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工作計劃

個案工作計劃精彩多篇

個案工作計劃精彩多篇

個案工作計劃 篇一

一、案主資料

姓名:趙某

性別:女性

年齡:28歲

婚姻狀況:已婚(同齡丈夫張某,並有一個7歲的女兒孩子)

教育程度:國中畢業

家庭背景:父母都是普通農民,在農村務農。

職業經歷:國中畢業之後,外出南方打工3年,之後回農村結婚生子。 性格特徵:勤勞孝順,堅強獨立,但是多愁善感,偏執多疑。

婚姻觀:認爲夫妻雙方白頭偕老的婚姻是最美滿的,堅持夫妻彼此包容、理解和忍讓的相處之道。

生育觀:案主出生在一個多子女的農村家庭,在國小以及國中都是班裏的優等生,但是由於家裏兄妹比較多,家境貧寒,她在國中畢業之後被迫放棄了繼續求學的機會,轉而外出打工,補貼家用。這些經歷使她深刻體會到了養育多個子女的艱難,而且案主在南方發達城市打工時,看到了城市家庭中優生優育的種種好處,這些都堅定了案主只生一個孩子,把家裏所有資源都集中到一個孩子身上的想法。

二、背景資料

1、內容提要

案主結婚後所在的家庭是一個由案主夫妻、公公婆婆以及案主女兒所組成的主幹家庭,由於丈夫是家裏的獨子,而深受中國傳統文化“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等生育思想觀念影響的公公婆婆非常希望自己家裏擁有孫子來繼承香火,所以,自案主結婚以後,公公婆婆一直希望她能爲家裏生一個男孩兒。剛開始婆媳相處十分融洽,婆婆對她是好言相勸,但是在她生過女兒並表示不想再生育之後,婆婆對她的態度經歷了耐心勸導到冷眼相待,直至最後口角相爭,拳腳相向、家庭暴力產生的過程。

2、案主陳述

在我生孩子之前,丈夫還有公婆對我都挺好的,丈夫經常在外地打工,我和公公婆婆在家裏種幾畝地,我們還養了十幾只羊,這樣除了平時生活上的一些日常開資之外,還能存一些錢,經濟上還算過得去。丈夫雖然在外地,但會經常回家,我們夫妻感情很好。而公公婆婆經常誇我賢惠孝順、善於持家,我也覺得他們也比較勤勞能幹,踏實節約,遇到事情我們總是互相理解、包容,所以我們之間相處的很融洽,很少發生矛盾。

結婚一年之後,我生下了女兒,她很可愛,我很愛我的女兒,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教育她,並且讓她以後能夠接受和城裏孩子一樣的教育,考上好的大學。所以我不想再生第二胎,就像城裏一樣集中精力養好一個孩子。況且家裏的經濟條件也不是很好,雖然丈夫在外打工,家裏也種了幾畝地,養了些羊,但是隨着公公婆婆慢慢老去,而且公公又患有糖尿病,每天都離不開藥,孩子也在不斷長大,以後花錢的地方還很多,我覺得如果再生一個孩子,我們的壓力會很大,還不如把一個孩子養好呢。但是公公婆婆一直想讓我生一個男孩兒,因爲我丈夫是獨子,所以在生完孩子之後,他們經常勸我再要一個孩子。我把自己不想生育的想法告訴他們,並且勸他們說城裏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而且城裏的孩子都很聰明、懂事。但是公公婆婆包括我的丈夫都不能接受沒有男孩兒的家庭,他們想了很多辦法讓我生一個男孩兒,剛開始他們努力勸導我,我不同意,後來他們就對我冷眼相待,經常故意找我的麻煩,我們常常因爲一些生活瑣事發生激烈爭吵,有一次丈夫還動手打了我,而且公公婆婆

對此也不管不問?

現在我很痛苦,在這個家裏我已經感覺不到幸福了,最近丈夫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每次回家對我也很冷漠,而且他也很少給家裏寄來錢,我們之間感情已經很淺,只是靠孩子維繫罷了。公公婆婆因爲我不同意再次生育,對我的怨恨很深,我們之間常常因爲一些瑣事爭吵,每天都沒有快樂可言。丈夫現在經常喝酒,回家就打我,有時候我會想到與其這麼累,還不如死了了算了,但是每次想到自殺,就會想到不能讓孩子沒有媽媽,所以我必須活下來好好照顧孩子。現在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我試着去和公公婆婆靜下心來好好談談,但沒有任何成效,好像我們之間的矛盾太深了,已經無法彌合。但是我又不想離婚,因爲我想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健康正常的家庭裏面,再說這麼多年我爲這個家也付出很多,也體會過來自家庭的幸福和溫暖,對這個家有很深深的感情,我不想輕易的放棄這個家庭,更何況我對再婚的家庭是沒有任何信心的。

三、主要問題:

1、家庭問題:家庭比較不和諧,時常會與家人吵架。趙某與婆婆思想觀念不太一樣,時常因爲生孩子的事情發生爭吵。

2、心理問題:趙某心理比較消極,多愁善感,對於家裏的矛盾,自己無法承受的時候,還有輕生的念頭。

3、人際關係問題:趙某性格有些偏執、多疑,與周圍的人人際關係一般。但是與丈夫和婆婆的關係比較緊張

4、經濟問題:由於趙某打工回家以後一直待在家裏沒有什麼工作,並且她的丈夫在外打工沒有貼補家用,除了種幾畝地和養一些牲畜之外,家中沒有其他經濟來源,經濟狀況較爲緊張。

