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話錢老人文情懷 承錢老科學精神

錢學森,不僅以自己嚴謹和勤奮的科學態度在航天領域爲人類的進步做出卓越的貢獻,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態度詮釋了一個科學家的人格本質,而以“愛國、奉獻、求真、創新”爲標誌的錢學森精神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高度統一。激勵師生黨員以錢學森爲榜樣,繼承和弘揚錢學森精神,開拓創新,奮發有爲,爲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學院黨委在全院黨員及師生中組織開展了“學習錢學森精神,牢記使命與責任”主題黨日活動。通過認真深入地學習,藉助於《科技與人文》講座,結合專業教師自身崗位和使命要求,對錢老一生所秉承的人文情懷和科研精神有了全面的學習和深刻的理解。

話錢老人文情懷 承錢老科學精神

一、人文情懷的內在力量

錢學森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是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作爲科技、教育界的一面光輝旗幟,錢老一生執着追求、不懈奮鬥,爲我國科技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斯人已逝,風範永存,錢老不僅爲國家留下了寶貴的科學財富,更給後人留下了無窮的精神遺產。

同時人民科學家錢學森在我國科學家的星座裏獨放異彩,他的人文底蘊、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也獨具魅力,而人文是能夠浸潤人的靈魂、打磨人的氣質、激發人的智慧、影響人的行爲,讓人脫俗的。應該說,思考科學與人文的關係,探討科學的人文含義是當代最大的課題之一。

1. 不朽的愛國主義情懷

錢學森始終把愛黨、愛祖國、愛人民作爲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覺把個人志向與民族振興緊緊聯繫在一起,對祖國和人民無限忠誠,爲祖國強盛和人民幸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論遇到多少艱難困苦,他都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不愧爲愛國知識分子的傑出典範和楷模。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在美國學習、工作的錢學森同志,心繫祖國,密切關注國際國內局勢變化,決心早日學成報效祖國。在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他克服重重困難和阻礙,終於在1955年秋天回到了魂牽夢縈的祖國。他曾在晚年回憶說:“我到美國去,心裏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要把科學技術學到手,而且要證明我們中國人可以賽過美國人,達到科學技術的高峯”。正是懷着這樣的決心,他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航空系僅用一年時間就拿下了航空碩士學位。在美國學習、工作20年,他已經獲得了很高的社會地位,生活條件十分優越,但他一直保持着中國國籍,不買房子,不買保險。義無反顧地放棄優厚待遇回國後,錢學森同志勇敢地承擔起“兩彈一星”的科技領導工作。儘管他是搞理論研究而非搞技術出身,但他說,回國就是服務來了,只要爲國家好,就去做。“爲使同胞能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我將竭盡全力,和中國人民一道建設自己的國家”。在崇高的榮譽面前,他真誠地說:“我本人只是滄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偉大的是中國人民,是中國共產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鄧小平同志曾深情地指出,“要記住那個年代,錢學森、李四光、錢三強那一批老科學家,在那麼困難的條件下,把兩彈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來”。江澤民同志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學習錢學森同志,“不光要在學術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品質方面。要學習老一輩科學家那種高尚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氣節”。

2.呼喚人文與科技的結合

在快節奏發展的當今社會,現下更多的人將目光集中在學生的科學文化教育上,而往往忽視具有“隱形力量”的人文教育。而作爲老一輩傑出科學家的代表,錢老不僅擁有雄厚的科學素養,更是一個具有高尚情操,飽含愛國主義情懷的大寫的人。錢老一生鍾愛繪畫和音樂,在這兩方面都有較多的涉獵和造詣,他指出正是這些人文上的陶冶,助力了他的科學之路。而當今社會,往往將人文和科學文化割裂看待。

素質的養成需要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鍛鍊, 但是,素質的表現卻不只是反映人的知識淵博與否和能力的大小, 而更重要的體現爲人的視野胸懷、思維方式、意志品格、道德情操、人格心理、想象力、判斷力、思想性水準等方面, 也就是說更多地表現爲和“智商”相對的“情商”的那些特點上面, 並且還必然地持久地表現在其人生態度、行動方式、行動能力上面。素質的這些特徵使其既難以量化也不易在受教育過程中就能夠馬上顯現, 素質的這種隱含性特點在某種意義上也最突出地體現了教育效益滯後性的特徵。而這又間接影響了社會對人才這方面質量(素質)的正確定位, 導致出現把素質內涵的成長性、開放性、素質教育效果的滯後性和某些不確定性簡單地歸結爲模糊性和不可規定性的傾向。並且這種傾向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高校推動人文與科學素質教育的積極性和緊迫感。其具體表現爲:

1) 工作重心向有現實壓力的方向傾斜。如上所述, 高校工作的重心向直接利於當下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方面嚴重傾斜, 無力顧及人文與科學素質教育。

