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課改優秀經驗交流材料

第一篇:課改優秀經驗交流材料

課改優秀經驗交流材料

幾年來,我校領導和廣大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以較強的責任感和較大的熱情,積極投身到這一教學改革的洪流中,與進俱進,開拓創新,在課程改革實踐中勇於探索,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我們欣喜的感受到了廣大教師的極大教育教學熱情,哪怕是些比較“頑固”的老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已初見端倪,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逐漸形成,新的課堂新的思想爲學校增添了新的活力。

一、課改的有利條件及成果

自從我區進入課程改革以來,領導重視,組織保障有力。爲了保證課改實驗工作積極有效地展開,我校成立了以校長、書記爲組長,教導處、教研組長、各學科骨幹老師參加的課改領導小組,校長十分重視課改實驗工作的開展,親力親爲,對本次課改精神的理解比較到位,親自主持召開課改動員大會。特別是西永國小的教導主任劉林同志到我校任校長以來,更是對課改予以了高度重視。在他的領導下,成立了教科室,任命了教科室主任,分管校本教研與校本課程的開發。他經常與教導處一起部署課改實驗工作,制定課改實施方案,還深入課改年級的課堂聽課,以他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對有問題的老師進行悉心指導,幫助解決問題。同時十分重視校本教研的研討、開發,並在學校經費困難重重的情況下給予了經費上的支持。學校行政一班人在課改中以身作則,親入教學的第一線,擔任有困難的年級、班級的教學任務,這樣的行爲富有極強的感召力,激發了廣大教師的課改熱情,爲課程改革的有效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課改實驗老師培訓工作比較紮實有效。在教導處的組織下,對於新的課程標準,採取了多次學、反覆學、全校學、組內學、個人學的多種方式,讓大家對課標理解透徹、掌握到位。每次進修校的教材培訓,一定派任課老師參加。各級的教研活動,讓教師們積極走出去,外出參觀學習。新課程改革的春風老師吹到每一位老師的心中,讓他們親身感受這改革的浪潮。培訓工作的開展,提高了老師的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轉變了老師的教育觀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他們對課程改革的看法也在悄然轉變,由當初的不以爲然、事不關已到逼着改革、做樣子應付檢查,再到今天的積極參與、自覺反思,這就是進步!

組織教研活動是教導處的重要職責,積極開展教研活動是爲了提高課改實驗水平,積極推進新課改的實驗。以前我校的教研活動大多是流於形式,無多大實效。課改以來,學校十分重視教研活動的開展,教導處不急於求成,而是步步爲營,從基本工作做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在我校每一學年都開展上好一堂研究課活動,大力提倡老師上研究公開課,聽課、評課活動在全校各個科組展開。這些活動的開展,使全校老師的課堂教學觀、教學實踐逐漸擺脫了傳統教學的束縛,形成了較好的教研氛圍。

校本教材的開發是課改的特色所在,我校非常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積極創設條件,由教科室組織牽頭,帶領鼓勵老師開設校本課程,目前我校已形成《詩歌誦讀》、《手工製作》二門校本課程,由學有所長的老師擔任課程的教學工作。

一批老師在課改實踐中成長,課改實踐轉變了老師的教學觀念,提高了老師的教學能力。在重視雙基的同時,老師開始關注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開始關注學生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形成,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課改實驗老師不僅在各級教研活動中推出了優質示範課,還在片區以及沙區的賽課活動中獲獎,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也得到提高。以前我校的老師怕動筆,不敢寫,而今,在教導處的組織帶領下,他們也勇於寫出自己的教學體會,參加論文評選。只要跨出了第一步,下面的路就好走了,老師們的教育教學理論素養得到了提高,也小有所獲。.新課程的實施改變了學生的學校生活,也讓我們的老師感受到了時代的脈搏。

第二篇:課改優秀經驗交流材料1

課改優秀經驗交流材料

開學初到現在,我校領導和廣大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以較強的責任感和較大的熱情,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課程改革實踐中勇於探索,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我們欣喜的感受到了廣大教師的極大教育教學熱情,教育觀念的轉變已初見端倪,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初露端倪,課改給課堂增添了新的活力。

