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新課程理念與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新課程理念與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新課程理念與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一、教學設計的新理念

根據新的培養目標、新課改精神、新教材特徵和教育對象的認知特點,教學設計應以下面的新理念作指導:

(一)以人爲本,體現“三個一切”。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要從過去的以教材爲中心、以如何教爲重點,轉到以學生爲中心、以如何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從而獲得發展爲重點,真正體現“以學生爲本、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和“一切爲了學生、爲了一切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的現代教學理念。具體地講,以人爲本的教學設計,就是要在瞭解學生的學習意向、體察學生的學習情感、診斷學生的學習障礙的基礎上,設計出真正關注學生、促進學生充分發展的教學策略。同時,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導學生體驗和領悟教材的精華,並對學科教材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再創造,讓教材成爲學生積極發展的廣闊的策源地,通過激活教材,使教學達到一種新的境界。

(二)讓語文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

首先,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繫,是“新課標”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也是由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語文教學的規律所決定的。生活對語文猶如空氣和陽光,是須臾不可或缺的。學習語文,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道德觀念,乃至社會和社會生活觀的養成,均須貼近生活、參與生活、和生活攜手共進,才能使語文課堂引進活水,將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環境、成長的需求融爲一體。

三、教學設計的策略

(一)教學目標的設計

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全面理解課標的內涵,準確把握各學科課程標準以及教材內容,才能制定出合適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確定教學目標,一是要了解課程標準各年段目標,二是明白所在單元教學目標,三是清楚本節課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就是指通過教學活動,學習者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發生的預期變化。教學目標是分析教材和設計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評價教學的科學依據,同時還可以幫助教師評鑑和修正教學過程,所以教學目標的設計很重要。對教學目標的設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對教學目標要科學分類

認真分析教材鑽研課程標準,從而確定教學目標。確定哪些是知識與技能的要求,過程與方法的要求,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注意,並不是每節課教學設計的目標都必須列出三維目標,這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確定。

2.教學目標要有系統性

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必須考慮目標體系的橫向和縱向聯繫。要充分考慮不同教育階段,不同學科之間的培養目標、本學科教學目標、本學科的學年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之間的相互聯繫,採取有效的教學設計策略使它們整合。

3.教學目標的表述要合理

國小語文教學目標定位應恰到好處,不偏不倚,根植於文本,不拔高,不牽強。

4、教學目標的設定要靈活

一反面在教學設計時,不能把目標定得太窄太死,要有靈活性;一方面在教學中也要隨機調整,要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基礎和學習過程中實際需要的變化,注意教學目標的生成性。

教學目標就像射箭時需要瞄準耙心一樣,只有心中做到目標清楚,纔能有的放矢,要從“三個維度”出發,注重體現綜合性和全面性。如:【案例】《狼和鹿》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學生充分讀課文的基礎上,認識森林、鹿與狼之間的密切關係。懂得破壞生態平衡將給環境帶來無法想象的災難。

能力目標: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並培養學生學會提煉信息的能力和說話能力。

情感目標:在認識森林、鹿與狼之間密切關係的基礎上,懂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教學過程是爲了實現目標而展開的,確定教學重難點是爲了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以便在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好地爲實現教學目標服務。因此,確定教學重難點首先要吃透課標教材,認真閱讀教參。因爲,《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部分具體講了教學中應該達到的最基本的目標,這些具體目標就是我們的教學重難點,指出大體方向。我們閱讀教材、教參,要知道課文講的是什麼內容,對照課標,明白要在這篇內容中向學生傳授些什麼,並把內容進行細化,分不同課時來確定教學重難點。其次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教學重難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生情況及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就是體現教學重難點的內容,但不是所有的目標都是重難點。如《狼和鹿》:

教學重點可爲:認識森林、鹿與狼之間的密切關係;

難點:學會辯證地看問題,分析問題

(三)資源準備——教學設計的基礎。

資源準備,是指課程設計、編制、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發展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比如引導學生課前收集相關的資料,或者引領學生到野外進行一些活動,或者教師準備相關的影像資料等等。多媒體只是我們實現教學目的的技術手段、物質基礎,在多媒體設計上,我們要從教學的實效來確定是否使用多媒體。不要片面地認爲所有教學設計都必須要通過多媒體來呈現。

(四)教學分析

教學分析又分爲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教材包括課本、教學參考用書、教學掛圖、相關課件等文本或圖像資源,這些是教師教學不可缺少的憑藉。有些教師認爲,國小課文淺顯易懂,憑自己的水平給國小生上課,那還不是綽綽有餘?所以,對教材的鑽研與解讀,也就是瀏覽一下課文,看看參考書而已。顯然,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也是不正確的。

那麼,解讀教材包括哪些內容,教師應着力解決哪些問題呢?

