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企改革方案指導意見解讀新版多篇

國企改革方案指導意見解讀新版多篇

國有企業改革系列(一)-基於國有企業改革的集團管控模式演變 - 20170728-1 篇一

國有企業改革系列

(一)

基於國有企業改革背景的集團管控模式演變

——羅丹

方任飛

一、新一輪政策表明國企改革進入了以國資改革爲主題的新階段

國有企業是我國經濟體制發展的特殊產物,掌握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命脈,牽一髮而動全身,一直成爲體制改革的重點和難點。自改革開放以來,國企改革大體經歷了放權讓利、建立初步的現代企業制度、推動混合所有制、登陸資本市場等階段。隨着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和《關於深化國企改革的指導意見》的出臺,國企改革進入了以國資改革爲主體的新階段。新一輪國企改革提出了國資監管方式由“管資產”向“管資本”的思路,更體現了對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重視。未來將逐步藉助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開展投資融資、產業培育和調整以及資本整合,優化國有資本佈局。

《關於深化國企改革的指導意見》在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方面中提出了四點改革:

(一)以管資本爲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國有資產出資人重點管好國有資本佈局、規範資本運作、提高資本回報、維護資本安全,將依法應由企業自主經營決策的事項歸位於企業;

(二)以管資本爲主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探索有效的運營模式推動產業集聚和轉型升級,優化國有資本佈局結構;

(三)以管資本爲主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臵;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以企業爲主體,支持企業依法合規通過證券交易、產權交易等資本市場,以市場公允價格處臵企業資產,實現國有資本形態轉換;

(四)以管資本爲主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穩步將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所屬企業的國有資本納入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體系;

結合2017年4月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轉發國務院國資委以管資本爲主推進職能轉變方案的通知》不難發現,以管資本爲主推進職能轉變是當前國企改革的主旋律。過去管企業的模式將徹底被取代,未來以第三方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爲主要平臺的管資本將成爲主旋律,這就使得各大央企國企“管資本”定位下的集團管控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十分重要。

二、逐步形成總部“管資本”與二級平臺“管資產”的管控格局

根據改革的具體思路和要求,出資人權利將從國資委分離出來,由獨立的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和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來直接行使, 在“管資本”的總部定位下,基本形成了總部-二級平臺-三級子公司的清晰架構。總部作爲資本層,設立資本投資和運營平臺,以股權關係爲管理紐帶對二級平臺進行投資和資本管理,行使所有者的職責;二級平臺以業務板塊劃分,作爲專業業務管理平臺負責業務推進;三級子公司則爲具體的經營單位。具體的管理條線上,集團一般採用逐層管控模式,總部僅對二級平臺實行管控,不直接管至三級子公司。

爲了實現這一具體要求,需要在集團管控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釐清總部作爲投融資平臺“管資本”與二級平臺作爲經營實體“管資產”的關係,明確總部與二級平臺之間的功能定位以及各自應當加強的核心能力建設。

三、在“管資本”新定位下,集團總部應加強具備戰略價值的管理職能

隨着集團總部定位的逐步明確,總部應在有限的人力及行政資源約束下,充分發揮其職能,承擔“管資本”重要使命:藉助搭建資本運營平臺對資本的高效配臵,達到國資的保值增值、強化產業佈局與投資、帶動產業發展的目的,並實現對集團整個運營體系的有效把控和監督。總部應着眼於具有戰略價值的產業投資管理職能,考慮剝離工作量較大的行政性、事務性工作,對工作內容存在協同的職能進行整合,以提升總部的專業化管理能力。通過對國有企業總部管控模式改革的大量實踐,我們認爲集團總部着重構建以下核心職能: 1. 戰略規劃

戰略規劃是尋找併爲產業發展指引方向,決定了產業和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和高度。因此制定符合企業內外部環境的戰略規劃,並穩步推進對集團企業發展來說至關重要。要強化公司對外部市場分析與研究能力,準確把握髮展方向與脈絡,統籌制定集團總體戰略、指導二級平臺制定業務戰略及經營目標,並跟蹤戰略落地情況,及時調整戰略,實現戰略的閉環管理。加強在集團層面配臵資源相關職能的建設以支持戰略落地。 2. 資本運作

