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半截蠟燭》語文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半截蠟燭》語文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一

一、成功之處

備課之初,我仔細地分析了課文,發現本文圍繞三個主人公主要有三個情節,這三個環節是緊緊相連,密不可分的,同時就危險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趨勢的。如果要採用變序的教學方法,就會打亂文章原有的嚴謹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體來輔助我的教學呢?在做好簡單的課件後,我隨即又否認了。因爲我發現這對我的教學起不到個性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課堂教學不讓人有一種“通讀通講”的感覺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種要體現“由扶到放”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就對三個情節採用了三種不一樣的教學方法,即在講伯諾德夫人時,我主要採用“以述促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感知伯諾德夫人的爲人;在講傑克時,我就讓學生用學習上段時的方法來談談對傑克的瞭解;在講傑奎琳時,我直接讓學生來讀傑奎琳的話,並用上採訪的形式深化學生對傑奎琳的瞭解。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覺得效果還是不錯的,因此,我認爲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思考到課文的類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學“務實”,。

課堂上,我還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爲主線,用多種方式聯繫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如:上課伊始,讓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故事的大意,明確了半截蠟燭的重要性,再透過引讀抓住描述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使心靈受到激盪,深入地理解狀況之危急,心於是隨之跳動,爲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其次在讀對,讀順,讀好的基礎上,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爲"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後有所想,有所爲,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

二、不足之處

本節課看似熱熱鬧鬧,結構完整。無論從課文理解的方法,文學常識把握來說都是到達目標的。但是,卻偏離了一個最基本的方向:本組課文的主題是“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豐富語言積累”。在課堂中,我將更多的時光放置在了理解課文出現的“危機”與“絕妙方法”上了,也注重了學生思辨性思維的訓練。但是卻偏偏少了學生對語言感悟、積累的訓練。雖然有讀人物語言,但是卻感覺差強人意,並沒有到達感受語言,個性是首次接觸的劇本語言的特色。

三、改進措施

我想是否能夠在課前就就應讓學生自行讀文,在瞭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自我來演一下這段劇本,這樣不僅僅能讓他們瞭解大意,更爲課堂上進一步感受劇本語言,積累語言爭取時光。這樣教學就更完美了。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二

課文《半截蠟燭》描繪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但它無時無刻不給我們以緊張激烈的感覺,讓我們觸摸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節課主要通過揣摩描寫人物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詞語和句子,領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質。

一、扶放結合,自主學習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着重引導學生重點研讀在危急關頭伯諾德夫人是如何和德軍進行周旋的,讓學生學會通過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一步步走進人物的內心,進而讓學生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學習傑克與傑奎琳是如何和德軍進行周旋的。

二、以讀促悟,以悟導讀

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採用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伯諾德夫人知道,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祕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着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

在教學中反覆出現,引導學生想象傑克和傑奎琳在與德軍周旋時內心在想些什麼,體會人物的複雜的心理活動。感悟課文文字中蘊涵的豐富的人物內心心理活動,營造出一種緊張激烈的戰鬥氛圍。進而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爲伯諾德夫人一家的安危而擔心,感受危機的一波三折,領略伯諾德夫人一家在面對危機時沉着、冷靜、機智、勇敢的品質,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三

《6、半截蠟燭》第一課時教後反思

“自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至關重要。

“表達”,語文教學的目標就應該指向表達。

“重組”,對於文本,可以積極地選擇訓練內容,組成新的教學內容。

“整體”,教學結束之時,要學會迴歸整體。

這四個概念,是必須的,整理出來,讓自己印象更深,更加積極地執行下去。

對於《6、半截蠟燭》這一課,我列出一張導學單:

1、讀通課文;

2、學習字詞;

3、熟悉“二戰”背景;

4、概括故事主要內容;

5、把握人物形象,學習表現方法;

6、場面描寫;環境描寫;心理描寫;(情境仿寫)

7、續寫結尾(出人意料,情理之中);

8、回顧故事結構:一波三折;

9、編、演課本劇。

揣摩獨白;回顧課文,對比:怎麼演?演得怎麼樣?

第一課時完成第1、2、3、4條,第二課時完成第5、6、7、8條,第三課時完成第9條。

下課前,我佈置學生扣住第5條進行預習: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特點,像學習《5、盧溝橋烽火》一課一樣,學習表現的方法。

我特地要求,要看一看學生怎樣區別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機智勇敢”究竟有什麼不同。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四

反思第三組略讀課文《半截蠟燭》,有如下收穫:

