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複習研討課聽課心得體會(共2篇)

第1篇:複習研討課聽課心得體會

複習研討課聽課心得體會(共2篇)

複習研討課聽課心得體會

5月30日,由縣教育局悉心組織區片複習研討會在xx中學學習,聽了兩名教師的公開課,雖然只有短短的半天,但是在課堂教學,特別是小組合作方面,有了很多的感悟,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兩位老師課堂教學風格各異,都有很多值得借鑑和學習的`地方,更有很多亮點值得我們學習。從聽課中,我不但收穫很多,而且也認識到了自身平時教學上的不足和需要改進之處,引發了對課堂高效最優化的思考。

首先,從教學基本功上,兩位老師各有風采。從表情、神態、動作到語言,都散發着每一位教師自身獨有的魅力。語言上的啓發性,更能提升課堂氛圍,深入探究科學真相。這讓我深刻體會到,教師基本功對於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有着十分關鍵的作用。教師形象的感召力、微笑、親切、抑揚頓挫的語言以及隨機應變的教育機智皆是一節好課必不可少的調味劑。

其次,分組教學,合作學習,使學生樂學。兩位老師都採用了分組教學,學生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學設計上儘可能讓學生參與其中,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都體現得淋漓盡致,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事做,有目標追求,並取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當然值得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通過這次聽課活動我有一種“聽君一堂課,勝讀十年書”的感覺。希望把她們的優點慢慢轉化成自己的東西,使自己更上一個新臺階。

第2篇:

[複習課研討活動心得體會]4月27日,市複習研討課展示活動在東華國小進行,複習課研討活動心得體會。此次展示的5節課例均爲市複習課優秀案例設計評比一等獎的作品。活動以課例+講座結合的形式進行,代表學校的老師爲大家分享了對複習課教學模式的理解與實踐。本次活動,我的關注點是:知識整合、意義對話、語篇教學。 關注一:知識整合

我聽了南城陽光中心國小劉小莉老師執教的五年級下冊recycle 1 period 2的一節課,該課以travelling爲話題,分爲三站。 第三站:

劉老師的教學設計精細、巧妙,以recycle 1 爲藍本,以travelling爲話題,把unit1 —— unit3 進行了有機地整合,使各單元之間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關注二:意義對話

相信大家在學習對話時都會讓學生分角色對話,操練句型,但很少思考句型的語用功能是什麼?對話是在什麼情景下發生的?

鄧老師指出:

五、六年級的let’s talk都是節選了對話的精華部分,對於對話的背景並沒有交代清楚,這些隱性信息需要我們在教學時挖掘出來並加以運用,使學生明白所學句型是在什麼情景下使用的。如下對話:如只是分角色表演,要求有點低,而且意義不大。

參加市複習課研討活動心得體會" title="收穫與思考鈥斺參加市複習課研討活動心得體會" /> 如果我們給學生提供兩種情景:“a —— mike and sarah are in the supermarket.b —— mike is a vegetarian.”這樣學生的語言產出就豐富多了,心得體會《複習課研討活動心得體會》。

又如今天劉小莉的這節課,在最後語言輸出的環節中,她給學生提供了3中活動:

1、make a guide book;

2、make a report;

3、make a dialogue .3個活動的設計,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梯度分明,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選擇不同的展示方法,想這樣內容充實,貼近學生生活的對話,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語言綜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關注三:語篇教學

關於語篇教學多年前已有所提及,近年,語篇教學理念在詞彙、對話、閱讀等方面的探索與研究已漸趨成熟,對教學效果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鄧老師以今天的課例,給我們分析了語篇教學的優勢。對於語篇教學,鄧老師作了簡單概括,就是把我們的教學順序“倒過來”,先把最後的輸出放在最前面,作整體呈現,讓學生整體認知後,才學細節。她指出:目前,在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些偏差,教師經常把一大堆東西塞給學生,一到下課,學生只能徒手抱着零亂的知識回家了,結果只會是一邊走,一邊丟,揀了芝麻丟了西瓜,這就不怪學生的知識遺忘率高,請反思我們的教學行爲。反觀,如果一上課,老師就給學生一個袋子,通過語篇整體理解、學習,讓他們把學到的東西放進去,下課時,就可以拎着回家了,整齊、歸一,需要使用時,就可以順手拈來。 帶着這種思維,鄧老師分析了大朗鎮水口國小的一節課例,她強調教師需要善用自己的語言、動作、表情等去創設情景,呈現語篇,不要過於依賴多媒體,而且最好是能夠通過聽的方式達到讓學生理解、明白的目的,而不一定要通過視覺的感知,聽的方式更能給學生驚喜與神祕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接受度。 通過參加這次活動,我的收穫是滿滿的,同時也帶給自己一些思考: 思考一:意識先行

意識先行,形式爲內容服務,這是鄧老師在不同場合都給我們滲透的一個觀點。鄧老師把我們在教學中的一些偏差現象比喻爲我們身上的小毛病,如果我們覺得身上的小毛病,不足以影響健康的話,我們是不會重視的,正如教學中的偏差現象不是沒有效果,只是低效,長此以往會抹去我們對教學的熱情,抹去自己上進的動力,讓自己陷入多技巧卻無成績或有成績卻無技巧的尷尬之境。如果我們想改,一種方法就是當小毛病積累到一定程度,對健康造成影響,我們就會重視並把它改掉,但這是被動的;另一種方法是我們人爲地把自己的小毛病放大,放大到自己無法接受的程度就自然願意改了,這是主動的。所以,想不想改變,是意識說了算。

思考二:聽說先行

說、寫屬於輸出能力,聽、讀屬於輸入能力,課標之所以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定位爲“聽說讀寫”,是遵循了學生語言掌握得規律的,因此,我個人認爲,但凡需要寫的,應該先讓學生說;但凡需要學生通過閱讀去理解文本的,可以通過聽的方式去完成。 不少老師受應試的束縛,陷入了“唯技巧論”的誤區,認爲通過精做練習可以鍛鍊答題技巧,提高能力,結果我們發現學生越來越沉默,當哪一天需要學生輸出時,學生沉默寡語,於是就扣上了“高年級的孩子就是懶得動口”的帽子,顯然教師並沒有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爲。語言需要在表達中自然習得,切勿讓學生學習“啞巴英語”,扼殺了學生感受語言魅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