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讀古詩詞心得體會多篇

讀古詩詞心得體會多篇

讀古詩詞心得體會篇1

這次,我們總共聽了19堂不同風格但又精彩的古詩文課,這十九位老師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先進的教學理念、靈動和諧的課堂教學呈現,令我們讚歎,同時又愧疚。真的非常感謝這些上課的老師。宜春實驗國小各班級學生紮實的朗讀功底與超乎意料的古詩文感悟能力,不時博得與會老師的陣陣掌聲。這些我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收穫頗豐,也讓我對自己目前的教學產生了深刻的反思。另外,還有幸聆聽了幾位省市教研員的精彩點評,這對我們青年教師來講,既是對上課老師優秀教學策略的總結,又是對青年教師在今後古詩文教學方法與策略的一種正面引導,讓我們跟着這些優秀的老師走,將古詩文教學如同現代語文教學一樣,同樣呈現得繽紛絢爛。

這次的課堂教學大賽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上課老師都追求了一種簡潔而又豐滿有效的課堂教學。隨着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語文教學豎起了“簡約”的大旗。簡約不是簡單,是在教學中最大限度的追求課堂教學的最優化。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寫、說、練,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

葉聖陶先生曾指出語文“是讀的學科”。語文教學離不開讀,古詩教學更離不開讀。“七分詩三分讀”,可見在學習古詩時朗讀的重要性。讀是學生對詩詞理解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在朗讀中才能充分發揮詩歌的抒情、審美的藝術效果,也只有在朗讀中,學生才能辨味詩的語言,才能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才能被詩中的情感所感染並與之產生共鳴。

在領悟各位優秀老師課堂教學魅力的同時,我還認真筆記,將他們好的教學策略積累下來:就朗讀要求來看:一是讀準字音,做到字正腔圓;二是讀出節奏,有板有眼;三是讀出詩詞的音韻美,聲斷氣連。四是讀中感悟,讀中理解;五是讀中領悟,讀出感情。對於中高段的學生來說,前面四項是基礎,重點難點在於領悟詩情。在授課中,各位老師各顯神通,大膽創造意境讓學生自主感悟,並激勵學生把領悟到的感情大膽用語言表達出來。同時,老師還不時地用生動的語言去激勵學生。課堂上,每位教師的語言動作神情,都是那麼的投入。甚至朗誦音樂的選擇都做得恰到好處,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點。

另外,就朗讀方式上來說,有學生自主朗讀,指名讀,師生合作讀,男女生分讀,同桌練讀,配樂朗讀,老師範讀,學生模仿讀,吟唱,齊讀,教師引讀等十幾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層層深入,逐漸感知文意。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陳嬌莉老師的《芣苢》教學,學生在讀通詞句、感受節奏及體味韻味後老師加入了吟誦這一新的朗讀方式,非常新穎,能較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還有來自南昌的鐘事金老師執教的《天淨沙。秋》,也引入了古人的吟誦,讓學生在瞭解新的朗讀方式的同時又掌握一種新的朗誦技能,並親身感知古人的學習、生活方式。陳老師的讀、唱、吟、唱將詩文教學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四個部分有機組合互爲支撐,融爲一體,看似簡單,卻把孩子們學習古詩的積極性極大的調動起來,讓他們在形式多樣、充滿情趣的反覆誦讀中,既弄懂詩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另外,其他教師也別具特色,讓我驚歎!引領學生通過細讀體會出作者的感情。

看到參賽選手的風範,再反思自己的工作,還缺乏更多的思考與鑽研和厚重的文化積澱,因此要想在教學中不斷推陳出新,就必須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腳踏實地,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也只有這樣,我們方能點燃和引發教學的火花,不斷提高教學的境界,譜寫美麗的教育人生。總之一位位名師精彩紛呈的課堂教學,使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我的心中對國小語文古詩教學有了一種新的感受和認識,多了一層深刻的理解。

這次古詩文教學大賽中,各老師除了關注詩詞文體特點,關注詩詞韻律,還注意到了語言形式的品鑑,關注到了詩人的情感。同時,還有同主題詩文的對比教學及對學生語言活學活用能力培養。總之是令我大開眼界。讓我認識到了自己在教學上的不足,語文教學任重道遠。

