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關雎 詩經賞析【精品多篇】

關雎 詩經賞析【精品多篇】

讀解 篇一

民間的歌,唱出的是百姓的心聲,唱出的是對生活真實體驗的實實在在的道理。它的動人之處是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們都能體驗到的人生經歷和道理,它的光輝使文人的矯柔造作和酸腐之氣顯得蒼白貧血和令人作嘔。

老百姓的歌跟老百姓的話一樣,樸實、真切,一針見血,有血有肉。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則。好男兒見到好姑娘砰然心動,好姑娘見到好男兒傾慕不已,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衝動,纔是最讓人匪夷所思的怪事。

妙齡少女懷春,翩翩少年鍾情,大概應該算作人間永恆的主題。真摯動人的情歌,也可以說是千古絕唱。男歡女愛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是有人偏要就此去考證發掘,鑽進牛角尖去尋找微言大義,也有人扳起面孔做論文說廢話,還有人意在此而故意言彼,更有人無病呻吟故作多情。人這個怪物,總要無事生非地造出一些鬼來嚇唬自己,總是造些枷鎖來給自己套上,就是不願意對着鏡子正面地、裏裏外外地看着自己。

時代在變,莫非人性也真地在變?男的不男,不長鬍子,不騎馬打槍,渾身奶油,手無縛雞之力,不稱“男人”而稱“男孩”。女的不女,粗聲大氣,膀大腰粗,男孩不敢做的敢做,男孩不敢說的敢說,姑娘能做的不能做,姑娘會唱會說的不會唱不會說。工業化不僅把人變成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把男歡女愛的真情實感變成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罐頭、方便麪、巧克力、化妝品、洗髮香波、泡泡糖。.。.。.

和古人相比,這是我們的幸運,還是不幸?

譯文 篇二

雎鳩關關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島上。善良美麗的少女,小夥理想的對象。

長長短短鮮荇菜,順流兩邊去採收。善良美麗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沒能如心願,日夜心頭在掛牽。長夜漫漫不到頭,翻來覆去難成眠。

長長短短鮮荇菜,兩手左右去採摘。善良美麗的少女,彈琴鼓瑟表愛慕。

長長短短鮮荇菜,兩邊仔細來挑選。善良美麗的少女,鐘聲換來她笑顏。

注音 篇三

雎(jū) 鳩(jiū) 窈(yǎo) 窕(tiǎo) 好(hǎo)逑(qiú)荇(xìng) 寤(wù) 寐(mèi)芼(mào)

《關雎》公開課教學實錄 篇四

師:學習詩歌最重要的方法是什麼?

生:朗讀。

師:朗讀時應注意什麼問題?

生:讀準字音、節奏、重音。

生:還要注意語氣感情和表情。

師:看來,同學們掌握了不少學習詩歌的經驗。現在,請大聲自讀課文,對照註釋,讀準字音和節奏。

(生自讀,師板書課題。)

師:哪位同學來讀一讀?

(指名讀)

師:他讀的怎樣?

(生說,師評。)

師:齊讀一遍,讀準字音和節奏。(齊讀)

師:字音、節奏把握的不錯。聽着同學們琅琅的讀書聲,老師也忍不住想來讀一讀,請同學們邊聽邊思考,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師配樂朗讀)。

(師讀完,掌聲響起。)

師:說說看,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

生:這首詩寫一個青年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愛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過程。

師:語言準確、簡潔。這首詩爲我們講述了一個優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請同學們選擇你喜歡的讀書方式,可以大聲朗讀,可以小聲吟誦,還可以閉目沉思,想像故事中的一幅幅畫面。老師先給同學們做個示範,希望能夠拋磚引玉——我在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句詩的時候,眼前不禁浮現出這樣的情景:碧藍如洗的天空下,一條玉帶似的河流靜靜流淌。河中的小島上,芳草如茵,一對對雎鳩鳥在草叢裏、河水邊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戲……你的眼裏心裏會出現什麼情景呢?請同學們邊讀邊想。

(生自讀,想像畫面)

師:說一說,你看到了哪些畫面?

