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兒童發展心理學【精品多篇】

兒童發展心理學【精品多篇】

兒童發展心理學 篇一

我利用業餘時間讀了《兒童發展心理學》一書,感受頗深,對以前一些不太明白的問題,突然間有了新的感悟。閱讀完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這是一本教科書,回顧了在師範裏面學到的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不過上師範時的學習大都是死記硬背,並沒有提升到實用的層面。工作十餘年後,重讀《兒童發展心理學》一書,才發現,很多理論,很容易同自己的工作一一結合起來。

在學習了兒童心理學後,我瞭解了各階段兒童的心理特點。知道了在他們的幼兒年齡段就是好學、好問的。他們的求知慾較強,所以只要是讓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他們就會喋喋不休的問個不停。因此,對於處在這個生長時期的孩子來說好學、好問是他們的年齡特徵。而做爲教師和家長的我們就要在瞭解孩子的前提下,尊重孩子。要保護他們的求知慾,而不應該因嫌麻煩而拒絕回答孩子的提問。

兒童多方面的認知發展是緊密的,完整的,通過了解兒童學習的規律,在我的語文寫字教學中就可以採用比較科學的方法來進行,讓學生真正的學會學好。

作爲一名國小教師,尤其是一名低年級教師,我一直以爲教會學生寫得一手漂亮的字,無論是從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角度, 還是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說,都是很有必要的,它是我們老師一項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 對於一個剛剛跨入國小門檻的孩子來說,能夠像大人那樣快速而流暢地書寫,是他們非常向往的。國小低年級的孩子,課業負擔並不是太重,這時老師不妨多花些時間着力培養孩子良好的書寫習慣。先教會孩子掌握正確的書寫姿勢,並在書寫的過程中不斷強調、鞏固。由於是初學階段,老師切不可急功近利,每次練習的量不宜過大,還要有充足的時間作保證,教師評價的側重點要着眼於書寫質量,要關注孩子的點滴進步,不失時機地加以褒揚和鼓勵,這樣,孩子在書寫過程中不會因爲時間倉促和任務過重而產生壓迫感,自然就會心平氣和地寫好每個字。隨着學生書寫次數的增多,練習的新鮮感一旦退去,勢必會產生懈怠心理,這時候老師就有必要組織一些活動讓孩子們展示書寫才能,確保學習熱情不減。可以在班級內部開展書寫“擂臺賽”,評選班級書寫“小能人”,將他們的優秀作品張貼在教室裏,鼓勵孩子們參加一些書寫大賽和書法考級活動,在更高的平臺上展示孩子們的書寫才能,讓他們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這樣一來,原本表現突出的孩子越發自信,練習的積極性也就更加深入持久,其他同學也會心生羨慕、見賢思齊。國小生都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師,也會有意無意地模仿老師。在書寫教學中,並不是單純的學生在寫,教師應該以身示範,徹底身體力行地在學生面前做好一個寫好字的榜樣。有人說,一個書寫不好的教師,他的學生書寫水平也可想而知。於是,教師的示範作用就 顯得特別重要。老師寫得一手好字,必然會催生學生練習書

寫的熱情。新行爲主義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爲示範活動的顯着性和複雜性影響着觀察學習的速度和水平;成功的行爲模式較之失敗的行爲模式更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作爲學生書寫的指導老師,首先應該能寫一手漂亮的字,他的書寫能力以及示範的藝術性往往會影響學生們的練習水平,他的練習經歷和軼事都可能被學生們注意,進而會影響學生寫字訓練的快慢。

《兒童發展心理學》一書確實對我們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去實踐,去研究,去驗證。

兒童發展心理學 篇二

本書涵蓋了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兒童發展心理學的任務、意義,兒童心理髮展的主要理論以及由受精卵開始到青年初期(高中生階段)各年齡階段心理髮生髮展規律的所有內容,特別介紹了個體發展過程中各階段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現象、心理問題以及如何做好預防的有效措施。

