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

《親愛的安德烈》全書主要是作者龍應臺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35封書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讀者的來信及他們對此的回信,龍應臺和安德烈兩母子以書信的交流方式,試圖接觸、瞭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靈,兩人在信中除了交談家事外,還就價值觀念、文化品味、東西方文化差異、政治時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讀來耐人尋味。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1

想要追回擁抱卻不敢聲張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地對着背影既歡喜,又悲傷,想要追回擁抱卻不敢聲張的人。

——題記

一位母親,看着子女發表“獨立宣言”,問那些常人不願提起的問題,是什麼感受?一位母親,只能在後頭張望子女的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是什麼感受?一位母親,望着子女的堅實的身軀想要擁抱卻不敢聲張,是什麼感受?

讀《親愛的安德烈》,我想,我知道了!

這是一位名爲龍應臺的母親和她的十八歲兒子的故事……

有這樣一次,安德烈問他的母親“怎麼面對‘老’?”“會希望我記住你嗎?”這兩句話給我的觸動是深刻的。人會老去嗎?我問自己,答案想必已經知道,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的我看到這個問題有些愣,很可怕吧。我驚訝於安德烈的問題,但更驚訝於龍應臺的回答:“老”就是放在藥盒裏那色彩繽紛的藥片;“老”就是上樓到一半忘了自己是要上還是要下;“老”就是不說話時發出像咖啡機煮滾噴氣的聲音;“老”就是餓了吃不下累了睡不着,坐下去站不起來,記得的都已不存在,存在的都已不記得……

書中的安德烈已經長大了,成年了,可是龍應臺這位母親對他的愛卻沒有變,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她開始學着認識名爲十八歲的兒子,書中裏提到人生就像旅行,前半部分是平原,和朋友嬉戲打鬧父母的陪伴下慢慢長大,後半部分是荊棘,需要一個人小心前行,在安德烈路途前半部分有龍應臺的陪伴,但是以需要她耐心的等待,把焦急藏在身後,在後面不停地張望着安德烈,那越來越遠的,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着那地平線有多遠?怎麼一下子就看不見了?看到那堅實的身軀不畏艱險的在前,想要擁抱他,卻不敢聲張。

進入高中的我應該也將踏入人生路途中的荊棘地了吧,該脫離父母的懷抱,奔向這繚亂的世界,儘管這樣,我也是不會忘記的是誰在跋涉中給予我一席休息之地,愛和希望。使我們充滿勇氣和力量,讓心中永存着熱度和光,不去畏懼前方的荊棘。更不會忘記在走遠之後,回頭抱一抱那在後頭張望着,想去擁抱卻不敢聲張的你們……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2

就像我一個讀過這本書的同學所說的那樣,對於這本書我還真的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果說我能在十八歲或者更早的時候讀過這本書,或許我的人生軌跡和價值觀會有所轉變,即使是那麼一點點微妙的變化,也足以讓我受益一時。

《親愛的安德烈》全書主要是作者龍應臺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35封書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讀者的來信及他們對此的回信,龍應臺和安德烈兩母子以書信的交流方式,試圖接觸、瞭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靈,兩人在信中除了交談家事外,還就價值觀念、文化品味、東西方文化差異、政治時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讀來耐人尋味。

從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到,像大多數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一樣,龍應臺和安德烈之間也存在着一定的代溝和阻隔,而橫在他們之間的這堵無形的牆主要是由於價值觀念和年齡的差異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歲左右的青少年,而龍應臺則代表着五十歲上下的父母輩,兩代人之間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着明顯的差異,甚至衝突。不過,可貴的是,龍應臺和安德烈並沒有讓他們之間的代溝越拓越寬,而是以書信的方式坦誠交流,相互瞭解和包容,龍應臺由此進入了一個二十歲少年內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其實,就像龍應臺和安德烈之間的故事一樣,父母和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或多或少會有代溝、阻隔甚至情感衝突,但兩代人之間其實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樣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一談,坦誠交流,互相瞭解包容。父母輩不要總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評社會,孩子們也不應把自己內心的小宇宙隱藏起來,不要總以爲自己的世界與父輩們格格不入。十八歲的我曾經也認爲自己的世界父母是永遠不會懂的,也沒必要讓他們瞭解。現在,二十歲漸顯成熟的我回想起自己十八歲時的那些想法和做法,其實真是那麼的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如果說我那時候能主動打開心扉,讓父母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遇事徵求一下他們的意見,那麼我以後的人生軌跡或許會轉變,當然是向好的方向轉變。