一、課改的有利條件及成果

自從我校進入課程改革以來,領導重視,組織保障有力。爲了保證課改實驗工作積極有效地展開,我校成立了課改領導小組、確立了課改模式、制定了一年和三年的課改規劃、制定課改推進措施和實施方案 ,爲激勵全體教師的課改熱情,我校還制定過程考覈機制,並對每位教師的課改參與度進行適當的獎懲,與教師的績效工資掛鉤。同時,校長十分重視課改工作,在集體辦公室內安裝了無線路由器,每位教師配置了u盤,倡導教師把課改與班班通聯繫使用,從而大大提高了我校教師的課改熱情。特別是一年級的張海利老師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改得熱潮中。 她還經常與課改教師一起 研討課改工作,制定課改實施方案,還深入課改年級的課堂聽課 ,對有問題的老師進行悉心指導,幫助解決問題。她以極強的感召力,激發了廣大教師的課改熱情,爲課程改革的有效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課改實驗老師培訓工作比較紮實有效。在學校的組織下,對於新的課改模式,採取了多次學、反覆學、全校學、個人學的多種方式,讓大家對課改模式理解透徹、掌握到位。每次課改活動,讓教師們積極參與學習。新課改模式的春風 吹到每一位老師的心中,讓他們親身感受這 課改的浪潮。新課改模式的實施,轉變了老師的教育觀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可以說這就是 成功之處!

二、工作的反思

1、轉變觀念的問題。觀念轉變的問題是課程改革目標的重要內容,仍有少數老師對課程改革的意義認識不足,教育觀念陳舊,,在教學教研和評價工作中,常自覺或不自覺地走回頭路,特別是某些老師,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較深,再加上中國的國情,應試教育的思想較爲嚴重,而老師的教學效果也要看成績,這造成思想上一時難以轉變。抑或個別老師職業道德不高,對工作懈怠,在學校形成一種不好的風氣,阻礙了工作的開展。這些都要認真加以研究解決,特別是通過學習加大校本培訓力度,進一步改進培訓方式和教學研究方式,也要從思想上引起重視。

2、校本課程開發能力較弱。沒有校本課程的課程體系是不完善的,校本課程的開發是課程改革的突破口。目前看來,因爲教師們的工作任務重,時間緊,再者我校在校本課程開發上缺少經驗,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探索與研究。

面對新課程這樣全新的內容,教導處要開展全員培訓,增強意識,更新觀念。全體教師必須加強自學,收集信息,提高認識,掌握技能,綜合體會,方能達到轉變觀念、提高教育教學的技能。 教師必須確定以人爲本、以生活爲源、以價值爲準、以實踐爲根、以創新爲標等觀點,改變學習方式,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轉變教師的角色,成爲新課程的傳授者、促進者和研究者,成爲學生的“夥伴”、“朋友”。

韋村國小

2014.04

第三篇:課改經驗交流材料

課改工作經驗交流材料

袁口國小 羅福寧

課程改革是整個教育改革的核心,對全面提高學校基礎教育的質量起着關鍵的作用。面對新的課改,開學以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關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驗要求,根據我校教學實際,努力開展新課程的探索工作,並取得一定的成效,現將我校課改工作情況彙報如下。

一、以人爲本,立足教師,着眼課堂,確保課改推進平穩 針對傳統備課的弊病,結合課改的要求,我們嘗試着進行了備課改革。我們主張:教師不要把主要精力用於書寫教案上,而應更注重備課的過程;不是編寫教案劇本,而應是設計結構式教學方案;要重教法更重學法;不要用細節設計來實現教學目標,而應圍繞教學目標理清思路框架;不要求格式整齊劃一,而可以因學科、因內容、因人而異 ;在備課管理時不要只重形式性管理,而更重實質性管理。具體的備課流程爲:個人鑽研教材-----集體確定方案-----分工設計教案-----個人修改創新 。這樣變傳統備課的單兵作戰爲集體構思、分工創作;變傳統備課的教案抄寫爲主爲注重課後反思提升。教師們有更多的時間用於思考,能在與同伴的交流探討中獲益,鑽研、合作的教研風氣蔚然形成。

