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中國飯碗心得體會多篇

中國飯碗心得體會多篇

中國飯碗心得體會篇1

糧食是補充身體健康的主要物質之一,但我們隨處可見浪費糧食的現象。

目前,我們的生活很豐富,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浪費也在增加。我們吃了一半面包,吃了一口饅頭,吃了剩下的白米,喝了剩下的湯。然而,在這些困難時期我們不能吃的食物被扔進了垃圾桶。有些人可能會說浪費這麼一點東西沒關係!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每個人都扔掉一點食物,世界會浪費多少食物?諸葛亮經常告誡他的兒子:“君子去了,要靜下心來修身,以節儉養德”這句話告訴我們,簡樸的生活可以修身養性,浪費是可恥的行爲,只有勤儉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我們從幼兒園學到:;每一粒中國菜都很難吃因爲我在農村長大,我最能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在農村,夏天到處都可以看到村民。炎炎夏日,村民們還在地裏除草,這是多麼偉大的精神啊。別人弓着腰站在熱水裏種苗是多麼辛苦的工作啊。當我親眼看到它時,我完全震驚了,明白了一滴汗和一滴血的含義。雖然我在農村長大,但我家很少讓我在地裏幹活,所以我不知道自己有多累。當我還是一名導演時,母親把我從市場上帶回來,這一切都被發現並理解了。

在偏遠山區,許多兒童不能吃飯。吃一次餃子是一種奢侈,但我們不知道如何珍惜當下的完美生活,把食物當作垃圾扔掉。我們不感到羞恥嗎?

所以讓我們珍惜食物,節約食物!

中國飯碗心得體會篇2

今天,老師給了我一本《我的祖國》,這本書講述了新中國建立後,通過幾代人的努力,逐漸強大,直至實現東方巨人的超越——圓夢奧運的歷程。我們的祖國擁有壯麗的山河,歷史悠久的名城,發奮圖強的人民,讀完這本書,我爲我是一名中國小學生而感到驕傲。書中第三課《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讓我印象最深。書上說21世紀,世界人口已經達到66億,卻依然有8億人處於飢餓狀態,在糧食問題日益凸現的今日,世界將目光投向了中國。中國耕地面積只佔世界7%,人口卻佔世界22%,雖然現在經濟發展較快,但還有很多人吃不飽,有些貧困地區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面對我國糧食恐慌這一嚴峻現實,有位叫袁隆平的爺爺,通過對雜交水稻的研究,最終將水稻畝產品從300公物提高到了800公斤,並推廣2.3億多畝,增產200多億公斤,每年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1億多人。袁隆平爺爺滿懷信心地向世界宣稱,中國人不僅可以自己養活自己,更能爲解決世界糧食問題作出巨大貢獻。

在欣喜象袁隆平爺爺這樣的科學家爲人類作出貢獻的同時,我卻想到了另一個問題。在我們身邊,浪費糧食的現象隨處可見。吃了一半的麪包、咬過一口的饅頭、吃剩下的白米飯,這些在困難時期想吃都吃不到的食物最終都進了垃圾筒。也許有人會說,這只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沒什麼大不了的。這樣想就錯了,我們來算一筆帳,如果每個同學每天扔掉一塊麪包,那全國將浪費多少糧食?諸葛亮曾告誡他的兒子:“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句話告訴我們,生活簡樸,可以培養一個人的美德,浪費是一種可恥行爲。科學家們一邊在努力研究如何解決糧食危機,我們卻在另一邊浪費糧食,照這樣下去,這個危機不但解決不了,而且會更嚴重。從小我們就學會了一句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瞭解這句詩的含義呢?暑假時我曾在水頭田壠裏看到農民伯伯、阿姨們,頭頂烈日,有的腳踩打穀機,汗流浹背,渾身溼透;有的彎腰弓背,在燙腳的水中插秧的情景,才懂得一粒糧食一滴汗的真正含義。是呀,每一顆糧食都是農民的血汗凝成的,我們一定要特別珍惜。

讀了這篇課文後,我的感受更加深刻了,愛惜糧食,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爲國分憂的舉動。小朋友們,讓我們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勤儉節約,愛惜糧食,不要再浪費資源了。

中國飯碗心得體會篇3

我相信有很多人認爲珍珠項鍊非常珍貴,可我不這麼認爲,我認爲人們不可缺少的是糧食。糧食,這不起眼的兩個字,對每個人都很重要。沒有糧食,人就不能生存。

但現實生活中,浪費糧食的現象比比皆是、歷歷在目。每當你走進學校食堂吃飯,就會發現許多人在浪費食物:有的人看見飯菜很難吃,沒吃兩口倒掉了,有的人甚至連看都不看就直接倒掉了。有一次,我們在飯店吃飯,看見隔壁那桌大魚大肉,可不一會兒,人都走了,許多菜還沒吃掉,也沒有打包,看着服務員把菜統統倒掉時,我的心很酸,有種說不出的感受。哎!可曾經的我也是這樣的人啊!

