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合集8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8篇《國小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國小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相關的範文。

國小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合集8篇)

篇一:《國小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曾今有位老者說過:名師就像園丁,能改善一方環境,且能給遊着帶去一片歡心。更重要的是,名師給我們帶來了啓發,讓我意識到課堂是個有靈魂,神聖地方。於是,我渴望能遊更過的機會於名師近距離接觸,希望能聆聽他們的教育思維,目睹他們的教學風采,更好的讓自己從中受到啓發,向他們靠近一點點。10月13――14日,有幸聆聽了全國專家型教師賈志敏、薛法根和李衛東等的新課程教學的觀摩課,我受益匪淺,真正感受到了“新課程,新概念,新思維”帶來的新變化。同時我還領略了名師的風采,感受到了他們對學生、對教育、以及對生活那炙熱的愛;感受到了他們身上所透露出來的無窮的知識力量;感受到他們對學生身心發展以及教育瞭解之廣、鑽研之深。

從名師們的授課中,深受啓發,歸納總結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幾位名師的課,展示了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這次聽的幾節課,在他們的教學中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健康發展。建立了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讓學生真正成爲了課堂上的主人。

2.他們以不同的教學方式展現了新理念下課堂教學的風貌,在他們的教學中不僅充分展示了教學內容的顯性因素,而且發掘了隱性情感因素。他們能恰到好處的把教學內容隱含的情感,通過自己的加工提煉,以情生情。

3.把閱讀教學看成是對話的過程,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把“點撥”、“啓發”、“引導”、“激勵”留給自己,把“閱讀”、“體會”、“品味”、“感悟”還給了學生。同時,在他們的教學中肯定性評價體現出尊重、鼓勵的原則,特別是賈志敏老師對學生的讀書、寫作給予實事就是、不盲目鼓勵,甚至嚴厲得指出存在的問題,在新課標的條件下我們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確實該對課堂教學中的“評價”問題重新認識。

4.從他們的授課中,可看出,他們都是以學生的發展爲主,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從而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達到“思維活躍流暢、創新精神涌動”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地改革了課堂教學,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實實處。

聽名師講課,如同與大師對話。短短兩天的學習,使我深切體會到,要想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良好的教育素養,更要有不斷學習、多思多想的意識,這纔是改變自己、提高自己的關鍵.

通過參加這次觀摩學習活動,使我在深受啓發的同時,也有新反思,深感當前教學任務的艱鉅。在新的課改理念下,如何使教育教學工作煥發出新的光彩,是我們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針對自己的教學的薄弱環節,以名師爲榜樣,研究她們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思想,爲己所用,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爭取使自己的教學更趨完美。

走近名師,感受名師,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們一生的事業,三尺講臺是我們的舞臺,學習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教師要想真正擁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須勤奮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識的甘露,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篇二:《國小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學習,反思,成長――國小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靜下心來,我再次閱讀了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的總目標和學段目標及教學建議,感受頗深,進一步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 要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縱觀語文教學中的名家,個個都注重了教會 “做人”的基本能力。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爲中心,爲主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爲學生的今後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也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低的最好評價。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考試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國小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纔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要加強學生的閱讀與背誦

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人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的道理,然後融會貫通,化爲已有。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不能純粹“爲講而講”,學生不能純粹“爲學而學”,這樣的“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很熱鬧,可學生學完後遺忘很快。就像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僅是“到此一遊”而已。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六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1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朱熹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感官活動的協同作用。因此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三、語文要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爲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爲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爲依託,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的問題。從而引發兒童和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既使是學生髮表一些與課堂毫無意義觀點,也不要輕易否定。我們常常見到的是,恰恰是學生天真、幼稚觀點,折射出了兒童純真的天性,閃爍的智慧。生活即課堂,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覆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纔會形成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四、要注重語文學習體驗,激發學習興趣。