二、組織課型研討,搭建交流平臺,在研究過程中提高。 新課程下,教材本身的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實現從“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轉變,前提是把握好教材編排的特點,理解教材編排意圖。通識培訓不斷深化的同時,我們更注重學科教學研究,尊重權威而不盲從,課堂創新不浮於形式,緊緊抓住學科本質,鼓勵教師發表自己的見解,形成自己的思想。我們改變原來研究課只重正式授課,忽視試教過程;由校長、主任主要點評,教師被動接受的做法,針對不同的課型,從第一次試教開始,所有教師全程參與, 人人發表聽課感受和教學建議,主任、校長幫助提升。在一次次磨課的過程中,直接感受和實踐講課改理念一步步轉變爲可操作教學行爲。

我校還採用多種手段激勵教師在先進的課改理念下大膽實踐,探索經驗,進而促進教師對先進課改理論的理解,尤其是以完備的系列活動計劃,即定期交流彙報制、相互聽課制、定期上課改實驗課制、課改實驗考覈制,體現了“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分層推進”的課改整體思路,效果顯著。

三、關注學生髮展,嘗試更新對學生的評價方式。

過去我們對學生評價是不夠全面 ,只重考試結果,不注重學生平日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過程,新課程理念下要求教師對學生要進行全面的評價。因此,在進行新課改的時候,我們改變了過去的評價方式,嘗試運用活動法、學生課堂情況紀錄法、學生學習檔案收集法、與考試測查相結合,各個方面都佔有一定的百分比,最後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

四、春風化雨,浸潤無聲,與新課程共成長。

我們以新的課程觀、新的教學理念,在實驗中摸爬滾打,短短兩年的時間" 就深刻地感受到學校生活在發生着可喜的變化!

學生變化

經過近四年的實驗,“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新課程理念在實踐中得到了體現,實驗班學生的變化和進步是明顯的,學生明顯喜歡學校,變得愛學習了。通過實驗,教師們反映,學生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了進步:國小低年級學生的識字量明顯增大。學生不僅從書本中識字,也從生活中,從各種學習資源中識字,並初步養成了主動識字的習慣。識字量提高直接促進了學生的閱讀。

學生交流和表達能力提高了。新課程提倡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在交流研討活動中學習。課堂上,學生們經常交流各自的學習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體驗。教師則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真實的感受,引導學生說心裏的話、自己的話。實驗教師反映:“實驗班學生‘說’的能力普遍提高了。”

學生質疑創新能力提高了。新課程提倡探究學習,鼓勵學生在探究發現活動中學習,從而把學習過程(來自好範 文網:)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爲學生思考、質疑、批判、發現、求證的過程,學生能動性、創造性得到了發揮,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得到了培養。用實驗教師的話來說:“現在課堂上經常被學生難住,學生真了不起。”

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提高了。新課程不僅專門開設了讓學生動手實踐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而且在每門課程教學中,都積極創造

條件,儘量給予學生更多的操作實踐機會,讓學生親自動手,親身體驗,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因此得到了提高。

課堂教學變了

課堂教學活起來了。在新課程的課堂中,學生被賦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權利:獨立思考、個性化理解、自由表達的自由和權利;質疑、批判教師觀點或教材觀點及其他權威的自由和權利;作爲平等的一員參與課堂教學並受到平等對待的自由和權利;因爲自己見解的獨特性或不完善性乃至片面性,免於精神或肉體處罰以及不公正評價或對待的自由和權利等等。這些自由和權利大大地解放了學生的個性和潛能,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教師變了

在新課程改革的實驗中,教師們嘗試着重新審視對職業角色的定位,把自己從“經驗”中請出來,敢“自以爲非”;教師們探究性地研讀新課標,希望來一場盪滌舊觀念,催發新思潮的“頭腦風暴”;教師們嘗試着正確地發掘新課程的內涵,整合地理解其要義,變通地實踐其要求,給學生烹調出豐盛的“營養套餐”;教師們嘗試着在評價中不揭短、不挑剔、用發展的、肯定的、差異性的目光看待個性鮮明的孩子們,給他們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成爲孩子們可信賴的學習夥伴。教師們嘗試着多關注孩子們的學習方式! 在教學上少一些墨守成規、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課堂上少一些“自說自話”,多一些百家爭鳴。

