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八年級歷史知識點有哪些(多篇)

八年級歷史知識點有哪些(多篇)

八年級歷史知識 篇一

一、洋務運動(開始)(19世紀60至90年代)

1、什麼是洋務派和洋務運動?

2、洋務派的主要活動

1)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在“自強”旗號下,創辦了哪些主要軍事工業?此外還有什麼重大措施?

答: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設立江南製造總局。1866年,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開辦船政學堂,派遣留學生到英國、法國深造。洋務派爲了實現“自強”的目的,積極籌建新式路海軍,採用西方軍隊的訓練方式操練。到80年代中期,洋務派籌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2)北洋海軍的命運如何?標誌着什麼?答:全軍覆沒,標誌洋務運動失敗。

3〉19世紀70年代後爲什麼從興辦軍事工業轉向民用工業?答:建設軍事工業需要大量費用,爲軍事工業服務。

4)19世紀70至90年代,洋務派在“求富”的口號下,創辦了哪些民用工業?答:三局一廠。

3、評價洋務運動

目的:維護清政府的統治

失敗原因:洋務運動指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而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封建制度;

外國帝國主義百般阻撓;

洋務派所要維護腐朽落後的封建社會,與歷史的規律與趨勢相悖;

客觀影響:

①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中國出現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②有利於中國近代技術人才的平日樣,留學生回國後帶來了西方的先進技術,新思想,新文化,有利於中國民主革命繼續發展。

③洋務派興辦的近代民用工業在客觀上抵制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二、中國近代交通和通訊事業的出現

交通:1872年,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

1880年,開平煤礦爲運送煤炭,修築唐山至胥各莊鐵路。

通訊: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設立電報總局。

1881年,天津至上海之間的電線架設完工。

三、狀元實業家:張謇實業救國

(啓示)大生紗廠

①愛國精神

②執着的創業精神

③民族的緊急發展與國家富強有很大關係

四、詹天佑於京張鐵路

1、意義: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和修築的第一條鐵路幹線。它的建成,振奮了民族精神,爲中國工程界贏得了榮譽。

2、啓示:

①立志報效祖國的精神

歷史的知識點 篇二

一、國民黨發動內戰的陰謀——抗戰勝利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人民同美帝國主義支持的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 蔣介石的對內政策: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方針。

二、重慶談判(1949.8.28—10.10)和雙十協定

(1)談判背景:國內外要求和平、反對內戰的輿論壓力; 蔣介尚未完成內戰的準備工作; 中共盡力爭取和平,揭露美蔣反動派假和平的陰謀,以利於團結和教育廣大人民。 中共代表: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

(2)《雙十協定》的內容: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國民黨迅速結束訓政,實施憲政;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權利等。

(3)意義:是人民力量的勝利;表明中共的和平誠意;國民黨被迫承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它再要發動內戰,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地位。

三、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初在重慶召開,爭議最激烈的問題是政治民主化和軍隊國家化。通過有利於人民的政協協議。內容包括改組國民政府;召開國民大會;實施《和平建國綱領》;整編全國軍隊,制定憲法等。

四、全面內戰的爆發——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1946年夏,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的爆發。

毛澤東著名論斷:“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解放軍的戰略戰術方針: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爲主要目標,以運動戰爲主要作戰方法。經過8個月作戰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粉碎國民黨的重點進攻:山東(孟良崮戰役)和陝北解放區(青化砭、蟠龍鎮、羊馬河、沙家店等戰役)。

歷史的模板 篇三

第1課:

1、19世紀上半期,英國 成爲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爲了打開中國的商品市場,向 中國 大量走私鴉片,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2、1839年6月3日,林則徐 下令將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海灘當衆銷燬,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3、中國近代的第一場戰爭:1840年,英國 政府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1842年英國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英《南京條約》。(關天培——虎門海戰)

4、《南京條約》的內容:割 香港島 給英國;賠款 2100 萬銀元;開放 廣州、廈門、福州 、寧波、上海 五處爲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交納的稅款,中國必須同英國商定。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2課:

1、1856年至1860年,英法 聯軍爲主兇,美俄 爲幫兇,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2、1860年,英法聯軍 佔領了北京城,並搶劫、火燒我國的建築藝術精品——圓明園。

3、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 趁火打劫,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讓了中國東北和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 的土地。

