹的精神,敢想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夠把想法落到現實,轉化爲行動的人卻很少,今後會以老書記爲標杆,努力學習、努力成長,爭取做一個合格的好黨員。

觀《吳仁寶》有感 篇五

整場電影看下來,讓我不得不佩服吳書記的黨員形象,那就是他的“敢想、敢幹、敢當”。“人民幸福就是社會主義”他對社會主義的理解之獨特,令人敬佩,是一種大愛,能夠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他敢想,他有別人所沒有的超前意識,階段不同,規劃的藍圖不同,想別人所不敢想,做別人所不敢做。村裏人多地少,他就想着把溝、山平成良地,解決了溫飽。想要口袋裏有錢,他就想着辦企業,讓村民住別墅、通電話、開汽車。自己富有了,就想着帶動周邊村一起富裕,周邊村富裕了,他就想着帶動全國人民一起富裕,實際證明,他的敢想,不是空想、浮想,他的敢想都已成爲現實,而現實的藍圖更美。

他敢幹,開山,填溝預估15年完成的事,他帶領黨員羣衆7年就完成了,而且還成了全國學習的典範。在那種風雨飄搖的年代,辦企業就是搞資本主義,就是和黨的路線不統一,可是他根據村裏的實際情況就是幹了,而且幹出了規模,走出了中國,走出了亞洲,衝向世界,成立了華西上市公司。

他敢當,影片中,他做的每一項重大決意時都是民主、前衛的,“有問題,我負責”是他敢於擔當的表述,他的敢當不僅僅換來所有黨員的信賴,更換來整個華西村村民的信賴,以致在表決會議上,所有村民異口同聲說出“有問題,我們一起擔”看到這裏,我爲之動容,幾度眼眶溼潤。這就是凝聚力,也切切實實體現了他權利的行使與責任的擔當密切融爲一體。

這就是我所觀看到的吳書記的形象,以前光是聽說,對他沒有全面的瞭解,通過這次觀影,讓我感觸良多,大家不要笑啊!我此刻有一種衝動,也想體驗一下一呼百應的感覺,想着給我一個平臺,也想和老書記一樣,幹一番事業,追一追、趕一趕、拼一拼,實現人生價值,讓中國人知道,更要讓世界知道,中國人只要敢想、敢幹,就沒有做不成的事。說笑的!呵呵!不過有志向是好事啊!回到原點,最最實在的還是幹好本職工作,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真誠的向這位“敢想、敢幹、敢當”的老書記敬禮。

電影《吳仁寶》觀後感 篇六

關於華西村,關於吳仁寶,隨着時代的變遷,外界的評論也在變化。譬如華西村的發展模式,是不是中國農村發展的必由之路;華西村的若干“統一”,統一住房,統一福利,統一行動,符不符合現代社會以人爲本的理念;華西村搞“第一樓”,搞“金牛”是不是一種意識上的腐敗;吳仁寶是不是搞家族統治,是不是把華西人的富裕建築在剝削外來務工者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上?如此等等。

這些議論反映了對幾十年來曾紅極一時的華西村、吳仁寶,人們已從光是敬仰羨慕走向了嫉妒恨,走向了對社會變革的深層次思考,這是政治開放、思想解放、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然而,和我們在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改善之後檢討今天的社會價值觀一樣,我們總不能滿足於“端起碗盞吃肉,丟下筷子罵娘”。古人尙雲“苟富貴毋相忘”,今天衣食無憂,且不說“毋相忘”,對我們自己在社會變革過程中付出的,爭取的,自己首先不能忘。好日子是千千萬萬個你和我艱苦奮鬥出來的,是若干個富有人格魅力的吳仁寶們帶領你和我幹出來的。

所以,檢討不代表否定,在檢討的過程中可以揀出金子,電影“吳仁寶”就提供了金子。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式貧困,現在的年輕人是無法想象的,正如電影中表現的那樣,新中國的江南水鄉,在無休止的政治運動中也成了窮山惡水,連一塊大磨盤都成了寶貝,農民幾乎都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而今天的華西村,家家住別墅開汽車,擁有上千萬的股資,反差之大令人乍舌。巨大反差的背後是華西人近四十年的拼搏奮鬥,從平山開田、背石塊建磨坊到突擊辦廠,哪一步腳印裏不浸滿了汗水和眼淚?

中國的政策是多變的,領導的意志是不容抗拒的。當大家都順着領導的意思做事,政策向東我向東,政策向西我向西的時候,吳仁寶別開蹊徑,獨樹一幟,認準一個“讓大家過上好日子”的大方向,以他清醒的頭腦和智慧把舵,讓華西這條船在礁石林立的環境中駛向富裕的彼岸。對吳仁寶個人而言,這何尙不是一種奮鬥?與人奮鬥,其樂無窮,在吳仁寶的身上體現了真諦。

傳統文化決定了在中國要集體辦成一件事,沒有一個好的領頭人是不行的,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還是如此。華西人是幸運的,他們擁有一個吳仁寶。吳仁寶懂得,身先士卒,才能擁有跟着自己衝鋒陷陣的一支隊伍,吳仁寶懂得,將心比心,才能贏得信任和尊重。當吳仁寶把這兩個“懂得”融入血液,化爲行動,自己沒日沒夜地苦幹;不惜一切代價搶救鄉親的小孩;把自己的小兒子阿四送給別人,爲別人養老送終的時候,華西村改天換地纔可能成爲歷史的必然。

看電影“吳仁寶”,好像回到了好多年前。電影“吳仁寶”給我們樹立了一個革命電影年代中常見的“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似乎與現在的時代潮流不相吻合,現代的年輕人可能感到這部電影不合口味,不好玩。這種情況一點不奇怪。問題在於,美國大片突出個人英雄主義,宣揚他們的價值觀,好看又好玩。我們的國產影片爲什麼不下點功夫,讓主旋律的影片拍得更符合時代要求,讓吳仁寶和華西人當年爲改變自己命運的那種奮鬥精神深入人心,讓更多的年輕觀衆爲之掬一把反思的眼淚。

關於華西早期的建設與成果 篇七

華西村有今天的發展,不容易!了不起!雖然很多人對於華西的成就抱有成見,然相比於當年和他相同建制的大隊,華西的發展已屬全國先進。一個小小的大隊從一塊小磨盤開始,加工磨面,開辦五金廠,機械廠,紡織廠,鋼鐵廠,直至華西村上市,江陰第一高樓的竣工,可爲篳路藍縷,苦盡甘來。以我老家蔣家村爲對照,簡直是不堪入目,據父輩言,人民公社時期蔣家村存在着當時所有流行的弊病,直接表現爲磨洋工沒有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上不去,大家都餓肚子。華西在人民公社期間就能勇當先進,可見老吳的組織動員能力非常之強,他讓社員在大鍋飯的制度下居然都吃飽飯,其功勞着實不小,這點可以讓全中國古往今來千千萬萬的大隊書記、村支書、村長無臉見人。這種踏實苦幹的精神是我們所缺失而需要學習傳承的。影片中華西村要趕建新工廠,吳仁寶爲鼓勵大家,冒着風雨手持擴音器扯着嗓門喊,“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大慶精神就是我們華西精神,我們只有背水一戰,才能夠柳暗花明”,這樣催人奮進豪氣沖天的話語想來只有在高三課堂上才能聽聞了,很多時候我們把決心熱情丟了,把吃苦耐勞腳踏實地也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