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三年級下冊《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一

《我變成了一棵樹》這篇課文要求學生想象自己變形後的形態以及隨之發生的奇妙的事情。本文寫了“我”想象自己變成了一棵樹,長滿了各種形狀的鳥窩,小動物們和媽媽住在鳥窩裏的事。教學中,要結合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同時,關注文章寫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髮現文章的語言美、想象美,練習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想象世界。

上課伊始,通過暢談自己想變成什麼和觀看人變成樹的動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得濃厚。然後抓住關鍵詞句來體會想象是神奇的,同時引導學生髮現了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感受使用設問句的好處。在練筆嘗試中,鼓勵學生髮揮想象寫故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想象世界。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我會先讓孩子自主學習生字詞,出示自學提示,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重點抓住有意思的想象,體會想象的樂趣,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可以進行小練筆《我變成了……》,來激發孩子們的想象。

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二

——在發現、驗證、運用中講好習作單元課

《我變成了一棵樹》是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按照專題編排內容,第五單元爲習作單元“發揮無限想象”,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發揮想象寫故事,創造自己的想象世界。本節課,我帶領學生感受神奇,大膽想象,尋找習作方法,同時關注神奇想象背後的情感。

一、重視問題引領

本節課,我以“變”爲主線,採用問題引領的方式,開始就讓學生思考“英英是怎麼變的?”學生從英英的變化中感到神奇,從而再次引發思考——“變成樹之後,有些哪些地方令你覺得神奇?”,用這個問題去統領本節課的內容,通過讀、悟、思、議、練,紮紮實實地進行語文基礎知識的強化與基本能力的訓練,使課堂自然流暢,一氣呵成。

二、重視朗讀體驗

在簡單的流程中,在琅琅的讀書聲中,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一個感悟的課堂,一個語文實踐的課堂。我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有“扶”有“放”。對每一次感悟到的神奇,我通過有效的指導朗讀,讓學生學會方法,通過多種朗讀方式,給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的機會,在朗讀中,體會感情,感知神奇。

三、挖掘文本習作方法

本單元是習作單元,採用深入淺出的方法引導孩子一步步發現本文展開想象的四種方法:環環相扣、和現實生活不一樣、找相似、情感。並利用習作例文《一支鉛筆的夢想》進行驗證。

三、重視德育滲透

我藉助本課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通過共讀媽媽和英英的句子,讓學生感知到無論英英有各種神奇的變化,媽媽對英英的愛和關心都是不變的。課堂最後,如果我能變,就變成神奇的藥水,幫助每一個需要我的人類,讓醫護人員不再用生命來換取安寧。在自然流暢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滲透。

四、重視讀寫結合

課文以一個可愛的孩子的口吻,描述了她變成一棵樹後,發生的奇妙的事情。課文內容淺顯易懂,作者從不同的方面展開,想象奇特、有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隨着情節走入那棵樹中,去感受作者描述的神奇景象。

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作爲教師我們就應該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用發散的思維去想去寫。

本節課,設計讓學生仿寫的教學活動,環節設計上,不僅有朗讀感悟,更有寫作練習交流,使學生的讀、思和寫有機地結合起來。

回顧這堂課,教學設計在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面效果明顯,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教學的幾個環節層層深入,不僅保證了自主、探究學習的質量,當然更爲重要的是幾個主要教學環節充分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習作,在教學中既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學習的自由;又讓學生汲取到豐富的個性養料,完善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有個別學生沒有積極地參與其中,處於一種被動狀態,以後在教學過程中在這方面應加以探究。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努力追尋,使我語文教學水平再上新臺階。

《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三

《我變成了一棵樹》這篇課文要求學生想象自己變形後的形態以及隨之發生的奇妙的事情。本文寫了“我”想象自己變成了一棵樹,長滿了各種形狀的鳥窩,小動物們和媽媽住在鳥窩裏的事。教學中,要結合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同時,關注文章寫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髮現文章的語言美、想象美,練習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想象世界。

上課伊始,通過暢談自己想變成什麼和觀看人變成樹的動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得濃厚。然後抓住關鍵詞句來體會想象是神奇的,同時引導學生髮現了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感受使用設問句的好處。在練筆嘗試中,鼓勵學生髮揮想象寫故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想象世界。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我會先讓孩子自主學習生字詞,出示自學提示,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重點抓住有意思的想象,體會想象的樂趣,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可以進行小練筆《我變成了》,來激發孩子們的想象。

三年級下冊《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四

在以低幼兒童爲讀者對象的童話故事中,作家往往更傾向於強調自然與人之間關係的積極面。藉助於童年特有的天真和稚趣,這種積極的關係能夠得到富於童年意趣的展示。《我變成了一棵樹》將人與動物、植物的彼此相遇與認同,描繪得有如童年生活中一種真實的存在,也使不同生命間的這份交流、關懷顯得格外自然。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1、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

2、學習作者運用想象的寫作方法。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我認爲最重要的應該是讀,所以這節課我想讓學生在讀中學,在學中讀。讀要有一個過程,必須由淺入深,有層次的去讀,因此,我設計分三步讀。

第一步:朗讀,這是讀的最初階段。

在指導讀法的基礎上,讓學生讀,讓他們在讀中初步感受文本。

第二步:誦讀,這一步要求學生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把握朗讀節奏及情感,這一步我先範讀,力求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意境,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並在隨後的討論交流中,邊理解文章內涵和感情,邊讓學生有感情地讀。把感情讀出來,讀到位!

第三步:悟讀。激發學生深思,由作品生髮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在前面學習和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們在琅琅的讀書聲中體驗到作者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進一步把握文章主旨,感受作者情感。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教學本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教學中,讓學生儘可能的發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別人的看法,從而使思維更廣闊,認識更深刻,學生之間的互議和交流使學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時也促進了全員參與,提高表達能力。

三、不足之處

同學想畫面的同時,又讓他們想心裏話,後一問題響應者比較少。原因是兩個問題放在一起,同學操作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可以分開進行,後一個問題,可以讓同學在默讀文後進行,可能效果會好一些。說自身的內心話既是對課文的理解,也是同學對語言情境的感情體驗。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讓學生自學生字詞,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後出示自學提示(兩個中心問題),讓學生走進課文,從文中找出問題答案,解決本文重難點;接着再次讀文,結合上下文體會文中的精彩語句,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學完課文後,讓孩子們積累一些有關讀書的名言或詩句,豐富自己的語言。最後,發散孩子們的思維,進行一次小練筆《假如我是一棵樹》,抓住“讀寫結合”點,激發孩子的寫作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