除此之外,書中“獨立宣言”一章中菲利普(龍應臺的二兒子,十六歲)對於自己媽媽及她朋友們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滿尤其引起我的共鳴。有幾次龍應臺帶着菲利普到外面與她的朋友見面,又或者是朋友來他們家做客,這時候朋友們總會首先看菲利普一眼,然後轉而望向龍應臺,笑着向她詢問菲利普幾歲啦,讀幾年級啊,懂幾國語言啊等等,彷彿以爲菲利普還小不懂得回答這些問題,又或者是菲利普輩分小不夠資格與他們對話,應該讓大人來爲他“代言”。這種行爲其實在我們身上也一定發生過,我就經歷過好幾次,飯局上一些大人總是當着我的面向我爸媽詢問關於我的一些問題,望也沒有望我一眼,更可氣的是我媽媽有時候竟然還會在我剛想發言時主動“搶答”,臉上竟然頗有幾分自豪得意,我那時候真想奪門而出,爲什麼要忽視我的存在呢?難道我一個大學生還回答不上你們那些“高深”問題?而媽媽你爲什麼總要爲我“代言”呢?就因爲我輩分小,沒有說話的地位?你們說我在面對生人時不會說話,不敢說話,天啊,你總是這樣爲我“代言”叫我怎麼打開話匣子啊?還有,你們談的總是房子、車子、票子、關係,官場,樂此不疲,你叫我怎麼好意思插話,和你們暢談一個二十歲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啊?

書中另一個有趣的情節是有一次龍應臺和菲利普還有她的朋友去郊外遊玩,朋友想去上廁所,便順口問她讀大學的女兒要不要上廁所,這時龍應臺也想上廁所,便也順帶問菲利普要不要上廁所,結果這一舉動引起了菲利普的不滿,他向媽媽說:“第一,這種問題,不是對三歲小孩纔會問的問題嗎?第二,上廁所,你不覺得是件非常非常個人的事嗎?請問,你會不會問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廁所”?是怕我尿在褲子裏嗎?”結果弄得龍應臺無言以對。也許在中國人的生活習慣裏,自己想上廁所時叫上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一起去是很平常的事,甚至可以理解爲一種關心,但菲利普所說的也不無道理,這也可以理解爲菲利普不願自己母親過於關心呵護自己,他要自己獨自飛翔,而不願永遠活在媽媽的襁褓中。

寫到這,我想起了發生在我們家中的一件事。今年除夕夜,我們一家人在酒店吃年夜飯,酒足飯飽之餘,我爺爺突發奇想,建議我們一家人明天一早去郊遊。三叔聽後,便問了他的兩個兒子明天一早有沒空一起去郊遊,兩個兒子異口同聲說太早了不願出去。這時爺爺不高興了,他以命令的口吻說道,不行,這是家裏少有的聚會,明天一早你們必須去!話音剛落,輪到三叔不高興了,他反駁道,孩子去不去是他們的自由,你怎麼可以強迫他們去呢?結果兩人爲此爭吵不休,弄得最後好好的飯局不歡而散。其實,爺爺和三叔的意思我都理解,爺爺的意思是既然是一家人就要有長幼輩分之分,要有家庭禮節,輩分小的必須服從家裏安排,以家庭大局爲重。而三叔的觀點是,小孩再小也有他們自己的自由,在一些事上他們有權選擇自己什麼可以同意,什麼可以拒絕,這完全取決於他們自己的選擇,旁人就算是父母也無權干涉。照我理解,爺爺和三叔的爭論進一步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家庭文化和西方自由文化的一種衝突,在這裏我還真的不能判斷誰對誰錯,家庭穩定重要,個人自由也同樣重要,要我在這兩者之中取其一,我還真的做不出選擇。我只能說,兩代人之間的價值衝突只有在彼此坦誠交流、理解和寬容的基礎上,纔有可能共處,交融。

最後,我還想說,我真的羨慕安德烈,他能在一個如此精彩的人生環境中成長,不到三十歲的他已經跑遍了差不多半個地球,擁有一羣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但卻肝膽相照的好朋友,有着豐富的人生經歷,遇事能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安德烈的人生註定充滿挑戰,充滿色彩。我希望至少有朝一日我能走出國門,去感受外國世界的精彩,進而拓展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思想,在自己的人生經歷上留下那麼濃重出彩的一筆!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3

最近抽時間看了本書,龍應臺的,感悟很深,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很重要。人與人間極度需要理解。就像書中提到,“慢慢的,越來越不認識對方了,“認識”很重要。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只會抱怨,抱怨孩子們叛逆,不聽話,甚至有些強勢的父母會惡語相向,說“不孝子”。其實, 所有事情都是雙方面的,孩子固然有些叛逆,但父母難道沒有錯嗎?有,當然有,但孩子不能像父母指責孩子那樣指責父母不是嗎?我們要“孝”,那就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不滿了,於是出現了父母口中的“叛逆”。