生:我在讀“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這幾句詩的時候,好像看到了這樣的畫面:清清的小河邊,一位身穿粉紅色衣裙的少女正兩手不停地在水中採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長髮輕束腦後,直垂腰際。她雙袖挽起,露出瞭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轉,笑容粲然,像三月桃花一樣美麗。

師:好一幅清新怡人的少女採荇圖。

生:我在讀“優哉遊哉,輾轉反側”時彷彿看見了這樣的情景:夜已深沉,明月高懸,萬籟俱寂,屋子裏滿是明月的清輝。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在牀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採荇少女的美好身影使他魂牽夢縈,意醉神迷。

師:生動的語言描摹了君子寤寐思服的畫面。

生:我在讀“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這兩句詩時看到了這樣的畫面:紅對聯,紅窗花,紅蠟燭,紅衣,紅蓋頭……鑼鼓陣陣,鞭炮聲聲,喜氣盈盈。

師:君子淑女,相親相愛,比翼雙飛,好生讓人羨慕。這是現實嗎?

生:想像之景。

師:雎鳩和鳴、少女採荇、君子寤寐思服、君子淑女琴瑟和諧的畫面,一一展現在我們眼前。請同學們任意選擇你喜歡的一幅畫面,同桌互讀,看能否讀出情感,讀出韻味。(生讀,做陶醉狀。)

師:哪兩位同學讀一讀君子長夜難眠的詩句?

(兩生讀)

(師生同讀)

師:剛纔同學們讀得挺投入,現在,請同學們有感情地齊讀這首詩。(生齊讀)

[美不勝收品味《關雎》]

師:好詩不厭百回讀,同學們一遍比一遍讀得好,可見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說: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關雎》被冠於《詩經》三百篇之首,一定有着獨特的藝術魅力。請同學們深入研讀這首詩,小組討論交流,以“我從( )這一句、這幾句或這首詩中,品出了《關雎》的( )美” 的句式,說一說你的思考和發現。

(師板書“美”;學生分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瞭解學習進展,引導分析,最後全班交流。)

生:我從“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這幾句詩中,品出了《關雎》的人物美。(師板書“人物”)

生:這幾句詩寫出了採荇女的勤勞能幹,心靈手巧。

生:我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幾句詩中,品出了採荇女是一個文靜美好,賢淑善良的女子。

生:我從“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遊哉,輾轉反側”這幾句詩中,品出了《關雎》的人物美。詩中的年輕人對愛情非常執著,他愛慕、追求美麗的採荇女,求之不得時,日思夜想,輾轉難眠,可見,他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

師:你很有發現的眼光。

生:我從這首詩中,品出了《關雎》的語言美。(師板書“語言”)

師:何以見得?

生:押韻,讀起來很好聽。

師:有道理。僅此而已嗎?

生:“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句式大致相同,聽起來悅耳。

師:大多數句子相同,少數字詞不同,這是《詩經》特有的藝術表現手法,叫(停頓)——

生:重章疊句。

師:除這幾句外,還有哪些詩句也是重章疊句?

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師: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生:刻畫了採荇女的勤勞能幹。

生:使採荇女的形象深入人心。

生:可以看出君子對她愛慕之切。

生:表現了君子對愛情的執著專一。

師:同學們還有新的發現嗎?

生:《關雎》的語言美還體現在用詞的準確傳神上。

師:能舉例說明嗎?

生:如“流”、“採”、“芼”這三個動詞,“流”是“撈取”的意思,“採”是“採摘”,“芼”是“挑選”,它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採荇女勞作時的情形,嚴謹有序,一絲不苟。

師:除此以外,還有哪些字詞用得好?