集團總部明確“管資本”的功能定位勢必要加強專業化的資本運作能力,通過資本平臺搭建、股權投資、多元化融資、資產證券化等手段,藉助資本槓桿,實現國有資本的優化配臵和保值增值。提升投資項目投融管退全鏈條管理能力,降低投資風險。同時積極圍繞服務國家戰略目標和佈局國家重點發展行業,提升國有資本運營效率和回報水平。 3. 監督管理

加強對集團各級的監督職能,健全完善制度規範,切實加強備案管理和事後監督。構建完善的監督體系,涵蓋審計、內控、合規、全面風險管理、紀檢監察、安環、所屬企業監事管理、黨羣巡視組等多項職能,做到權利“放得下,管得住”。 4. 幹部管理

人事權是落實管理的重要環節。通過加強幹部管理職能,確保在放權的過程中保證二級平臺經營路線的正確性。對二級平臺經理層成員選聘、業績考覈、薪酬管理以及企業職工工資總額管控,建立後備幹部梯隊體系,藉助多種考覈激勵手段,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 5. 法人治理結構

搭建逐級授權的三級法人治理結構,健全和規範法人治理結構決策制度,明確授權事項在企業內部的決策、執行、監督機制,落實相應責任,嚴格責任追究。重點推進董事會及監事會建設,加強外派董事監事管理,強化對董事的考覈評價和管理。落實黨組織在法人治理結構中的關鍵作用和地位。完善專業委員會組織及相關配套制度的建設,保障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四、對二級業務平臺授權關鍵業務環節以及人事、考覈等職能

在明確了總部的“管資本”定位後,具體的“管資產”職能下放到二級平臺企業。對二級企業進一步獨立運營的相應職能要求有所提高。從過去經驗來看,集團總部往往在運營層面大量參與對二、三級企業的管理,管控事項過多,造成二級平臺作爲專業運作平臺權責過於侷限。但是新定位下對二級企業的授權也並不是無限制的。這需要各企業根據自身實際發展階段和能力相契合,選擇合適的授權範圍和深度,並有效控制風險。

以汽車製造業爲例,汽車行業產業鏈龐大,細分產品衆多。大多數規模以上整車企業業務涉及乘用車、商用車、零部件、經銷等業務環節。集團總部專注於發展戰略和資本運作等職能後,相應的業務環節的具體管理必然下沉到二級平臺公司,二級平臺企業要進一步加強對研產供銷關鍵環節的管控。根據各業務的公司的規模、盈利性、戰略重要程度、業務相關程度等方面,將所有業務劃分業務板塊,確定對不同板塊二級平臺的管理幅度和深度,從而確定對其的授權內容。但是總體來說,二級公司將承擔原本屬於集團總部的生產管理、研發管理、供應鏈管理、營銷及售後管理等具體業務職能的統籌與資源協調,並對所屬企業的經營業績負責。 在二級平臺具備相應承接能力的前提下,除了構成價值鏈關鍵環節的業務職能以外,還可將人事任免、考覈與激勵、三級企業資產管理(包括三級企業的併購重組、產權管理)等權限下放至二級平臺,並在投融資管理上通過設臵限額進行授權。

五、管控模式的落地要注意分類授權和完善配套

集團企業業務板塊多呈現多元化、複雜化,難以實現授權一步到位。因此對二級平臺採取“一刀切”的管控模式可能導致對新業務管控不到位而對成熟業務管控過細。在實際操作中,建議在逐步放權的過程中採用分類管控模式,核心就在於根據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設計不斷演化的分類授權機制。以國投爲例,其在戰略管控與財務管控相結合的整體定位之下,從外部條件、公司治理水平、人才隊伍建設、企業競爭力四個維度對二級平臺進行系統評價。根據得分水平,國投將二級平臺公司劃分爲充分授權、部分授權、優化管理三類,在明確各個類別的具體管控力度同時,允許在實際操作中基於該分類原則對具體細項和限額額度等進行調整。此外該授權體系應當是動態更新的,集團總部將定期評估二級平臺的發展情況,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二級平臺的授權。

