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弟子規心得

第一篇:弟子規心得

弟子規心得

2014.3.12學習弟子規心得

很感謝各位領導能給我在冠卓集團中發展的機會,加入這個和諧的大家庭裏,讓我感受到了滿滿的正能量。剛畢業不久的我,涉世不深,經驗不多,對於接手的新工作,剛開始也雜亂無章沒有頭緒,但是在同事們的幫助下,我很快融入到了這個集體中。我想,一個發展速度飛快的企業,離不開一個和諧的團隊,離不開每一個員工的努力,更離不開帶領其發展的指導思想:《弟子規》。

做事之前先要學會做人,說的容易,可是做起來誰又真正能夠嚴於律己呢?習慣成自然,良好的習慣會鑄造一個優秀的人。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弟子規》,感覺它就像位老師一樣教導我平時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例如我們的穿着要規整,坐姿站姿要有朝氣,飲酒不宜過度,這樣在與人交往的時候纔會給人以穩重、謹慎、信任、不讓人厭惡的感覺,使他人願意與我們交往合作。《弟子規》讓我更加註重在生活中的儀表和做事尺度。感謝企業文化《弟子規》帶給我思想上的昇華。

第二篇:弟子規心得

弟子規心得

依蘭學校芮慧芸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

新的一年即將來臨,我們整理這一年的工作和學習,是否覺得有很多收穫 。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裏,我校有許多班級用課餘時間或早上大課間時間誦讀《弟子規》,用行動爲我校創設文化校園作出了示範,《弟子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我也在熏習《弟子規》,每每讀到這些至誠、諄諄的教誨,我的內心總是充滿感激。今天我很感謝學校領導給了我這樣一個機會,在新春到來之際我們一起來分享《弟子規》給我們帶來的心靈淨水。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如果將它延續到我們的學習中,就是要求我們對老師的教導要用心聽取,經常反躬自省,當面對批評時不是狡辯,不是對抗而是虛心接受。學習是我們每個同學的基本任務也是重要任務,認真聽講,不抄作業,充分利用一切時間積極學習,你就是在盡職盡責的完成孝道。你就在學習中得到了真正的實惠。同學們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以這種態度指導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無論你與同學相處還是與老師相處都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人。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爲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 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在班級裏與同學總是很難相處,關係不和睦,總是在抱怨不公平,這是爲什麼?因爲人不可有傲慢之心,,我行我素是營造和睦相處氛圍的大忌。如果我們常以《弟子規》的教誨指導我們的言行,相信在自己能夠很好的協調好與同學、與老師的關係,更加明瞭做人的道理。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我們的人生目標是好好學習,好好做人,將來成爲建設國家的合格人才,擁有幸福的人生。《弟子規》這樣教育我們:“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不學文,但力行,任已見,昧理真。”是非常值得我們警惕的。作爲學生學習知識是我們的本分,國家、社會爲我們提供了這樣好的學習條件,我們理應好好學習,如果只是來到學校虛度年華,嗜玩成性,任憑自己我行我素,這就是“昧理真”的表現,是無知愚昧。但擁有知識也不是我們驕傲的本錢,而是我們爲這個社會服務的基礎,我們時刻要克服“長浮華”的心理,我們心中要常念老師的教育之恩,他們是我們成長的基石,我們感謝他們。

所以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我願與同學們以《弟子規》爲鑑,相互共勉,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時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做一個真正無愧於心的人!

2014年12月24日

第三篇:《弟子規》心得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聯社營業部牛鈺

近期,我們聯社營業部組織全員學習了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之作《弟子規》。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一方面教育我們要從人之根本出發,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另一方面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爲常或自己認爲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着不足。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其中的 “入則孝” 、“出則悌” 、“謹” 、“信” 、“泛愛衆” 、“親仁” 、“餘力學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說的“道德” 。 “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關係。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百善孝爲先。行孝是爲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

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傳統文化,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第四篇:《弟子規》心得

道德感悟

——《弟子規》心得

時代的車輪總是要向前滾動,我們總還是要向前發展,然而在前進的步伐中,我們可曾遺忘了歷史?

歷史仿若抓不住的林中響箭,逝而不歸,可當我們站在歷史的枝頭回望,會奇妙的發現歷史的風塵雖帶走了古老的建築和軀體,但他們創造的思想與美卻化作一股餘香,纏繞亙古,永不逝去。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那是當代的莘莘學子在吟誦《弟子規》,它作爲歷史中儒家文化的根一直延續到現在.黨的十七大以來,更是興起了學習以《弟子規》爲核心的民間熱潮,作爲一名中學生,我們需要通過學習《弟子規》來提高個人修養,昇華思想。 而且《弟子規》中“出則悌”“謹”“信”“泛愛衆”“餘力學文”組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系統,不得不引發人深思,所以說——道德是我們永恆的必修課,直到生命的衰亡。

關於 “孝”

中國古人常說“百善孝爲先”。三國時期的孟宗,家裏一貧如洗,與母親相依爲命,而母親又患上重病,一日,母親說想吃竹筍,而此時正值冬季,孟宗去了竹林後,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有什麼竹筍?於是他抱竹痛哭,最後,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冰雪開始融化,地上長出了竹筍,也就留下了“哭竹生筍”的故事。那麼當代的我們呢?關於孝,我們又做了哪些?我們知道母親因擔心我們而日日惦記,夜夜嘮叨,卻爲了讓遠方的你安心而一週打一次電話;我們知道父親因關心我們而aabc,aabc,卻爲了讓身在異鄉的你安心將關心深深掩藏在心底??

