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企業文化 > 方案模板

種畜場改革方案

一、基本情況

種畜場改革方案

(一)機構更迭情況。五一種畜場於1953年5月1日建場,建場初期由內蒙古商業部種畜場管理處管理。1956年,劃歸察哈爾盟農牧部,更名爲五一牧場。1960年,下放到正藍旗,更名爲正藍旗五一牧場。1961年8月,收歸爲盟直屬場,更名爲錫盟五一牧場。1965年4月,劃歸內蒙古畜牧局,更名爲內蒙古五一種畜場。1969年,下放錫盟,隨後錫盟生建部又將其下放正藍旗管理。1975年,上劃內蒙古畜牧廳直屬。1977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革委會確定五一種畜場建制爲旗(縣)級場。1983年,上劃自治區,由內蒙古農牧漁業廳管轄,更名爲內蒙古自治區五一種畜場。1998年4月,劃歸錫盟行署,同年8月,移交正藍旗實行屬地管理。

(二)現有機構設置情況。當前我場管理人員36名,其中幹部6名(旗下派幹部4名),現有8個分場,1個居民區,機關職能科室18個:黨政辦公室、財政科、農牧科、獸醫站、國土資源所、武裝部、社保所、民政所、退役軍人辦公室、信訪辦、生態旅遊辦、工會、團委、婦聯、關工委、人大代表聯絡辦公、河長辦、防火辦。五一種畜場移交正藍旗管理後,旗政府先後完成了衛生、教育、公安、法院、計生等場辦社會和行政職能的剝離。目前仍有武裝部、獸醫站、國土資源、民政、社保、統計、綜治維穩、財政所、工青婦、河長辦、防火辦、生態旅遊辦等部門的社會職能沒有剝離。

(二)現有機構設置情況。當前我場管理人員36名,其中幹部6名(旗下派幹部4名),現有8個分場,1個居民區,機關職能科室16個:黨政辦公室、財政科、農牧科、獸醫站、國土資源所、武裝部、社保所、民政所、退役軍人辦公室、信訪辦、生態旅遊辦、工會、團委、婦聯、關工委、人大代表聯絡辦公室。

(三)人口資源情況。人口情況:截至2020年5月底,五一種畜場總人數爲2158戶、5131人,其中,男性2355人 ,女性2776人 。常住戶976戶、常住人口2751人。在總人口中,學齡前兒童至高中以下學生851人;在校大學生213人;非職工身份1862人;在職職工895人;離退休職工、已經退休“五七工”及遺屬1181人。土地情況:總面積96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76萬畝,退耕還林地面積4.24萬畝,林地8.11萬畝,耕地面積4.3萬畝,多倫縣上都河鄉佔用0.65萬畝,居民區佔地1.2萬畝,道路、河流、湖泊佔地1.5萬畝)。在可利用草場面積中,元上都遺址佔用6萬多畝。草場使用情況:草場沒有徹底承包到戶,目前由場內部分職工使用。場方按照每年6月末統計清點牲畜頭數收取草場使用費(大畜每頭10元、小畜每隻5元)。資產及負債情況:截至2018年底,全場固定資產主要是辦公樓2棟及辦公設備、黨支部活動室8處,公務用車6輛等。現有公有畜5371頭(只、匹),其中:內蒙古細毛羊、南非細毛羊、杜波、德美等共計5252只,草原紅牛66頭,錫林郭勒馬53匹。現有牲畜飼養標準化棚圈三處及種畜生產配套設施。負債方面除欠繳職工養老保險費以外沒有其他負債。

二、目前現狀

(一)上級政策落實情況。在1998年實行屬地管理時,按照內牧發〔1998〕12號文件精神,在落實投資渠道上,自治區畜牧廳按照財政廳有關規定保持不變(實行屬地管理前,自治區畜牧廳每年向五一種畜場撥付教育經費、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費、畜牧業防災基地建設費及事業單位差額補貼等資金每年達200萬元),並考慮優先扶持。而實際上自治區財政廳在五一種畜場移交後沒有落實上述政策。

