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種水稻心得體會多篇

種水稻心得體會多篇

種水稻心得體會篇1

1930年的農曆七月初九,在北京協和醫院裏,一個小男孩誕生了,因爲出生在北平,便取名叫“隆平”。袁隆平是誰?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他是不開豪車但科研經費一投就是幾千萬的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他是名字品牌價值千億但捨不得買貴的衣服的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他就是我們的“國寶”,我們心中不折不扣的男神。

致敬堅定理想、永葆信念的“90後男神”。袁隆平說,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把飯碗牢牢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樸實的話語彰顯出他深厚的愛國情懷、造福於民的崇高品德,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敬佩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多次強調,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從來都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始終體現在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中。理想信念是方向、是燈塔、是幹事創業不竭的精神動力,任何時候都動搖不得,只有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奮力開啓實現宏偉藍圖新徵程。

致敬不畏艱辛、責任至上的“90後男神”。他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身上最值錢的,是裝在腦子裏的知識和一顆責任心。”袁隆平老人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解決吃飯的問題,數十年來,袁老用自己的堅持和心血,爲做好這件事竭盡全力、付出所有。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學習他攻堅克難的責任意識、學習他忘我無私的奉獻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今日之中國,正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奮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征程中,奮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區、攻堅期,更加需要黨員幹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致敬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的“90後男神”。自稱“90後”的袁隆平,數十年間從未停下逐夢的腳步,在他的時間表裏,沒有暫停,沒有休息。鮐背之年,儘管身體大不如從前,他依然“管不住”那邁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顆向着水稻的心,對雜交水稻事業一以貫之地執着。共產黨人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奮鬥目標。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作爲一名基層黨員幹部,也許我們只是處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但是隻要我們擁有擔當奉獻精神,依舊可以在平凡的崗位上,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致敬堅持夢想、不懈奮鬥的“90後男神”。袁隆平曾在公開場合多次暢談自己的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就是追求超級稻高產;另一個是覆蓋全球夢,讓超級稻走出國門造福世界。袁隆平從未停下逐夢腳步,埋頭苦幹,把一生浸在稻田裏;宅心仁厚,把蒼生裝在心頭上!袁隆平老先生教會我們:只有守得住初心,才能看得見未來。“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習近平總書記每一次關於奮鬥的話語都飽含激情、富有哲理、催人奮進,不懈奮鬥的時代號角已經吹響,要以新擔當承載新時代,以新作爲開啓新徵程,不忘初心,不懈奮鬥,在青春的接續奮鬥中書寫新的輝煌。

“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這句中國諺語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他給予了千頃良田新生命,讓億萬人吃得飽一日三餐,他喚醒了萬間廣廈真用途,這就是“90後男神”袁隆平的故事。袁老,生日快樂!祝福您,健康快樂超百歲!

種水稻心得體會篇2

據10月7日《長江日報》報道:一份評估機構的報告稱,作爲“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價爲1000億元。昨日,袁隆平重回武漢四中母校參加110週年校慶時說:“用財富衡量科學家價值太低級、太庸俗。”這位八旬老人坦承自己的財富觀:“錢是要的,因爲要生活,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錢是拿來用的,該用則用,不揮霍不浪費,不小氣不吝嗇。”

袁隆平的“財富觀”,展示了一位老院士求是的科學態度和高尚的坦誠胸懷。這給了我們很多啓迪,讓我們產生不少聯想。

袁隆平對其身價的評估報告,作出不屑一顧的鄙視,是對那些將什麼東西都貼上市場的標籤、都掛上金錢的價碼、都打上交易的烙印、一切“向錢看”的人,最實際的迴應!是對那些用金錢衡量一切、用金錢交換一切、得了金錢“幻想症”的人,最有力的回擊!其君不知,科學是探祕求真的實踐,所求的“真”是無窮的。作爲這一活動實踐者的科學家,所追所求也是無止境的,其中飽含着崇高的精神境界,體現了無限的創造力量,是無價可言的。把科學家的價值與金錢劃上等號的做法,實在低級、庸俗、荒唐之舉。

其實,袁隆平的“財富觀”不僅僅表現在平淡自我身價和所持金錢上,更體現在他對科學的辛勤探索,孜孜追求,力求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上。他在2000年和2004年,分別實現超級雜交稻畝產700公斤和800公斤目標的基礎上,又確定了新的自我追求目標:爭取在自己90歲時使超級稻畝產達到1000公斤。並把這作爲“我的任務”和“有生之年最大的心願”。如此思想境界,如此“求是”情懷,既是科技工作者的榜樣,也是社會的典範,時代的楷模。

然而,我們有些年輕的科學技術人員,卻與這位老院士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顯示出巨大的反差。有的自然、社會科學工作者,將小有的成果作爲資本,躺在“功勞”簿上不思進取,又是講學,又是出書,甚至抄襲賺錢;有的文體工作者,才小有名氣,就陶醉在“光環”圈下沾沾自喜,走穴、帶徒、拍廣告、撈外快……諸如此類,把心思用在掙錢上,怎麼可能再突破所搞的研究、所做的學文、所從事的演藝和競技項目。在仍把主要精力放任做研究上,“只要田裏有稻子,從播種到收穫,每天都要下田”的八旬老人面前,這些年輕人是不是覺得慚愧!是不是感到羞恥!