將總部與二級平臺的職權進行再劃分是一項牽涉衆多業務及職能部門的系統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影響二級平臺相關授權職能落地的因素包含:法人治理結構是否健全、董事會是否協調運轉、經理層是否具有自主經營權、選人用人及薪酬分配等是否合理並與市場接軌,制度流程體系是否完備等。在有效的權責分配和管控體系基礎上,推動國有企業成爲具有活力的獨立市場主體。

六、參考借鑑標杆的同時,仍需緊密結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

淡馬錫模式:

新加坡是一個國有企業佔很大比重的經濟體,“淡馬錫模式”的成功更是被諸多以國有經濟爲主體的國家借鑑。淡馬錫管理着550億美元的市場資本化資金,其管理關聯公司證券的代管部僅有53名工作人員,每年的經營費用也不到3000萬美元。如此高效的核心在於公司總部清晰的職能定位以及內部建立以強大董事會爲核心的企業集團管控治理結構,對旗下企業保持“收放有度”的管控制度。在對旗下企業的管控上,基本原則是隻考慮推動企業長期穩健發展,不介入日常經營和商業決策。淡聯企業董事會負責制定公司的發展戰略,積極考評公司管理層的業績表現,挑選管理層接班人,制定並考覈其薪酬。但同時必須及時向淡馬錫呈報其董事會會議備忘錄,提交定期財務及管理報告以及公司有關投資和貸款方面的計劃等,供淡馬錫監督決策參考。這樣既確保了發揮公司管理層的自主經營權,又確保引導旗下企業在確定的戰略方向上進行穩健經營,爲股東創造持續回報。

國投改革模式:

在近兩年的改革中,國投提出“重心下沉、激發活力、重組整合、重塑職能”的改革思路,並確立了“小總部、大產業”的改革目標,着力解決以往總部職能管理越位、缺位、不到位等問題。改革之後,總部主要通過公司治理機制,對所出資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行使股東權利,全面落實國有資本經營責任。按照下放部分職能、整合交叉職能、推動服務共享、加強核心職能的改革路徑,國投重塑優化總部職能,理順與子公司權責邊界。將產業經營職能逐步下放子公司,推動股東權利和經營權利相分離;有效整合職能,縮減管理崗位;推行管服分離、實現服務共享;着重提升總部戰略決策能力、資源配臵能力、資本運作能力、監督評價能力和加強黨的建設能力。

但是無論是淡馬錫模式還是國投模式,是標杆企業根據其自身發展特點和歷史成因探索出的一條最適合其發展的路徑,落地過程中配合總部和各級子公司相應制度流程優化甚至再造和已有成熟的管控體系,保障改革順利落地。各企業在改革過程中應通過系統的管理診斷,充分了解自身存在的問題和根源。在此基礎上結合配套政策指引,形成一套科學的、相對完善的改革頂層設計方案,並結合企業實際加以實施。

國有企業改革論文 篇二

一、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基本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改革始終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明確提出了一系列路線、方針和政策,指導國有企業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國有企業廣大幹部職工積極探索,勇於實踐,在許多方面實現了突破與創新,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一是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國有企業體制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目前,全國已有50%以上的國有及國有控股大型骨幹企業改製爲多元股東持股的公司制企業,中央企業所屬子企業48%進行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一批大型國有企業先後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有些還實現了主營業務資產整體上市,促進了機制轉換和管理創新。國有企業普遍實行了全員勞動合同制、全員競爭上崗和以崗位工資爲主的工資制度,一些企業還探索了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企業經營者年薪制和股權期權激勵制度,初步建立起幹部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工資能升能降的新機制。

二是國有經濟總量不斷增加,整體素質和競爭力不斷提高。近年來,國有企業戶數不斷減少,但資產總量和實現利潤大幅度增加。與此同時,國有大型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三是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得到優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經過多年的調整,國有經濟的佈局結構逐步趨於合理。從行業分佈看,國有經濟更多地向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

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現今國有企業的不足之處還是不容忽視的:

大多國有企業因政府長期大力扶持,導致企業缺乏競爭力與創新精神,另外,因國有企業對自主品牌的不夠重視,導致許多大型國有企業多年來爲外國公司生產貼牌產品,同時對國內企業造成空間壓縮,影響了中華民族品牌的發展。

