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師微課心得體會多篇

教師微課心得體會多篇

教師微課心得體會篇1

近兩年就像智能手機和“微信”引起的社會資源和信息的大爆炸一樣,在教育界“微課”已然形成蓬勃爆發之勢,教育資源建設的又一次大變革已悄然遍地開花。“微課”也爲國中理化課程改革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在本學期的國中實驗加試教學中我們理化生教研組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將實驗過程先以“微課”的形式在手機上形成視頻資源,記錄教師的操作細節,讓學生反覆觀摩。降低了實驗難度,有效提升了理化實驗教學效果。教師也在對自己製作的“微課”進行反覆觀看及不斷完善中使自己的專業技能得到不斷成長和提升,同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化實驗資料庫。更爲以後整個學科的資源建設及學習模式的變革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支持和示範作用。

一、在理化實驗教學中使用“微課”的有利條件

現代化學校建設爲“微課”的錄製和使用提供了硬件基礎。學校的“班班通”工程建設使每個班都配備有電腦、投影、白板;每位教師也重新配備了辦公電腦;校信通、家校通、教學用u盤、光盤一應俱全。隨着信息化社會的不斷髮展,現在網絡和電腦已成爲學生學習生活的必備品,特別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使得網絡學習成爲可能。

二、在理化實驗教學中使用“微課”的客觀原因

我市進行國中理化生實驗加試已多年。實驗加試強調學生操作實驗的能力,這就促使學校在原有各類教學儀器的基礎上,加強實驗室建設。補充了大量實驗效果比較理想的儀器設備,以滿足學生實驗的需要。學生在學習某些操作性較強的實驗時,可以進入實驗室動手操作,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還有計劃地實施了以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爲主的實驗教學,成立了理化生實驗社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性實驗活動,使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有效提高,對學生的能力培養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在理化實驗教學中使用“微課”的必要原因

實驗課教學和常規課堂教學最顯著的不同就是:操作性強、可視性差、細節較多。學生難以在一遍教學過程中深刻理解、全面把握,而在高頻度重複性的實驗教學中,還必須一遍一遍地講解和強調要點,讓教師苦不堪言。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treicher)在關於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的實驗中發現:人類獲取信息的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來自味覺。所以傳統實驗教學中可視性較差的問題,如果能以“微課”視頻來彌補,就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微課”最終呈現的數字格式的視頻,可以儲存、複製。學生可以在學校或家裏反覆觀看,看清要點;突破難點;熟悉過程;加深理解。所以“微課”的出現,打破了課堂的框框,打通了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的聯繫。其鮮明的可重複性、可選擇性特點讓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變得更加靈活。

四、利用“微課”有效提升理化實驗教學效果

“微課”製作完成後,要使其融入課堂,有效克服實驗課知識點凌亂、操作動作瑣碎、教學效率較低的問題。同時製作好的微課視頻也要實現資源共享,打造信息化的高效課堂,構建自主、優質、高效的學習體系。首先,我們搭建了較完整的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各級平臺的有效利用保證了“微課”在實驗常規教學中起到點睛的神奇效果。

1、利用人工傳遞課堂平臺教師用u盤將製作好的“微課”視頻轉移到所教班級的電腦桌面,便於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隨時觀摩、學習,熟悉過程、關注細節、領悟原理。

2、利用網絡平臺將自己的微課上傳至市網絡資源庫,資源共享。

3、可以分享至學生的qq空間,這樣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營造中招實驗加試氛圍。既能達到勵志的效果,也能使學生相互切磋,互相鼓勵,牢固掌握。其次,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各種教學手段配合得當,才能使傳統模式與現代手段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微課”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國中理化生實驗相結合,打破了課堂實驗的侷限性。通過視頻實驗剪輯,學生看到一些重要的,但在目前條件下難以精確完成的實驗,彌補了常規實驗的不足,提高了國中物理和化學實驗的演示效果。衆所周知,理化實驗存在儀器條件難以滿足每一位同學的需要,實驗內容繁瑣,藥品損耗較大,在實驗教學中坐在後排的學生很難看清講臺上的實驗操作細節。“微課”具有時間短、儲量小、表現形式多樣、攜帶和播放方便等特點,它還可以把關鍵步驟、關鍵點放大,這樣既減少了儀器、藥品不必要的損耗,又使實驗的可視性增強,也增加了學生完成實驗的信心。在本階段高密度、大容量的實驗教學中,“微課”以其“微”而“巧”的鮮明特點,發揮着其他課程資源無法替代的作用。“微課”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互相融合,取長補短,以“微課”等信息化教學資源促進新的教育教學方式變革,也將成爲必然趨勢。