4、1851年,洪秀全 領導的太平天國 運動爆發,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組成“洋槍隊”鎮壓太平軍。在浙江慈溪的戰鬥中,天平軍擊斃“洋槍隊”統領華爾,嚴懲了洋槍隊。

第3課:

1、19世紀60至70年代,控制印度的英國和與新疆接壤的俄國,都想爭奪新疆,新疆面臨危機。

2、1865年,中亞浩罕國派陸軍司令阿古柏 率兵入侵新疆。英俄支持阿古柏僞政權,俄國 還直接出兵佔領 伊犁。

3、1875~1878年,左中棠率兵收復新疆(除伊犁外)。19世紀80年代,中俄簽約,中國收復伊犁。

4、1884年,爲了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第4課:

1、1894年,日本挑起了侵略中國的 甲午中日戰爭。1895年,簽訂了《馬關條約》。

2、在黃海大戰中,以鄧世昌 爲代表的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侵略鬥爭,他們是甲午中日戰爭的民族英雄。

3、《馬關條約》的內容:割遼東半島半島、臺灣 、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 2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增闢通商口岸。《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華民族面臨着更加嚴重的民族危機。

第5課:

1、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聯軍兩千多人,由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率領,進犯北京。

2、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等國,簽訂了《辛丑條約》。條約內容是:經濟上:清政府賠償 4.5億兩,以 海關 等稅收作擔保;政治上:清政府保證禁止人民參加反帝運動;軍事上:清政府拆毀 大沽 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紮北京到 山海關 鐵路沿線要地;外交上: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爲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條約的簽定,使清政府完全成爲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6課:

1、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洋務派 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主要目的是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朝統治。中央代表是恭親王奕訢,地方代表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2、洋務運動的內容:①洋務運動 前期 ,洋務派以“自強”爲口號,創辦了一批近代 軍事工業;②後期又以“求富”爲口號,開辦了一些民用工業;③籌建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軍;④興辦新式學堂,培養近代人才。(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3、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但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爲中華民族資本主義 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爲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第7課:

1、1895年,康有爲、梁啓超 邀請各省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圖強。史稱“公車上書”。它揭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2、公車上書失敗後,康有爲、梁啓超創辦了《萬國公報》(後改名爲《中外紀聞》),組織強學會,宣傳維新變法。

3、“百日維新”:

時間:1898年6月,光緒帝 發佈了一系列變法令,變法開始。

內容: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軍隊等。

結果:被慈禧太后爲首的頑固派鎮壓而失敗

意義:起到了思想啓蒙作用,對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產生深刻影響。

4、爲中國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是——譚嗣同。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四

第三課土地改革

1、時間:1950年----1952年

2、法律依據(開始的標誌):《中華人民土地改革法》

3、原因(P13):①舊的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根本);②新解放區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4、主要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5、土地改革意義(P15):①廢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②解放了生產力,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③爲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和人民政權的鞏固奠定了基礎,也爲工業化的順利進行開闢了道路。

第四課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1、第一個五年計劃:

2、時間:1953年----1957年

3、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原因(P18):我國工業水平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

4、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5、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進行重工業建設,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發展重點及是重工業主要分佈的地區是東北地區)

6、目的:爲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7、成就:在蘇聯的協助下,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指標超額完成。

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建成投產,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製造機牀的工廠——瀋陽第一機牀廠建成投產。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毛澤東詩詞中“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中的“一橋”(長江第一橋)是指:武漢長江大橋)

8、意義和影響: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爲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初步基礎。

9、一五計劃的任務(主義內容):①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②相應的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③相應的培養建設人才。

10、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11、時間地點:1954年9月,北京

12、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的內容:①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②大會選舉了毛澤東爲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爲副主席,劉少奇爲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決定周恩來爲國務院總理。

13、憲法的性質: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14、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佈:1954年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①內容:憲法確定了社會主義原則、人民民主專政原則、民主集中制原則、各民族平等原則等。

②意義:憲法爲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礎。

③性質: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

④問:爲什麼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答:因爲在憲法中確定了堅持社會主義原則、人民民主專政原則等內容,真正反映了人民大衆的利益,所以說它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第五課 三大改造

1、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2、原因(P23):土地改革後,農業分散經營的狀況影響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3、農業、手工業改造的方式是:建立生產合作社

4、目的(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爲社會主義公有制

5、階段:①農業互助組。②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③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6、公私合營:

7、時間:1954年----1956年

8、對象:資本主義工商業

9、特點(政策):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

10、三大改造:

11、三大改造的內容: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2、農業、手工業改造的方式是:建立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方式是:公私合營;對資本家佔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它被稱爲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

13、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時間——1956年底。

②意義——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我國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4、評價:三大改造總體是成功的,但局部出現要求過急、工作過粗等缺點。

15、中國近現代史上,社會性質發生過哪三次變化?簡要說明每次變化的主要原因。?