此外,袁隆平對花錢的“四不”觀點,對那些腰纏萬貫,爲富不仁者,也應當有所教益。袁隆平工資不算很高,收入也沒有你們多,但他僅參加母校校慶,就捐贈10萬元獎勵優秀學子。而你們娛樂享受花錢如流水,自家庭院就差貼滿黃金,可對慈善事業、對愛心工程,卻如“鐵公雞”,一毛不拔。你們可不可以學學袁隆平老院士的“財富觀”,也做到“不揮霍、不浪費,不小氣、不吝嗇”呢?

種水稻心得體會篇3

近日,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又火了!他給自己定了2個小目標。恰逢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召開,我作爲新時代年輕幹部,也給自己定個小目標——補足能力“七巧板”,把自身發展融入到國家發展的大局中去,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要求落到實處。

把規矩頂在頭上,做新時代的“清白人”,守住底線、紅線。年輕幹部要樹牢規矩意識,心存敬畏,手握戒尺,這是幹事創業的基準線。堅守底線,就是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嚴守政治紀律和規矩,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明白“只有守底線,纔不會被底線守”的道理,將無限忠誠擔當和爲民服務初心融入胸中、銘於心上、踐於腳下,不斷提升自我政治能力,穩步邁入新時代。

把責任扛在肩上,做新時代的“孺子牛”,在工作中解民憂、惠民生。責任彰顯擔當,擔當展現作爲。年輕幹部要有想幹事的衝動,這是幹事創業的生命線。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要不忘初心使命,深入基層搞調研,走訪一線摸民情。擼起袖子加油幹、帶頭幹,大事難事衝在前,急事險情靠前站。帶着熱心想工作,帶着激情幹工作,新時代面臨新任務,需要我們擼起袖子,捲起褲子,撲下身子,不斷提升調查研究能力、應急處突和羣衆工作能力,跨步走入新時代。

把務實抓在手上,做新時代的“實幹家”,在工作中暖民心、聚民力。都說“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年輕幹部當有能幹事、幹成事的決心和毅力,這是幹事創業的動力源。守恆心、辦恆力、求恆效。年輕幹部要拿起法律武器,走好調研步子、打響試點牌子,把法律作爲決策底線,把調研作爲決策基礎,小把片試點作爲決策根據。年輕幹部需以上率下、真抓實幹。不僅要定好調子、畫好譜子、唱好曲子,也要做到既掛帥又出征,當先鋒,做表率,帶頭深入工作一線。不斷提高科學決策、抓工作落實能力,跑步進入新時代。

把創新放在心上,做新時代的“改革家”,注重與時俱進,聚焦創新發展。勇於改革、大膽創新,敢於“下深水”、善啃“硬骨頭”,是年輕幹部幹事創業的爆發點。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遇與挑戰並在,年輕幹部要學會“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用新思想推動發展,用新舉措助力發展,用新成果體現發展。不斷提升改革攻堅能力,衝刺飛入新時代。

年輕幹部當拼齊能力“七巧板”,實現自我小目標,爲國家大計出力、出智、更出效。

種水稻心得體會篇4

9月7日,是袁隆平90歲陽曆生日。他在家中許下生日願望,希望自己領銜的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早日實現。去年,第三代雜交水稻單季畝產取得2092.6斤的成績。袁老的生日願望透露出無盡的家國情懷,我們共同企盼着袁老的生日願望早日實現!