教師微課心得體會篇2

在網絡時代,隨着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當前的微信、微博等一樣,微課也將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

自從多媒體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便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運用多媒體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設計的課件圖文並茂,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使枯燥抽象的理論變得簡單易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以前增強了,從而使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特別是思想政治課一直以來教師用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書進行授課,學生不想聽、不愛聽。作爲政治教師更是苦不堪言,滔滔不絕地講了整節課,講得口乾舌燥,可學生卻昏昏欲睡。要改變這種現狀,把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吸引到政治課堂中,那教師就不再只是一個教書匠,更應該是藝術家了。多媒體在這方面可以說是政治老師的得力助手,一經運用,比其他學科更具有教育功效。如今,微課成爲多媒體發展的最新動態。

那麼,什麼是微課?微課是依據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實踐的要求,以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作爲教學內容,運用錄屏軟件錄製幻燈片,製作成5~8分鐘的教學視頻。教師將製作好的視頻上傳到教育網站,讓學生利用閒暇時間上網學習。學生在學習時將存在的疑問反饋到課堂教學中進行討論、交流,進而得到解決。

微課的出現,是教育模式的一場革命,它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衝擊究竟是好是壞,雖然有待進一步實踐檢驗,但是它在學校一經宣傳,迅速成爲校園的時尚,受到老師們的熱烈歡迎。不過,由於微課是新生事物,缺乏一定的理論指導,還處於自我摸索階段,在教學過程中要真正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展。

今天,廣大政治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某個知識點製作成微課程,以充實和豐富課堂,這樣就能使學生變苦學爲樂學,變厭學爲願學。何樂而不爲呢?那麼,微課在政治課教學中有怎樣的作用呢?

首先,微課對教師專業的發展而言,教師先要精選課題: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清楚,可針對重點教學,也可針對難點突破,選擇其中一點進行設計教學,可加深教師對教材知識的進一步理解。然後設計內容:備課時要充分地研究學情,做到心中有學生。教師在吃透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精心設計課件,利用多媒體技巧製作成幻燈片。因爲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教學視頻。再次要講解與總結知識:教學內容的講解要少而精,切忌冗長繁瑣,教學語言要生動、簡明扼要,易於理解。講解過程要流暢緊湊。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的過程中就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狀況,這樣纔能有一節吸引人的精彩的課。最後要拓展知識。爲拓展知識點,就必須查閱有關資料去充實內容,使得教學內容不會顯得蒼白無力。那麼,在開闊學生的視野的同時,也就能豐富教師的教學資源,從而迅速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當然,微課對教師的教學反思來說,同樣起着不容忽視的作用。教師通過微課的設計、製作、上傳等過程,經歷着“研究―實踐―反思到再研究―再實踐―再反思”的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教師的研究水平及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其次,微課對學生的學習而言,給學生提供了課外自主學習的平臺,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對政治學科知識點的自主學習,學生根據個人的需要,利用閒暇時間選擇性地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將自己疑惑的問題記在筆記本上,在課堂上通過討論、交流,獲得準確的答案。這樣既可以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學生課外延伸的個性化閱讀和學習的最好載體。

最後,微課對教育自身的發展來看,如今在教育領域掀起的一股微課熱,是對以往的課堂實錄的教學視頻的反思和修正。過去錄製的大量課堂實錄的視頻資源,容量大而全,時間過長,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去觀看課堂實錄。所以,微課熱將成爲一場轟轟烈烈的教育革命,將給教育自身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

華東師大慕課中心網站通過集中展播、資源共享及交流等方式,向廣大師生推薦並展示優秀獲獎作品;定期組織觀摩、學習、評課、反思、研討等活動,推進基於微課的校本研修和區域網上教研新模式的形成,達到資源共享,這爲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微課平臺。師生共同利用這個平臺積極學習,從而打造出高效課堂。