董事會作出決策,股權大小決定董事會地位,這是股份制企業的基本原則。無論國家是否控股,政府都不能干預董事會的決策。這是作爲一個企業獨立運行的基本保證。

三、國有企業改革的幾點思考

國有企業要發展,就必須進行改革,而改革必然觸及少數人的利益,因此,國有企業的改革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正確處理所有者與經營者的關係等等。

第一、要從根本上解決國有企業的問題,關鍵是要樹立“以人爲本”的改革原則,從建立和完善激勵和考覈機制做起。不妨將董事會代表國有資產的董事的職務升遷和薪酬待遇與資產回報率掛鉤,由國有資產主管部門考覈;經理人職業化,其職務任免和薪酬待遇與企業經營業績掛鉤,由董事會考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這樣國有資產所有權虛化和經理人職責落實不到位的問題應該能夠解決,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也應當可以獲得成功,這種相互制約的制度設計也能夠有效的解決目前大量存在的國有資產流失和經營管理人員的腐敗問題。

第二、在解決富餘人員問題上政府不應推卸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隨着生產力的不斷髮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企業冗員是必然的,而減人增效是國有企業走出困境,實現經濟集約增長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最終要實現的目標來看,國有企業中龐大的冗員隊伍必須推向市場,推向社會,在勞動力市場上實現勞動資源的再配置。從我國經濟未來發展的走勢看,通過勞動力市場在全社會重新配置勞動資源也是可能的。我國勞動力在第三產業中的分佈僅佔23%,而世界平均水平是45%。僅是達到這個水平就可以爲1.3億人提供就業崗位。隨着經濟發展,我國對各種基礎設施的需求不斷增加。政府勞動部門在解決這個問題上應承擔的職責是健全職業培訓、勞動力市場的中介服務體系。協調社會上各種力量,有效實施再就業工程。而爲了安定團結讓國有企業消化,勞動部門只管理用人指標、發放表格,有悖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盡的職責。政府也有必要從搞活國有企業的全局出發,放棄部分資產權益如國有企業土地使用權收入等,爲冗員分流提供必要的支撐。這部分富餘人員應從國有企業中“遊離”出來在全社會範圍內的各種生產、經營、服務領域就業。這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長期以來,我國國有企業中就業人數不論是絕對量還是相對量都在不斷增加。許多老企業已人滿爲患。讓國有企業內部自我消化顯然不利於實現減人增效,不利於國有企業經濟的集約增長。不僅如此,由企業內部消化的一系列辦法可能會對國有企業造成傷筋動骨式的損害鑑於解決國有企業富餘人員問題牽涉千家萬戶,異常敏感,操作過程必須慎重對待,但這不等於以安定團結的要求倡導讓國有企業內部解決富餘人員問題。其後果只能是繼續維持國有企業的低效運行,國有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集約增長也將成爲一句空話。國有企業也會更加依賴政府,討價還價。

第三、明晰代表國有資本出資者的投資主體,由國有資本出資者代表以所有者的身份去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我國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之所以會頻頻出現政府以行政手段進行改革的方式,說到底還是一個老問題:即國有資本運營還沒有人格化,還沒有建立起代表國有資本出資者的投資主體。在政企不分、政資不分的條件下,各級政府及其有關各種經濟部門似乎都是國有資本的所有者,都一心一意地要搞好國有企業。而政府作爲社會經濟管理者身份決定了其改革的方式必須呈現明顯的行政手段特徵〈“三堂會審’’,批貸款、現場辦公搞改革〉,但是,當要求改革推動者爲改革承擔責任時,又誰也負不起、也負不了責任。這樣一種改革方式實際上仍未走出”承包制"的藩籬。政府作爲社會經濟管理者,其主要職責在於對社會經濟進行協調、規範和服務。爲有效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建立法人實體與市場競爭主體,國家應充分發揮制度創新推動者的作用,加快國有資本運營體系改革,建立代表國有資本出資人的投資主體,真正實現政資分開、政企分開。然後,由國有資本的人格化的投資、運營主體按着權利、責任與利益對稱原則去推動國有企業改革,承擔改革的績效責任,承擔一切有利或不利的後果。對於代表國有資本出資人的投資運營主體的構造與選擇,目前仍存在很大的爭議。一種意見認爲這種國有資本人格化運營的支點應從政府行業主管部門中內生出來;一種意見認爲現有的行業總公司適合於作爲固有資本的投資運營主體;還有一種意見認爲國有資本人格化運營支點的選擇以規範的國有企業集團母公司爲宜。我們認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主體的選擇作爲與國有企業改革匹配的一項制度創新,應當按照有利於政企分開,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有利於在經濟生活中培育集約增長點,從而有利於更好地在國內市場有效競爭、在國際市場強有力地競爭的原則來選擇與構造。爲此,把規範的國有企業集團母公司從一般固有企業羣體中剝離出來,作爲國有資本人格化運營支點的主體部分應是一個不壞的選擇。

