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創新精準扶貧機制 打贏脫貧攻堅硬仗 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質量成色

創新精準扶貧機制  打贏脫貧攻堅硬仗  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質量成色

創新精準扶貧機制  打贏脫貧攻堅硬仗  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質量成色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成立於1954年,是全國唯一的裕固族自治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前沿、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一線,與甘肅、青海兩省7個市州15個縣市區接壤,東西長650公里,南北寬120—200公里,總面積2.4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00米。全縣轄5鄉3鎮、9個國有林牧場、102個行政村和3個城鎮社區,居住有裕固、藏、蒙古、漢等18個民族3.8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22萬,佔總人口的57.2%。肅南縣是省委、省政府確定比照享受藏區扶持政策的少數民族縣,也是甘肅省17個插花型貧困縣之一。2013年底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村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01戶300人,至2017年底,該縣貧困人口全部實現穩定脫貧,貧困縣、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人口各項指標全部達到或超過退出驗收標準,於2018年8月通過省級評估驗收退出貧困縣序列。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中,肅南縣大膽探索、積極實踐,走出了一條符合民族地區實際的精準脫貧新路子。

一、堅持生態保護與脫貧增收相結合,讓綠水青山成爲金山銀山

肅南縣是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轄區面積佔祁連山北麓面積的75%、佔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59.3%,有天然草原2677.55萬畝,溼地232.5萬畝,水源涵養林3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1.8%,孕育了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內陸河大小河流33支,是河西五市乃至內蒙古西部地區的“生命線”和“綠色水庫”,也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近年來,該縣堅持把生態作爲最大的資源和優勢,主動擔當維護西部生態安全的政治責任和歷史責任,全面樹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理念,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着力推進生態保護與精準扶貧、綠色轉型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草原生態是肅南縣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的根本,也是綠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但由於多年來超載過牧行爲,使該縣天然草原面臨局部好轉整體退化趨勢,爲有效保護草原生態,該縣啓動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全面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草原禁牧702.8萬畝、草畜平衡1389.1萬畝,科學合理確定適宜載畜量,嚴格落實草畜平衡管理制度,2016-2018年通過舍飼半舍飼養殖、草原流轉、異地借牧和壓縮牲畜規模等措施全面完成10.18萬個羊單位的減畜任務,每年落實草原生態補獎資金1.98億元,人均達到7506元,全縣草原補獎資金人均保底收入達到3353元,僅此一項人均收入就達到和超過貧困線。

減少生態核心區的人類活動,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生態壓力,減少破壞。近年來,肅南縣先後投資6億多元實施生態易地搬遷工程,建成牧民定居點19個,將久居祁連山生態核心區的4000多戶1萬多農牧民進行了易地搬遷和集中定居,農牧民集中定居率達到80%以上。2017年隨着中央環保督察反饋、環保部約談、中辦國辦通報和央視媒體報道發現的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肅南縣全力推進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整治,啓動實施了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原住牧民搬遷工程。肅南縣在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居住並長期從事畜牧業生產的農牧民共有4115戶10803人,先行對核心區149戶484名農牧民羣衆進行了搬遷。在保持核心區農牧民草原承包關係相關政策不變的前提下,從搬遷農牧民中每戶選聘1名18歲-60週歲的家庭成員聘爲生態管護員,每人每年發放報酬3萬元,保證了搬遷農牧民生活水平不降低,轉型就業有活幹,實現了農牧民從原來的靠山吃山到現在的護山養山,農牧民羣衆切實從生態保護中得到了真正實惠,既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減輕了草原生態壓力,又最大限度地改善了羣衆生產生活條件,通過最小成本實現了牧區扶貧攻堅效益的最大化。使“綠水青山”真正成爲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走出了一條保護生態與脫貧增收相得益彰的路子。

二、堅持深化改革與扶貧扶志相結合,讓內生動力轉爲發展潛力

在縱深推進脫貧攻堅工作過程中,一些貧困羣衆創業致富的精氣神不足,加快發展的信心不高,肅南縣緊緊圍繞破解貧困戶自身發展內生動力不足、配股資金欠缺、增收門路不寬等問題對症下藥、精準施策。積極推進農牧村集體經營制度、農牧業供給側結構、農牧村集體產權制度和土地草原確權頒證、集約流轉、“三變”等方面的改革,奔着問題去,瞄準要害改。在部分村先行開展農牧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在完成清產覈資、界定成員身份的基礎上,進行股權設置、量化股份,申請賦碼建立股份合作社,着力打造“股份農牧民”。引導和鼓勵羣衆以農牧村“三變”改革爲突破口,積極盤活農牧村集體草原、土地、等自然資源性資產和建設用地、基礎設施等可經營性資產,自然風光、風景名勝、民俗遺產等資源,構建以農牧民爲主體、股權爲紐帶、產業爲平臺、企業(合作社)爲龍頭的發展模式,引導企業(合作社)以代養、託管、訂單託底收購等形式,與羣衆構建穩定的產銷合作關係和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充分激活農牧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激發內生活力,推動“三變”改革由“盆景”向“風景”轉變。