生:“參差”二字修飾“荇菜”,寫出了長短不一的荇菜在水中漂流的具體情態。

生:“窈窕”用得好,刻畫了淑女的美好品德。

生:“優哉遊哉”的“悠”用得好,“悠”,“長”的意思,這個詞惟妙惟肖地描寫了小夥子長夜難眠、輾轉反側的情形。

師:這首詩用詞準確傳神,同學們找的詞也極具代表性。從字裏行間,同學們品出了《關雎》的人物美,語言美,用心品味,相信同學們會有更多發現——

生:我從這首詩中,品出了《關雎》的意境美。(師板書“意境”)

師:簡述你的理由。

生:“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兩句詩寫了關關鳴叫的雎鳩鳥,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還有參差的荇菜,美麗的採荇女,多情的君子,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畫面,有情感,交織融合,意境優美。

師:由景及人,觸景生情,這就是《詩經》特有的藝術表現手法,叫“起興”。

生:我從這首詩中還品出了《關雎》的情感美。

師:何以見得?

生:君子初見淑女時,心中充滿着喜悅和愛慕之情,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看出來;君子追求淑女時,特別是“求之不得”時,內心一定是焦慮、苦悶、失望的,從“優哉遊哉,輾轉反側”可以看出來,情極生幻,睡夢中、嚮往中,出現了和淑女相親相愛的愉悅情景,此時此刻,君子的內心一定會滿溢着陶醉和幸福之情,“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可以爲證。因此,我認爲這首詩抒發的情感是生動細膩、健康明朗、質樸直率的。

師:從字裏行間,同學們品出了《關雎》的人物美,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其實,它的魅力,它的佳處,還遠遠不止這些。這首詩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於難於自拔的低沉哀吟,難怪孔子說它“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看來,被冠於《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

[詩趣盎然美讀《關雎》]

師:美詩若美讀,定能錦上添花,別有意趣。現在,分男女生兩大組配樂朗讀《關雎》,比一比,看哪個組的朗讀技高一籌。(生充滿期待,躍躍欲試。)

(男生、女生配樂齊讀)

師:男同學讀出了陽剛之美,女同學們讀出了柔情之美,平分秋色,不相上下。現在,老師想和同學們合作,共同演繹《關雎》之美。

(師領讀前四句,全班齊讀前四句,第五句開始男生先讀,女生後讀,形成一種參差錯落之美,最後兩句詩男生讀兩遍,和女生的朗讀合在一起。師再輕聲朗讀前四句。)

(師生美讀,其樂融融。)

師:美詩可美讀,美詩也可以歌唱,因爲詩歌本是可以和樂而歌的。同學們想不想聽今人譜曲的《關雎》?

生:(大聲)想。

師:現在,讓我們和着音樂,一齊深情吟唱這首傳誦千古、經典古樸的愛情歌謠。

(課件播放歌曲《關雎》,師生齊唱)

[結束語]

(音樂再次響起)

師:《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淨。課後,讓我們進一步聆聽華夏先民吟唱,吟誦優美文字,傳唱古老歌謠,進一步感受我國古代文明之輝煌!

點評]

《詩經》二首之《關雎》是一首古老經典的愛情詩歌,儘管其中有些詩句人們耳熟能詳,但對於九年級學生來說,真正理解起來卻並非易事。周老師的這堂課,卻巧妙地化難爲易,化繁爲簡,令人耳目一新:其一,教學過程簡潔流暢,一唱三嘆吟誦《關雎》、美不勝收品味《關雎》、詩趣盎然美讀《關雎》環環相扣,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其二,琅琅書聲一直貫穿課堂教學始終,以讀代講,以讀促品,讀書方式靈活多樣,範讀、自讀、指名讀、齊讀、師生同讀、美讀相映成趣,特別是老師的範讀,聲音甜美,感情飽滿,如春風拂面,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很好地體現了老師的示範作用,迴歸了語文教學的本來面目。其三,這節課較好地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與學有機結合,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之間其樂融融。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在於,品讀詩歌時,教師的啓發誘導不夠深入,故而學生體會有失膚淺,譬如,關於“語言”,關於“人物”,可賞析的美點還可以更深刻一些;另外,設置一定的句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關雎 篇五