我們不願做一隻吸取了鮮花的精華後,就不再深情的回眸的蝴蝶;我們不願做一朵目送了清風的遠去後,就不再癡情地守望的浮雲;我們不願做一片隨着流水飄向遠方後,就不再將心中對根的愛燃燒的綠葉?所以我們要學會在父母面前揚起嘴角,露出自己可人的微笑,不要將愁容掛在臉上讓父母擔心;學會在點滴中付諸實踐,給父母增添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要讓父母爲自己的瑣碎小事而擔憂;學會體諒父母的言行,儘量別和父母較勁,不要讓父母造成心裏上的負擔.

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關於“弟”(通“悌”)

骨肉親情,是最割捨不下的感情。三國時期,孔融把大梨讓給了他哥哥,於是從此便流傳下了“孔融讓梨”的故事,並被歷代古人所傳贊。反思我們自己,關於兄弟之情,姐妹之意,我們又做了哪些?我們聽說過洪戰輝揹着自己的妹妹上學,體現出了偉大的兄妹情??時間如撈不取的指間青泓,在逝去的無聲歲月中,我們可以發現在與父母相處的時間之外,我們還與自己的兄弟姐妹交流頻繁,兒時每天嘻戲,形影不離;漸漸地,開始互相幫助,互相鼓勵?成長總是讓人猝不及防,彷彿還沒來得及回味,一切已飄搖遠去,所以時過境遷,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是否會生鏽呢?我們要從心底裏明白重視同胞之間的情誼超過財物,要記得曾與兄弟姐妹以手相執,度過朝朝暮暮,一起在流星下許願,所以彼此要容忍,有耐心,微笑以待,互相尊重,那麼,彼此間便會常常氤氳着和睦的氣息。

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作爲當代的青少年,我們都富有智慧,都青春勃發,但我們還需要學習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學習《弟子規》以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裏,我們的黨都根據《弟子規》的教育提出“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口號,更何況我們這羣莘莘學子,我們的確需要用知識武裝自己,用智慧填充大腦,但倘若用道德鑲邊,我們的羽翼會變得更加豐滿,將自己的基本道德建立起來,做一個有謙虛恭敬仁慈之心的人,讓我們的世界變得和諧。

——《

第五篇:弟子規心得

《弟子規》學習心得

通過學習《弟子規》“餘力學文”對我啓發很大。我經常在課堂上利用《弟子規》教育學生,和學生邊交流邊理解,邊受教育。沒想到某些學生的不良習慣沒有了。現在我把“餘力學文”的內容和理解與大家分享: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這一句就是教導我們學習文化知識要用心,要努力,要刻苦,要實踐,要理論聯繫實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習到真正的學問,我們才能夠真正起到“學爲人師,行爲世範”的作用。才能成爲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重力行,對學問不肯研究,就容易執著自己的看法,而無法契(更多請關注)合真理。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這一句告訴我們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即:用心記,眼要看,口中讀,三者同步,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能學習到真正的學問。讀書時要有規範,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段,這段還未讀完,就跳到另一段。學習某一科目知識,就不能羨慕別的科目知識,這一科目的知識還沒有學習完,還沒有完全掌握,就不能學習其它科目。

“寬爲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這一句告訴我們學習文化知識和技能,一定要有計劃,一定要刻苦用功,絕對不能投機取巧。遇到難通的地方,要專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達了,這正是所謂書讀千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如果反覆思考,還不能瞭解的話,就用筆把問題記下來,向有關的師長請教,一定要得到正確的答案纔可放過。“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要保持乾淨,書桌清潔,所用的筆、硯、臺要擺放端正。磨墨磨偏了,就表明這個人讀書的目的心術不正,亂寫字的學生,就表示這個學生的學習心態有問題。我們一定要愛護好自己的學習環境,把學習的環境維護得井井有序,纔有益於我們的學習。懂得從人的微小動作去觀察每個人是否有用,有才,這確實是很有道理的。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存放經典著作,要有固定的書架或書櫃,每一次讀書之後,要將書放回原處存放。書本有殘缺或損壞時,應補好,你愛書,書就愛你,有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穫,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穫。這一句是告訴我們愛惜經典著作是一件頭頂大事,沒有一件事情能夠比愛惜經典著作更重要。我們要像敬愛尊長一樣敬愛經典著作,要養成有條不紊、一絲不苟的認真態度,這是對中國文化的敬愛和尊重,

“非聖書 屏勿視 敝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學爲人師,行爲世範”,做爲一個學子,從小就要立志讀聖賢之書、學聖賢之教、行聖賢之道,不是聖賢之書,則千萬不能看,若在學習聖賢之教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時,絕不能自暴自棄,而是應以聖賢爲老師,爲楷模,長期熏習聖賢之崇高品德,做“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榜樣。這一句教導我們一定要接受聖賢之教,學以致用,做人決不能自暴自棄,自己的命運要掌握在自己的手裏,改變命運靠自己的力量。

細讀《弟子規》,不僅讓我明白了做人要有良好的品行,做學問則要注重書籍的選擇,而且做學問和做人一樣,先做一個好人才能做出好的學問。

標籤:弟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