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解讀新課標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數學新課標解讀的心得 篇一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結合具體內容,儘量採取“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擴展”的模式展開,教學中要創設按這種模式教學的情景,使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

1、營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氛圍

現代教育觀念—邁向學習化社會,提倡終身學習,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與人共事。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努力讓學生做一做,從做中探索並發現規律,與同伴交流,達到學習經驗共享,並培養合作的意識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鍛鍊自己,把思想表達清楚,並聽懂、理解同伴的描述,從而提高表達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2、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課程標準努力倡導的目標,要求教師要及時瞭解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承認差異;要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爲此,我想教師應該先了解所教學生的情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水平、學習態度、意志強弱、智力和能力、平時成績等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可以分成按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按照略高於基本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按較高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選擇合適的策略,由此來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思維水平。

3、改變數學學習方式

《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4、樹立新的課程觀,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不再是課本知識的解釋者和忠實的執行者,而是與專家、學生等一起構建新課程的合作者。教學中要注重書本知識向實際生活迴歸、向學生經驗迴歸。在教學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滲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資源進行教學;另一方面,根據學生的實際,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補充、加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書並非唯一的數學課程資源,我們應該善於開發其他的教學資源,它還包括教學中可以利用的各種教學資料、工具和場所,如實踐活動材料、多媒體光盤、計算機軟件及網絡、報刊雜誌等。

數學新課標解讀的心得 篇二

2022年新課標提出:數學課程目標的確定,立足於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集中體現數學課程育人價值。數學課程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三會”、“四基”和“四能”,表現爲:抽象能力、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能力、數據觀念、應用意識、創新意識。它們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交融,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增加了以下內容:

(1)理解負數的意義。

(2)知道實數山有理數和無理數組成。

(3)能用數軸_上的點表示實數,能比較實數的大小。

(4)能借助數軸理解相反數和絕對值的意義

(5)能利用乘法公式進行簡單的推理。

(6)瞭解代數推埋。

(7)理解函數值的意義。

(8)知道二次函數係數與圖象形狀和對稱軸的關係。

(9)會求二次函數的最大值或最小倩,並能確定相應白變量的值,能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10)知道二次函數和一-元二次方程之間的關係。

(11)能用尺規作圖:過百線外一點作這條百線的平行線。

(12)理解角平分線的慨念。

(13)不能用尺規作圖:過圓外一點作圓的切線。

(14)知道同弧(或等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

(15)理解中位數、衆數的意義

(16)會計算組數據的離差平方和。

(17)經歷數據分類的活動,知道按照組內離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則對數據進行分類的方法。

(18)會計算四分位數,瞭解四分位數與箱線圖的關係,感悟白分位數的意義。

根據新課標總目標和實施教學建議,我們應該在今後的教學改革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堅持素養導向,圍繞“爲什麼教”和“爲誰教”,準確把握課堂,立足於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明確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素養要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培養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二、設定教學目標,改革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中。注重學生“在做中學習”,引導學生參與學科探究活動,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體會學科思想方法。

三、注重課堂真實情境的創設,增強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四、推進數學綜合學習。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舉一反三、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融會貫通的能力,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

五、落實因材施教。創設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環境,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開展個體化差異教學,加強學生個別化指導,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引導學生明確每節課、每個單元的學習目標,進行自主規劃和自我監控,提高他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六、更新教育評價觀念,改進評價方式。全面落實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要求,改進只看結果的評價,強化學習過程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着力推進評價觀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試評價的質量。不斷強化素養導向,開展綜合素質評價。倡導評價促進學習的理念,注重提高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導學生合理運用評價結果改進學習。完善創新評價方式方法,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記錄與分析,關注學生真實發生的進步,倡導針對學生的真實的評價。加強師生對話交流,增強評價雙方自我總結、反思、改進的意識和能力,倡導協商式評價。注重動手操作、作品展示、口頭報告、典型行爲表現等多種方式表現性評價。推動考試評價,提升考試評價質量,強化考試評價與課程標準教學的一致性,促進“教-學-評”有機銜接。

