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常規教育心得體會精品(新版多篇)

常規教育心得體會精品(新版多篇)

如何加強幼兒常規教育 篇一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常規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但近年來,很多教師在公開場合開始迴避常規教育的話題,他們似乎覺得談到常規就意味着約束、控制兒童,扼殺兒童的天性。而事實上,絕大部分教師都不會甚至從未想過要放鬆班級常規管理工作。這種“必須做,不必說”的態度着實耐人尋味。

在教師眼中,抓常規是爲了讓幼兒樹立集體意識,養成良好的習慣,是爲了保護幼兒安全,保障活動順利進行……那麼,幼兒如何看待常規,教師瞭解過嗎?

一、幼兒眼中的“規則”

幼兒作爲常規的被約束者,他們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行爲。爲了瞭解幼兒是如何理解“常規”的,筆者隨機選取了某園大班的男孩和女孩各1o名,在輕鬆的氛圍中與他們進行了一對一的訪談。在訪談中,筆者用幼兒較易理解的“規則”一詞代替了“常規”,訪談內容包括幼兒對規則的基本理解和舉例等,涉及什麼是規則、規則有什麼用、誰制定規則、不守規則會怎樣、規則能否修改等問題。對於幼兒的回答,筆者整理歸納出了以下幾點。

1.“規則就是聽老師的話”

幼兒在解釋什麼是規則時,大都表達出“老師說,我照做”的意思。還有的強調:“老師說不能就不能。”“老師講什麼都要聽。”也就是說,幼兒認爲教師是規則的制定者,而自己是服從者,應該無條件遵守規則。此外,他們大都認爲規則一經制定就不能修改了,因爲“規則本來就是那樣的”。

許多幼兒都說教師也有要遵守的規則,而制定教師規則的是“園長”,也有幼兒說是“科學家”“董事長”。一個女孩還說:“規則是大王定的,大王就是很聰明的人。”

可見,在幼兒眼中,規則的制定者和服從者是不同的羣體,制定者應該比服從者有更強的能力和更大的權利,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不平等的。

2.“規則很重要”

所有幼兒都認爲規則“很有用”“很重要”。儘管也有幼兒提出了他們心目中的“不好的規則”,如“每人只能喝一碗湯”“午睡起牀後不能站在牀上”等,但這並不影響他們給予規則積極的評價。幼兒都說:“規則可以幫我們改正缺點”“規則可以幫我們養成好的習慣”“規則可以讓我們很安全”。不過,如此“懂事”的措詞也讓筆者不得不思考這是他們內心真實的感受還是教師反覆教導的結果。

只有一名幼兒談到不守規則的壞處:“上課說話就學不好本領,在活動室打鬧就會受傷,做操沒有精神就長不高……”其餘幼兒談到的違反規則的後果都是指“會受到懲罰”,比如“弄壞玩具就停止遊戲,午睡說話就不準午睡,犯了錯誤就要到外面冷靜一下”。一名幼兒還頭頭是道地對懲罰方式作了總結:“懲罰有很多種類型,比如,物品沒收、停止活動、口頭批評,等等等等。”看來,對於各種懲罰,幼兒再熟悉不過了。筆者不禁要想:幼兒守規則是不是隻爲了避免受罰呢?

3.“不打鬧、不說話、不慢吞吞”

在一些特定的時間和場合不能說話,不能在活動室裏打鬧,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外玩玩具,不能破壞玩具,不能慢吞吞,不能老師說什麼就是不聽,老師說幹這個事的時候不能不想幹就不幹……這些都是幼兒多次提到的規則。總結一下,我們不難發現,“安靜”是幼兒眼中最重要的規則:“吃飯不能說話,睡覺不能說話,上課不能說話、不能插嘴、不能吵鬧……”從幼兒反覆提及的規則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平時強調最多的是哪些規則。而且從幼兒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在強調規則時往往是告訴幼兒“不能做什麼”,而不是“應該怎麼做”。

4.“老師和小朋友的規則不一樣”

有幼兒認爲教師沒有要遵守的規則,一名幼兒還很堅定地說:“小朋友不能管老師的事!”但許多幼兒能列舉出一些教師必須遵守的規則,比如“不能對小朋友很兇”;“必須上班”“必須準時開會”“必須記錄小朋友的表現”等。不過所有幼兒都說老師的規則不如小朋友的多:“小朋友的規則很多很多,說也說不完……”儘管幼兒在表達時並不帶着抱怨的情緒,但筆者不禁思考:幼兒園的規則真的很多嗎?這些規則都是必要的嗎?

值得關注的是,一名幼兒提到,同樣的規則對教師和對小朋友的要求是不同的。她說:“小朋友吃飯必須刨(用筷子撥)乾淨,老師(吃不完)可以倒了。小朋友吃飯不能說話,老師可以說的。”幼兒也許沒有想過要挑戰教師的權威,但這不代表他們感受不到這種不平等的存在。

二、對幼兒園常規教育的反思

1.究竟是誰制定規則

經常聽教師說他們會在活動中讓幼兒討論規則、共同制定規則,但在訪談中沒有一個幼兒談到自己參與了規則的制定。這並非說明教師沒有給幼兒制定規則的機會,但至少說明幼兒沒有感覺到自己參與了規則的制定。

皮亞傑認爲,3~7歲的幼兒處於道德他律階段,他們尊重權威,認爲服從規則是自己的義務,將懲罰視作是對自身不良行爲的報應。訪談中幼兒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一理論。然而,如果我們將幼兒視作與成人平等的個體,將幼兒園視作教師和幼兒共同組成的集體,那麼幼兒園的規則理應由教師和幼兒共同制定,幼兒有權利和教師一起根據實際情況對規則進行適當的調整。教師要邀請幼兒參與到規則制定和調整的具體環節中來,並給予他們切切實實的權利,讓他們感到是自己在制定規則,而且這種規則和教師制定的規則一樣有效。這對於讓幼兒體會集體的平等氛圍,樹立主人翁意識,從而更積極地看待規則、遵守規則,是非常重要的。

