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漢朝歷史及內容【精品多篇】

漢朝歷史及內容【精品多篇】

政治文化 篇一

東漢是西漢的繼續,繼承了西漢二百餘年政治和文化發展的成果。它的建立意味着“漢德”復興,而在東漢人看來,“漢德”就是“堯德”,亦即《公羊》家所闡述的《春秋》之道。它定都洛陽,是西漢後期出現的政治重心東移趨勢的結果,使漢朝終於跳出了以關中爲本位的政治格局,進一步擺脫了軍國主義體制和法治傳統的束縛,爲《公羊》家重新撥亂反正、重建漢家制度提供了機會。它吸收了西漢的經驗教訓,對元帝至新莽的改制運動基本上持否定態度。受其影響,東漢統治者一度效法宣帝,興起嚴猛苛刻之風,但這不是東漢政治的主流。

相比之下,意義更爲深遠的是:儒學士大夫集團對《春秋》三家之學,對儒家的兩種政治主張,作出了最後的抉擇,使《公羊》學重新獲得獨尊地位。在《公羊》學的影響下,東漢的政策重心始終在內而不在外。

對外堅持“務廣德”,反對“務廣地”,沒發動過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對內雖在章帝時一度恢復鹽鐵、均輸等制,但很快又廢除了。堅持《公羊》家的太平標準、反對制禮作樂的呼聲佔有壓倒優勢。法律進一步儒家化,循吏作風也更加普及,強調“以義正我”的“以德化民”之術日益成爲儒學士大夫的自覺行動。這一切都使得東漢一朝在大量沿用西漢制度的同時,又表現出與西漢明顯不同的特色。

梟逢鳩 / 梟將東徙(劉向 篇二

鳩曰:“子將安之?”

梟曰:“我將東徙。”

鳩曰:“何故?”

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

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文侯與虞人期獵(劉向 篇三

魏文侯與虞人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魏於是乎始強。

漢代歷史人物故事:漢景帝給百姓加官封爵 篇四

漢景帝劉啓從老爹手裏接過國家重任和家族遺產的時候,老爹曾囑咐他兩句話,大概意思是:你當政以後,務必繼續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把國富民強的大好局面延續下去,切莫不要自己瞎折騰;萬一哪天國家發生**,一定要讓周亞夫統領軍隊去平息,他絕對能夠保證江山社稷的安全。

景帝這個人,自己雖然缺少治國韜略,拿不出更多好辦法,但最大特點是聽話,善於“蕭規曹隨”。對老爹的臨終遺言,他始終牢記在心,念念不忘。他還把“休養生息”作爲座右銘放置案頭,作爲他的工作方針。

景帝上任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天下”。這體現了他爲人寬厚的美德,這美德估計是他老爹遺傳的。文帝當政的時候,曾經發生過一件能充分體現他寬大胸懷的故事。這個故事曾流傳天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小女孩,她的名字叫緹縈。當人們談起這個故事的時候,總是稱讚緹縈救父的智慧和勇氣,把作出最終決定的文帝放在一邊,這顯然有失公允,如果沒有文帝的慈悲之心,怎麼會刀下留情,又怎會有後來的修改刑典呢?

大赦天下在景帝之前早已有之,做法並不稀奇。但到了景帝這裏,進一步發揚光大。景帝大赦天下有兩個特點:一個是使用頻率比較高,另一個是涉及對象比較寬。景帝在位總共16年,據不完全統計共7次大赦天下,接近平均兩年一次。元年四月,大赦天下;三年正月,大赦天下,同年六月,大赦參與“七國之亂”的罪犯;四年六月,大赦天下;中元元年,大赦天下;中元五年六月,大赦天下;後元元年三月,大赦天下。他不僅大赦那些刑事犯罪,還大赦那些參與叛亂的政治犯,可以看出他的寬厚之心。景帝如此爲之,小處看是爲了給那些犯過錯誤的人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大處看是在加強法制建設的同時,積極推進以德治國,體現的是一種基本國策。

景帝上任之後的另一個雷人之舉是給天下老百姓人人封官,而且享受一定的級別待遇。景帝元年四月,賜予百姓爵位一級。中元元年四月,賜予百姓爵位一級。後元元年三月,賜予百姓爵位一級。後元三年景帝臨終遺言,賜予諸侯王至百姓作爲戶主的每人爵位一級。景帝這一做法,看似並無實際意義,但實際作用不可低估。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雖然有了官位以後,也只能自己管自己,但是至少有了“爵位”身份,有了某種自豪感,幹起活來自然會幹勁倍增。

景帝實施德政的另一個舉措是經常給百姓減免稅收,有時還發救濟金和慰問金。元年五月,景帝下令,全國減免一半的田租。不要小看這個命令,減免一半,是個什麼概念?這可不是個小數,如此關注民生、惠及民生的政策,老百姓能不擁護嗎?