本書適合作爲師範類心理學、教育學專業基礎教材,也可供非師範類專業的學生、中國小生家長、教育工作者閱讀。

《兒童發展心理學》

作 者: 劉梅 劉梅、國雲玲、趙楠、王芳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11

ISBN:9787302239598

叢 書:教師教育系列教材

作者簡介

劉 梅 1965年1月生於遼寧省撫順市,1988年畢業於遼寧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20xx年獲遼寧師範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學位。現任瀋陽大學應用心理學系主任、副教授,遼寧省心理諮詢師協會理事,瀋陽市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國家心理諮詢師培訓師,瀋陽市大學生心理學聯盟特聘心理專家, 《瀋陽晚報》特聘心理專家,遼寧省心理諮詢師協會EAP工作委員會主任等。主要從事發展心理學、健康心理學、行爲矯正技術、企業員工幫助計劃(EAP)的教學、科研與實踐工作。

兒童發展心理學 篇三

摘要:健康是人類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項最重要的社會目標。然而,對於什麼是健康,人們的認識並不完全一致。在許多人腦子裏,一提到健康就理解爲身體沒病,體格健壯。這種單純的身體健康觀,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視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兒童健康教育中,偏重兒童身體保健教育,缺少兒童心理衛生教育方面的內容,這種傾向不利於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如何克服傳統健康觀的片面性,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完全將健康剝離到衛生保健工作的管理範圍,是當前我們工作中需要着重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健康 全面 身心並重

隨着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爲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說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爲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後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說到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我就不得不說說我認爲的心理健康的意義了。

一:兒童心理健康的含義

在談到兒童心理健康這個定義的同時,我們不可迴避的就是心理健康這個概念。

究竟怎樣纔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緒良好,個性健全,能適應環境,人際關係協調,心理行爲符合年齡特徵標準的心理狀態。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① 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長處、短處,自己的個性特點,都有一個現實的、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能幹什麼,適合幹什麼;對於辦不到的事,也不會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發展的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確的生活目標,有自我發展的驅動力。因此,在困難和逆境面前能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冷靜對待和處理各種複雜的問題,並不斷前進。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處,善於協調人際關係。心理健康的人,對人對事都能採取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克已讓人的態度;對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能採取友好寬容的、公平的、有理有節的方式處理,容易與他人合作和相處。

④ 主動適應環境,順應社會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夠自覺地調整個人和環境的關係,不是環境順應自己,而是使自己適應環境。在任何複雜的環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個性上的特點;另一方面,又有揚長避短、適應環境需要的應變能力,無論是在艱苦的逆境中,還是在順利環境中,都能很好地發展自己。

判斷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難用一個統一標準來衡量,所以一般學者認爲,應以整個行爲的適應情況爲基準,而不要過分看重個別症狀的有無。瞭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內涵,就可以幫助判斷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狀況,並採取相應的心理衛生保健措施,從而達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兒童心理健康的分析

兒童心理教育是以“兒童爲本”,也就是把孩子當成與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來關照,老師在關心與愛護孩子的同時,切莫丟掉“尊重”與“平等”,這兩種當代人文意識,老師不僅僅是蹲下來與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將大人的架子放下來,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雖小,但卻完全可以感受到這一種來自老師“母愛”般的關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老師的溫情關照下健康的成長。

三:如何關注兒童心理健康

兒童的心理健康是兒童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兒童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心理的健康,兒童就可能有充分的發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麼兒童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在其以後的發展就有可能出現人格障礙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兒童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經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順心就會哭鬧、發脾氣。第二、缺乏與人交往和應付人際事件的能力。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在家庭中凡事以他們爲中心,而在集體中他們卻必須考慮到別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見,獨生子女的增多使越來越多的兒童少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導致在人際關係中無所適從,正如我國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所說:“人類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交往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係而來的”。所以作爲兒童教師的我們更應該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從小抓起

隨着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爲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說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爲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後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我們認爲至少應包括下面這五條: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慾;

(2)能逐漸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

(3)能學會與周圍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尊重別人、樂於助人;

(4)能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積極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適應環境;

(5)具有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這五條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養,如何培養呢?我們不要忘記孩子的身心發展變化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中,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學會認知、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作爲對孩子的終生教育的目標,點點滴滴、持之以恆,我們一定能把孩子培養成適應新世紀社會生活的棟樑之材。

而在現今社會對於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出現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認識不足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應是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完備狀態”,將心理與社會適應這 兩個重要內容作爲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當多的兒童園中,目前對健康的認識仍然停留在生物——醫學模式的水平上,還沒有實現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新模式的轉變,因此,明顯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輕心 理保健的現象。這種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不夠,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普遍存在對兒童心理健康知識的匱乏,在於對兒童身心關係的認識模糊,在於沒有認識到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許多人將兒童心理的一些異常 表現看成爲孩子成長中的自然現象,不去加以關注。

