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十二五規劃心得(精選多篇)

第一篇:十二五規劃心得

十二五規劃心得(精選多篇)

從1953年起國家開始制以五年一個時間段來做國家的中短期規劃,在過去的十一個五年規劃中,國家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現如今年我們已經邁入了xx年,我們國家進入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在此規劃中,結構調整是首要目標,科學發展是主題,經濟發展是主線,其中我認爲以下個亮點特別貼近我們的生活:

1、 過去數年來提倡的‘強國’從十二五期間轉爲了‘富民’。梁啓超曾撰文“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其實可以理解爲‘民富國強’,只有人民都富裕了,國家纔是真正的富裕;人民都強大了,國家纔是真正的強大。做爲人民黨員的我們,一定要努力工作,多學各項技能,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做一名複合型人才,創造成績。

2、 生活在廣東是幸福的,因爲未來五年廣東的發展藍圖爲“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這實爲我黨關注民生的重大舉措,讓我們看到黨以人爲本的重大決心。當人民的生活甘甜、居住環境清新、事業有成就、社會有人情、文化有品味之時,幸福離我們還遠嗎?

3、 文明體現着文化素質,其實文明也體現着生活的富裕程度,當人民生活幸福了,文化的薰陶就會如春風吹過麥苗一樣拂過人心,文明之風隨處可見。做爲一名順德人,我非常支持“創文明城市,建幸福順德”這一發展目標,並且會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

4、 在“十二五”的規劃中,特別強調要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相信我們的生活環境將會越來越向“清、碧、藍”的方向發展,地球會更健康美麗。

做爲一名黨員,要時刻關注黨的方針路線並堅決執行,同時認真學習,快速提高自己,努力提高服務他人和帶動他人的能力,爲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和麪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而奮鬥。

十二五規劃心得(2):

黨的xx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勝利召開,大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十二五”規劃建議鮮明提出,制定“十二五”規劃要以科學發展爲主題。這是“十二五”規劃建議的一個令人矚目的亮點。“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以科學發展爲主題制定“十二五”規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通過學習會議的精神實質,我深感責任的重大,作爲大學生村官,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全會精神,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在轉變中謀發展,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不斷前進。學好全會精神,把思想認識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把實際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落實好全會精神,加深理解,要學以致用,在實際工作中,轉變工作作風,增強責任意識,不斷創新工作方式,圓滿完成各項工作。

十二五規劃心得(3):

中國每個五年計劃或規劃都有一個相對明確的主題。所謂主題,也就是未來5年需要着力解決的問題。當然,問題最後能否解決或解決的程度如何,取決於諸多因素,但在編制規劃的時候,總有個相對集中的主題。具體到“十二五”規劃,是將“富民”作爲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而提出來的。

從近幾年的情況看,中國社會的很多問題都跟貧富差距和民衆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關係。如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問題、消費和內需不足的問題,乃至一些羣體性事件,都有着貧富分化的影子。貧富分化甚至直接影響到中國社會的穩定。

所以,“十二五”規劃政策的着力點應該轉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富裕人民羣衆作爲全新思路和戰略,圍繞着如何“富民”問題,制定行動路線圖。而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今天的經濟實力也已經爲解決“富民”問題提供了物質基礎。

民乃國之本。對於“民富與國強”的關係,是先有民富而後纔有國強,而不是相反。事實上,多少國家興衰的歷史也告訴人們,民富雖然不必然等於國強,但民不富,國家必然不強;即使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強,也只能是外強中乾。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礎上的強大,纔是根本性的強大。因此,中國政府需要更新觀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爲一個明確的目標[和任務。這就有必要在編制“十二五”規劃時,制定一個長期的提高福利的戰略規劃,這個戰略規劃的目的,是爲建立一個有競爭力和公平正義的福利國家打下基礎。結構失衡根源在於政府主導經濟

“富民”雖然是一個經濟問題,但經濟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政治。事實上,改革以來貧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內。爲什麼經濟高速增長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卻得不到同步提升?癥結就在於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說,經濟發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羣衆,而是政府及其與公權力有關聯的利益羣體,以及資本利益集團和壟斷國企的經理層與員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夠抽走國民收入的大頭,並隨心所欲地支配財富而不受監督,資本之所以能夠壓制衆多的勞動力,原因又在於政府的權力過大。

中國傳統上本就是一個大政府國家。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普通民衆,心中都存在一個大政府觀念。所以,要在政府權力過大的情形下改變收入分配不合理狀況,須將之作爲一個政治問題來看待,否則,僅僅視之爲一個經濟問題,解決起來很難。

