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彙報材料

全市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推進會彙報材料

爲深入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於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精神,根據中共上饒市委組織部、市民政局等《關於推進全市社會工作人才隊伍與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提升基層民政服務能力的實施方案》要求,我縣不斷髮展壯大鄉鎮(街道)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推進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逐步構建社會工作服務點三級聯動的社會工作服務體系,發揮社會工作在民生兜底保障和創新社會治理中的專業作用。

全市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推進會彙報材料

一、加強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爲社工站建設提供人才支持

一是積極推動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報名和培訓工作。2021年全縣報考人數239人,民政局主要領導示範帶頭,局長和分管領導帶頭參加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局機關幹部職工積極參與。現全縣有社會工作師(中級)8人,助理社會工作師19人。全縣從事社會工作的專業人才近千人,超過戶籍人口的1‰;二是高度重視社會工作業務培訓工作。每年兩次對從事基層社會工作的鄉鎮(街道)民政工作者和社區工作者進行社會工作業務培訓;三是健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激勵機制。經對接,縣人社局批覆同意縣民政局下屬單位設置17個社會工作崗位,其中管理崗5個、技術崗12個。爲激勵更多人員參加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考試,中共玉山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玉山縣本土人才提質計劃實施辦法》,將社會工作人才納入人才庫和人才計劃,對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並取得社會工作師(中級)職業水平證書的人員,給予一次性獎勵補助1000元,取得助理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證書的人員,給予一次性獎勵補助500元。

二、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全面規劃建設鄉鎮(街道)社工服務站

目前,文成街道社工站已完成示範站點建設。該社工站設在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佔地面積近200㎡,包含了幾乎所有社工元素和設施,包括個案室、小組活動室、多功能教室、檔案室、圖書室等,配備了辦公電腦、打印機、桌椅、文件櫃等辦公設施。社工站聘用本地持證社工2名,主要從事社會救助、養老服務、未成年人保護、社會治理等工作。根據一站一特色的要求,社工站將農村“三留守”關愛保護工作列爲特色工作,已完成農村“三留守”人員的摸排和建檔工作,同時開展系列關愛活動。爲完成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任務,我縣擬於2022年上半年,以1+9形式進行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完成縣社工服務中心總站和冰溪、文成、雙明、四股橋、六都、仙岩、樟村、懷玉、下鎮等9個鄉鎮街道社工站建站工作。年預算資金160萬,另加第一年的37萬建站資金,共197萬。合同一年一簽目前資金已經到位,主要來源爲社會救助資金。選點和建站問題已和鄉鎮(街道)進行了對接,9個擬建站點3個在新文明實踐中心,6個在原鄉鎮(街道)民政所,面積都在40㎡以上。縣民政局已通過中介平臺確定項目中介,目前已進入招投標程序,預計6月底第一批9個鄉鎮(街道)社工站將全部開展正常業務工作。今年下半年,我縣將開啓第二批7個鄉鎮(街道)社工站建站工作,力爭2022年底全部完成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任務。

在建站同時,圍繞“怎麼建、做什麼”問題,明確各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要根據實際,立足於民政基本服務對象需求,適當調整確定功能定位,探索開展具體實踐工作。縣文明辦和縣民政局出臺《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關愛工程”三年行動計劃 (2022-2024 年)實施方案》,要求各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緊密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將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關愛工作列入重點工作目標。力爭用三年時間,從解決全縣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急難愁盼”基本問題着手,進一步增強特殊困難羣體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加強社會工作機構的培育和引導,充分發揮社會工作者和志願服務力量的作用

截止2021年底,全縣已註冊登記的社工機構2個、志願者社團18個。我縣進一步加強社會工作機構的培育,引導他們積極弘揚社會正能量,以“五社聯動”等方式,以社區爲平臺,在敬老、扶幼、助殘、助學、創建、救援、社區服務等領域發揮了特殊作用。特別在疫情防控時期,廣大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積極參與,無私奉獻,展示了良好的形象,被越來越多的民衆所支持和認可。爲進一步規範社工和志願服務工作,縣民政局加強宣傳引導,認真組織開展志願服務組織和鄉鎮村居民志願者網上註冊及信息錄入工作。同時宣傳志願者登記註冊工作,部署志願者服務項目在全國志願服務系統發佈、錄入服務時長等工作。全縣各(居)村委會張貼志願者註冊宣傳海報,每天及時督導各村(居)組織志願者登記註冊工作的宣傳和註冊進度。目前,全縣社工機構和持證社工都已網上註冊,在“全國志願服務信息系統”註冊志願者達77686人。同時,深入開展社會工作政策宣傳,立足於鄉鎮、基層社區,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志願服務組織,以“最美抗疫社工”推選、優秀社工案例徵集、典型事蹟宣傳等形式倡導社會工作服務精神,營造全社會關注社會工作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