(二)場內運營情況:目前全場管理人員都承擔着社會管理事務,人員工資及經費沒有財政撥款,全部依靠自有資金維持運轉,不僅承擔着企業經營運行還承擔着各項社會事務的管理工作。比如全旗主要旅遊線路途徑場內大部分區域,每年清理場區垃圾及維持主要道路環境衛生就需投入大量資金。

(三)耕地糾紛情況。根據《關於正藍旗與多倫縣插花耕地的調整決定》(錫署發〔2000〕34號)精神,多倫縣上都河鄉佔用五一種畜場6593畝耕地,從2000年起逐步退還,限期10年內退完,實際上至今未退還。

(四)土地收入減少情況。爲支持“元上都遺址”申遺,2012年五一種畜場四分場進行了整體搬遷,搬遷後元上都遺址內外的1萬多畝水澆地不能耕種、5萬多畝草場不能有效使用,造成五一種畜場耕地草場出租收入大幅度減少。

(五)欠繳社保費情況。

五一種畜場在1998年下訪錫林郭勒盟管理時,所有職工不用繳納社保費,僅有一百多名退休職工,每人每月的退休費也就是100多元,職工退休這一社會問題沒有凸顯。

隨着職工年齡漸漸增長,到齡職工越來越多,在2004年以前,五一種畜場到齡職工上訪成爲當時主要的社會問題。

2004年國家啓動農墾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五一種畜場職工養老問題得以解決;但由於生產經營收入資金有限,五一種畜場一直沒有繳納職工的社保費單位部分。

2004年啓動農墾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時,五一種畜場共有在職職工1589人,至2018年底共有在職職工824人。

在辦理2004—2009年退休手續時,五一種畜場共爲316名到齡職工辦理了退休手續,這段期間我場沒有繳納過單位部分社保費。

在辦理2010—2015年退休手續時,五一種畜場按照“退一清一”原則,爲273名到齡職工辦理了退休(包括調出、死亡人員等)手續,共計繳納單位部分本金843.59萬元。

在辦理2016—2017年退休手續時,五一種畜場按照“退一清一”原則,爲105人辦理了退休手續,共計繳費929.6萬元(其中:本金642.2萬元、利息287.4萬元)。

在辦理2018年退休手續時,五一種畜場按照“退一清一”原則,爲71人辦理了退休手續,共計繳費847.5萬元(其中:本金487.7萬元、利息359.8萬元)。

截至2019年12月,在職職工751人累計欠繳企業養老保險單位部分本金6233.3萬元、單位部分利息3529.7萬元,共計欠繳9763萬元。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目前我場一直沒有明確的身份,組織機構代碼證過期不予辦理,我場各項工作的開展受到嚴重阻礙,多次向上級申請辦理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證,明確法人身份,目前一直未果。二是場內在職管理人員年齡相對較大且文化水平不高,僅55週歲以上的就有10人,人員老齡化嚴重,無進人渠道,存在後繼乏人的情況。三是政企、社企不分,場內不僅承擔者人員工資和運轉經費,還要承擔着各項社會事務的開支,包袱沉重,運轉舉步維艱。四是草場一直未進行劃分,保持原有,土地自2006年劃分後一直未進行調整,部分退休和死亡人員的土地未收回,新出生和新遷入人員沒有土地等生產資料。

四、改革思路及發展方向

(一)加快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號)關於國有農場要逐步分離辦社會的職能要求,一是設立五一鎮,五一鎮行使轄區內行政管理職能和社會服務職能,保留五一種畜場國有企業的牌子,社會化管理和企業經營分開,實行政企、社企分開,將下設的八個分場和明德拉區變成社區。幹部任用由旗組織部門統一管理,將現有在崗管理人員納入全旗行政事業單位編制管理,由旗財政撥付人員工資及工作經費。各部門按照建制鎮人員職數進行配備,空缺崗位可從社會公開招錄或由旗組織人事部門配備。黨羣機構共設、綜合部門合署、社會行政機構與企業經營機構分開,公益事業與企業分開,企業經營性資產與公益事業性資產使用權分開,財務分賬覈算,使政企職能、機構、人員、資產、財務、覈算在種畜場內部相對分開,在種畜場層面初步建立起內部政企分開體制。要保持種畜場國有土地性質不變,保持種畜場職工身份不變。種畜場行使企業經營職能,將現有國有草場、土地等資源全部收回,進行有償承包經營,要加強內部管理,多渠道增加收入,收入用於種畜生產和繳納職工養老保險。

