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多篇)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多篇)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一

爲期五天的`科技創新培訓已接近尾聲,我感覺收穫很大,現簡單總結如下:

這次培訓班按學科分別設數學、物理與工程、化學、生物、計算機、地球與空間科學七個班,聘請了多位參加往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勵活動的教授和研究員授課。他們千里迢迢來到貴陽,盡心盡力爲我們連續授課一週時間,爲我們指點迷津,掃除大家心中團團迷霧,頗有茅塞頓開之感。

這次培訓還給我們各班安排了班主任,他們對工作認真負責,白天在教室陪着我們培訓,晚上也堅持來機房督促我們按時完成作業,很是辛苦。

再看學員們,一個個精神飽滿,不分白天晚上全身心投入整個過程的培訓,教室裏還不時傳來大家的激烈討論聲……

這次培訓主要是教學員們如何撰寫優秀的科研論文,但沒能教我們如何去引導學生動手動腦進行科技創新活動,很遺憾。

真誠希望這類培訓還能多次舉行,若有機會,我一定爭取再來參與。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二

實施基礎研究夯基行動,提升創新引領力。深圳堅持將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作爲科技創新的先導,持續加大投入,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十三五”時期市級科研資金投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比重從12%提高到30%以上。如今,深圳已通過特區立法明確政府投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資金不低於市級科技研發資金的30%。完善基礎研究長期持續穩定的投入機制,深圳的目標是未來5年研發投入強度躋身世界一流,不斷提升源頭創新能力,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提升創新硬實力。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深圳提出開展50個以上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爲推動技術攻關,深圳着力創新組織模式,支持頭部企業和戰略科研平臺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建立“需求方出題、科技界答題”新機制,“一技一策”解決創新升級問題……

今年入駐龍華區的'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由多家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組建,重點佈局的五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已投入運行。“我們正在打造貫穿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鍊的高性能醫療器械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主任鄭海榮介紹,目前已實現多種共性技術的轉移擴散,並與相關領域多家龍頭企業開展合作。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三

我從小就對科學有着極大的興趣。上學之後,學習了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各種科學知識後,我對生物科學最感興趣。因此,我便有了長大後學習生物科學的夢想。祖父去世前,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我們家族能有個救死扶傷的醫生。汶川地震後,看到四面八方的醫生紛紛趕往前線,爲災區的病患除去傷痛,爲在死亡邊緣掙扎的人們帶去生的希望。他們不分晝夜地爲病人治療,他們不顧生死地救助傷患。那時,我多麼希望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員,是那羣白衣天使中的一員。於是,我堅定了學醫的理想。記得在臨牀醫學八年制面試的時候,三位教授問我爲什麼要學醫,我說,我最大的夢想,就是代表中國獲得諾貝爾獎。三位教授被我的“狂人語錄”震驚了,其中一位教授說,我們國家就缺少這樣的人才呀。儘管我有這樣常人難以想象的理想,儘管爲實現這個理想,我必須要經過艱難的探索過程,但是我知道我最缺乏的依舊是中國大學生的通病——創新力。中國學生總是能在各種國際大賽上取得優異的成績,毋庸置疑的是,我們中國的學生在知識競賽等方面總是名列前茅,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的學生。但是,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們往往籍籍無名。對於很多國外的學生而言,創新根本就不是難題,他們的腦海中往往充滿了各種各樣新穎的想法。然而,對於我們而言,常常爲了一個新點子絞盡腦汁,花費大量的時間,最後反而得不到完美的結果。事實上,當我們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創新對我們而言,並不難。我們對這個世界還不瞭解,我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所有的爲什麼,我們好奇地用自己的方法探索這個世界。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被送進了學校,從幼兒園、國小,一直到大學,在長期接受應試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只學會了接受,那些天賦的創新思維早已消失,我們成爲應試教育的犧牲品,我們機械地聽從老師的教導,漸漸缺失了自我。

我們抱怨當代教育對我們的“殘害”,可是,事實上,我們自己卻在這個過程中選擇了“屈服”。我們可以選擇不接受,我們可以選擇與老師抗衡,我們可以選擇把一個問題糾纏到底,我們可以選擇自我探索。事與願違,我們自己漸漸忘記了思考,我們自己在無形之中,放棄了思考。記得聽丁肇中教授的講座時,一個學生問他,什麼是磁。丁教授講訴了他自己學習物理知識時的一個故事。他在高中學習質量的時候,他想不明白什麼叫質量,於是,他用了兩個星期的時間來思考“質量”到底是什麼,最後得不到任何結果。後來他才知道,現在還沒有一個人能夠完整無誤地解釋何爲“質量”。這是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經歷。每一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他們必然經歷了艱難的過程。實驗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他們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思考過程。爲了解決一個問題,他們需要想出一個完善且近乎完美的解決方案。儘管有時得不到滿意的結果,但是,在思考的過程那個中,他們已經有所提高了。