詩人:詩經 朝代:先秦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一 春秋戰國時期及其以前《詩經》的“禮樂”功用

最早對詩歌下斷語的是《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它從“詩”的作用方面着手,顯然帶有十足的功利性。西周時期,《詩經》是“禮樂”治國的宗法制度的外部體現,主要用於諸侯貴族的祭祀、宴饗、朝聘、慶典等各種重要場合。按照當時禮法規定,具體場合演奏相應的音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的“季札觀樂”就是諸侯朝聘時弦《詩》、歌《詩》的場景。據《儀禮》記載,《清廟》用於周王朝的宮廷宗廟祭祀,《關雎》用於鄉飲酒禮、鄉射禮和燕禮。

西周至春秋戰國之際,《詩經》是幾經禮化整合傳承禮義的載體。孔子不但以《詩經》作爲教科書來教授弟子,而且從多方面評價《詩經》。《論語・陽貨》篇從《詩經》的功用角度,以“興”、“觀”、“羣”、“怨”說明“事君”、“事父”四種方式,《泰伯》篇則以“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把《詩經》推崇到至上的地位。《禮記・仲尼燕居》所載孔子對其論斷與《論語》文異而義同。這些美譽既着眼於個人內在的修身養性,也放眼於事父、事君的宗法制下“齊家”和“治國”,更反映出當時詩、禮、樂之間的關係及其遍及宗法制度下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作用。

《關雎》作爲《詩經》的首篇,是研究評價《詩經》的各家都不能避開的,而且常把《關雎》作爲整部《詩經》的綱領來研究。

孔子言“《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說《關雎》雖有快樂之音而不過分,雖有悲哀之情而不悽傷。“不淫”、“不傷”都處於溫柔敦厚的中正平和的程度。上博簡《孔子詩論》中也有對《關雎》中君子從“好色”到“禮”的轉變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述,這正好註解了孔子對《詩經》進行“思無邪”的概括,即《詩經》雖然有許多關於愛情的詩篇和“變風”、“變雅”等下層人民的呼籲,但最終這些都處理好了儒家所倡導的“情”與“禮儀”之間的關係,屬於最後都歸於中庸平和的情思。

據此,《關雎》可理解爲:雎鳩和鳴的河邊,君子對“窈窕淑女”一見鍾情而對其進行熱烈追求,但因淑女的拒絕而求之不得,遭到碰壁的君子因爲思慕淑女而輾轉反側不能入睡,一是對心儀的淑女充滿思念之情,二是反思自己的追求行爲,於是再次追求“淑女”時,則以鐘鼓琴瑟之樂取悅於她。因爲鐘鼓琴瑟本身就是禮的象徵,用琴瑟鐘鼓友、樂於她,正是對淑女以禮相待之意。因而君子從好色到“反納於禮”的過程,正是禮的發現與運用過程,故而對“《關雎》之改,其思益也”的評價,就是對君子反思迴歸並依禮而行的讚賞。可見,在西周至春秋戰國之際,從詩歌的功用角度出發,以禮樂文化整合下的禮教來解釋《詩經》是當時的基本特徵。

二 漢代“經學”對《關雎》的意識滲透

隨着儒家思想對社會的滲透,董仲舒以“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及“大一統”思想契合了漢武帝建立中央集權的帝國雄心,使之採納了www.baihuawen.cn“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學從一家之說上升到國家意識形態的地位,儒家經典也被尊奉爲知識與思想淵藪的“經”,經學也變成士人進祿致仕、經世致用的不二法門而隨之稱霸天下,造成了漢代整個社會奉儒治經蔚然成風。因而也出現了衆家解詩的`繁榮局面,產生了“詩經學”或叫“詩經闡釋學”,最著名的有魯、齊、韓、毛“四家詩”;魯人申培,齊人轅固,燕人韓嬰的屬於今文詩學,又被稱作“三家詩”在西漢十分盛行。並設置“經學”博士,但三家詩大都已經亡佚,清人王先謙對三家詩曾進行過輯佚。而魯人毛亨和趙人毛萇的屬於古文詩學,即學者所謂的“毛詩”。

