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端午節的習俗精彩多篇

端午節的習俗精彩多篇

端午節習俗的作文 篇一

“節分端午爲誰言,萬古傳頌爲屈原。”一句古詩道出了端午節的由來。

我的家鄉在溫州,以前這裏是一個小漁村,人們依靠打魚爲生,生活過得很樸素。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了。可是,家鄉的人們依然保留着端午節的習俗。

在端午節前幾天,我們這裏的村民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口掛上了菖蒲,掛上了艾草,掛上了雄黃肉。據說是爲了辟邪驅魔。端午節那天,父母們都會給未成年的子女佩帶上形狀不同的香包。有的戴在胸前,有的系在腰間,還有的帶在手腕上,據說香包裏有的包着香料,有的包着中藥材,還有的包着——而且香包裏散發出來的氣味能增強我們的抵抗力,讓我們少生病。

在我的家鄉還保留着划龍舟,吃糉子的習俗。龍舟上有二十個人划槳,兩個人敲鑼。據說,最初這樣做是爲了驅趕水中的魚兒,不讓他們吃屈原的屍體,而且一邊划船,還要一邊把糉子扔到河裏。今天划龍舟是爲節日增添歡快的氣氛,糉子也成了一道美食。

吃着香氣撲鼻的糉子,看着奮勇前行的龍舟。我再一次感受到端午節的習俗給人們帶來的快樂。

端午節的風俗習慣作文 篇二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到了端午的到來。這一天,我是多麼的開心呀,活象一隻剛被放出來的小鳥,在蔚藍色的天空。歡樂有趣的兒童節像一個個有趣的粉筆字被黑板擦擦去,迎面而來的便是那下着濛濛細雨的端午節。

早晨,我急匆匆地趕出了房間,因爲,一股醇香誘人的糉子味,吸引我來到客廳。剛剛洗漱完的我,像一匹掙脫掉繮繩的野馬,衝向客桌,狼吞虎嚥的吃了起來。

中午,驕陽似火,本是綠油油的草地,頓時變成了金燦燦的草地。開飯了。一句話打破了沉醉在電視裏的我。‘‘哇’’我驚訝地叫到。客桌上面擺了好多菜阿。這回,不僅可以大眼福,還可以大飽口福。

下午,我們去了市民廣場,知道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源於古時候,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去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由此還認識糉子: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街上的行人人山人海,汽車川流不息。 端午節帶給我們濃濃的糉香,無窮的快樂,有趣的龍舟比賽,五彩的魔術匣子裏蹦出一隻只歡樂的小精靈,端午的雨還在嘩嘩的下,我們的興奮還蘊含在遊戲的喜悅和芳香中!真是個難忘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 篇三

一、龍行桑江(漢族)

思路:這裏的桑江不光代表這條河,還泛指整個龍勝。龍代表什麼,桑江河在龍勝境內蜿蜒曲折,是一條龍;整個活動在端午節期間進行,龍舟是一條龍;這個節目穿着漢族服飾,漢族大部分地區以龍爲圖騰,又是一條龍;龍的傳人,龍勝人更是一條龍。

鏡頭創意:

1、谷歌地圖上用紅線勾勒出龍勝境內的桑江河,桑江河邊安靜的小村莊,村邊的大榕樹,江面上的鐵索橋和風雨橋,截斷江面的電站蓄水庫,沿江漂流的遊客;

2、賽龍舟的若干場景:畫龍點睛;龍頭下水;船頭鼓手揮舞的鼓棒;整齊劃一的划槳動作;船槳滑入水面激起的浪花;槳手有力的臂膀;龍舟穿行於河面形成的擴散水紋,兩三隻龍舟船頭追逐行進,互有先後的畫面;獲勝者的振臂歡呼。

3、漢族民族特點:石拱橋、楚南館;做豆腐、納布鞋;打背工時唱的挖地歌;漢族服飾首飾頭飾。

二、梯田之春(壯族)

思路:創意稿重點提到了藕耕和九齒耙,圍繞一兩點展開畫面,從大場景和局部細節組織鏡頭,最後出現梯田放水後的景色

鏡頭創意:

1、九齒耙下到田裏是看不清樣子的,用一組鏡頭表現農民背農具從家走到田頭的過程,離開家門口,走過石板路,路過寨子裏比較有民族特色的建築或者地標物。

2、藕耕的重點在於藕,就是兩人合作,前面拉犁者的肩頭,如果是女人拉犁,肩頭臉龐以及頭飾耳環的特寫,一個斜向滑軌的鏡頭表現拉犁和扶犁的中間的那根繩子,拉犁者有一隻手握在繩子上的,緊握繩子的特寫;扶犁者隨着犁把左右晃動的手,擡起放下的耙,裹滿泥巴的赤腳,如果赤膊,拍厚實的背部肌肉特寫。

3、多人勞動的場面,人物背景中隱約的村舍

4、勞動中小憩,倒水喝水,吃五色糯飯

5、朝霞影印下一片片鏡子一樣的水田。

三、《長髮吟》(瑤族)

思路:梳頭和盤發的鏡頭已經有不少素材了,加強洗髮和護髮的畫面

鏡頭創意:圍繞紅瑤洗髮過程拍特寫,砍茶麩,煮淘米水,過濾茶麩水,配置特製洗頭水,洗頭水從頭上澆下,滋潤烏黑的頭髮,幾個紅瑤小姑娘一同洗髮時的嘻戲。

紅瑤護髮的過程我不太瞭解,大家補充。

四、《苗嶺秀》(苗族)

思路:這個節目在龍勝可以說是資深節目,五十大慶有,六十大慶有,剛過半年的旅遊節還有,而且連名字都不改。實在佩服主創們的執着。我對苗嶺秀的第一認識是曾倩她們八個人在六十大慶晚會上唱的那首歌,歌聲高亢嘹亮,像少數民族姊妹喊山的號子在耳邊迴響。配合歌聲起伏,搭配高山流水,紅花綠樹,苗族男女的節日盛裝,再來點苗家油茶的畫面。

鏡頭創意:竹林或者芭蕉樹下對歌調情的少男少女,穿着節日盛裝往來於石板路上的村民,路旁晃動的狗尾草,山間的小瀑布,潺潺的溪水,火塘邊的油茶,打茶敬茶喝茶的畫面,大山,竹林,歇腳的亭子。

五、《蘆笙踩堂》(侗族)

思路:特有的建築鼓樓、風雨橋,特有的飲食酸鴨酸魚酸骨頭,特有的樂器蘆笙,特有的敬酒勸酒儀式,再加上場面歡欣鼓舞的踩堂,多麼和諧的場景,多麼生動的畫面,如實展示這些東西就足夠畫面了。

鏡頭創意:大唐灣那裏都有,從做飯切酸魚酸肉開始記錄,上桌敬酒,直到篝火表演,唱多耶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