5、婚姻問題:由於丈夫在外打工,最近很少着家,兩人關係不是很好,經常因爲小事吵架。婚姻也不太穩定

四、問題分析

趙某家庭不和諧,是伴隨着婆媳之間關於生孩子的問題出現的。趙某小的時候家境困難,使得她上完國中之後就不得不外出打工,爲家庭減輕負擔,也正因爲如此,案主深刻體會到了經濟條件對於一個家庭是多麼的重要,她也爲自己不能繼續上學而感到遺憾。趙某的心理問題也可能是由於從小父母忙碌,缺少對她的關愛,再加上過早的外出打工,對於爲了保證自身安全,自身建立起了防範意識,並且多疑的心理日漸表現出來。趙某人際關係緊張很大程度上是她自身的問題,總覺得身邊的人都不友好,而且她本人也有些以自我爲中心,偏執表現明顯。婚姻問題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丈夫的態度,她覺得丈夫不理解她,還打他,所以對丈夫失去了信心,兩人婚姻陷入困境。

五、分析治療

(一)理論模式: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和結構家庭治療法

(二)理論假設:

(1)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理論假設:

1、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認爲個體的發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而且這三個方面的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響求助者的成長過程。因此,不能簡單地把求助者的問題視爲有某個或某方面因素導致的,它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該模式借用了系統理論的概念“人在情境中”,即把求助者放到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去認識,通過了解求助者所處的環境把我求助者的問題。

2、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認爲,導致求助者的人際關係失調和心理困擾的原因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第一,求助者早年未被滿足的慾望或者未被解決的情緒衝突壓抑在心中,經常干擾求助者當前的生活,妨礙求助者的人際關係適應。第二,當前的社會環境的壓力過於強烈,是求助者早年未被解決的問題表現出來,從而導致求助者的行爲出現偏差。第三,求助者的問題還有不良的自我功能和不良的超我功能相關,在這些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的影響下,求助者對外部環境的認識能力以及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能力減弱,最終導致心理困擾和人際關係的失調。該模式強調,在分析求助者的問題時要把求助者問題產生的背景和現狀結合起來考慮。

3、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對人際溝通十分重視,認爲它是保證人際互動有效進行的基礎。該模式強調,人際溝通會影響求助者的家庭關係和求助者的社會角色的扮演,對求助者的超我和自我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該模式認爲,求助者的自我功能的強度、自我防衛機制和知覺等都是影響其人際溝通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

4、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認爲,每個求助者都是有價值的,他們都具有發展自己的潛能,知識爲開發而已。因此,該該模式指出,開展心理與社會治療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挖掘求助者的潛能,使求助者健康的成長。

(2)家庭治療法以整個家庭爲治療單位,通過改變家庭的結構與交往方式以發揮家庭的功能,從而使個別家庭成員的問題真正得以解決。

理論基礎:

1、以家庭作爲治療的單位;

2、相信個人的問題是家庭交往過程中的問題反映;

3、家庭功能發揮不良是因爲家庭的結構不合理,通過改變家庭的結構與組織,可以使家庭的功能得到正常的發揮;

4、不把個人行爲問題作爲治療的焦點,而把改變家人的交往方式作爲治療的手段與中心;

5、治療不採用直接的、單對單的談話方式,而是多元化、多層次地介入到家庭成員的交往過程中;

6、注重此時此地的現實情況,而不注重對家庭歷史的回顧與家庭問題成因的追溯。

六、服務計劃

(1)目標:

1、總目標:幫助案主建立自信心,使其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能夠正確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幫助案主自我認識、自我促進、自我實現,接納自己也接納別人,有良好和深入的人際關係,達到現實的自己與理想的自己協調一致。

2、首要目標:同時幫助案主與家人溝通,與家人建立正常的關係。讓案主正確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不要總是回憶過去。使其正確對待夫妻感情問題,不要逃避。

(2)具體工作計劃:

第一階段:接案與建立專業關係

接案是指個案工作員初次與求助者進行接觸,瞭解其需要與困難,對其面臨的問題初步作出判斷,根據機構的性質決定是否能夠爲求助者提供服務。

目的:與案主初步接觸,瞭解案主的基本情況,取得案主的信任後,建立良好專業關係;通過與案主的正面接觸,對案主的問題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確定主要問題,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

方法:會談法

過程:工作員通過溫暖、尊重、真誠、共情和理解等技術,表現出對案主的尊重、接納和關心,並適時表達同感,使案主獲得安全感,並且儘可能地讓案主毫無顧慮的傾訴心中煩惱,

宣泄被壓抑的情緒。在此基礎上了解案主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問題,收集儘量多的資料,與案主建立良好諮詢關係,爭取案主的信任與合作,與案主共同確定諮詢目標與方案,幫助案主建立自助態度,使其積極參與治療過程。

第二階段:心理幫助階段

目的:通過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的理論在諮詢中探究案主面臨的問題及其產生原因,幫助案主重建認知結構,以及社會支持網絡,改變其焦慮情緒。

方法:會談法、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

過程:

1、採用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探究案主面臨的問題及發展過程,使案主識別自己的困境所在,意識到自己的消極情緒。