體驗是伴隨着積極的心理活動,尋求未知的實踐過程,是獲取直接知識,形成學習能力,喚起創造潛能的基本途徑。課堂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自主學習、思考、體驗的時空,提倡個性化的理解,注重學生認知、思維等心理的活動過程,把體驗性學習應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不僅要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巴說,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語文教材的內容十分豐富,教師要在教學中爲學生設計體驗的程序,讓學生在體驗感知、體驗積累、體驗情感、體驗合作、體驗創新、體驗挑戰、體驗成功的過程中,促進知識的感知和內化,陶冶情感,迪啓智慧。學生學習的真諦在於“自悟”,所以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但因爲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品質的差異性、因此,反映在學習結果上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學生的差異有多大,只要是積極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新課程標準更加註重快樂教學,快樂學習,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學習是我們踐行的目標。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篇三:《國小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寒假期間,我反覆認真地閱讀了《國小語文新課標》,受益匪淺,收穫豐厚,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進一步認識到了貫徹執行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下是我的幾點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一、 語文教學必須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爲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爲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說說寫寫。“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 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國小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纔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的閱讀、背誦

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化爲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閱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爲講而講”,學生純粹“爲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後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僅是“到此一遊”而已。

三、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爲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還是顯而易見。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

四、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爲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

五、突出國小生在國小語文學習中的體驗性,激發學習興趣。

體驗是伴隨着積極的心理活動,尋求未知的實踐過程,是獲取直接知識,形成學習能力,喚起創造潛能的基本途徑。語文教學的體驗性是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自由學習、思考、體驗的時空,崇尚個性化的理解,注重體現學生認知、思維等心理的活動過程。體驗性學習應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不僅要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語文教材的內容十分豐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麗風光,自然科學常識,童話寓言故事等,不僅有生動故事的感染,優美語言的欣賞,而且有人文品質的薰陶。教師要在教學中爲學生設計全程體驗的程序,讓學生在體驗感知、體驗思維、體驗積累、體驗情感、體驗合作、體驗創新、體驗挑戰、體驗成功的過程中,促進知識的感知和內化,陶冶情感,開啓智慧,積累良好的現狀。學生學習的真諦在於“自悟”。語文教學的體驗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內趨力,增強學生的態度、意識和觀念,發展其勇於探索、不斷進取的人格力量和價值取向等良好個性,在教學中應予以充分關注。

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學生的學習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種見解,產生一個方案,策劃一項活動,注重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品質的差異性、因此,反映在學習結果上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學生的差異有多大,只要是積極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讀邊思,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悅。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討論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或同桌研究,或分組討論,或自由組合交流,以期達到人人蔘與、各抒己見的目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途徑。教學過程中體現新的學生觀和質量觀,是對以往注重學習結果而忽視過程的評價觀念的挑戰,應引起我們的思考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作爲一線的國小語文教師,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就語文學科而言,原來的《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上,曾出現過兩種不良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思想性;二是過分強調文學性。滔滔不絕一堂課,到頭來,學生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收效甚微。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 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確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的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啓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爲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國小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我認爲首先就是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另一點體會是,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

我覺得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準,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也就是說,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說“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纔沒有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一個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作爲一名教師,必須深入瞭解其所教學科的課程標準,才能全面、準確的掌握新課程理念,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有的放矢。假期,我認真學習了《語文課程標準》,開學後,組長給我們進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解讀培訓,讓我對新課標有了更深的領悟。

我對其中的一段感受很深。《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我想,教學過程是由教師與學生兩方面的活動構成的,教師與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師生之間應有良好的關係和相互配合。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由於陳舊的教育觀念的支配,教師大都比較主動,而學生大都比較被動,何談平等與對話?

在新課程中,一直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敢於發表自己個性化的見解。試想,在寬鬆、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教師成爲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不再是過去面目可憎的“權威者”,加之興趣的激發,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能不愛學嗎?由愛學轉爲會學,會學更愛學,從而真正走到了教學中的良性循環。

作爲我們這一代人,從小接受着傳統的應試教育,深受其害。教師的“一言堂”、搖頭晃腦的死記硬背、枯燥乏味的教材和課堂,扼殺了多少兒童對知識的嚮往。現在,我已爲人師,難道還要讓我的學生也有同樣的遭遇嗎?作爲教師,首先就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和選擇,是課程改革倡導的新觀念。長期以來,以教師爲中心,以知識傳授爲主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被動接受式的學習,嚴重束縛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讓新觀念、新方法走進國小語文課堂,應是教學改革的核心,也是我們的必然選擇。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應體現哪些新的教學觀念呢?

