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孝道感悟及心得體會多篇

孝道感悟及心得體會多篇

孝道感悟及心得體會篇1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中華民族具有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不孝子孫常常被人們譴責。我特別愛讀歷史書,發現許多皇帝的諡號前都加有一個“孝”字,特別是漢朝的皇帝,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它體現出孝道在中國古代所佔有的重要地位。

孟郊的《遊子吟》曰:“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形象地描述了母愛的博大和無私,父母對兒女的奉獻是不圖回報也是難以報答的。

春秋時期有一個叫穎考叔的小官,有一次,他去見鄭莊公。鄭莊公賞賜他飯食,他把肉片放在一邊捨不得吃。莊公很奇怪,問他是什麼原因,穎考叔說:“我的母親從來沒有吃過這麼美味的食物,請允許我將它拿回家孝敬我的母親。”莊公聽後十分感動:一個小官在美食麪前都沒有忘記老母親,穎考叔的故事讓我想起我的一些同齡人,現在的許多孩子看見美食,很少會想到父母。

用經濟上的專用語說,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是一種“投資”,而很大程度上,父母對我們的“投資”多,我們對父母的“回報”少。這是一種“逆差”,既然是“逆差”,爲什麼父母還要“投資”呢?因爲它出於父母對兒女無私的愛。面對這種無私的愛,有一部分人竟然無動於衷。

一本書上說:古人把孝敬父母歸納爲“尊親,弗辱,能養”三個層次,尊親是孝道的最高層次,弗辱其次,能養最低。現在有些人對父母“能養”都不能做到,更別說尊親了,這樣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有錢有勢而忘了本的人;一種是“少壯不努力”,長大後還需要父母來養活的人。

孝敬父母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要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只有這樣長大後方能爲父母撐起一方晴空

孝道感悟及心得體會篇2

“百善孝爲先。”孝順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到今:黃香溫席、臥冰求鯉、鹿乳奉親、換腎救母、背母求學……這樣的孝親故事數不勝數。不僅如此,我們身邊也正在發生着一件件孝敬長輩的感人故事。我的外婆就是這樣的人。

每當雙休日的時候,媽媽經常帶我去看望外婆。外婆已經年近七旬,兩鬢已有幾縷銀絲,皺紋早已不知不覺地爬滿了她的臉。但是每個雙休日,外婆都會帶上太祖母愛吃的東西,千里迢迢搭公交車去看探望她。太祖母已經是九旬老人了,滿頭的銀髮,臉上佈滿了一條條深深的皺紋,一笑起來一臉的褶子,滿口的牙齒幾乎掉光了。一見有人去她家,她駝着背,彎着腰,步履蹣跚地向前移動着。一邊走一邊說:“你們是誰啊!幹什麼來,來我家偷東西呀……”後面支支吾吾的,憑誰都聽不懂。因爲太祖母患有老年癡呆症,所以她不認識人。大家只能無奈地搖搖頭。可外婆卻絲毫不介意,每次一見太祖母,不管是否理睬她,外婆都走過去拉住她的手,親切地叫道:“姆媽!”而太祖母就呆呆地看了外婆一眼,漸漸地臉上露出一絲微笑,高興地說:“三媳婦你來了。”可見得外婆經常來服侍她,已經在太祖母的心裏深深地紮下了根。

我也常常跟着外婆去看望外祖母。每次到了太祖母家,外婆總是先幫太祖母梳頭。外婆輕輕地把蓬亂的頭髮攏在一起,慢慢地梳,還細心地打了一個麻花辮,再盤上去,最後細心地用夾子一個一個地把辮子固定好。太祖母原本蓬亂的頭髮就變得十分整齊。太祖母顯得更有精神了。外婆又把從家裏帶去的飯和菜一口一口地餵給太祖母吃,把最大的蝦剝給她吃。太祖母一邊慢慢地咀嚼,一邊微微地笑着。待太祖母吃完飯後,外婆又連忙搬來了一把椅子,放到小院子裏,扶着太祖母慢慢地來到門前曬太陽。外婆再打來一盆溫水,把毛巾先打溼,微微擰乾,輕輕地給太祖母擦臉擦手。恰逢鄰居走,總是忍不住誇外婆是個孝順的好媳婦。可外婆卻笑着說:“這是我們晚輩應該做的。”

每次跟着外婆的去太祖母家,我都深有感觸,也使我慢慢地理解了“百善孝爲先”的意思。是啊!我們這些做小輩的就應該要孝順我們的長輩。外婆就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孝道感悟及心得體會篇3

我今年剛滿是十一歲,梳着一頭馬尾辮,還有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鄰居們不僅非常喜歡我,而且一直誇我是個非常懂事的小女孩。

