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吳仁寶》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2.05W

《吳仁寶》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看吳仁寶觀後感 篇一

四十年前,華西村“半月無雨苗枯黃,一場大雨白茫茫”。在吳仁寶書記帶領下,這裏變成“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腦袋”,並有“天下第一村”美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華西村名揚天下,其領導者——老書記吳仁寶也赫赫有名。十月二十六日,淮安市水利局組織了全體幹部職工觀看了電影《吳仁寶》,回來的路上,腦海裏不斷閃現老書記本人以及電影中經過藝術化處理的老書記的形象閃,想了一路給自己一句忠告——適當的“比較”會讓內心閃耀光明。

吳仁寶說:“一個共產黨員就是爲民利益的一面旗幟。無論任何時候,我堅信一點,共產黨是要爲大多數人民謀幸福的。共產黨員就應該確立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思想,見到榮譽就讓,見到困難就上,只要明富,不要暗富;明的少拿,暗的不拿。我始終做到‘三不’: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拿全村最高獎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

吳書記這一段話,普通、樸素、平實、無華。我們每一個黨員幹部都能夠說得出,而且有許多人能夠說得更漂亮,更動聽,甚至倒背如流,甚至在臺上信誓旦旦大說特說過。無足爲奇。作爲一把手的吳書記,始終做到“三不”,實在是了不起的。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現實生活中,我們又有幾人能做到?我們不難見到,面對實際利益,我們耳聞目睹的一些基層一把手很少不得第一的:福利分房,一把手排名第一,優先挑選;分發獎金,一把手排名第一,數額最多;工資晉級,一把手排名第一,捷足先登(大多情況下,同等硬條件,官者在前,兵者在後);就是一個捐款公佈名單,一把手也排在第一,不是捐款第一,而是書寫其名字得排在第一,否則就有意見。也就是說,榮譽也得第一,不能拉後!吳仁寶書記的“三不”有幾個一把手能夠做到?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孔子《論語·季氏》雲:“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孔子的“九思”,強調的是君子行爲特徵,也是如何成爲君子的重要途徑。我們黨員幹部經常與羣衆打交道,肩負着做好羣衆工作的重要責任。“見得思義”,見到可以得到的東西時,要考慮是否合乎道義,自己是否應該得到。應當恪守法紀和道德的底線,不爲金錢所困,不爲名利所惑,不爲美色所迷,不爲權欲所制。吳仁寶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見到榮譽就讓,見到困難就上”,“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拿全村最高獎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毫不含糊,毫不遮掩,觀點明確,立場堅定,斬釘切鐵,擲地有聲,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幹部的偉大胸懷。

我們共產黨員幹部要像吳仁寶書記那樣,說真話、實話,辦真事、實事,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而且做的比說的還好。要像吳仁寶書記那樣,一要有爲老百姓服務的長期行爲,二要聽取羣衆意見,三要經常找自己的不足,尋找差距,糾正不足。要像吳仁寶書記那樣,“讓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有福民先享,有難官先當”,像吳仁寶書記那樣,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堅持慎始、慎獨、慎終,永遠保持共產黨員的純潔性和先進性。

《吳仁寶》影片觀後感 篇二

透過電影《吳仁寶》更加深了我對華西村的認識。華西村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而應對挑戰的根本法寶只有四個字:實事求是!作爲基層幹部,吳仁寶對實事求是的理解很樸素,叫做“吃透兩頭”、“兩頭一致”。吳仁寶的所謂“吃透兩頭”,指的是吃透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實際。“兩頭一致”,則是一頭與中央持續一致,一頭與老百姓持續一致。因此,不管政治風雲如何變幻、國家方針政策怎樣調整,他與華西村都能夠啓動自己的“響應機制”,一次次抓住發展機遇,實現超前發展、科學發展。吳仁寶的人生經歷深深吸引着衆多的人,帶領華西村民走出了一條具有普遍好處的農村發展和農民致富之路。

