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華傳統文化包含哪些內容(通用多篇)

中華傳統文化包含哪些內容(通用多篇)

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 篇一

中國當代偉大的人民思想家謝周勇,於2001年6月,在他的《論新時代》一書中,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社會人道概念,創立了偉大的社會人道主義學說,將中國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到社會人道主義階段,才真正爲傳統文化的科學發展奠定下了偉大的基石。

謝周勇指出:人類只是在社會人道的前提下,才能夠規定出適應自身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是生產力與社會人道的關係構成了人類的本身所固有的一切,並直接進入了我們人類的歷史;而不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關係直接進入了我們人類的歷史。後者僅僅表明其存在的基本原則是從實際存在的事物中得來的,但卻不是從人類的本身所固有的一切——即最初的現實的聯繫之中得來的, 因此,它所表明的就僅僅是關於世界以及關於世界中所發生的事情的實證知識,那麼由此所產生的就已決不是哲學,而只是實證科學。但是,這樣一來,人類的世界觀卻由此而真正地豁然開朗了。我們從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類社會是以“社會人道”和“非社會人道”之分,而不是以所有制形式之分纔是真正的科學。

謝周勇正確地解釋了中國和人類歷史上的各種思想流派、宗教問題。他說:“在人類歷史上所產生的伊斯蘭教、____、佛教、儒家、道家、法家……等等所有曾(或者尚)有益於人類的思想流派、宗教,他們都是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區域的社會人道具體的產物---就此,我們關於各種思想和宗教,或者我們人類關於對各種思想和宗教的理解,應該是十分清楚了”。

謝周勇將中國古代樸素的各種思想流派,以及世界各種宗教、哲學、思想流派等,推進到科學的社會人道主義階段,爲弘揚、發展傳統文化,並融入、走向世界,做出了偉大貢獻,成爲影響世界的思想家,標誌着中國重新成爲世界思想的中心,成爲中國夢、世界夢真正科學的理論基礎,再次成爲中國人的驕傲。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家 篇二

世界思想家

孔子、老子、孟子。

中國思想家

老子、孔子、孟子、王充、王守仁、李贄、朱熹、顧炎武、龔自珍、魏源、康有爲、魯迅、毛澤東、顧準、、朱明。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內容 篇三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黨員幹部道德修養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爲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爲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6個民族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佈廣闊,被稱爲“漢文化圈”,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文化和美德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加強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建設,是不斷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傳統文化和美德對於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今時代,傳統文化和美德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日益成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讓優秀傳統文化美德走進生活。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漫長髮展進程中積澱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紐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而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蓬勃生機、展現獨特魅力、實現創新發展,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生活。

然而,什麼是道德呢?一般認爲,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的行爲規範的總和。人不能離開羣體而孤立地生活。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其行動必須顧及別人或自己所屬羣體的利益,否則就會引起糾紛或衝突。早在原始社會中,人們爲了維護部落成員的共同利益,協調彼此的關係,就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調節個人行爲的準則。遵守這些準則,便稱之爲“善”,就會受到輿論的讚許或使個人感到心安理得;否則,便稱之爲“惡”,就會受到周圍人的譴責或使個人感到內疚而力求改正。這些由輿論力量與人們的“良心”所支持的行爲規範及其施行的總和,就是道德。因此,也有人把道德定義爲“風俗的統治”。

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屬於上層建築,因此其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總是隨着社會經濟基礎的改變而改變,隨着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社會裏,儘管舊道德並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還存在着一些影響,但佔統治地位的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工人階級的道德。按照工人階級道德觀來衡量,凡是有利於最廣大人民利益的行爲都是善行;凡是有損於廣大人民利益的行爲都是惡行。在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工人階級道德體系從縱向上可以分爲兩個層次:一個是全體社會成員都應遵守的道德,亦即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另一個是共產主義道德規範,雖然現階段不要求每個人都實

踐這個道德規範,但在社會的優秀分子——共產黨員和黨的領導幹部之中,是應當大力倡導的。因此,一個黨員要加強道德修養,就要在努力倡導共產主義道德的同時,帶頭實踐社會主義道德規範,以自己的高尚行爲和形象,推動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內容 篇四

語言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我國地域遼闊,各種語言、文字如滿天星斗一般並立在同一片土地上,組成了中華文化。可是,各種語言又會造成溝通的障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地域的隔閡,制約了民族的發展。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聽到因爲語言不通而鬧笑話的事。語言問題輕則造成誤會,重則耽誤大事。由此可見推廣普通話非常重要。推廣普通話不但避免了誤會的發生,更可以促進地區與地區的交流,文化與文化的溝通,使我們國家各個民族和諧共處,共同發展。我們是國家未來的主人,有責任爲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一份力。因此,小到平時買菜購物,我們應當推廣普通話;再到未來求職就業,我們還應當推廣普通話;大到國家和平穩定,我們更應該推廣普通話!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所以,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我們應當秉持的態度。可是信息化,人們在網絡上暢所欲言,用於也不那麼規範了。咆哮體、淘寶體,良莠不齊;火星文、菊花文,層出不窮。我們有不少同學在學校互動家園上回帖時“才思泉涌”、標新立異,引用各種網絡用語,讓老師看得一頭霧水,甚爲迷茫。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可以正確全面地表達思想,使讀者一目瞭然,提升效率;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可以統一標準,爲文化的普及創造便利條件;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可以彰顯我們國家對待文化的態度,關係民族形象。總之,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既是漢字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過程中的必然要求,我們每一個漢字使用者,都有責任、有義務提高自身的規範意識,養成規範使用語言文字的良好習慣。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內容 篇五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人” 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方案