記得有一年冬天,奶奶光榮退休了,他是個熱心腸的人。本來,爸爸媽媽想要讓她在家享享清福了。可是,熱心腸的她卻說:"我們要想身體健康,就必須要運動,健康是生命之本。"爸爸媽媽張口結舌,只好讓奶奶出去幹活。

奶奶到附近的園林裏去打聽,需不需要用人。正好,那裏的老闆對奶奶說:"我們這裏正好需要一個人,就你吧!"奶奶高興極了。可是,奶奶剛乾了一個月左右,就病倒了在家休息。在這個星期六,我在家,看見奶奶的電瓶三輪車在家,我就想:奶奶今天休息嗎?我就上樓,去奶奶的房間看見奶奶躺在牀上,我便問:"奶奶,怎麼了,你不舒服嗎?"奶奶硬要從牀上下來,去i一直在不停的咳嗽。我連忙說:"奶奶,你不要下來了,我來拿消炎藥給你吃吧!"奶奶一天都沒吃飯了,我在晚上熬了些粥給奶奶喝,奶奶可能兩次沒吃了,餓了吧,一下喝了大半碗,到了第二天,奶奶的病情剛剛好轉,就去園林工作了。我不讓奶奶去,可奶奶說:"他們那個園林剛好缺人,我去了一個月左右又在家休息了幾天,我再不去,他們就要添新人了。"然後,我把奶奶裹的緊緊的。才讓奶奶去。

你們說,我是不是一個孝順老人的好孩子!

孝道感悟及心得體會篇4

素以文明古國著稱的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其中,孝道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秀文化的精髓,閃爍了人性的光輝。各民族人民把尊老、敬老、愛老、養老視爲傳統美德,其歷史地位和作用無與倫比。自古以來人民就把敬孝老人視爲做人的道德基礎,提出“百善孝爲先”,“孝德之始也”。

人生在這個世界上,長在這個世界上,都源於父母。曾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每個生命從“呱呱”墜地開始,無時無刻不牽動着父母的心。父母不僅賦於我們生命,撫養我們長大成人,還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是父母的愛、是言傳身教,教我們學會了堅強、記住了寬容、懂得了自制。

爲了改善兒女的生存環境,含心茹苦日夜奔波操勞伴着我們茁壯成長的是父母日漸衰老,頭髮白了,背駝了,皺紋堆壘爬滿臉頰兒女成人後相繼踏出家門,成家立業。俗話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我們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之後,特別是在撫養自己的孩子的過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艱辛、父母的無私偉大、不求回報的愛,“烏鴉尚知反哺”,然而,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回報父母的又有多少?不能忘記,父母爲了讓我讀好書而省吃儉用;不能忘記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不能忘記父母的千叮萬囑。

孝德教育讓我真正懂得了如何盡“孝”?而不能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遺憾。人生苦短,要懂得及時行“孝”。

“孝”分“小孝”、“中孝”、“大孝”,而“孝”的最高境界是行“大孝”,孟子曰:“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俗話說:“羊知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孝”,只有孝敬父母者,才能懂得“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義,才能領悟人類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愛的真諦,纔有可能在“老吾老”的基礎上將愛與善擴展到“人之老”,纔有可能昇華出大愛大善的崇高品格,一個社會,只有人人善待父母,才能使善良得以弘揚,關愛得以傳遞,溫暖隨處可見,才能不斷走向文明、進步與和諧。可見孝是世間一切美好品質的源頭,是“百善之先”。孝道是做人首要的品德,孔子說,“日三省其身”,我們也要如此,每天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爲,勉勵自己,改正自己的言行中的錯誤,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陋室銘中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雖然房子簡陋,但是因爲我品德高尚而不再簡陋。個人品德是一個人的內在的涵養,這是人性中最有魅力的地方。它不會因爲人的貴賤貧窮,漂亮和醜陋而劃分,它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會發出它耀眼的光輝。

通過學習,使我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爲,對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過失及時的得以糾正,使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斷的提高,我一定會以此爲契機,把愛與善的種子撒遍人間。讓我們大家一起重塑道德靈魂,使人性的光芒永遠熠熠生輝!

孝道感悟及心得體會篇5

孝道,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承。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孝”字,便可知一個家庭的幸福。

父愛與母愛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家庭,就像是一捧土壤孕育了一株生機勃勃的幼苗。孝行是一種對滋養我們的“土壤”的一種回饋。古有二十四孝圖,今有新二十四孝。從兒時起,我們就受到孝道文化的薰陶,但我們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

孝道是一種品德,是一種良知,是一種感恩。感謝父母對我們的養育恩情,並不能只在言語中體現,還要在生活中真正做到。時光匆匆,人總是會老的。每個人都會有步履蹣跚的那一天,土壤也不會一輩子都能保護那一株幼苗。而當脆弱的幼苗成長爲茂盛的大樹時,就是我們應儘自己爲人子女的義務的時候。父母含辛茹苦的爲我們操勞一生,他們把全部的愛都傾注在我們身上,我們也要以這樣如高山如深海般的愛來回報他們。