二、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缺乏嚴密的系統性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沒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迄今爲止,全國除了少量的兒童心理衛生、行爲與情緒問題等方面的書籍之外,尚未見有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著;二是在全國爲數不多的開設有學前教育專業的高校中,開設有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課程 的極少;三是無論高校,還是兒童師範,都沒有一本全國通用的兒童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儘管《兒童園工作規程》提出了應做好兒童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內容分散、零亂,大多體現在其他內容之中,如培養兒童活潑開 朗的性格,引導兒童個性的健康發展等。這些內容之間沒有一個內在的聯繫系統和統一的觀念,而且還有許多有關兒童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內容沒有納入到教育之中或沒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視。這導致我們在對兒童實施心理 健康教育時,大多隻能借鑑其他相鄰學科或中國小、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經驗,而且整合不夠。

三、理論與實踐的脫離

近年來,注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兒童園日益增多,他們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而高校中不少 教師也開始重視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漸增多。但是,有一個較爲突出的問題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論與實踐的脫離。一方面,高校中從事兒童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較少深 入到兒童園中去進行指導,更少去建立幾個點長期進行實驗;另一方面,兒童園在開展此項工作時,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種對錶面現象的認識,不能由現象認識其實質,因此,在很多時候,其工作的最終結果,只能是一種 經驗的總結,而難以使之得到更深的發展,主題難以深化,妨礙了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進行。

四、教師缺乏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

教育活動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質、專業知識的結構及豐富程度。然而,在沿襲 已久的兒童師範教育體系中,知識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勢發展的要求,這直接導致了兒童園教師有關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的缺乏。而紮實的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是進行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與此同時,如何 把握好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與兒童科學教育的關係,注意教育內容的整合,也影響到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時下,在不少兒童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現的問題,與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

五、具體操作中的非科學性

1、違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則的問題。例如:兒童出現攻擊性行爲,本屬於品行障礙,對於這一類行爲的矯正 與教育應當堅持正面教育,樹立榜樣作用,或採用暫時隔離、減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兒童教師在對待這一類孩子時,採用宣泄的方法來加以矯正,爲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讓其發泄憤怒的情緒。而研究表明,兒童在宣泄 後習得更多的攻擊技能,可產生更強的攻擊傾向。因此,採用宣泄法違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有些教師甚至在對待這類孩子時採取體罰的方法,這更加強化了兒童的攻擊性行爲,因爲,體罰本身對兒童的攻擊性行爲 起的就是示範作用。

2、家園教育不同步的問題。在兒童園中對兒童實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兒童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實施中如未注意與家長的密切配合,則可以使兒童園的努力付之東流。某兒童園幾年來一直堅持對兒童進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目的在於讓孩子學會與他人的交往、分享與合作、提高其社會適應力。但在具體操作中, 他們忽略了與家庭的聯繫與合作,而有些家庭對其子女一向採用溺愛、放任的教育方式,結果導致兒童園中所教與家庭所教的衝突,教育未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3、不能區分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在部分兒童身上,說謊這一現象是較爲常見的。造成兒童說謊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兒童認知發展水平較低,在思維、記憶、想象、判斷等方面出現與事實不符時造成的說謊;另一 方面,是由於兒童做錯了事,怕受到處罰,或由於老師、家長對兒童的過分嚴厲所致。因此,我們對兒童的說謊問題應全面分析,區別對待。如因認知水平低所致,則爲心理髮展過程中的問題,如因過於嚴厲的要求所致 ,則爲教育方面的問題,但這些都與成人時期的說謊有本質的區別,無所謂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兒童園中,防止一旦出現諸如偷竊、說謊等行爲時,斥責兒童品德不好,將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混爲一談的現象並不少見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問題。由於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一些兒童園在對兒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常常是借鑑中國小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和模式。這導致了在教育的過程中,對 兒童的實際接受能力的忽視。如對一些有行爲問題的兒童進行心理矯正時,有些兒童園的老師簡單地照搬一些行爲治療的方法,而未考慮這種方法採用後,對兒童會有什麼樣的消極影響,結果導致行爲問題未矯正,又出現了新的適應問題。