2.制定規則爲了什麼

訪談中,幼兒說制定規則是爲了讓他們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但仔細分析幼兒列舉的規則,不難發現教師制定規則還有更多隱含的目的:一是爲了限制幼兒,讓他們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二是爲了成全別人,比如,睡覺不說話是爲了不影響他人,吃飯不灑落是爲了保持桌面整潔。

福祿貝爾將“兒園”稱爲“兒童的花園”,他認爲兒童像植物一樣有自己的習性,教育應當遵循他們的“生長習性”。他說:“葡萄藤應當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麼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於修剪而被徹底毀滅。”這句話告訴我們,考查規則是否恰當的重要標準是能否促進兒童的發展,過分的約束和放任一樣可怕。《綱要》也明確提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爲,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可見,建立常規的目的在於讓幼兒在理解和遵守規則的過程中內化社會規範,獲得社會性的發展。因此,規則存在的意義不在於限制兒童,而在於促進兒童的發展。

當然,執行規則必然和約束相聯繫,但如果教師能讓幼兒體驗到遵守規則給自己帶來的好處,甚至適當地讓幼兒體驗到沒有規則的混亂,那麼他們對於規則就會產生內在的需要,而不僅僅是把規則看作外在的控制了。教師從幼兒的發展需要出發來看待規則,同時引導幼兒從自身的需要出發來理解規則,規則可能就會變得親切很多。

3.安靜是最重要的規則嗎

“安靜”在幼兒園似乎從來都是一項很重要的。規則,這和我們幼兒園普遍的大班額、活動場地有限有關。“安靜”這一規則是必要的,但爲了讓幼兒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這一規則,教師應該讓幼兒知道爲什麼要安靜,而不是讓他們爲安靜而安靜,否則,規則就成爲教條了。

那麼,是不是所有情況下都有必要安靜呢?爲了讓幼兒好好吃飯,教師允許他們偶爾輕聲說話和要求他們保持絕對安靜效果差不多,但前者顯然更容易達成;要保證幼兒午睡不受打擾,與其勉強讓不能入睡的幼兒安靜地躺着,不如讓他們出去做點別的事。別讓保持“安靜”成爲教師習慣性的要求,以至於忘了去思考這一規則是否有價值。愛說愛笑是幼兒的天性,如果允許幼兒在恰當的場合充分地放鬆、自由地交流,那麼要求他們在另一些場合保持安靜就會容易得多。

4.規則面前教師有特權嗎

在幼兒面前,教師是強勢的羣體,是權威的象徵。規則的本意是它對於一個羣體中的每個人具有同樣的約束力,即使是強勢羣體也不能有特權。然而,教師在以高標準要求幼兒時,常常對自己放鬆要求。很顯然,有部分幼兒已經看到了教師享有的特權,他們或許尚未向教師提出疑問,但這一幕無疑會讓他們印象深刻。

很多教師都會說兒童和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會說自己願意成爲兒童的朋友。那麼,首先拋棄自己在規則上的特權吧!兒童有明亮的眼睛、智慧的心靈,他們時刻在注視着教師。教師要想引導兒童遵守規則,應從自己遵守規則開始。

如何加強幼兒常規教育 篇二

一、分清階段、把握重點。

從小班一開學開始,我們在學期初就對小班幼兒一年中的常規培養做好定位,分成若干個階段:小班上學期的前半學期:以適應、熟悉爲主;後半學期:以初步遵守爲主。小班下學期的前半學期:以鞏固、適應爲主;後半學期:以樂意遵守爲主。

二、內容分層、循序漸進。

作爲教師都希望把自己的班級常規抓好,但是每班幼兒的特點是截然不同的,要培養千萬不可以“一刀切”,更不可急於求成,常規培養不能只追求即時效果,應循序漸進。什麼常規在什麼時候教下去才適當,深入到什麼程度才適宜,遇到問題,如何去調整,都應象會計做預算一樣有一個統盤的考慮。

三、活動後的反思。

1、教師在活動中要多注意一些細節部分。

如遊戲時搭建的房子不牢固,致使場面有些混亂;攝的視頻材料,不僅要注意整體內容,還要關注視頻中的對話,它可能就是影響活動的重要因素;教師組織活動要注意提問的設計,不適宜太泛,思維空間不能太大,應多爲選擇性等較簡單的問題,使幼兒稍一動腦就能回答的問題。

2、情感交流與肢體語言相結合,創造愉快、寬鬆的心理環境,使常規管理生情並茂。

如多用一些身體的語言如:抱抱他們、親親他們、與他們握握手,通過這些與孩子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係,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孩子們會越來越喜歡你,有了感情的基礎,這是建構良好常規的基本前提。

3、和孩子一起制定常規

通過不斷學習落實《幼兒教育指導綱要》的過程中我認識到,引導幼兒自己解決問題是讓幼兒主動發展的好機會,在每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力,還能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增強責任意識。還孩子一起制定常規,能使孩子們由簡單、被動遵守規則轉變爲自身良好的習慣。

常規教育心得體會 篇三

教學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作,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就必須嚴格遵循教學常規,進行精心的安排和周密的計劃,在學校前輩們的細心點撥和指導下,我懂得作爲教師如何作好自己的“教”,更使我懂得怎樣才能引導學生更好的學,扮演好課堂組織者的角色。從備課、上課、作業的確定、學生的輔導、評價等都需要教師科學的設計,才能使教育教學達到最優化。下面談談我的體會:

