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七步詩》古詩賞析【精品多篇】

《七步詩》古詩賞析【精品多篇】

作者簡介 篇一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的文學家。他是曹操的第四子,曹丕的同母弟,封陳王。因富於才學,早年曾受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爲太子。及曹丕、曹叡爲帝,備受猜忌,鬱郁而死。

他是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現存詩九十多首,絕大部分是五言詩。曹植的詩歌善用比興,辭采華茂,比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文學的成就和特色,對五言詩的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

七步詩的真僞 篇二

談起七步詩,稍有知識的人馬上就能知曉此說所指。周總理在皖南事變中化用過此意:“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這個典故出自於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坐穩龍椅之後,以恃才蔑禮的罪名迫害曹植,讓他當衆行七步吟詩一首,此事即七步詩的由來。那麼,人們廣爲相傳的七步詩真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七步詩嗎?

陳思王曹植素以才名著稱。宋無名氏著《釋常談》中有這樣一條記載:“謝靈運曾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按理來說,謝靈運的文學造詣在當時已經讓人難以望其項背,而他卻對曹植佩服得五體投地。明代王世貞在《藝苑 言》裏誇讚曹植:“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害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縱觀一系列史料,雖然人們都激賞曹植才華出衆,但都沒有提到他有七步之才。不僅如此,翻檢二十五史,唯一涉及到七步之才的並不是指曹植,而是北朝的魏收。當時魏收年僅26歲,下筆有奇言。但是皇帝對他似乎不太看重,只言一句:“雖七步之才,無以過此。”後魏收直落得編修國史之務。

最早有關七步詩記載的是《世說新語·文學第四》:文帝常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爲詩曰:“煮酒持作羹,漉菽以爲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雖然有文字表明七步詩確實存在,但問題在於《世說新語》本身屬於志人小說,其中很多杜撰成分,不足爲信。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曹丕命曹植作詩,曹植並沒有行七步,而是應聲便爲一首。所以在這裏此詩不足以成爲七步詩。

另外一出相關記載見於《太平廣記》中,書中說魏文帝曹丕曾與陳思王曹植共同出遊,碰巧遇見兩牛在牆間打鬥。一牛不如,墜井而死。曹丕大感興趣,下詔命曹植賦《死牛詩》,並定下規則,在作詩過程中不許出現“牛”、“井”字樣,不許講打鬥之事,同時也不許說出死來。如果曹植在走馬百步未成四十言,將處以斬刑——這也太殘忍了,由此可以看出曹丕是處心積慮地要殺掉曹植。曹植策馬奔馳,攬筆即賦:“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焱欠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泄畢。”賦已做成,卻還沒有行到百步,時間尚有剩餘。曹植又自作三十言自憫詩:“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爲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裏記載的詩與《世說新語》中記載的有出入,但關鍵是這兩首詩都非七步詩。

羅貫中所撰寫的《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賦詩,侄陷叔劉封伏法”裏引用了《太平廣記》中的故事,但也不盡同。曹丕即位,文武百官都前來道賀,唯缺臨淄侯曹植和蕭懷侯曹熊。曹丕聽了官員彙報後大怒,欲加罪於兩位弟弟。曹熊聞訊後自縊身死,獨擒住了曹植。曹丕母卞氏聽說曹植被擒,其黨丁儀等人俱被殺,大爲驚恐,忙來曹丕處求情,希望他能放過弟弟,並講自己即使到了九泉也可以瞑目了。

曹丕是一個孝子,非常聽母親卞氏的話。於是召來曹植說:“吾與汝情雖兄弟,義屬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禮?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誇示與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筆。”於是曹丕命曹植七步賦詩一首,若果能,則免一死;若不能,則從重治罪,決不寬恕!曹植問以何作詩。當時曹丕剛好看見殿內壁上懸掛着一幅水墨畫,畫上有兩頭牛相鬥與土牆之下,一牛墜井而亡,便指着畫說以此爲題。曹植行了七步,賦下一詩:“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焱欠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泄畢。”