電影裏還有個小插曲,一個父親的不捨和無私深深地打動了我,他把他的小兒子阿四送給一位剛剛失去兒子的人家,囑咐阿四爲那戶人家養老送終,阿四由起初的哭鬧、不原意到最後的理解,他的懂事、理解也打動了在場所有的人。

電影的最後吳仁寶說他的成功有兩條,一是實事求是,二是埋頭苦幹。作爲黨員,我們務必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務必以老百姓爲本,吳仁寶說,人民幸福就是社會主義,全人類人民幸福就是共產主義。務必與時俱進,永不止步,永遠不滿足於自己現有的成績成果,永遠在追求更加完美的生活。務必實事求是,對現狀有清醒的認識,對未來有清醒的規劃,對上級政策有自己的理解,對下級宣傳有自己的辦法,這樣才能夠集合最大的力量辦實事、辦好事。

堅持羣衆路線 永葆爲民本色,觀《吳仁寶》有感 篇三

十八大以來,爲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對羣衆路線工作的最新要求,立足新起點、開啓新徵程、邁出新步伐,全省上下大力推進創先爭優,深入學習華西經驗,充分發揮華西村等先進典型的示範引領作用。近日,我有幸聽讀了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的報告,如獲至寶,受益匪淺。

提到華西,誇讚之聲不絕於耳,尤其是對大名鼎鼎的“老書記”吳仁寶。正是在其帶領下,華西村由上世紀六十年代一窮二白的小村莊發展成爲今日年產值超500億元的天下第一富裕村,別墅成羣,轎車統配,家庭最低儲蓄超百萬。走進華西,一個個地標映入眼簾:328米高的龍希大酒店,一座座塔樓和鍾亭,各式仿古今中外的建築和雕塑……華西,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一部豐富的奮鬥史書,更是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的神話。

縱觀華西的發展可知,多種因素促成了她的成功:如地域特殊性,地處蘇南,經濟基礎好,人多地少,勞動力得以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積累了發展的第一桶金,六十年代末,爲了致富,建立了小五金廠並在夾縫中生存壯大;實事求是,不跟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堅持發展鄉鎮集體經濟;以市場爲導向,抓住了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一路騰飛;有一個好的帶頭人和團結協調、開拓創新的領導班子等。華西村的發展經驗中,我認爲最珍貴、最值得借鑑之處在於始終堅持科學的發展精神和心懷造福於民的責任意識,即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發展思路,既緊跟中央精神,又牢牢把握村情;始終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把“個人富了不算富,集體富了纔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國富了纔算富”作爲不懈追求的理想抱負。

農民要富裕,單靠農業發展是不行的,華西在那個年代開了蘇南發展工業的風氣之先。從最初的不滿足於種地到不滿足於只搞小五金,到不滿足於只是搞一般的生產。這是一個村集體的發展壯大之路,更像是一個企業的轉型蛻變之路。厚積方能薄發。當改革開放的大潮襲來時,他們敏銳地抓住了機會並大膽開拓,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以特色的科學體制和靈活機制作保障,做到“聽中央的不走樣、聽國外的不走神、聽老百姓的不走偏”,既緊跟中央政策,又不脫離村情,經濟實力逐步增強。

一個好集體離不開好的帶頭人。帶領華西建設發展50餘年來,老書記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幾十年如一日;當村里人都住進了新式別墅,他卻仍然住在七十年代的老房子裏。記得在一個訪談節目中吳書記說:華西的模式是可以複製的,關鍵一條,那個村的一套班子是不是真正爲人民去考慮;認真工作、把自己的名利丟在腦後了,就可以複製華西的模式。這幾句話聽了讓人尤爲觸動。是的,只要真正做到情爲民所繫,權爲民所用,利爲民所謀,定會走上富民之路。

華西經驗被傳誦了多年,仍歷久彌新。深入學習這些經驗,關鍵在於深刻領會並結合實際,忌浮光掠影,更忌照抄照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牢牢把握科學發展、造福於民的根本方向,努力走出一條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路子。