事實也是如此,我們有很多機會選擇保留我們自己的創新能力,我們卻一次又一次地放棄了。怨天尤人已經沒有意義了,對於我們而言,我們依然有機會重新獲得那份活力。在大學,我們已沒有了高三時沉重的負擔和壓力,放下包袱之後,我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學自己想學的東西,探索自己喜歡的領域。在完成自己的學業之餘,我們還有多餘的時間做更多自己喜歡的事,讀喜歡的書,在知識的海洋中尋找快樂;做喜歡的事,充分發展自己的興趣。

科技創新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依舊可以像孩子一樣,好奇地探索世界。創新也並不侷限於科學研究,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有很多選擇的途徑:寫論文時,不抄襲網上的文章;答題的時候,自己思考而不人云亦云;學習的時候,批判性地考慮問題,用懷疑的眼光審視問題。思維的培養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我們能長期堅持,創新性思維離我們並不遠。

一切偉大的成果都來源於不斷的思索。北京奧運會上盛大的開幕式,正是無數人智慧的結晶——夢幻五環,29個大腳,美輪美奐的煙火表演??我們也在不斷地探索太空,力爭發展中國的航天事業。霍金長年靠輪椅行動,但是身體的侷限並沒有限制他的思維,他的大腦依舊在無憂無慮地探索宇宙的奧祕。更有無數的科學家,在思考,在探索,神祕的外太空,奇異的麥田怪圈,神奇的達芬奇密碼??這個世界還有太多的未解之謎,等待我們思考,解決。

作爲一個學理科的學生,我還是得從自然科學的學習談談科學創新與探索。自然科學就是一個神奇的寶庫,我們人類只解決了其中一個很少的。領域,對於我們而言,大部分領域都是未知的。就拿我們的一門叫“分子細胞生物學”的課舉例。一個小小的細胞,就蘊藏了無窮的生物奧祕。人體的每一步生理活動,都是細胞裏一個一個的分子完成的。小小的細胞就是一個龐大的生物工廠,無數的化學分子就像工人一樣,在這個工廠工作,共同滿足人體生理生活需求。在世界的各大實驗室裏,成千上萬的科學家都在爲找出其中執行某一生理機能的工人努力着。一個小小的發現,往往能震驚全世界。很多未知的東西依舊存在,很多理論也不是絕對的。對於我們學生而言,應該懷着批判的精神,仔細審視書中理論的真實性,而不是盲目地相信書的權威。敢於挑戰,敢於懷疑,正是創新的起點。

未來的路由我們自己決定,有我們自己選擇。山東大學於2006年成立臨牀醫學八年制專業,目的就是培養科研型人才。既然選擇了這條路,我們必須堅定地走下去。都說,搞科研的人都要經受長期的寂寞與孤獨。在我看來,我們需要的,不是能夠忍受孤獨與寂寞的精神,而是敢於挑戰、敢於開拓創新的品質。科學家都應有孩子般的好奇心,探求未知世界的執着力,挑戰權威的勇氣。我們從大學中得到的不應該是阿諛奉承,不應該是討好關係,不應該是抄襲矇騙,應該是精神——創我之新,探我所求。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走在這條路上,和我一起,走向世界頂尖的舞臺!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四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爲各國冰雪運動員提供了超越自我的舞臺,也打開了一扇觀察中國科技創新的窗口。從碳排放趨近於零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到風馳電掣的“獵豹”攝像機;從京張線上世界首列無人駕駛的高鐵,到奧運史上首次機器人水下傳遞火炬……科技感、未來感十足的技術和設備,爲“科技冬奧”寫下生動註腳。

爲世界奉獻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離不開強大科技實力的支撐。指出:“同我們國家的強國之路一樣,中國冰雪運動也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一方面要堅持自主創新,一方面要積極吸收世界上的先進技術和訓練方法”。早在2019年,就強調,舉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要突出科技、智慧、綠色、節儉特色”。冬奧申辦成功以來,《科技冬奧(2022)行動計劃》全面推進。通過組織實施“科技冬奧”重點專項,我們攻克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示範了一批前沿引領技術,轉化了一批綠色低碳技術,折射出我國體育科技走向高水平自立自強的不凡歷程。