曹丕及羣臣聽後大驚。隨即曹丕又生一計,對曹植道:“七步成章,吾尤以爲遲。汝能應聲而作詩一首否?”曹植當下應允,又乞題目。曹丕便說以兄弟爲題,但要求是不許出現“兄弟”字樣。曹植當下口占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被詩意感動,潸然淚下,便放過了曹植,只將他貶爲安鄉侯。

從這段敘述來看,七步詩並非就是人們所道的後面四句那首。真正的七步詩應是前面曹植所做的兩牛相鬥詩。這個誤解的始作俑者該是源自於《世說新語》。

拓展 篇三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有名的家庭,父親曹操不僅是軍事家和詩人,他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學上也很有造詣。父子三人並稱“三曹”,其中以曹植的文學成就爲最高。

曹丕是一位文學批評家,他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劃時代的著作。曹植則是曹操的第二個兒子,才華很出衆,特別在文學方面,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詩人。

哥哥曹丕繼位以後,非常嫉妒弟弟曹植的才能。有一次,因爲一件小事,曹丕打算藉機懲罰曹植,除非曹植可以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完整而且合乎韻律的詩。曹植明知道哥哥是故意爲難自己,但曹丕現在是皇帝,他只能唯命是從。想到迫害自己的人是自己的親兄長,曹植感到異常悲憤。一時,他吟下四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皇帝曹丕聽了這首詩,感到很慚愧,也就不再加害自己的弟弟了。

曹植的最大成就在詩歌創作。三國時候,戰爭連綿不斷,社會凋敝,身爲貴公子的曹植卻用詩歌表達了對無家可歸的百姓的深切關切和同情,而亂世慘景也激發了他的報國熱情,在一首詩中他寫道“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千古名句。

儘管曹植在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但他始終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爲,而這樣就招致皇帝的猜忌和迫害,因此曹植的生活充滿曲折。他在作品中表達這種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卻又不能寫得太直白,因此就產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曹植在自己的詩文作品中描寫了大量美麗的女性形象,象《美女篇》、《南國有佳人》等詩歌,其中的女性不僅漂亮,有才華,而且品行高潔,富有理想。作者以此寄託自己的情懷。這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洛神賦》。洛水是魏國首都洛陽附近的一條河,曹植以洛水之神宓妃爲題材,刻畫了一位美麗多情的女子,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以及因神人殊途不能交流的惆悵。儘管是虛擬的主人公,但作者以高超的手法,細膩生動地描寫了洛神的美麗姿態“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這篇文章上千年來一直爲人稱頌。

天才詩人曹植僅活了41歲,但他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很大。現在,“七步成詩”作爲一個成語,也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文學才能很高。

原文 篇四

1.釜(fǔ):古代的一種鍋。

2.煎:煎熬,隱喻迫害。

註釋 篇五

1、漉豉以爲汁:豉,豆。這句的意思是說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做羹。

2、本:原本,本來。

3、煎:煎熬,這裏指迫害

創作背景 篇六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上位,稱帝爲魏文帝。由於爭封太子這段經歷讓曹丕無法釋懷,在他稱帝后,他仍對曹植耿耿於懷,就想方設法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無法開脫,只好在極度悲憤中七步之內應聲成詩。

簡析 篇七

對於七步詩的作者,謝靈運曾這樣評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這是說,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擔(石),曹植一個就佔了八斗,八斗爲一擔。(《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也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衆,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關於七步詩的傳說很多,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爲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爲《七步詩》。據說曹丕聽了以後“深有慚色,不僅因爲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於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爲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七步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乾後用來作爲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爲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爲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爲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七步詩》的前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寫出“萁”“豆”的尖銳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迫害。最後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畫龍點睛提示詩歌主題。“同根”一語雙關,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爲什麼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