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文化傳承心得多篇

文化傳承心得多篇

文化傳承心得篇1

傳統文化如同民族的靈魂,蘊含着不屈的希望與力量;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原動力,給人們勇攀高峯的鬥志與毅力;傳統文化彷彿是一座溝通世界的橋樑,傳遞給世界溫暖與色彩。因此,我想說:讓我們共同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吧!

最近名爲“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國”的調查結果已經揭曉。中國以擁有衆多的優秀傳統文化位居第二名,這個好消息令大家歡欣不已。但當我們靜下心來與擁有衆多備受歡迎的現代文化的美國作比較時,我們的優勢在於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然而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被很多外國朋友欣賞的時候,我們自身是否足夠重視它呢?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傳承傳統文化,這難道不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嗎?

現實情況值得社會擔憂。如今很多國人特別是青少年朋友,他們對外來文化有高度的認同。於是我們不再對“哈韓”、“哈日”感到大驚小怪,不再對好萊塢影片感到陌生。其實,感受、學習外國文化的精華並沒有錯。但過分的關注與模仿必將導致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可以說,外來文化已經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產生了衝擊。這種現狀值得我們關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馮驥才實地考察並用所寫文章表達了呼籲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迫切心聲。他說:“民間藝術是民族情感與精神的載體之一,普查與記錄是爲了見證與記載一種歷史精神。”是啊。倘若我們失去了珍貴的傳統文化,我們的內心會不會時常感受到一種不能訴說的苦衷呢?更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綢繆。爲了引導人們重視傳統文化,國家設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守護傳統文化的決心不言而喻。是的,我們不想再看到自己的傳統節日被別的國家搶先申請註冊的事情重演。爲此,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它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現耀眼的光彩。

隨着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與日俱增,我們理應滿懷信心並且堅信: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民族會永遠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擁有勃勃生機。

文化傳承心得篇2

家風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庭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在一個家庭,老人要宣揚家風,結合自己的經歷,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晚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我的父母沒多少文化,但他們以自己的人生經驗一直告訴我,做人要善良厚道。父親常給我講身邊的人不孝的結局。比如附近三個盜墓賊,沒一個善終。如有老人無疾而終,父親感慨,說那是好人,修行好,所以才得善終。從中我明白,道德是天地的本分,本分是個人的規律,當違背了這一規律,人就有災難。

馬克思與女兒有這樣的問答。問:你最崇敬的男人的品格是什麼?答:剛強。問:你最崇敬的女人的品格是什麼?答:溫柔。其是,這個話題與家風有關。男兒當自強。這裏的自強一則是韌性剛強,一則是有理想抱負。男人無志,家道不興。一個男人定要有責任有擔當,否則,在家庭中沒地位。你啃老或吃軟飯,別人能尊重你麼?農村人說,女人不柔,把財趕走。所謂旺夫相,實則是慈眉順眼的賢嫺之態,不是女漢子,更不是河東獅吼。用老人的話說,悍婦不僅不利,而且賤己。

家和萬事興。對一個國家而言,強盛祥和很重要,對一個家庭而言,和睦和諧更是關鍵。比如在家庭裏,長者處事公道,晚輩心服口服。家庭成員之間關係融洽。有了困難齊心協力,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有好家風纔有好家道,才能出好子弟。晚清具有改革思想的名臣不在少數。然而,虎父無犬子。他們的後人也往往是一時俊彥,如曾國藩之孫曾紀澤、孫曾廣鈞,左宗堂之子左孝同,張之洞之子張權,李鴻章之子李經方、侄李經羲,譚繼詢之子譚嗣同,陳寶箴之子陳三立等等。梁啓超五個兒子三個院士,一個上西典軍校,一個上南開大學。我以爲,他們的兒子沒有褪化成今天的官二代,這與他們的家風家教密切相關。《曾國藩家書》便是明證。