很多父母從沒在自己身上找過原因,一味的覺得自己的認知是正確的,對一切事物的看法都是對的,理由就是“吃過的鹽比孩子們吃過的米都多”,社會經驗豐富。孩子年齡小的時候沒有自己的認知與理解,所以全盤接受。長大後,有思想了,一旦與父母的意見發生衝突,父母就該生氣了,經常掛嘴邊的活“我是爲你好啊”、“翅膀硬了,敢頂撞了”“小時候那麼聽話,越長越不聽話了”。估計每個孩子都聽過類似的話。

身爲父母,是不是也需要從自己上找找問題?自己的所有想法都是對的嗎?自己所有認爲的對我們好是真的我們想要的嗎?當然,孩子小,思想不成熟的時候,父母是可以做一些決定,但孩子們長大之後我覺得很多事情需要商量,需要聽聽孩子的意見!之前網上流行過一句話(主要在戀人之間):我只是想吃一根香蕉,你卻買一車蘋果給我!我覺得在父母與孩子間同樣適合。

所以,如果經常溝通的話,就可能避免出現這類問題,父母要拿出時間與孩子交流,知道子孩子想要什麼,才能夠走進彼此的世界。當然,孩子也要理解父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在此,致以母親節的祝福!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4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整本《親愛的安德烈》,其中《給河馬刷牙》《兩隻老虎跑得慢,跑得慢》這兩章令我感觸頗深。

也許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一生碌碌無爲,覺得自己普通平庸。可是“你真的平庸嗎?”其實要看你站在哪一條跑道上。 設想一個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衝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見那跑百米的人會全身緊張、滿面通紅,心裏會‘顫抖’嗎?不會的,因爲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見那跑五千米的人氣呼呼地追過來了,他會因而恐懼,覺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嗎?不會的,因爲他知道自己是來散步的。

世界上本來就存在着大樹和小草,小草就平庸嗎?書中舉了個提摩的例子:他從18歲開始失業,到41歲還在失業中。那麼大了還沒有工作,因爲沒有工作,也就沒有結婚,沒有家庭。每個家長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跟他一樣。爲什麼害怕呢?不是因爲沒錢,而是因爲沒有意義。每天爲了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鬥爭,不如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與其爲了金錢和名聲成爲工作的俘虜,不如找一份能充分體驗生活的工作。

龍應臺說過這麼一句話:“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爲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爲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很多讀者回信說自己就是在被迫謀生,我相信我身邊很多成年人也都不得不被迫謀生。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才能活的自我而有意義呢?

不跟別人比名比利,而是要尋找自己安適之所在,那還談何“平庸”?“平庸”是跟別人比,我們的終極負責對象是自己,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平庸”與否,不是在於你是否有成就,而是在於你做的是否有意義,是否快樂。這樣看來,小草平庸嗎?答案肯定是“不!”了。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5

其實我一開始並不願意看這本書,因爲裏面只是一封封枯燥無味的信。比不上小說的奇異有趣,漫畫的絢麗多彩,笑話的誇張搞怪。總之,自從它被買回來,我甚至壓根兒沒正眼瞧過它,直到曾老師要求帶。

課堂上,我看着封面上的幾段話,心中的興趣不由得濃了一分,那類似獨立宣言般的文字把我的胃口吊了起來。於是我翻開了它。

直至看完一遍,我還有些發愣,一對母子從原本的哪怕有時間坐在一起也沒話說變爲幾乎無話不談靠的是這一封又一封的信?我細細地回想,從商討獨立到思考政治,我最感興趣的是哪一段?哦……

記得有一封信講了旅遊景點的人只看錢,爲了賺取最大的利益把許多人思象中寬廣遼闊永無邊境的草原象圈搖錢樹一般圈起來賣票收錢,進入了,照相業要收錢。當時我也說不出是什麼情緒,他們有錯麼?沒有。他們的景點收錢時應該的,可我仍覺得心裏不暢快。再看到後面的寺廟中的僧人們手上沾着香灰便開始數那油膩膩的錢,這……我覺得什麼信仰各方神聖的都不神聖了,他們只是信仰錢吧?!我覺得噁心,特別的噁心。

再看後邊,龍應臺與安德烈對於很多事的不同看法,一方代表中國文化思想,一方代表德國,或直接說一方代表中年人,一方代表少年--一個國家的新鮮血液吧。它們對於這些事的看法完全不同。如一箱蘋果,龍應臺或說是家長認爲應先吃快壞的,這樣可以吃完,而安德烈或說是少年認爲應先吃新鮮最好的,不然豈不是一直吃的都是半壞的?

我看了覺得很有趣,這些信中所言幾乎是我和媽媽之間故事的一個影子。我嘗試着用書中所表露的方法與媽媽相處,果然少了很多麻煩與不快。

總而言之,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不但學會了與父母相處,還學會了許多事情。希望我與媽媽能與書中的母子一樣,一步一步地走近。

標籤:安德烈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