一、精心備課。

備課是上好課的基礎,要認真鑽研教材,根據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知識特點和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準確地把握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做到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學習方法、適合教師自己和知識特點的教學方法,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各個教學環節,編寫出教案,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胸有成竹地應對各種動態的生成情況,才能對症下藥,遊刃有餘。

二、認真上課。

教學應當面向全體學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關注學生學習的整體狀態和個體差異,重視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運用的靈活性,在教學中應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積極互動的教學氛圍,把學法指導寓於教學之中,爲學生自主學習、體驗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提供充分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學手段、方法的合理選擇和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學效率。

三、認真佈置作業。

作業的佈置要符合要求,應當重視實效性,形式應當靈活多樣。可針對學生個體差異,設計分層次作業、選擇性作業。不能佈置超大量的作業,搞題海戰術,加重學生負擔。作業的佈置與批改要同步進行,精批與抽查相結合,批改標準要明確,同時要以鼓勵爲主,及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四、寫好教學反思。

總結成功之處,查找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及時糾正。用於更好地指導今後的教學。

常規課的教學是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應用最多的教學活動,要成爲一個合格的教師,首先就應將日常的教學常規落實到底、落實到位,但這說得容易,做得難。借用屈原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幼兒園常規教育 篇四

幼兒園常規教育主要包括:一日生活常規、教育、教學常規等。幼兒園教師要會科學、合理地制訂各項常規,要耐心細緻,持之以恆地教育幼兒遵守各項常規,以使幼兒園常規教育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一節 生活常規

一、進餐的常規

培養幼兒進餐的常規,能促進消化和吸收,保證供給幼兒充足的營養素;保證進食衛生,預防病從口入;養成文明的進餐習慣。進餐時要求幼兒遵守的常規如下。

(1)飯前洗手。進餐前用肥皂泡按照正確的洗手方法,洗乾淨手。洗淨手後,不再幹別的事,以免造成再次污染。

(2)吃飯時保持桌面、地面和衣服的清潔衛生。吃飯時,不用手抓飯,不剩飯菜。

(3)學會正確使用餐具。小班幼兒學會正確使用勺子,中、大班幼兒學會正確使用筷子。

(4)吃完飯後,能把碗、筷放在指定的地方,把椅子放入原位後離開餐桌。 (5)飯後用溫水漱口,然後用乾淨的毛巾或紙巾擦嘴。

(6)中、大班幼兒可輪流擔任餐前準備和餐後的整理工作,如飯前分碗、筷、小勺等。

二、飲水的常規

幼兒對水的需要量比成人大,在一日活動中應多次安排幼兒喝水,喝水時要求幼兒遵守的常規如下:

(1)教會剛入園的小班幼兒識別自己水杯的標識(在茶杯架的相應位置上粘貼上各種小動物、蔬菜、水果的圖案,或直接在水杯上貼防水的圖案,圖案不能重複,保證每個幼兒都有一個僅屬於他的圖案),能根據自己的標識,正確拿取杯子。

(2)組織幼兒拿取水杯,可用分組輪流的方法,以免擁擠,並減少等待的時間。

(3)分組組織,輪流取水,並學會排隊,做到不擁擠。 (4)喝完水,立即把杯子放回原位,不玩杯子。

三、就寢的常規

幼兒睡眠除了要培養良好的睡姿,能自然、安靜入睡等良好的習慣外,就寢時還要求幼兒遵守就寢的常規,它能使午睡室整潔有序,能讓幼兒學會穿脫衣、褲、鞋、襪,就寢時要求幼兒遵守的常規如下。

(1)睡前能按順序穿脫外衣、外褲、鞋子,並把衣褲疊整齊放在牀後頭或教師指定的地方;鞋子整齊地擺放,做到美觀、整潔。起牀後,會自己按順序穿衣褲、鞋襪;起牀後會自己整理牀鋪,將被子疊整齊,放置在牀頭。

(2)小班幼兒可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以上任務,中班開始慢慢過渡到獨自完成。

四、盥洗的常規

(1)分組組織幼兒,按順序輪流進入盥洗室,儘量避免擁擠,以免發生矛盾。幼兒盥洗時,應有教師在現場指導、照顧和督促幼兒認真洗,洗乾淨,提醒幼兒不玩水。

(2)能用正確的方法洗手、洗臉。

(3)懂得節約用水的道理,學會節約用水的方法,盥洗時,不要把水龍頭開得太大,不浪費水。

五、入廁的常規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除了培養幼兒定時大便、按時小便等排便習慣外,同時要求幼兒在入廁時遵守一定的規則,可以讓幼兒儘快學會自己料理生活的技能,培養講衛生的文明行爲習慣。入廁時要求幼兒遵守的常規如下。

(1)對初入園的幼兒,要會用語言表達要大、小便,學會坐盆或蹲坑,有些幼兒不習慣幼兒園的便盆或蹲坑,教師應耐心說服,逐漸使之習慣。

(2)4歲後的幼兒,開始學習自己料理大、小便,學習自己穿脫褲子,自己擦屁股,應事先將手紙裁好,放在固定的地方,方便幼兒拿取。一般紙寬10釐米,紙長13釐米左右,並教會幼兒使用方法。

第二節 教育、教學活動常規

一、集體活動中與人交往的常規

1.學會使用禮貌用語。

(1)小班幼兒,會說“謝謝”、“再見”等簡單的禮貌用語。

(2)中、大班幼兒會說“謝謝”、“再見”、“請”、“不客氣”、“您好”等常見的禮貌用語。並會主動用禮貌用語跟人打招呼和回答別人的問候。

2.學會有禮貌地聽別人說話。聽別人說話時有禮貌,表示對說話方的尊重,會贏得對方的好感,有利於交往。

(1)小班幼兒,要做到能安靜地聽人說話,不隨便插嘴,不打斷別人說話。 (2)中、大班幼兒,要做到能集中注意力,耐心地傾聽別人說話,不打斷別人說話,學會用輪流的方式與人交談,不搶着講,不亂插嘴。與人交談時,做到有目光和表情的交流。個別交談時,知道要控制音量,以對方能聽到爲準,不影響其他人。