記得有次早上上學快要遲到了,我就把媽媽買的早飯隨便吃了兩三口,就想走了。媽媽見了,嚴厲地批評了我:“你知道嗎,這些糧食得來不易啊!夏天,農民頂着火辣辣的太陽在田裏耕耘,經過辛勤的勞動,在秋天終於有了收穫,這些米飯都是這樣得來的。現在城裏的孩子過上了好日子,你竟然如此浪費。你要從小養成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好習慣,珍惜每一粒米飯。”第一次受到這麼大的批評,我羞愧地把剩下的早飯全吃了。現在想想,感覺自己真不應該,沒有意識到糧食的重要性。

從現在起,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糧食、節約糧食、杜絕浪費,感受勞動的艱辛和糧食生產的艱難,培養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美德。

中國飯碗心得體會篇4

節儉一詞對於我們來說是很司空見慣的,節儉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作爲新世紀的青年應把這一寶貴精神財富保存併發揚光大,使我們的節儉意識得到昇華與提高;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滿幸福;使我們的企業更加充滿活力、充滿希望。

我們深知中國是一個人口衆多的國家,在我國物質資源相對不多的前提下,發揚節儉精神顯得更是舉足輕重。據現狀分析我國人生活的溫飽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於是乎許多人在現有基礎之上似乎已經滿足,甘心在原地作踏步運動,他們認爲中國地大物博,面對着“博大”的資源可以大肆地浪費。

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繁榮昌盛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社會是難以長治久安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同樣,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企業是難以持續發展的。觀察我們的周圍,浪費現象就在身邊,關不緊的水龍頭、白天亮着的電燈、吃剩被扔掉的饅頭、地上到處灑落的糧食等等。在中國,一件小事如果加上13億人口就是大事,如果每人浪費一點資源,加起來就非同尋常,如果每人節約一點資源,加起來就是一筆巨大財富。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是一種智慧,節約更應該成爲一種習慣和風氣。所以企業的每一位員工如果能夠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牢固樹立節約意識,從節約一張紙、一滴水、一度電、一粒糧入手,做到勤儉節約,我先行,以實際行動把節約落到實處,對於我們公司來說,那也將是一筆可觀的財富。

勤儉節約,我先行;就是要從思想上崇尚儉樸,以勤儉節約爲榮、鋪張浪費爲恥,拋棄“家大業大,浪費點兒沒啥”的思想;就是要在作風上艱苦創業,要捨得吃大苦、耐大牢,把艱苦奮鬥當成有效發展的助推器,把勤儉節約當成戰勝困難的傳家寶。

勤儉節約,我先行,就是要從日常生活中做起。節約一張紙:少用紙巾、紙杯、雙面使用打印紙,提倡使用手帕、少用抽紙。節約一滴水:避免大開水龍頭,用後及時擰緊水龍頭,避免長流水,見滴水龍頭,隨手關閉;提倡使用臉盆洗臉、洗手。節約一度電:電腦啓動或後,半個小時內繼續要用不要關,因爲重新啓動會浪費大量電資源;照明儘量使用節能燈;光線不足時,需要開燈時能用一盞,不開多盞;杜絕白晝長明燈,做到人走燈熄。節約一粒糧:儘量少去餐館就餐,在外就餐要文明用餐,減少糧食浪費。

我相信,只要大家都能積極行動起來,從節約一張紙、一滴水、一度電、一粒糧做起,從自身崗位做起,從小事做起,持之以恆,堅持不懈,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會充滿陽光、幸福安康;我們的企業就會永葆活力、持續興旺!

