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刷機精靈創始人雷浪聲的勵志故事【新版多篇】

刷機精靈創始人雷浪聲的勵志故事【新版多篇】

學生勵志小故事 篇一

劉晨,80後的小夥子,大學畢業後放棄了大城市裏優越的生活環境和工作條件,選擇回到農村創業。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建成了5座集種植和養殖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蔬菜大棚,每年收入達50多萬元。

從市民到農民的身份轉變

出生在新疆庫爾勒市和什力克鄉的劉晨,其父母都是當地地地道道的農民,家裏面有170畝的棉花地。2010年,學化學專業的劉晨大學畢業後,順利地進入新疆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作,還當上了組長,每月的工資有近四千元,成了昌吉的市民。這一切讓他的家人感到十分自豪。

2012年春天,庫爾勒地區遭遇了“倒春寒”、“沙塵暴”等災害性的天氣,各地的棉花遭受不同程度減產,看着年邁的父母無奈的眼神,劉晨開始考慮如何保障父母的勞動成果,讓父母不再“看天種地”。

“既然沒有辦法控制天氣,那我就自己建造大棚,營造適合種植的‘小氣候’。”在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後,劉晨發現設施農業的風險小、收益大,不僅能種植,還能用來發展養殖。他感覺找到了既能幫助家人,又能自主創業的好路子。

滿懷興奮的劉晨到家後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家人,卻遭到了家人迎頭潑來的一盆冷水。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一個大學生,父母怎麼也無法接受跳出農門的孩子,又要跑回來當農民。火冒三丈的父母甚至把劉晨趕出了家門。

劉晨很理解父母當時的反應。他說,以前的那份工作年收入有五六萬多元,而且在鄉里他也算是個有出息的讀書人,扔下好好的工作不幹,跑回家當農民,一般人都難以接受,更何況是含辛茹苦把自己培養成才的父母。

理解歸理解,但本着想爲家裏人減輕負擔並幹一番事業的劉晨最終還是說服了父母,獲得了父母的同意。

從“看天種地”到“種植掌控”的轉變

“要建就建最先進的大棚。”今年年初,辭職回家的劉晨拿出家裏所有的積蓄,又向親戚借了數十萬元,投入100萬元建成了5座現代化的溫室大棚。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第一茬菜就豐收了,他掘得了“第一桶金”。

劉晨的水泥結構的蔬菜大棚在和什力克鄉格外的顯眼。剛一進大棚,一股熱氣迎面撲來,只見大棚裏種植的黃瓜青翠欲滴,生長開的藤蔓足有一米多高,沿着吊在空中的繩子蔓延,行距株距均勻得幾乎一致。劉晨正在大棚裏幹活施肥、澆水、剪枝……動作輕巧而嫺熟。他開心地說:“這批黃瓜和西紅柿元旦過後就能上市,庫爾勒市市民過年就能吃上我種的菜了。”

“別看這幾個大棚只佔地十幾畝,一年下來賺的錢可不比種170畝地的棉花掙的錢少,最關鍵的是,現在我們再也不用看天種地了,我們現在是自己調節大棚的溫度和溼度,自己掌控種植環境。”劉晨母親程會蘭高興地說,今年種了兩個棚的葫蘆瓜,10月份就熟了,賣完一算淨利潤3萬多元。按一年種兩茬菜算,5個棚一年種菜就能純賺10萬元;等到夏季,在大棚裏養雞,一年算下來,收入能達50萬元。

“除庫爾勒市農業局育苗中心外,劉晨建的溫室大棚可以說是庫爾勒市現有大棚中最現代化的。”據庫爾勒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劉晨的溫室大棚配備了放風膜和自動化增溫設備,可以隨時控制棚內的溫度,而且牆體裏層和外層都是磚混結構的水泥牆,比普通大棚的牆要厚的多,這樣不僅結實而且保溫性很強。劉晨說,自己實現了從“看天種地”到“種植掌控”的轉變。