觀看吳仁寶觀後感 篇四

作爲一名江蘇人,華西村的事蹟及吳仁寶的名字可謂如雷貫耳;但對於一羣“泥腿子”是如何創造出“一部華麗的史詩”,始終未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吳仁寶》這部拍攝精緻、細節考究的電影,不僅讓我補上了這一歷史課,更讓我彷彿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深刻感受到黨和羣衆緊密結合、開天闢地創造新時代的豪情。其中,幾點關於作爲黨員的自我要求、關於平時做事做人的準則等感受尤爲深刻。

首先,要爲羣衆着想,發揮黨員的帶頭示範作用和克己奉公的精神。華西村的成功,得益於吳仁寶的敢爲人先,也得益於全體華西人的共同努力,可見一切發展都和人民羣衆密不可分,而要團結羣衆,就必須首先爲羣衆着想,一切以羣衆的利益爲出發點。在華西村發展的過程中,也曾出現過一些反對的聲音,但正是因爲吳仁寶的帶頭示範、克己奉公,才使得羣衆消除顧慮,團結一致。例如在買磨盤時,在開發荒地時,吳仁寶都“身先士卒”,最先拿出自家的米、帶着黨員爲公家背石塊建磨坊,因爲他一切行動的出發點都是羣體華西人的利益,才最終感動了人民羣衆,大家纔會自發團結起來,在即將過年的飄雪天裏仍熱火朝天的開發荒地。而對照自身工作,作爲一名基層黨員,我們也要發揮這樣的精神,在工作和生活中多爲大局着想、爲觀衆着想、爲他人着想,促進集體凝聚力的形成,帶動所處的部門形成更好的向心力。

第二,夯實能力、敢於擔當,以實力樹立威信。改革是一件充滿風險的事情,但正如吳仁寶所說,他給華西人描述的藍圖,什麼時候落空過?而這一切,都得益於他敏銳的觀察力和過硬的實力。吳仁寶在華西村的發展過程中,有幾次決定其實是與羣衆的想法“背道而馳”:例如電影開篇買磨盤時,以及華西村拒絕分田到戶、乃至開辦小五金廠、噴霧器廠時,對於當時的普通百姓來說都(本站★)是極大的冒險。但正是吳仁寶超人一步的決斷力和敢於擔當的精神給了華西人很大的信心,才使華西村把握住了每一次發展的機會,吳仁寶也逐步樹立了自己的威信。類比而言,作爲一名研發崗位的電視工作者,我們也需要這樣紮實的業務能力、敏銳的觀察力,從而作爲創新力的支撐,讓實力成爲權威的最好註解。

第三,發揮無私奉獻精神,打好羣衆基礎。黨員要有無私奉獻精神,吳仁寶則用他的行爲做了很好的示範,這也爲他推進改革奠定了羣衆基礎。例如在開闢荒地得不到羣衆支持時,是他揹着老鄉生病的孩子走了幾十里路、併成功啓動醫院發電機,最終挽救了一個孩子的生命,從而得到了鄉親們的支持;他忍痛將自己的親身兒子過繼給喪子的鄉鄰,讓另一個家庭重燃生活的希望。這樣的行爲早已超越了一個書記的行政職責,但也正是這些生活中的無私奉獻,讓老書記和人民羣衆真正成爲一家人。羣衆基礎也是開展工作的基礎,注重大事上的無私,更注重生活中的細節,將成爲我們這些基層黨員不斷進步和提高的動力。

吳仁寶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風順,他也曾遭遇人生的多次挫折,也曾遭遇羣衆和領導的不理解,但他仍保持着實事求是、爲羣衆着想的原則,保持着積極向上的態度,這也值得我們去學習。華西村創造的物質財富讓我們驚歎,而這部電影所傳達出的華西精神更爲寶貴,而這纔是具有可複製性、值得我們思考學習和珍藏的精神財富。

觀看《吳仁寶》電影有感 篇五

有幸觀看了鎮組織的黨性教育片《吳仁寶》。以前只聽說,華西村和吳仁寶,看完影片後,我不僅被華西村的突出發展所震撼,更被影片中主人翁吳仁寶實事求是、感人至深的“泥腿子”事蹟所打動。深切的感受到,吳仁寶不僅在事業上有魄力,在爲人上也有親和力。他的事蹟,他的的精神值得我們大學生村官,特別是共產黨員學習。