另一方面,儘管“富民”問題在未來5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非常重要,但畢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問題的解決。正如本文開頭所說,在官方看來,“十二五”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和區域結構等諸種結構構成的結構難題。結構問題在中國來說不是一個新問題,但“十二五”規劃還是把它列爲必須優先解決的頭等大事,這說明,結構問題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續下去。

第二篇:十二五規劃心得

十二五心得體會

2014年10月15日至18日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勝利召開,大會審議並且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從資料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故而深刻認識並全面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研究和提出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對科學編制“十二五”規劃,對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對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十二五”規劃,必須根據國際環境的新變化和國內發展的新要求,充分體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戰略思想,反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要求。十二五規劃是嚴格遵循着科學發展觀而制定的,同時也可以說十二五規劃是科學發展觀的完善與發展。將來隨着十二五規劃的深入落實,我國將實現小康社會,統籌城鄉發展,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是我國逐漸提高綜合國力,成爲國際上不可忽視的強國。作爲當代的大學生,我們也必須給自己提出一個行之有效的規劃,讓我們有雖然不強的力量能夠在全面建設小康的道路上盡上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

我們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本站)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爲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爲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剛剛閉幕的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將“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作爲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保經濟平穩增長與保民生並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政府財政收入不斷增加的同時,一系列問題也愈發凸顯:部分壟斷行業收入過高;城鄉居民收入差別過大??這些問題提醒人們,實現更高層次的“民富”目標,依然任重而道遠。因此,全會將“民富”目標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應當認識到我們的使命在這條路上揮灑自己的一份汗水,促進“民富”的實現。

此次全會提出,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黨建: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政績觀 。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要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大力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

改革: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 。全會強調,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財稅體制改革

此次“十二五”發展目標爲

第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就業持續增加,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第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居民消費率上升,服務業比重和城鎮化水平提高,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第三,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羣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

顯著減少,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第四,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穩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社會管理制度趨於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第五,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財稅金融、要素價格、壟斷行業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互利共贏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

由此可以看到國家對於強國富民有着堅定地信心,爲此我們必須不遺餘力的堅持下去。

雖然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是我們必須更加堅定地推進科學發展,更加堅定地讓發展閃耀着科學理性的光輝、讓發展充分釋放社會的活力與創造性。因此我覺得此次的十二五規劃是具有巨大的歷史意義的。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將收到它巨大的影響,它是一項成功的規劃。

如今,中國剛剛走過了一個輝煌的“十一五”,雖然其中有着諸多的艱難與困苦,但正是經歷了這些困難我們的“十一五”才體現的更加輝煌。如今在新世紀的發展中有着有着猶如指路燈的“十二五”,我們的路走的將更加穩健。

作爲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會經歷我國的兩個百年計劃,會成爲建設祖國的主力軍,祖國的十二五的實現離不開我們,所以,我們更要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要有正義感。在學習生活中,要積極向上,學習好專業知識,關心國家大事,爲黨的事業做貢獻,提升自我能力

第三篇:“十二五”規劃心得體會

“十二五”規劃心得體會

2014年是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最後一年,是豐收的一年,也是共和國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開端,剛剛成功閉幕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作出重要判斷:“‘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

我國經過了過去五年的努力奮鬥,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以及黨的建設,都取得了重大進展。我認爲正是這些、爲“十二五”規劃制定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走過輝煌的“十一五”時期,下一個五年將更加迫切、更加重要。下一個五年,將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剛剛結束的時期屆五中全會,主旨在爲我國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奠定體制基礎,圍繞“人本、綠色、創新、協調”的主線,推進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社會和諧化、生態文明化的發展,這也是近幾年我國發展轉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規劃的主基調是“加快經濟方式轉變”,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入手,在健全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舉措。

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二五”規劃的基本藍圖,也就是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也就是說, “十二五”時期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二是“十二五”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十二五”是接下來我國最重要的一個時期,關鍵中的關鍵,重中之重,“十二五”不僅肩負着繼續發展經濟的重擔,更要解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日益突出的經濟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也是接下來的五年的重大挑戰。同時,推進城鄉一體化,也是“十二五”的重要課題。

因此,下一個五年之中,我們必須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的新特點,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以及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必須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髮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爲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古人云:“民乃立國之本”。對於“民富與國強”的關係,是先有民富而後纔有國強,而不是相反。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礎上的強大,纔是根本性的強大。而如今,“十二五”規劃把以前的規劃中“富國”變成了“富民”,所以,現在,在政策上,黨把“富民”作爲一個明確的目標和任務,這個戰略規劃的目的,是爲建立一個有競爭力和公平正義的福利國家打下基礎。