3.在自由結伴遊戲時,能熱情而有節制地尋找合作伙伴。找朋友時,會面帶笑容,態度友好、動作輕柔,自然大方。 4.在集體活動中不與他人相撞。

5.學會看問題不僅要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出發,也要考慮別人的立場和觀點,能和同伴共同商量解決活動中出現的簡單問題,玩具的分配、遊戲角色的分配等。

二、勞動的常規

幼兒應從國小習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包括自我服務和爲他人服務。教師應按照幼兒年齡的不同,鼓勵幼兒參加勞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活動手、腦和整個身體,鍛鍊意志,培養愛勞動的態度和責任感。幼兒應遵循的勞動常規如下。

小班幼兒

(1)學習自己穿鞋子、襪子,能分清鞋子的左右腳,分清襪子的底和背,並能穿入腳上。學會自己拿勺子吃飯,不要老師喂。

(2)學會自己搬椅子。方法爲:雙手分別握住椅子的兩旁,椅背朝上,搬動椅子,不能在地面上拖着走。

(3)會自己洗手;會用自己的毛巾擦手、擦嘴;會自己擤鼻涕。會把垃圾扔進垃圾箱。

(4)會按老師的指令做簡單的事。如幫老師拿掃帚、簸箕,幫小朋友拿衣服、鞋子,給花澆水、給小魚餵食等。

(5)會整理自己玩過的玩具、看過的圖書,懂得東西從哪兒拿,應放回哪兒。 中、大班幼兒

(1)會自己穿脫衣服,會疊衣服;會扣鈕釦、繫鞋帶。當同伴有需要時會幫助同伴扣鈕釦、繫鞋帶。

(2)會整理被褥,會把被子疊成正方形,會鋪平牀單。

(3)會用筷子吃飯,不掉飯粒,不剩飯。吃飯時不高聲說笑,不弄髒衣服,能鑽心進餐。

(4)會正確盥洗,盥洗時專心,不玩耍,不弄溼衣服和地面;動作迅速,不擁擠。

(5)會自覺整理自己玩過的玩具、閱讀過的圖書,做到物歸原處。

(6)會按活動需要,擺放桌椅,搬動桌子時,做到兩人擡着走,不推、拉桌子。

(7)會擦桌子、窗戶,會掃地,自覺保持環境清潔,自覺地將垃圾扔進垃圾箱。

(8)會給植物澆水,給動物餵食,能做力所能及的園地勞動。

(9)能較好地完成老師指派的勞動任務,如分發和收拾餐具、教具等。 (10)能完成“值日生”的任務,盡到“值日生”的責任。

三、避免噪聲的常規

噪聲對人身體健康的影響衆所周知,避免產生噪聲人人有責。由於幼兒大腦皮層發育不健全,自控能力差,再加神經活動過於興奮,這些往往使幼兒成了幼兒園內環境噪聲的主要來源。長期生活在充滿噪聲環境中的人,容易疲勞,心情煩躁,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幼兒園教師應引起重視,要加強教育,建立預防噪聲的常規,並引導、督促幼兒嚴格遵守,儘量避免噪聲的產生,保證身心健康。同時也有利於幼兒形成平和、安寧的心態,養成文明的行爲習慣。避免噪聲的常規如下。

(1)不高聲喊叫。

(2)與人文明交談,個別交談時會控制音量,集體交談時,會注意傾聽,不隨便打斷他人的發言或亂插嘴,做到一個接着一個發言。 (3)唱歌、念兒歌時也要注意控制音量,能用好聽的聲音唱歌和念兒歌。 (4)自由活動時,不狂奔亂喊,否則既製造噪聲,又損傷嗓子。 (5)輕輕地走路。

(6)不在活動室裏或走廊上跑跳,會輕輕地穩穩地走。 (7)進午睡室,會小心地、悄悄地走。 (8)輕輕地拿放東西。

(9)搬桌子,兩人擡着走;搬椅子,兩手抱着走,不在地面上拖動,以免發出噪聲。

(10)飯後、飲水後、輕輕地把杯、碗、盤、勺、筷等放入指定的筐或桶內,儘量不發出聲音。

(11)平時不敲打桌子,不搖動椅子。

四、教學活動常規

幼兒園教學活動常規有一般性的組織常規,如排隊、舉手發言、坐姿端正等;也有特殊教學活動的常規,如針對音樂活動、體育活動等不同教學活動的特點,有一些特別的常規要求。教師應明確各項教學活動的規則要求,並指導、督促幼兒遵守各項規則要求,使教學活動順利開展,並取得好效果。

(一)教學活動中幼兒需遵守的一般常規

1.排隊

在集體教育、教學過程的組織中,少不了排隊這一組織形式,它是活動順利、有序進行的保障,也是一種文明的行爲習慣。教師不但要在集體教學活動中,組織幼兒排隊,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自覺排隊的習慣。讓幼兒知道,一般有三人以上出現等待現象時,就要自覺排隊。

(1)盥洗、入廁、飲水時遇到等待現象應排隊。

(2)集體走樓梯、過走廊,要排好隊靠右邊走,把左邊空出來,供別人用,以免擋住別人的通道。

(3)玩滑梯、鞦韆、浪椅等大型活動器械時,要排好隊,一個接着一個來,懂得先來後到的道理,學會必要的等待。保證活動的安全。

(4)在早操、遊戲、音樂、體育等活動中,能根據活動的需要和教師的指令,排成各種隊形。

(5)集體出遊、散步需要排隊,一般排成兩路縱隊,幼兒兩兩拉手行進。小班幼兒可用繩子做護欄,即繩子兩端分別由兩位老師牽住,幼兒排成一路縱隊,用右手扶住繩子,就可向前行進,這種方法既安全,又方便低年齡幼兒行走,比一個幼兒拉着一個幼兒的衣服走效果要好得多。 2.教學活動中應遵循的常規