改革到哪裏,政策的觸角就深入到哪裏,資金就流向哪裏。肅南縣拿出“真金白銀”強化政策扶持,充分發揮政府補償資金撬動效應,由縣財政每年專列扶持資金,每年重點規範提升20個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全縣各類專業合作社累計達到376家,創建國家級示範社3家、省級示範社20家、市級示範社57家、縣級示範社98家,創建市級示範性家庭農場46個、縣級示範性生態家庭牧場40個,帶動農牧戶4800多戶,佔總戶數的56%。整合涉農資金注入效益較好的經營主體,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利益分配機制,每年按8%利潤分紅,每村每年至少新增集體經濟收入3.2萬元,有效激發了承接主體與農牧村發展的積極性;爲47戶相對貧困戶按每戶1萬元的標準,將扶貧資金量化爲農牧民持有的股金入股經營主體,每戶每年可分紅800元,使一次性投入變爲持續性增收,變“輸血”爲“造血”,形成了農牧民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只有激發內生動力,充分調動牧民羣衆的積極性,脫貧纔可持續,羣衆纔有幹勁”該縣駐村幫扶幹部顧永莉說,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引導貧困羣衆樹立主體意識,通過脫貧攻堅宣傳活動,採取宣傳創業典型、提供諮詢服務、開展技術培訓、表彰創業模範等多種形式,教育引導貧困羣衆樹立“寧願苦幹、不要苦等”的觀念,轉變等、靠、要思想,激發了貧困羣衆內生動力。

三、堅持產業扶貧與轉型發展相結合,夯實特色產業發展基礎

肅南縣農牧業優勢產業不夠突出,甘肅高山細毛羊、肅南高原犛牛、甘肅馬鹿、小雜糧等特色產業優勢沒有充分發揮,產業結構單一、層次不高。肅南縣緊緊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着力推動第一產業向以綠色有機和高端精細爲特點的現代農牧業轉變,第三產業向以“旅遊+”爲特點的現代服務業轉變,在2017年底,貧困人口全部實現穩定脫貧,不斷夯實特色產業發展基礎,持續鞏固提升脫貧質量。

做強農牧業特色產業,以綠色畜牧業爲重要抓手,突出甘肅高山細毛羊主導地位,大力推廣捨飼半舍飼養殖、細毛羊“兩年三胎”、淺山區肉牛養殖、高原犛牛綠色有機產品等新模式、新技術、新品牌,全縣舍飼半舍飼養殖率達到70%以上;以小雜糧、馬鈴薯、中藥材、草產品以及休閒農牧業等特色產業發展爲主攻方向,扶持壯大一批特色富民產業,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充分發揮“高原、綠色、有機”品牌優勢,“三品一標”農畜產品比重達到45%以上,三個畜產品獲得農業部地理標誌認證,三個品牌獲得農業部綠色食品認證,兩個畜產品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和“甘肅省著名商標”,畜牧業在農牧民增收致富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做大特色文化旅遊產業,大力實施全域旅遊大景區建設、全產業鏈打造、管理服務水平提升和全民宣傳“四大行動”,培育旅遊示範村22個,設計開發旅遊商品700餘種。精心籌辦賽馬會、踏雪節、玉博會、藝術節等重大旅遊文化節會和體育賽事活動72項,2018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530.6萬人次,同比增長24%,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6.6億元,同比增長38.4%。同時出臺政策大力扶持發展鄉村旅遊,集中力量培育了40家鄉村精品民宿、40戶品牌農家樂,引導農牧民就近轉型從事“牧家樂”、家庭旅館經營和三產服務業,不僅增強了貧困村的造血能力,還讓貧困羣衆背靠山水美景吃上了旅遊飯,形成了穩定的產業鏈和增收點。

做實電商助農增收產業,積極推進“互聯網+扶貧”,採取“政府+電商企業+農牧戶”發展運營模式,搭建“網貨下鄉”和“山貨進城”平臺。建成運行淘寶網肅南特色體驗館,入駐企業(店鋪)20多家,開通鄉鎮服務站網店2家,5個貧困村均建有村級服務網點,5個農民合作社建立農畜產品電子商務網絡營銷平臺,60多種農畜產品、旅遊文化紀念品實現了“上網”“進城”,暢通了農畜產品銷售渠道,帶動了農牧民創業增收。

四、堅持鞏固弱項與補齊短板相結合,提高脫貧攻堅質量成色

肅南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甘肅代表團審議和在重慶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對標“兩不愁三保障”等指標任務,下大力氣治硬傷、強弱項、堵漏洞,努力推動中央和省委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堅持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制定《肅南縣鞏固提升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工作方案》,對返貧人口和新識別貧困人口,及時納入建檔立卡予以扶持,建立了脫貧攻堅成效鞏固提升預警監測機制。在教育扶貧方面,實行控輟保學月報告制度,利用學籍管理系統加強學生異動情況。確保我縣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無一人輟學,義務教育鞏固率繼續保持在99.6%以上。在住房保障方面,全面開展農牧村危房改造“回頭看”和危房動態巡查工作,經摸排,我縣各鄉(鎮)“四類”重點對象住房無新增和遺漏危房,全部有安全住房。在健康扶貧方面,全面落實健康扶貧各項政策,確保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保障貧困人口全覆蓋。落實“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即時結算報銷制度,建立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機制,確保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率和“一人一策”幫扶措施落實率均達到100%。在飲水安全方面,繼續組織實施農牧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並建立了全縣供水工程運行管理臺賬,靠實維修養護經費,每季度對全縣集中供水工程進行全覆蓋監測,對全縣千人以上水源地製作安裝了保護區界標、反光標示牌、警示牌等保護設施。

脫貧摘帽之後,肅南縣緊盯在全省民族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圍繞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善、集體經濟發展等方面補“短板”、強“弱項”、還“欠賬”,集中攻堅、精準發力,固強扶弱,持續提升脫貧攻堅質量成色,走出一條具有肅南特色的民族地區脫貧攻堅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