爲了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教育指導綱要》和蘭西縣教育系統《關於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人”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方案》的通知精神,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教育部《關於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

要》精神爲指針,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爲根本任務,以學習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爲途徑,着力解決教育辦學思想、工作作風、師生行爲存在的問題,努力提升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開創我校教育工作新局面。

二、目標任務

1、讓學校形成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教育模式,使學校形成具有鮮明的素質教育特色學校。

2、讓教師在中華傳統文化學習教育中,打造出師德高

尚,具有人文素養的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

3、讓家長伴隨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個家長

都成爲懂教育、會教育的優秀家長。

4、讓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中,養成良好的道

德規範,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每個學生都成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

人。

三、工作原則

1、堅持正確教育方向原則,達到培養優秀人才目的。

2、堅持內化教育與外化教育相結合原則,做到知行合

一。

3、堅持以德爲先,以德促智的原則,實現立德樹人任務。

4、堅持長期教育和反覆薰陶原則,實現立德樹人任務。

5、堅持以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原則,形成教育合力。

四、活動內容

(一)貫徹落實《弟子規》的學習、踐行活動。

1、利用早晨中午課前15分鐘的時間全校學生誦讀《弟

子規》。積極開展弟子規德育成長日記教育活動。

2、每班每週設二節國學課,每月召開一次以國學爲主題

的班隊會。

3、舉行“讀經典、唱經典、寫經典、演經典”等喜聞樂

見的活動形式,把國學經典文化貫穿於教育教學之中,貫穿

於師生的工作、學習、生活之中。

4、推行“孝信雅行”教育活動。

(1)以孝爲先,開展感恩教育。

利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爲重點,

在學生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和道德體驗活動,凸顯教育

的實踐性和生活化特徵,引導學生認知傳統、弘揚傳統,增進愛祖國、愛家鄉、愛他人的情感。

利用“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開展“感恩父母 踐行孝心”的實踐活動。

以勞動節、教師節、中秋節、重陽節爲契機,組織開展“感恩老師”、“感恩社會”、“關愛長輩”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行孝感恩、尊重他人,從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以雅爲標,開展文明禮儀教育。

以“禮儀、禮貌、禮節”爲主要內容,開展“校園禮儀講座”、“文明禮儀知識大賽”等系列活動,培養學生養成謙虛禮貌、助人爲樂、愛護公物、遵紀守法、言行合一的禮儀規範。

(3)以信爲本,開展誠信教育。

以發誠信倡議、講誠信故事等多種形式,將誠信教育引向學生家庭,並廣泛開展“爭做誠信少年”系列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從小養成誠信美德。

(4)以樂爲懷,開展特長教育。

通過開展音樂、體育、美術等特長教育活動,發展學生的特長,讓學生能學有所長,德識長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激發學生正確的人生理想,挖掘學生潛在的才能,培養他們文化、藝術、體育等多方面的興趣愛好。

5、以美爲品,開展美德教育。

從學校的實際出發,積極爲學生營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完善圖書室、班級圖書角;利用板報、櫥窗宣傳、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營造“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濃郁氛圍。

(二)開展以“八德”教育爲載體的教育活動

1、落實“八德”教育內容:立志、孝親、尊師、友學、長善、救失、守法、謹行。

2、落實“八德”教育模式。

(1)利用班隊會對學生進行“八德”教育,解決學生內在道德問題,實現“知”的教育。

(2)深入開展“八德”外化教育模式:一個特色、兩個課時、三個活動、五個校園道德環境建設、六個道德禮儀、十個道德文化。主要解決學生言行外在道德養成教育問題,實現“行”的教育。

3、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課程內容,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結合地方課程、班團隊活動,結合德育研究,逐漸研發自己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

4、打造良好師德師風隊伍。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積極開展對教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培訓,打造出一支業務精湛、爲人師表、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的教師隊伍。

5、利用家庭教育提高家長素質。一是發放《致家長一封信》,向家長說明學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意義和作用,取得家長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二是做好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互動。讓家長參與學校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學會教育孩子的方法,培養子女成才。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篇六

與一般的宗教相比較,中華傳統文化的優勢在於它從哲學、科學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會、人生的本質和意義的,既是充分說理的,又可以讓人進行實證,這些內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隨便解釋得了的。所以,它與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於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說服力。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種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學發達,人們的文化水準提高,認識能力增強的情況下,越是有利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在人們沒有文化愚昧的情況下,中華傳統文化是不易推廣與傳播的,因爲它不具備傳播這種文化的軟件與硬化。在中國歷史上,無論什麼時候,哪一個封建王朝都沒有真正徹底的貫徹中華傳統文化,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從來都沒有象《聖經》文化和《》文化那樣,左右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的命運。現在最有利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徹底貫徹,而這種貫徹是民主的、自由的,人們自覺自願地接受的,不願接受馬上就可以反對。

