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感恩節的起源及習俗多篇

感恩節的起源及習俗多篇

小雪有什麼風俗活動 篇一

小雪有什麼風俗活動

醃製臘肉

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把多餘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很多地方都有冬季吃臘肉的習俗,尤其是南方城市,更是對臘味情有獨鍾。

廣州人最喜歡用臘味來做臘味蘿蔔糕、臘味煮香芋,還有臘腸炒蜜豆。在秋冬寒冷的天氣裏,打開盛滿臘肉、臘腸的煲仔飯,飯香與肉香撲面而來,兩者融合得天衣無縫,溫暖香糯的煲仔飯就是最適合冬天的美味了。食用臘肉等醃製食品時可適當配些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水果,如青椒、苦瓜、橙子等,既降低了亞硝酸鹽的危害,又增加了菜的營養。

刨湯

小雪前後,土家族羣衆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在“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爲“刨湯”,很適合冬季養生食用。

釀酒

我國人民懂得釀酒,早在夏朝就開始了。(戰國策·魏策)中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世本》(戰國時趙國史書)中則記載“少康作林酒”。到了商代,農業逐漸發達,釀酒的原料更加豐富,飲酒的風氣也愈加盛行、商朝的器皿中,爵、“尊”、解、輩、基、壺、等等,都是酒器。《尚書·微子篇》記載:“殷邦方興,沉酗於酒”,“我用沉酗於酒,用亂敗厥德於下。”及至周朝,周公將衛地封給殷朝的遺民康叔,特地作《酒浩》一文作爲勸勉。可見殷人嗜酒之深。周朝的杜康以善於釀酒而聞名。他改良釀酒的方法,使其獲得極大進步。政府之中也有酒正的官職,專門掌管與酒有關的政令。

品嚐餈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曆十月吃餈粑的習俗。古時,餈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餈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餈粑由糯米蒸熟再通過特質石材凹槽衝打而成,手工打餈粑很費力,但是做出來的餈粑柔軟細膩,味道極佳。有純糯米做的,也有小米做的,也有糯米與小米拌和做的,還有玉米與糯米拌和打成的。此外,還用粘米與糯米磨成粉,倒在一種用木雕模做的,模內刻有圖案花紋,俗稱“脫粑”。餈粑的製作非常費人力必須要幾個人一起才能製作完成。

農諺所說的“十月朝,餈粑碌碌燒”。這裏“碌碌燒”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語言,“碌”,是像車轆那樣滾動,意思指用筷子捲起糯米粉團,像車轆那樣前後上下左右,四周滾動粘上芝麻花生沙糖;“燒”,即是熱氣騰騰。吃餈粑一要熱,二要玩,三要鬥(比較),才過癮,才能體味“十月朝,餈粑碌碌燒”的農家樂趣。

曬魚乾

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烏魚羣會在小雪前後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臺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小雪由來介紹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進入該節氣,中國廣大地區西北風開始成爲常客,氣溫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過於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此時陰氣下降,陽氣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冬。小雪節氣到“小雪”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雪小,地面上又無積雪,這正是“小雪”這個節氣的原本之意。古籍《羣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這就是說,到“小雪”節由於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爲雪,但此時由於“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數少,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爲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小雪和雨水、穀雨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

小雪刨湯是什麼

小雪前後,土家族羣衆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在“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爲“刨湯”,很適合冬季養生食用。

小雪優美語句

1、輕柔小雪,吻在額頭化做滴滴清涼的水;殷殷祝福,舞在指間送出縷縷沁人的溫暖。今天是“小雪”,你是否能感受到我對你的無比思念?

2、小雪到,雪花飄,飄落憂愁和煩惱,寒流至,冷風吹,吹落疲憊和困擾,梅花開,蜜柚黃,送去祝福和吉祥,保身體,勤滋養,祝你幸福永安康!

