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秋讀書心得體會範本多篇

秋讀書心得體會範本多篇

秋讀書心得體會篇1

閒暇時,喜讀的書籍依然是《詩經》。在靜心的閱讀中,總能收穫點滴的歡喜,亦可深刻地感受到《詩經》和植物世界相互激盪而產生的那種性靈脈動。

近來也常常這樣想:我們人類的生存不寂寞,就是因爲大地上還承載着種種植物。《詩經》裏提到的植物就有178種,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植物、芳草、野菜及野生草木……簡直就是在你的眼前洞開了一個神祕燦爛、魅力無窮、千年不衰的植物世界。

“不讀《詩經》,不知萬物有靈。”以前聽一位敬重的長者說這些話,只是懵懂而已。今天思來,纔算有所懂得,懂得而心生感慨,心裏有種生氣亦繚繞而不能絕。俯下身來,對植物的愛心也就更真實了一些。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王風·黍離》

最初讀這首《黍離》,真的是因爲“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一名句。對詩中用“彼黍離離,彼稷之苗”點染的頹敗景象也有點模糊:廢墟上只有一片黍苗在生長……好似千百年中,禾黍便是亡國之思的代名詞。

其實,黍,在自然裏,就是一把沉甸甸的穗子。以春來青苗而依風搖搖,以熱暑時分而迎風彎腰。後來研讀至今,發覺那黍的成長過程,很有意味,由“稷苗”長成“稷穗”和“稷實”,從中猶可見相隨的詩緒從“中心搖搖”到“如醉”“如噎”的步步深化。而每章結束的感嘆和呼號,雖然形式完全雷同,卻是一次次反覆吟唱加深着一種心靈的沉鬱。一黍一搖,一生一知。因而才明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原是問得這樣撼天動地。

遂明瞭李白說“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其實也是一樣的心思。大凡清醒之人,都不會作繭自縛,對與自己不能思想同步的人,更不會去應和苛求。浩雀當鳴,以求同音,“黍離之悲”,亡國之痛中,覓的必是個知己。而那千年會有同嘆的,必是同負着一個永恆孤獨的背影。

黍有《王風》之歌,始有千年不朽。

此時,春天的生氣在升騰着,春天就要來了。兩千年後的我迎着春光,在心裏描繪着的卻是這樣一番景象:離離茂盛的黍苗,鬱茂生長,沒有滄桑。因爲她的生命如果歸原,就是大地之上與我們比鄰而居的植物,循着自身的葉脈,找到地下的潛流和天上的太陽……

離離千年黍。倘若黍有靈,便是和人同生共滅了。因那黍裏藏着的不僅有現實裏豐碩的一瞬,也有歲月裏含金的靚麗,還有我們心中時常向往的那一片蔥鬱。正是在這樣的植物面前,生命又溫柔地找回了最初的心境與生存的印記。

秋讀書心得體會篇2

我有幸讀了《學學孔子怎樣當老師》這本書,深受啓發,真是受益匪淺。只感覺自己教學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堅定和從容。讀完此書,如沐春風,豁然開朗。做教師若不學孔子乃是一種缺憾。孔子不僅僅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論家,而且是我國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評爲“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積累的豐富教學經驗,構成的博大精深、獨具風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國傳統教育思想中的寶貴遺產。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廣泛而全面:從教育理念到治學理念,從治學原則到教學目的,從教學態度到教學方法,從教師修養到教育手段,構成一套他獨創的、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透過讀《學學孔子怎樣當老師》這本書,我覺得在今後生活、教學工作中就應像孔子一樣誠實守信、以身作則、像孔子一樣約之以禮、重視自省、做到終身學習、不斷進取。像孔子一樣誨人不倦,對待學生一視同仁,關愛每一位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啓發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像孔子一樣學思並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樣教學相長、重視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用心的人生態度,讓學生在簡單愉快的學習中學到知識,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總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取其精華融於現代教育的實踐中,這是保證我們的教育,個性是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

秋讀書心得體會篇3

通過學校的培訓和自學《教師第一課》這本書,讓我深切地體會到,教書育人,就要堅守師德最起碼的底線,就要恪守教育的良心。做教師不容易,做一個秀的教師更不容易。作爲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修煉。

“閱讀教育大師”一章引領大家走進人類一流偉大教育家的心靈。周國平說:“閱讀是與歷史上的偉大靈魂交談,藉此把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佔爲己有。”《道德經》有云:“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意思是道德厚重的人,比得上嬰兒。也許,走進和閱讀一流教育大師的目的,不是讓我們更豐富更成熟,而是能讓我們如大師一樣,對教育、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永葆一顆赤子之心。

在學習了衆多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後,我深切地感到,要想當好教師,首先要學會做人,教師本身就要好好的修煉自身,我們是不可能教給學生自己沒有的東西,教育就是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就是言傳身教的結果,教育就是人與人之間不斷影響的結果。

所以,教育者身上具備的一切都會影響到自己的學生的。孔子一生謙虛好學,他在教育自己的弟子的時候,也總是身體力行,用自己的言行來教育和影響他的弟子的。陶行知主張的“生活教育”以及“教學做合一”的理論,其核心都是在強調要在道德修養方面下功夫,認爲道德理論和倫理觀念只有落實在行動上,才具有真正的價值。

可見,如果教師沒有一個高尚的品行,沒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又怎會帶給學生健康的教育呢?教師不好學習,不思進取,又怎會教出博學上進的學生呢?所以,教師要先修煉自身,從道德修養到學識素養全方面的豐富自己,爲自己能給學生樹立榜樣而努力。