《關雎》被置於《詩經》之始,歷來是“詩學”重視的對象,漢代衆家解《詩經》都對《關雎》反覆推敲,從四家詩都將《關雎》作爲關注的焦點來詮釋中可見一斑。

魯、齊、韓三家詩大致相同,都把《關雎》視爲諷世刺時之作。魯詩“康王德缺於房,大臣刺晏,故詩作”;齊詩“昔應門失守,《關雎》刺世”;韓詩“《關雎》,刺時也”。“三家詩”都把《關雎》中普通的男女愛情之作上升到了人君與后妃關係的詩作,把《關雎》附會成刺詩,諷刺康王沉迷女色,貽誤朝政。期盼詩中的男女之情終歸於禮,借古鑑今諷諫君主謹戒好色淫逸,要求后妃具有“淑女”的貞淑賢靜,從而達到旺家興國。今文三家詩之所以把《關雎》的主旨歸於諷諫君主后妃的刺詩,這與漢代的社會現實和今文經學家的政治訴求有關。

人類由野蠻矇昧進入到文明有序的時代,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道德與倫理觀念日益加強,從反思和總結中認識到強化穩定的男女關係的重要性,所以男女夫婦之禮被放到了“萬世之始”的重要地位。在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等倫理關係中。《周易・序卦》把“夫婦”之禮放在首位,並且指出夫婦之道亦需久恆。對於國家來說,帝王的婚姻匹配更直接影響到了整個國家的興衰。漢初劉邦死後,呂后專權專橫,幾乎顛覆了漢家社稷。後來竇太后、王太后又連續干預朝政,漢武帝寵愛后妃也多次不同程度地影響政治。比起《關雎》中所贊淑女的賢惠貞淑,她們相差甚遠。當時士人們爲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把具有社會代表性話語的《關雎》說成刺詩,反映了西漢經學家勸誡帝王正確對待“人倫之始”的大婚,不要過分貪圖美色而忽視了賢德,要匹配愛慕有賢才之女,而保天下的長治久安。根據“修身、治家、齊國、平天下”的理論,帝王應該先治理好後宮,再由內到外、由己及人、由近到遠,最終實現天下大治。 “毛詩”較“三家詩”晚出,主要在民間傳播,“毛詩”學派要涉足政壇,其理論必須要有政治上的優勢,所以沒有步前三家後塵於諷刺進諫,而立足於讚美“后妃之德”強調“上以風化天下”,從帝王統治角度出發把《關雎》闡釋爲“經夫婦”、“厚人倫”移風易俗進行教化的工具,這樣就迎合了帝王統治天下的心理。《毛詩》廣泛吸收了前人詩學的研究成果,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學術和政治意義的完善,最終集《詩經》學禮化之大成,在西漢末期被立爲學官。東漢以後《毛詩》逐漸風化天下,而其餘三家詩日漸衰退,以至後來大多亡佚。我們現在《十三經注疏》中的《毛詩正義》就是毛亨所傳“毛詩”。