用現代語言把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表達出來,使人們真正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這並不是我有什麼能耐,而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本來就包涵的本質。再者,這也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的產物,因爲大家都有文化了,語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強了;科學已經很發達了,我可以藉助科學上的發現和科學語言,對其理論體系進行系統細緻地表述,這樣就更有說服力與感染力。以上各點,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勢所在。中華傳統文化,還有語言和文字上的優勢。

中華傳統文化的起源 篇七

中華民族在神農時代以前的政治形態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領袖是「巫」。這種說法與傳統的認知差異很大,在歷史上人們的認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裝神弄鬼沒有知識的。實際上在先民的原始時代「巫」是科學家,「巫」代表知識的權威。

原荒時代,先民知識未開,見大自然各種現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氣候變化的風雨雷電等等。因不瞭解,而心生疑、恐怖。對於這些疑惑要想獲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對於這種現象,經過觀察,思考,分析等過程後做出的結論是風有風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電有電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無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論,現代人看來太不科學,太迷信了。但誰敢保證當代科學家對宇宙現象所做的解說,等千年以後,不會被推翻而指爲迷信,反科學的呢?

另外,人類有兩件事情無法自己處理,必須要求助於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沒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須要請醫生診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總是患得患失,東想西想,猶豫不決,這時必須要請教他人提供意見作參考。21世紀的人當然知道,生了病要去醫院診療。心中有猶豫不決的事,要請教至親好友,或者向專家諮詢。在原始時代,這兩件事發生了,求助於同一人,就是「巫」。由古「醫」字寫作「醫」,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證明。

(一)先談一談巫的治病,原始時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簡單的。多數是飲食不適合,所引發的腸胃病「腹瀉」之類,和氣候不適應所引起的「感冒發燒」等。當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時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禱的方式求助於神。但是病是現實的,正在腹瀉的病人靠祈禱是止不住的。聰明的巫便改換用食療的方法,順手採一些植物給病人吃。當然沒有經過白老鼠、兔子、猴子做試驗,直接做臨牀,是非常危險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結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沒有影響,有的更嚴重了。巫又把它記錄下來,什樣的草治什麼病,把植物的形狀繪出來。到神農時候又把它整理歸類彙編成「神農本草經」,所以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就是指此事,絕對不會是用自己做試驗。

(二)再關於問事:先民所問的事,以氣象爲主。主要是爲了打獵。讓我們回想一下,氣象臺具有最新的科學儀器,尚且無法預測氣象的變化,巫又有什麼本領可以確實預測呢?然後巫發現對於事情發展的推斷,不如用藥治病一樣那麼直接,那麼明顯,會產生極大的落差。對於人民的問題,又不能不回答。聰明的巫對於人民所提的問題不再予以明確的答案,而改採比喻的方式給對方一個暗示。而其比喻多隨興採用民謠歌詞。一直流傳到伏羲,把歷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歸納成六十四個個案,這就是《易經》的由來。「醫」和「易」是一對雙胞胎,是人類文化的兩大主軸,有關《易經》的版本流傳:在人類沒有符號文字之前,是採用結繩記事,《易經》的八卦的「陽爻」,「陰爻」是用一個大結,和二個小結分別做代表。一串一串繩子結掛在牆壁上就是「卦」的由來。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疊而組合成的,因此每一個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個三爻卦相聯結,所以便稱做「連三」。又因爲三爻卦中沒「三」這一卦,只有「山」「艮爲山」。由結繩進步到符號文字以後,把「三」連結起來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兩個山字連結起來的樣子,故把「連三」改爲(連山)了。由於文明的進步,人類知識漸開,對周遭事務的認知也有改變,故對(連山)易有所修訂整理。至黃帝時代,發明了文字,把原先掛在牆壁的(連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號。發現易的排列,應該由坤幹兩卦開始。而且人類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幹排在乾卦前面,排在第一,爲了正名故改爲(歸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紂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爲了避免紂王對他起謀反的疑心,所以對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書籍不敢讀。只有弄一本(歸藏)易來讀,以示胸無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來。(歸藏)易經周文王修訂整理即改名爲《周易》。對《周易》發揚最有力的是孔子。孔子周遊列國反魯,六十八歲獲得《周易》,發現自己心中一切的疑問,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滿足的答案。孔子讀《周易》「韋編三絕」可見其用功夫之勤。併爲《周易》寫了十篇文章,闡揚《周易》的理論。最後感嘆「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自嘆讀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歲讀到《周易》的話,就不必周遊列國,到處問道了。《周易》經過孔子整理後,就定稿了,以後再也不會有人敢更改隻字詞組。所以(連山)、(歸藏)、《周易》實際上是一本書,由於版本不同而書名亦有所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