(1)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解,按老師的指令開始、展開和結束活動,步調一致、反應靈敏、行動迅速。

(2)舉手發言。養成勤於動腦,積極發言的主動態度。同時又要做到回答問題或要求發言時,應先舉手,得到老師許可,方可起立發言。會安靜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等待教師邀請。注意傾聽同伴發言,不隨便打斷或插嘴。 (3)不隨便進出活動室。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應做好必要的準備工作,如喝水、入廁,活動進行的過程中,不隨便藉故離開活動室,更不擅自離開活動室,隨便進出。能堅持完成學習活動。

(4)不隨便玩弄事先準備好的學具、操作材料等學習用品,以保證注意力集中在當前的活動中。

(5)坐姿端正。背部挺直,靠着椅背,肩部放鬆,雙手自然放在大腿上。保持正確的坐姿,既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又能保證骨骼的正常生長。

(6)活動結束後,自己收拾簡單的學具、樂器、操作材料等學習用品,整理場地。離開時,能迅速地將椅子輕輕靠近桌子。

(二)特殊教學活動的常規

音樂活動中韻律活動的常規 1.活動開始和結束的常規

(1)聽音樂的信號起立和坐下。一般採用旋律向上的音樂作爲“起立”的音樂,用旋律向下的音樂作爲“坐下”的音樂。 (2)聽音樂的信號開始活動和結束活動。

(3)在沒有特殊要求的情況下,活動後迅速找到空位子就座。 (4)活動結束時,自己收拾道具和整理場地。 2.活動進行的常規

(1)在規定的範圍內活動。

(2)聽音樂的信號變換隊形,一般採用進行曲,聽進行曲音樂,按音樂的節拍,邊踏步邊走成新的隊形。

(3)在沒有隊形要求的情況下,找比較空的地方活動。

(4)在自由移動或活動時,不與他人或場地內的道具桌椅等相撞。

(5)在自由結伴的活動中,安靜地在規定的時間內尋找、選擇同伴、交換舞伴、分組或分配角色。

(6)在自由結伴活動中,熱情而有節制地與舞伴交流、合作。

音樂活動中打擊樂器演奏的常規 1.活動開始和結束的常規

(1)聽音樂的信號整齊地將樂器從座位底下取出或放回。

(2)樂器取出後,凡不演奏時須將樂器放在大腿上,做到不發出聲音,眼睛也不看樂器。

(3)開始演奏時,按指揮者的手勢整齊地將樂器拿起,做好準備演奏的姿勢。演奏結束後,按指揮者的手勢將樂器放回大腿上。 (4)活動結束後,自己收拾樂器和整理場地。 2.活動進行的常規

(1)演奏時身體傾向指揮者,眼睛注視指揮者,積極地與指揮者交流。 (2)演奏時注意傾聽音樂和他人的演奏。

(3)演奏時注意力要集中,不做與演奏無關的事。

(4)交換樂器時,須將原來使用的樂器放在椅子上,再迅速、安靜地找到新位子坐下。

(5)交換樂器過程中不與他人或場內的椅子相碰撞。

體育活動的常規

(1)聽口令或哨聲踏步、走隊形、做動作。 (2)教師示範講解時,集中注意傾聽和觀看。

(3)解散活動時,應在指定的地方活動,不互相碰撞。 (4)做劇烈活動時,不高聲喊叫,以免損傷聲帶。 (5)做體育遊戲時,嚴格遵守遊戲的規則。 (6)成集中隊形時,動作迅速,不發出聲音。

(7)結束活動時,會幫助教師收拾活動器具,整理場地。

第三節 常規培養的策略、方法

幼兒園各項常規一旦確定,教師就應教育、引導、督促幼兒遵守,嚴格要求,持之以恆,直至形成習慣。否則,哪怕制訂得再好的規則,也只是紙上談兵,失去意義。

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可參考以下策略、方法。

一、嚴格要求,毫不懈怠

幼兒園提出的各項常規,對幼兒來說,應該是符合實際,是他們接受能力範圍之內的;但又應該做到有一定的難度,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即對幼兒的心理形成適當的壓力。心理保持一定的緊張度,有利於促進幼兒積極向上。同時,幼兒需要付出努力才能獲得成功和發展,努力的過程有利於培養幼兒的堅持性和經受挫折的能力。

教師在培養幼兒遵守常規的過程中,要嚴格要求,給幼兒以適當的壓力,讓幼兒經受一定的挑戰,變壓力爲動力。而不能“心慈手軟”,一旦遇到困難,或太浪費時間,就放鬆要求,甚至放棄。

嚴格要求,就是指教師要嚴格按照既定的規則辦,說話算數,說到做到。若幼兒感到有困難,也不能放鬆要求,更不能放棄,要有堅定的立場,頑強的意志和耐心,幫助幼兒反覆練習,以形成自覺的行爲。當然,嚴格要求不是大聲地訓斥或責備。如,當教師提出“搬椅子時動作要快,不發出聲音”的規則要求,幼兒有能力做到,卻沒能做到時,教師不能因爲怕耽誤時間,影響下面的活動,雖然沒有達到規定的要求,可看看椅子也已經放好了,就算了。這樣做其實就是對規則的放鬆,沒有嚴格要求,因此也就很難達到要求。要做到嚴格要求,那就應該讓幼兒把椅子放回原位,重新搬,有必要的話,可反覆進行,直至達到要求。在反覆進行的過程中,要有耐心,保持心平氣和,不訓斥、指責幼兒。