2、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的治療技巧中還包括探索——描述——宣泄這一這一直接治療方法,這一方法不僅具有研究和診斷的功能,同時還具有治療的作用。所謂探索——描述——宣泄是指社工通過求助者的描述和解釋探索求助者的問題,併爲求助者的情感宣泄提供機會,以便疏導求助者的情緒衝突,改變求助者的不良行爲。面對我的案主,從她的表述中,我可以體會到案主的苦惱、既想孝順公婆,又想堅持自己生育觀念的矛盾心理。所以,我需要幫助案主表達負面的感受,並提供機會讓求助者宣泄自己內心的憤怒和不滿,以便減緩案主的心理壓力,深入探討求助者問題的實質。我對案主說,你有什麼困惑以及不滿都對我說吧,我渴望聽到你內心的那些痛苦,這樣,她把內心的不滿與憤怒全都發泄了出來,之後,她告訴我感覺很輕鬆,很舒服。我說看到你輕鬆的樣子,我也很高興。由於,案主丈夫常年不在家,自己與公公婆婆之間的代溝相對比較嚴重,所以,除了偶爾和自己的閨蜜交流,平時她的感情表達是受到限制的,這不僅案主的心理壓力,而且還妨礙了她正確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就像她由於比較敏感,很多時候她會懷疑自己的婆婆是不是不喜歡她等。這個方法還要求社會工作者幫助案主減輕意志控制,並鼓勵案主表達各種被壓制的感受,以便了解案主未意識到的各種內心矛盾和衝突。例如,我試着問她你覺得婆婆身上有何優點?她說婆婆平時對她很好,也很懂得照顧孩子等,而這就反映了案主因爲不生育而對這個家庭的內疚感受。我還會問她,現在這個家庭給你帶來那麼多的痛苦,你想過離婚麼?她回答說自己想過離婚,但是想到離開自己相處多年的丈夫、公婆,還要帶着孩子進入另一個陌生的家庭,自己是非常不願意的,這也反映了案主對這個家庭的留戀與喜愛。通過鼓勵案主表達這些被抑制的感受,可以讓案主正確的瞭解自己所處的實際情況以及自己面臨的問題所在,通過案主的表達,她發現自己原來並沒有那麼恨自己的丈夫和公公婆婆,她也感到原來自己對這個給她帶來無數痛苦的家庭還有那麼深厚的感情。我想這對於治療案主的心理困擾和人際關係失調來說都是十分有益的。

在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中,還注重一個反應性直接治療技巧,其中的人格發展反映方法對於我的案主治療有很大的借鑑意義。人格發展反映是指工作者幫助求助者重新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早年痛苦經歷,調整求助者的人格發展。由於求助者早年未被滿足的需要和未被解決的情緒衝突對其人格的發展影響很大,因而工作者首先要給予求助者一定的機會宣泄長期被壓制的需要和情緒衝突,以便與求助者共同深入探討其早年的痛苦經歷。第二,再案主宣泄內心矛盾和衝突之後,工作者就需要與求助者一起探討起早年的不幸經歷,把求助者的早年感受與其現實的不良行爲聯繫起來,分析其中的邏輯關係。第三、在求助者瞭解其不良行爲的根源基礎上,工作者需要幫助案主重新評估以前的經歷,調整案主現有的人際關係。通過案主的表述,我明白,我的案主的一些早年經歷對於他現在的行爲觀念有很大的影響。案主出生在一個多子女的農村家庭,家境貧寒,但是案主從小熱愛學習,學習成績非常優秀,但是國中畢業之後,身爲長女的她,不得不放棄繼續求學的機會。案主的這一經歷在很大程度

上影響了她的人格發展,所以在生孩子的問題上,案主百般抗阻。所以,在處理案主的這一問題時,我會幫助她宣泄自己埋藏已久的不良情緒,使其得到釋放。

3、提出建議與意見:

(1)讓案主學會如何與家人溝通,及時發現家人的優點。

(2)建議案主積極主動與家人和朋友交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想法。相信人是善良的,放棄以往的敵對想法,用感恩的心去對待自己的家人。

(3) 由於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強調的事重視人的自覺。因此,針對案主本人對事情存在某種偏執的想法,社工儘可能的幫助案主學會理解他人。

第三階段:結構家庭治療階段

目的:通過與案主的家人交談,讓案主的家人能夠理解案主的想法。其次,緩和案主與婆婆之間的矛盾,希望她們能夠正常的交流。儘可能的的支持案主自身的想法,而不是替案主決定她的生活方式和生育觀念。

方法:會談法、結構家庭治療法

過程:通過家庭成員(特別是丈夫)的積極配合,讓案主感覺到其實自己並不是不被人理解和關心,只是丈夫不願意表露出來。同時,讓案主與婆婆敞開心扉的交流自己的想法,讓婆婆知道自己的想法。其次,讓案主與自己的丈夫也好好交流,讓彼此都知道對方想的是什麼,加深彼此的瞭解。同時,面對婚姻中出現的問題兩人都有必要好好反思,到底是什麼方面出現了問題,以今後到底該何去何從。

第四階段:結束和鞏固階段

目的: 瞭解案主面臨的新問題並鞏固工作效果。

方法:會談法

過程:主要任務是回顧和總結,瞭解案主的變化和案主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對案主的進步給予正性反饋與強化,幫助案主把諮詢過程中學到的認知方式、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來處理自己與家人、朋友的關係,鼓勵案主正面評價自己,減少焦慮,學會客觀對待別人。

七、服務過程記錄(附後)

八、方法評估

針對案主自身的情況,本案主要採用的是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和結構家庭治療法,儘可能的使案主建立自信心,使其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能夠正確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案主自決。同時協調家庭成員積極配合,通過與案主之間的互動遊戲,使得這個家庭矛盾得到緩和與平息,使案主走出困境,擺脫生活的煩惱。

九、個案反思

由於案主本身遇到的問題不僅僅是來自自己,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家庭的原因。過往不能滿足的需求在婆媳之間的問題上得到放大,進而激化了夫妻之間矛盾,導致案主陷入痛苦、不能自拔。因此,作爲社工,我們的任務就是讓案主自我認識、自我促進、自我實現,接納自己也接納別人,有良好和深入的人際關係,達到現實的自己與理想的自己協調一致,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

個案工作計劃 篇二

一、基本資料

,男,10歲,現在xx國小就讀,健康狀況一般,體型正常,臉色紅潤,身體素質一般。案主性格內向,平時與鄰居、朋友交流很少,只與幾個同學有來往。有時會一起與同學玩玩遊戲。

二、背景資料

家庭背景、案主的父母多年前來到台州,案主也隨着父母與姐妹來到台州,父母都在臺州打工,加上還要承擔3個孩子,條件比較一般,案主有一名姐姐,一名妹妹,姐姐上國中,而妹妹還小沒上學,平時父母忙,需要周玉明照顧妹妹,因此與妹妹關係比較好,父母也沒有時間管他,也沒什麼朋友,長期以來形成了內向的性格,加上沒人管,便放縱自己,學習也不認真,加之學前以及一年級的時候沒有學好基礎,導致到二年級還不怎麼會寫字。