其實,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作爲兒童素質教育這個系統工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 。在這裏,我們僅僅是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分析,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一方面有賴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與完善,另一方面,則需要兒童園、家庭、社會諸方面的共同努力。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小事,而是關乎我們民族未來的大事。在這個方面,我們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氣魄和胸懷來投入其中,讓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會呵護關愛的陽光下健康而快樂的成長,將來成爲身心俱健的合格兒童。

結束語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長,堅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德育教育的標誌,是提高兒童整體素質的關鍵,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所謂“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可能給予孩子應對一生的知識和技能,而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創造的激情與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習慣,纔是我們應賦予孩子的珍貴財富。作爲教師要用愛撥亮每位兒童心中的那盞“燈”,揚起前進的風帆。只要人人都去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一切爲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這一核心問題就能實現,那麼教育這朵花會越開越美。

兒童發展心理學 篇四

皮亞傑強調順應生物自身的腦力發展水平,鼓勵順勢而上,教育者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啓蒙,他相信孩子在腦部神經系統發展日益成熟的同時,孩子能在教師、家長的引導下發現那些“普遍的真理”。萊布尼茨和牛頓都是微積分的創立者,除此之外,大多數第二個發現者都被忽略掉了。關於造紙,各個大陸在過去彼此割裂的時代都發明瞭紙,但是很快教科書下了比較的結論,中國的造紙水平最高。我們一般只認可最早的,最好的,最經濟的。所以即使現在的教育者在談素質教育,實際上仍是在堆積素材,讓普遍的真理看起來穿了一件衣服,等孩子興高采烈的去發現馬甲。不可知論者恐怕纔是素質教育真正的支持者。維果斯基作爲蘇聯唯物主義的心理學家,強調我們發展的高度受到社會歷史發展水平的限制,學習先於發展,也就是說我們是在先學習,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後才談的上發展。也就是說一羣孩子在一起玩耍時有可能發現望遠鏡是近視鏡片的疊加,但是即使有了三角幾何方面的知識,也未必能發現勾股定理。最後,我想問,撇開那些高深的定理,又有多少家長能夠容忍自己的孩子以“幸運的發現者”來進行探索和發展。大多數的教育乃是功利性質的,強調實用性,我們從灌輸到引導已經是進步,但最終也絕對無法容忍孩子再造一個世界。我相信皮亞傑的觀點,也就是說我們的智力高度可能發現一些共同的真相,殊途同歸。但是用我媽的話來說,徒弟都是一個師傅帶出來的,所以我覺得維果斯基的觀點更加貼合實際。其中基礎性的概念,我們會最終把基礎性概念簡化成信息的雪片來保存,忘記曾經是怎樣收集到他們的,所以會驚訝小孩子爲什麼這麼愚蠢……我們已經忘記了過去我們是如何掌握它的。就好像代際之間,常常經歷過一些同樣的事兒,但是在一輪一輪的蛻變之後,留下的只有幾個普普通通的道理,而只依靠幾個經典的句子不足以支撐起我們整個生活的信仰,仍然需要去實踐去內化一些感受,爲什麼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總是很多隔閡,也正是因爲他們忘記了曾經的自己,而很多年輕人又去張揚的姿態去招呼未來的自己。所以斷言未來和否定過去都成了一場無休無止的紛爭。

關於一個記憶的多維度的理解會出現在生命中的各個角落,引起不同的共鳴。可以稱之爲3d記憶。又比如成年之後再去讀這類研究兒童的文章,會發現很多新的知識點,這也是發現自我的過程。皮亞傑認爲智力發展差不多在15、16歲就已經定型,在這之後只是不斷的客觀化的過程,從圍繞自我,到逐漸接納客觀世界的多維度的發展規律,所以說我們始終都在成長,都在更加貼近現實。智力最初的發展只是單向的維度,比如從高度來比較,之後發展到面積的比較,再發展到體積的比較。成年時候,我們需要做的還是多維度的思考問題,全面的解決問題。但是這樣看起來更像是情商的發展,實事上仍可以理解爲智力的進步。很多人成年之後嚴肅性閱讀量會驟減,這並不是壞事,教科書可以丟棄,投身生活的大舞臺可能是最好的出路,因爲現實生活可以使人認識到更多的維度。實事上,書本和知識的更替,需要自我的供給了,也就是自我選擇。如果不選擇,就越會發現它們教條的很,死板的很。所以你會錯怪書本充斥着不靈活和假象。還有很多很多的書躺在哪裏,只不過無人問津。我欣賞維果斯基的另外一個觀點,就是說對於陌生的領域,我們仍會沿用由淺入深的學習方法,從感性到理性,而不盡是像皮亞傑所說的,完全內生化的思考。儘管我們更多的通過語言這種工具區構建知識的內涵,但是本質上,我們可能更傾向於使用具象化的內容、豐富的例子來作爲入門。

