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紅色之旅》心得體會多篇

《紅色之旅》心得體會多篇

《紅色之旅》心得體會篇1

每個人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責任,需要我們自己去擔當,去完成。只有當我們擔當起了自己的責任時,才能夠把事情做好。就像學生的責任主要是好好學習;老師的責任主要是傳授給學生知識;警察的責任主要是維護社會治安;清潔工人的責任主要是打掃衛生。當今的社會最需要的是責任心強的人,只有每個人都積極的去承擔自己的責任,才能把各項工作做好,我們的社會纔會有所進步。一個人想要贏得他人的信任,就要在他人面前樹立起威信,就必須要有責任心。

如:一個班幹部想要在班上樹立起威信,想要管理好這個班級,讓這個班級團結向上,那麼她自己必須以身作則,必須擔當起一個班幹部的責任,這樣纔會使同學們信任她,佩服她,從而在班上建立了一個班幹部的威信。有的人認爲:想要擔當起自己的責任並一絲不苟地去做,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其實並不難,只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認真地去做,必定會成功的!負責任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的,而不負責任的人,不僅是對他人的不尊重,還是對他人的禍害,甚至還有可能會害了自己,所以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前往不要做。責任重於泰山。只有勇於承擔自己責任的人才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愛戴,纔會使自己走向成功之路;而一個不負責的人就如人們眼中的沙粒,甚至必殺厲害渺小和悲哀,必定會走向失敗之路!責任與但當時我們每個公民必須做到的事,只有我們個人都勇於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我們的明天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紅色之旅》心得體會篇2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首詩相信大家都是十分熟悉的,詩人在詩中描述紅軍在長征路上的艱難險阻及英勇無畏,一直以來感動了無數的讀者,至今回想起來每個人敬佩之情仍是油然而生,那麼,現在就讓我們跟隨“紅色之旅”再次去聆聽紅軍長征路途中的點點滴滴吧!

紅軍長征,紅軍個個爲了北上抗日,救國救民,他們不怕一切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儘管這次遠征路途艱辛,環境惡劣,但是紅軍並沒有因此而屈服,你瞧,面對氣候的變幻無常,時而陰雲密佈,時而晴空萬里,時而雨幕茫茫,時而大雪紛飛。但是紅軍個個是鐵錚錚的漢子,他們相信只要有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大雪山一定能被他們踩在腳下。儘管空氣稀薄,頭暈目眩,紅軍仍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走着——大雪山翻過去了!紅軍們以自己堅強的意志征服了大雪山。

紅軍翻過大雪山之後,又得穿越一望無垠的草地。茫茫草地,荒無人煙,既無道路。又無干糧,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不少紅軍身患重病甚至犧牲於這片草地裏。他們頂風雪,冒冰雹。忍飢挨餓,吃野草,啃樹皮,經過艱苦行軍,雖然不少紅軍犧牲了,但也留下來的紅軍們吃苦耐勞、患難與共的寶貴精神。

看看紅軍,再瞧瞧我們,如今家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們,一遇困難,個個淚流滿面,不戰而敗。只想要父母已鋪好路,等着自己去走,只想着自己的人生之路,平坦筆直。但卻從來不想,只有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前天,我無意中在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老師們帶一羣學生到軍營接受訓練,不到半天,學生們有的暈倒,有的中暑,還有的叫苦連天——看到這則新聞,我一下子愣住了:紅軍們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都能夠戰勝。而我們——

同學們,聽完以上這些故事,不知你是否頗有感受?

《紅色之旅》心得體會篇3

4月9日至14日,作爲中央黨校國資委分校中石化第44期黨校班學員,到中國革命的搖籃、中國第一山(朱德題詞)—井岡山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期間,拜謁了北山革命烈士陵園並敬獻了花圈,參觀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黃洋界哨口(在黃洋界保衛戰紀念碑前重溫入黨誓詞)、紅軍造幣廠、小井紅軍醫院、大井和茨坪毛澤東舊居,聽了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黃仲芳教授關於井岡山歷史地位、作用和井岡山精神的黨課,心靈受到極大震撼,同時得到一次空前淨化。