七、結合“雙減”政策,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實行大單元作業設計,增強針對性,豐富類型,合理安排難度,有效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

作爲一名新課改的實施者,我們應積極投身於新課改的發展之中,成爲新課標實施的引領者,與全體教師共同致力於新課標的研究與探索中,共同尋求適應現代教學改革的心路,切實以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學,適應現代教學改革需要,切實發揮新課標在新時期教學改革中的科學性、引領性,使學生在新課改中獲得能力的提高。

新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篇三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當前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我們作爲教師,應該認真地學習新課程,嘗試着正確領會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應用於教學實踐,爲推進基礎教育的改革儘自己的微薄之力。

新的課程標準下,我們的教學應該朝什麼方向發展?這是我們教師的困惑。認真學習了新的課程標準,聆聽了專家的報告,傾聽了名師的現場教學,我體會很深。以下是我學習《新課程標準》的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學習新課程,體驗教學目標的變革

傳統的教學大綱以學科體系爲中心,從知識、能力、情感三的方面來表述本學科的教學目標。新的課程標準則要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爲宗旨的教學目標,它與以往的大綱強調知識的系統性是有區別的。

其次,學習新課程,品嚐學習方式的變革

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教師往往覺得教師講,學生聽是最適合的教學方式,而新課程標準在以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爲目標的指導下,不再是師問生答的傳統方式了。它主要倡導新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最爲核心和最爲關鍵的環節。新課程強調師生互動、互教互學。課堂上要求教師儘可能的運用合作、小組學習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而且,這樣改變了教師一味傳授的權威地位,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再次,學習新課程,品味“以人爲本”思想。

新課程的教學關注的是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面對這樣的要求,作爲教師的我們到底應該做些什麼?如何去做?是不是應多思考一下作爲一個人,一個獨立的個體如何在這紛繁複雜的社會上健康快樂的生活?新課程對教學的要求不同於以往課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更加強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強調深入到學生的認知世界,通過參與學習過程,給他們深刻的體驗。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它是學生成長的舞臺、是學生髮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學生品味生活的“夢想劇場”。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學習興趣、熱情、動機以及內心的體驗和心靈世界便得到了豐富;有了親身的體驗,學習態度和責任,對個人價值、社會價值、科學的價值等的認識就可能有了進一步發展。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是一個人的能力和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主體”已經成爲新課程標準的主要思想。

最後,學習新課程,挖掘新教材

新教材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開放性,比如,一堂美術課,老師可以設計出十幾種教學形式和內容。這都是以往教學中所沒有的,這對教師的挑戰是不言而喻的。其實,教材只是一個載體,需要每一個教師去挖掘,去創造。教學則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是對課程的不斷髮展、不斷豐富的過程。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拿到教材後,千萬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根據學生髮展的需要對教材進行調適和重組。這就要求教師學會尋找、開發、製作、整合教學資源和資料,還要學會現代信息技術。教師在執行新課程計劃中,開發利用校內外的一切課程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

新課程的學習讓我們教師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的思想要變,我們的教學方式要變,更重要的是我們應是終生的學習者,我們要身體力行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2022年新課標讀後心得體會 篇四

新課程標準以深化教學改革爲突破,強化學科實踐,推進育人方式變革。我們要通過有意思、有意義、有可能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面對真實問題的挑戰,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新課標的落地,需要教師做出改變。教師要從“教”向“育”轉變,從教“知識”到探索“實踐活動”模塊,爲學生搭建新的學習場域。因爲教師改變,教育才會改變;教育改變,學生纔會改變;學生改變,未來才能改變。——教學主任王永利

十年一版的新課標,在教師、學生及其家長的期盼中,應運而生。通過學習,我深深認識到要轉變教的方式,更要引導學生改變學的方式。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創新,合作和社會實踐等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時時精進鑽研,牢牢樹立終身學習的價值觀,才能給學生創設一個可接納、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新課程標準》在教學中給了老師方向,我們要潛心研讀,領悟精神,努力踐行。