從近幾年的情況看,中國社會的很多問題都跟貧富差距和民衆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關係。如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問題、消費和內需不足的問題,乃至一些羣體性事件,都有着貧富分化的影子。貧富分化甚至直接影響到中國社會的穩定。所以,“十二五”規劃政策的着力點也轉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富裕人民羣衆作爲全新思路和戰略,圍繞着“富民”問題,制定行動路線圖。而經過30年的發展,今天中國的gdp已經超越日本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

夠爲解決“富民”問題提供充足物質基礎,因此,真正實現全面建設成爲小康社會將不再是夢想。

我們關注經濟發展方式,爲適應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的新變化,保持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和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經濟的整體轉型。因此,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將是我國在“十二五”期間所面臨的最重大的任務。我們知道過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一些專家認爲,“十一五”期間,黨和國家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背景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自然災害、處置突發事件能力大幅提升,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新中國成立60週年慶典、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高度重視民生、以人爲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新勝利。從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2014年完成這個目標,目前已經“賽程過半”,“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爲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因此,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挑戰。

“十二五”規劃藍圖已經成就,實現“十二五”規劃的關鍵,就在於全黨全社會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力量,準確把握髮展趨勢,科學謀劃發展藍圖,努力創新發展模式,加強統籌協調、提高發展質量,促進社會和諧,堅持黨的羣衆路線,樹立正確政績,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爲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而奮鬥。

我們作爲中國共產黨的後備軍,應時刻關注黨的方針路線,堅決執行,同時向大家宣傳十七屆五中全會以及“十二五”規劃的內容,讓大家瞭解會議的議程和規劃的具體內容。同時認真學習,瞭解會議主要內容及規劃具體內容,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計算機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031011班

03101099號

申浩

2014年7月30日

第四篇:十二五規劃心得體會

十二五規劃心得體會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商英四班王桐

一、 “十二五”規劃概要

國家是從1953 年開始制以五年一個時間段來做國家的中短期規劃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們就簡稱爲“一五”。而2014-2014 年這個時間段剛好是我們國家提出來的“五年計劃”的第11 個,所以我們也就叫他做“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簡稱就叫“十一五”。“十二五”也就是第十二個五年計劃,它的時間段就是:2014-2014年。“十二五”規劃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二五”規劃的起止時間2014-2014 年。規劃編制工作大體包括前期調研、編制起草、論證銜接、審批發布四個階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區在2014 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領域、本地區的規劃統一彙總到國務院,編制全國的“十二五”規劃,將在2014 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上討論建議稿,而後提交2014 年3 月份的全國兩會上審議通過付諸實施。目前,各部委省市區的“十二五”前期課題調研均已啓動。

二、政府“十二五”規劃思路和方法

“五年規劃”是我國國民經濟計劃的一部分,主要是對全國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佈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係等作出規劃,爲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2014 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是中國經濟是否能夠延續2014 年的復甦趨勢的關鍵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年,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工作。國家每個五年規劃的編制工作一般都要經過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規劃框架和起草規劃草案几個階段。前期重大問題研究是基礎,是否能夠做到充分和紮實,直接影響到基本思路的提

出,影響到最後形成的規劃的科學性、有效性和權威性。在“十二五”規劃中,把結構調整定爲首要目標,社會建設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各級地方政府,尤其是中小城市地方政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本地區的“十二五”規劃工作。

1、對面臨的機遇、挑戰及區域基本情況進行深入調研分析。區域發展戰略規劃必須立足於本地區目前經濟增長深層次問題,明確的區域定位和整體發展戰略、明晰的產業組合及佈局規劃、找到牽引產業集羣的切入點,因此在制定“十二五”規劃之前,應對本區域基本情況進行全面透徹的研究分析,通過對區域經濟基礎、發展環境、社會文化和戰略地位等關鍵因素進行對比分析,找到本地區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及區位優勢,以及如何根據發展機遇、比較優勢、競爭優勢及區位特徵,確立本地區的獨特地位。

2、明確區域定位及整體發展戰略。定位是規劃的關鍵,必須以“以人爲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高度統一的科學發展觀,以“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五個統籌”原則爲指導,結合本區域基本情況,着眼長遠,立足中期,明確區域定位及區域整體發展戰略。

3、分析區域產業組合及佈局規劃。區域的產業佈局應以國家產業發展戰略爲基礎,充分抓住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結合區域優勢,根據區域經濟圈的產業佈局,充分考慮周邊區域的戰略定位和競爭影響,開展錯位競爭與優勢互補,合理定位,抓住機遇,引領發展,成爲本經濟圈的核心。