種畜。

二是“內蒙古五一種畜場”負責家畜新品種的培育和推廣。通過重組、優化配置,實行公司制改造。享有獨立法人,依法經營、自負盈虧,實現企業制度創新目標。場要對現有在職職工、非職工身份等人員的生產生活進行有效管理,對在職職工實行草場承包的管理辦法,對非職工身份等人員實行草場租賃的管理辦法;對每年到達退休年齡的人員及時收回生產資料。待在職職工全部辦理了退休手續後,耕地草場的租賃收入,除用於企業管理和種畜生產以外,其餘全部上繳旗財政。種畜場要利用今明兩年期間,對場內各類草場、耕地進行測量,要準確掌握草場、耕地的面積,要結合場內人員的結構合理制定草場承包租賃管理辦法。依託“元上都遺址”、“忽必烈影視城”等位於場內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草原生態旅遊。

1.畜牧業方面。一是組建畜牧良種繁育公司,發展種牛、育肥牛和種羊,打造育肥繁育基地,提升牛羊生產規模化、標準化、設施化、組織化水平。二是打造農墾可追溯體系。依託信息化追溯平臺,確保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強化培育、宣傳和品牌保護。三是組建草業公司,以舍飼方式大力發展優質草食畜牧業,走生態畜牧、綠色畜牧、高效畜牧路子。

2.種植業方面。一是申報認證綠色有機耕地,依託集中連片的耕地,建立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培育規模化有機蔬菜、食用葵花、歐李(鈣果)等種植基地,輸出健康無污染綠色食品。二是發展訂單農業。積極對接市場需求,以種薯、商品薯、燕麥草等高產量作物爲主簽訂訂單,爲企業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3.加工業方面。一是發展有機食品加工業。借鑑“白音郭勒大廚房”有機熟食品加工銷售的發展模式,以產量較大的馬鈴薯、胡蘿蔔等爲原料,研發速食、半成品、熟製品等加工銷售產業鏈,形成有機食品加工基地。二是發展肉食品加工業。建設冷庫,打造一條集約化、規模化的養殖、生產、屠宰、加工、冷藏、銷售、運輸畜產品產業鏈。

4.旅遊業方面。一是打造馬文化小鎮。以馬文化爲主題,以豐富的馬資源、優良品種爲依託,打造涵蓋良種馬繁育、賽馬培訓、馬術表演、馬文化博物館、馬奶產業加工爲一體的馬文化小鎮。二是打造旅遊品牌。將現有的歐李(鈣果)採摘、馬術表演等與旅遊相結合,進一步豐富旅遊內容,重點打造“賽馬節”“鈣果採摘節”等“旅遊+”品牌。三是打造“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鼓勵職工創建“牧人之家”,展示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打造特色鮮明的旅遊村寨。

(二)人員安置及生產資料分配

將現有在崗管理人員統籌調入行政事業單位工作,由旗財政撥付人員工資及工作經費。

保持原企業職工身份不變,由改制後的五一種畜場收回原分配給職工的土地(草場、耕地)。原屬集體所有的的土地(草場、耕地)等生產資料,由改制後的五一種畜場進行統一管理,收益優先用於繳納職工養老保險,剩餘部分全部用於企業發展。

(三)職工養老保險

根據目前五一種畜場的財務收支狀況,雖然採取承包租賃草場增加收入、調整支出結構等辦法,仍然難以繳納歷史欠繳的養老保險費。

1、對1996-2019年度欠繳的養老保險費及利息,建議上級按照自治區、盟、旗、場分別按照40%、30%、20%、10%的比例承擔,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籌集資金,利用五年時間化解歷年拖欠的養老保險費。

2、對2020年及以後年度的養老保險費,由五一種畜場自行承擔。理由如下:

如五一種畜場實行體制改革後,全部管理人員工資及經費每年可結餘300多萬元;

重新承包草場70多萬畝,按每畝收入10元,每年可增加收入700多萬元;

按年進入場區遊客10萬人計算,每人收取10元的大景區門票,年可增加收入100多萬元。以上三項收入近千萬元,完全可以繳納2020年及以後年度養老保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