在通訊發達、網絡普及的今天,班級授課制的方式及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必須有新突破,否則,教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和人們的需求。教育必須與時俱進,改革勢在必行!可怎麼改呢?我們爲什麼不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優越性,讓教育網絡化,讓教育信息化呢?微課這個集網絡、信息於一身的新生事物爲什麼不可以走進千家萬戶,走進每個孩子的成長曆程呢?微課的核心是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是認知過程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不是教師灌輸的對象。所以,微課不但能體現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理念,而且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能讓學生體會到探究的魅力,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教師微課心得體會篇3

本學期我參加了學校微課的培訓學習,使我對微課有了進一步的瞭解----通過微課每個老師能把自己的教學經驗的精華部分簡潔快速的傳授給別人。下面談談微課製作幾點學習體會:

(一)錄製時調整電腦分辯率爲1024*768,顏色位數爲16位。ppt儘量做到簡潔、美觀大方。(儘可能使文件小,易於傳輸)

(二)時間須嚴格控制在五分鐘左右。

(三)內容非常碎片化,非常精煉,在五分鐘內講解透徹,不泛泛而談,若內容較多,建議製作系列微課。

(四)在編寫微課內容時,基於教學設計思想,完全一對一地“啓惑”“解惑”。

(五)微課在內容、文字、圖片、語言等上須正確準確無誤。

(六)微課講解時,聲音響亮,抑揚頓挫。語言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詳略得當,不出現“你們”、“大家”、“同學們”等大衆受衆式用語。

(七)若在講解中使用課件,課件有視覺美感(建議ppt儘量採用單色,突出簡示潔之美)。

(八)視頻畫質清晰。

(九)建議能看到教師頭像。“ppt+視頻”的錄製模式下,頭像不遮擋教學內容。

(十)要有片頭片尾,顯示標題、作者、單位等信息。

(十一)視頻格式爲:flv、mp4,視頻尺寸爲:640*480或320*240。音頻格式有:aac (, .m4a, and .f4a), mp3, and vorbis ( and .oga)

微課是新時代的產物,作爲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我們有必要去學會正確使用它,並創造性的運用到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中去。

教師微課心得體會篇4

我是20xx年才第一次聽到“微課”一詞的,沒想到短短的兩年多,微課就紅遍了大江南北。各種大賽紛沓而至,但標準都不一樣,方式各不相同。什麼是微課呢?心中充滿疑惑,一直不明白它能給我的教育教學帶來什麼改變。

六月初,參加了東師舉辦的“寬城區智慧教育種子教師培訓”,短短的四天,讓我得到了系統的學習,對其作用、模式、製作工具、設計理念都有了新的認識。

一、微課的核心不在於技術,而在於構思

有很多老師常常說:“我也想做微課,可是我對電腦操作不太熟練,做不成。”其實微課最重要的是設計思路。有了巧妙的構思,總能找到簡單的技術來完成它,不會錄屏,可以錄像;不會用ppt的複雜功能,可以用簡單的圖片加音樂加文字來體現;實在不行,我們可以採用老辦法,一塊黑板,加上教師的精彩講解,然後用手機拍下來;不願意出鏡,也可以啊,能找到很多動畫形象代替。只要想做、願意做,技術不是問題。作爲一線教師,我們可以發揮自己的長處,瞭解教學需求,瞭解學生需求。從實用的角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去設計。