答:①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由封建社會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於外國侵略,清政府腐敗無能,中國戰敗)

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中國人民進行100多年艱苦鬥爭,終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③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上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爲社會主義公有制,在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決定性勝利)

第七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1、真理大討論(背景):

1、1978年,思想理論界開展的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是(針對“左”傾思想和“兩個凡是” 的束縛展開):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討論序幕:1978年5月11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表於光明日報。

3、思想運動開展的主要原因是當是中央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錯誤

4、爲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思想基礎的是: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5、大討論實質:一場重新確立實事求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思想解放運動。

2、“兩個凡是”的方針:“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二、十一屆三中全會:

3、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

4、主要內容:①思想方面:這次會議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的思想路線;②政治方面:果斷放棄“以階級鬥爭爲綱”的政治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③組織方面:全會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傳統,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務。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爲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5、時間:1978年

6、意義(P36):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也是共和國曆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從根本上衝破了左傾錯誤的束縛,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又一次解決了“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成爲開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時期的偉大起點。

7、撥亂反正:1979—1982

爲劉少奇恢復名譽,是黨的歷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正確評價毛澤東,標誌着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任務的勝利完成。

問:新中國成立後,中共的“左傾”錯誤和“左”的錯誤有哪些表現?這些“左傾”錯誤又是怎樣得到全面糾正的?

答:①1958~1960年大躍進。農業浮誇風和工業全民大辦鋼鐵是其主要內容

②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運動高潮,挫傷廣大羣衆生產積極性,極大地防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③“文化大_”嚴重破壞了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打亂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正常進程,拉大了同世界發展水平的差距。(都是通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得以全面糾正的。)

第八課 經濟體制改革

農村改革背景:人民公社體制已經不適應農村的生產發展。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改革的目的:改革先從農村開始,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2、形式:把集體土地長期承包給農民耕種,農民自主經營。(包產到戶,自負盈虧)

3、意義:①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②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③爲鄉鎮企業提供了大量剩餘勞動力。

二、城市經濟體制:

1、背景:改革在農村取得成功,爲繼續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礎,改革的浪潮從農村涌向城市。

2、主要內容:①主要是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爲公有制經濟爲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②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濟責任制。③實行以按勞分配爲主,多種分配方式共存的制度。

3、建國以來我們黨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集體,在解決“三農”問題上,對農村生產關係進行過哪幾次重大調整或變革?這些重大調整或變革各有何作用?

答:分別有: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4、歷史意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第九課 對外開放

一、經濟特區的建立:

1、目的:吸收僑資、外資,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現代化建設。

2、時間:1978年12月

3、經濟特區的建立: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1988年建立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

4、特區建立意義:爲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5、對外開放的意義:設立經濟特區,對引進外資、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爲重要的作用。

二、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

1、建立沿海經濟特區:1985年起,建立了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上海浦東新區、閩三角開放區。

2、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特點)的對外開放格局。

3、加入世界貿易組織(P44):1995年7月11日

第十課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一、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P46):

1、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中共“十三大”(1987):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並制定了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確立在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分三步走,並制定了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P52

3、南方談話(1992):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闡述了他的觀點。是鄧小平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因爲解決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許多重大理論問題,如下: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4、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發展生產力。

4、中共“十四大”(1992):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了以江澤民爲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5、中共“十五大”(1997):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這個概念。確立鄧小平理論爲黨的指導思想,並正式寫入黨章。

6、中共“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爲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三個代表”與鄧小平理論關係是繼承與發展的關係。)

7、鄧小平的評價: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8、中共“十七”大(2007年):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9、中共“十八”大(2012年):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爲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爲難,堅定不移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10、中共“十九”大:不忘初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第十一課爲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中國夢:

首次提出“中國夢”:2012年11月,習近平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夢想。”