說起劉晨和他的事業,他上個月剛娶進家門的媳婦劉春花也是滿心歡喜。“嫁給農民沒有什麼不好,只要我們倆好好的幹,一年的收入不比城裏人掙的少。”劉春花說。

“下一步,我想成立農民合作社,把村裏的菜農都帶動起來,向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對於未來的打算,目前,村裏不少菜農種植蔬菜不是很規範,由於種植規模較小,又缺乏銷售渠道和技術的指導,經常導致蔬菜賣不上好的價錢。因此,他想通過合作社的形式,把菜農組織起來對蔬菜統一技術、統一銷售,實現最大效益,共同致富。

大學生勵志小故事 篇二

臨到上課,不到20歲已博覽羣書的李敖極爲頑皮,專挑老師的錯。

教“刑法總則”的老師講到李大釗的死,講錯了,李敖立刻糾正。教英文的老師滿口上海腔,把“Lib?鄄erty”念成“喇比利臺”,李敖聽了當場大笑。教“經濟學”的老師有一次被李敖劈頭大聲問道:“三民主義到底有沒有缺點啊?”他應聲脫口而出:“當然有啊!”李敖追問:“缺點在哪裏啊?”他厲聲回答:“我不敢講啊!”全班爲之鬨堂大笑。而這位老師更是李敖糾正的對象,兩人甚至在課堂大吵過。

李敖看不起別人,不喜歡上課,連考試都懶得應付。大一時8門課,有3門不及格,甚至連中文都差點不及格。大一總成績,第一學期只有71。31分,第二學期只有65。45分,成績之爛,一望便知。但李敖從不作弊,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屑,而且他覺得自己也不需要好成績,他覺得做一個真正的自己,比獲得一個好成績更重要。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李敖始終自認爲有學問,只是不屑上課和應付考試而已。

那時候,香港有本雜誌《大學生活》稱臺大有“四怪三醜”,而“怪醜之尤”便是“長袍怪”李敖,可見李敖在臺大的確特立獨行,夠狂夠野。他自己更宣稱:沒有一個人敢說他沒見過文學院那個穿長袍的,除非他是瞎子,可瞎子也得聽說過李某人,除非他還是聾子。

爲什麼大熱天穿長袍?李敖有自己的理論,他在《長袍心理學》一文中自述他穿長袍時的情狀:一襲在身,隨風飄展,道貌岸然,風度翩翩然,屈指算來,數載於茲矣!不分冬夏,不論晴雨,不管女孩笑於前,惡狗吠於後,我行我素,吾愛吾袍。

在法律系學習了287天后,李敖突然向所有人宣佈——棄法從文,重考文學院!

李敖本來志在學文,不在弄法,只因幾分之差,沒考入臺大文學院,進入法學院。但臺大學生不能重考本校,得先自動退學才成。退學後李敖惡補數學,考了59分,得以在1955年考入臺大文學院歷史系,從此告別了法學院。

當他走進文學院的課堂後,很快又發現這裏的學者根本不像外界傳言的那樣神通廣大,六七個外文系的大一英文教師都搞不清美國文學家薩洛揚是誰!一個大學一年級的“飽學之士”,面對這些“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的“爲人師表”們,心中的夢徹底破滅了。

那個天堂般的大學怎麼是這樣的呢?

但是這一次,李敖真的安定下來,他決定讓自己休息一段時間,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從此,李敖不再爲臺大的美景所吸引,他走上了一條與其他人“各自東西南北流”的道路,教授教他們的,李敖學自己的。

李敖拿起一本書,躲進樹蔭裏,任風兒將書吹到哪一頁,他便從那裏開始讀,直讀到“夕陽無限好”,然後回宿舍。

李敖邀上好友,遊山?玩水?喝酒?吵架,深更半夜在草地上大談到天明……從這些社交活動中,李敖學到更多書本上學不到的。

李敖也像文學青年一樣多愁善感:爲朋友紛爭,爲女友離去,爲事業無成……他甚至嘗試自殺,但終能從痛苦中走出來,鍛鑄出鋼鐵般的性格。

在臺大畢業答辯的時候,3個教授坐在李敖面前半小時後對他說:“李敖,你答辯通過了。”李敖說:“你們什麼也沒說啊,我也沒講話啊。”教授說:“我們知道一開口肯定會被你駁倒的,所以還是不說了。”