二、微課的製作固然重要,運用更重要

培訓班上,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程帥老師的講解,他使用了很多的前沿技術,讓我極其羨慕。還有吉喆老師的“camtasia studio”熟練運用,也讓我自愧不如,以前還覺得自己的信息技術用的不錯,現在看到他們才知道,在他們面前自己還是個國小生。爲什麼平時沾沾自喜的我會如此呢?思考過後得出答案——自己運用得還不夠!由此及彼,想到爲什麼現在的微課資源很多,但老師們卻很少使用,有的甚至認爲微課只能是學生在家使用,或者只能在平板電腦中使用。這大概是受了幾所最先開展研究學校的影響,例如“可汗學院”就是做給孩子們在家收看用的。這種成功經驗,在中國可以推廣到邊遠山區,爲缺少學校的山區免費建立網絡,配備設備。這樣也許每個教學點只需要設立指導教師,就能解決缺少教師的問題,以最少的投入,讓鄉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城裏孩子的教育資源。但是如何用?在教學的哪些環節運用?這是我們下一步需要研究的,有了運用的經驗才能做出更好的微課。微課一定是植根於一線教育這片土壤上的,而不是找些專家們閉門造車,就能製作出適用於一線教育教學的微課。在這點上東師和寬城區的領導們已經意識到了,所以這次參與培訓的都是一線的優秀教師。用起來,在用中感悟,在用中不斷修改思路,才能做出好的微課。

三、微課重要的不是爲了教師的教,而是爲了讓學生更主動地學

看過很多大賽的微課作品,覺得現在的微課大有取代教師之勢。有的微課就是照搬課堂教學;有的微課就是教師一味地講,而缺少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還有的微課時間過長,缺少趣味。在這一點上我喜歡鐘紹春教授不斷追問的風格,他經常問我,爲什麼要製作這個微課?學生在學習這課時有什麼難度?我還喜歡寬城區教師進修學校李校長的提醒:“要注意學科知識的體現!”這些交織融合在一起,讓我時刻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微課要短小、有趣、有互動,這樣的微課學生纔會喜歡!

四、微課要多樣化

以前我認爲微課只是用於教學,通過培訓我瞭解到,微課的角度很多樣,有的可以用於讓學生自學,有的可以用於指導學生學,有的可以用於課後輔導……。以前我覺得做微課只是老師的事,通過培訓我知道了,微課的製作要有學生的參與,甚至放手讓學生製作,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這樣來自於同學的經驗更容易讓孩子們感興趣而接受。寫到這裏,我不禁大膽設想一下,可不可以讓家長也參與進來?現在不是流行用微信曬寶貝的成長嗎?那麼,我們可不可以發起一個活動,例如:“朗讀剛學的詩歌”,讓家長在家錄成視頻曬出來!

幾天的學習,讓我覺得時間飛快,意猶未盡,期待更多學習的機會!

教師微課心得體會篇5

如何讓我們的教育充盈智慧呢我認爲,我們要做一個智慧型教師纔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美國心理學家吉諾特曾說過這樣的話: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後,我得到了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育的成功和失敗,我是決定性的因素。我個人採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境的主因。身爲老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製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啓發靈感的媒介。因此,做一個智慧型教師尤其重要。

一、做智慧的老師要心中有愛,做一個有愛心的人

平時懂得愛自己,愛家人,愛身邊的每一個人,有一顆樂觀豁達的心,有一種與人爲善的情懷。在教育工作中是植根於愛的,是心與心的交流。教育家陶行知曾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有了愛,就有了寬容,有了同情,有了鼓勵,用“心”去愛,學生的心智就能健康成長,教育就能走上陽光大道。

教師的愛,物化、外顯在日常爲人處世、教學言行中,其實就是師德的具體表現。教書育人、爲人師表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是學生的道德楷模。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者的崇高道德品質是教育獲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所以,師德是教師職業之魂。教師應在學生中樹立和藹可親的形象,以博大的胸懷、真摯的感情對待學生,這樣,可以使學生尊師、親師、信師,很自然地產生對教師,所教學科的熱愛的感情,也更樂於接受教師的教導。反之,如果教師高高在上,處處以命令口吻要求學生,要學生絕對服從自己,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受到壓制,學習的主動性也就受到了限制,他們有什麼想法、創見,自然不會表露出來。所以,對待學生,尤其是對待學困生,宜多用商討、肯定、讚揚的語氣,不用命令、否定、貶低的語氣對待學生。比如,一位膽小的學生敢舉手回答問題,這對於他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突破,即使他的回答聲很小,也要抓住這個契機肯定他的進步。以後學生就會逐漸大膽起來了。只有在這種輕鬆和諧的氛圍中學生才能主動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去。