國有企業改革 篇三

國有企業改革

經過30年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已取得了巨大成績,主要成績有:

1、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取得成效

目前,公司制已成爲國有企業的一種主要組織形式。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產權改革、增資擴股、引進戰略投資者、資本市場上市等途徑,已經改製爲多元股東持股或國家獨資的公司制企業。

2、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趨於完善

一是實現了決策層和執行層的初步分開;二是建立健全了董事會運作基本制度,各專門委員會開始正常運行;三是外部董事認真履行職責,積極參與決策;四是企業管理層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增強。

3、爲加強企業管理和加快技術進步建立了制度基礎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爲企業加強管理、技術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許多國有企業努力實施管理創新,加強產權管理、財務資金管理、投資管理、成本管理和戰略規劃管理,積極開展節能降耗活動。

4、國有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

改革過程中國有企業一度困難重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後,由於企業經營機制發生了變化,企業活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

5、國有經濟的佈局結構有所改善

繼續調整國有經濟的佈局和結構,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大任務。隨着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也加大了國有經濟佈局結構調整的力度。近年來國有經濟佈局結構也有改善。一是國有企業戶數大幅減少。二是國有資產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集中。三是國有資產進一步向基礎性行業集中。目前,國有企業在國防軍工、石油石化、電力、電信、民用航空、航運、重要礦產資源開發等基礎性行業的企業戶數佔全部國有企業戶數的28.6%,資產總額佔到55.6%,國有資產總量佔到61.9%,實現利潤佔到67.7%。

6、保證和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在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入的同時,非國有和非公有經濟以更快的速度發展,從而形成了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

有人認爲,經過改革,國有經濟比重降低了,現在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已經不起主導作用了。這種說法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改革以來國有企業數量雖然減少了,但國有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不斷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大大增強。截至2006年底,全國國有企業戶數共計11.9萬戶,比2003年減少3.1萬戶,年均減少8%,但戶均資產

2.4億元,比2003年增長22.7%。國有資本向能源、原材料、交通、軍工、重大裝備製造和冶金行業集中的態勢明顯。2006年,基礎行業的國有資本3.3萬億元,佔全部國有企業佔用國有資本總量的70.6%,比2003年提高5.4%。國有資本的控制力不斷增強,國有資本直接支配或控制的社會資本1.2萬億元,比2003年增長1.1倍。目前,中央企業80%以上的國有資產集中在軍工、能源、交通、重大裝備製造、重要礦產資源開發領域,承擔着我國幾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氣和乙烯生產,提供了全部的基礎電信服務和大部分增值服務,發電量約佔全國的55%,民航運輸總週轉量佔全國的82%,水運貨物週轉量佔全國的89%,汽車產量佔全國的48%,生產的高附加值鋼材佔全國的60%,生產的水電設備佔全國的70%,火

國有企業改革

1電設備佔全國的75%。

國有企業改革是空前艱鉅的事業,雖然改革已經取得的成績是輝煌的,同時走出了一條成功的道路,但是改革的任務尚未全部完成,還有很多任務包括一些難度很大的任務有待完成。

1、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些國有企業尚未按照《公司法》的要求進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名義上已經建成現代企業制度的,也往往“形似神不似”。由於央企改制大多在子公司層面進行,如果話語權最多的大股東不改制,也難以要求下面改制的企業嚴格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行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和內部人控制問題是普遍現象,多數按照《公司法》註冊的國有獨資公司,董事會成員與經理人員高度重合,董事會的決策職能與經理層的執行職能事實上合一,與按照《企業法》註冊、實行總經理負責制的國有獨資企業一樣,都是“一把手”負責制。其結果是大企業的興衰成敗繫於一個人身上,風險極大。