又如,教剛入園的小班幼兒自己拿勺子吃飯的常規,一開始幼兒拿不好勺子,到處撒飯粒,花的時間更長,既給教師增添麻煩,又耽誤時間,還不如由教師喂來得省事。教師不能因爲麻煩或浪費時間而放棄規則要求,而是要堅持原則,耐心地、不厭其煩地一點一點地按要求去做,直至達到目標。

二、共同合作,持之以恆

共同合作,持之以恆,指的就是一致性和一貫性。一致性和一貫性是教育必須遵循的原則,尤其是在幼兒行爲習慣的培養上,更顯得重要。 共同合作,可以從內容和對象兩個層面去理解。首先從合作的對象看,既包括幼兒園保教人員之間的合作,幼兒園保教人員與家長的合作,同時也包括幼兒園教師、家長與幼兒的合作。從合作的內容看,一是指合作制訂各項常規,二是共同遵守各項常規。

合作制訂常規,不僅要求幼兒園班級中的各位教育者合作參與,共同制訂出一致的規則,同時,可請家長參與,以便家長深入瞭解幼兒園的各項規則。這裏最值得一提的是,教師要鼓勵幼兒親自參與規則的制訂,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使其成爲規則的主人。具體做法如教師、幼兒共同商量、討論出規則,然後讓幼兒用繪畫的形式將規則表現出來,並張貼在牆面上,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對規則做到心中有數,用圖畫表現出來的規則一目瞭然,容易理解,又可以隨時提醒幼兒遵守。幼兒對自己親自參與制訂的常規,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會主動的去履行。

幼兒園保教人員、家長、幼兒多方面合作制訂的常規,更具有合理性、可行性,有利於教師和家長共同遵守,爲幼兒起榜樣作用,也有利於家園合作共同督促幼兒遵守。如在交往的常規中,要求幼兒“會用禮貌用語,有禮貌地與人交談”,幼兒只在幼兒園裏被要求這樣做是不夠的,還需要家長樹立榜樣的作用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與所有人交往的過程中都應該這樣做。有多方合作,有一致的要求,常規就會很快成爲幼兒的自覺行爲。

持之以恆,是指對幼兒進行常規培養時,要有一貫的要求,定下的規則,不隨意更改,在執行過程中,不走樣,不打折扣,不隨心所欲,也不半途而廢,始終如一,堅持到底。當一種常規剛剛建立時,需要每天堅持,以達到鞏固。當一種常規已經鞏固時,在執行時也要每次提醒幼兒做到。教師在提常規要求時更不能隨心所欲。如,今天教師心情舒暢了,就會放鬆對幼兒的要求,哪怕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幼兒也可以隨便說話,隨便在地上打滾等。哪天教師心情不好了,就會“嚴格要求”,這也不許,那也不行,動不動就批評。當然,有這種行爲的教師,前提是沒有認識到常規教育的意義。幼兒園的常規不是教師用來壓制幼兒,對幼兒實行控制的手段,而是塑造幼兒完善人格的積極措施。因此,在進行常規教育時,教師一定要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從幼兒身心健康出發,不惜付出耐心和恆心,堅持不懈,才能取得好效果。

三、激發興趣,主動學習

人的大腦皮層活動有它規律,“優勢興奮”就是其中的一種。當人的大腦皮層處於“優勢興奮”狀態時,就會使人感到工作或學習過程十分的輕鬆、愉快,使人注意力高度集中,激起工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大大提高工作、學習的效率。

促進大腦皮層“優勢興奮”狀態形成的主要因素就是“興趣”。人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等等,就是因爲興趣能使大腦皮層形成“優勢興奮”,使人產生工作、學習的愉快感,激發人們工作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使工作和學習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幼兒的常規教育中,幼兒園教師同樣要善於利用大腦皮層優勢的原則,儘量採用幼兒感興趣的手段和方法,對其進行常規訓練,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嘗試用以下方法。 1.遊戲形式或遊戲口吻 遊戲是學前兒童最感興趣的活動,是幼兒容易接受的學習形式。把常規教育內容寓於遊戲的形式中,或用遊戲的口吻進行組織,會大大激發幼兒學習常規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如前面提到的《吃飯=組裝車》這一例子中,教師爲了培養幼兒不挑食、自己吃完一份飯菜的習慣,就是利用孩子對汽車的興趣,用遊戲的口吻,把食物比作汽車零部件,把進食比作組裝汽車,大大激發了幼兒的進食興趣。又如:在打擊樂活動中教師爲了培養幼兒自己收拾打擊樂器的常規,用幼兒樂於接受的遊戲形式進行組織。具體方法是:請幾位幼兒,人數與樂器的種類相同,即有幾種打擊樂器,就請幾位幼兒,一位幼兒負責收一種樂器,每人發一個小籮筐;負責收樂器的幼兒手提小籮筐,跟着《找朋友》的音樂節奏,用跑跳步,輪流跳到拿同一種樂器的幼兒面前,幼兒逐個把樂器放入他(她)的筐內。用這一遊戲的方法,激發幼兒的興趣,樂器收得又快又好,活動環節顯得緊湊,因爲《收樂器》的環節很自然地成了打擊樂活動的最後一環節,沒有一點附加的感覺,效果很好。

2、兒歌類文學作品

兒歌、謎語一類的文學作品,有很強的節奏感,富有韻律美,念起來朗朗上口,幼兒樂於接受,感興趣。因此,用兒歌來伴同幼兒學習常規,同樣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讓幼兒學習自己繫鞋帶,可配上繫鞋帶的兒歌“兩根鞋帶交朋友,兩個朋友拉拉手(第一次交叉打結),兩個朋友鞠鞠躬,再拉一次手,變成小蝴蝶(第二次打蝴蝶結)。”如讓幼兒自己學扣鈕釦,以防扣錯釦眼(幼兒很容易扣錯釦眼,這是個難點),可配上謎語“兄弟四五個,各進各的門,要是走錯了,出來笑死人。”