二、做智慧的老師心中要有效率,做一個講究效率的人。

效率是關鍵,要看耗了多長時間,投入了多少,收穫了多少。教師也一樣,應從自己的講課、自己的教學開始講效率。好教師,不應該拖課,要把課間10分鐘還給漸漸失去童年樂趣的孩子,更不應該無端占課,影響孩子的全面發展。好教師,應該是輕負擔,高效益,不能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讓學生讀死書,死做習題。教師不能因爲勤勞的工作態度而掩蓋自己無能的工作能力,因爲勤勞的工作態度對學生造成的傷害或許更大,這不是真愛,而是傷害。想想我的教學生涯,有時無端的拖課,無端占課,覺得自己比別的老師付出的時間和汗水要多,殊不知這是在浪費孩子的時間,是一種沒效率的表現。浪費時間就是謀財害命,要還給孩子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三、做智慧的老師心中要求發展,做一個有追求的人。

教學是一項創造性很強的工作,需要教師不斷更新知識,充實自我。智慧的教師,就應該如同一盞璀璨亮麗的霓虹燈,注意不斷補充自己的能源,在照亮別人、幸福他人的同時,也溫暖着自己,幸福着自己。

首先要養成閱讀習慣。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教師的工作效果“取決於他的知識和素養,取決於他讀什麼書,怎樣自學和怎樣充實自己的知識”。只有讀書,才能避免生命之河在已經逝去的生活裏往復循環而成爲一潭死水。

其次要養成思考習慣。我們教師經常要學生思考,經常對學生說:“學而不思則罔”,可我們老師常常忽視了:教而不思也“罔”呀!思考就是對教育的關注,對教育過程的研究。

另外,就要養成書寫習慣。教師要教書,更要書寫。用“教育敘事”記錄自己的教育經歷,用“教育隨想”表達自己的教育感悟。

教育,因無私的愛心和無私的奉獻而崇高;教師,因高尚的品德和忙碌的身影而美麗。總之,我們要做一個智慧的教師就必須具備:熱心、細心、耐心、信心、恆心,讓這些星匯聚一個心——“愛心”。

教師微課心得體會篇6

一.教學工作需要謹言、慎行

在《處世之道》中有這樣一句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能做到多聽取師傅的意見,多用心觀察身邊有經驗老師的言行,多進行教學思考必定能幫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此謂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而對於謹言與慎行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理解。

首先,作爲一名教師在與身邊同事相處時做到謹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話說三思而後行,無論是言語還是行動都需要經過細緻的考慮之後再去實踐,在整個團隊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學習、傾聽前輩們的經驗之談,積極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幹實事而不是誇誇其談。融入團隊,獲得更多老師的指導與幫助。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更應注重謹言、慎行。教師的言行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學設計中,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問題都應該經過縝密的思考,要注重課堂提問的設計,問題要有明確的切入點,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即謹言。一個鼓勵的眼、一次輕輕的撫摸、一個善解人意的手勢都會帶給學生無限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爲同樣值得謹慎考慮。

爲此,我將把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作爲我爲人、爲師之道,相信它能讓我不斷提升自身的內在修養、增強爲人師表的人格魅力。

二.教師應是仁者與智者的結合體

在於丹看來,《論語》中的仁指的是關愛別人;而瞭解別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現代社會中的爲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們教學實踐中更應該提倡仁與智,通俗的說就是教師要懂得了解學生、關愛學生。教師要了解、關愛學生就應該站到學生中間來,善於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也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解讀學生,關愛學生。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提倡教師應該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充分體現民主與平等。教師在課堂中應尊重學生,多鼓勵孩子思考,使每個孩子在老師的期待中、鼓勵中去求知,去創新。

其次,教師在課下要做到走近一點、蹲下一點、微笑一點,用心的去了解、愛護學生。多參與孩子們的活動,多和他們談心,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評說自己,給自己的教學提出意見,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我想了解和關愛學生將是做一名教師永恆不變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課上和課下的仁者與智者。

應該說閱讀本書自己的感觸是比較深的,給我的啓示也很多。我想一本好書需反覆研讀,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時間我將再次細心研讀一番,希望與讀過此書的朋友們可以一起來品味。

