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工作計劃

學困生轉化工作計劃【精品多篇】

學困生轉化工作計劃【精品多篇】

學困生轉化工作計劃 篇一

一、與優生比,要更加尊重學困生的人格

理解他們的苦衷,體諒他們的難處,要用愛去溫暖、關懷他們。多激勵、少指責批評,更不能以朽木不可雕之類的言詞挖苦他們,以免加重對立情緒。積極情緒和情感可以助長動機性行爲,也能促動個人產生新的行爲。

二、必須轉消極情緒爲積極情緒

做到這點,要動以真情,真正從內心關心愛護他們,使他們確實感到愛的溫暖,與你心心相印。解除、忘掉不良情緒的情景,用有意義的事情填補心理空曠。用語言暗示,消釋消極盛怒情緒。激勵法,使其振作精神,相信自己,理智的克服困難。

三、發揮班集體的作用。

努力給他們創造出優良的學習環境,多引導他們參加有益的活動,有意識地安排優生主動接近幫助他們,讓他們體驗自己處處受人尊重,置身於愛的海洋,排除一些消極因素干擾,如家長、親朋、同學的譏嘲和輕視。學習上有意識避免一些刺激性量化數據標準,特別是作業等第和考分等。更不能排名次,即使有量化必需,也只能用粗線條表示,這是一種教育的藝術。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和才幹,引導鼓勵他們擔任某方面的職務,把有一定難度、責任較大的任務交給他們完成,教師有意識的幫助,培養其責任感。有意圖地創造條件,經常組織他們到校外參觀,推薦有益作品(包括書籍、電影、電視、錄象等),並要求寫感受,多角度地激發其求知慾望和興趣,逐步轉變原來的不良行爲。

四、進行理想和紀律教育。

理想是奮鬥的目標,也是正確觀念形成促使進步的動力。它能吸引人沿正確方向的前進。同時還要給予紀律教育。紀律是集體的面貌,集體的美妙,集體的活動,集體姿態和集體的信念。沒有紀律的人,是有害社會的人。破壞紀律就是破壞集體利益。所以要教育這些學困生懂得守紀律的重要性,變違紀爲守紀,到自覺護紀律。爲此我根據不同對象,分析其原因和內在的實質,採取不同的措施,實踐證明是有效的。我班有個別學生學習、紀律等各方面都相當差,現在不僅自己成績提高了,還經常幫助老師幹一些班級工作,而且還能以自身的體會幫助別人。雖然教師付出了很多,但是見到收穫時,心中的樂趣也是任何物質財富都不可比的。

新的學期裏,要求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真正做到“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讓他們感受集體的溫暖,師愛的溫暖,讓他們儘早的做到真正的優秀生。

學困生轉化工作計劃 篇二

一、學困生情況分析

1、學困生由於信息技術基礎較差,動手能力弱,經常嘗試着學業上的失敗,導致對自己失望,索性不努力學習,得過且過,消極應付,缺乏學習主動性。

2、學困生由於平時長期受同學幫助,甚至同學的包辦代替,使其形成了一種依賴思想:滿足固有的思維模式,缺乏獨立動手動腦思量的意識。

3、學困生由於成績較差,常擔心老師批評同學譏笑。因此人變的膽小孤僻,在學習中不能大膽的衝破阻力去設想去探究去克服艱難。學困生由於缺乏必要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學習成績上不去,由此形成嚴重的心理壓力,漸漸思想不能集中,影響正常學習。另一方面,教師不恰當的提高教學要求,超過了學困生心理接受能力,使其對學習悲觀失望。

4、學習動力不足,激發不起學習的愛好,使之感到信息技術知識的枯燥,視學習爲沉重的負擔,討厭學習。

5、對問題探究沒有主動性,學習沒有積極性;學習是在外力的約束下“要我學”而非內在的“我要學”。如學習活動惟獨在老師或組長安排催促下,才牽強去完成。

6、面對電腦,學困生表現爲動手能力弱,畏手畏腳,甚至懼怕電腦,不敢入手。

7、學習中學困生的表現邊緣化,如在動手實踐中默默無動――不動手;在獨立探究中默默無思――不動腦;在合作交流中默默無聞――不傾聽,默默無聲――不發言。

8、學困生沒有意識到學習信息技術的有效方式是“自主探究,自主發明”;沒有意識到學習過程是進行“再創新”的過程。在學習進程中,學困生表現爲不願經歷探究問題解決的過程,不想自主發明,自主探究,等待着教師或同學給出答案,給出結論。對於學困 生來說:關注的更多的是信息技術任務完成,而非任務完成的“過程”;他們更願意做的是記憶與摹仿,他們習慣於機械練習。

二、改進的建議

1、讓信息技術教學成爲“夥伴教學”

具體做法是:對每個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學習愛好情況進行全面的瞭解和分析,挑選出那些學習成績好學有餘力工作能力強的學生,本着自願的原則,由他們作爲教師的小助手,即學困生的“夥伴教師”。

2、把信息技術教學實驗“分層”