體育新課標解讀版的心得體會 篇五

2022版《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在“課程實施”的教學建議中提倡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方法,促進學生主動學練。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要實現“從教爲主”向“以學爲主“的真正轉變,將過分關注傳授知識與技能轉變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爲。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創設故事情境,促進學練激興趣

教師應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在興趣的帶領下專注於課堂知識的學習。例如障礙跑一課,可設計一個“消防員戰士”的情境,所有同學都是“消防員,只有快速通過重重障礙,才能救出被困者,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練興趣。

巧設問題情境,提升思維促探究

新課標中要求體育與健康教學要實現從“以教爲主”向“以學爲主”的真正轉變,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自覺實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恰當的問題能夠帶領學生找出正確答案,對學生具有引導作用。因此,在設計體育情境教學模式時,體育教師應該設置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鼓勵其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去解決問題。

落實因材施教,關注差異共受益

體育與健康課程在高度關注對所有學生進行激勵與指導的基礎上,針對不同身體條件,運動基礎和興趣愛好的學生因材施教。高度關注對所有學生進行激勵與指導的基礎上,針對不同運動基礎、身體條件和興趣愛好的學生實施因材施教,並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採用多樣的教學方法與學習評價方式,促進每一位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練體驗,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更好發展。

妙用合作學習,生生互動共進步

合作學習是體育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形式,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羣體合作與創新意識。在合作學習中可以進行任務分配,人人有角色,人人有事做,讓學生充當小老師、小裁判,促進生生互動、生生交流,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新課標,對我們一線教師來說,是方向,也是挑戰,更是機遇。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根據課程標準、學習目標和學習進度等方面,結合學生的運動基礎、興趣愛好等特點,合理選擇和設計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新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篇六

今天學習了杜老師對於20xx新課標的解讀,在聆聽過程中,時有不惑,時有聯想,時有思考。在此次新課標的解讀中,讓我深感美育工作的任重而道遠,也讓我保持需時刻學習的理念。課標的指導思想和價值取向分別由五點構成,是不可分割、相互融合的,也在課標的內容中得到了多次體現。

一、堅持德育爲先,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身爲教師,不僅要授業解惑,還有育人。杜老師在解讀中也多次提到,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體現民族性特點,這也貫穿於學段目標中。第一學段的目標中提到需要初步瞭解中國音樂文化和世界多元音樂文化;第二學段目標中,學生在對音樂作品的情感共鳴中煥發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增進對中國音樂文化的瞭解和喜愛之情;第三學段目標中,滲透了增強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理解中國音樂文化中的中華美育精神和民族審美特質,增強文化自信;第四學段中,理解作品蘊含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體悟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增強國家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熱愛中國音樂文化,能從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堅定文化自信。

對於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揚,在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和影視板塊都有體現,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體現了民族性的特點,也告知我們身爲教師,要更關注和了解傳統音樂和民族音樂,並能傳揚出去。

二、突出素養導向,促進核心素養的轉化與落實

核心素養的提出,使得教學目標和內容更爲統一,指明瞭方向。學段目標中的核心素養的體現是以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和創意實踐核心素養爲總體目標,分別從五個維度結合具體內容進行表述。

課程內容的組織和構建則是聚焦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的核心素養,圍繞欣賞、表現、創造和聯繫這四類藝術實踐活動,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組織。這樣的課程內容組織和構建讓我更明確從哪些方面去落實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得“核心素養”這一名詞不再是泛泛而談,而是有點可抓,有途可循。