城市化之前的中國農村是熟人社會,那時,家風家道很重要。比如男女相親後,雙方都要要打聽對方的家道,說到張家李家,有時甚至剖根問祖。一般來說寧折十座廟,不拆一家親,大多數人在這個問題上要麼不說,要麼只說好。但是,有實在人說實在話。有人會這樣說,說人家那家人從老到小沒的說。娶媳婦看丈母孃,說丫頭她媽是個好人,賢慧本分,鍋竈好針線好。如果有什麼問題,比如說,有人說,娃娃我不瞭解,但他們爺爺就是個龜賊、她奶奶作風不正等等。往往或許就是這麼一句話一門親事黃了。農村稱這種人是“塞磚頭”的。由此足見家風家道的重要性。

國是千萬家,家是最小國。試想,如果家家都有好家風、好家道,自然就會有好社會、好世道。

文化傳承心得篇3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爲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通過學習《弟子規》、《道德經》等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

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爲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和《弟子規》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爲,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爲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爲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爲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爲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爲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爲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爲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文化傳承心得篇4

中國傳統文化燦若星空,有無窮的底蘊。她源遠流長,即從中國產生人類起就有了中國歷史,也有了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遠、最穩定、最輝煌、最豐富、最發達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悠悠五千載,經歷了萌生期、形成期、確立期、繁盛期和總結轉型期幾大時期。在中國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時代,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觀,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兩漢司馬談和劉歆的'劃分,諸子主要爲儒、墨、道、法、農、雜、縱橫、名家等,成爲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理論的奠基石,深遠地影響着後來中國文化的發展。

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我們的人生境界,並能啓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我們學習唐詩宋詞,我們誦讀名家經典,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領悟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歡的莫過於源自《周易》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化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由此可見一斑。其大意是天體運行體現剛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強不息;君子的胸懷像大地一樣寬廣,德行像大地一樣深厚,所以能滋長萬物,承載萬物,容受萬物。

在當今世界,無論是經濟發達的西方社會,還是正在崛起的中國,社會生活都面臨着過度物質化功利化的問題。作爲社會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價值觀發生了偏差。然而人作爲人的存在,還應是以智慧、德行和審美情趣爲表現形式的文化存在。從這個意義上看,以注重心性,長於倫理爲基礎特徵的中國傳統文化能爲現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啓迪。

在對待思想文化上,中國傳統文化,是千方百計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衆的思想,與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則,則視爲離經叛道。這使各種新思想新觀點難以發展。在社會矛盾的處理上,中國傳統文化崇高人治。以權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現象十分普遍。

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還深深的感受到忠孝禮儀這四個字的重要性,最近北京電視臺的一檔節目吸引了我的眼球,叫做幸福秀,昨天播出的家庭故事叫家有四鳳。幾個兒女爲了爭奪老人的財產來到了這個節目,老人已經是中重度的老年癡呆。目光呆滯的老人看着幾個兒女在臺上脣槍舌劍,自己全然不知。在陌生人看來,老人是特別可憐的,可是老人的幾個兒女臉上冷漠的表情,真是讓人們寒心。難道現實的社會真的事利字當頭嗎?你有沒有想過你在和誰談利益,是你至親至愛的娘啊,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娘是怎麼把你們四個人拉扯大的?孝順孝順,在孝順之前,是不是應該先做到順呢?

我聽過一句話,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忠是捨棄小家顧大家的大無畏精神。這個固然重要,但是,世界一直像現在一樣和平,不用我們拋頭顱、灑熱血,我們就多關心關心我們的親人吧。