備課時,我就在思考:略讀課文到底該怎麼教?雖然同科頭老師介紹經驗和《教師教學用書》中,也聽到、看到一些“略讀要以學生自己讀懂爲主”,“略讀任務要單一,要充分運用好文前導語的提示作用,解決一兩個問題即可。”“在教學時間上基本用一課時完成。”等等,但在以前的教學實際中,對於如何引導學生自讀,如何選擇教學任務,如何利用課文導語等還是很茫然。帶着這些迷惘,我又重新進行了單元備課:單元主題是“語言的藝術”,要求孩子們閱讀本組課文,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而再看課文導語中的學習要求:先讀讀下面的劇本,想想劇本中講的是件什麼事,說說你最欣賞誰的語言;再分角色演一演;還可以討論一下劇本和一般寫人記事的文章有什麼不同。這些學習要求不正是圍繞着單元主題提出來的嗎,於是,我的心中豁然開朗,課堂就圍繞着這四步引導學生學習:

一、初讀課文,暢談感受並瞭解劇本的特點;

二、再讀課文,瞭解大意

三、深入學習課文,體會人物語言;

四、總結延伸。

按上述四步教授《半截蠟燭》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實踐後,我明白了只要體現“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就能較好地發揮略讀課文的原有效應。“一箇中心”即以學生的自讀爲中心。“兩個基本點”即扣住單元重點,點撥課文難點。在《半截蠟燭》中,以語言實踐爲主線,引領學生了解閱讀劇本的基本方法,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在讀、議、演、拓展中品味語言的藝術,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讓課堂有了“亮點”。本堂課,成功之處是先引導孩子深入鑽研教材,讓學生靜靜地思索,靜靜地寫批註,用筆把自己的獨特體驗與劇中人物進行了對話。然後抓住劇本中最精彩的部分讓孩子交流如何抓住提示語、人物的年齡特點、所處的環境等演好角色,同時在演的過程中再次去品味語言的藝術,最後讓大家課下找些劇本來讀一讀,從而拓寬了學生閱讀的範圍。這樣略讀課文也就“略出了精彩!”

但是,教學過程中一些細節處理不到位。如:沒有及時對文中幾個難讀的外國人名如:“伯諾德夫人”、“傑奎琳”進行正音,所以在後來回答問題過程中一些學生讀這些人名時還結結巴巴。看來,我們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課堂上更要關注學情,並予 以及時反饋。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五

第三組課文教學已經結束,在本組課文教學中,讓我遇到了不少的問題,同時也收穫了很多,尤其是學生給我的觸動。

本組課文,主要是讓學生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並通過綜合性學習、蒐集、積累用得精妙的語言,以不斷豐富我們的語言,並學習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達。

本組課文中的《半截蠟燭》讓學生認識了一種文學形式——劇本,劇本主要是通過人物對話或唱詞來推進情節,刻畫人物。在教學本課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出奇的濃烈,或許是課文內容吸引了他們,或許是不同於其它課文的新鮮感刺激着他們。

《半截蠟燭》生動地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與突然闖入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蠟燭的命運爲線索,蠟燭的點燃和熄滅在伯諾德夫人、兒子、女兒三人的藉口和手中一次一次發生逆轉,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文中人物心理、行爲和語言活動的描寫使文章更加生動,爲文章注入了活的靈魂。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圍繞主題設計了很多問題例如:課題《半截蠟燭》用得好不好?環境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語言和行爲對突出人物品質和推進故事情節有什麼作用?伯諾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表現說明了什麼?爲什麼最終傑奎琳的藉口可以獲得成功?這麼多的教學目標要解決,怎樣統整在一起呢?

一、瞭解故事背景。

上課一開始,我就介紹了伯諾德夫人一家爲什麼參加傳遞情報的工作,以及選擇用蠟燭藏情報的原因。同時解決問題:課題《半截蠟燭》用得好不好?

二、理解故事情節。

讓學生以四人爲小組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說說“誰的貢獻大”?他們分別是怎樣與德國兵展開鬥爭的?故事情節有了比較清楚地認識,但是僅僅知道故事情節還不夠,文中人物的形象還不夠明晰,對文中中心的領悟還標交膚淺,這是還需要反覆品讀句子,通過人物的語言、行爲和心理活動的分析掌握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品質。

三、理解人物品質。

在這個部分,我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沒有標準的答案,要聯繫上下文對文中的三個主人公進行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必須要通過文中的事例、有關語句加以說明。例如,一個學生說:“我認爲傑奎琳很會急中生智,在媽媽和哥哥的方法都失敗後,想到了上樓睡覺的招數,因爲她是女孩子,所以故意嬌聲說話,顯得自己很膽小,怕黑,以此降低德國軍官的戒心,而且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因此最終獲得了成功,保護了情報。”有的說他們臨危不懼,在這種危急關頭,每個人都很沉着,沒有顯現出一絲慌亂的樣子,每個人都竭盡全力,想盡一切辦法保護情報,媽媽輕輕地吹熄,兒子從容地抱柴,女兒鎮定地上樓,在這種時候還能保持鎮靜,波瀾不驚,正是他們最後勝利的關鍵,假如有一個人失誤,後果都不堪設想啊!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形成了自己觀點,同時吸取的別人的想法,對人物品質認識得更加深入和透徹了。

四、再現故事內容。

同學們在充分了解故事情節和感悟人物品質後,對課文更加有興趣了,都想自己能選擇一個喜歡的角色演一演,起初我叫了一組同學表演,他們對課文內容不熟悉,是拿着書本表演的,人物語氣朗讀得非常到位,第二天在複習舊知識這一環節時,仍然有很多學生想上臺表演,沒想到他們回家竟然背誦下來了這個劇本,他們表演時,深情並茂,每一個表情和動作都突顯出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所以我認爲這節課我收穫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沒有要求他們背誦,他們卻自己背了下來,那麼我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抓住孩子們的“新鮮感”,在設計環節就必須下功夫了!