讀古詩詞心得體會篇2

國中青年詩歌教師聽課活動已經圓滿結束,這次活動爲我們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作爲一名詩歌教師,我深受啓發,每一節課都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東西,真可謂受益匪淺,下面就談談我在詩歌方面的一點聽課感受:

一、教師自身的良好素質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證

在聽課中,我發現優秀的教師都有幾個共同特點:

1、口語流利,發音準確。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保證孩子對課程的理解,才能保證孩子學到正確的知識,地道的語言;

2、善於利用多種手段輔助教學,使孩子接觸到的知識更立體,更直觀,更生動;

3、教態親切,表情豐富,在課堂上能輕鬆,活潑,瀟灑地進行授課,富有藝術性;

4、有紮實的詩歌基礎知識作爲後盾,詞彙豐富,課堂充實。

二、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這是新課標的重要特點,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通過聽課我發現教師的教學理念都發生了轉變,都樹立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把整個課堂還給了學生,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主體參與,教學中互動模式多樣,多采用小組競賽的模式或創造一個語境,讓學生展開聯想,激起了學生們對詩歌學習的興趣,營造了寬鬆,民主,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爲了課堂的'主人。

三、課前互動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

在這次聽課中我發現課前老師和學生互動的較好的,課堂都比較成功,老師們大多數從自身的生活着手活躍課堂氣氛,得學生們的喜歡。

四、課題的引入與各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是課程設計的重點

我認爲大多數的老師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到位。課程開始後,從單詞的講解,到聽力練習,再到對話討論,一環扣一環可以說銜接得非常自然,學生們都能很好的理解,並且在每一環節和環節之間的過渡中都在反覆應用本節課的語法重點,很多老師還打破常規,大膽創新,改變課本原有的思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通過這次聽課,我開闊了眼界,讓我深切的體會到了緊迫感,認識到了自己的侷限。同時我對自己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去思考,怎樣讓自己的語言更優美?怎樣讓學生喜歡上課?怎樣培養學生的能力?相信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一定能拉近距離,不斷進步。

讀古詩詞心得體會篇3

校要求每位教師要參加國學經典的網絡學習。我們有幸聆聽許多教授名師的經典言論,真的是受益匪淺。

身坐於電腦前,面對名師大家的當面講解,猶如坐在一個古色古香遺韻綿長的建築中,忽聽幽幽仙樂,再聞四溢茗香,聆聽老師講讀經典是非常享受的。那情那景,彷彿我們已經穿越了時空的遂道與先哲們進行了心靈的交流。

記得初學經典時老師教我們的是《弟子規》,學習《弟子規》,首先要從自身做起。我們要時時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與人爲善,也與己爲善。

在這些老師的課堂上沒有壓力、沒有煩惱,更沒有煩冗的作業。他們的課是生動的,是有色彩的,是情景交融的。當老師教到“勿踐閾勿跛倚”時,老師告訴我們因爲在古時候人們大多都用木頭做成門檻兒,如果我們天天踩,門檻兒過不了多久就會被踩爛了。我深深記住了老師說的話,我以此來教育自己的學生。學生從此不再踩門檻兒,不僅如此,他們看見別的小朋友踩門檻兒時也會勸他們不能踩。這在我記憶中是印象最深的一次。

在隨後的日子裏,老師還教了《笠翁對韻》、《論語》、《朱子家訓》、《禮運大同篇》、《大學》等經典。通過抑揚頓挫的誦讀,我的記憶力、樂感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當聽到別人跟我說我記憶力真好,我的口頭表達能力也很強時,我真高興,我深知這都是在老師的教導下,學習經典的結果。

現在我的女兒也越來越懂事,知道孝順父母,三八婦女節的那天,她放學回來後跟我說:“今天是媽媽的節日,她每天上班很辛苦,我幫她洗洗腳吧。”我很感動。《弟子規》教我們“見人善即思齊”,想想自己對父母的關心實在是太少了,以後一定要多注意。