“口才是教師的第一能力”、“人際交往中的生活智慧”則介紹了教師應該怎樣表達、溝通、交往。教育是創造人生幸福的事業,這種創造往往通過教師的大愛聖心以及由此生成的美麗生動的語言去實現,往往通過和諧良好的人際關係去實現。

一位禪師的話或許能與你產生共鳴:“當你像佛陀那樣慢步行禪時,你把自己的平穩、堅定、解脫與喜悅印在地面上。你有盡情享受這麼做的權力。你的腳就像一個印章,像皇帝的玉璽一樣。我們看見解脫的印記、幸福的印記,以及生命的印記。”

總之,通過閱讀這本《教師第一課》,再看看爲教育事業而獻身的先進教師,我不由得暗下決心,要在教書育人的這條路上走的更精彩,我要把我全部的愛給我的學生。

秋讀書心得體會篇4

暑假裏讀完了這本影響深遠的《簡愛》,它經久不衰的原因也許就是因爲作者夏洛蒂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堅持自己的獨立人格,追求自身的個性自由,主張個人的人生平等,不向殘酷命運屈服的堅強的偉大女性形象。

小說的主人公簡愛從小父母雙亡,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小小年紀就承受着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以至被拋棄送進環境惡劣的勞渥德學校。讀到這裏,我既爲簡愛的不幸遭遇感到難過,又覺得自己的生活太過於幸福。道貌岸然的布洛克爾赫斯特先生還要當着全體師生的面詆譭她,換位思考,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是我必會自暴自棄。可是,在這種種不幸和苦難面前,簡愛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勇敢地面對暴風雨,把它化爲戰勝不幸和苦難的動力。因爲超越常人的刻苦不但在學習上飛速進步,同時也取得了全校師生的尊重。

另一邊,在那些貴族小姐和紳士面前,她也始終保持着自己的尊嚴,挺直了脊背。面對有錢人嘲諷,她從不因爲自己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她認爲他們是平等的,理應一樣受到別人的尊重。難道就因爲我一貧如洗,默默無聞,長相平庸,個子矮小,就沒有靈魂,沒有心腸了你錯了,的心靈跟你一樣豐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樣充實!這句話不知鼓舞了有多少人,是吧,也正是因爲她的堅強,自尊,自信,深深打動了羅切斯特先生,使他在這樣的女孩面前感到自慚形穢。終於,簡愛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美好的結局,這邊是夏洛蒂筆下的簡愛,她的名字爲人們所傳頌,鼓舞了最下層的人們,讓他們明白尊嚴人格高尚而無價。

秋讀書心得體會篇5

活潑可愛的桑桑,文靜靦腆的紙月,捨己爲人的秦大奶奶……雖然己經讀完了《草房子》,但是我的思緒卻總被牽掛着,故事中的一幕幕場景在我的腦海中不停的轉啊轉,轉啊轉,一切一切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底。

眺望遠方,我的眼前似乎真的出現了一排排草房子:桑桑,紙月,細馬,杜小康,禿鶴……一羣大麥地的孩子們,在房頂上笑着,唱着,喊着,笑出快樂,唱出永恆,喊出淚水。

這一排排草房子中間,穿梭着多少感動,演繹着多少真情,涌動着多少淚水,奏響了多少永恆,以往恨透了學校的秦大奶奶爲了學校菜園裏一個掉在水裏的南瓜,永遠地合上了雙眼,生命垂危的桑桑爲了妹妹柳柳的夢想,不惜一切帶妹妹上城樓,自己卻倒在了城樓上,白鶴讓桑桑把最後一封信交給蔣一輪,一夜之間,杜小康不得不撐起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平時從不起眼的禿鶴在舞臺上大顯身手……

愛早己溢滿了草房子,也讓愛早日迴盪在全世界的上空,讓愛的腳步踏滿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吧!如果人人都獻出一份愛,那麼這個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暢遊到書的盡頭,當合上書的那一剎那,彷彿故事己經結束,但那種愛,那種真情,那種感動卻一直還在。當然,也會在我們心中一直延續下去。

秋讀書心得體會篇6

?背影》當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本文的主要內容是:朱自清的祖母不幸去世,父親失業,真是禍不單行。父親還帳缺錢,只好變賣典質。家中境況可想而知。喪事一畢,父子又要離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家破人亡。

爲了保證兒子朱自清在趕往北京的途中平平安安,父親放棄自己去南京的工作,親自送兒子到火車站。到了火車站,父親還特地爲兒子買了一袋橘子,並囑託兒子在路上要加倍小心,才放心離去。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抒發了作者對父親深切的思念。 《背影》語言平淡,但父子之間深摯的'感情,通過兒子看見的父親的背影凸顯在讀者眼前,平淡之中,真有揪人肺腑的傷痛和感動。 想起自己的父親對自己關愛的種種情形,禁不住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不由得“情動於心而形之於外”。我的父親是一個很忙的人,常常回家得很晚,可他還是不忘對我的關心,回來後,還檢查我的作業。

記得有一回,天下着大雨,我要自己乘公交車外出,父親很不放心,他生怕我一個人乘車不安全,這下雨天會出事。當時,我已經十一歲了,這種事情應該是小菜一碟的,可他始終不放心,居然和我一起乘公交車送了我,看着我走進學校。然後再換車到自己的單位工作。當時,我還不知道父愛有多麼偉大,還總認爲父親這麼做是在煩我。讀完了《背影》之後,我才漸漸明白,父愛有多麼深切!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