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過程中,科技創新貫穿場館建設、基礎設施、智慧服務、轉播技術等方方面面。在辦賽方面,雪車雪橇賽道、場館建造運維難題,打造綠色低碳和智慧場館;在參賽方面,重點研發科學化訓練方法和裝備,助力運動員向更快、更高、更強突破;在觀賽方面,研發雲轉播平臺、智能語音服務等技術,提升觀衆觀賽體驗……科技創新,成爲運動員實現夢想、冬奧盛會成功舉辦的重要支撐。同時,我們把貫徹新發展理念與綠色辦奧相結合。比如,賽事期間,北京冬奧會所有場館實現100%綠電供應;用薯類、秸稈等可再生資源爲原材料,爲冬奧村生產可降解餐具,等等。這鋪就了北京冬奧會的`“綠色之路”。

圓滿完成的冰雪之約,展現了我國自主創新的能力和底氣,爲中國製造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驅動力。從採用仿生材料設計的高性能服裝,到體型龐大的雪蠟車,這些令人振奮的“中國製造”,提升了冰雪裝備自主研發和供給能力。中國設計、中國技術、中國材料,匯入中國製造提質升級的大潮,爲中國冰雪運動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我國首臺碳纖維雪車比國際同類產品風阻係數低8%,“水立方”成爲世界首個實現水冰轉換的雙奧場館,國內冬奧標準的冰狀雪賽道實現零的突破……有關部門、科研機構和企業通力協作,“科技冬奧”重點專項中500多家單位、超過萬名科研人員攻堅克難,實現了一次次從無到有的蝶變,一項項替代方案的優化。

北京冬奧盛會已經落幕,但賽場內外科技創新產生的“溢出效應”日漸顯現。冬奧盛會上的科技成果,正在成爲全社會共享的冬奧碩果。面向未來,依靠科技力量推廣冰雪運動、提升競技水平的基礎更加堅實,打造國際品牌、實現產業轉型的條件日趨完善。加速自主創新的推廣應用,將冬奧紅利轉化爲發展動力,就一定能繼續爲產業振興及羣衆生活賦能添彩,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自主創新永無止境,冰雪傳奇再創新篇。以冬奧盛會爲新的起點,挺起創新脊樑,加強科技攻關,進一步加強技術成果的系統梳理,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定能讓冬奧成果更好爲全民共享,豐富更多人的日常體育生活。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五

9月12日,我參加了晉江市科協舉辦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輔導講座,感受頗深。

一、學習內容簡介:

1、省科技中心葉主任在會議上傳達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有關精神,它是一項有20多年曆史的全國性青少年科技創新和科學研究項目的競賽,它秉承着推動青少年科技活動的蓬勃發展,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質,鼓勵優秀人才涌現的根本宗旨,已成爲目前我國面向全體在校中國小生規模最大、層次最高、最具有示範性和導向性的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之一。舉辦這樣大型的青少年科普活動不僅爲衆多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的青少年提供了科學展示和科技交流的舞臺,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競賽與交流活動的推動,使廣大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與提高。

2、廈門大學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周海光教授《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輔導》的講座,他結合自身的經驗對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創造發明、如何選題及注意事項、泉州的參賽情況、詳細地介紹。

二、學習體會

這次學習使我對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通過聽專家的講座,使我對如何在學校開展相關的科技活動有了一點頭緒:很多發明創造都是源自於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學生能不能有所發明,有所創造,主要看他會不會思考,會不會探究。也讓我認識到搞科技教育目的並非是爲了讓學生在各類比賽中能獲獎,而主要是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善於探究、善於創新、善於實踐的習慣。

三、幾點思考

我們學校的科技教育應該如何開展,該如何營造學校的科技教育氛圍?我想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學校首先要建立一支事業心強的科技輔導員隊伍,有步驟、有計劃、有組織、有規模開展生動有趣科普活動。

根據目前我們學校的現狀,可先開展一些簡單的、容易操作的科技活動,如:“巧手創新,變廢爲寶”、“小發明”、“科學幻想繪畫比賽”、“讀一本科技書”等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科技教育的氛圍。

此次講座使聆聽的老師受益匪淺,對今後指導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有了完整的思路和方法,激發了輔導老師熱愛科學和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激情,認識到只要勤奮,善於觀察、善於思考與探究,就能夠引導青少年學生取得良好的成績,提高學生們動手動腦和勇於實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