個人經歷、案主就讀於xx國小,成績中等偏下,現讀二年級。因家境在校期間,案主不愛學習,不寫作業,上課也不聽,平時考試都是倒數,老師對於周玉明也有些不管的態度,平時的周玉明不愛寫作業,因此老師也沒有一定讓他寫作業的意思,而是把別人寫好的作業拿給他抄,同學們也由於案主不太會寫字,成績更是倒數的,因此同學們都不怎麼喜歡周玉明,因此導致周玉明的社交範圍較小,同學們都不愛和他做朋友

三、主要問題

案主存在一些問題。他性格內向,由於自己消極的態度,不怎麼與人交流,不太會寫字,完全達不到二年級學生應該達到的水平,就連模仿也模仿不來,且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怎麼熟悉,案主的家庭系統也存在着問題。父母長期忙於工作,沒有時間與能力來輔導孩子的學習,加之對孩子不管不顧的狀態,因此孩子比較孤僻,由於周玉明不太會寫字,成績更是倒數的,因此同學們都不怎麼喜歡周玉明,因此導致周玉明的社交範圍較小,同學們都不愛和他做朋友

四、問題分析

(一)問題確認。對於周玉明不會寫字的問題,據瞭解,周玉明本身沒有存在問題(如先天性疾病之類),只是過於懶惰,自暴自棄,加上一年級的時候基礎沒學好,導致這一問題的產生,案主的問題也是受到家庭以及學校老師同學的影響。同時,學校老師和家長也沒有對此進行及時的處理,並有逐漸嚴重的趨勢。因此,既要針對案主的心理問題進行治療,還要結合外部資源共同解決案主的問題。

(二)對於同學們不喜歡周玉明的問題,是由於周玉明不會寫字,成績差直接導致的。只要把周玉明不會寫字的問題克服,相信同學們會改變對周玉明的態度

五、服務計劃

目標在於協助案主認清自己面臨的問題,發展個人的潛在能力,幫助並促使其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協助其調整人際關係網絡,促使案主能夠自己努力去改善。具體計劃如下、

1、幫助周玉明學會基本的寫字,比如簡單的一,好,又此類的漢字一百個。

2、加強對周玉明的心理教育,讓他明白父母老師沒有放棄自己,使自己也不會自暴自棄,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成績,使同學們對他改觀,社交範圍擴大。

3、通過與老師家長的溝通,讓他們明白孩子需要更多的關注,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六、服務提供

我瞭解了學校老師以及同學提供的初步信息後,約見了案主。第一次接觸,案主雖沒有表現出太多牴觸情緒,但也比較沉默寡言,在多次見面交談過程中,我與案主也相互瞭解了不少,明白問題形成的原因。

1、社工根據案主情況,先從案主的心理情況開始,每個月對案主進行一次心理教育,每次40分鐘,鼓勵他,讓他知道老師還沒有放棄他,爸爸媽媽也很關心他,同學也會很願意與他做朋友,讓他要對自己有信心,重新拾起對自己的信念,積極應對和解決目前困難。

2、同時,我要對案主自身的問題進行處理,每個星期定期對案主寫字進行輔導與幫助,每次一節課,幫助他學會基本的漢字,看他自己的能力,掌握一年級學生所應該學會的漢字,例如一,又等基本漢字一百個。

3、通過與老師家長的溝通,讓他們明白孩子需要更多的關注,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例如與老師溝通,讓老師定期的與案主交流,並且輔導他的作業,在父母方面,可以在空餘的時間儘量陪陪孩子,也可以在學校每過一個月舉辦老師與家長的交流會,促進老師與家長的溝通,讓孩子健康成長。

七、想要達到的效果

1、通過三個月的服務提供,通過對案主12次的輔導,使得案主成功學會漢字,並且能夠非常流暢的寫下來。

2、通過對案主四次的心理教育,加強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使得案主明白自己的價值,進一步提升自己的信心,能夠更好的練習寫字以及一步步的提高學習成績,贏得同學們的喜愛。

八、個案反思

我按照工作流程進行工作,會取得一定成效。我也一次你充分認識到資源的重要性,通過其他社工的幫助,解決了案主的心理問題,通過學校老師的關心與教育,解決了案主的學習問題,通過家人的關懷,解決沉默寡言的問題,本案也存在一些問題。在取得案主支持方面,我們還不夠到位,以致在隨後與老師同學的溝通中經常無功而返,造成時間和精力的不必要損耗。因此,在工作中需要不斷地、全程瞭解案主的各種情況,與案主及時有效進行溝通。

個案工作計劃 篇三

一、案主資料

姓名:鄭**

性別:男

年齡:10週歲

性格特徵:多愁善感、沉默寡言、言行猶豫徘徊、瞻前顧後,性格內傾、封閉自保

家庭職業背景:農民,但父母長期在外打工

二、案例陳述

主要問題:心理陰影,性格轉變,沉默寡言,一定的厭學情緒。

背景材料:

小杰家總共有三兄弟,他排老二,上有一個哥哥,下有一個弟弟。那時姨媽家經濟尚且寬裕,欣然接受,便承擔起撫養小虹的責任。小虹聰明可愛,再加上得到姨媽(原爲一名教師)的精心教育,一直保持着優秀的學習成績,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裏都表現活潑,令人喜愛。小虹在姨媽家慢慢成長的過程中,很喜歡姨媽家,也逐漸將姨媽當成自己的媽媽,並一直稱呼姨媽爲“媽媽”,自己的親身父母會偶爾過來看望小虹,但小虹和親身父母的親熱程度顯然不如和姨媽親暱,甚至在姨媽、親身父母同在的場合下,小虹只是在姨媽那裏撒嬌,基本和父母感情疏遠。爲此,有不少親戚朋友故意開玩笑似的詢問小虹,比如,“小虹,你到底是誰的孩子?”,“你又不是你姨媽的親孩子,應該和你媽更近一些?”??諸如此類的問題,儘管並無惡意,但年幼的小虹無從回答,在多次受到這種問題的困擾下,小虹便拒絕回答這樣的問題,以沉默代替回答。某天,一個好事親戚反覆詢問這類問題用來逗樂,小虹鼓足勇氣回答了一些,後遭到親戚的大笑,小虹當場情緒低落,終於忍不住流出眼淚,從此表現得沉默寡言、言行猶豫徘徊。撫養小虹的姨媽後期因爲家庭負擔過重,曾要求小虹的父母將小虹帶回家撫養,但由於小虹父母一直忙於在外打工(小虹的兄弟姐妹由爺爺一家照顧),事情一再耽擱,造成姨媽的一些不滿與誤解,因此對小虹的關愛不如從前。小虹更加情緒失落,因而導致在家和在學校

積極性都下降了許多,成績下降很快,逐漸有厭學情緒,整天無精打采,很少展現笑容。

三、分析治療理論模式

針對小虹的這種狀況,社工計劃採用心理社會治療模式,這是因爲小虹在成長過程中有未被解決的困擾,以及不好的經歷壓抑在內心裏,給自己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和心理陰影,從而導致不合理的心理狀態和處事態度。同時,心理社會治療理論認爲個體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所持有的觀念都會有意無意地影響到其現實的心理狀態和行爲模式,因此瞭解個人早年經歷對於瞭解其現在和將來都有很大幫助,同時,在個體與環境的互動中,家庭和社會角色對超我和理想自我的建立都有重要影響。小虹面對的問題一定程度上與其早期經歷的那件事情有關,並且一直被“親媽”、“姨媽”等問題困擾,一旦能夠好這些問題,將會有助於小虹的健康成長。

四、案主需求

由案主目前面臨的困境可知,案主亟需對一些自己比較敏感的問題的解答,而且這些解答必須具有一定說服力,能夠說服自己,還能夠說服他人;其次,案主需要一個充滿溫暖與關愛的成長環境;最終需求是圓滿解決兩家人之間目前存在的矛盾,營造和諧的親屬關係。

五、服務過程與計劃

大致可分爲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可按七天爲一週期:

1、建立關係(第一星期):社工開始與案主接觸,並進行初次會談。初次會談時,工作者要全面瞭解案主面臨的問題和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狀態及其變化,運用相關技巧贏得案主的信任,可以通過與小虹玩一些小遊戲,增強小虹對工作者的信任,工作者要在多種場合給予案主信心和希望,激勵案主的成長動機,並制定治療計劃目標等。

2、進行心理社會研究(第二星期):社工全面收集和案主的有關資料。需收集的資料包括直接資料和間接資料,直接資料是指直接通過與案主會談直接獲得的資料,可以在與小虹進行初次和二次訪談時,可以使用宣泄治療法,一方面讓小虹不滿的情緒和困惑得到宣泄,另一方面獲得有用資料,但在這個過程中

必須要對宣泄進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導。間接資料是在訪視案主家庭,包括案主的姨媽和自己親身父母家。收集的資料主要包括案主的家庭情況、個人成長經歷、個人的心理和生理情況、案主的內心衝突和目前的行爲狀況等。

3、對案主及相關問題進行診斷(第三星期):在整理、歸納及分析所得資料的基礎上,對問題的本質進行評估和推斷。重點包括問題的性質、產生的原因以及發展的過程;家庭環境與家庭心理動力;案主個人生活經歷和行爲特徵等。在這一階段,可以把握案主的喜好,尤其是案主比較關心的或比較敏感的問題,爲下一階段計劃的實施做好鋪墊。

4、治療(第四星期並持續一個月):工作者與案主進行深入接觸,並對案主進行治療。目標是減輕“人——情境”系統的功能失調,緩解案主鬱悶的情緒;改善案主的社會及生活環境,增強案主的自我適應能力,促進成長。 在治療過程中,社工要重視案主的成長經歷,積累起來的情緒衝突和不愉快等,努力引導案主去發現自己問題的來龍去脈,並幫助案主逐漸忘記過去不愉快的經歷,比如那一件令小虹十分傷心的事情。在此可以幫小虹理清事情的過程,認清事件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嚴重,而親戚們的玩笑並無惡意。

同時,社工還要協助當事人修正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克服不良的自我防衛機制,鼓勵小虹在面對問題是能夠勇於回答,並且社工可以幫助小虹如何有技巧性的回答問題,通過一些情景模擬訓練等來提高小虹的應變能力,和有效控制自己行爲的能力。

社工還可以對小虹進行間接治療,可以與小虹的姨媽及小虹的生父母進行溝通,包括給予小虹更多的關愛,多和小虹談心,增強小虹的信心;協調好兩家關係,並且尊重小虹的選擇(願意在誰家成長),還可以與小虹所在學校聯繫,通過改善小虹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來達到小虹不良行爲的改變、人格的完善。

六、成效評估

主要通過觀察和測量小虹的生活態度和性格變化進行評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測量表對小虹進行週期性測量,還可通過詢問小虹的姨媽、生父母或老師同

學瞭解小虹的近況。要對小虹的一些轉變進行詳細的記錄,並前後形成對照,吸取轉變過程中的經驗技巧與教訓。

七、社工反思

由於該案例尚未實行,只是計劃,因此,主要反思是如何將所學理論運用到實踐中。整套計劃中,深深認識到理論知識的不足,在某些方面認識到問題的所在,但缺乏理論的儲備而無法表達,因此以後需要加強理論素養。縱觀整個計劃,認爲心理社會治療模式具有不少優點,例如效果會較明顯,但可能花費的時間會更長,花費的人力物力資源會更大。