《毛詩》每首詩都有序,其餘各詩序都比較簡短,只有《關雎》的序比較長,洋洋灑灑蔚然成篇,被稱爲《詩大序》,即學者專稱的《毛詩序》。毛氏開宗明義地把《關雎》的喻義美贊爲“后妃之德”,也對《詩經》進行了綱領性理論概括,把它看作弘揚王道之音,進而風化天下的工具。《毛詩》沒有把《關雎》解釋爲“刺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風雅正變”理論。《詩大序》認爲西周初期的《周南》、《召南》代表了“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王道聲音,而把西周後期政治衰亂中比較有諷刺意味的作品稱作“變風”、“變雅”,認爲“變風”、“變雅”創作興起的直接原因是因爲“王道衰,禮義廢”,這樣才造成了天子失政,諸侯失綱,大夫僭越,民不聊生,禮壞樂崩的混亂局面。繼而也就有了諷世刺時的“變風”、“變雅”。《關雎》則是《周南》首篇,是禮義典範的王畿之音、“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表率,所以毛氏不能將《周南》中的第一篇《關雎》作爲刺詩,而從帝王治國由內而外注重后妃之德、風化天下出發,用《關雎》爲“后妃之德”垂範:憂慮君子進諫賢德之人,而不能過分沉溺於美色,愛憐窈窕貞順的女子而注重其賢淑之才,且還要做到“發乎情,止乎禮義”。

三 朱熹及後代對《關雎》的新解

對《關雎》解讀自東漢以後變化不大,直到宋朝理學時期又有新解,理學大師朱熹就與《毛詩》的解釋有很大差異。朱熹晚年本着“盡去《小序》,盡滌舊說”的目的做《詩集傳》。但他並未“舊說”盡去,而是對其進行了許多揚棄。在《關雎》喻義問題上仍沿用“后妃之德”之說。朱熹在解讀上確實有自己的一番見地,他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點,把《關雎》最終落在了“配君子而成內治”上,而古代中國歷史上固有的聖人情結,使朱熹把《關雎》中的君子與淑女附會於文王與大姒“女者,未嫁之稱,蓋指文王之妃大姒爲處子時而言也。君子,則指文王也……周之文生有聖德,又得聖女姒氏以爲之配”。在他們看來歷史上聖人的思想和行爲直接對世人起着垂範性的教化作用,認爲《關雎》是教後人,以文王和大姒的婚姻爲典範。

朱熹又從《關雎》推到《周南》進行解釋:認爲《周南》中《關雎》、《桃夭》、《兔�》、《��》、《葛覃》五首詩皆言后妃之德,《關雎》只是其中的個體代表,是借言后妃之德而闡明文王因爲身修而達到的國治之效。由此又把修身、齊家推廣到治國、平天下,彰顯了其由內而外的治家治國之道。朱熹把君子與后妃落實到文王與大姒,本意可能並不爲附會歷史,但是把歷世高山仰止的文王夫婦樹立爲齊家的典範來讓後來者效仿,一方面爲此詩提供了歷史例證,契合了世人的聖人垂範情結;另一方面也以文王的文治武功來證明“修身齊家”做好後能使國治天下歸。

《關雎》作爲《詩經》首篇的也被後代大師們所關注。隨着“詩學”的發展,清代學者不再固守漢儒解讀《詩經》的路徑。姚際恆《詩經通論》認爲此詩只是當時詩人美世子娶妃初昏之作,而君子和淑女都不是對某人的特指,更不見得要附會至文王夫婦。崔述的《讀風偶識》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解釋《關雎》也都不再拘泥於“后妃之德”,尤其方玉潤覺得“用之鄉人”、“用之邦國”皆相宜。顯然已經透過經學解讀的藩籬向外拓展,開始傾向於從詩歌審美方面關照《關雎》。

在“五四”精神的影響下,以古史辨派開創的現代“詩學”已經跳出經學解讀的重圍,開始真正從文學審美角度審視《關雎》。現代“詩學”基本都把《關雎》看成是有關戀愛婚姻的詩歌,但具體觀點之間也存在差異。聞一多和胡適認爲《關雎》是展現初民男女愛情的戀歌,而鄭振鐸先生則解釋爲描述婚姻的結婚樂曲。