“分層教學”是一種在班級制授課條件下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課堂教學策略,它着眼於使各層次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從而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利於學生全面成長。這一策略的正的確施,勢必有利於新課標中“關注全體學生”教育理念的落實。“更新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和知識結構進行教學設計,對班級學生進行分層教學,關注學習中的“學困生”。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步驟以及教學方法的確定都要從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實際出發,特殊要考慮到“學困生”的實際。對於“學困生”,教學目標不要求太高,內容的容量也要相應減少。合理安排課程,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允許學生選擇,讓“學困生”樂於學且學得會。注重學生的小組學習形式,合理安排優差生的結對互助,充分發揮優秀學生的羣體勢,以強帶弱,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能力得以提高,幫助“學困生”前進。

3、改變方式,轉平面的教學爲立體的教學

因爲這部分學生比較內向,所以將他們的座位安排在走廊的兩邊,上課時的每個任務佈置完,走到學生的中間,對這部分學生巡迴查看,並主動進行個別手把手的輔導並適時表揚。這樣輔導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對老師的信任感。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惟獨改變了教學方式,變平面式教學爲立體式教學,做到“親”,做到“學高”,做到“身正”,並且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進而使學生“可親” “可信”,才幹促使全體學生共同提高。

4、利用情境教學,讓課堂充滿樂趣

課堂教學的設計中,強調一個“樂”字,突出一個“玩”字。玩是孩子的天性,學困生也一樣。利用計算機遊戲和網絡對孩子有着強盛的。吸引力,引導學生在“玩”中學,在輕鬆的氣氛中感知信息技術的魅力。組織電腦繪畫比賽,使不愛動手的“女困生”也願積極參加,感受電腦的樂趣;組織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遊戲比賽,使愛玩電腦遊戲的“男困生”在玩中得到好成績,培養自信。又如設計任務時多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出發,學生往往會在一節課完成任務過程中,從上課到下課還一直流連往返着本節課的知識。久而久之,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要學得認真玩要玩得開心,在玩中學,在學中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5、注重評價,開展多方位的評價活動

爲了對“學困生”活動全程進行評價,可以從幾個方面:

(1)成長記錄冊。記錄每個學生上課時的表現:輔導效果較好的一組兩人都加1分/次,小組表現突出的加1分/次,探究新的技術加1分/次,作品創新度強加1分/次等等。

(2)自我評價。每節課的結果保存於各班的自己的目錄下,並把各班的個人的文件夾設爲完全共享,每個學生設置一個自己的密碼;其它學生可通過“網上鄰居”查看同年級所有學生的作品;每一階段的綜合作品,我會根據學生的基礎把作品進行分類,再由自我評價同班學生投票班外學生投票教師評價四部分組成綜合評價分。

學困生轉化工作計劃 篇三

在實際教學中存在一些體育學困生,體育學困生是指“三差一缺”:即體質差、基礎差、技術差、對體育缺少興趣。他們不屬於有傷、有病或殘疾的學生。調查表明,體育學困生佔學生總數的10%—15%,因此解決這些學困生的轉化工作顯得尤爲迫切。爲了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那麼教師就必須重視體育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並落實在課堂教學中。

一、體育學困生的原因分析

1、先天不足、興趣不濃

一些學生由於先天身體素質不好,協調性和力量較差,或者由於體型較胖,造成體育成績不佳,體驗不到體育活動帶來的積極感受,從而使這些學生主動進行鍛鍊不足,體育學習成績提高較慢,這種不良的循環使學生難以體會到體育活動的滿足感,因而他們參加體育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一般都較低。

2、缺乏自信、意志薄弱

體育學困生大都具有內向的性格特點,適應性較差,體育活動中往往舉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現自己的能力,他們具有好強的性格,因此,往往逃避那些明顯不如人的競爭項目,以此保護自尊心,表現得畏縮退卻,缺乏信心。體育學困生一般意志品質比較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累,因此,對持續時間較長,單調的週期性項目(如中長跑)難以堅持,他們還缺乏勇氣,擔心練習出現傷害事故,練習時縮手縮腳,有恐懼和畏難情緒。

二、對體育學困生的矯正對策

1、強調一個“趣”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體育學困生往往是對體育本身不感興趣,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必須採用積極有效的“激趣”方法,如採用遊戲教學法、成功教學法、愉快教學法、情景教學法、需要滿足法等,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變“要我學”爲“我要學”,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養成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總之,只要能引得學生看,引得學生想,引得學生練,引得學生玩,引得學生回家也去玩,那就一定是個好辦法。

2、培養一個“強”字

體育學困生由於體育方面的能力比較弱,因此,教師對體育學困生不能歧視,更不能對他們的缺陷和問題進行諷刺、譏笑和人身侮辱,同時對他們也不能放鬆要求,要加強他們的意志品質訓練,克服嬌、懶、軟、怕的不良習慣,養成自我嚴格要求,不怕吃苦的良好品質,磨鍊出堅強果斷的良好性格。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對體育學困生採用降低難度法、保護幫助法。

降低難度法:是在不改變動作結構的情況下,改變練習的難度和條件,而達到循序漸進的目的。一是在新授課時教師的完整示範,不宜將動作難度做得過大,如雙槓支撐擺動,教師將擺動幅度做得過大,而學困生則感到了危險性而產生恐懼感。