2、再次提出“中國夢”:2013年,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爲國家主席。在會上,他深刻地闡述了中國夢的宏偉藍圖。

3、“中國夢”的內涵: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4、怎樣實現“中國夢”?(實現中國夢的途徑):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5、“中國夢”的本質: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爲人民造福。

6、“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①第一個一百年目標(1921--2021):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誠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②第二個一百年目標(1949--2049):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

1、內容: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②全面深化改造。③全面依法治國。④全面從嚴治黨。

2、“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意義:“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總方略,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三、新發展理念:

1、時間:2015年10月

2、五項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

3、新發展理念的意義(作用):新發展理念針對的是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國當前最爲緊迫的現實問題,關係我國發展全局和未來前景。

四、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1、表現:①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持續高速增長。②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③綜合國力不斷躍上新臺階。

2、措施: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籌建和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3、影響: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使中國在實現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目標、主辦國際盛會、應對突發事件、戰勝重大自然災害等方面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

4、什麼是“一帶一路”?

答:“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第十二課民族大團結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民族構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有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國家。

特點(分佈格局):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設立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區域和自治機關。在自治區域內,由當地民族當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地位: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實施:目前,全國已經建立了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西藏5個民族自治區。

意義:(1)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2)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3)爲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共同繁榮發展:

措施:①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因地制宜,進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廢除了剝削和壓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邁進了社會主義社會。②國家採取許多優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員,還通過技術、資金、物資等多種方式,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③各民族也根據本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發揮自身優勢,發展經濟,取得了很大成就。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已經成爲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④國家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

西部大開發:20世紀末,中央決定進行西部大開發,爲少數民族地區的加快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歷史機遇,極大地帶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大大加強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繫,促進了青海、西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第十三課香港和澳門的迴歸

“一國兩制”的構想:

提出: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後,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目的:實現祖國統一

內涵(什麼是“一國兩制”?):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地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香港和澳門迴歸祖國:

(1)中英兩國政府在1984年12月正式簽署聯合聲明,中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2)1987年4月,中葡兩國政府簽署聯合聲明,中國政府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3)1997年7月1日,中英兩國政府舉行交接儀式,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葡兩國政府舉行交接儀式,中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意義:香港、澳門迴歸祖國,標誌着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爲什麼香港能夠順利迴歸?

答:①中國的綜合國力的提供,國際影響提升。②“一國兩制”方針的有效運用。③中央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④中華民族的共同心願。

第十四課海峽兩岸的交往

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對臺政策:(1)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把實現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作爲神聖的使命,明確提出要解放臺灣。(2)20世紀50年代中期,又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3)改革開放以後,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兩岸交往的史實:(1)197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中央人民政府倡議海峽兩岸直接實行通郵、通航、通商。海峽兩岸局勢逐步走向緩和。(2)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關係發生歷史性的變化。(3)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祖國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係協會。(4)1992年,兩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箇中國原則”的共識,即“九二共識”,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5)1995年1月,江澤民提出了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6)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中國大陸,雙方重申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主張臺海和平穩定。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會見,促進了兩岸關係的新發展。(7)2015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同臺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雙方就進一步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了意見。這次會面是1949年以來兩岸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係歷史性的一頁。

意義:海峽兩岸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日益密切的交往:

原因:①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指引下。②經過海峽兩岸同胞港澳的海外僑胞的共同努力。③兩岸人員往來已經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以及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蓬勃發展。

表現:2008年11月,兩岸達成空運、直航、郵政合作等協議。

阻礙兩岸統一的因素:①“臺獨”勢力。②以美國爲首的國際反華勢力。

第十五課鋼鐵長城

一、陸、海、空軍的建設

1、陸軍: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發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裝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種的現代化部隊,武器裝備不斷更新。

2、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迅速的表現:①由單一兵種到諸軍兵種的轉變。②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

3、海軍:(1)部隊建設:①第一支海軍部隊: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建立。②三大艦隊: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東海、南海和北海艦隊。

(2)裝備建設:1971年,我國自行研製的導彈驅逐艦完成了多次科學試驗和對外出訪任務,後又陸續裝備了我國自己製造的核潛艇。

(3)兵種建設:①20世紀90年代以後,海軍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範圍也逐步擴大。②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