2、國有經濟佈局結構仍不盡合理

雖然經過多次調整,國有企業小而散的狀況尚未完全改變。還有不少企業盲目擴張,債務風險很大。而且管理層級過多,資本鏈條過長,許多二三級企業業務重疊交叉,專業化發展能力薄弱,主業不強,缺乏核心競爭力。有的企業資產不多,卻有四級或更多的管理層級,層級過多使有些企業出現失控現象。

3、壟斷企業改革任務艱鉅

壟斷行業是中國國有經濟中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強的領域,壟斷行業中的主要大型骨幹企業,幾乎都是國有企業,都是國有中央企業。壟斷行業大多數是具有一定自然壟斷性的行業,如電力、鐵路、郵電、民航、電信、郵政、天然氣,但技術的發展和經濟理論的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弱化了通過管制維持壟斷的理由。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已對電力、電信、民航等行業進行了政企分離、政資分開、業務分離、引入新競爭者等方面的改革,如電力行業實行了“電網分開”,電信行業實施了“成立聯通”“移動分家”“南北分析”等改革,改革取得了進展,但問題依然嚴重。總體上壟斷行業改革仍滯後於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現有改革偏重現有企業重組、忽視創造公平準入環境和引入新企業,沒有形成真正競爭的市場結構。而且在產權改革和監管改革方面也相對滯後,難以避免壟斷行業濫用壟斷優勢地位。自然壟斷和行政壟斷交織在一起,抑制了行業技術進步和創新,使外部資本面臨很高的進入成本,造成了資源配置的扭曲和這些行業的低效率。

4、國有企業創新能力不強

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在獲得科技資源方面具有優勢,大量的科研人才集中在大型國有企業。過去幾年,中國有企業自主創新活動也不斷增強。儘管如此,我國國有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還較低,而且總體上自主創新的活躍程度還不如非國有企業。

5、改革遺留問題需要解決

一個問題是,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職工轉換身份的經濟補償標準偏低,有時偏低的補償標準都得不到嚴格執行。另一個問題是有些企業改制後陷入困境。如有的地方股份合作制不但沒有發展起來,反而再次使企業陷入困難。

6、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有待改進

目前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系還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國資委在角色定位上,依然存在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問題,對國有企業而言,基本上還是“婆婆”加“老闆”的管理方式。第二,國資委在管控模式上,具有太多“淡馬錫”的情結,具有把自

身建設成爲全國國有資產經營公司的傾向,但是,這種做法既不符合中國的大國國情,也不符合國有經濟“有進有退”的戰略思路。第三,國資委在整體工作部署上,缺乏戰略嚮導,沒有從國民經濟和國有經濟的高度去思考國有企業的定位,重點只是關注企業之間的重組。第四,國資委在企業考覈上,重視短期利益和對經濟業績的考覈,忽略了對社會公共效益的考覈,沒有在考覈上處理好國有企業本身具有雙重職能定位的問題。第五,誰來監管國資委的問題?

應該指出,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存在的問題,很多是和政治體制改革滯後有關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政治體制改革作爲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着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還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並提出了原則要求。我們一定要把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更好地結合起來,加快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步伐。這樣做,我們一定能勝利完成國有企業改革尚未完成的任務。

①將進一步深化國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將成爲這方面改革的重點;

②國有經濟佈局將進一步優化,以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③將對壟斷行業改革,禁止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同時會適當引入競爭機制,並且對壟斷企業的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將會加強;

④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制度將會日趨完善;

⑤出於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的需要,中央企業的規模化經營程度將會大爲提高目前我國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的規模化經營程度還比較低,還遠遠不能適應激烈的國際競爭的需要。以煉油業爲例,我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央企都進入了世界500強(2008年營業收入總計約3000億美元),但其規模之和還抵不過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一家(2008年營業收入約3700億美元)。

國有企業改革 篇四

人民網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 曹華)“國有企業改革將根據十八大報告的要求,不斷調整,向經濟安全和民生上集中,要有進有退,有所爲有所不爲。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應該是更加市場化,不斷增加活力、影響力。”十八大代表、國資委主任王勇,在和記者一起分享學習十八大報告體會時作出如上表述。