中國飯碗心得體會篇5

從“不愁吃”裏話小康

小康,對於中國人而言,是盼了很多代,奔了很多年的願景。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兩不愁三保障”成爲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指標,這其中最基礎的當屬“不愁吃”。

“不愁吃”起源於“小康夢”的追求。最早在《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中,就有無數百姓“久困於窮,冀以小康”,仁人志士“四海爲憂,思欲小康”。古往今來,人們對吃都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像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吃飯”一直是第一位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後,如何填飽人民的肚子是國家面臨的難題。從2004年到2020年連續十七年發佈中央一號文件,不斷強調“三農”問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在追求小康的路上,經濟社會不斷髮展,老百姓都已邁入“不愁吃”的行列,在邁向“車釐子自由”的路上了。

“不愁吃”得益於“好政策”的扶持。提高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調動和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這些“不愁吃”的關鍵因素,都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而且好的政策才能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國取消了實行千年的農業稅,在黨的十九大上決定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這些好制度都大大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熱情。今年4月,國際組織發佈的《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很可能導致全球遭受嚴重飢餓人口數量在今年底超過2.5億人。反觀我國,國家預計今年我們的米麪油、肉蛋奶、果菜魚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能力和質量將進一步提升,農業農村部也明確表示中國不會發生糧食危機。新冠肺炎疫情不失爲對中國農業的一次大考和檢驗,事實證明我們扛得住!

“不愁吃”得益於“高科技”的進步。科技的進步,讓我們逐漸從“吃不飽”到“不愁吃”再到“隨便吃”。2018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58.3%,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8%,農民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歷史。在面對國外質疑中國人口爆炸式的增長,“未來誰養活中國人”的問題上,袁隆平通過投身水稻研究給出了驚豔答案,我國水稻的世界單產記錄已經提高到每畝1149.02公斤。除了糧食,我國蔬菜產量也在飛速增長,從1990年人均蔬菜佔有量的170公斤,漲到2020年的400公斤,中國已成爲世界蔬菜種植和消費第一大國。此外,各種農業“黑科技”讓我們豎起大拇指,“互聯網+農業”的新興產業模式也讓我們足不出戶享受着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活紅利。

“不愁吃”得益於“供應鏈”的完善。隨着交通運輸的不斷完善,“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典故早已成爲過去,人們一走進菜市場和超市就可以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品,吃得越來越豐盛。而且,政府健全的保障體系也確保了農產品穩定供給,國家對副產品尤其是鮮活農產品開通了專用的綠色通道,免收過路費。疫情期間,各地也紛紛支援湖北農副產品,不僅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越性,更體現了我國“糧草先行”的強大供應實力。這一次,我們確實重新認識了中國人民豐富的“菜籃子”。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2019年,我們保持着連續7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的“戰績”,而在今年,我國的絕對貧困將被全面消除。一方方不斷豐盛的餐桌,不僅上演着我們的生活百味,更折射出從解決溫飽到奔向小康的幸福歷程!

中國飯碗心得體會篇6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膾炙人口的古詩,也許同學們在幼兒園裏就已經會背了。然而不知同學們是否留意過沒有,每天中午學校開飯後,就會在食堂裏發現很多同學桌上、地上會留下米粒或飯糰;有的甚至因爲菜不合胃口,只有吃了幾口,就把剩下的飯菜倒在學校的塑料桶裏了,這實在是一種可恥的行爲。

不珍惜糧食是不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果實,不熱愛勞動人民,農民伯伯辛勤勞動,任勞任怨,在田野不綴勞作,好不容易纔生產出糧食來。上面的那首古詩,不正是農民伯伯辛勤勞動的真實寫照嗎?

記得長輩們經常提起:“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某些原因,國家大量缺少糧食,有的人因爲沒飯吃,只得啃樹皮,吃野菜,甚至活活餓死。”不知同學知不知道,現在非洲還有很多饑民,許多孩子被活活餓死。這些情況也許在有的同學看來是無法想象、不可能的事。認爲自己家的米多得吃也吃不完,浪費一點算什麼。但是,同學們是否想過,農民伯伯辛勤勞作產生出糧食,要經過多少工序,將生米煮成熟飯,而我們卻白白地把它浪費了。我們是否爲這種行感到羞恥呢?

浪費飯粒也會助我們養成鋪張浪費之風,有礙於同學們良好情操的陶冶。我們可以這樣計算一下:一個學生浪費一口飯,像我們學校有一千多人在食堂吃飯,一天就要浪費十幾斤飯,一年就要浪費上千斤糧食。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目,這在我們目前還不富裕的國家裏是一個多麼令人觸目驚心的事啊!況且,和目前國家提倡的節約型社會是格格不入的。

這樣看來,同學們也許就會認識到浪費糧食的確不是件微不足道的事了,小事非小,我們應該從生活的瑣小事做起,作爲新時代的國小生,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愛惜每一粒糧食,懂得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真正理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