總之,通過幾年的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我已初步摸索到了課改的感覺,悟出了理念,初步實現了學生“樂學”的喜悅。有一句話說得好課改沒有固定模式, 我們相信,今天的耕耘,一定能爲明天的教育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四篇:課改經驗交流材料

醋那國小課改經驗材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我校從教育教學實際出發,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大膽實踐,具體工作作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首先課堂上解放思想:

傳統的課堂教學內容是由教材決定的,教師根據教材確定一節課講什麼、講多少,再寫成教案,課上就是“跟着教案走”;今天的課堂教學雖然也用教材,但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思路,教師應從促進學生的發展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織,進行創造性的勞動。

開放的信息交流。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單向或雙向的信息交流,而現代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教材、教具、學具之間全方位的、立體的開放式信息交流。學生在這樣開放的信息場中學習,效果是可以想象的。

1.課堂教學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放到突出位置。

社會離開創造是不可能發展的。同樣,教師如果把教學僅僅看作是學生的特殊的認識過程,年復一年地重複傳遞書本知識,這樣培養出來的人,只具有追隨型的特徵,不會有任何創造意識和創造才能。

創新應成爲國小語文教育的指導原則之一,語文學習應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應該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自己對材料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想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答問題。允許學生一時的“發現”“成功”或“失敗”“失誤”,這不是簡單的技巧問題,而是教學理念在教學中的切實反映。所有這一切,爲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提供了寬鬆的環境,提供了豐富的土壤。

(1)、變“被動、單向、接受”爲“自主、合作、探究”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因素。每一個學生既是一片有待開發的教育資源,又是這一資源的擁有者和開發者。因此,我們應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綜合,使學生的活動成爲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變“被動、單向、接受”爲“自主、合作、探究”。

(2)、變封閉爲開放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不僅能打破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界線,也打破了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森嚴壁壘,引活水於語文教學中。語文與藝術、社會、科學等學科知識和諧、統一地進行有機整合,形成強大的合力教育氛圍,能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做到“強化學科邊界,軟化學科邊緣”,真正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觀。

(3)、變單一爲多維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關鍵。網絡將文字、圖像、聲音等各種教學信息交融在一起,有利於開拓思路、激發想象,使學生思維高度活躍,引發創新火花、開啓思維之窗。

在學生習作時,網絡也是豐富的信息庫,素材庫,它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使學生眼前豁然開朗,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運用其中的內容,爲我所用,進行自主積累,積累語言、積累形象、也積累了情感,進行自主創造,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

(4)、變“一刀切”爲“個性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逐步培養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心理學認爲:人與生俱來就有一種積極的自我表現的慾望,提供表達的機會

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的閱讀。然而,由於各種原因,傳統的閱讀教學中,分攤到每個學生頭上的發言機會少之又少,有時課堂成了發言積極戶的專場,很多學生只能旁聽。網絡強大的交互功能,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爲每個學生提供了表達的機會。

2.對“課堂教學的本質”的認識發生了變化。

(1)從傳授知識向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方向變化。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的價值往往定位在更多更快地完成人類科學文化遺產的傳遞與積累上。今天,我們的教學應充分考慮到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設計富有情趣的情境與活動,使學生有機會從自己熟悉的事物中瞭解相關的問題,滲透語文知識的價值的及語文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2)變“課堂教學”爲“課堂生活”。

學生在學習中能否獲得積極良好的情感體驗,不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使學習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前提,還關係到學生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從而促進個性健康發展的問題。我們不僅把國小語文教育看作是科學知識的教育,更看作是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看到的就不是被封閉在“知”與“不知”的動態平衡上,而是放到了每一個學生充分活動的“問題”與“解決”的廣闊的空間裏,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一次次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二、建設書香校園――“讀書自古有樂,書香最能致遠”

有人說:語文的差距,是生命的差距,是人的差距。閱讀是什麼?閱讀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渠道。每一本好書就是一段人生,甚至就是一段歷史。讀書的過程是孩子認識人生,發現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閱讀是什麼?閱讀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每個民族的文化傳承相當大一部分必須是靠閱讀來完成的,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時候是在閱讀中薰陶、浸染中習得的。一個熱愛讀書的民族一定是一個強大的民族,建設書香社會是提高民族素質的重要途徑。建設書香校園,構建閱讀文化是我們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給更多空間,創設良好的名著閱讀氛圍