三、強化學生主體,推動藝術課程育人方式變革

分學段設置學習任務中,14項學習內容涵蓋了音樂課程學習幾乎所有內容,但在具體任務中並不意味着需要學習所有的內容,而是根據完成任務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選擇與其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作爲教學內容,學生把知識和技能運用在音樂活動中。1-2年級的學習任務爲趣味唱遊、聆聽音樂、情境表演和發現身邊的音樂,3-9年級的學習任務則爲聽賞與評述、獨唱與合作演唱、獨奏與合作演奏、編創與展示、小型歌劇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樂。這樣的觀念轉變讓我們着眼於學生到底學到了多少,而不是教師教授了多少。

四、優化課程內容,體現課程融合發展趨勢及其育人價值

20xx版的課標中課程內容分爲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新課標將課程內容分爲4類藝術實踐活動(欣賞、表現、創造、聯繫)涵蓋14項具體學習內容,分學段設置學習任務。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杜老師對於舊版音樂與相關文化和新版發展爲聯繫的解讀。其實音樂與相關文化或者是聯繫這一說法,指向的都是音樂與生活、音樂與姊妹文化以及音樂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而新課標中更爲注重在這樣的關聯中,能夠在欣賞、表現、創造等實踐中再結合相關文化,理解音樂的人文內涵和社會功能,提升文化理解的這一核心素養能力。

五、體現音樂特點,一體化構建音樂課程學習體系。

20xx版課標中將義務教育階段分爲3個學段,國小低年段(1-2年級),國小中高年段(3-6年級)和國中各年級(7-9年級)。新課標中重新區分了三個學段,第一階段(1-2年級)以藝術綜合爲主,體現從幼兒園綜合活動到國小分科課程的過渡與銜接;第二階段(3-7年級)有機會融入姊妹藝術,爲學生掌握較爲全面的藝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奠定基礎(學段目標中,將第二階段細化爲兩個學段,分別是3-5年級和6-7年級);第三階段(8-9年級)開設藝術選項,幫助學生掌握1-2項藝術特長,與高中模塊化教學相銜接。這樣的劃分不僅向下銜接到幼小階段,更向上延展到高中模塊化教學,能夠實現音樂課程一體化,避免斷層式教學。

以上是我對新課標解讀學習的初步想法,今後還將繼續對比舊課標、研讀新課標,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和解讀能力,並將課標中的要求落實到教學中,爲提升學生的審美力、表達力、創造力,深入理解音樂,提升核心素養做出努力。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七

20xx年8月30日,我參加了尚卿中心學校舉辦的20xx版新課標學習培訓,培訓會上聽取了廖志騰等老師對《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解讀》的專題報告。本人受益匪淺,感受頗深。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20xx年版的新課標,廖老師在報告中,回顧了對於20xx年版的課標教育工作者們看法,他向我們指明瞭新課改的方向。提醒在座的數學教師,儘量避免對於新課標只講理念,不講理解,而應該“專業地讀懂教材,用心地讀懂學生,智慧地讀懂課堂”,讓數學課靈動起來。

我深深地領悟到數學教學不應該總是指令性地讓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或是急於把知識強加給學生,要給學生思考、探究的空間,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我們老師應該做的是耐心地等待,讓學生從自己參與的活動中真正獲得永久性的知識。

回校後,我認真研讀了20xx年版的新課標,簡單講與20xx年的舊版有幾個顯著變化,“雙基”變“四基”,“雙能”變“四能”。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要準確把握教師角色

教師不再是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而是能創造性使用教材,並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組織者;教師不再只是教書的匠人,而是擁有正確教育觀念,善於使學生髮現探索的引導者;教師不再是凌駕於學生之上的聖人,而是善於走進學生心靈世界真誠的合作者。

1、挖掘課程資源,爲學生提供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

2、教師應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爲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3、教師要熱情地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成爲學生真誠的合作者。

二、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是被動裝填知識的“容器”;學生是由活生生、有個性的個體組成,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學生正在成長的過程中,可塑性極大,教師應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1、教學中要減少對學生的時空佔領,爲學生提供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多一些自由的體驗。

2、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給孩子一雙數學的眼睛,讓他們以數學的意識,主動地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世界,體驗生活。

那麼,數學就不在僅僅是書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數學題,數學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命活力。提高數學素養,使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知識去解決問題。學習完新課標,我 本站…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確了今後工作的目標和方向,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加強修養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也只有真正讀懂學生、讀懂教材、讀懂課堂,才能爲孩子們奉獻出既“好吃”又“有營養”的數學。在今後教學中,我將盡力做到讓孩子們學喜歡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做一個孩子們喜歡的老師!