個案工作計劃 篇四

一、案主資料:

姓名:小張

性別:男

年齡:20歲

職業:學生,大二年級

性格特徵:有些孤僻、叛逆、性格內傾

家庭職業背景:父母都是農民,家境比較困難。

家庭感情:父母對他期望很高,在學習方面給予無條件的支持。跟父母感情較好,很孝順。

二、案例陳述:

主要問題:孤僻自卑、厭學情緒、行爲控制能力差、曾經一度沉溺網遊、和同學老師關係疏遠,感覺前途渺茫,沒有希望。背景材料:

小張,男,來自農村,是一名就讀於某校大二的學生。一年多以前小張正在高三備戰大學聯考,學習一直很用功,希望自己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對未來有很多美好的憧憬。但令小張意想不到的是大學聯考竟然發揮失常,勉強考上了大學,但最令他煩惱的是沒有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而是被迫調劑到一個很冷門的專業。小張的學習熱情一去不回,本來就有些孤僻的他變得更是吐字如金,也不願和老師同學交流,整天渾渾噩噩泡在網上虛度時光。後來小張聽說到大一下半年能轉專業,於是小張更不願學習本專業的知識,想等轉完專業在學吧。就這樣半年多過去了,由於一直沒有學習導致專業課掛了好幾門。在轉專業的時候由於掛科等因素最終轉專業失敗。面對自己渺茫的前途,小張再一次陷入絕望之中。而此時已是大二的小張看着身邊同學戀愛的戀愛,考研的考研,只有自己整天無所事事。慢慢的小張有了退學的念頭,但又考慮到父母都是農民供養自己上學不容易,況且父母對自己的期望一直都挺高的。於是小張陷入了人深深的糾結中,是根據自己的意願退學還是完成父母的心願繼續上學。

三、工作目標

(一)直接目標:

1、幫助案主改變以前的生活方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挖掘自身潛力,重拾對生活的熱情。

2、改善與同學老師之間的關係,樹立學習目標,積極面對人生。

(二)中間目標:

1、改善案主對我國大學教育體制的認識,幫助他轉變大學消極影響。

2、改變案主錯誤的行爲認知,糾正並控制其偏差行爲。(利用父母期待、本身積極願望、強化機制)

3、針對案主的同學和老師做工作,幫助案主重新認識自我。鼓勵案主與同學老師友好交往,讓案主走出孤僻。

4、引導案主合理處理自身和學校的關係。

5、引導案主挖掘自身潛力,控制自己的行爲,鞏固治療效果,鼓勵案主獨立面對今後的學習生活。

四、分析治療理論模式:

1、主要治療模式——心理社會治療模式:針對小張的情況,社工計劃主要採用心理社會治療模式。因爲小張家境比較困難,在學習生活中性格比較內向,不願與人交流。因爲不喜歡自己所選的專業而產生厭學情緒,想結束自己的學習生涯。這與心理社會模式中所說的因人格缺失和自我不完善而導致的人的行爲失調或行爲障礙的行爲表現吻合。因此社工將對小張的內部心理機制以及行爲產生原因爲治療的出發點。

2、輔助治療模式——認知行爲治療模式和社會生態系統視角:由於小張自己也不喜歡現在自己的一些行爲,很想有所改變。同時他的自暴自棄體現出他無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社工將對他進行一定的行爲糾正。在社會生態視角中,社工主要講小張置於“情境中”,針對小剛的資源環境做工作,改變他對學校和專業的看法以及老師同學對他的看法,強化老師對他的鼓勵等。

五、服務過程與計劃:

大致可分爲四個步驟,每個步驟可按七天爲一步:第一步:接案與建立專業關係

接案是指個案工作員初次與求助者進行接觸,瞭解其需要與困難,對其面臨的問題初步作出判斷,根據機構的性質決定是否能夠爲求助者提供服務。

過程:

社會工作者實現多方面收集案主資料和情況,在第一次會談中,通過溫暖、尊重、真誠、共情和理解等技術,表現出對案主的尊重、接納和關心,並適時表達同感,獲得案主的信任,使案主獲得安全感,並且儘可能地讓案主毫無顧慮的傾訴心中煩惱,宣泄被壓抑的情緒。讓案主吐露心中的不快,在此過程中全面的瞭解案主需要和主要問題。與案主建立良好諮詢關係,爭取案主的信任與合作,與案主共同確定諮詢目標與方案,幫助案主建立自助態度,使其積極參與治療過程。

第二步:針對小張自身心理幫助階段過程:

過程:

1、幫助小張形成正確的社會認知

對於那些消極的思維定勢,面對困難及已放棄,把虛度光陰歸因於學校不好,專業不好,所以要幫助他形成正確的社會認知概念,告訴小張學校只是社會提供的一個平臺而已,就像艱苦的環境不可能抹殺一個人的鬥志一樣,再普通的學校照樣是優秀者的舞臺,關鍵還在於自己。通過正確的引導,讓小剛意識到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切皆有可能,重燃他對未來的希望。

2、虛擬情景確定選擇方向

小張因爲有退學的想法,說明小張應該有自己的打算。此時社會工作者可以做一個傾聽者加引導者,通過傾聽幫助小張對退學和繼續教育的利弊權衡以及自身對選擇方向所具備的條件。引導其做出最適合自身的方向。

3、對小張進行積極的行爲強化

小張因爲在大學自暴自棄,學習成績較差、與老師同學關係不好、從不參加課外活動,因而對自我價值否定,產生消極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小步子強化法”的模式幫助小張制定短期的小目標,一旦目標實現了立即予以強化,鼓勵他繼續努力不斷實現自身價值。

