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端午節吃糉子由來(精品多篇)

端午節吃糉子由來(精品多篇)

端午節帶香囊的傳說 篇一

有一年,八仙之一的鐵柺李雲遊到漢中上空,看見地上有一個年輕的婦人,背上揹着一個五六歲的大孩子,手裏還牽着一個二三歲的小孩子,艱難地涉水過河,前往山中避難。突然,上游河水咆哮而下,轉眼之間,河水漲滿,母子三人眼看就要被洪水沖走了。這時,只見那婦人甩開手裏拉着的小孩,揹着大孩子直衝向岸邊。一鐵柺李覺得這婦人太不講情理,急忙用鐵柺將那小孩挑到岸上。鐵柺李落下雲頭,來到河邊問明過河的原因後,斥責那婦人道;“你揹着大孩子,扔開小一孩子,難道這小的不是你親生的嗎?”那婦人指着大孩子說:他是我收養的鄰居家的孤兒。他父母去年都被瘟疫帶走了。這小的雖是我的親生兒子,但。我不能讓人家斷了根呀!”鐵柺李聽了,感動地嘆道:“好心人呀!”說完便從葫蘆裏倒出一包藥遞給婦人說:“你將這藥囊戴在身上,可保你一家不受瘟疫所害。”言罷就不見了。

婦人見狀,驚喜萬分,知道遇見了仙人。她急忙回家,將藥分裝成數包,除自己戴一個藥包外,其餘都分送給鄰里鄉親。這天,正是農曆的五月初五。還真靈,凡戴藥包在身的人,不但本人沒病,而且聞到藥氣的人也沒有被瘟疫傳染。

後來,漢中這地方便沒有瘟疫發生了,人們的生活更富裕、更安定了,但人們沒有忘記給他們帶來安定的藥包,每年一到端午節還要送“藥包”以示紀念。經過長期的流傳、演變,’由送藥包變成送“香包”,端午節戴香包的風俗,也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端午節吃糉子由來相關文章:

端午節吃糉子的來歷 篇二

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那你們知道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人,他叫屈原,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爲國家做了很多貢獻。有一次,她想改善國家的秩序,想變法改革,但這觸動了大貴族的利益,因此貴族們都很生氣,爲了阻止屈原變法,他們屢次勸說楚王,不要變法改革。屈原知道後傷心極了,說:“我爲國家效力,你們卻要爲難我,阻止我,我這是何苦呢!”屈原三番五次的勸說楚王繼續變法,但楚王是個老糊塗,他相信了貴族不再進行變法。

五月初五,這一天天氣十分暖和,屈原因貴族的打壓及楚王的不信任感到十分的傷心,他來到了江邊,在愁苦無出路的時候,跳水自殺了。屈原雖然被貴族痛恨着,但卻深受老百姓的愛戴,老百姓們知道後非常的傷心,爲了防止魚兒吃屈原的屍體,五月初五這一天用一種又寬又大的葉子把糯米包起來扔到江中,讓魚兒們能夠吃食物,而不是吃屈原的屍體。

就這樣一日復一日,一年復一年,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便流傳下來。

端午節吃糉子由來 篇三

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當秦軍攻破楚國都城之後,因無力救國而痛心不已的屈原選擇了寫下絕筆《懷沙》,抱石投江自盡。人們得知此事,紛紛來到江邊划船打撈,卻一無所獲。爲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掉他的身體,人們紛紛拿來米團投入江中。後來,就形成了吃糉子的習俗。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糉屬於“籺”的一種,籺是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逢年過節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傳統習俗。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糉籺是端午節拜祭神靈祖先的貢品。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爲廣東鹼水糉。

“糉”字本作“糉”,歷史上跟糉子沾邊兒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爲“蘆葉裹米也”。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糉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糉子成爲端午節的節慶食物。

端午節吃糉子的來歷 篇四

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沒月有處五、十五,二十五三個五日,“端”是開始將每月第一個五日稱爲端五。端午節也可以稱爲“浴蘭節”和“地臘節”。

從古至今,一般端午節人們多要包糉子,並摘許多的葛藤掛在門口的兩旁。今天,奶奶買了許多糉子回來,說今天的午餐就吃糉子了!吃午餐是,每人拿到了一條糉子,這糉子是三角體的,外面是用幾片葦葉包成的,外形十分精緻,還用幾條繩子綁了起來,爲了不讓葦葉掉下來。聞着看噴噴糯米味,讓人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地打開糉子,趕緊用筷子夾了一塊,啊,味道還真不賴!

但是,在吃糉子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在公元278年前的愛國的偉大詩人——屈原。楚國在秦國在舉進攻中慘敗,秦國一舉攻進成都,大肆燒殺和搶奪,頃見大勢已去,便於五月五日抱着一塊石頭投入汩羅江。楚國人民聽到這個消息,從四面八方趕到汩羅江邊,紛紛駕舟尋救,但還是未能找到他們心目中的愛國詩人——屈原,人民爲了使讓他們尊敬的屈原的遺體不被惡吞食,人們就自發地做好糉子投入灑中供魚兒食用。

這還是我這麼正式地過端午節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