王勇說,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這爲今後國企改革發展指明瞭方向。國企改革的方向應該是更加市場化,不斷增加活力、影響力。

王勇表示,加緊推進國企市場化改革。首先就要更加市場化地選聘人員,人員要能進能出,幹部要能上能下,收入要能高能低。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國有企業現在存在的一些管理粗放、改革不到位的問題。國有企業要向國際上的跨國公司學習,包括要向一些私營企業學習,建立更好的市場機制,轉變國有企業的發展方式,使得國有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能夠更好地輕裝前進,創造更好的效益和更多的利潤。

此外,國有企業改革也將加緊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王勇說, 多年來,國有企業是按照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發展的要求,是從計劃經濟時代不斷深化改革發展而走過來的。由於歷史原因,國有企業既要按照所有企業追求利潤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去行事,又要承擔很多本來社會應該承擔的責任。拿中央企業來講,目前還有8300多個醫院、學校等社會機構,國企辦社會的現象依然存在。國有企業也將加緊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國有企業辦社會”的現象要有所改變。按照這次十八大報告的精神,“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企業將向經濟安全和民生上集中,要

國有企業改革淺談 篇五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淺談

我國實行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國有企業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現形式,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在國民經濟的關鍵領域和重要部門中處於支配地位。鞏固公有制經濟,主要是加強國有經濟對國家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控制力;發展公有制經濟,主要是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國企是共和國的長子,爲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建國初期,我們爲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加快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擁有了國有資產和國有企業。半個世紀過去了,隨着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建立,國家擁有國有資產和發展國有企業的目標更多地轉化成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對大多數國有資產進行處置,將其變現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或者直接用於社會救濟,從實物或賬面上來看,國有資產沒有了,但這種處理維護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大局,那麼,這種處置應該同擁有國有資產和發展國有企業具有同樣的效果。事實上,這種處置方式正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長期目標取向。但是,在這種處置方式尚沒有完全鋪開之前,大型、特大型國有企業仍將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

我國是世界上擁有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數量最多的國家,幾乎涉足國民經濟各領域所有行業。改革開放後,伴隨中國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國有企業在數量上呈現出不斷減少的趨勢,但是,國有企業的資產總量一直保持着穩步增長的發展態勢。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和依託,是國家財政收入的很重要來源,是國家經濟命脈的控制者,是國家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的主要體現力量。我國目前國有企業總體效益較差,發展狀況與其在國民經濟中地位及所佔有的社會經濟資源極不相稱,國有企業的改革尚有許多難點未取得實質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資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現經營虧損和資產流失。在中國近30幾年的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國有企業改革一直是一個焦點。

一、我國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體制不合理

我國傳統國有企業管理體制不合理,突出表現爲政企不分。國有企業不是獨立意義上的經濟實體,而是政府機構的附屬物。國有企業往往處於這種“條條”與“塊塊”的雙重領導之下。政府直接經營管理企業,對企業的人、財、物、產、供、銷統得過多,管的過死,國有企業缺乏經營管理自主權,導致企業和職工缺乏經營和生產積極性,企業缺乏活力。

(二)內部體制不合理

1、產權不清。國有企業的公有制性質決定了國有企業的產權屬於全體勞動者。國有企業的職工有着雙重身份,他們既是生產資料的主人,又是一般生產者。但是,作爲生產資料的主人,每個人並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企業的資產,而由政府代表他們統一行使這種權利,但政府部門衆多,都能行使部分所有權,卻無人對企業財產承擔經濟責任。這種事實上的產權代表多樣化等於是沒有代表,結果造成傳統國有企業產權虛置。造成事實上的所有者缺位,從而在企業內部也就無法形成強有力的所有權的制約機構。

2、責權利相分離。傳統國有企業所有權被政府各部門分割行使,企業缺乏相應的自主權。企業職工的職責是提供勞動,權力是獲得工資並享受企業提供的就業、醫療、養老、住房等保障;作爲企業經營者的廠長經理的權力是組織生產,企業盈虧與自己無關,他們的奮鬥目標又往往是多重的,不僅要儘可能完成國家任務,還要爲企業的職工謀取福利,更重要的是在“官本位”思想影響下,一部分企業領導千方百計爭取進入政府部門,掌握更大的權力。這就造成了責權利相分離,造成職工吃企業大鍋飯,企業吃國家大鍋飯的平均主義。