孝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孝需要發自你內心深處的付出,也需要時間的檢驗。沒有盡孝的人,將會成爲整個社會的笑柄,是精神的漏洞,就如同缺少品質道德人並無二處。生命經不起漫長的等待,真正到了“子欲養而親不待”那時,纔是我們終生的遺憾。盡孝一定要儘早,正如某公益廣告說的一樣:“別讓等待,成爲遺憾。”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不要忘記我們肩上的重擔,無論時光如何匆匆……孝道,永遠都是最不可忘懷的。

孝道感悟及心得體會篇6

“媽,再見!”說完,兒子便登登登下樓去。很快,我的耳朵裏便捕捉不出他的一點音頻了。時間過得可真快,轉眼間兒子已經高出了我許多。我覺得兒子越來越像一個男子漢了。

兒子兩三歲時,有一次老公下班回來後想吃掛麪,讓我下樓去買。我不愛動,便對他說:“你自己去吧!”老公說:“我困了。你買回來我自己煮。”我也說:“還是你買回來我給你煮吧!”兒子聽見了,對我說:“媽媽,你看家,寶買面。”說着,他就要下樓。老公聽了,倍受感動,自己下樓買了掛麪,我趕緊煮了。

兒子四五歲時,我家要買房子。有一天我和兒子上街,兒子拉着我的手,對我說:“媽媽,從今以後,我只吃飯,什麼都不要。”兒子這麼說的,也真的這麼做了。

兒子五六歲時,有一回我胃不舒服,在牀上躺着。兒子看到了,便拿熱毛巾幫我敷。爲了讓毛巾熱一些,兒子一邊擰毛巾一邊甩着手。就這樣,十多分鐘過去了,我胃好多了,可兒子的小手被燙得紅紅的。 父親在時,父母在農村住,兒子喜歡去那兒,我們雙休日有空就在那兒聚會。有一次,兒子對父親說:“姥爺,我知道你有個外號。”滿屋子的人都愣住了,兒子很少說這樣沒深沒淺的話。父親問他:“什麼外號呀?”“老會計!”兒子很響亮地回答。父親笑了,滿屋子的人都笑了。父親幹了二十來年會計,記賬從沒出過差錯,別人叫他老會計,他挺引以爲豪的。

兒子三年級時由四小轉到了一小。離家是近了,可他放學早我下班晚,他每天就得帶着鑰匙自己回家。不僅這樣,他回家後餓了,還得自己做吃的。每當做的東西味道好時,兒子便把一大部分留給我而他自己卻捨不得吃。

寒暑假時,老公上班,我懶得動,常常是兒子去做飯。手擀麪條、花生蘸、拔絲地瓜、炸湯圓,這些我愛吃可又嫌麻煩、怕被油濺的,只要我說一聲,兒子都會做給我吃。

大約從三四年級起,兒子生病了自己去藥房買藥,幫我去天光交閉路費。上超市回來他手裏拎的東西總比我多。也許是現在能這樣做的孩子不多了,所以不少人都認識兒子,他們都誇兒子懂事能幹。 現在兒子上九年級了,學習任務很重,去公婆那兒的次數也少了。因爲老公家幾代單傳,親戚家又都是女孩,物以稀爲貴吧,公婆對這個唯一的孫子自然格外疼愛,經常給兒子一些零花錢。每次,兒子都會婉言拒絕。如果趕上了,兒子還主動幫着公公把尿壺倒了。

我自己雖說是一名老師,可從兒子上學那天起,他的書包就是自己裝,他書包裏的很多本書我一下沒翻過。兒子不用我幫他擇班,不補課,在學習上我沒陪他過一個晚上。我有潰瘍性結腸炎,每個月吃藥就得兩千來元,我問兒子:“媽媽吃藥花這麼些錢,可稍貴點的水果都捨不得給你買,你不覺得委屈嗎?”兒子說:“媽,瞧你說的,你什麼都別想,好好養病就行!”兒子是個很有主見的孩子,可他說話做事,能處處爲別人着想,從不傷人,很多時候,都會讓人心裏一暖。

回頭再看看我自己,公婆家就在我學校附近,可除了藥品以外,別的東西我嫌重,都是讓老公去買給他們。父親去世後,母親跟着弟弟一家住在一起,我總覺得放心,別說是買東西,就是電話也很少打。拿起《新二十四孝》,我還說有些強人所難。可看到兒子,我覺得我這個公婆眼中的好兒媳、父母眼中的好女兒,並不夠格。

是啊,“百善孝爲先”,是兒子教會了我。看到兒子一天天地成長,我也願意把孝親敬老這一畫卷描繪得更加充實而美好。

孝道感悟及心得體會篇7

在我校校長的精心組織下,我們全校教師參加了“相約傳統文化,成就幸福人生”主題講座,感人的故事,精彩的講座,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事也叩開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絃,引起了我們對傳統文化,對孝道的理解和思考。