圖片還是書上的圖片,只是換了個展示位置。既然那樣還不如直接看書上的。我覺得既然準備了ppt就改多一點補充性的內容,尤其在圖片上。可能我這個落後地區來的人已經習慣了吧。看其他同學的博文,每個人都在認真自己的認真,感受自己的感受,要評論只有兩個字那就是—真實。每個人寫出自己的切實感受,給我印象深的是周俊豔同學,她的感想我覺得太細緻了,學習就該有她那樣的態度纔好。我得向她學習···實驗課呢,是提交以及對視頻的再剪輯。那天有點匆忙,因爲出了點小狀況,因爲我忘記把素材帶過去,又回宿舍取了一回,但是還是有一些東西不能用了,只能用學校機子上的一點東西,很遺憾,成品不咋樣。也怪我們之前沒把作品發佈,我當初想的是讓姐妹們一起再商量商量在發佈,但結果····唉····

兒童發展心理學 篇五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一方面需要理論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需要在實踐中把知識轉化爲能力。基於這樣的認識,《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課程在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和教學評價方面進行變革。

學前教育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在我國當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轉型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實現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對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統的學術型大學重視學科發展,強調知識的發現與創新,其發展核心是科研,應用技術型大學淡化學科,強化專業,強調課程發展,其發展的核心是教學。20xx年6月22日,國務院頒佈的《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未來高等職業教育要建立以職業需求爲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爲重點、以產學結合爲途徑的人才培養模式。《決定》還指出:爲了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重要的環節就是建立健全課程銜接體系,建立適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相關概念的界定

目前,對於實踐能力的概念並無統一界定,國內外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認爲實踐能力是指個體所具有的處理問題的心理特徵和行爲品質,它一般由實踐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構成。一般實踐能力泛指處理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通常包括表達能力、組織能力、適應能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專業實踐能力是指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專業領域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經過專業訓練能夠從事某種專業工作所需要的專門能力。[1]

對於實踐能力的培養問題,是第二個需要明確的問題。實踐能力的核心是解決問題,它需要兩個必備的條件,即知識和實踐。正如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所說:“實踐能力是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即將思想及分析結果以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實施的智力,實踐性智力隨着年齡增長而逐漸發展。[2]”這說明,實踐能力的培養一要重視知識的學習,實踐能力是建立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視知識的轉化。在理論學習之後,如何把知識轉化爲能力,需要通過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在真實情境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來實現能力的獲得;三是實踐能力是後天習得的。通過知識學習、技能訓練、實踐體驗、反思總結,再如此循環反覆、逐步提升而獲得的。

對於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探討,學者們也是看法不一。目前,關於幼兒園教師實踐能力最權威的解釋來自20xx年教育部頒佈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明確了幼兒園教師的七項專業能力,即環境的創設與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組織與保育能力、遊戲活動的支持與引導能力、教育活動的計劃與實施能力、激勵與評價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和反思與發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確的兩點:一是這七項專業能力有些是在職前教育中培養的,有些則需要在職後工作中發展。二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職前的培養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需要科學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健全職業課程體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門課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門課程可以在某個領域、某個合適的時機培養學生的某些實踐能力。

二、《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改革思路

基於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等相關問題的認識,以及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認識,對《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改革如下:

(一)明確《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的性質與作用

依據《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對合格幼兒園教師要求,科學制定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各課程在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它在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之間起着一種中介作用。《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能夠爲學前教育學生提供學前兒童心理髮展的基本規律、一般特點和各年齡階段兒童心理髮展特點等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學生形成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同時運用相關知識觀察、分析學前兒童的心理特點,解決學前教育中有關兒童心理與行爲的實際問題,培養初步的科學研究意識。

(二)改革《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課程目標

圍繞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確定《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課程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學前兒童心理髮展的基本規律、基本理論,以及各年齡階段心理髮展特徵的基本知識。