1.教學的民主性。語文教學的民主性是指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現代教學過程。體現在教學實踐中的民主性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教師的角色發生改變,由教學的中心和主宰變爲服務於學生髮展的地位,成爲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教學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富有創造性的人際交往活動。因此,教學應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二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作用在於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中要給學生研究、發現、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重視展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研究和發現的成果。要注意開啓學生的內心世界,課堂上不要有這樣或那樣的清規戒律,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形式和內容,善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和體驗,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教學的民主性是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2.教學的開放性。語文教學的開放性是指開發和利用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語文教學的大課堂。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活動。教學的開放性應體現在:一是學習空間的開放。學生的學習不再受教室的限制,大自然和社會生活、圖書館、網絡等也應成爲學生學習語文的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二是學習內容的開放。要打破封閉的學科知識體系,學生和教師都有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對教材的內容可根據實際進行改換、增刪,使學生從豐富的教學資源中獲取語文知識。語文教學應注重課程的整合,有機滲透數學、音樂、美術、自然等方面的知識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三是學習方式的開放。要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要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如觀察、實踐、調查、實驗、模仿、體驗等,讓學生自主探索,從而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獲得語文素養。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開放性教學,是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的關鍵。

《語文課程標準》帶給我們的僅僅是理念上的認識,理論上的指導,要真正的落實到實踐中還需要我們每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認真領悟,不斷反思摸索。用愛心開啓學生心靈的大門,用汗水耕耘教育這方聖土。

篇四:《國小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上星期四,全縣的“國小語文新課標“的學習活動在我校舉行,通過半天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下面就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感受語文美

所謂的語文味即是語文的文學?味,包括語文、文學、形象、構思、意境、哲學、情趣等?味,也即是語文美。所以,語文課就要應有濃厚的語文味。而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語文作品反覆涵詠體味。其次,要圍繞“語文本體”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甚至是有創意地去理解、欣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語言美、形象美、構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認同與讚賞,併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創作欲,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二、體現兒童特徵

國小的語文是兒童的語文。語文教師的任務,主要不是教導學生和控制學生,而是通過文本向學生提供一個更活躍、更開闊的語文實踐平臺。在“還”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自起至終、自覺自願地成爲學生實踐的組織者、服務者和幫助者。激發學生的閱讀願望和激情;洞察學生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誘發學生作爲一名讀者的發展和創見;帶領學生經由語文課走向一片新的語文天地。要在語文課體現“兒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現兒童的主體地位,把兒童的精神融入語文課,讓童聲、童心、童趣在老師的喚醒、激勵和鼓舞中真實體現。

三、實現師生平等

以往的我總是滔滔不絕地講,居高臨下地問,學生規規矩矩地聽,小心翼翼地學。當學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滿足時,纔會輕鬆、愉快地投入學習,纔會主動探究,因此,現代課堂教學應確立師生平等的教學觀念,構建平等對話的教學平臺,使教學”在師生平等的過程中進行“將師生關係”理解爲愉快大百尺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間的衝突,對權威、尊嚴的威脅",讓學生在率真、坦誠、互尊的環境裏一起學習。這個過程不再是應該使學生處於一種心理放鬆、精力集中狀態,思維活躍,敢想敢問,敢說敢做。

總之,通過本次對國小語文新課標的學習我感受到: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面對新課改,我們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課堂上要求必須放下“架子”,讓學生喜歡你,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的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篇五:《國小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通過這次的培訓我又一次認真的閱讀了新課程標準,感受頗深,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 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爲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爲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注重學生的閱讀背誦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朱熹曾經說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論: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三、讓學生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爲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四、要以人爲本,充分尊重學生

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發育遲緩、學生成績不良、有過錯、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還特別要尊重意見和自己不一致的學生。同時,教師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讚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讚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只有既尊重學生,又讚賞他,學生才能可能愉快地學習,纔有可能產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學生的學習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種見解,產生一個方案,策劃一項活動,注重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品質的差異性、因此,反映在學習結果上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學生的差異有多大,只要是積極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讀邊思,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悅。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討論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或同桌研究,或分組討論,或自由組合交流,以期達到人人蔘與、各抒己見的目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途徑。教學過程中體現新的學生觀和質量觀,是對以往注重學習結果而忽視過程的評價觀念的挑戰,應引起我們的思考。