4、通過區域營銷策劃增強區域品牌。爲了把“規劃”落到實處,實現區域發展戰略,必須把加強和全面推行區域營銷作爲區域發展經營的綱領,不斷提升區域的

知名度和美譽度。21 世紀的城市競爭實際上是包括產業在內的全方位競爭,產業聚集必然導致城市間在資金、技術、知識和知名度等方面的激烈競爭。城市競爭力固然取決於自身的內在質量,但也需要外在的包裝宣傳。區域營銷突出了城市的定位和主導產業,有利於招商引資工作的開展。區域營銷是城市發展的新課題,需要各界人士,包括政府、商界、學界、市民等共同參與。

5、制定招商引資、產業園區規劃及方案。招商引資和產業園區的發展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引擎,是規劃能否落到實處的關鍵。招商引資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多個諮詢領域,因此招商引資規劃必須根據本地區產業選擇和佈局,組織有關專家及人員,換位思考,精心設計項目。

三、“十二五”規劃重點在於解決三大問題

第一,如何編訂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有人認爲“十一五”規劃制訂得挺好,但是從幾年來的實施情況看,效果並不太理想。這段時間增長更多地偏向於靠投資、出口拉動經濟。從產業結構上,本來“十一五”希望服務業更多地帶動經濟發展,但實際結果是工業發展大大快於服務業的發展。從城市化發展看,“十一五”城市化的進展不是很理想,主要困難是農民工市民化。另外區域發展方面,“十一五”規劃提出來要建設主體功能區,事實上行政主導的,行政區域經濟還有所強化。

第二是如何確定“十二五”規劃的主要目標。比如gdp,“九五”計劃確定增長速度爲8%,實際增長是8 .6%;“十五”確定是7%,實際是9 .5%,計劃指標與實際完成差距比較大。這裏面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計劃經濟留下來的規劃體制問題“十二五”期間如果還是按照這種方式做,還是改變不了過去的路徑。到底怎麼轉變發展方式?主要還是一個如何確定約束性指標的問題“十一五”規劃將目標分爲兩類,一個是預期性,一個是約束性,從目前的執行情況看,節

能減排兩方面效果最好,原因就是作爲約束性指標,它落實到了各個地區。“十二五”期間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可能在原來指標的基礎上考慮增加指標。第三個問題,如何推進城市化問題。關於農民工市民化,如果沒有農民工市民化城市化的所有好處就都不存在,又會變成土地的城市化,人口半城市化。城市化戰略在10 年前就提了出來,這10 年間城市的變化非常大。光是土地的城市化,沒有人口的城市化,消費起不來,最後還是走回到投資拉動經濟的老路上結構。

四、“十二五”規劃:擴大內需是主要方向之一

國際金融危機最初源於2014 年下半年美國爆發的住房次級貸款危機,已經從初期的國際金融危機演化爲全球性經濟危機。對於我國的影響自2014 年下半年逐漸顯現。這一次經濟危機的波及面之廣、衝擊力之大遠遠超過1998 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也在許多指標和方面超過上世紀30 年代爆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因此可以被看作百年一遇。按照世界經濟史上的經濟週期規律,一次經濟危機自爆發、加深到穩定,再到復甦,長者5-8 年,短者3-5 年,前後平均5 年左右。考慮到21 世紀以來知識、技術、信息經濟的突飛猛進,極大地增強了世界經濟的自我修復和調整能力,這次經濟危機的週期樂觀估計也要持續3 年左右。目前,我國從整體上看仍然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推進階段,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的趨勢,但是加入世貿後我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繫日益加強,在這次全球經濟危機中不可能獨善其身。現在我國距離“十一五”時期結束還有半年的時間,樂觀估計在“十一五”末全球經濟危機及對於我國的影響發生根本性變化,這樣“十二五”規劃正好處於經濟週期的回升期。但是,也不排z仍然尚未完全消散,這些可能性情景分析都應在“十二五”規劃制定時給予充分的預計和應對之策。

我認爲, “十二五”規劃要深入研究解決好擴大內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改善民生、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等影響中國長期發展的重大問題,其中擴大內需仍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十二五”時期正處於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戰略調整的關鍵階段,必須將擴大需求的着眼點放到國內需求上來,夯實擴大內需的基礎性環節和配套性工作,要着眼於2014 年國家一系列戰略目標的確定和要求,着力培育和提升國內消費需求對於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五、心得體會

我認爲“十二五”規劃制定,是在根據國內國際的各方面情況,廣泛徵求多方面的意見,經過慎重的、長期的反覆研究。並具有上下結合性、反覆研究性、國際比較性、國內基礎性、發展前瞻性。是考慮的非常細緻全面周到的一個宏偉藍圖。因此,我認爲這樣制定出來的“十二五”規劃,是符合我國的國情,是實事求是的規劃。