近來,不知該說是我陪女兒學習,還是女兒在陪我學習。“家長來補課,孩子來學習”,這是老師們常說的一句話。現在我深刻的體會了這句話的含意。和孩子一起學習,不僅增強了我和女兒之間的親子關係,也讓我懂得了許多爲人處事的道理。

雖然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段時間我因工作的原因沒堅持帶女兒一起學習,落下的功課,自己很懊惱。工作順利些,我定會帶女兒繼續把經典學下去。

“飲其流者懷其源,學其成時念吾師”,老師們您辛苦了!在此還要感謝市教委的領導,是他們給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讀經典環境,讓我們能在其中得到聖賢文化的薰陶。

讀古詩詞心得體會篇4

文質兼美的經典詩文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性情得到陶冶,有利於孩子的文化積澱和語言發展。然而,如何使學生不增加負擔,又樂於學習詩文,不再一味死氣沉沉的背誦,而換之以一種生動活潑的形式來記誦呢?下面我就以戴建榮老師執教的古詩《涼州詞》爲例向大家介紹一下他探尋出來的古詩詞吟誦教學法。

首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戴建榮老師,他是上海浦明師範附屬國小優秀青年教師,創吟舞古詩詞吟誦教學法,令人耳目一新。多次到全國各地講學、上示範課,愛到熱烈歡迎。他經過長期探索尋找到的是一種古今結合的誦讀形式,名字叫“古詩詞吟誦教學法”,具體這樣的:

1、按照“平長仄短”的方式讀。

多年來,我們的教師們都是按照“兩字一頓”的`節奏來教古詩。久而久之,學生們的詩文朗讀便成了“小和尚唸經”。由於朗讀呈“千篇一律”的狀況,缺乏新意,學生對學習經典詩文的興趣大大減弱。而戴老師將“平仄”引人詩文朗讀,則能揚長避短,既朗朗上口,又抑揚頓挫,富有變化,增強了詩文的節奏感,體現了古詩詞的音樂美。“平仄”是格律詩中最主要的語音規律。“平”指平聲字,包括現在普通話中除去由古人聲字變來的全部陰平和陽平的字。“仄”指上聲、去聲和入聲的字。同樣是兩字一頓,如果結合了“平仄”,五言詩句看第2、4和末尾字,七言詩句看第2、4、6和末尾字,按照“平長仄短”的方法(平聲拖長音節,仄聲聲停氣不停)去朗讀,韻味就理濃了,古詩的音樂美在此充分體現。

同樣是朗讀王之渙的《涼州詞》,按照“平仄”規律朗讀,一句詩中平仄相間,給人以抑揚頓挫之感,而且避免了千篇一律,讀來跌蕩迴環,更覺意境深遠,與“兩字一頓”的“普通”朗讀方法相比,優勢不言而喻。

2、按照“半念半唱”的方式吟

吟誦是我國傳統的一種以欣賞爲主的讀書方法,是古人學習的重要手段。吟:呻也,即曼聲而唱;誦:讀之而有音節者,即朗誦,它可以按照特定的吟誦曲來吟,也可以按照統一的調來吟,但兩者都必須遵循平仄規律來吟誦。吟誦調可一篇一律,亦可千篇一律,故吟誦看似變幻莫測,只要掌握平仄規律,也是有法可循的。

當今的詩文教學中,由於種種原因,吟誦古詩這一教學方法被人漸漸淡忘。而我認爲“熟讀成吟”是古詩文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葉聖陶認爲:“吟誦的時候,對於研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瞭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爲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纔會終身受用不盡。”當我們的學生對詩文內容熟知了以後,教師可以指導他們來吟一吟古詩。在舒緩的韻律中,在抑揚的節奏中,學生們曼聲而唱,既增強了對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又深一層地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真可以怡然入醉。在吟誦時如結合一段悠遠的民族音樂,如蕭、古琴等樂器彈奏的樂曲,更是能把學生帶入一個美妙的境界,給學生一種不同尋常的藝術享受。

3、藉助歌曲的形式唱

古人所謂的“吟”就是唱。古曲《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就是按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譜的曲,唱出了哀怨別離之情,流傳至今。吟唱是吟誦的發展。《毛詩序》中這樣寫道: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吟誦不足則吟唱,全部是唱,不再是“半念半唱”。優秀的吟唱曲既表現了詩詞的聲律特點和節奏關係,又加強了歌唱性,能更好地傳達詩人的感情,引起人們的共史鳴。