保護幫助法: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改變體育學習的保護條件,如在進行單槓騎撐前回環的教學時,槓下墊上厚墊和用薄墊或根本不用,其效果截然不同。所以保護條件好,練習者心理穩定性就高,易產生安全感,練習完成的程度就高。其次,在體育教學中有準備有重點地做好學生練習的保護與幫助,並根據不同對象採取不同保護措施,對個別“重點對象”教師應親自保護幫助,另外,注意掌握好時機是保護幫助法的重要一環。

3、樹立一個“信”字

體育教師要熱心幫助他們找到體育成績不好的原因。特別是心理上的障礙,爲他們設置明確、具體、現實、可測的目標,制定出實現目標的方法、途徑,指導他們的體育鍛煉,發展他們的體育能力,對他們所取得的成績要及時肯定,熱情鼓勵,提高他們的自我意識和體育學習的信心。我經常採用表率幫帶法,增強學困生的自信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組織安排好學生練習時的前後順序,把技術好、膽量大、有把握的學生排在前面,情況一般的學生排在中間,利用好生影響差生、帶動差生,這種教學秩序不但可以活躍氣氛,激發練習動力,引發學生間的“比、幫、帶”,還能帶動影響學困生共同進步。

學困生轉化工作計劃 篇四

經過一學期的努力,學困生轉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效果。本學期繼續本着“一切爲了學生,爲了一切學生”的教育宗旨,進一步推進學困生轉化工作,力爭通過一學年的努力,實現教學質量質的飛躍,以期提高班級整體素質,現將此項工作作一下計劃:

一、積極制定轉化學困生的相應的可行性轉化方案。開學後,針對掌握的學困生原因,聯合現任課教師制定相應的可行性轉化方案。本工作在第一週完成。

二、一如既往地加強對學困生基礎知識的輔導,加大對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檢查力度,督促學困生夯實基礎。

三、結合現任課教師對後進生的瞭解和自己近期對學困生的掌握,及時研究學困生原因,並針對各種原因和各種類型的學困生開展對話交流,替他們設計人生,幫他們設計理想,爲他們確立目標,以期從情感上取得學困生對自己的認可。並且一邊研究原因一邊進行心理輔導和理想、信念教育。依託開展的一些有實際意義的學法指導活動,幫助學困生查找原因,探索適合每個學困生學習的方法,使他們擺脫煩惱,輕鬆愉快地度過九年級的學習生活。

四、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並善於捕捉有效的教育時機,堅持正面教育,榜樣領路,揚長避短,長善救治,努力爲每一個學困生成長搭建廣闊的競爭平臺。

五、巧用各種合力對學困生進行傳幫培帶。本學期擬打算繼續啓動“手拉手”、“一對一”“雙培雙帶”工程,通過幫帶、培扶,巧妙運用各種合力,給予學困生溫暖和關愛,使他們成爲生活的主人,圓滿完成國中學業,順利度過難忘的國中歲月。

學困生轉化工作計劃 篇五

一、指導思想:

振興國家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培養在教育。以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爲指導,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爲人生觀價值觀,遵循教育原則,秉承言傳身教、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培養未來合格的“四有”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

二、基本概況:

本班學困生思想單純,心地善良,身體健壯,尊敬師長,但沒有學習目標,學習基礎差,上課聽非所聽、學非所學;紀律散漫,團體意識薄弱。優差生比例懸殊。

三、轉化目標:

面對曲折、佈滿荊棘的道路,我決心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愛之以心,教之如親,導之以理,動之以情,從思想上行爲上感染、引導學生,樹立學生要學、肯學、苦學的思想,努力徹底地改變自己,實現自我價值。

四、目的要求:

1、培養學生具有愛國、愛黨、愛民的思想品質,樹立學生具有正確的`理想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培養學生具有愛學、肯學、勤學的學習習慣,幫助、教育學生敢於克服惰性思想,培養學生的吃苦進取精神。

3、平等面向全體,平等相處,發掘學生的進取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4、做好法制法規教育工作,依法治教,以德育人。

五、具體措施:

1、組織學生學習中國小生守則、國小生日常行爲規範等,明榮知恥,辨是非明美醜,督促養成良好的思想行爲習慣。

2、抱着一顆愛心,尊重學困生,關愛學困生,平等與學困生交往,堅定做到“三公”。

3、積極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做到多表揚少批評、多尊重不歧視、多鼓勵不嘲笑,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4、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引導後進生積極參與,鼓勵後進生做好讀書筆記,寫出體會,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改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爲。

5、成立學習互幫小組,鼓勵後進生進行學習,督促學困生完成學習,發現問題及時進行幫輔,做到學習天天過關。

6、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行爲,瞭解他們的思想、興趣、愛好、習慣、個性,做到揚長避短,有的放矢,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教育。

7、營造一個“互愛、互學、互幫”的班風學風,讓後進生在緊張、愉快的學習環境中感受集體溫暖,鞭策自己自覺學好。

8、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不定時對學生進行學習輔導,樹立學習的信心。

9、做好家、校聯繫的工作。

10、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