本期,我教高一語文,使用的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這本教科書第4部分是名著導讀,導讀的內容是《論語》。教師要求學生讀《論語》,必須首先自己讀《論語》。爲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思考能力與欣賞水平,我在網上瀏覽了有關孔子的一些專著,如《孔子評傳》、《孔子智慧》等,並且找出了一本《論語通譯》重新讀了一遍。

教師微課心得體會篇7

六月初,參加了東師舉辦的“寬城區智慧教育種子教師培訓”,短短的四天,讓我得到了系統的學習,對其作用、模式、製作工具、設計理念都有了新的認識。

一、微課的核心不在於技術,而在於構思

有很多老師常常說:“我也想做微課,可是我對電腦操作不太熟練,做不成。”其實微課最重要的是設計思路。有了巧妙的構思,總能找到簡單的技術來完成它,不會錄屏,可以錄像;不會用ppt的複雜功能,可以用簡單的圖片加音樂加文字來體現;實在不行,我們可以採用老辦法,一塊黑板,加上教師的精彩講解,然後用手機拍下來;不願意出鏡,也可以啊,能找到很多動畫形象代替。只要想做、願意做,技術不是問題。作爲一線教師,我們可以發揮自己的長處,瞭解教學需求,瞭解學生需求。從實用的角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去設計。

二、微課的製作固然重要,運用更重要

培訓班上,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程帥老師的講解,他使用了很多的前沿技術,讓我極其羨慕。還有吉喆老師的“camtasia studio”熟練運用,也讓我自愧不如,以前還覺得自己的信息技術用的不錯,現在看到他們才知道,在他們面前自己還是個國小生。爲什麼平時沾沾自喜的我會如此呢?思考過後得出答案——自己運用得還不夠!由此及彼,想到爲什麼現在的微課資源很多,但老師們卻很少使用,有的甚至認爲微課只能是學生在家使用,或者只能在平板電腦中使用。這大概是受了幾所最先開展研究學校的影響,例如“可汗學院”就是做給孩子們在家收看用的。這種成功經驗,在中國可以推廣到邊遠山區,爲缺少學校的山區免費建立網絡,配備設備。這樣也許每個教學點只需要設立指導教師,就能解決缺少教師的問題,以最少的投入,讓鄉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城裏孩子的教育資源。但是如何用?在教學的哪些環節運用?這是我們下一步需要研究的,有了運用的經驗才能做出更好的微課。微課一定是植根於一線教育這片土壤上的,而不是找些專家們閉門造車,就能製作出適用於一線教育教學的微課。在這點上東師和寬城區的領導們已經意識到了,所以這次參與培訓的都是一線的優秀教師。用起來,在用中感悟,在用中不斷修改思路,才能做出好的微課。

三、微課重要的不是爲了教師的教,而是爲了讓學生更主動地學

看過很多大賽的微課作品,覺得現在的微課大有取代教師之勢。有的微課就是照搬課堂教學;有的微課就是教師一味地講,而缺少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還有的微課時間過長,缺少趣味。在這一點上我喜歡鐘紹春教授不斷追問的風格,他經常問我,爲什麼要製作這個微課?學生在學習這課時有什麼難度?我還喜歡寬城區教師進修學校李校長的提醒:“要注意學科知識的體現!”這些交織融合在一起,讓我時刻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微課要短小、有趣、有互動,這樣的微課學生纔會喜歡!

四、微課要多樣化

以前我認爲微課只是用於教學,通過培訓我瞭解到,微課的角度很多樣,有的可以用於讓學生自學,有的可以用於指導學生學,有的可以用於課後輔導……。以前我覺得做微課只是老師的事,通過培訓我知道了,微課的製作要有學生的參與,甚至放手讓學生製作,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這樣來自於同學的經驗更容易讓孩子們感興趣而接受。寫到這裏,我不禁大膽設想一下,可不可以讓家長也參與進來?現在不是流行用微信曬寶貝的成長嗎?那麼,我們可不可以發起一個活動,例如:“朗讀剛學的詩歌”,讓家長在家錄成視頻曬出來!

幾天的學習,讓我覺得時間飛快,意猶未盡,期待更多學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