吟唱,有的可按照古譜,如《渭城曲》;有的可按照後人譜的曲,如《登鸛雀樓》;有的可自己譜曲,在吟唱這一環節中,多媒體課件不可缺少——既要有吟唱伴奏曲,詩詞內容的畫面,再加上詩文的歌詞。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陶醉地吟唱,更容易感受詩情,進入詩境。

4、藉助肢體語言的形式舞

在學生吟唱的過程中,我們還鼓勵學生藉助體態語,亦歌亦舞起來。我們常借用手語增加吟唱的效果,因爲手語中有字形、有書空、有主動的形象。手語最大特點是形象性強,吟唱中再結合手語,有利於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記憶。另外,在打手語這一環節,由於允許學生即興發揮、自由表現,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因此小孩子們特別活躍。課堂裏,孩子們天籟一般地吟唱聲伴着他們此起彼伏的手語,這將是一個怎樣的釋放活力、舒展靈性、生動有趣的誘人景象呵!

戴老師的古詩詞吟誦法就介紹到這裏,品經典詩文之味,在經典詩文中徜徉,但誦讀活動卻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見影的事情,是一件長期的文化浸潤。萬事貴在堅持,“合抱之木,起於毫末,百層之臺,起於壘土,”我們堅信,今天我們誦讀經典美文,播種詩意人生,明天,孩子們必將在這些美好情愫的浸潤下,情感變得柔軟而細膩,頭腦變得敏銳而智慧,人生變得詩意而幸福。我們教師的精神世界也將在誦讀經典的過中,充分享受民族文化的精神滋養,這是提升我們自身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必經之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有了良好的基礎做積澱,相信未來我們學校的經典誦讀活動也會出現“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好境界。

讀古詩詞心得體會篇5

今天,區教研室在實驗國小組織了國中詩歌新教材聽評課活動。聽了三位年輕老師的三節課,我受益匪淺。我從中體會到各位老師上課的獨到之處,感受到她們上課的不同魅力和風格。回顧這幾節課,整體而言,我認爲有以下這幾方面處理的相當到位:

一、教師們上課節奏清晰、明快,整個課堂駕馭能力非常強。尤其是x老師的課,整個課堂有張有弛,學生始終處在高度興奮、高度思考運轉的狀態。

二、教師上課立足點高,目標把握明確,整堂課重在文本,然又不侷限於文本,而是根據學習知識掌握情況,合理開發和生成課堂資源,讓學生的學習在把握文本的基礎上,有效的擴展開去。學生有效的從“學詩歌”水到渠成的轉變成“用詩歌”。教師着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的運用能力,切實讓學生“活”用詩歌,用“活”詩歌。

三、上課時,教師很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每節課,教師的情感到位,激情飽滿,在情感處理上,又不象演員那樣只注重自己的情感渲染,而是通過自己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給學生學習的安全感和開口表達的慾望,達到有效激活課堂氣氛和同學之間默契配合的效果。

四、課堂上,教師節奏控制得當,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沒有鬆懈的機會。整節課教學內容充實,學生學習緊張、明快而且輕鬆、活潑。傳感給每位聽課教師的是這種感覺。學生不是被“逼”着學,被“牽引”着學,而是學生切實想學,想表達。

五、另外,從這幾節課中可以看出教師的職業道德也很高,在教學中能真切感覺到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和互相之間的理解與尊重。他們都是在用心教,用心與學生交流,所以學生積極性高,學習很有熱情。

六、從課堂組織來看,教師對最新的教學理論的理解是深刻的,嘗試是大膽的。在此次觀摩中,可以感受到情景教學,任務教學,合作探究性教學以及“先學後教”等教學理念。讓我對這些新的教學理論在實踐中的合理應用有了進一步的體會與理解。

不過,通過這次聽課我覺得,還有幾點不足:老師的課堂用語一定要簡練,尤其是用詩歌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還要進一步提高。還有,就是在帶領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把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大膽,放心的放給學生。不要放心不下。