3、思念頗多,無處寄託,借短信訴說;小雪時節,嚴寒折磨,莫把感冒得;平淡生活,充實度過,每天要快樂。歲月如梭,知己難得,珍惜有你的每一刻。

4、翠柏青松,綠意朦朧,小雪時節思緒千萬種;飲盡杯酒,暖意奔流,驀然回首友情仍深厚;地凍天寒,烈風席捲,吾友謹記健康要常伴。

5、小雪了,願我的每一個字,都是一朵溫暖的火花,融化寒冷的心房,願我的每一次祝福,都是一種溫馨的懷抱,溫暖彼此的心房,小雪快樂~

6、冷風吹,吹不走我此刻的思念,小雪飄,飄不散我永遠的牽掛,遠方的朋友,你還好嗎?秋末冬來,保重身體多加衣,一條短信祝福你!

7、小雪節氣到,幸福永圍繞;天干易上火,芝麻紅棗粥是寶;心情易煩躁,勞逸結合驅煩惱;小雪節氣到,問候不能少;聯繫雖然少,朋友記心裏!祝你開心!

8、雪花飄在你頭上,那是我對你輕輕的愛撫,雪花滑過你的臉龐,那是我對你深深的凝視,雪花觸動你的指尖,那是我在試探你是否溫暖,今日小雪節氣,可我卻要你每日溫暖如一。

9、小雪到,一片問候的雪花,沁潤你的心,惟願你幸福安樂,天天開心;福壽長長,平安吉祥;日子紅火,美滿如意;身安體健,一切安好!

10、從天降下一朵花,送你漂亮有人誇;從天降下兩朵花,給你財運發發發;從天降下三朵花,叫你開心嘎嘎嘎;從天降下很多花,一定知道是雪花,小雪節氣到了,祝快樂開懷、歡喜雀躍。

清明節傳統風俗活動 篇二

清明節傳統風俗

1、祭祖掃墓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四大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在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人們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帶上水果食品、紙錢等物品來到墓地,將供品擺放在墓地前面,將紙錢焚化,爲墳墓添一些新土,然後再在墓前磕頭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2、折柳贈別

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風中搖曳的楊柳,總能給人一種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感覺。自漢朝以來,人們就逐漸形成了折柳贈別的習俗,藉此互祝平安,因“柳”與“留”諧音,所以也取戀戀不捨、盡情挽留之意。同時希望離別的親友,到了他鄉也如離枝的柳條,能夠很快地生根發芽,隨處存活,這些都寄託着對親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3、盪鞦韆

清明節盪鞦韆的習俗由來已久,歷史相對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後來爲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忌諱,才改爲鞦韆。最早的鞦韆一般都是以樹枝爲架,然後再拴上彩帶。後來逐漸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做成的鞦韆。盪鞦韆的習俗傳承至今,深受人們喜愛,不僅能鍛鍊身體,也可以藉此鍛鍊自己的勇氣。

4、拔河

拔河的運動起源於春秋後期,開始是在軍隊中盛行,當時叫“牽鉤”、“鉤強”,後來流傳到民間,到唐朝時期開始稱爲“拔河”。拔河就是人數相等的雙方對拉一根比較粗的繩子,將對方拉出河界,就算獲勝。唐玄宗時期曾經在清明節時期舉行大型的拔河比賽,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清明節的民間習俗了。

5、蹴鞠

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動,起源於戰國時代,蹴鞠就是指一種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裏面用羽毛填充。蹴鞠運動是古代清明節時期人們非常喜愛的一種遊戲,到了漢代,蹴鞠就已經成爲一項非常專業化的運動。到了唐宋,蹴鞠的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爲一種大型活動,在宮廷內,經常有數百人蔘加。《水滸傳》裏的高俅,就是一位蹴鞠高手,正因爲他球技高超,才深得宋徽宗賞識,一路平步青雲。

6、踏青

踏青也稱作春遊,古時也叫探春、尋春等等。清明時節,春回大地,陽光明媚,萬物復甦,人間處處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踏青的大好時光。踏青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風最爲盛行,一直相傳至今。

7、吃雞蛋

清明節吃雞蛋的習俗,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古人將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後塗上各種顏色,稱爲“五彩蛋”,他們把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裏,順水衝下,等在下游的人們就爭先搶撈,認爲吃了以後,就可以孕育生子。