精神支柱高於天。1920xx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後發動4·12和7·15政變,使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遭到失敗。國民黨反動派對共產黨人和革命羣衆進行血腥鎮壓,成千上萬共產黨人的鮮血淌流成河,白色恐怖籠罩全國。在如此嚴酷的局勢面前,我們黨靠什麼來點燃井岡山的星星之火?靠的就是崇高的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井岡山斗爭時期,新生的革命隊伍處於十分強大的白色反動勢力四面包圍和反覆會剿之中,生存和鬥爭環境非常險惡。是什麼力量支撐着根據地軍民同敵人鬥爭到底?是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是工農紅軍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支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團隊、一個人,必須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百折不撓,戰勝千難萬險,去爭取更大勝利。

珍惜年華多奉獻。洪昭光教授曾說過一個人如果有寬闊如大海的心胸,那就什麼事情都打不倒他。要是偶爾squo;想不開squo;,那麼看過三座山之後,準保什麼煩惱都沒有了。洪昭光所說的第一座山就是井岡山,井岡山斗爭時期犧牲了多少英烈,和他們相比,我們豈不是太幸福了? 洪昭光所說的另外兩座山分別爲普陀山、八寶山。井岡山時期,59位擔任過各種重要職務的先烈中,有90%以上是20多歲的青年:王爾琢追隨朱德參加了南昌起義,來到了井岡山,在一次追趕叛徒隊伍的途中不幸犧牲,年僅25歲。何挺穎,犧牲時才24歲,張子清28歲,宛希先23歲。張子清和宛希先一武一文,是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的左右手。伍若蘭26歲,鄧家海29歲,劉真27歲,王佐25歲,而鄧貞賢只有21歲,還有15000多位有名有姓的先烈和漢白玉無字碑上更多的無名先烈。他們都犧牲在生命最燦爛的年華,將青春和熱血化作了井風山上一簇簇映山紅。一個人,在有限的生命裏一定要爲革命、爲社會多作奉獻。

艱苦奮鬥不畏難。井岡山斗爭時期,國民黨軍隊不僅對井岡山根據地在軍事上會剿,而且在經濟上嚴密封鎖,妄圖把紅軍餓死、困死在井岡山。爲了保障戰爭需要,邊界黨和政府因陋就簡,創辦了一些軍需工廠,如創辦了修械廠、軍械廠、紅軍被服廠、紅軍印刷廠等。這對補充紅軍的給養,支援戰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爲了解決食鹽缺乏的困難,黨和政府反動軍民用房屋等老牆上的土取下來熬硝鹽,以代替食鹽。紅軍醫院設備簡陋,藥材缺乏,醫護人員就自己上山砍竹子,自制了竹鑷子,竹軟膏刀、竹藥筒等,還上山採集中草藥,學習民間驗方,自己動手配製中藥,用來治療傷病員。紅軍官兵們生活艱苦,當時流傳着一首歌謠: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幹稻草,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這既是當時紅軍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又反映了他們的革命樂觀精神。正因爲有這種艱苦奮鬥的精神,井岡山軍民纔不爲任何艱難困苦所嚇倒。

羣衆利益記心間。井岡山斗爭時期,黨和紅軍之所以能以弱小的武裝力量戰勝武裝到牙齒的敵人,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爲黨和紅軍真心實意地爲羣衆謀利益,並得到了千百萬人民羣衆真心實意的擁護。上井岡山之初,毛澤東身背斗笠,腳穿草鞋,走遍了整個羅霄山脈,對井岡山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情況進行了詳細而周密的社會調查,先後寫出了《永新調查》、《寧岡調查》,使黨組織和工農兵政府制定的方針政策能符合廣大羣衆的利益,艱苦的井岡山斗爭,是中共歷史上官兵最爲平等、革命友情最爲融洽的時期,不論是衝鋒打仗,還是挑糧蓋房,幹部和戰士沒有什麼兩樣,朱德軍長每天來回一百多里路與普通戰士一樣展開挑糧競賽。朱德挑糧上坳,糧食絕對可靠。軍民齊心協力,粉碎敵人會剿的紅軍歌謠,表現了井岡山軍民粉碎敵人封鎖、堅信革命必勝的樂觀主義精神。黃洋界的大槲樹,成了領袖與羣衆同甘共苦、溫暖融洽的歷史見證。實踐啓示我們,必須始終緊緊依靠人民羣衆,誠心誠意爲人民謀利益。只有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羣衆、政治上代表羣衆、感情上貼近羣衆、行動上深入羣衆、工作上爲了羣衆,全心全意爲羣衆辦實事、辦好事,才能得到羣衆的擁護。