袁老身上有很多標籤,比如“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師”“最酷的90後”“90後梗王”等等。這些標籤或大氣、或詼諧、或酷炫,反映的是這位“90後”老爺子熱愛田野、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的本真。而這些品質,是需要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學習的。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田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有祖國。袁老深愛着祖國,他把論文寫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貢獻給了鄉間,爲的是實現“禾下乘涼”和“覆蓋全球”兩個夢想。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大都來自田野鄉間,要時刻想着紮根祖國大地,將自己的前途命運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負韶華、不負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風景,也有荊棘坎坷的泥路,但是隻要我們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濘小路變成康莊大道,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爲人民服務是偉大而光榮的事業,袁隆平強調,不能搞犧牲產量來求優質,爲了國家糧食安全,滿足人民羣衆不斷提高的消費需求,“應該要搞既高產又優質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這樣偉大的科學家熱愛人民、不斷奮鬥,才讓我們解決了吃飽和吃好的問題,從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廣大基層黨員幹部也應如此,對於人民要心存熱愛,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平凡的崗位上爲人民謀福祉、謀利益,爲人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生活。海德格爾說過:“人生的本質是一首詩,人是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90後”袁隆平曾經稱自己上班不打卡,下田最高興,喜好自在,專長鬆懈。袁老就是這樣熱愛着生活,一不小心還成了“梗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和詩的田野”,廣大基層黨員幹部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需花費心血去適應、去提高、去改變。在工作之外,也要顧及生活、照看好家庭、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89”,但是我們依然要熱愛生活,“以苦爲樂”,開心過好每一天。唯有此,我們才能不爲生活所累,也能更好集中精力爲黨和國家的事業奮鬥終身!

最後再次祝袁老生日快樂,早日實現自己的生日願望,而我們廣大基層黨員幹部也希望能夠通過自身的奮鬥和努力,以另一種方式去守護袁老深愛的偉大祖國!

種水稻心得體會篇5

“大國糧倉”,靠得住嗎?糧食夠不夠,打開糧倉讓老百姓看一看就清楚。應對大戰大考,中國糧食庫存充足,手中有糧,老百姓心中不慌,這“大國糧倉”裏裝着的正是滿滿的大國底氣與自信。面對新形勢新情況,中國完全有信心、有底氣、有條件和能力應對一切風險挑戰,解決好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

糧食安全度高基於爲民造福的好政策措施。

中國糧食安全度高,一組數據一目瞭然。4月10日,商務部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我國三大主糧糧食自給率高,儲備、庫存充裕。據統計,2010年至2018年,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已經連續九年保持在400公斤/人以上,2019年我國糧食總產量6.64億噸,比2018年增加0.9%,創歷史最高水平,實現了“16連豐”,除此以外,我國糧食進口只佔國內消費量的2%左右。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經過艱苦奮鬥和不懈努力,中國糧食實現自給,糧食產量也不斷創新高,應對全球疫情,中國老百姓的“米袋子”充足有保障。糧食政策好,老百姓種糧積極性才高,我國糧食安全度之所以高,離不開糧食生產領域的好政策支持,聚焦糧食收儲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全面落實落地,毫不放鬆地抓好糧食生產,把中國人的飯碗兒緊緊端在了自己手中。

糧食儲備充足源於持之以恆的拓荒人精神。

此前,對於疫情有可能帶來的糧食安全問題,袁隆平表示,“中國完全有實現糧食生產自給自足的能力,不會出現‘糧荒’,希望大家不要擔心”。作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直在爲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忙碌着,他說,他將在“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事業中引領糧食產業的進步,繼續爲中國和世界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這就是稻田裏的拓荒者精神。他一生研究雜交水稻致力於爲農民增產糧食、爲人民吃飽飯,並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持之以恆,最終實現了把雜交水稻的種子播撒到神州大地上的願望,這個拓荒老人,爲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以及世界糧食供給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帶領着神州大地上千千萬萬農民積極種糧,用雜交水稻高產、更高產、超高產的現實給出了“中國人能養活自己”的堅定答案,正是有了許許多多這樣鞠躬盡瘁把愛國付諸於行動的中華兒女,國家糧倉才得以豐盈。

糧食供應穩定需始終保持戰略定力繃緊安全弦。

未雨綢繆方能防患於未然,儘管現階段中國暫無糧食安全風險,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應對挑戰,要保證糧食供應持續穩定,還需始終保持戰略定力,牢牢繃緊確保糧食安全這根弦不放鬆。中國是擁有14億人口的一個大國,要牢牢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在自己手中,任何時候任何環節都不能疏忽懈怠。民以食爲天,糧食安全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重器,立足自身方能安天下、穩民心。重視農業、夯實農業是第一要事,要繼續穩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長期有效的農業生產力佈局,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推動產業轉型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疫情當前,需紮實有序、穩步推進糧食企業復工復產,根據實際需求逐步調整糧食生產結構。要通過引導大衆合理消費,防止出現糧食價格大起大落,讓糧食市場規範有序、公開透明。要通過不斷優化糧食儲備品種,創新糧食執法監管,確保“大國糧倉”儲備質量好、不愁用。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大國糧倉”才能持續靠得住!