後來人們在清明節時期吃雞蛋,象徵一家團圓,也有民間傳說清明節吃了雞蛋,一整年身體都會好,就如同端午節吃糉子、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都是一種節日食品。

8、吃發糕

清明時節人們喜歡蒸發糕吃,發糕由黏米碾成米漿蒸熟做成,發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夠不夠“發”、夠不夠“高”,用來寄託“發財”、“高升”的美好願望。

9、吃青團

青團是江南一帶的小吃,是清明節最有節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將一種清明節前後纔有的艾草,打出汁拌進糯米粉裏,然後做成糰子,因爲做出的糰子呈碧綠色,所以取名青團。

10、兒女親家互送麻餈

在浙江部分地區,至今還保留着兒女親家互送麻餈的習俗。在古代,男女聯姻後,往往還有很長一段時間纔會正式嫁娶,也是爲了便於雙方互相考察,畢竟結婚是人生的大事。兒女親家互送麻餈,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種禮儀,男方一般在清明節前給女方送去麻餈,意思就是下一個清明節前就要來迎娶新媳婦過門了。等女兒出嫁後,女方家的父母,又要在清明節前給男方家送去麻餈,意思是祝福小兩口日子過得糯滋滋、甜絲絲,幸福美滿。

清明節的來歷傳說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爲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之後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清明節的來歷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爲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爲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衆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

清明節的象徵意義

1、清明節凝聚着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2、掃墓,即爲“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清明“墓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昇華。

3、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

4、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爲一體,具有極爲豐富的文化內涵。

感恩節的由來和風俗 篇三

感恩節的介紹

感恩節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也是美國人閤家歡聚的節日。

初時感恩節沒有固定日期,由美國各州臨時決定。直到美國獨立後的1863年,林肯總統宣佈感恩節爲全國性節日。

1941年,美國國會正式將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定爲“感恩節”。感恩節假期一般會從星期四持續到星期天。

1879年加拿大議會宣稱11月6日是感恩節和全國性的假日。在隨後的年代,感恩節的日期改變了多次,直到在1957年1月31日,加拿大議會宣佈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一爲感恩節。

除了美國、加拿大,世界上還有埃及、希臘等國家有自己獨特的感恩節,但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卻與感恩節絕緣,也有學者倡議設立“中華感恩節”,以弘揚傳統文化。

感恩節的來源

感恩節的由來要追溯到美國曆史的開端,16一批英國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不辭艱辛冒着生命危險遠渡重洋來到美洲,最初的一段時間裏,這批清教徒的生活異常艱難,特別是食物短缺,餓死了不少人。

幸運的是他們獲得了當地印第安人的幫助,於是他們就舉辦宴會與印第安人一起慶祝美好的生活,漸漸地這就形成了一項傳統,直到美國將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定爲感恩節。

感恩節最初是感謝上帝賜予大家美好的生活物質,豐厚的收成。但是現在感恩節已經變成了家人團聚的節日,屆時家家戶戶都會擺上豐富的食物與親朋好友一起分享,這一點類似於我們中國的春節。

感恩節晚宴是美國人一年中最重視的一餐,在美國這個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的國度裏,平日的飲食極爲簡單。但在感恩節的夜晚,家家戶戶都大辦筵席,物品之豐盛,令人咋舌。

感恩節宴會後,有些家庭還常常做些傳統遊戲。傳說慶祝第一次感恩節的時候,人們進行了跳舞、比賽等許多娛樂活動,蔓越桔競賽、南瓜賽跑、剝玉米等等好玩的遊戲。而今除去以上這些活動,有些家庭在節日裏驅車到鄉間去郊遊,或是坐飛機出去旅行。

歐洲不過感恩節

需要注意的是,感恩節並不是歐洲國家的節日,現在將感恩節視爲具有國家節日性質的只有兩個,分別是加拿大和美國。如果你在歐洲國家提到感恩節,有可能讓許多人反感。

感恩節的習俗有哪些

做遊戲

感恩節宴會後,有些家庭還常常做些傳統遊戲,跳舞、比賽等。其中有些一直流傳至今。

1、蔓越桔競賽:

是把一個裝有蔓越桔的大碗放在地上,4至10名競賽者圍坐在周圍,每人發給針線一份。比賽開始,他們先穿針線,然後把蔓越桔一個個串起來。3分鐘一到,誰串得最長,誰就得獎。至於穿得最慢的人,大家還開玩笑地發給他一個最差獎。

2、玉米遊戲:

據說這是爲了紀念當年在糧食匱乏的情況下發給每個移民五個玉米而流傳下來的。遊戲時,人們把五個玉米藏在屋裏,由大家分頭去找,找到玉米的五個人蔘加比賽,其他人在一旁觀看。比賽開始,五個人就迅速把玉米粒剝在一個碗裏,誰先剝完誰得獎。然後由沒有參加比賽的人圍在碗旁邊猜裏面有多少顆玉米粒,猜的數量最接近的獎給爆玉米花。

3、南瓜賽跑:

比賽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規則是絕對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終點者獲獎。比賽用的勺子越小,遊戲就越有意思,常常惹得大家捧腹大笑。

除去這些活動外,有些家庭在節日裏驅車到鄉間去郊遊,或是坐飛機出去旅行,特別是當年移民們安家落戶的地方——普利茅斯港更是遊客們嚮往的所在。在那裏,可以看到按照“五月花號”仿製的船和普利茅斯石,還可以花幾個小時在移民村裏參觀。移民村是仿照當年的樣子建成的。參觀時,還有專門人員扮成清教徒同遊客們談天,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感恩節是美國法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國式的節日,它和早期美國曆史最爲密切相關。如果一定要比較,那美國的感恩節和中國的中秋節是最相似的。都是心懷感恩、家族團聚、一家人圍在一起共敘家常。不過美國是對移民史的回顧,感恩上帝賜予衆生食物和溫暖;中國是對家庭凝聚力的使命感,崇尚闔家歡樂共賞明月。

感恩節的起源始於16,是爲了感恩印第安人民對初次踏上北美土地的英國清教徒們的各種支持與饋贈。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將它定爲國家假日,並且規定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爲美國的感恩節直到今天。

一般感恩節都有4天的假期,很多在外工作的遊子都會趕回家裏團圓。每逢這一天,美國、加拿大都非常的熱鬧,人們會按照傳統習俗到教堂做祈禱,化妝遊行、體育比賽、戲劇表演等到處都有。孩子們還模仿當年印第安人的模樣穿上離奇古怪的服裝,拿着幾百年的小道具在街上游走,看起來相當興奮。

感恩節的晚宴是美國人一年中最重視的一餐。一般餐桌上都是非常豐富的,很多在外的遊子都會趕回來團圓,有些人家還會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共度佳節。一般火雞和南瓜餅都是必備的食物。

感恩節的起源 篇四

感恩節起源於美國,是美國獨創的一個節日。傳說當時美國人民身處險境,是印第安人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感恩節是爲了感謝印第安人而舉行的一種慶祝活動。

其實起初這一節日,沒有固定的時間,後來林肯總統在位期間,才正式確立了這一節日。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凡,有許多戲劇表演、化裝遊行、體育比賽等等。

感恩節吃火雞在西方國家的確比較盛行,感恩節的食品極富傳統色彩,每逢感恩節,美國和加拿大人必有肥嫩的火雞可吃,火雞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除了這些以外,還會伴有各種甜點、飲料。跟中國的春節差不多,可見這一節日的重要性。

除了美國、加拿大擁有自己的感恩節。巴西、埃及、希臘等地方也擁有屬於自己的感恩節,不同國家慶祝感恩節的習俗各有不同。這些年傳入到中國,中國人也有屬於自己的感恩節,雖然跟別的國家慶祝的方式不一樣,但都是爲了感恩!

感恩節,向上帝感恩,向家人感恩,向朋友感恩,向所有的經歷感恩,向一切的環境感恩,慶祝如今的美好生活。