《紅色之旅》心得體會篇4

在革命聖地延安的短短的一週裏,在延安市委黨校通過課堂專題教學、現場教學、激情教學、情景體驗和社會實踐,親身感受到延安精神的內涵,接受了一場紅色的心靈洗禮。

我們在延安參觀了老一輩革命家們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中國共產黨中央大會堂(舊址)、楊家嶺、延安革命博物館,寶塔山、棗園、鳳凰山等革命舊址。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居住和工作過地方,一孔孔簡陋的窯洞,一件件樸素的陳設,一幅幅珍貴的圖片,生動地再現了當年老一輩革命家的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中,通過豐富的人物模型、歷史圖片、翔實的文字介紹,瞭解了延安,既是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贏得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全國勝利的解放戰爭的出發點。從1935年到1948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在這裏生活和戰鬥了13個春秋,他們運籌帷幄,領導和指揮了中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堅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偉大的歷史篇章。毛澤東思想正是在延安時期逐步成熟並正式寫到了黨的旗幟上。可以說,延安時期是我們黨科學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成功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上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時期。沒有延安,就不會有毛澤東思想,就不會有我們現在的新中國。

延安的十三年是艱苦的十三年,奮鬥的十三年。延安精神是實事求是的精神,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精神,是艱苦奮鬥的精神。南泥灣精神、白求恩精神、張思德精神、延安整風精神、延安同志們精神、勞模精神是對延安精神生動的詮釋。當年延安精神指引着革命打下江山,今天我們更需要將他發揚光大。

結合工作實際,在今後的工作中,一是要加強學習,提高能力,要把這次學習作爲新起點,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責任意識、擔當意識,不斷提升抓落實的水平和執行力。二是要立足崗位實際,不斷開拓創新。以地質工作爲主線,深化“礦地融合”,強化地質工作能力建設,擴大服務領域,穩定礦產地質工作,發展廣義地質工作,不斷提升地礦工作融入地方的影響力;強化事業發展使命感,加快複合肥廠各項工作向前推進,統籌規劃產、購、銷三方面人才培養計劃與儲備,選拔一批有幹勁、有闖勁、有責任心、有能力的青年職工進入生產、銷售、行政等管理崗位,加快複合肥廠人才梯隊建設;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加強市場化商業運作,盤活存量資產。帶頭堅持和發揚時代需要的艱苦創業的延安精神,真正把延安精神存之於心、踐之於行。三是要擺正位置,努力在實踐中體現黨的宗旨,把心思謀在發展上,深入基層一線調查研究,問政於職工、問需於職工,使工作決策“接地氣”、順民意;使重點更聚集、舉措更實在、精力更投入、落實更到位,更好地服務基層、服務發展。

這一趟紅色之旅,讓我更深刻體會到了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精神,理論聯繫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精神。在張思德塑像前重溫入黨誓詞,讓我們堅定理想信念,一定要把延安精神帶到今後的工作中,讓地礦事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紅色之旅》心得體會篇5

我讀過一本書,名字叫《紅色之旅》。書中周總理我劉胡蘭捨己爲人不怕死的偉大的革命精神使我深深地感動。

講敘周總理捨己爲人的故事是《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這篇文章講敘了一次周總理在坐飛機時遇險了,他把唯一的傘包讓給了沒有傘包的小揚眉的感人事蹟我總覺得在現代社會裏,有捨己爲人的精神的人不多。比如有一次,我和媽媽搭乘公共汽車時,看見有兩位老人上了車,那時人很多,我們邊坐的地方都沒有,更別說兩位老人了,可是等到老人下車了都沒有一個人讓坐給老人。我覺得社會缺的就是這種捨己爲人的精神,如果人人都有這種精神,社會上就不會有類似這樣的現象。

使我感動的還有《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這個故事,講敘了劉胡蘭不被敵人的金錢迷惑,寧死也不說出她的戰友在哪裏,最後她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戰友生的希望我覺得劉胡蘭的這種捨己爲人的革命精神是偉大的。你知道現在爲什麼有那麼多的貪官嗎?那是因爲那些貪官圖金錢,不爲國家着想,不想爲國家辦事,又想賺錢,他們爲金錢而做出的事不知讓國家損失了多少財物。如果他們在當時爲了敵人的金錢,早就出賣戰友了,如果個個紅軍都像他們一樣,中國早就滅亡了。如果人人都沒有貪念,都有捨己爲人的精神,那我們的國家該會多麼美好。