李敖用他的“我行我素”,達成了無人管的心願。

大學生勵志小故事 篇三

臨近畢業的時候,我校許多同學躺在屋子裏睡大覺,也有的同學苦於經濟困難,不願四處奔走,只是放任自流地聽天由命。

劉忠學,湖北人,我校機械學院畢業生。他是當時的機械學院記者站站長,經常請我去給小記者們傳授新聞寫作知識。這個學生腦瓜靈活,我平日裏閒聊中的許多話他都一一牢記在心。畢業的時候,他借了不少錢用於跑全國各地的人才市場。後來聽他說,他去過重慶、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深入到用人單位求職。因爲他口才好,具有相當的文字水平,重慶的一家部隊科研單位和北京清華大學一家企業都看好他。後來,他權衡利弊,還是選擇了離他老家較近的湖北省神龍汽車有限公司,在那裏做報紙編輯工作。當他的工作定下來之後,很感慨地對我說:“都說工作不好找,你不去找當然不好找了。我光火車票就花了2000多遠,其實很多用人單位還愁找不到合適的人呢。”

大學生勵志小故事 篇四

許德旺,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013級研究生。1990年11月6出生於蘇皖交界的一個偏僻鄉村,3歲時,他的父親被捲進攪拌機齒輪,喪失勞動能力,家庭的重擔落在母親的肩上,16歲時,他的母親罹患胃癌晚期,最終不治而亡。母親臨終前,對他說“幫我把眼角膜捐了”。面對這樣的家庭變故,他奮發自強,頑強拼搏刻苦學習,最終考入東南大學。

或許是深受母親這種奉獻精神的影響,他對志願服務有了一份特殊的情結。在東南大學,許德旺是最有名的“志願服務者”。在校期間他倡導設立“東大土木築夢獎學金”,開展助學活動;到準格爾旗世紀中學支教一年。

在多舛的人生裏,他積極向上,成爲大學裏最閃耀的志願明星。他多次謝絕社會捐贈,堅信有能力靠自己的雙手讓父親過得更好。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自強”的含義,是當之無愧的青年榜樣。他說,愛心可以彌補遺憾,自強可以創造美好。

大學生勵志小故事 篇五

李五一,化工學院85級學生。這個女孩子在校時就很有闖勁,發表演說競爭上校學生會副主席。遺憾的是她畢業時正趕上**,學校一個學生也沒留,她只好到我幫助聯繫的廣州一家食品企業工作了。後來因爲戶口不好解決,她不情願地回到了新疆老家,乾的是造紙專業。一連幾年我沒有聽到她的消息。直到後來,她終於按耐不住躁動的心,隻身一人跑到北京中關村發展。開始,她在一家電子公司打工,當公司因爲經營不善黃了的時候,她在客戶的支持下,勇敢地創辦自己的公司。我知道她不是學電子的,但是她善於用人,就像我當初對學生講的:“我可以不懂專業知識,但只要我具備了人格魅力,我就可以僱高級專業人才爲我服務。”五一正是如此,她僱來了清華大學少年班畢業的高材生,一直在幫助她發展公司,現在,五一已經做得很好了。

大學生勵志小故事 篇六

孫妍珊是澳門人,廈門大學外文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系2012級學生。自幼身患“腦癱”,至今無法自如行動。幼年時更是爲了學邁步付出過常人難以體會的艱辛。“跌倒了就自己爬起來,累了就多堅持一會。”

也正因這種艱辛,將她打磨成了一個獨立堅毅的女孩。她不僅學習成績優異,還參加各種比賽,包括徵文、演講、英語配音、筆譯比賽等,獲得了不少獎項。但她更看重體驗這些比賽奇妙而緊張的過程和賽後總結所帶來的精神收穫。

孫妍珊,這個來自澳門的身患腦癱的小姑娘,如今已然可以自信地站在舞臺上,爲改善國內殘疾人生活現狀而滿懷激情地演講。她說,儘管我有肢體缺陷,但我堅信,一次次從跌倒中爬起,我可以和別人一樣能真正地站起來。我期待着更富有挑戰和機遇的將來。