如培養幼兒坐姿端正的常規,可配兒歌“椅背靠一靠,雙腳並併攏,小手拍一拍,放在大腿上。”

這些兒歌不僅能激發幼兒對學習常規的興趣,還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常規的學習要領,更有利於幼兒對常規的掌握。

教師應根據具體需要選擇相應的兒歌,也可自己編寫兒歌,讓幼兒在朗朗上口、饒有趣味的兒歌陪伴下,愉快地學習。

3、音樂作品

音樂是情感藝術,它通過人的聽覺直接打動人的心靈,音樂的節奏、旋律、音色等直觀性和美感,能引起人精神上的快感。幼兒喜歡聽音樂,喜歡唱歌,因此採用音樂作品來輔助幼兒常規的學習,是幼兒園教師常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尤其是在音樂後動中,能很好地運用音樂來指揮幼兒學習常規,如幼兒聽音樂做律動進活動室入座;聽音樂開始活動和結束活動;聽音樂起立或坐下;聽音樂踏步變隊形等。音樂的運用能很好地幫助幼兒學習常規,也能使音樂活動變得緊湊而有條不紊,大大減少教師的組織時間和幼兒的等待時間,同時能創造出濃厚的音樂氛圍,使音樂活動取得好效果。

在日常生活常規的學習中,也可用音樂來輔助,如漱口時,可配上“漱口”的歌曲;洗手時可配上“洗手”的歌曲;刷牙時可配上“刷牙”的歌曲等。

幼兒感興趣的遊戲、兒歌、音樂等材料,能很好地激發幼兒學習常規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熱情,還能隨時提示常規的要領,對幼兒學習和鞏固常規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師應適當選擇、合理運用以上材料,在常規教育中發揮其作用。

四、榜樣鼓勵,正面強化 榜樣激勵是指爲幼兒提供正確的行爲典範,激勵幼兒去模仿。爲幼兒提供的榜樣包括直接的和間接的。直接的榜樣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間接的榜樣有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在幼兒園的常規教育中,教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師的榜樣作用是第一重要的因素。有人說:教師是幼兒的鏡子,幼兒是教師的影子。幼兒在園的大部分時間都與老師在一起,再加對教師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們對教師的各種行爲表現都會有意或無意地進行模仿和學習。可見教師對幼兒良好行爲的形成,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兒常規教育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範性影響。俗語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見身教重於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感染幼兒。教師只有不斷地加強自身修養、時時注意自己舉止言行的規範,才能給幼兒以身示範的教育影響。

幼兒園裏經常使用的間接榜樣是文學作品活動——講故事。幼兒喜歡聽有趣的故事,教師充分利用故事等文學載體,運用文學作品中的教育典範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可以產生較好的效果。如爲培養幼兒愛惜糧食,教師向幼兒講述《大公雞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組織幼兒討論故事中發生的事情,啓發幼兒愛惜糧食。爲了強化教育效果,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進行表演,幼兒通過角色遊戲的表演加深印象,模仿、學習良好的行爲習慣。

正面強化是指對幼兒遵守規則的行爲表現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以鞏固其良好品行。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但他們對來自教師的表揚和鼓勵是非常重視的,所以教師應該利用幼兒的這種上進心理需求,及時肯定幼兒的良好行爲表現,特別是對能夠自覺遵循常規的幼兒要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樣就可以使幼兒的正確行爲,由於獲得及時的正面強化刺激而固化下來,並逐漸養成行爲習慣。如,爲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解決有些幼兒不願洗手的壞毛病,教師對已經養成洗手習慣的幼兒用照相機拍照下來,然後在班級的小紅花園地裏展覽。同時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向幼兒出示兩張圖片,一張圖爲髒的小手,一張圖爲乾淨的小手,然後組織幼兒討論:“你喜歡哪隻小手?爲什麼?”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能說出髒手上有細菌,吃到肚子裏會生病的道理。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學會洗手,當幼兒洗乾淨手後,教師應及時鼓勵、讚揚,以使幼兒逐漸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

除了以上策略和方法,幼兒園老教師在培養幼兒良好行爲習慣方面有很多深入的實踐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

如何加強幼兒常規教育 篇五

一、強化教育教學常規管理

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爲準繩,嚴格執行科學的一日活動常規,細化每一個環節的管理,從入園、晨間活動、集體教學、遊戲活動、餐點、午睡、離園,每一環節有具體明確的要求,結合日常檢查,保證教育教學常規工作深入開展。重視對個別幼兒的輔導,密切家園聯繫,做好家長會、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等一系列常規工作,力求形成家園教育合力。

二、強化幼兒常規習慣的培養

立足習慣養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衛生習慣,要求每週明確品德習慣教育重點,在一日活動中滲透,認真落實幼兒在園一日常規要求,幼兒行爲習慣要求,把幼兒良好習慣養成落到實處。豐富幼兒戶外活動。豐富戶外體育遊戲活動的開展,堅持每天的晨間戶外體育遊戲的鍛鍊,體育器材和遊戲內容做到常換常新,幼兒感興趣,能積極參與。

三、深化課程改革,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落實新《綱要》,實踐新課改,針對新教材的使用,開展公開教學看、聽、議、評活動,優秀教學活動評選等,通過活動的開展,優化教學活動組織,更新觀念,改善行爲,推進課改。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以幼兒積極體驗爲中心,促進幼兒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將教育過程的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有機結合。

創設豐富的區域遊戲活動的環境,重視區域遊戲活動的開展與指導。各班教師要做到:

1、充分利用教室、寢室、走廊等幼兒園現有的場地,保證區域遊戲活動的空間,並要將區域活動場地合理安排、佈置,投放適合、豐富且有探究、操作意義的材料。

2、要科學安排幼兒的一日生活,保證區域遊戲活動的時間。3.要注重活動的趣味性。要能吸引幼兒,貼近幼兒生活,建立在幼兒現有的經驗基礎之上。

四、以人爲本,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教師是《綱要》與幼兒發展之間的橋樑與紐帶,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我們應從教師發展需要出發,推行多樣化的師資培養模式,把教科研與教學研究、繼續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切實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與業務水平,努力促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成長。

1、加強理論學習

我們將在分散自學的基礎上,以讀書交流會、課題階段性小結、交流,主題研討會等多種形式加強理論學習。研討主題一方面根據當前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形勢來確定,另一方面根據教師自身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或困惑來提出主題,再集中研討。活動中建立“人人是主持者”的活動思路,每一次活動由不同的教師主持。各教研組也要根據自己的專題,在正常開展公開教學活動的基礎上營造濃厚的教研氣氛,以教學活動爲案例,緊緊圍繞教學活動中面臨的問題,鼓勵教師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見解,以“問”引“答”,以“問”促“疑”,以“問”導“思”,互動推進實現教科研活動中相互學習,相互提高的目標。

2、注重教學反思

一個優秀的幼兒教師必定是一個研究型、反思性的實踐者。爲了切實提高教師的實際教學能力,我們在學習新理論、新觀念的同時,要加強對自我教學實踐的反思。在研究理論、研究別人經驗、研究自身教育行爲的過程中,提高發現、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同層次水平的教師應不斷尋找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每位教師更要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爲,按照上學期的要求認真撰寫教育隨筆或教學反思。

3、立足課題研究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的過程。理論必須在與實踐的無數次的相互碰撞中才能得以內化和更好的運用、指導實踐。我們將總結上學期的課題研究經驗,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各班教師要從實踐中的問題入手,積極尋找新思想和新策略來嘗試解決問題,提高對課題研究和教育教學進程的自我分析能力,有效把握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的整個動態過程,使課題研究能真正爲幼兒、教師的發展服務,鞏固幼兒園的辦園特色。

4、抓實教學常規

隨着幼兒教育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對教師的職業道德和專業能力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幼兒教師隊伍的水平已成爲教育質量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每位教師要不斷加強事業心和責任感,堅持走發展內涵之路。(1)繼續加強備課。各教研組要組織教師研究教材,篩選教材或新教材內容進行替換、修改,科學合理制定各項教學、活動計劃,注重教材的分析把握,教學活動的前期準備。(2)繼續加強“週一推門聽課”活動。業務園長、教研組長堅持深入教學第一線,多聽隨堂課,及時瞭解教師制定計劃、組織教學活動、遊戲活動、開展體育鍛煉等情況,與教師一起探討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3)加強培養教學骨幹。爲了健全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創新力強、富有活力、具有輻射作用的幼兒園中介力量。我們應開展各類競賽、評優活動(優秀活動展評、教師師德故事演講比賽等)爲青年教師的成長搭建舞臺。教師可自薦開展教學活動;在平行班上借班上課,提高自身的組織教學能力;也可以積極撰寫科研論文、活動方案、反思筆記,向幼兒園或以上教育報刊雜誌部門投稿;也可以主動申請上研討課、課題實踐課等。我們將把其成績例入學期末的考評中。

班級常規制定形式可以多樣化、藝術化 篇六

往往命令式的制定班級常規的方法是最生硬的,孩子們接收時可能帶有不樂意的心態,違心的去實施,到最後並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所以,班級常規制定的形式可以多樣化甚至藝術化點。比如利用遊戲建立行爲常規。有一天早上,孩子們剛剛來到幼兒園,突然“嘩啦”一聲,我發現幾個玩玩具的孩子把玩具摔在地上,於是我在旁大聲說:“小朋友,快把玩具撿起來,不要都翻出來。”可是不知是因爲孩子們玩得太高興了沒聽見,還是聽見了也不想撿,小朋友們誰也沒有去撿。在以往,碰到類似情況,我總是提高嗓門下命令,讓小朋友把積木撿起來再玩。可是我想起昨天我看到的一個類似的案例,又看到玩具櫃上有幾個彩色的塑料盒,靈機一動,拿了一個小盒子說:“地上有這麼多的寶貝哪,我去揀寶貝嘍!”並撿起了—個玩具放在盒子裏。這個辦法還挺有效,一開始引來了圓圓小朋友的眼光,她連忙趴下桌來去撿玩具,高聲喊道:“老師我也撿到了一個寶貝!”,她的聲音引來了其他小朋友的注意,於是所有的小朋友都放下手裏的玩具,彎下身子來撿掉在地上的玩具,你一個,我一個,—會兒,就把地上撿的乾乾淨淨。

在中午就餐的時候,老師左右分工,那如何使洗好手的幼兒保持安靜呢?輕音樂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能很好的安撫幼兒浮躁的情緒。每次就餐的時候放上一段經典的輕音樂,既是藝術享受,又能幫助幼兒遵守常規,而且教師也不用再像以前那樣 “喊”了,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提高幼兒自我服務的意識,一舉多得。當幼兒在體育活動或者是餐後活動、午睡後,都可以使用比較柔和的音樂,音樂在幼兒常規建立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注意,不要經常更換所使用的音樂,讓幼兒習慣成自然。

班級故事教育法、榜樣的力量激發法、五角星獎勵法、小小班長管理法等等都是很實用、很貼近幼兒的教育方法,在實際的常規管理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得到多方面的鍛鍊,而且還能夠達到很好的積極的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