學習吳仁寶,就是要學習他用心想事,做一個有想法,思路的“明白官”。從“捐糧食、買磨盤、蓋磨坊”搞農副業生產,到動員全村計劃用15年的時間整合全村800多畝地,到頂着不分田到戶的壓力搞工業,最後到建廠上大項目、搞“大華西村”的構想,吳仁寶總是用超一步的幹事意識,用發展的眼光不斷推動着華西村的發展,最終“造就”了天下第一村——華西村。

學習吳仁寶,就是要學習他激情幹事,做個敢想敢做的“硬氣官”。面對華西村衆人對他的發展構想表示質疑時,吳仁寶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用敏銳的眼光和敏捷的思路,並以腳踏實地、搶在前、幹在前的精氣神,帶領全村羣衆開展建設,一次又一次自己的構想、圖畫中的“美好”變成了全村老百姓能感受到的“幸福”,實現了華西村的大發展、大繁榮。

學習吳仁寶,就是要學習他清正廉潔,做一個“清白官”。對於華西村的富有是衆人皆知的,全村的人基本都是千萬富翁,我們在驚歎華西村的富有同時,更多是對華西村領路人——吳仁寶的敬佩。已經進入21世紀,吳仁寶住着的還是華西村現今僅存幾棟的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老式房,而且室內裝潢也很陳舊。這一切與華西村別的村民比起來的確是很寒酸。正如吳仁寶所說:“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佔鰲頭,一人也只佔一個牀位”。物質享用有限,精神文明無限,讓我們看到了吳仁寶“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坦蕩胸懷和崇高境界,也讓我們對這位始終堅持爲人民謀幸福的老書記由衷的敬佩。

學習吳仁寶,還要學習他對人民羣衆的至仁至愛。看完電影,我終於明白吳仁寶爲什麼受大家愛戴,原因還在於吳仁寶常懷憂民之心,始終把人民羣衆利益放在心坎上。面對村民家中病的奄奄一息的孩子,在交通工具極其缺乏的情況,吳仁寶帶領羣衆揹着孩子徒步走了100多公里,硬是把孩子從“鬼門關”前拉了回來;面對村中“老張”孩子突然逝世,爲了讓“老張”兩口子有一男孩爲他們養老送終,吳仁寶忍着對自己孩子的愛和愧疚,硬是將家中的“阿四”送給了“老張”。將心比心,在看到那些情節的時候很多觀衆的眼睛都溼潤了。誰又能捨得將自己的孩子送給別人呢?吳仁寶此時的心是酸楚的,但是爲了人民羣衆的幸福,吳仁寶化“小愛”爲“大愛”,做了常人難以做到的事情。面對如此的村幹部,我們除了尊敬和愛戴,還能說什麼呢?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你把百姓放在心中,百姓才能把你放在心中;只有你把羣衆當親人,羣衆才能把你當親人。我們大學生村官與吳老書記有同樣的工作環境,也許我們的意境需要昇華,我們的幹勁還需提升。

觀看吳仁寶觀後感 篇六

10月26日我觀看了電影《吳仁寶》,電影主要講述華西村的領頭人———村黨委書記吳仁寶帶領華西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我的觀後感是這樣的:他不僅是一位“畫餅充飢”的人,而且是一位把“畫餅”變爲“真餅”的人,始終走在時代的前端,創造了華西的輝煌。