我們都知道,老人老了,是沒有多大的用處了。但是咱們不能把它們當做累贅,他們是我們的寶貝。最值得珍惜的寶貝。

文化傳承心得篇5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包容萬象、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它根植於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鍊,成爲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爲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成爲推動中華文化發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千載,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後,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氾濫、道德標準闕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初步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時,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着較勁找茬的心態,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國傳統文化書籍,眼球像掃描儀一樣機械地掃看着,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漸漸的自己也被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了。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爲自己所接受;爲人原則,處世之道爲自己所認可。當接觸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的倡導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爲而無不爲;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些思想時,心頭更是爲之一振,直嘆自己才疏學淺,只瞭解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聖先賢用更多的時間總結過去,思考未來,所以他們睿智。他們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讓自己達到精神與軀體的結合,詮釋活着的內在含義。而生活在現代社會忙碌的我們,被太多世俗的東西所束縛。“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目前的障礙物遠不止“一葉”。物慾橫流、攀比嚴重、窮奢極欲、功利心強的現代風氣,矇蔽了我們的雙眼,迷醉了我們的心竅;讓我們僅侷限於自己的世界裏。梁漱溟先生認爲人類面臨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一個是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二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三是解決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人內心的貪嗔癡,使我們的境界充其量也就僅僅侷限於第一個問題而無法達到更高。時代紛繁複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而中國傳統文化是古聖先賢拋卻世俗的慾望,經過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就是改變現代心浮氣躁功利的社會風氣的一劑良藥。但再好的良藥也得有人願意接受,願意把自己的生命託付於它,才能發揮功效。外國人非常注重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中國人卻時常有把薪火相傳幾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濟世良藥全盤否定和摒棄的衝動,豈不痛哉?

一人獨自走在街上,發現戴手串的人越來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僅僅是爲了裝飾,更多的卻帶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這的手串真能夠安撫我們那份不安、焦慮、懷疑、悲觀嗎?我想只要我們能夠體悟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社會會是一個安靜祥和的社會,我們還需要藉助外來的東西增強自己的內心嗎?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雲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淨許多。當有一天我們擁有古人那般深厚傳統文化的底蘊時,我們離佛家所說的無悲無喜、無慾無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爲世俗所奴役。那人生會是怎樣一種情形?我很期待。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着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我這晚輩後生尚不具備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評論。但我始終相信人的處世之法深藏其中;幫助人類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三大問題之道深藏其中;中國乃至世界的救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歷史傳承,無數仁人義士以生命和實踐換來的寶貴財富,能夠承受的住這幾百年科學發展的考驗,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如今的中國社會,急需傳統文化匡時濟世。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是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是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纔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於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文化傳承心得篇6

加強領導幹部傳統道德文化修養是提高廣大領導幹部素質的重要方面,是形成高尚道德人格的需要,是促使領導幹部健康成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對待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積極去繼承,併爲我所用,爲現在所有,爲工作所用,把繼承和發揚中國優良傳統文化作爲加強領導幹部修養的重要途徑。

從學習傳統文化中汲取廉政營養。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所包含的智慧和哲理,不失爲提高領導幹部修養、加強領導幹部廉政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古來富國民爲本,勤儉恰如聚寶盆;商紂奢靡衆離叛,楊廣無道天下亂。"領導幹部應當積極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提高自身修養,加強自身廉政教育。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利益成爲人們追逐的熱點,領導幹部也面臨着物質利益的種種_。近年來,頻頻發生一些黨政領導幹部因__被查辦的事例。儘管警鐘敲響,仍有一些領導幹部經不住_,走向道德和法律的深淵。加強反腐倡廉建設,需要領導幹部加強自身廉政教育。"常修爲政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着豐富的廉政文化遺產,幾千年來中國曆積累了大量的廉政理論,頒佈了許多獎廉懲貪的律令,涌現了一大批清官廉吏,創作了無數的廉詩、廉文、廉戲和廉潔格言、警句,這些都爲當今領導幹部加強廉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營養。

從學習傳統文化中_品行。儒家強調"仁、義、禮、智、信",具備了這五個方面修養的人,就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作爲一個社會人,對世間萬物要有仁愛之心,對工作、對同事、對家庭、對社會、對羣衆要充滿仁愛之心。俗話說,仁者無敵,黃金有價,情義無價。對社會有愛心、對羣衆有感情的人肯定是受羣衆歡迎的人,受羣衆歡迎的人肯定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人。爲人處世除了仁愛之心,還要講道義、正義、骨氣,更要講民族大義。一個人若能講求正義、主持公道、做事公正、作風優良,何愁事業不成呢?一個人是這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是這樣:一個不講道義、沒有正義、缺乏骨氣的民族是可悲的,也是長久不了的。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我們講正義、講骨氣、講民族大義,提高道德品質修養。