3、組織機構設置行政化。每個企業都具有一定的行政級別,企業領導由政府委派或任命行政官員擔任,按行政級別獲取報酬,享受政治待遇和其他待遇。在企業內部,除設置生

產經營性機構外,還設置於上級各領導部門相對應的機構,作爲貫徹上級各部門指示的組織機構。

(三)社會負擔沉重

由於產權不清,吃大鍋飯,因此國有企業普遍承擔着辦學校、醫院、安置就業、離退休人員開支管理等本應由政府承擔的任務,有的企業負擔的離退休人員職工人數佔總人數的20﹪以上,富餘人員高達企業職工總數的60﹪,企業社會負擔沉重。

(四)壟斷組織行業缺乏競爭力

我國的大企業多爲多爲國有企業,主要涉及我國的電信、電力、民航、鐵路、供水、供電供氣及其他專營項目上,這些產業涉及國家命脈和關鍵發展,有關社會的安定團結,居民生活的穩定,因此國有企業都是一家獨大,行業壟斷,缺乏競爭力,沒有參與到社會主義市場競爭中去,企業改革步伐滯後,需要建立和完善現在公司治理結構。

二、國有企業改革的歷程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從70年代後期開始,先後經歷了五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1978—1984年,主導方針爲“放權讓利”,要求政府簡政放權(經營自主權),並實行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利潤分成、調整國家與“國營”(後改爲“國有”)企業之間的分配關係。

(二)第二階段:1984—1986年,主導方針是“利改稅”,即由國家以稅收形式從企業收取以前的“利潤”,力求用行政措施影響企業經營,引入市場調節方式,促進國有企業的發展。

(三)第三階段:1987—1991年,力倡政企分開、兩權分離,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和租賃經營責任制(後者適用於中小企業),以求在不觸動所有制的情況下,以契約的方式擴大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促進國有企業的發展。

(四)第四階段:1992—1994年,着重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目的是使企業成爲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商品生產者、經營者,賦予企業十四項經營自主權,並在部分企業試點推行“利稅分流”與股份制改造。

(五)第五階段:1994—1996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以公有制爲主體現代企業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要求建立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1997後,政府推廣股份制改造,希望使企業的勞動者同時成爲企業資產的所有者,實行按勞分配與按資產分配相結合。一方面解決企業聚集資本,彌補投資主體單一的不足,另一方面調動職工生產、工作積極性,以求國企及時脫困。

三、國有企業改革的對策思考

國有企業改革的根本出路在於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同時在此過程中還應注意:

(一)推進國有企業調整重組,優化國有經濟佈局結構。優化國有經濟佈局結構是提高國有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要着眼於優化國有資本配置,強化國有資本在戰略性領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行業排頭兵企業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按照國務院出臺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意見的要求,緊緊結合編制“十二五”規劃和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培育發展技術含量高、帶動作用大的戰略性產業,推動國有資本向優勢、支柱、特色產業及行業的龍頭企業集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做強做大優勢國有企業。繼續推進劣勢企業關閉破產,努力探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劣勢企業依法、有序、平穩退出市場的通道。推動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不斷優化。

(二)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產權。健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有利於維護公有財產權,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有利於保護私有財產權,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有利

於各類資本的流動和重組,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有利於增強企業和公衆創業創新的動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礎和市場秩序

(三)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完善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體制保障。推動國有企業平穩較快發展,必須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要以《企業國有資產法》等法律法規爲依據,進一步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法規體系建設,依法促進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制度完善。不斷增強監督的時效性、靈敏性和針對性。

(四)推進國有企業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把推進國有企業轉變發展方式作爲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引導國有企業將發展方式轉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上來。一是引導企業強化管理控制風險。嚴格現金流管理,強化投資管理。二是引導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和品牌建設。加強產學研結合,進一步確定品牌定位,做好品牌推廣,提高品牌影響力。三是引導企業切實做好節能減排工作。使國有企業成爲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表率。大力開展與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相關的新技術研發,切實搶佔新一輪節能減排技術制高點。

總之,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是上述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有利於市場經濟的繁榮,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當然,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需要我們不斷爲之努力,從而實現我國國有企業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