綜上所述,我們從歷代學者對《關雎》的研究中可以看到,歷史上各個時段的文學作品及一些對先人優秀作品的解讀都不是空穴來風,各家都會把自己的作品或對前人作品的演繹,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緊密相連。因爲主流意識形態都或多或少地體現着當時的具有統治地位的政治傾向,擁有話語權。學術話語一旦與主流意識相結合,那麼它就擁有了堅實的基礎與後盾,從而成爲權力話語。這也是爲何一些文人政客竭力把自己的著述向權威性話語靠攏的原因。

《關雎》 篇六

關關雎鳩,

guān guān jū jiū

在河之洲。

zài hé zhī zhōu

窈窕淑女,

yǎo tiǎo shū nǚ

君子好逑。

jūn zǐ hǎo qiú

參差荇菜,

cēn cī xìng cài

左右流之。

zuǒ yoù líu zhī

窈窕淑女,

yǎo tiǎo shū nǚ

寤寐求之。

wù mèi qiú zhī

求之不得,

qiú zhī bù dé

寤寐思服。

wù mèi sī fú

悠哉悠哉,

yōu zāi yōu zāi

輾轉反側。

zhǎn zhuǎn fǎn cè

參差荇菜,

cēn cī xìng cài

左右采之。

zuǒ yoù cǎi zhī

窈窕淑女,

yǎo tiǎo shū nǚ

琴瑟友之。

qín sè yǒu zhī

參差荇菜,

cēn cī xìng cài

左右芼之。

zuǒ yoù mào zhī

窈窕淑女,

yǎo tiǎo shū nǚ

鐘鼓樂之。

zhōng gǔ yào zhī

這是一首流傳非常廣泛的詩,對詩意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最淺鮮的分析是描寫男女愛情的詩。最近,我看了《毛詩正義》和《毛詩序》,覺得詩經《關雎》不僅僅是侷限於男女的愛情的描寫。這裏首先介紹一下《毛詩正義》和《毛詩序》,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就是《詩經》,《詩經》得以流傳要歸功於毛亨與毛萇這二個人,毛亨是戰國時期的人,他對《詩經》進行系統的解釋,並且著有《毛詩正義》一書,後傳授給侄子毛萇。毛萇講解詩經,後來著有《毛詩》,先秦到西漢的一些儒家把《毛詩》的每一篇作了詳細解釋,所以叫《毛詩序》。《毛詩序》是我國詩歌理論的第一篇專論。概括了先秦以來儒家對於詩歌的若干重要認識,可以說是從先秦到西漢的儒家詩論的總結。

《毛詩正義》和《毛詩序》中都寫到了《關雎》這首詩。《毛詩正義》裏原文是:“《關雎》,后妃之德也”又有“作《關雎》詩者,言后妃之德也。《曲禮》曰:‘天子之妃曰後。’注云:‘後之言後也。’執理內事,在夫之後也。《釋詁》雲:‘妃,媲也。’言媲匹於夫也。天子之妻唯稱後耳。妃則上下通名,故以妃配後而言之。德者,得也,自得於身,人行之總名。此篇言后妃性行和諧,貞專化下,寤寐求賢,供奉職事,是后妃之德也。”。說明了這首詩是描寫周文王后妃的德行,而且詳細介紹了什麼是后妃。

《毛詩序》原文這樣寫道:“《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一段用白話解釋是:“《關雎》這首詩,詠歎的是后妃之德,爲《國風》的開篇,是有關勸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詩篇,所以用之於人民,用之於國家,供勸告教化之用。風,就是‘諷’,就是‘教’。‘諷’是委婉勸告以打動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詩,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裏是‘志’,發出來成爲優美的言語就是‘詩’。情感鼓盪在人心中,就會通過言語表達出來;如果言語不足以表達感情,就會通過嗟嘆來表達;如果嗟嘆不足以表達感情,就會通過歌唱來表達;如果歌唱不足以表達感情,就會情不自禁地通過手舞足蹈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