首先要整體地把握教材

1.要了解新課標語文教材作了哪些調整和變動。

2.要了解教材編排特點及編輯意圖。

其次要準確地理解教材

所謂準確,主要指的是人們對文章主題思想、表達方法、字詞句段的理解沒有偏失,切合文章的本意。

如:《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我是這樣分析的: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選自人教課標版國小語文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片精讀課文,本單元圍繞“珍惜資源,保護環境”這一主題安排了四篇課文,它們分別從多角度、多層面地引導學生感受“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呼籲人們積極行動起來,爲我們家園的美好明天,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其中《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篇文章被譽爲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絃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係,強烈地表達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無比眷戀的真摯情感。課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

(二)學情分析

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教師的教要爲學生的學服務,有效的教學不應該是教教材,而是教學生。學情分析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前提。唯有做好學情分析,教學有引的方向,纔有導的重點,纔會有相應的對策和具體的方法。

學情分析的內容包括學生的知識、能力和動機態度。又如對六年級學生學習《這片土地是神聖的》的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年齡相對比較高了。心理的想法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學生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想法。學生的獨立性也增強了,大部分學生願意動腦筋,喜歡語文課,喜歡朗讀。所以我把閱讀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採用多種形式讓學

生在盡情地讀,讀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

課時安排主要根據內容來預訂,在這就不用多講了。

(五)教學過程

這裏所說的過程主要是指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實施過程,即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學習,共同努力以達到國小語文教育目標的過程。可用下表表示,更清晰明瞭:

有的老師認爲用課件上課可不寫,其實不是這樣的,板書在教學中既反映了教材內容的實質,又服務於教學方法的改革。如果把板書視爲洞察教材的“窗口”,開啓思路的“鑰匙”,排疑解難的“橋樑”,實施教學的“藍圖”,是非常恰當的。板書雖然是“微型教案”,但它卻展現了一個宏觀世界;板書雖然是“微量元素”,但它卻貯積了無窮的能量。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板書設計和運用的優劣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設計板書是一種藝術的創造性勞動,它除了要鑽研、駕馭全課內容外,還要懂得美學知識,充分利用板書藝術的審美價值,提高學生的審美知覺,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健全學生的審美判斷力,發展學生的審美創造力,板書的美包括佈局美、形式美、色彩美、書寫美等。只有讓學生有了美的感受,才能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

(六)教學評價

最後講教學評價及教學反思。

一個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一個人或許工作20年,但如果沒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經驗的20次重複。因爲,通過反思,教師會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爲,提升教學水平;通過反思,教師能在學生的“錯誤”中尋求發展,在自身的“失敗”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侷限”中謀求進步;通過反思,教師以審慎的、意志的方式實施教學行爲;通過反思,還可以使教師從教學主體、目的和工具等方面,從教學前、中、後等環節獲得體驗,變得更加成熟。所以,反思是教師取得特定實踐成就、走向解放和專業自主的工具。因此,我們每位教師都應當強化反思意識、形成反思習慣。

如何寫好教學反思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與大家探討:

(1)寫成功之處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達到光輝頂點。

(2)寫不足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爲今後再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

(3)寫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着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爲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4)寫學生創新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5)寫"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啓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二次教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總而言之,寫課後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寫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穫。

如《這片土地是神聖的》的教後反思:

本課的第四個環節,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課的最後,我將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展,呼喚大家要熱愛土地、珍惜資源。

在教學時,我採用“問題引導、當堂訓練”的方法,抓住課題的“神聖”。以此爲主線,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學會運用各種方法來(如: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句子、聯繫上下文、聯繫實際,深入思考)培養學生閱讀後敢於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在理解文本時也掌握得不錯,並在理解句子過程中能較好地說出自己學習的方法,同時也把德育教育滲透進去,從而讓學生的環保意識更濃了。

這篇反思是寫成功之處的。

我覺得自己在教學中也存在遺憾,朗讀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手段,但因爲時間關係,在學生理解的讀,談體會上面花的時間比較足,理解後的感情朗讀相對來說比較薄弱,有些蜻蜓點水,不夠深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處理好理解體會課文內容和感情朗讀的時間分配問題,讓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表達自己體會到的情感。

這是寫不足之處的。

儘管上述介紹不是非常全面,但我相信,今天的課能解釋一些大家在教學設計中的困惑。學習教學設計,也是學習一種教學技能。任何一門技能,如果沒有理論指導,效果是不理想的。因此,掌握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對教師提高教學設計的能力很重要。

如有說得不到和說得不對的地方敬請原諒和指導!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