景帝臨終之時念念不忘百姓的疾苦,在他的遺言裏,有這麼一條,給天下老百姓每戶發一百錢。全國每戶一百錢,這也不是個小數目。

景帝“以德化民”最富有代表性的舉動,當屬親事躬耕。爲了鼓勵農民努力耕作,勸勉各級領導幹部關心農業生產,每到春耕時節,景帝都帶領皇后和太子到最艱苦的地區親自種地。景帝親事躬耕不是爲了做樣子,而是親自上陣,來真的,幹實的,每次都累得滿頭大汗,真正做到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連皇帝都如此重視農業生產,其他朝中百官又怎麼敢忽視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呢?

從以上方面可以看出,漢景帝劉啓是個有德行的人,是個關心民衆疾苦的人,總而言之一句話,是個好人。但是,好人有好人的弱點,那就是心地太善良,沒有防人之心。這樣的好人,做社會道德模範或慈善家可以,當皇帝有時難以駕馭大局。因爲,一個稱職的皇帝,必須文武兼備,既要厚德載物,又要鐵腕治軍,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在這個問題上,景帝曾經有過一次深刻的教訓。

或許是由於景帝太善良了,致使有些諸侯國藉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圖謀不軌。這其中尤以吳王劉濞爲甚。他不僅違反國家禁令,私自開採銅礦,還私自煮鹽,而且招兵買馬,日益驕橫。景帝在位期間,劉濞從不到京城參見,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裏。這顯然是欺負皇帝是老實人。

對於劉濞等人的行爲,景帝一開始並沒有在意,但手下的大臣晁錯看出了問題。他認爲,如果不及時削弱諸侯的勢力,這些人早晚有一天會起兵造反,要想有效預防他們造反,必須主動出擊,想辦法削弱他們的實力。對於晁錯的建議,只顧以德行治天下的景帝,缺乏最基本的政治敏銳性,總是擔心一旦削地,會引起諸侯造反。殊不知,如果他們背後長着反骨,早有造反之心,削地會造反,不削地也會造反。造反只是遲早的事兒。

後來,在晁錯等人的強力建議下,景帝勉強同意削地。沒想到這次行動,讓吳王劉濞找到了起兵造反的藉口,他趁機串通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六國的諸侯王,發動了聯合叛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

劉濞發兵二十萬,號稱五十萬,爲主力向皇帝發難。同時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用“清君側,誅晁錯”的名義,舉兵西向進發。叛軍順利地打到河南東部。景帝一時沒了主張,聽說叛軍不是反自己,而是反晁錯,只要殺了晁錯就天下太平,平安無事了,這位天真的皇帝大人居然真的把一代忠臣晁錯給殺了。

景帝主動殺掉晁錯後,並沒有解除叛亂危機,叛軍依然不退,公開聲言要奪皇位。到了這時候,景帝才知道,吳王爲了謀反,已經準備了十幾年,與晁錯削地毫無關係,只是他們找到了一個藉口而已。景帝意識到自己遇到了真正的考驗,如何保住皇位,如何保住家產,讓他確實犯了難。

危難之際,景帝想起了老爹的臨終遺言,想起了文帝死前曾經提到的那個人。於是,他命令周亞夫“將三十六將軍”及大軍全力鎮壓“七國之亂”,絕不能讓他們謀取天下財富的野心得逞。周亞夫果然不負衆望,以奇兵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只用了十天的時間,就大破叛軍。劉濞逃到東甌,被人所殺。其餘參與造反的六王全都畏罪自殺,天下重新迴歸。

由於景帝“富國有方”,文帝時期的繁榮景象得以進一步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盛世達到了巔峯時代。據史書記載,那時候的中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最富裕的國家。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新穀子壓着陳穀子,一直堆到了倉外,那是“相當地壯觀”;府庫裏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了,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思想介紹 篇五

因此,漢代儒家學者都奉孔子爲先師,而無人以孟子或荀子後學自詡。但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對漢儒的影響是不可否認的。由此,漢初儒家學者中也隱約存在着對立的兩派。而自從董仲舒以“《春秋》公羊學”的形式提出一套系統政治學說之後,漢儒內部兩派的鬥爭便集中表現爲《春秋》三傳之爭。

他們針對漢初政治所面臨的難題,提出“以德化民”和“以禮爲治”兩種政治主張。自武帝以後,兩派先後登上政治舞臺,對朝廷政策施加影響,使漢朝政治在儒術獨尊之後繼續表現出大幅度的搖擺變化,使武帝至宣帝、元帝至王莽、東漢一朝又形成幾個相對獨立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