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2021年世界讀書日課外閱讀經驗交流材料

首先感謝領導給我一次與大家交流的機會。經驗其實說不上,不過是把我的實際做法講一講,或許能給老師們提供一點借鑑。

2021年世界讀書日課外閱讀經驗交流材料

大家知道4月23號是什麼日子嗎?4月23號是世界讀書日。那一天,你讀書了嗎?但是,隨着電視、電腦的普及。人們的閱讀量越來越少,我這有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外媒報道;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閱量少的可憐。中國調查:超五成的成年國民認爲自己的閱讀量較少,“工作忙”成爲我國成年人讀書的最主要原因。令人擔憂的是,學生因爲閱讀少而引起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可見,閱讀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何況淨化心靈,本身就是我們師生所追求的最主要的人生目標。課外閱讀則是課堂閱讀的延伸,教師在教學中應很好地發揮教材優勢,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延續到課外,由課內延伸課外閱讀,把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課外閱讀的開展。爲了使孩子們樂讀書,會讀書,讀好書,作爲一名語文老師,我着重做好引領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選擇書目,激發興趣。

興趣是鼓舞和推動學生課外閱讀的巨大動力。我們常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學生簡介要讀的文章內容,以激發其閱讀興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緊張、感人的情節創設懸念,讓學生產生尋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具體做法有:

1,榜樣激勵。平時有意地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熱愛讀書的一些名人名家,特別是在班級中樹立典型來激勵學生;

2,教學內容的拓展延伸。如教完《最後一頭戰象》,早上推薦學生課後閱讀沈石溪的其他動物小說,下午就有同學帶來了《狼王夢》;教完《湯姆索亞歷險記》,擷取湯姆刷牆的精彩片段朗讀,下午就有同學把書帶來並在班級傳閱。

二、開展活動,加油鼓勁。

開展活動,把“讀書”和“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把快樂和健康聯繫起來,活動的趣味性越強,讀書就更富有吸引力。我們班的做法是:

1, 提出“廣泛閱讀,豐富內涵,伴我成長”的口號。

2,建立班級圖書角,充實閱讀資源。

3,制定閱讀時間,落實“三個三”。保證學生有充分的閱讀時間。所謂的“三個三”是:利用好早晨的30分鐘,語文課前3分鐘,還有每週三下午的第二節課。

在前三項的基礎上,我們班組織開展各項閱讀活動。我們開展的活動有:閱讀交流會(每週一次)、“小小文集”活動(每週創作一篇)、“小小書箱”活動(每月學生增添一本新書)、“十佳小書迷”活動(每週一次)、“創作與心得本”(每週創作、心得各一篇)活動、讀書辦報活動以及各類評比競賽活動。每項活動都有具體的開展時間與措施,並且互爲補充。如“讀書交流會”我們定於每週一下午最後一節課召開。具體要求爲:1、準備交流提綱:(1)閱讀的書籍簡介(包括書名、作者、出處等);(2)書或文章的主要內容及中心;(3)閱讀收穫(包括教育啓發、閱讀知識、寫作方法、語言積累及其它知識);(4)閱讀疑問或困難。2、交流彙報形式:(1)背一背;(2)畫一畫;(3)演一演;(4)讀一讀;(5)談一談。

大量活動的開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學生視野,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各項語文能力都得到了訓練,進而達到了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目的。   

三,經常指導,教授方法。

如果學生僅僅有了閱讀的興趣,不懂得如何去讀,如何學會技巧,學以致用,閱讀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時,就要我們教師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我這裏有幾種方法供大家借鑑。

(1) 選讀法。

指導學生有目的地查閱、摘錄與教學相關的資料,或閱讀能延伸教學內容的作品、文章、書籍。

(2) 思讀法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提問能喚起注意、啓迪思維,而課後提示的思考題又是文章的重點,帶着課後的問題讀書能更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

(3) 精讀法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重點段落,精心地閱讀,仔細地品味,從作者的篇章結構,思想情感中,體會到學習的方法。

(4) 瀏覽法

對所讀的課文不是逐字逐句讀下去,而是快速地掠視全文,瞭解內容大略,尋找作者的觀點,瞭解作者的思想。這種閱讀方法,往往是用在獨立閱讀課文中。

(5) 跳讀法

在閱讀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或自己的興趣,把不想讀或簡略的內容跳過去。教學生明確哪些作品、書籍要重點讀,讀時要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批註。哪類作品可略讀、可瀏覽,提醒學生不要面面俱到。再如:圈點批畫法。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時對那些名言警句,精彩的詞、句子、段落可作批註,寫評語。

當然,閱讀興趣和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並非一日之寒,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教師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方法得當、正確引導,就一定能讓課外閱讀成爲學生內在的需求,成爲學生生活中的一種樂趣,成爲學生不斷更新知識的源泉,並伴隨學生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