“十二五”規劃的基礎:高度評價了“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進一步認識到“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複雜多變和金融危機的風險挑戰,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認真貫徹和落實黨的理論和方針政策,實施正確而有力的宏觀控制,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越性,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我國經過五年努力奮鬥,我們戰勝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成功舉辦了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勝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我國經過五年努力奮鬥,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

改善和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以及黨的建設,都取得了重大進展。我認爲這就爲“十二五”規劃制定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十二五”規劃的藍圖: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就是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認識到“十二五”時期有兩個特點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二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爲此,我認爲就必須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的新特點,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爲此,我認爲就必須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髮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爲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十二五”規劃的展望:我認爲“十二五”規劃藍圖已經成就,那麼實現“十二五‘規劃的關鍵,就在於全黨全社會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力量,準確把握髮展趨勢,科學謀劃發展藍圖,努力創新發展模式,加強統籌協調、提高發展質量,促進社會和諧,堅持黨的羣衆路線,樹立正確政績,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爲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而奮鬥。

第五篇:學習十二五規劃心得

學習十二五規劃心得

通過學習“十二五規劃”,我覺得今年的十二五規劃的亮點還是在於“民”。民乃國之本,對於“民富國強”的關係,是現有民富而後纔有國強,而不是相反。實際上,多少國家興衰的歷史也告訴人們,民富雖然不必然等於國強,單民不富,國家必然不強;即使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強,也只能是外強中乾。只有建立在普通民富基礎上的強大,纔是根本性的強大。因此,中國政府需要更新觀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爲一個明確的目標和任務。這就有不要在編制“十二五”規劃時,制定一個長期的提高福利的戰略規劃,這個戰略規劃的目的,是爲建立一個有競爭力和公平正義的福利國家打下基礎。結構的失衡根源在於政府主導經濟。“富民”雖然是一個經濟問題,單經濟問題的根本離不開政治。實際上,改革以來貧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內。爲什麼經濟高速增長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同步提升?癥結就在於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說,經濟發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羣衆,二十政府及其與公權力有關聯的利益羣體,以及資本利益集團的壟斷國企的經理層與員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夠抽走國民收入的大頭,並對心所欲地支配財富而不受監督,資本之所以能夠壓制衆多的勞動力,原因又在於政府的權利過大。

再者具體到“十二五”規劃當中,之所以將“富民”作爲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而提出來,這也是一個看點同事也是由它自身所必須的原因。通過學習相關資料總結如下:

首先,“十二五”規劃是新中國60年後的一次再出發。中國剛剛進入

下一個甲子,應該有一個新的發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規劃是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實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而此次金融危機無論對於世界還是中國,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題。

第三,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目前中國人均gdp首次達到了3200美元,按照國際標準,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開始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這一時期的發展思路肯定與過去不同。上述三點決定了“十二五”規劃與此前的是一個規劃有這本質的差別。這個差別就是,過去的是一個規劃追求“國強”,“十二五”規劃則追求的是“民富”。這當然不是說,建國60年來特別是改革30年來百姓的生活沒有提高,而是指相對於gdp的增長,作爲整體的民衆的富裕程度沒有gdp增長快。何況,按照聯合國的貧困標準,中國至少還有一億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下。

另外,從近幾年的情況看,中國社會的很多問題都跟貧富差距和民衆的普通不富裕有直接的關係。如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問題、消費和內需不足的問題,乃至一些羣體性事件,都有着貧富分化的影子。貧富分化甚至直接影響到中國社會的穩定。

所以,“十二五”規劃政策的着力點應該轉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富裕人民羣衆作爲全新思路和戰略,圍繞着如何“富民”問題,制定行動路線。而經過30年的發展,今天中國的經濟實力也已經爲解決“富民”問題提供了物質基礎。中國傳統上本就是一個大政府的國家。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普通民衆,心中都存在這一個大政

府的觀念。多以,要在政府權力過大的情況下改變收入分配不合理狀況,須將之作爲一個政治問題來看待,否則,僅僅是爲一個經濟問題,解決起來很難。

另一方面,儘管“富民”問題在未來5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非常重要,到那畢竟不是事情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問題的解決。正如我開頭所說,在官方看來,“十二五”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和區域結構等諸多結構構成的難題。結構問題在中國來說不是一個新問題,但“十二五”規劃還是把它列爲必須優先解決的頭等大事,這說明,結構問題對中國經濟和社會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