新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篇八

7月25日,曹安玉教授給我們上了關於“國小音樂新課程標準的解讀”,聽了曹安玉教授的講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收穫了很多實用的方法和理論。

首先教給我們柯爾文手勢,反覆練習中,我深深體會這個手勢在我們對低年級音樂教學中有很大作用,特別在合唱隊中的訓練。曹老師詳細的爲我們解讀了新課程標準,並對原標準與新標準進行對比,爲我們今後的教學提前做好了鋪墊,曹老師具體舉例低段的歌曲進行了示範,讓我們親身參與到她設計的活動中去,教授我們的新的教學方法。

音樂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曹老師給我們講解了新的課程理念。音樂是用聽覺來感覺音樂,以音樂審美爲核心,以興趣愛好爲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體發展,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突出音樂特點,提倡科學綜合,不流於形式,應注重通過綜合在綜合的過程中對不同藝術門類,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

通過此次培訓,我體會到山區老師與城市老師的差距很大,要學習音樂教學中的知識,方法,技巧。非常希望能有更多的像這樣的培訓機會,讓我們在各方面的素養全面提高,我也將本次學習所得,運用到以後的音樂教學活動中,儘自己最大努力上好每一節音樂課。

新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篇九

通過幾天的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我認識到在新的一輪課程改革中,義務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體學生的文化素養,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不是面向少數學生的教育,而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普遍性教育,是全面的綜合性教育,從而使學生在科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

首先要建立新的學生觀。教師和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兩個因素,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既相互對立又自成一體,構成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對基本矛盾。教師怎樣對待學生,構成了教師的學生觀。對教師來講,樹立正確、科學、合乎社會需要和時代發展要求的學生觀是十分重要的。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常用的填鴨式、注入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折射出教師並沒有以學生爲本,疏忽了學生自由、獨立的思想。學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有自己特殊內心世界和獨特創造價值的能動體,認識這一點,對教育就很有啓發。教師要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其次新課標也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樹立教育民主的思想,確立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後,要建立師生之間良好的雙向交流和互動的關係,充分發揮情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作用。總之,以人爲本是現代學生觀的顯著特點,也是現代學生觀與傳統學生觀的根本區別。另外學生是一個發展中的人,也就決定了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並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來影響學生,否則教育效果事倍功半。教師應樹立積極、樂觀的學生觀,對教育好學生充滿信心。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教師肩負着教育和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

其次,隨着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其課程意識也隋之發生了一系列的轉向。從課程目標意識來看,由單一轉向多元。要培養一個健康的全面發展的人,僅僅有知識的發展是不夠的,教學還應該包括更多的內容。正是由於課程目標的多元化,課程設計,課程內容,課程課時等纔出現靈活,欣欣向榮的態勢。如今,在課堂教學中,已經很少有人把教學目標僅僅限於知識的傳授上,更多地在於掌握一種方法,學到一種態度和精神。從課程內容意識來看,由封閉轉向開放。在新課程內容意識的指導下,教師在把握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實際的前提下,創造性地使用課本,表現在:更換內容、調整進度、適當增減教學內容、重組教學單元,並聯系其他學科中的有關內容進行整合。課程內容走出了課本,走近了科學,走出了學校,走進了教師和學生的心靈。從整體上來看,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教師的課程意識已逐漸地從被動轉爲主動,從靜態轉爲動態,教學素質相比較以前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但建設鮮明的符合時代發展的課程意識仍然是一個重要話題,只有當這種課程意識真正地內化爲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爲,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才能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