一個學習創新型的社會,一個正實施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社會,讀“文化快餐”是遠遠不夠的,學習型人生的構建需要營造“愛讀書、勤讀書、會讀書”的學習氛圍,讓書的香氣就像花香一樣彌散在校園的各個角落,使學生養成每日讀好書的習慣,有着充滿智慧的頭腦,使閱讀成爲像每天呼吸空氣那麼自然……只有這樣,孩子們的人生纔將是學習型人生,教師的成長才會成爲可能。《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讀書,強調少做題,多讀書,爲營造開放、自由、自主的讀書環境,我校給學生更多空間,創設良好的名著閱讀氛圍。

要想學生愛上書,教師必須先愛上讀書。課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識的教師來操作,我們的老師要實現從經驗型教師向理論型、學者型、思想型教師的轉變,必須靜下心來研修一兩位大師的著作,同時,讀書也使教師自覺地昇華職業道德,不僅提高理論水平,更加提升人格素養,由一位“經師”上升爲“人師”。

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閱讀文化經典,既是將素質教育推向深入發展的有效措施,又是溯源返本之舉。閱讀文化經典能使我們的精神家園更加滋潤,能使我們的文化脈絡延續,能使我們的精神有所歸依,能使我們生命的根深深紮在沃土之中,使我們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人。我開展了多彩的名著閱讀活動,營造了具有我校特色的閱讀文化。

2、“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惟有開放,留出空間,語文教學纔會有活力。“開放”與“封閉”是對立的。語文課程的開放是針對傳統語文教學“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中心”的弊端提出的。學生的天性要在藍天白雲下獲得釋放,學生的靈性要在詩情畫意中獲得抒發。

因此,我們充分合理地利用除課本以外豐富的語文教育資源,突破封閉的課堂和單一的課本侷限,開放課堂與課本,構建起以課堂爲主陣地、以課本爲基點全面開放的格局。通過建設活動樂園,充分利用母語社會背景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讓學生在廣闊的母語社會環境中學語文,用語文,構建由大語文教學觀、大課堂、大教材組成的語文教學格局。

3、組織學習社團,薰陶文化素質

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並不單純是一門學科,它是人類生活的濃縮,它的內涵極爲豐富,包括了自然、社會的各個方面。因此,我們要拓寬學生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整合各種知識,增強語文課程的整體效應;課文課程要向生活開放,必須迴歸生活世界,迴歸兒童的生活。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處處有教材。學生隨時有感受到身邊的生活中有活生生的語文存在,隨時能從日常生活中體驗、品味、感悟語言的魅力;語文教學要向社會開放,開放的語文課程以學生的語文生活經驗和成長需要爲依歸,把教科書“這本小書”與生活“這本大書”容爲一體,密切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的關係,既引導學生利用教科書學習語文,又拓展語文學習的領域和空間。我們組織了學生社團,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社會大環境中學習語文,這樣的語文課程必將成爲源源不斷、經常更新的一泓活水。

第五篇:課改經驗交流材料

新課改經驗交流材料

狠抓教學管理追求教研實效

東許國中田曉霞

在新課程實施的這幾年,我始終貫徹教育新理念,堅持實施素質教育,全體教師積極轉變觀念,以飽滿的熱情和強烈的使命感投入到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實踐和探索的行列中。在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在實踐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在實施新課程的道路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些微薄的收穫,今天,藉此機會,把我近年來實施新課改的點滴做法給各位領導彙報,與各位同仁交流。

一、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是教學方式的改變,過去教師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一味地傳授科學知識,在新課程理念下師生共同參與,共同探究學習。課堂上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爲學生的探究學習活動創設良好的情境和氛圍,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指導學生分組、合作、自主探究,教師與學生一起觀察、實驗、研究,並及時地爲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幫助,引領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指導學生自行得出結論。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目標已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教學設計已由“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教學目的已由“完成教學任務”轉向“促進學生髮展”。所有這些最終帶來的最大變化將是學生的充分發展。

二、課改理念下如何提高教學質量

身爲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常常面臨這樣一個問題:既要貫徹新課程理念,又要提高教學成績。如何協調兩者之間的關係?我們認爲:

1、在貫徹新課程理念中,與提高教學成績並不矛盾。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係。

傳統的教學,教學的目的似乎就是爲了提高教學成績,最終爲了考試成績。由於傳統教學只強調提高學生教學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結果出現高分低能的“狀元”。因而傳統教學最終被素質教育所取代。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並不否認提高教學成績的重要性,但是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強調教育的整體效應,強調提高教學成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2、以學生爲主體,加強針對性的訓練,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根據素質教育理論,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一個互動的過程,也是學生作爲“主體”接受知識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常犯的一個錯誤是 1

自以爲自己講解得很明白,學生一定能聽明白。但由於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學生接受教師的同樣的知識也會出現不同的接受效果。更何況教學中還有部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開小差。教師通過什麼途徑瞭解學生對自己傳授的知識理解的程度呢?通過針對性的訓練。當教師講完一個知識點後,不妨出適量的訓練題,課堂達標,從學生的反饋結果來決定自己教學的進度。當80%的學生通過教師的檢測,教師就可以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教師在教學中不必急於求成,趕教學進度,倘若出現較多學生某個知識點理解不透徹,教師更應加強針對性的訓練。

3、教師應該創設寬鬆環境,倡導民主型教學,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 現實中常見的課是課堂氣氛沉悶,嚴肅有餘,靈活不足,師生交流不夠。造成這樣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有些教師不想與學生有太多的交流。教師嚴肅呆板的教學風格就象一堵無形的牆,隔開了學生和教師的距離,阻礙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因此首先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創設寬鬆的教學環境,倡導民主型教學,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建立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係。只有在這樣的師生關係中,學生體驗到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同時感到激勵、鼓舞,形成豐富的人生態度,學生自然願意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當參與教學活動成爲學生的自主活動而不是教師強迫的行爲,教學氣氛才能真正活起來。其次,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鼓勵學生參加教學活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一般主要有課前演說、小組討論或合作學習、師生談話、知識競賽或課堂辯論賽等。只有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我們的教學才充滿生機與活力,我們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

4、對學生學習的效果進行質量跟蹤,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制勝法寶。 要提高教學質量,較爲科學的方法是進行教學質量跟蹤。 學生在檢測過後,無論成績如何,一般都不會對試卷作過於深入的分析,過一段時間就漸漸淡忘了。教師應該養成作試卷分析的習慣,並建立質量跟蹤表格,對所教學生進行成績跟蹤。包括跟蹤學生的平均分、優秀率、合格率等。對單元測驗中進步的學生(成績提高5分以上)進行表揚,對連續三次退步(退步5分以上)的學生要對其進行個別談話,瞭解情況,進行個別輔導。通過質量跟蹤,教師可以科學地掌握學生學習的效果,爲教師對學生實施因材施教原則,進行個體教育提供重要依據。

在新課程理念下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很多,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爲新課程改革開創新的局面。

三、積極參加校本培訓工作

校本培訓作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手段,通過開展校本培訓,大力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

四、教學精細化管理新模式的構建

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理念,一種文化。是建立在常規管理的基礎上,並將常規管理引向深入的管理模式。現代管理學認爲,科學化管理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規範化,第二層次是精細化,第三個層次是個性化。精細化管理就是落實管理責任,將管理責任具體化、明確化,它要求每一個管理者都要到位、盡職。教學精細化管理是以最經濟的教學方式獲取最大的效益,達到師生可持續發展爲目的的管理方式。

我們回顧過去的教學管理工作,只有注重教學過程管理的落實到位,執行得力,纔有最終的收穫。我們感悟 “教學管理無小事”,一切工作必須從細節入手,才能推動教學管理工作上臺階上水平。

五、存在的問題及反思

在新課程改革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素質教育的精神在教學工作中得到了一定的體現。但是我也發現,新課程的教學改革也存在着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如若不能有效地得到解決,將嚴重地阻礙新課程的推進和深化發展。

1、 把“對話”變成“問答”。2、 爲誇獎而誇獎。3、 把"自主"變成"自流"。 4、 合作有形式而無實質。

當然,任何教育改革都會伴生許多的問題,但只要其方向和主流是正確的,我們都應該努力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