2) 漠視社會對素質的潛在需求。由於市場用人的需求及相關部門的要求在這方面不明確也不迫切,高校便於有意無意間淡漠社會對未來人才的人文與科學素質的要求。

3) 着力培養學生的適應性。相當長一段時期高校在人的適應性培養上不斷承受着巨大的壓力, 由此在這方面的投入佔育人功能中的比重不得不不斷加大。學生適應性培養的壓力有:其一, 隨着科技發展越來越快, 知識的半衰期也越來越短, 高校師資自身的知識更新、教學內容與教材的更新、教學手段以及實驗條件的更新的要求越來越高;其二, 隨着社會分工越來越細, 市場對人才專業化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其三,,隨着市場的不斷髮育, 社會對人才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實用能力的要求越來越明確;其四, 高校入學學生的素質水準離高校理想的育人目標距離過大, 高校不得不爲學生補上本應基礎教育完成的課。

二、科學精神的深刻啓迪

在漫長的科學生涯中,錢學森以滿腔愛國熱情,無私奉獻,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爲中國國防科技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傑出貢獻,建立了卓越功勳錢學森的科學思想,內容極其豐富,治學嚴謹深邃。他的科學觀與方法論;他的關於建立科學技術業的構想;他的大成智慧學;他的關於教育改革的設想;他的科學與藝術的論述;他倡導的科協學等理論思想,高瞻遠矚、獨特超羣, 涉獵人類知識體系的各個領域, 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等衆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集成。

1. 嚴謹求實的科學品質

嚴謹求實是科技工作的客觀要求。錢學森自學生時代起就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以嚴謹的態度對待學業。作爲一名科技工作者,錢學森一直堅持學術標準,嚴守科學規範,提倡學術民主,反對學術專權。他一向嚴謹、嚴肅、嚴格,並將這種優良作風與優秀品質傳授給年輕科技工作者,體現了崇高的學術操守和科學品質。

1) 嚴格堅持科學標準,對待學術實事求是

錢學森回國前,已是享譽世界的大科學家,但他從不以權威自居,不以專家自詡。他向來尊重科學規律,求真務實,堅持以學術本身作爲判斷學術是非的標準,尤其對具有挑戰性、批判性創新觀點的年輕學者更是大力扶植,積極鼓勵。在美期間,他敢於因學術觀點的不同與自己的導師針鋒相對,互不相讓;他虛心接受指出自己論文中一處錯誤的年輕學者的意見,坦誠回信承認自己的錯誤,並鼓勵其寫成論文,由他推薦發表在覈心期刊上; 他曾多次指導別人搞科學研究,寫學術論文,但他一貫堅決反對別人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文章的作者中。他說,科學論文只能署名幹實活的人,這是科學論文的慣例,好的學風務必遵守。這些無不反映出錢學森博大的胸懷和寬廣的胸襟。虛懷若谷,實事求是,是他科學精神的核心品質。

2) 一直緊跟科技前沿,科學追求永無止境

錢學森數十年如一日緊跟科技發展的前沿,即使到了高齡也從不間斷,從不鬆懈,從不放棄,保持着對科學技術的高度敏感性,體現了一位科技工作者熾熱的科技情結。錢學森的節假日幾乎都是在科學研究中度過的,就連在春節這種傳統佳節裏,他也無心歡度,而是推辭各種應酬,抓緊時間投心於科學研究,將所有的精力傾注在祖國的科學發展事業; 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以後,錢學森“沒有時間考慮過去,只考慮未來”,他盡情遨遊於學術的海洋,同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交流思想,探討學術問題。他一生的研究手稿數萬頁,剪報數百袋,出版著作數十部,參閱過的書籍數萬本,真可謂博大精深,浩如煙海。這些龐大的數字背後體現的是錢學森“活到老,學到老,前進到老”的高貴精神品質,是他科學人生的集中展示。

3) 致力培養科技帥才,惟願事業後繼有人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錢學森一直致力於祖國科技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他大力提攜專家型帥才,傾力培養領導型將才,中國國防科技戰線涌現出了一大批堪當重任的科學家和領軍人才,爲我國航天事業不斷髮展和壯大注入了勃勃生機。在開創中國航天事業的歷程中,錢學森不惟資歷用人,不惟學歷取人,選賢舉能,唯纔是舉。他慧眼識珠,有膽有識,對有培養潛力、有發展前途、敢於“冒尖”的“苗子”大膽起用,並委以重任。在錢學森的提攜和扶持下,以孫家棟、王永志爲代表的一大批科技人員在年輕時就嶄露頭角,脫穎而出,或成爲所從事領域的專家或骨幹力量,或走上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技術領導崗位,成爲中國科技界家喻戶曉的人物。中國航天界逐步形成了一支年輕化、梯隊化、創新型的科技人才隊伍。嚴謹求實是錢學森精神的本質。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錢學森嚴謹求實的科學品質對於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求真務實、真抓實幹,取得優秀科研成果和優異工作業績,對於發揚學術民主,純化學術風氣,淨化科研環境,無疑能夠起到旗幟性引領和示範作用。