雖然這堂課有着很多的閃光點,也讓我收穫良多,但也存在了不少的問題,是需要改進的,比如: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發揮得不夠,其實可以更多地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而不是光由我提問,他們回答的這種單一模式。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六

課文《半截蠟燭》描繪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但它無時無刻不給我們以緊張激烈的感覺,讓我們觸摸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節課主要通過揣摩描寫人物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詞語和句子,領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質。這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故事情節生動緊湊,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而且人物刻畫手法豐富,語言細膩,學生比較喜歡。基於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在教學時,我採用研究性學習方法,以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爲學生營造足夠的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親身經歷閱讀實踐的過程,並在此過程中初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爲此,課堂上我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閱讀教學從"獨白"走向"對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進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瞭解人物的特點,從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通過這樣的教學,我有兩點體會:

一是教學的過程不再是教師備好教案,然後"按圖索驥"的過程,而是開放多元、動態生成的多向對話過程。爲此,教師要認真備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點,以學定教,把學生的學情作爲教學新的生成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才能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學《半截蠟燭》時我爲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伯諾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護半截蠟燭與德軍周旋的過程中,都表現出了過人的沉着、勇敢和機智,值得我們去學習。同學們,你覺得誰的功勞最大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問題剛一提出,一雙雙手便迫不及待的舉了起來。學生們在交流着他們獨到的見解,談着他們對人物的認識,老師適時點撥,學生在這個充滿相互信任、暢所欲言、和諧融洽的研討氛圍中,認識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課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真正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是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於永正老師曾經說過:"語文教學,就是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爲主線。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進一步落實'讀',讀的方式要多,讀的面積要大,讀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讀出形--在頭腦中喚起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形象;讀出情--讀出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情感;讀出神--讀出語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潛心讀書。在教學中,老師還應該採取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感悟文本語言,爲了讓學生更進一步的把握人物特點,在教學時我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計策都很絕妙,而只有傑奎琳成功了呢?"讓學生與文本進行"零距離"心靈對話,學生充分閱讀感悟,又一次全面認識、瞭解了人物的特點。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七

《半截蠟燭》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事,讚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女兒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仔細解讀文本時我備課之前已定要做的,本文圍繞三個主人公的三個情節展開,這三個環節是緊緊相連,密不可分的,緊張氣氛也越來越厲害。我覺得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應緊緊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通過朗讀,既讓學生感受到這半截蠟燭繼續燃燒下去的危險,帶領學生走進此情此境,也能結合上下文,通過品讀人物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體會到他們的鎮定和機智,表達情感,欣賞人物的人格魅力。

但在教學設計時,如果採用相同的教學方法,學生學得會十分枯燥。“由扶到放”指導思想浮現在我腦海中,於是備課時,我對三個情節採用了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法,第一情節教學採用“以述促讀” 的方式,指導深入研讀課文,瞭解伯諾德夫人的爲人;對於第二情節啓發學生用學習上節的方法來談談對傑克的認識;第三情節,我則是在將重點落在傑奎琳的語言上,通過種種朗讀,讓學生自覺地體會感悟傑奎琳這個女孩的機智勇敢。方法不同,教學手段也不同,從實施整個教學得效果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整堂課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爲主線,用多種方式聯繫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在讀對、讀順、讀好的基礎上,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熱愛祖國的精神也隨之流露出來。我特別關注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那句話,作爲“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後有所想,有所爲,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

依據文本,加強指導也作爲這節課的一個訓練重點。課文最後一句話:“正當她踏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此時大家那懸到嗓子眼的一顆心終於落了地。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化險爲夷,僥倖躲過一劫。我覺得這應該是這節課的高潮,於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說話練習:“望着這盞在最後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他們的心情怎樣?”啓發學生想象此時伯諾德夫人、傑克和傑奎琳分別會想些什麼,以及他們的神態和動作等。合理的想象是訓練的重點,語言的表達更是作爲訓練的要點。因爲課堂上的品味與感悟,加上我的點撥與指導的到位,學生的說話訓練時高效的。課後再請學生把這一內容續寫下來,最後一個自然段爲引子,創作《半截蠟燭》續篇,學生的寫作慾望極其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