種水稻心得體會篇6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終於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而在試驗田收割以後,種糧大戶王化永告訴他第5號田599.1平米合0.897畝,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畝。並要按通行的“七五折”來計算他的每畝淨產量時,袁隆平謙虛的說,我們不按七五折,我們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這樣稻穀收穫後經烘乾、除雜後,按標準水分加權平均,七二摺合每畝片平均畝產926.6公斤。

如此報道雜交水稻,有失偏頗。我理解的雜交水稻是,“豬狗”、“人馬”、“人豬”結合的產物,他與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同樣受到廣泛質疑。

試想,當一大類物種相互“苟合”產生的下一代,下幾代是一個什麼東西,誰也不知道。我們就去盲目崇買所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何道理呢?

這裏有一段奇怪的文字描寫,田裏增產幾公斤水稻也許算不上什麼大事,但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來說可就意義非凡了。當年把雜交水稻的畝產量從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平用去了4年時間。從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現在從800公斤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袁隆平整整摸爬滾打了7個年頭。可想而知,在這期間,每增加一公斤的產量,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都要付出數不清的心血。

我們知道,任何超自然能力組合出來的新物種,其實就是一個怪胎。這給天生有缺陷的產品一樣,人類食用這些產品有變異和被變異的可能嗎?誰也沒有做過醫學實驗。

當大家起鬨,爲中國農業科學家叫板“好”的時候,我突然想起,我們整個社會有“只看數量,不看質量”傳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終於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是給中國人帶來了希望,還是帶給中國人帶來了災難,現在誰能說清楚呢?沒有,一個都沒有!

於是,我建議,冷靜看待科學、冷靜看待超自然能力;真心誠意地爲中華民族復興,爲中華民族下一代着想,讓真正的科學說話,放棄只重視數量,不重視質量的陋習,這纔是每一箇中國人理智的選擇。

種水稻心得體會篇7

近日,一檔名爲《似是故人來》的節目專訪了袁隆平先生。在節目中,袁老對年輕人最想說的8個字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試想來,我們廣大青年黨員幹部在奮鬥的過程中,也同樣需要這8個字的指引。袁隆平教授給在稻田裏講述裏的人生一課,我們細細品味:這味道真甜。

用知識武裝頭腦。袁老的雜交水稻是智慧的結晶,沒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在爲人民服務中就只能“望洋興嘆”。一些黨員幹部受限於自己的知識結構,解不開難題、捋不清思路,做起事來毫無章法。這種現象不只在老年幹部身上存在,同樣也存在在青年幹部身上。青年幹部崗位和所學專業不匹配,又沒有相關經驗的積累,如果恃才傲物,最終就無法成長成才。所以,我們要不斷加強知識儲備,不只要向書本學習,也要向老同志、老百姓學習,更要從互聯網汲取知識,這樣才能擔當大任,也能爲未來做好準備。

用汗水磨礪人生。袁老說,他帶研究生有一個要求,就是必須能下田。不下田也就吃不了苦,吃不了苦是搞不好農業的。其實黨員幹部也是如此,如果不願意深入鄉間,不願意爬山路、走泥路,怎麼才能瞭解真正的鄉土中國,又怎麼談得上服務羣衆?書本里記載的、電視裏播放的、新聞裏報道的,畢竟只是隻言片語,無法涵蓋全面。所以朱有勇纔會把實驗室放在泥土裏,所以張桂梅纔會把學校建在大山中,所以黃文秀才會放棄城裏的優越生活。他們的汗水也沒有白費,收穫了很多的成果。“青年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了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這也是我們廣大黨員同志需要銘記的。

用靈感突破創新。“靈感,是由於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只有付出汗水的努力才能獲得靈感的迸發。愛迪生的燈泡實驗、雜交水稻的種植成功即是無數次的努力加一瞬間的靈感獲得的結果。廣大黨員幹部在深入實踐、努力奮鬥的過程中,期間可能會誕生很多獨到新穎的想法。靈感的產生只在一瞬之間,倏忽就可以煙消雲散,此時就一定要及時記錄,並且將它們用於實踐的創新之中。當然有些靈感是思維火花碰撞的結果,閉門造車產生不了靈感,不妨與老百姓和同事們多多交流,讓靈感的火花燒出來熊熊火光。

用機遇實現跨越。因爲抓住了雜交水稻研究栽培的機遇,我國極大地緩解了糧食不足的問題。可見,機遇是如此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當前,我國正處於一個大有可爲的歷史機遇期。年輕幹部要把握住這個歷史機遇期,低頭趕路的同時,千萬別忘了擡頭仰望星空。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也爲個人的發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機遇,青年黨員幹部唯有通過奮鬥,用知識武裝頭腦、用汗水砥礪人生、用靈感突破成長,如此才能不負韶華、不負青春,實現人生和事業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