雖然我已經看完了這本書,可書中的精神還歷歷在目,主人翁的精神已深深刻在我心裏。

《紅色之旅》心得體會篇6

爲了加深我們對黨史的認識,培養我們與紅軍的感情,讓廣大黨員幹部理解革命傳統教育,高思想政治素質,學校黨支部組織我們二十幾位黨員進行了一場紅色之旅,到陽新革命烈士陵園參觀學習,理解革命傳統教育。我懷着對革命老區無限崇敬之情,開始了這次紅色之旅。

我們一路唱着紅色歌曲到了陽新烈士陵園。

下車後我們先去陽新烈士陵園,首先看到的是有標誌性的紀念塔,塔身由金色的五指峯和鮮紅的火炬組成。我們列隊向烈士紀念碑敬獻了花圈,鞠躬表示敬意。我們站在烈士紀念碑下,爲緬懷先烈,黨員、預備黨員們在烈士陵園紀念碑下重溫了入黨宣誓。當我們舉起右手時,那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展此刻我們眼前,我們的眼睛早已被激動的淚水浸溼了,心靈上的火花又重新燃起。黨員們紛紛表示,必須將用英雄們的精神鞭策自己,向入黨誓詞中所說的那樣,做一名合格的黨員。

我們懷着一顆虔誠的心,將花圈獻給在鬥爭中犧牲的名革命先烈和那些未能留下名字便匆匆離開這個世界的無名英雄,並默哀三分鐘,深深緬懷他們在艱難困苦的革命年代,爲了中國人民的獻身的精神。之後我們還參觀了由著名人士題詞的碑林、革命烈士雕塑園,身在陵園內緬懷之情油然而生。烈士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感染着每個人,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使我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

在紀念館裏,看到了一幅幅畫、一張張照片,導遊爲我們講述了許多鮮爲人知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聽了烈士們的事蹟,我的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和無限的感慨。烈士們爲國家的解放和繁榮強盛而奮鬥的壯麗生涯,革命先烈們的無私奉獻精神,讓我們深切的感受到,正是我國幾代優秀中華兒女的努力拼搏、無私奉獻,爲中國的蠍起、中華民族的復興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我們此刻過的幸福生活正是靠這些英雄用生命換來的。我們不必須要記住他們每一個人的名字,但是必須會記住他們的精神,他們的精神將代代相傳。

此次的紅色之旅,不僅僅讓我們學習了革命戰爭的歷史,理解了靈魂的洗禮,更重要的是,我們來到聖地,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們這天的生活是用先輩的鮮血挾來的。我將把此次“紅色之旅”所汲取到的精神運用到今後的工作和學習當中。以實際行動,繼承先烈遺志,努力工作,不斷創新,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紅色之旅》心得體會篇7

爲了加深我們對黨史的認識,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我們單位策劃了這次參觀延安革命勝地的紅色之旅。

久居張家口,享受於舒適的生活,在出發前,雖然對革命老區的艱苦有一定的估計,卻還是沒有想到,我們的革命聖地延安,生活竟然還是如此的艱苦。我們在電視裏看到窯洞的時候一定覺得很希奇,可是久居於窯洞的那些老區人民啊,卻受到地理狀況等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影響,飽受缺水之苦。據說,延安住窯洞的百姓,一年到頭竟然只能洗一次澡,這着實讓我們瞠目結舌——老區人民生活之艱苦深深地楸動着我們每一位的心!

我們,參觀的非常多的革命先輩辦公處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簡樸而又莊重。革命先輩,總是怕投身革命的時間不夠似的,把自己的臥室經常性地和辦公地點相臨近或者乾脆併爲一室,這樣就可以擠出儘量多的時間去工作。在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幕幕這樣的畫面——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前線將士們奮勇殺敵,而我們的革命先輩,就在這樣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故居中日夜謀劃、挑燈夜談、竭盡全力去工作。正是他們的“決勝千里之外”,爲我們中華民族贏得了一場又一場艱苦的戰役,爲新中國的建立和全國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

一路走來,無論是從寶塔山到棗園,楊家嶺,這一個個歷史的豐碑,篆刻下偉人們爲了新中國奮鬥的痕跡,彷彿把我的思緒拉回到那個遙遠的年代,使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說是接受了一趟生動的黨課教育。

我將把這次“紅色旅遊”所汲取到的精神運用到今後工作和學習當中。翼實際行動,繼承先烈遺志,努力工作,不斷創新,不斷的鞭策自己勤于思考,勤於學習,要以更高昂的工作熱情,更認真的工作態度,在今後工作和學習中取得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