另外,這次還有幾位教師的評課,也讓我學習到很多實用的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教學真的是用心、用腦的大膽實踐過程。並且教學生,重在培養學生學習的良好習慣,良好的學習品行。事實上,課堂教學重在課堂成規,與教學目標的有效完成,也並不是我們一線教師無法達到的目標,關鍵在於提升自身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多動腦筋,多實踐,多反思,大膽用新的教學理念去指導實踐。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積極地運用在此次聽課活動中學到的好的教學方法,不斷豐富,完善自己的詩歌教學工作。

讀古詩詞心得體會篇6

歷史的光影旋轉散射,許多驚豔的光,轉瞬即逝,不留痕跡。而唐詩宋詞卻是那溫和不變的橘紅色的燈光,我坐在燈下,與詩人們在心靈最深處相逢,而後開始學着詩意的生活。

我跟隨橘色的燈光,溯回到盛唐,那個詩情洋溢的時代,頓悟自己原來和盛唐人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兩樣。小時候,我們也揹着“牀前明月光”,卻不知何爲思鄉,稚嫩的聲音起起落落,澄澈明朗,如撒了一地的月光。長大後,自己情竇初開,回想起“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那種隱祕的情愫,通過詩中的意象,得以釋放和寄託;參加工作後,會有更多憂愁與感傷,誰不會想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吟着詩句,彷彿望見寬闊的江面,自己的愁緒也沿着滾滾江水,慢慢沖淡。當終將老去的時候,我們也會吟着蔣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輕嘆一聲回眸一笑,想起自己一生的美好。品着人們的詩句,也才最終明白,詩是每個人心靈的寄託,其實我們身邊處處有詩意,只是我們不懂如何詩意的生活。

我想,這也是于丹最想告訴我們的吧,生活中不乏詩意,只是紅塵喧囂,人們總是被時間的洪流裹挾着奔跑,漸漸忘了生活的初衷,遺失了靈魂,在國人幸福感越來越低是,詩意與恬然應該被拾起,做我們精神上的富翁。

或許我們知道的詩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們看見斜陽晚鐘的時候,我們看見田園林泉的時候,我們看見千古明月和旭日長虹的時候,我們會不會有所思考,有所感觸。無論是大悲大喜,還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詩,伴着平平仄仄的音調,伴着熟記於心的韻腳,也定會有一種況味。一首詩中所濃縮的恰是作者的感情,即詩能美好定人生也會美好,從某種意義上說,詩不再是一種寄託,而是你對生活的態度。

其實,每個國人身上都有詩意,伴着生命的成長,我們就越需要溫暖和美好,來於外界的冷漠與殘酷對抗,我們就越需要一種激情,喚醒自己疲憊的心靈,我麼就越需要一種力量,引領我們掙脫世俗的牢籠,走向真正的成熟與強大。

我們需要的這一切就是詩意。

年化有限,詩意無窮,讓我們享受着詩意,詩意的生活,成就自己最美的人生。

讀古詩詞心得體會篇7

聽完實習老師方xx講的第五課《古詩詞三首》,我發現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幻燈片設計符合講課內容,生動有趣,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講課過程中能步步提示,幫助學生思考;能突出重點並講清楚,使學生理解並容易掌握;課後作業具體,明確,應用。

聽課過程中,整堂課的氣氛都很活躍,同學們都很願意學習古詩,但課堂上也存在許多問題。下面是我的一些建議:

1、一定要注重學習習慣的養成。在課堂上不要單純的講課,要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很多老師會在課堂上穿插着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收穫這些學習的方法,當他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才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解決。老師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及時地糾正文字的發音,潛移默化地教導學生字音要讀準的習慣。還有的老師一直強調“不動筆墨不讀書”,既有利於養成學生們做筆記的習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集中精力的好習慣。

2、注意使用親切的評價語言。老師評價學生的語言要做到貼切到位,如有的老師運用“你最聰明、你會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是個寶、你的眼睛已經告訴我答案了”等來鼓勵學生。這些樸實,自然的語言,對教學活動是很有幫助的。

在以後的課堂上,我會試着讓我的學生感受這些美麗的評價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