從買大磨盤,“15年規劃”平整田地起始,他就開始向華西村民“畫餅”,並讓助手畫下來。什麼困難都難不倒他,他們憑着自己的勞動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提前5年完成了“15年規劃”帶領華西村民吃上了“真餅”———農業的豐收。到“頂風”開辦小五金作坊時,他不滿足於農業上的成功,開始向工業進軍。讓助手在長副紙上畫下“畫餅”,再向村民描述“畫餅”。什麼困難都壓不倒、嚇不倒他,帶領華西村民吃上了“真餅”———實現了原始積累。最後到繼續走集體化道路,建立村集體工廠。這次他把未來宏觀的“畫餅”刻在了牆面上,帶領華西村民吃上了“真餅”———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什麼都誇不倒他,他的語錄:“家有黃金萬兩,一日不過三餐,住房獨佔鰲頭,也只睡一個人的位置”。作爲華西村的領頭人,堅持不拿最高工資,不住最好的房子。他認爲如果在做工作中已經實現了難不倒的目標,有了一些成績,上級要誇獎,那也要誇不倒。否則,在誇獎面前開始沾沾自喜,這樣離倒下去的日子就不遠了。

要有一種堅定的信念,清醒的頭腦,始終沿着自己經過實踐證明的路線繼續前進。吳仁寶認爲,如何能夠做到“三不倒”呢?那就是要做到實事求是,就是要有一種敢於爲理想獻身的精神,這位從全票當選到缺票落選都經歷過的村支書,爲了實踐自己的社會主義理想的目標,不管什麼時候,從來都是一如既往地工作着,奮鬥着。人家問他,這是爲什麼?吳仁寶說:“因爲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共產黨員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同時他說:“我們既要相信組織,又要相信羣衆,有了這樣的基礎,什麼都難不倒我了。”時代的節點爲華西人帶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和機遇,他們憑着自己的勞動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黨員老書記吳仁寶的帶領下,始終走在時代的前端,創造了華西的輝煌。

華西村人始終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動搖。“個人富了不算富,集體富了纔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國富了纔算富。”———宏偉而又壯觀的“畫餅”。華西富了,堅持做到不忘集體、不忘國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建設。

吳仁寶的“畫餅”符合農民羣衆的思想,實際起到潛移默化、日久見功的作用。而作爲一名國家工作人員,我想把這“畫餅”的精神延續,更想將這“畫餅”變成“真餅”,從平凡小事做起,從點點滴滴踐行,讓成長的每一個腳步帶着恪守敬業的無悔。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我會不斷學習吳仁寶把“畫餅”變成“真餅”的精神,把“難不倒,誇不倒,嚇不倒”貫穿工作始終,始終把國家和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

《吳仁寶》觀後感 篇七

20xx年4月17日,學校黨委組織觀看了電影《郭明義》,我深有感觸。他幾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踐行着雷鋒精神,在自己平凡的人生中,創造了不平凡,並給人們帶來無數次的感動。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讓我印象尤爲深刻:

當他爲了一個患有白血病的孩子四處奔波找匹配的造血幹細跑時遇到一個企業老闆,老闆質問到:“郭師傅,你覺得這些年對得起家裏人嗎?如果你對得起,你至少應該讓他們過的好一點,你現在的生活不是不富裕而是很寒酸,可就是這樣,你還到處捐款,到處獻血,甚至把自己家裏的電視機送給別人,弄得家徒四壁。郭師傅,你覺得你的家人會怎麼看你?”郭明義是這樣回答的:“我是一名黨員,我要讓別人看出來,要不然我要這個黨員幹什麼?”

“我是一名黨員”多麼簡單的一句話,但是其中蘊含的意味卻耐人尋味。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作爲一名黨員教師,我們有沒有以“我是一名黨員”來嚴格要求自己,值得我們每個黨員教師反思。參加工作三年多了,從最初的“叫苦不迭”的“迷途羔羊”,到現在逐漸適應這項工作,覺得自己在教師這條路上,成長了許多。但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仍然與“我是一名黨員”的標準有一段距離。

首先是態度上,缺乏年輕人應有的朝氣和熱情。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缺乏迎難而上的勇氣。其次在工作方法上,缺乏創新意識,滿足於現狀,提高少,重複多。最後在自我增值方面,業餘時間被家庭瑣事充斥,不懂得合理利用時間爲自己充電。

我是一名的黨員教師,就必須以身作則,爲學生樹立榜樣,積極學習,不斷積累經驗,時刻以“我是一名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勉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