2. 以系統科學爲根基的精神內涵

錢老晚年花費很大心血,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系統工程的推廣應用和系統科學理論研究上。系統科學是從事物整體與部分、全局與局部以及層次關係的角度來研究客觀世界的, 客觀世包括自然、社會和人自身。能反應事物這個特徵最基本的重要概念是系統。所以系統是系統科學研究的基本對象, 這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不一樣, 它能把它們聯繫起來作系統進行綜合性研究, 這也就是爲什麼系統科學具有交叉性、綜合性、整體性與橫斷性的原因, 使它處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性整體化這個方向上。錢學森對系統科學提出了一個清晰的結構, 這就是處在應用層次上的是系統工程, 處在技術科學層次上直接爲系統工程提供理論方法的有運籌學、控制論、信息論等, 而處在基礎理論層次上的便是系統學。

對於系統的研究, 一個是認識系統, 另一個是在認識系統的基礎上去改造和運用系統, 這就要有正確的科學方法論和方法。對於簡單系統、簡單巨系統已有了相應的方法和方法論, 問題是對複雜系統和複雜巨系統( 包括社會系統) , 卻是個新問題, 不是已有科學方法能處理的, 需要有新的方法論和方法。從近代科學到現代科學的發展中, 自然科學採用了從定量的研究方法, 所以稱爲精密科學,而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由於研究對象的複雜性,通常採用從定性到定性的思辨和描述性方法, 所以這些學問稱爲描述科學。系統科學是要走精密科學之路, 那麼它的方法是什麼? 僅靠自然科學方法或社會科學方法行嗎? 實踐表明都解決不了系統問題。

在自然科學中, 還原論方法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種方法是把研究的對象分解成部分, 以爲部分都研究清楚了, 整體也就清楚了, 按着這個方法論, 物理學對物質結構的研究已到了夸克層次, 生物學對生命的研究也已到了基因層次。但現實的情況卻告訴我們, 認識了基本粒子還不能解釋大物質構造, 知道了基因也回答不了生命是什麼, 這些事實使科學家們認識到還原論的不足之處正日益明顯。這就是說, 還原論方法由整體往下分解, 研究得越來越細,這是它優勢方面, 但由下往上回不來, 回答不了高層次整體問題, 這又是它不足的一面, 所以僅靠還原論方法還不夠, 還要解決由下往上的問題。這就是複雜性科學所說的涌現問題。意識到這一點更早的科學家是彼塔朗菲, 他是位分子生物學家。當生物學研究已發展到分子生物學時, 用他的話來說, 對生物在分子層次上知道的越多, 對生物整體反而認識得越模糊。

錢學森是最早提出把還原論和整體論辯證統一起來的科學家, 從而形成了他的系統論思想, 也就是綜合集成思想。它不僅是系統思想的重要發展, 也是科學思想的重要發展。從這個角度看, 綜合集成方法是綜合集成思想在方法論層次上的體現。綜合集成理論和技術是綜合集成思想在科學與技術層次上的體現, 而綜合集成工程則是綜合集成思想在實踐層次上的體現。這樣從綜合集成思想到方法、理論、技術和實踐, 形成了一個完整、系統和全面的錢學森綜合集成體系。錢學森的這個貢獻, 不僅是對中華民族的貢獻, 也是對整個人類的貢獻。是一筆寶貴的知識財富和精神財富。

3. 反思與啓示的“錢學森之問”

2005 年,錢學森先生向溫家寶總理進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此話一出,發人深省。錢學森先生離去了,卻給後人留下了值得深刻反思的話題。有人稱其爲“錢學森之問”,也有人稱其爲“教育之問”。人們不約而同地將劍鋒指向了我國的教育,普遍認爲“錢學森之問”是關於我國教育的發問,沒有培養出創新型人才緣於我國教育本身存在的嚴重問題,我國教育體制的弊端和要害就在於僵化的教育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錢學森先生在人生最後一次系統談話中指出:“今天我們辦學,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學院的那種科技創新精神,培養會動腦筋、具有非凡創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國這麼多年,感到我國還沒有一所這樣的學校,都是些一般的,別人說過的才說,沒說過的就不敢說,這樣是培養不出頂尖人才的。我們國家應該解決這個問題。你是不是真正的創新,就看是不是敢於研究別人沒有研究過的科學前沿問題,而不是別人已經說過的東西我們知道,沒有說過的東西,我們就不知道。所謂優秀學生就是要有創新。沒有創新,死記硬背,考試成績再好也不是優秀學生”。只要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只要創新的學風瀰漫整個校園,只要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形成寬鬆的學術氛圍,只要年輕人敢於挑戰權威,只要借鑑民國時期培養人才的方式,傑出人才就能夠“冒”出來。

作爲高等教育工作者,“錢學森之問”提醒高等教育不要忘記高等教育的宗旨,高等教育不需要失去高等教育靈魂的卓越。高等教育不能忘記更重要的教育學生的任務,不能忘記幫助十幾歲的人成長爲二十幾歲的人,讓他們瞭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遠大目標,畢業時成爲一個更加成熟的人。迴歸本真的高等教育,就是迴歸到人的上面去,高等教育要抵禦一些不良的社會影響,成爲一個負責任的大學,負責任的大學應該讓學生了解那些富有智慧的人們是如何思考“過一種自省生活的艱難之處”,應該鼓勵學生思考一些讓人不安卻富有哲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