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活動方案

《節氣中國》電視節目策劃書

一.序文

《節氣中國》電視節目策劃書

二十四節氣是指干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二十四節氣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爲24等份,每一等份爲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西漢時期,“二十四節氣”被吸收入《太初曆》作爲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採用土圭測日影法在黃河流域測定“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間隔時間15天,每節氣分三候,每候5天;根據黃河流域的地理、氣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編寫“七十二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時間體系,它以自然時序提示着、服務着我們的生活,帶來傳統文化的溫暖和智慧。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爲“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2019年7月,由中國氣象局華風氣象傳媒集團與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聯合主辦的“中國天氣·二十四節氣研究院”正式成立。

二.節目策劃

1.節目名稱:《節氣中國》

2.節目類別:中國傳統7時間文化習俗娛樂資訊及農耕文化

3.節目主持人:撒貝寧

4.節目主旨:宣揚中國傳統時間文化,讓大衆瞭解二十四節氣以及中國農耕文化,讓觀衆喜愛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及習俗

5.節目定位:節目由主持人在國家制定的傳統文化保護相關法規限制範圍內進行中國二十四節氣的宣傳、傳統民俗的弘揚及農耕文化的傳播的中國傳統文化娛樂節目

6.節目內容:

(1)童星演唱二十四節氣歌

(2)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

(3)二十四節氣的科學解讀

(4)二十四節氣與農耕文化

(5)每個節氣的詳細介紹

(6)每個節氣的特色習俗,如冬至包餃子

7.節目目的:

(1)宣傳二十四節氣文化以及節氣習俗

(2)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3)科普節氣相關的知識以指導農業發展

8.受衆羣體:廣大中國傳統文化及習俗愛好者;農業從業者

9.節目長度:90分鐘

10.播出時間:

週五、週六

首播時間:晚上八點到九點半

重播時間:次日中午十二點到下午一點半

11.設備和場所:

(1) 演播室

(2) 外景

(3) 攝像機和拾音話筒3套

(4)航拍機

12.節目亮點

(1)以人們耳熟能詳的二十四節氣歌作爲節目宣傳曲。

(2)研究二十四節氣相關的專家對此作出解讀,具有權威性和知識性。

(3)與農耕文化相結合,實用性強。

(4)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介紹二十四節氣,趣味性強。

(5)介紹相關節氣習俗,互動性強。

13.注意事項:節目中不得有低俗成分,不得有違反國家、黨的利益的言論,不得有不利於民族團結的言論,不得有主持人主觀偏激的言論。節目尊重他人的話語權,積極聽取受衆意見。

三.節目產生和發展的必然性

對二十四節氣高度關注的羣體來看涉及面較廣,因此在節目播出時間安排上也符合當代人的生活工作學習時間,與此同時,此節目也會吸引衆多農產品商或者傳統國貨商來贊助節目由此可以得到相關大量的廣告贊助增加電視臺的收入。

二十四節氣列入到人類非遺之後,它的關注度和保護的力度會更加進一步的增強。我們國家現在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採取的是三加N保護工作模式,所謂“三”就是在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導司的指導之下,在中國農業博物館的牽頭之下,在中國民俗學會的學術支持之下,來帶動各個代表性社區,以及社會各界來共同關注。《節氣中國》這一電視節目順應此趨勢。

國家在專業方面加強專業闡釋,推出研究成果,在節氣的起源發展,文化精神,節氣與農業生產,節氣與民衆生活,節氣與養生,節氣的海外傳播,節氣的保護傳承,以及具體節氣的研究方面,都出現了很多有研究深度的成果。《節氣中國》有利於研究成果的傳播。

應地方政府和相關社區的邀請,到二十四節氣的集中傳承地進行田野考察,實地參與觀察節氣民俗實踐活動,並在現場座談會期間,從專業的角度來進行出謀劃策。比如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通過新聞媒體來推廣普及二十四節氣知識,在各大媒體上面,《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這樣一些中央報刊上發表文章,利用互聯網和微信等媒體定期來傳播二十四節氣相關信息,同時開設面向公衆的專題講座,在國家圖書館,農業博物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等這些地方推出節氣方面的活動。這些權威媒體及傳播渠道的宣傳爲《節氣中國》帶來了流量。

歷史上形成的非常豐富的二十四節氣文化,還在豐富着我們的生活,而我們也在不斷地發展出新的二十四節氣文化。每個人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節氣文化的薰陶,並且受惠於二十四節氣,可以說對於二十四節氣來講,人人都是傳承人,人人都是保護者,人人都應該在保護行動當中來擔負責任和義務。二十四節氣本來是大衆的生產生活日用文化,只有讓它紮根人心,迴歸生產生活的日用,纔是實現真正的保護和傳承。《節氣中國》有利於保護和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