曾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每個生命從“呱呱”墜地開始,無時無刻不牽動着父母的心。父母不僅賦於我們生命,撫養我們長大成人,還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是父母的愛、是言傳身教,教我們學會了堅強、記住了寬容、懂得了自制。

“可憐天下父母心!”有誰能感受到,胎兒躁動時父親倖福的撫摸?有誰能感受到,一朝分娩時母親忍受的痛苦?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的時候,父母是滿懷激動的歡笑;當襁褓中的嬰兒不停地啼哭,父母表現最多的是耐心;當我們咿呀學語,叫出第一聲“爸爸”、“媽媽”的時候,父母回贈我們的是無數的親吻;當我們受到挫折或充滿委屈時,父母的寬慰會及時撫平我們心靈的創傷,賦予我們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可以說,父母的關懷帶給我們無盡的快樂,父母的慈愛伴隨我們健康成長,父母是庇佑我們一生的“神”。

俗話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我們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之後,特別是在撫養自己的孩子的過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艱辛、父母的無私偉大、不求回報的愛,“烏鴉尚知反哺”,然而,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回報父母的又有多少?不能忘記,父母爲了讓我讀好書而省吃儉用;不能忘記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不能忘記父母的千叮萬囑。

“百善孝爲先。”父母無私的愛並不圖什麼回報,但做子女的卻不能忘本。當父母步入中年、逐漸衰老時,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和支持。當你把第一次親手煎的雞蛋端給父母品嚐的時候,父母感覺是很香很香的;當你把一杯熱茶端給下班歸來疲憊不堪的父母時,父母喝起來是很甜很甜的;當你學會洗衣服、起牀疊被、整理屋子時,父母會感覺到你長大了孝敬父母是一種親情,是一種愛,是一種美德,是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的音符,是天下所有子女應遵循的道德規範。

孝心是無價的,唯在心靈深處才能感觸。孝可以是節日時給父母雙親送的一份小禮物,證明你還惦念着雙親,可以是常回家陪父母拉拉家常,吃頓飯,實在沒時間也可以三天兩頭打打電話問候一聲,父母求的不是你給大把大把的人民幣,大大的房子,房子再大也是空的,房子是大了可是人卻少了,就剩老兩口了,就象央視公益廣告那一幕一樣,母親張羅了一桌飯菜,可是沒人回來“忙、忙、忙點好”這句話道出了老人的孤獨,寂寞,無奈……我們的父母他們吃不了多少,也穿不了什麼,他們希望的是你能常回家看看,缺的是與子女其樂融融的相處,是寂寞時候的陪伴,是生病時的一聲問候,照顧。其實父母不求別的,就希望年老時子女惦記着如果能陪伴着那就更好了。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千萬莫等“子欲養而親不待”之時,讓我們用關愛去撫平父母額頭上的皺紋吧,陪伴我們的父母度過最美的夕陽紅吧!

孝道感悟及心得體會篇8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爲先”這句話讓我們知道,孝是第一位的,我們想要得到別人尊重,首先就要尊敬父母。

歷史上確實有不少孝子,但在今天,很多孩子在家裏還是稱王稱霸,完全不考慮父母的感受,而且很多父母對孩子還很是溺愛,就算是溺愛,在父母沒有達成你的心願時,居然還反過來教訓父母,孝心何在?父母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是我們這輩子都無法報答的事情,還要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彌補,來儘量報答。可是現在的我們,居然把父母當作自己的僕人,還跟父母吵架。

懂事之後,就要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你小的時候,他們細心照顧你,你懂事之後反而變本加厲。什麼事都讓父母做,不是因爲你還小,而是父母心疼你,可你們就不心疼父母嗎?當你在責怪父母時,有沒有想過,父母會怎麼想,你在他們面前呼風喚雨,他們又要求你什麼了?這是想讓你健健康康的成長就好,把一切的事情都壓在身上。仔細想想除了父母外,還有誰會對你這樣。所以,對待父母,要將心比心。

無論你貧窮還是富貴,無論你生病還是吵鬧,無論你近在眼前還是遠在他鄉,無論你怎樣責罵父母,怎樣不理解父母的心,父母始終會對你好,一直牽掛你,掛念你。

作爲兒女,孝順,不須要組織繁瑣的預言,有時只要一句“天涼了,多加件衣服,爸媽多注意身體”就足夠了。

當然,我們要孝敬的不僅僅是父母,還有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我們只要更加努力的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小時候是他們來照顧我們,現在,正是回報的最好時期。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愛,感受到我們的孝心。在今後繁忙的的學習中,抽出一點時間,讓所有的父母們長輩們,感受到愛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