4、空軍:(1)是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空軍剛剛誕生,就面臨_的考驗。(2)人民空軍建立早期,飛機主要從國外購買,後來逐步走上國產化道路。改革開放以來,自行研製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空軍的現代化建設有了新的飛躍,成爲保衛祖國領空的鋼鐵衛士。

二、導彈部隊的發展:

1、組建:1966年,中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2015年,更名爲火箭軍。

2、任務:是中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

3、組成:由核導彈部隊、常規導彈部隊、作戰保障部隊等組成。

三、新時代強軍之路:

1、政治保障:2014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古田召開,強調軍隊政治工作要爲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2、強軍改革:調整組建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五大軍種。成立了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構建軍隊聯合作戰體系。

3、指揮體系: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革命性重塑。

第十六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P81):

1、建國初期實行的外交政策:新中國建立以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國初期的外交形勢:以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支持;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敵視。

3、建國初期的外交成就:①1949年10月2日,蘇聯第一個宣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我國正式建交。②1950年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③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提出: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

(2)推廣(首次確認):1954年,周恩來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爲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係的基本原則。

(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4)影響: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爲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

二、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

1、萬隆會議的召開:(1)召開: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

(2)地位: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

(3)方針: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4)影響: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2、“萬隆精神”:亞非人民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精神。

3、“萬隆會議”的意義:中國代表團還積極地開展會外交往,與很多國家的代表團舉行會晤,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第十七課 外交事業的發展

一、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史實、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2、背景:聯合國成立於1945年,是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中國是創始會員國之一,也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當時由國民政府代表中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作爲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理應享有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3、70年代我國的外交成就:①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起合法權利。②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③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二、中美、中日建交:

1、中美建交的原因:①新中國成立後,美國政府敵視新中國,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包圍威脅的政策,雙方敵對的狀態長達20多年。

②隨着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初,改善中美關係成爲兩國共同的要求,中美關係出現了轉機。

建交過程:①1971年7月,基辛格訪問中國,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②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正式簽署並發表了《聯合公報》,兩國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美國承認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影響:許多國家紛紛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全方位外交:

外交政策:改革開放以後,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係。

外交策略:(1)中國注重改善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注重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合作,力爭中美、中日關係穩定發展,逐步實現中蘇關係正常化,積極發展與歐盟國家的關係。(2)積極發展全球夥伴關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3)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爲解決區域性爭端、維護世界和平和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4)廣泛參與多邊經濟、社會領域的活動,在環境、糧食、預防犯罪、禁毒、難民、婦女等全球性問題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外交成果: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佈局。中國已與世界上170多個國家建交,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工作。多次舉辦國際會議,加強國際合作。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爲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外交佈局: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

第十八課科技文化成就

一、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

1、“兩彈一星”

(1)成就①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②導彈:1966年,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試驗取得成功,我國有了可用於實戰的導彈。③氫彈: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④人造地球衛星: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爲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2)影響: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2、航天成就(1)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發射成功,開啓了我國的飛天之旅。(2)2003年10月,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併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爲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3)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

二、雜交水稻與青蒿素

3、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

(1)地位:袁隆平是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第一人,獲得我國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同時他也是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的獲得者,被譽爲“雜交水稻之父”。

(2)影響:爲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對解決世界性飢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

4、青蒿素: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三、文化事業的發展

5、改革開放前

(1)方針: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2)成果:文學、戲劇、電影、音樂等領域取得累累碩果。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6、改革開放後: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成果豐富。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第十九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日常生活的變化

1、概況: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當家做主,經濟恢復,物價穩定,人民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2、表現

二、交通、通信的不斷髮展

3、交通運輸的發展:(1)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鐵路營運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2)公路運輸獲得較快發展,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3)中國已成爲世界民航大國。(4)城市道路建設發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狀況。(5)人們的出行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4、電信事業的發展

(1)電信事業:①新中國成立後,國家不斷增加對電信事業的投資,逐漸形成全國電信網絡。②改革開放後,電信產業快速發展,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2)互聯網:起步晚,但發展迅速,中國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

5、影響: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通信方式的變遷,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着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

漢朝 篇五

1、漢武帝的大一統具體措施:

(1)政治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削弱了諸侯國的力量;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作爲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的統治地位由此確立。

(3)軍事上:對匈奴展開多次大規模的反擊戰,基本解除匈奴對北部邊郡的威脅。

(4)經濟上:將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