總之,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課堂教學實施上我會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嘗試全新的教學方法,我相信,在這片天地裏,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篇六:《國小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這段時間,我們學校的語文老師在校本研訓時間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認真聆聽了主講老師對新課標的解讀,認真記錄,用心思考,受益匪淺。下面就膚淺地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一、新課標重視“識字寫字”教學 新課標準明確指出了“識字寫字”教學的實施要求: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因此,識字、寫字不單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而且九年語文教育要一以貫之。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要求學生寫字姿勢正確,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把作文的書寫也當作練字過程,努力做到 “提筆即是練字時”。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注意板書規範、端正,這樣才能?o學生做好樣子。

二、新課標大力倡導課外閱讀 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它既表明了讀書、積累是語文的學習之道,又指出語言文字運用實踐的重大意義。所有的“學”都是爲了“用”,“學以致用”是誰也不能否定的。這一次課標的修訂,閱讀教學從原先過度挖掘文本、理解文本的“理解閱讀”轉爲語言規律的探尋和運用的“表達閱讀”。 在課標中講到要“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爲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打下堅實的基礎,並“通過優秀文化的薰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新課標要求寫作要表達真情實感 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 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裏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並且抵制抄襲行爲。 爲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在今後的寫作教學中,我要讓學生多留意觀察身邊的事物或發生的事,日記練筆要堅持不懈,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總之,通過這次培訓學習,我的收穫諸多。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吃透修訂的新課標,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對學生進行教學。

篇七:國小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作爲一線的國小語文教師,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就語文學科而言,原來的《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上,曾出現過兩種不良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思想性;二是過分強調文學性。滔滔不絕一堂課,到頭來,學生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收效甚微。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研究和收集。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的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啓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通過改變新的教學方法,希望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踊躍發言,積極主動的學習,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有較大的提高。在實踐工作中,我將不斷總結反思,撰寫教學日記、教學案例、教育隨筆等;努力把課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課堂教學呈現出民主、和諧、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新面貌。

《新課程標準》已經於2011年修訂並頒佈實施,通過近階段對新課程標準的進一步學習,自己對新課程有了一個更進一步的認識,也使自己認識到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經過這些年的教學探索,結合學生實際,深刻認識到新教材內容發生了很多變化,這就要求教師相應的轉變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反思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現總結如下:

一、 教學觀念的改變

新課程要求教師確立新的教學觀,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式顯現多樣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師的概念中,教學就是講課,就是把書本知識傳遞給學生,把學生作爲知識的“容器”進行灌輸,“填鴨式”教學是某些教師慣用的教學方法。在新的課程與教學改革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於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而不是知識的化身,以權威自居。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是起輔導、幫助、引導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學生的控制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學的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要通過討論、實驗、探究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應創設能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

因而,要求教師從片面注重知識的傳授,轉變到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探究知識,讓學生親歷、感受和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重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如:讓學生參與課題研究。作爲教師,應該更新教育觀念,真正做到“填鴨式”教學轉變爲“啓發式”教學,變學生被動聽課爲主動參與,變單純知識傳授爲知能並重。要在反思自己教學行爲的同時,觀察並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麼,遇到了什麼,形成了怎樣的能力,發現並解決了什麼問題,這種反思有利於學生觀察能力、自學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二、教學方法的轉變

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能隨着教材內容的變化,學生的實際情況,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應用,靈活使用教學方法。數學教學的方法很多,例如新教材在一些內容設置上,只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得出結論,缺乏嚴密的邏輯推理,習題設置過於簡單,這就需要教師配以多樣的習題來幫助學生理解,培養學生嚴密的思維能力;對於複習課,要通過各類習題來幫助學生複習總結已學過的知識;有時還可以結合課堂內容,靈活採用學生上講臺、遊戲比賽、討論、作業、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在一堂課上,有時要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教無定法,重在得法”。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於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達到課堂教學的效果,都是好的教學方法。