4、培養小張的自我效能感

(1)不斷增加小張的成功體驗。

(2)增加小張的替代性體驗。通過給他列舉身邊與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學成功的例子,讓他知道其實自己也是可以的,從而擺脫消極情緒。

(3)語言說服。通過列舉現代或古代的一些從逆境中走出來的著名人物,讓小張明白除了自己,沒有什麼外界的因素可以成爲自己前進的絆腳石。

第四步,針對小張的老師和同學。通過動員小張身邊的老師和同學,改變對小張以前的態度和看法,重新接受小張,讓小張找到歸屬感。多多鼓勵小張參加集體活動,建立起和老師同學的友好關係。

第五步,主要任務是回顧和總結。瞭解案主的變化和案主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對案主的進步給予正性反饋與強化,幫助案主把諮詢過程中學到的認知方式、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到學習

生活中,來處理自己與家人、老師和同學的關係,鼓勵案主正面評價自己。讓案主有一個堅定信心來面對今後的學習生活。

六、成效評估

主要通過觀察和測量小張的生活學習態度和行爲變化進行評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測量表對小剛進行週期性測量,還可通過詢問小張的老師或同學瞭解小張的近況。要對小張的一些轉變進行詳細的記錄,並前後形成對照,吸取轉變過程中的經驗技巧與教訓。

個案工作計劃 篇五

一、案例背景

案主,女,18歲,北京某高校大一新生。

案主來自偏僻的農村,從小到大都住在家裏的平房,國小到高中的教學樓也不過兩層高。進入大學後,案主寢室住在8層,連上課的教學樓也有8、9層高,這時案主覺察到每當自己靠近寢室陽臺往下看、在教室看到窗外的低處、上露天的樓梯時或者坐學校的透明電梯都會感到一陣眩暈、噁心。案主不敢去陽臺晾衣服,不敢坐在靠窗戶的位置,甚至不敢走學校的露天樓梯。對自己這種情況案主感到很恐慌,覺得這種狀況嚴重影響自己平時正常的學習與生活。忍無可忍,她鼓起勇氣找到了輔導員說明了自己的情況,輔導員帶着她來到了學校的社工機構尋求社工的幫助。

二、案例分析

1、主要問題:案主的“恐高”問題

2、相關問題:案主由於恐高引起的不能正常適應大學正常的學習生活問題。

三、工作目標(具體目標將與案主協商決定)

1、第一階段目標:使案主適應一定高度的樓梯,逐步克服對一定高度的恐懼;

2、第二階段目標:努力使案主克服“在高處會掉下去”的'心理,使其相信高處也可以是安全的;

3、第三階段目標:綜合訓練使案主既努力克服一定高度的“高”,也能克服處於高處怕墜落的恐懼感;

4、終極目標:改善案主恐高的現狀,能夠爬至學校最高樓層並不那麼恐慌,促使案主良好適應大學的學習與生活環境。

四、基本階段、方法及動用的資源

1、基本階段及方法

第一階段:研究

第一次會面:在結案過程中瞭解案主基本情況,確定案主的問題,並與案主一起訂立目標、簽訂契約。通過與案主的交流,瞭解案主“恐高”行爲的嚴重程度等相關基本情況,並建立基本的專業關係。

第二階段:診斷

根據第一次對案主問題及期望目標的瞭解達成協議,並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

第三階段:治療

步驟(1)、(第二次會面)訂立此次談話及活動的目標:通過上樓梯——放鬆消減案主對高度的恐懼,第一次爬樓梯爬十層爬到每一層都往下看,在案主產生焦慮的時候對其進行放鬆及鼓勵,樹立其自信。逐步努力消減案主對爬高層樓的恐懼。佈置家庭作業:回去每天堅持爬兩次露天樓梯(至八層),由好友監督,並協助其做放鬆。

步驟(2)、(第三次會面)此次活動帶案主來到一個帶着傾斜落地窗戶的高樓,讓案主嘗試趴在玻璃上向下看,當其產生焦慮或恐懼時,給他做放鬆,並給予其支持。慢慢達到讓其減輕恐懼的目的。讓案主堅持做家庭作業(改爲爬至十二層)。

步驟(3)、(第四次會面)如果上面兩個步驟所示的活動還在案主的接受範圍內,根據案主需要實行下一步方案——運用消防雲梯車協助治療。家庭作業繼續進行(改爲爬十五層樓梯)。

步驟(4)、(第五次會面)結案評估階段——主要是對前幾次活動進行總結,與案主一起評估整個個案工作,達到預期目標則與案主協商結案並實施一些跟進計劃完善整個治療過程。

2、動用的資源

案主身邊的朋友——主要是協助並監督案主完成家庭作業。

五、達到目標使用的期限

案主最終達到預期目標以三個星期爲限

六、聯繫方式

個案工作計劃 篇六

一、案主資料

姓名:

性別:男

年齡:10週歲

性格特徵:多愁善感、沉默寡言、言行猶豫徘徊、瞻前顧後,性格內傾、封閉自保

家庭職業背景:農民,但父母長期在外打工

二、案例陳述

主要問題:心理陰影,性格轉變,沉默寡言,一定的厭學情緒。

背景材料:

小杰家總共有三兄弟,他排老二,上有一個哥哥,下有一個弟弟。那時姨媽家經濟尚且寬裕,欣然接受,便承擔起撫養小虹的責任。小虹聰明可愛,再加上得到姨媽(原爲一名教師)的精心教育,一直保持着優秀的學習成績,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裏都表現活潑,令人喜愛。小虹在姨媽家慢慢成長的過程中,很喜歡姨媽家,也逐漸將姨媽當成自己的媽媽,並一直稱呼姨媽爲“媽媽”,自己的親身父母會偶爾過來看望小虹,但小虹和親身父母的親熱程度顯然不如和姨媽親暱,甚至在姨媽、親身父母同在的場合下,小虹只是在姨媽那裏撒嬌,基本和父母感情疏遠。爲此,有不少親戚朋友故意開玩笑似的詢問小虹,比如,“小虹,你到底是誰的孩子?”,“你又不是你姨媽的親孩子,應該和你媽更近一些?”??諸如此類的問題,儘管並無惡意,但年幼的小虹無從回答,在多次受到這種問題的困擾下,小虹便拒絕回答這樣的問題,以沉默代替回答。某天,一個好事親戚反覆詢問這類問題用來逗樂,小虹鼓足勇氣回答了一些,後遭到親戚的大笑,小虹當場情緒低落,終於忍不住流出眼淚,從此表現得沉默寡言、言行猶豫徘徊。撫養小虹的姨媽後期因爲家庭負擔過重,曾要求小虹的父母將小虹帶回家撫養,但由於小虹父母一直忙於在外打工(小虹的兄弟姐妹由爺爺一家照顧),事情一再耽擱,造成姨媽的一些不滿與誤解,因此對小虹的關愛不如從前。小虹更加情緒失落,因而導致在家和在學校

積極性都下降了許多,成績下降很快,逐漸有厭學情緒,整天無精打采,很少展現笑容。

三、分析治療理論模式

針對小虹的這種狀況,社工計劃採用心理社會治療模式,這是因爲小虹在成長過程中有未被解決的困擾,以及不好的經歷壓抑在內心裏,給自己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和心理陰影,從而導致不合理的心理狀態和處事態度。同時,心理社會治療理論認爲個體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所持有的觀念都會有意無意地影響到其現實的心理狀態和行爲模式,因此瞭解個人早年經歷對於瞭解其現在和將來都有很大幫助,同時,在個體與環境的互動中,家庭和社會角色對超我和理想自我的建立都有重要影響。小虹面對的問題一定程度上與其早期經歷的那件事情有關,並且一直被“親媽”、“姨媽”等問題困擾,一旦能夠好這些問題,將會有助於小虹的健康成長。

四、案主需求

由案主目前面臨的困境可知,案主亟需對一些自己比較敏感的問題的解答,而且這些解答必須具有一定說服力,能夠說服自己,還能夠說服他人;其次,案主需要一個充滿溫暖與關愛的成長環境;最終需求是圓滿解決兩家人之間目前存在的矛盾,營造和諧的親屬關係。

五、服務過程與計劃

大致可分爲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可按七天爲一週期:

1、建立關係(第一星期):社工開始與案主接觸,並進行初次會談。初次會談時,工作者要全面瞭解案主面臨的問題和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狀態及其變化,運用相關技巧贏得案主的信任,可以通過與小虹玩一些小遊戲,增強小虹對工作者的信任,工作者要在多種場合給予案主信心和希望,激勵案主的成長動機,並制定治療計劃目標等。

2、進行心理社會研究(第二星期):社工全面收集和案主的有關資料。需收集的資料包括直接資料和間接資料,直接資料是指直接通過與案主會談直接獲得的資料,可以在與小虹進行初次和二次訪談時,可以使用宣泄治療法,一方面讓小虹不滿的情緒和困惑得到宣泄,另一方面獲得有用資料,但在這個過程中

必須要對宣泄進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導。間接資料是在訪視案主家庭,包括案主的姨媽和自己親身父母家。收集的資料主要包括案主的家庭情況、個人成長經歷、個人的心理和生理情況、案主的內心衝突和目前的行爲狀況等。

3、對案主及相關問題進行診斷(第三星期):在整理、歸納及分析所得資料的基礎上,對問題的本質進行評估和推斷。重點包括問題的性質、產生的原因以及發展的過程;家庭環境與家庭心理動力;案主個人生活經歷和行爲特徵等。在這一階段,可以把握案主的喜好,尤其是案主比較關心的或比較敏感的問題,爲下一階段計劃的實施做好鋪墊。

4、治療(第四星期並持續一個月):工作者與案主進行深入接觸,並對案主進行治療。目標是減輕“人——情境”系統的功能失調,緩解案主鬱悶的情緒;改善案主的社會及生活環境,增強案主的自我適應能力,促進成長。 在治療過程中,社工要重視案主的成長經歷,積累起來的情緒衝突和不愉快等,努力引導案主去發現自己問題的來龍去脈,並幫助案主逐漸忘記過去不愉快的經歷,比如那一件令小虹十分傷心的事情。在此可以幫小虹理清事情的過程,認清事件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嚴重,而親戚們的玩笑並無惡意。

同時,社工還要協助當事人修正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克服不良的自我防衛機制,鼓勵小虹在面對問題是能夠勇於回答,並且社工可以幫助小虹如何有技巧性的回答問題,通過一些情景模擬訓練等來提高小虹的應變能力,和有效控制自己行爲的能力。

社工還可以對小虹進行間接治療,可以與小虹的姨媽及小虹的生父母進行溝通,包括給予小虹更多的關愛,多和小虹談心,增強小虹的信心;協調好兩家關係,並且尊重小虹的選擇(願意在誰家成長),還可以與小虹所在學校聯繫,通過改善小虹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來達到小虹不良行爲的改變、人格的完善。

六、成效評估

主要通過觀察和測量小虹的生活態度和性格變化進行評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測量表對小虹進行週期性測量,還可通過詢問小虹的姨媽、生父母或老師同

學瞭解小虹的近況。要對小虹的一些轉變進行詳細的記錄,並前後形成對照,吸取轉變過程中的經驗技巧與教訓。

七、社工反思

由於該案例尚未實行,只是計劃,因此,主要反思是如何將所學理論運用到實踐中。整套計劃中,深深認識到理論知識的不足,在某些方面認識到問題的所在,但缺乏理論的儲備而無法表達,因此以後需要加強理論素養。縱觀整個計劃,認爲心理社會治療模式具有不少優點,例如效果會較明顯,但可能花費的時間會更長,花費的人力物力資源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