大學生勵志小故事 篇七

周佳俊,1992年出生於四川省眉山丹棱。他說丹棱是個地地道道的文化城,文化風俗源遠流長,美食讓人垂涎三尺,最出名的小吃是丹棱凍粑。

2010年,他來到遂寧就讀於四川職業技術學院,他發現遂寧人有一大特點就是愛吃,於是他決心將自己家鄉的特產引進遂寧,跟大家一同分享。

工作對口卻“不合口”,小夥萌生辭職創業打算

2010年,周佳俊剛入大學,選擇了金融保險專業。他當時的想法就是:金融專業對自己以後創業有幫助。周佳俊的家庭不算富裕,父親在工廠上班,母親在鄉下種果樹,因此大學期間周佳俊拼命賺錢,做過各種兼職。

大學畢業後,周佳俊在遂寧一家金融公司當現貨投資諮詢員。“現貨全稱電子現貨,是通過網絡平臺實現投資的一種投資方式。

在這家公司上班,的確算是專業對口。每天爲客戶做諮詢服務,工資2500元左右。”周佳俊說,雖然這還算是一份較穩定的工作,但他覺得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因爲周佳俊一直想自己創業,“與其這樣上班,不如趁年輕去闖一闖,大幹一場。”周佳俊說,這份工作與自己的專業對口,卻不合口,於是2014年初便果斷辭職。

周佳俊的父親透露:“看到兒子在公司上班期間每天精神緊繃,感覺他的情緒也不好。當他提出辭職創業的想法時,我們是雙手贊成的。”

替美食“牽紅線”,引進家鄉特產凍粑

在這個城市裏穿梭,匆忙也好,悠閒也罷,周佳俊已深深地愛上了這裏,尤其是這裏的小火鍋,香辣入口。他發現家鄉丹棱還沒有這樣的地道小火鍋,於是他便有了把遂寧火鍋帶回丹棱的想法。大二暑假期間,他回到丹棱時卻發現小火鍋市場已被人搶先引進。

雖然遂寧的火鍋引進了家鄉,那能不能把丹棱特產引進遂寧呢?周佳俊茅塞頓開,一提到丹棱特產他首先想到的是嗩吶,然後便是凍粑。於是他便開始規劃起了新的創業藍圖,當遂寧和丹棱美食的“紅娘”√本站★√。

2014年2月,周佳俊帶着“丹棱凍粑夢”分別在眉山、成都和遂寧3個地方一邊進行詳細考察,一邊跟隨着凍粑師傅學習。在遂寧開店爲什麼在成都考察呢?

周佳俊說:“我發現丹棱凍粑在成都已經發展得很好,幾乎普遍到了區縣。而遂寧離成都這麼近卻還沒引進凍粑,這更加堅定了我的創業決心。”通過對遂寧大街小巷的“踩點”,尋找店鋪,2014年9月,周佳俊的“丹棱凍粑”店在遂寧老二中附近正式掛牌營業。

在創業中積累經驗,“丹棱凍粑”終獲認可

“丹棱凍粑”店開業後,周佳俊的父母也前來幫助他,一起打理生意。“其實開店並不容易,前期找店鋪的那段時間更是困難,我花了將近3個月的時間,最終才確定了下來。”周佳俊說,店雖然開起來了,但事事總不如人意,開業前幾天還行,後來生意就相當清淡。面對持續蕭條的經營狀況,周佳俊感受到了壓力。

“經營了一段時間,我發現那個位置其實是個‘假口岸’,人流量多但有需求的顧客卻很少。”10月中旬,考慮到老城區人流量密集以及租金便宜,2015年1月14日,周佳俊將“丹棱凍粑”搬到了南小區菜市場附近。

“說實話,生意冷淡的那段時間,總在懷疑自己的這次創業是否正確。後來幸好轉移門店,不然肯定會陷在裏面。”

凍耙店搬遷後,每天門庭若市,凍粑深受大家的喜愛,這麼好的生意周佳俊自己也沒想不到。周佳俊透露,現在每天能售出凍粑600個左右,節假日會售出700多個,營業額達12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