另外在新課標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師掌握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顯得尤爲重要。許多課要求教師要用多媒體教學,要求學生會用多功能計算機等,多媒體教學有以下一些明顯的優勢: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課的容量;二是減輕教師板書的工作量,使教師能有精力講深講透所舉例子,提高講解效率;三是直觀性強,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四是有利於對整堂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和小結。特別對於立體幾何中的一些幾何圖形、一些簡單但數量較多的小問答題、文字量較多應用題,複習課中章節內容的總結、選擇題的訓練等等藉助於投影儀來完成會事半功倍。

三、要正確認識新的學習方式

新的學習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自己作爲學習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自控性,關注學習者的興趣和責任,有助於弘揚主體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爲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它強調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問題性、過程性、開放性,有助於形成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機,批判的思維品質和思考問題的習慣。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學習方式,能夠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力,更能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大力提倡這樣的新的學習方式,是現實的要求和未來的需要。

四.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

無論何種教學方式,都應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對新課改下的教學也是如此,很多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難度較大的題目上,認爲只有通過解決難題才能培養能力,因而相對地忽視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學。教學中急急忙忙把公式、運算定律推導出來,或草草講一道例題就通過大量的題目來訓練學生。其實定理、公式推導的過程本身就蘊含着重要的解題方法和規律,不講公式的推導就直接讓學生去做題,試圖通過讓學生大量地做題去總結出一些方法,規律。結果卻是多數學生不但“悟”不出方法、規律,而且只會機械地模仿,思維水平較低,有時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蘆畫瓢,將簡單問題複雜化。

五.加強自身的學習,跟上時代的步伐

俗話說得好,”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爲了教好學生,我們要加強自身的學習,努力鑽研教材和課程標準,通過各種途徑學習新課程方面的教學經驗,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並鑽研與新課程相關的知識,這樣纔能有備無患,與時俱進,跟上新時代的步伐。另外要加強教師集體備課、相互合作、取長補短。我們應該多向優秀的教師學習,取長補短、爲己所用。

總之無論我們多麼習慣和喜歡從前的教學模式,無論有多大的艱難險阻,新課標已經爲我們指明瞭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課標的方向,我們也纔不會迷失自己的方向!

篇八:國小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一、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這次課程標準的修訂,在課程的定位上比較明確說明:“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當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其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二、由“語文能力”到“語文素養”

過去語文課一般只講語文能力,比如聽說讀寫能力,現在提出語文素養,涵蓋面大一些,既包括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還有整體素質的要求。就是說,語文課程在語文基本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必然要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薰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同時讓語文教育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優勢。所以“語文素養”這個概念,代表一種新的更闊大的教育視野。

三、修訂體現“減負增量”

一是適當減負。過去一二年級就要求20xx多字,而且“四會”。現在減少識字量,改爲認識常用漢字1600,其中會寫800。提倡“多認少寫”,不再要求“四會”。但重視寫字與書法的學習。明確寫上一至三年級“在國小每天語文課都要求安排隨堂練習,天天練字”。

二是增加學生閱讀量。強調閱讀是個性化行爲,尊重學生閱讀的感受,老師應加強指導,但不應當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思考。特別是提出了這樣幾句話: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特別注重體驗與感悟,注重語感。對於課外閱讀格外重視。閱讀量也有具體要求,9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這次修訂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是尤其關注的。這一點我覺得很能好,因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只有多讀,理解和寫作能力才能提高,語文的素養纔好,這也是我們學校這幾年一直倡導,併爲之努力着。

今天在學習新課標時,發現了這幾天我在中星國小跟着陸校長學的“學習型課堂教學”,跟新課標的要求相符,例如第一學段(1~2年級)就要求學生在口語交際中有表達的自信心。要積極參加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第二學段(3~4年級)的閱讀方面就要求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像,領悟內容。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在口語交際中能用普通話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養成向人請教、與人商討的習慣。

第三學段(5~6年級)就要求學生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蒐集信息。舊的課標在第8條,現在調整到第2條,說明其重要性。同時要求學生能借助詞典理解詞語的意義。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也作了調整。還要求學生擴展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新語文課程標準》給國小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佩服陸校長的前瞻性,早在幾年前已經爲培養學生的終身能力而努力着,我相信,我們的學員在她的指導下,將會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爲學生的明天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