在其位,謀其政。對於黨員領導幹部來講,身在其位,就要爲國所想,爲民所繫,報效國家,執政爲民,做出一番有益於社會的事業。黨員領導幹部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纔會保持清醒的頭腦,纔會身懷正氣、兩袖清風;把事業放在第一位,纔會正確使用手中的權利,做到一心爲公、一心爲黨、一心爲民;只有認真踐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纔會"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纔會舍小家顧大家,棄貪慾謀發展,纔會做到"公正、公開、公平、公道"。我們對羣衆、對黨紀國法要懷有敬畏之心,要把羣衆放在心中位置,想方設法增進人民福祉,胸懷國家,心繫大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

要傳統文化中習得奉獻精神。"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是一種很高的境界,要做到"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對領導幹部來說,名和利是與黨和人民的事業聯繫在一起的,無數革命先烈和先進模範人物,默默地爲黨和人民奉獻,卻從不考慮索取,從而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愛戴。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只有淡泊名利才能無私奉獻。我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要求領導幹部把個人的名利得失放在一邊,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發揚共產黨員的崇高精神,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奉獻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領導幹部要弘揚傳統文化"仁政"思想,樹立以民爲本、甘於奉獻的意識,忠誠於黨和人民的事業,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和事業心,胸懷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以"仁愛"之心對待老百姓,以黨和國家事業爲重,勤勤懇懇、兢兢業業、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把老百姓的需要作爲第一選擇,把老百姓的利益作爲第一考慮,把老百姓的滿意作爲第一標準,爲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心中時刻銘記: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用實際行動築好"甘於奉獻"這道領導幹部在思想道德方面拒腐防變的"防火牆"。領導幹部要警鐘長鳴,拒腐防變,清廉自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爲私心所擾,不爲名利所累,不爲物慾所惑,堅持權與責的統一,牢固樹立責任意識,真正爲人民掌好權、執好政。

從傳統文化中學習建立健康人際關係。領導幹部工作紛繁複雜,在處理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要面對一系列的"人情關"。"人情交往"是腐蝕領導幹部的糖衣炮彈,一旦疏於防範,就會走向_受賄的深淵。領導幹部一定要牢記自己手中的權利是黨和人民賦予的,必須始終用來爲國家和人民謀利,絕不能把它變成謀取個人私利的工具。要把好"人情關",就要從意識上防微杜漸,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孔子日:"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債,損矣。"就是說在人際交往上要去交往正直、守信的人,而不要交往那些虛情假意、工於讒媚、巧言令色的人。領導幹部要在工作中多結交"志於道"的朋友,摒棄任人唯親、攀附權貴的陳腐交際方式,近賢人、遠小人,把"君子之交淡如水"作爲人際交往的基礎,不編織"關係網",通過平等、和諧的人際交往,密切黨羣關係,樹立領導幹部良好形象。同時,還要防止"禍起蕭牆",加強對家庭成員的教育管束,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讓貪圖不義之財的不良念頭徹底消失,讓企圖用金錢撬開權力之門的行徑無孔可入,敢於同_分子和_行爲作鬥爭,經受住各種考驗,抵制住各種_,過好權利關、金錢關、人情關。

文化傳承心得篇7

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爲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精神支撐,爲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借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關於如何做人做事的思想,尤其是儒家提倡的君子人格對於今天的共產黨人來說仍然具有重要借鑑意義。換言之,共產黨人應做現代君子。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爲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爲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

弘揚傳統文化,永葆共產黨人本色,就要堅定理想信念。

弘揚傳統文化,永葆共產黨人本色,就要提升人文道德素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人生智慧、價值觀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情操境界以及對世界感知的方式,爲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文化資源,因此永葆共產黨人本色必須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共產黨人人文道德素養。

弘揚傳統文化,永葆共產黨人本色,就要踐行民族優秀傳統。踐行美德和禮儀、包容精神、不懈的探索精神、清正廉潔的官德、無私無畏的價值追求等,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爲我們精神家園裏最重要的內容。因此永葆共產黨人本色必須弘揚傳統文化,正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發掘它們蘊含的現代性力量,爭做中華傳統文化的篤信者、傳承者、躬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