(2)掌握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術。

2、能力目標

(1)運用學前兒童發展理論解決學前兒童心理髮展的相關問題能力。

(2)運用觀察、實驗、測驗、社會調查等方法,培養探索學前兒童心理髮展規律和特點的能力及創新教育能力。

(3)針對保教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不斷進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質目標

(1)熱愛學前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爲人師表。

(2)關愛幼兒、尊重幼兒人格、信任幼兒,樹立科學的兒童發展觀、教育觀。

(三)重構教學內容,增大應用性知識的比重

依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和幼兒園實際工作的需要,調整《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具實用性和針對性。

1、課程教學內容的整合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在傳統的教學中存在基礎理論偏難、實驗數據過多、知識點零散和瑣碎等問題。依據幼兒園實際工作需要和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精簡基礎理論,增加更多幼兒園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對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教學內容進行提煉和整合,使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具體包括:

(1)學前兒童心理學總論,包括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對象和任務、學前兒童心理髮展的基本理論、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學前教育領域熱點課題。

(2)各年齡學前兒童心理髮展的主要特徵和教養措施,主要分三個年齡段說明兒童心理髮展的特徵:0—1歲、1—3歲、3—6歲,然後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及行爲問題的解決。

(3)學前兒童認知的發展,包括學前兒童感知覺、注意、記憶、想象、思維和言語的發展規律及特徵。

(4)學前兒童情感及社會性發展,包括學前兒童情緒情感、意志、社會性的發展規律及特徵。

(5)學前兒童個性的發展,包括學前兒童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心理特徵發展與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發展規律及特徵。

2、課程的重點、難點

(1)課程的重點

第一,各年齡學前兒童心理髮展的主要特徵和教養措施;第二,學前兒童認知、情感、社會性和個性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第三,學生形成科學的兒童發展觀和教育觀。

(2)課程難點

第一,理解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基礎理論知識;第二,運用兒童心理學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運用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培養初步的科研意識和能力;第四,培養一定的反思與發展能力。

(四)探索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首先在於,把理論知識講精、講透,關鍵在於把理論知識轉化爲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實際問題的能力只能在實踐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以講授基本概念、理論知識爲主,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學前兒童心理髮展的特點及規律,樹立科學的兒童發展觀、教育觀,爲形成學生實踐能力奠定理論基礎。講授法應貫穿整門課程的始終。

(2)合作探究學習法。強調在教師的指導下,分組合做針對學前兒童心理髮展理論及規律,通過課堂討論、自主學習等形式,讓學生交流、討論,闡明自己的觀點,旨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理解知識,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將書本知識內化爲自身的認知結構,形成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實驗實訓法。以訓練學生的實踐操作爲主,結合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包括課堂小實驗、課堂演示、觀摩錄像、發現學前兒童心理的特點及規律。

(4)圖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該法輔助課堂講授、實驗實訓以及課堂討論法,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和理解兒童心理的發展性、動態性和主觀能動性。

(5)案例分析法。該法是學前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常見方法,也是形成學前實踐能力的主要方法,應用在教學中,教師提供自編教學案例和幼兒園真實案例,讓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旨在幫助學生形成實踐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視媒體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實踐。課程的學習不僅僅侷限課堂教學,還應把課堂引入幼兒園和早教機構中,讓學生對學前兒童形成感性認識,學會觀察、瞭解兒童,解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爲將來學生的職業生涯做準備。因此,在課程教學中,針對不同階段的教育實踐內容與要求,安排見習、實習,撰寫觀察報告、教學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現代手段

當前,教師的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和灌輸者轉變爲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和信息資源的查詢者;教師不僅僅是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支持學生的主動探索,爲學生提供相關的信息資源。[3]因此,在《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課程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把現代教育技術引入課堂,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錄像和網絡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另一方面,還要建立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電子信息資源庫,建立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文字信息資源庫、聲像信息資源庫,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五)建立健全評價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考覈方式

建立健全評價考覈制度,採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注重考覈學生的學習結果,又注重考覈學生的學習過程;既注重考覈學生個人獨立思考、獨立表現,又注重小組合作;既注重實踐訓練,又注重價值體驗。筆試題型新穎,注重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考查。總評=平時考覈(40%)+期末考試(60%)的評價方式。平時考覈包括考勤、書面作業(觀察報告、調查報告)、實踐訓練(小組案例談論、小組學生演示);期末考試指筆試測試,包括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